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一心三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21/1/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28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我們學習到「為慰別天神」,為這些天神護法,地藏菩薩作了示現。

  【為六道辛苦,求出無期,付囑地藏教護,以待彌勒下生。】

  這一段就是我們看到地藏菩薩他發的大願,是為了六道眾生。還沒有出離六道,在六道裡面輪迴的這些眾生非常辛苦,在《八大人覺經》裡面講「生死疲勞」。這個疲勞就是他從來沒有休息的,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從來沒有停止,當然這就很辛苦。最麻煩的還是『求出無期』,知道這個苦,但是什麼時候能得到解脫,脫離六道生死輪迴?遙遙無期,不知道什麼時候。還在六道生死輪迴的這些眾生非常的辛苦,所以佛大慈大悲,特別囑咐地藏菩薩,來教化還在六道生死輪迴的這些眾生,來護持在六道生死輪迴的眾生。最重要就是『教』這個字,教化。教化當然是以講經說法,把六道生死輪迴什麼原因造成的來說明,用什麼方法來修學可以得到解脫,出離六道生死輪迴,這都是要教,教理、方法,所以叫教化。另外就是還在六道裡面,人天善道比三惡道好,還沒有出離六道,總希望把眾生教化,讓他們在人天善道,比較不會那麼苦,總是比三惡道要好一些。沒有出離六道,人天善道比較好,但是不究竟,終究還是苦,三界統苦,沒有快樂。真正要快樂,必定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才是永恆的快樂,不再生生世世都要受生老病死這些痛苦了。

  佛的法運一萬兩千年,滅度之後沒有佛法,一直要等到彌勒菩薩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下降到人間示現成佛,那個時候地球上才會再有佛法。這個當中,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相當長的時間,這段時間這些眾生怎麼辦?佛大慈大悲,真的不捨棄眾生,特別付囑、交代給地藏菩薩,來負責教化沒有佛法這段時間的六道眾生,慈悲到了極處。等待彌勒下生,然後教化眾生就交給彌勒佛了。青蓮法師在綸貫這段寫得非常之好,他在此地告訴我們,五重玄義裡面,每一條他都用上「不思議」這三個字來標示。因為名、體、宗、用,一一都稱性,既然稱