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一切善惡 唯心想生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三集)  2021/3/3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43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掀開《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二十七頁,旁邊的頁碼是十九頁,下面的頁碼是二十七頁,倒數第六行,我們從中間「內空外圓」這句看起:

  【內空外圓,表自他同具空如來藏,圓同太虛,無缺減也。內可藏物,表不空如來藏,具足河沙性功德也。】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學習到地藏菩薩他的形像。地藏菩薩聖像,他戴的頭冠(就是帽子),他的表情、眼神都具有表法的意義。手中拿一個缽,也有拿如意寶珠的。我們常看到的,如果立像都是有執錫杖,手中拿一個缽。缽是出家人吃飯的器具,我們現在講餐具。我們現在中國地區都是用碗,在古印度的出家人,他要托缽,飯菜都是放在缽裡面,所以地藏像也有拿缽的。缽『內空外圓』,我們看那個缽,外面是圓形的,裡面是空的,空才能裝食物。這個缽「內空外圓」,缽裡面是空的,外面是圓的,『表自他同具空如來藏』,裡面空就是萬法皆空。

  『圓同太虛』,「圓」就是圓滿的圓,跟太虛空相同,『無缺減也』,「無缺減」就是沒有絲毫的欠缺,代表圓滿的虛空法界。缽裡面可以盛東西,每天出家人出去托缽,缽裡面盛飯盛菜,『表不空如來藏』。因為缽平常沒有裝食物進去,它是空的,到要吃飯的時候去托缽,那裡面放進去很多飯菜,放進這些飯菜的時候就有東西了,不是沒有東西。有東西在缽裡面,有食物在缽裡面,它是「表不空如來藏」。『具足河沙性功德也』,「河」是恆河,印度最有名的恆河,恆河的沙很細、很多,「沙」是數量,具足恆河沙數。恆河沙的數量數不清的,也就是表這個性德無量無邊,表這個意思,我們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稱性的功德。所以教我們看到這個相,就等於給我們上了一堂課。你懂得這麼多東西,你在這裡頭覺悟、省悟過來了,也知道我今天面對這一切人事物,我應該怎麼做法。如果不懂這些表法的意思,天天拜佛菩薩都是白拜了,不知道佛菩薩的形像它代表什麼意義,我們在生活當中怎麼樣來學習、怎麼樣來做,這些道理完全就不懂。

  我們今天修淨土的人,大家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表的是什麼法?如果我們懂得地藏菩薩表法的意義,也就能夠觸類旁通。每一尊佛菩薩都有他表法的意義。阿彌陀佛的頭部,表自性本具究竟圓滿的智慧;阿彌陀佛的造像,身上也有佩瓔珞;阿彌陀佛手上拿的是蓮花,不是缽。蓮花表的意思深。蓮花是接引眾生,接引什麼眾生?接引蓮花眾生。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我們這個世界有蓮花,我們都看到過。我們的心如果還被五欲六塵污染,那就不是蓮花了,阿彌陀佛不是接引這樣的人,阿彌陀佛接引是出污泥而不染的這種人。在這個五濁惡世就像污泥,我們在五濁惡世,這個心不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污染,這是佛接引的對象。這也就是佛經常講的「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了,這個世界就變成淨土。念佛人心不清淨,不能往生,佛不來接引。佛的形像就很清楚了,你不是蓮花,口念彌陀沒用,古人講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念佛,要把自性清淨心念出來;我們現在心很亂,念到慢慢清淨了。

  在《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開示裡面:「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把佛號比喻作清珠,清珠「入水一寸,則一寸之濁水,即便清潔」。「自寸至尺,乃至於底,則濁水亦隨之而澄湛」,清珠一投進去,這一缸的濁水往下沉澱,慢慢這個水就清淨了;這個珠沉到缸底,整缸的水就清淨了。我們念佛就是像這個道理,把自性清淨心念出來。這句佛號是清珠,我們的煩惱妄想是濁水,在煩惱妄想當中投入這一顆清珠,把這些煩惱的濁水澄清。《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念佛的目標在哪裡?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用念佛這個方法,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現在人還在這個娑婆世界,你就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你就會被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看到佛菩薩的造像,要懂得它表什麼意思,你就會得到受用。你不了解它表法的意義,把它當作神明來看待,那完全錯了,你怎麼能成就殊勝的功德?

  下面還有一個手印,手印現在人叫手語,講手語大家都懂得,手印就是手語。手表示一個姿勢,你一看就明瞭,它那個姿勢是代表什麼意思。地藏菩薩的手勢是大指跟拇指連起來的,這是表一個圓圈。代表什麼意思,這裡給我們說了:

  【大指捻頭指者,迷悟一如,因果相合,而慰安六道眾生,勿憂惱也。】

  六道罪苦眾生,只要你一念覺悟,你就得度,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取這個意思。一切法都不二,所以佛法叫「入不二法門」。不二是什麼?不二就是一。一是什麼?一心不亂。什麼時候才入不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不二。只要你有分別,決定有二;只要你有執著,一定有二;你有分別、執著就落二三,那就是凡夫,二三就是六道輪迴。你能夠永遠保持著不二,心地清淨,諸法平等,你就成就了,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輕而易舉。不二是真清淨,二就不清淨,二是有我、有你,我一定比你大、我一定比你強,麻煩就來了,你就要造業,你就要受輪迴的果報。所以入不二法門,心真清淨了,對於世出世間、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沒有分別執著,那就不二。

  我們接著看《地藏經》綸貫第十九頁,在旁邊的頁碼,十九頁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次觀本願法者。占察經云: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學習二種觀道。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

  前面青蓮法師以天台家的教學,告訴我們「托事附法」有兩種觀法:第一種是觀人,就是從菩薩的造像表法,看到這個像我們要有所領悟。第二是觀法,就是觀經題裡面的「本願」,觀這兩個字,觀菩薩的本願。今天我們來讀第二種,《占察經》,就是《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地藏三經之一。地藏菩薩有三部經,通常我們讀誦的大多數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另外兩種經讀的人很少,甚至於知道的人都不多。《占察經》過去家師淨老在台灣也極力提倡,在早年,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也曾經印過這個經本,也印過講記。台中蓮社周家麟老居士他有講《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大陸夢參(夢老)他也有講記。另外還有一部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這一部經分量很大,知道的人就更少了。這稱為地藏三經。

  以《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所說的,『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一實」是一真實相,就是一個真實的實相,這也是宗門教下所說的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實。如果我們想從這個地方入門,就應該學習『二種觀道』,「觀」是觀察、觀照,「道」就是方法、門徑。有兩種觀法,第一種是『唯心識觀』,屬於法相宗所修的,法相唯識宗是依這個方法來修行;第二種是『真如實觀』,這是法性宗所用的方法。這兩種方法非常重要,都是從根本修學。所以性相兩宗,古大德都非常重視,即使近代學者們,像方東美先生,也是把這兩宗看作是最高的哲學。底下我們簡略的來說明這兩種觀法。

  【唯心識觀者,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皆觀察,知唯是心隨一切境界。】

  「唯心識觀」比「真如實觀」要容易,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家師淨老,說中上根性的人用唯心識觀都能用得上。我們不是上根的人,但是總算是中根的人,這是方先生說的,我們這些知識分子是中根人。而實際上,我們要以天台家「十乘觀法」裡面所說,我們才真正知道自己是下根人,連中根的標準我們都達不到。但是勉勵自己努力修學也行,加緊用功,真正發憤努力,修這個法門還是可以的。但是你想『一切時』,一天二十四小時沒有間斷,『一切處』,無論在什麼處所;換句話說,隨時隨處檢點自己身口意的造作,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你時時刻刻會忘掉,忘掉就叫失念,你的功夫忘掉了、斷掉了,所以你修學功夫不能得力,原因在此地。如何能夠一切時、一切處都不間斷,功夫才能得力。淨宗講打佛七,為什麼要打佛七?就是希望一切時、一切處功夫不間斷,是這個意思。禪宗打禪七,意思都是一樣的,就怕功夫間斷,怕這個念頭忘掉了。我們念佛也是,常常是不知不覺就忘了,佛號就不曉得跑哪裡去了。所以大家在一起依眾靠眾,互相依靠、互相提醒。我忘掉了,或許你沒有忘掉;你忘掉的時候,或許我沒有忘掉,大家互相提醒,彼此互相幫忙。我們道場共修的作用、目的就是在這個地方,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希望我們念佛的功夫不要間斷。

  身體的造作,一舉一動,口裡面的言語、心裡面的念頭,這都叫造業。佛經將這個業(業就是行為、活動)歸納為三大類: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業就是說不上善惡。無記業好不好?無記業不好,無記業墮落在無明裡面。所以這三種業,都不是真正善業。你造善業,三善道受果報;造惡業,三惡道受果報;造無記業,雖然不能夠明顯的感得善惡業報,但是它是無明,它是愚痴、不明瞭。有幾個人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這樣檢點、這樣的觀察?這是從現象來看。這個現象從哪裡來?那就是做功夫了。我們身語意,一切的造作從哪裡來的?『知唯是心隨一切境界』。這個「心」是雙關語,可以說真心,也可以說是妄心。真心,隨眾生造作現量境界,唯心所現;妄心就是分別意,隨眾生的妄想轉變境界,這就是《華嚴》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唯是心隨一切境界」,唯就是唯有,唯有是心隨著一切的境界而造作,業就是這樣生出來的。

  【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

  『心有所緣』是攀緣,有所念是生起妄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這個心隨著境界轉。六道凡夫,哪一個人不是這種現象?我們自己一天到晚在這個境界裡面,自己不能覺察。修行有功夫的人,他能夠覺察,凡夫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實在講,連善惡是什麼,有幾個人他能辨別得清楚?《了凡四訓》說得好,那只是提示。善有真善、有假善,有大善、有小善,有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很複雜,如果沒有相當的智慧,你怎麼能夠去辨別這些是非善惡?所以一般人,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醉生夢死。實在說,糊裡糊塗生到這個世間來,糊裡糊塗過一輩子,糊裡糊塗的死去,糊裡糊塗在六道裡面輪轉,所以佛說眾生是「可憐憫者」,很可憐、很可憫。

  佛菩薩有慈悲、有方便,教導這一切眾生,眾生不肯接受,那就沒有辦法。眾生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脫離三界六道作佛、作菩薩,這都是在於每一個眾生他的緣分不一樣,所謂遇緣不同。他遇到的因緣不同,遇到殊勝的緣他就成就,他成佛、成菩薩;如果遇不到這個緣,就是一直在六道裡面輪迴當眾生,所以這個緣有多重要!緣裡面最重要的是善知識(好老師),親近善知識是第一個因素。世尊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第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親近善知識,你得要有智慧去認識善知識。世間人最可悲的一樁事,就是把善知識看成是惡知識,把惡知識當作是善知識,顛倒了,這一生就完了,這一生就空過了,不能成就。對於善知識不認識,認識得不透徹,所以他就不能重視這個緣分,遇到善知識他不重視,疏忽了、錯過了。

  諸位想想,過去章嘉大師是真善知識,雪盧老人(李炳南老居士)那也是真善知識,天天跟他在一起的人不少,人很多,但是有幾個人在他的會下開悟,得到真實的利益?太少太少了!什麼原因?雖然認識,這個法師不錯、這個居士很難得,依舊是認識不清楚、認識得不深入,所以不能夠珍惜相聚的那一段緣分。李老居士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確實就有人親近他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沒有開悟,三十八年沒有得到真實利益,什麼原因?不知道珍惜。天天在一起,像普通朋友往來一樣。聽李老師講經說法,聽完之後耳邊風,這個耳朵聽進去,那個耳朵就出去了,沒有在意,所以真實的利益沒有得到。家師淨老到台中去,他老人家珍惜這個緣分,為什麼?他不是住在台中,不是台中人,所以他在台中沒有住處,到那個地方是參學。那個時候去住在台中慈光圖書館,慈光現在還在,我每一年還去做一次三時繫念法會。所以家師在台中,每天的時間他都很珍惜,因為他知道,他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的時間不會很長,隨時人家不高興就要走路了。看人家臉色過日子,隨時有離開的可能,因此每天的機緣都很重視、很珍惜,這才學到一點真的東西,因為重視、珍惜。

  家常住在台中的人,他的心情就跟家師不一樣,感受就不相同。他們在台中落戶,在台中住一輩子,跟李老師時間就長了。反正老師也是住在台中,自己也住在台中,今天沒有學到沒關係,還有明天;今年不會不要緊,還有明年,往後日子還很長,就疏忽了,不知道珍惜。所以反而天天在一起,學不到東西。從外面來的人,機緣非常難得,非常不容易,對老師講的每一句教誨,他都很認真來學習,能夠有正確的理解,依教奉行。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這些事實,自古以來常有。所以每天環繞在善知識周邊的人,不見得他真的得到利益。所以珍惜緣分,就變成非常重要了。

  『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這就覺悟了。上面這一句話,為什麼「還當使心,隨逐彼念」?這個心要是不隨逐彼念,行不行?行,不要隨著妄念跑,但是我們做不到,法身大士才行,我們凡夫不行,凡夫是一切隨緣,隨著妄緣,隨它去。在隨緣當中要成就功德,你自己要覺悟,自己要自覺。「令心自知」,自知是覺悟。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

  這就是我們講妄想、妄念,妄想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頭沒有,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自己想的。『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境界沒有念頭,境界也沒有分別,就是開始覺悟。從這個地方來觀,就是開始覺悟了,知道境界沒有念頭,境界它也沒有分別,分別、念頭都是從自己心生出來的。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了念頭,都是自己的事情。我們六根接觸六塵這些境界,境界它沒有念頭,也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好壞、是非長短,沒有分別、沒有愛憎,我們自己起了念頭,那是自己的事情。順自己的意思就生起歡喜心、貪愛心,不合自己意思就生瞋恚心、厭離心,都是自生煩惱,絕對不是外面境界給我們的。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人沒有這種覺悟,我生煩惱是他給我的,不知道是自生的,自己心裡生出來的。我們都把這個責任、罪業推給別人,都是別人不好,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一點錯都沒有,這種人還能有救嗎?沒救了。

  蕅益大師說得好,他對方丈的開示,過去家師也影印很多,印了十幾萬份,到處跟人結緣。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我們自身以外的都沒有好醜;換句話說,也沒有善惡,也沒有好壞,好壞是自心生的,你自己心裡生出來的,「好醜生於心」。這個人覺悟了,你有這種自覺,你這一生當中不會怨天尤人,你的心平靜,知道起心動念是自己,不是外頭境界。物質環境不會叫你起心動念,外面人事環境也不會叫你起心動念,要曉得這個道理。會起心動念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跟外面境界不相干,這個人才叫真正覺悟。覺悟之後,然後才真正明瞭,外面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佛菩薩變現的,變現的境界來度我們自己。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會真用功,你就會真修行,否則不會用功、不會修行,總是認為境界不好。實在講,不管什麼樣的境界,我們懂得用功修行,那統統是佛菩薩示現;如果不懂得用功修行,一天到晚怨天尤人,統統是魔變現的。外面也沒有佛跟魔,都是自心的問題,自心覺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魔。這是「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境界它沒有念頭,也沒有分別。

  『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到這裡是一句。這個道理很深,這個事很廣、很複雜。為什麼說「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一切境界它自己沒有什麼想法,它也沒有分別,這個理事很深廣。明明是這個人惹我生氣,他不惹我,我怎麼會生氣?我們總是會認為是這樣的。但是我們再反過來看,那個境界為什麼其他的人看到不生氣,我們自己看了就生氣?如果真的那個人能惹人生氣,所有人看到都要生氣才對,為什麼單單別人不生氣,你一個人生氣,這是什麼道理?因為別人在那個境界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他不受影響,你在這個境界裡頭起心動念,問題就在這裡,所以都是自己的心的問題。

  實在說,你會起心動念,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起於分別,一個是起於執著,就第六意識跟第七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離開了分別執著,你才看到一切境緣不會誘惑你;你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緣看起來好像對你產生誘惑了,事實是如此。問題還是在自己的分別執著,如果沒有分別執著,什麼境緣它也影響不了我們。所以我們要責怪,那就要怪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能怪別人,不能怪外面的境界,如果有這樣的覺悟,你就算是回頭了,回頭是岸。佛門有一個法語,寫了很大的字,我們在大陸上有一些大寺院都看過,寫四個大字,「回頭是岸」。幾時我們才真正能回過頭來?難!每個人都不一樣,根性大利的人回頭就早、就快,中下根性的人回頭就慢。什麼原因?習氣改不過來。什麼習氣?分別執著的習氣。上根人聞到佛法,知道分別是過失,是自己的錯,他把分別放下了;執著是自己的過錯,他能把執著放下,他放得快,放得乾淨俐落,這是上根人。所以他就不難在這一生當中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他放得下,他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過真實、自在、美滿的生活。

  凡夫情執太重,聽到佛菩薩的教誨,好像是聽明白了,很多人說,這個道理我懂,但是我做不到,我很想回頭就是回不了頭,依舊受外面境界的誘惑,這樣的人就屬於中下根性的人。中下根性的人前面講得很多,要選擇修學環境,為什麼?你會受環境影響。不受環境影響那就無所謂;還是會受環境影響,你就不能不選擇居住的環境、修學的環境,人事環境要選擇,物質環境也要選擇。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為中下根性人說的,提供一個最理想的修學環境,人事環境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物質環境是六塵都在給我們說法,那是唯善無惡的極樂世界。所以真正覺悟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天到晚念佛,就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親近阿彌陀佛這位大善知識。對於這個世間一絲毫留戀都沒有,知道自己業障深重,在現前這個環境當中決定會墮落,因為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對我統統都有影響,都幫助我造業,而且幫助我造作不善業,這怎麼得了!所以不能不覺悟。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

  【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這一句非常重要,『一切法唯心想生』。世出世間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這一句話跟《華嚴經》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一個意思,但是《華嚴經》這兩句話一般人不好懂,這一句話好懂。如果你真正明瞭這一句話,這個世間的劫難有沒有救?有救。為什麼有救?因為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的。這個世間有大災難,災難怎麼來的?人都想惡事、說惡事、做惡事,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惡,這個世間就有大災難。災難怎麼來的?就是這樣來的,天災人禍是這麼來的,從人不善的念頭,造作不善的業力所感召來的。如果我們念頭轉變了,口言善、身作善、心想善,這個境界馬上就轉變。

  我們看到外國的這些預言家,都說這個事已經是注定的。預言就像算命一樣,這一生的一些遭遇是過去生我們造的善惡業,這一生受善惡的果報,這就是一個定數。預言就預定,就是這樣,你也不能去改變,看了就很悲哀、很痛苦。我們命運是誰注定的?沒有人,都是自己的念頭注定的;念頭改了,我們的果報就改了。希望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宣揚這個道理,使人人都覺悟,人人都回頭,這個世間的災難就化解掉了。所以我們看到西方這些預言,我們曉得那是算命先生,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看到這些現象現前,他見到了,或者用這種數理去推算出來,知道了,這個現象怎麼來的他不知道,現象如何化解也不知道。他們只是始終執著在一個宿命論,好像不能改變。他看得也沒有錯,但是想錯了。《了凡四訓》是很好的例子,所以這部書,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這本書是很好的例子,你看孔先生給袁了凡算命,算得很準,算得絲毫都不差,真的是這個算命先生高明。但是執著的人,一生都是照這個注定的命運在過日子,他也沒有辦法去改變。「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知道這一切都是命運注定的,你想也沒有用,乾脆不要想了。所以袁了凡先生給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他經歷了十幾年都應驗,都很準確,他過得很消極的日子。反正打妄想沒有用,到時候我該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所以日子過得很消極,照著命運在過日子。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懂得這個道理,懂命運怎麼來的、怎麼去轉變,知道能改。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這裡講的「一切法唯心想生」,唯就是唯有,心想生出來的。如果我們心地達到清淨,一念不生,給諸位說,所有一切法相就沒有了。

  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他大徹大悟之後,一個妄念都沒有,一個妄想分別執著全部都沒有了,大千世界也沒有了。大千世界從妄想生的,妄想就是唯心所現,分別執著就是唯識所變。所以佛斷不斷妄想?佛不斷妄想;佛要斷妄想,怎麼能度眾生?佛的真實慈悲就在此地,他有能力斷妄想,他不斷,佛家的名詞叫「留惑潤生」。妄想不斷,留著,留著幹什麼?留著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所以諸佛如來,實在講都是在等覺位。為什麼是佛,卻說是等覺菩薩?因為佛有能力斷最後一品無明,他不斷,而等覺菩薩這一品生相無明在,他還沒有能力斷。佛是有能力斷,他不斷,留來度眾生。如果等覺菩薩他有能力斷,他就叫佛;他沒有能力斷,這一品無明存在。佛有能力斷,他不斷,慈悲到了極處。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原理,虛空法界怎麼來的,一切眾生怎麼來的?唯心想生,一句話就答覆出來了。

  『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離開了這個心就沒有法了。諸位在佛門裡面常常聽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樁事情,心它是能生能變,法是所生所變,它們兩個永遠是關聯的。所以分別執著是起於心,不是起於法,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

  【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習唯心識觀。】

  這是把『唯心識觀』的綱領為我們說出來了,「唯心識觀」根本的理論就是「一切法唯心想生」。我們把這個話再說白一點,大家聽了更容易懂,「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更好懂了。實在講,「從」字沒有「唯」字好,「唯」這個字人家不好懂,唯是唯獨、唯有,唯有從心想生,這一切法都是心想生的。一切法是什麼?『知唯妄念無實境界』。那一切法都是妄念,沒有真實的境界,念頭剎那生滅。能生的是剎那生滅,所生的境界相怎麼不是剎那生滅?這個道理也不難懂,所有一切境界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是真實的境界,都是屬於剎那生滅的境界。我們再要問,一真法界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也是剎那生滅的境界。為什麼叫它做一真?我們也剎那生滅,它也剎那生滅,它為什麼叫一真,我們叫虛妄的境界?因為它那個地方只有剎那生滅,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所以說一真;我們這個地方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叫虛妄。有分別、有執著,它剎那剎那不但生滅,它剎那剎那都在起變化,這個道理也很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這個很有意味,我們要好好來學習。好,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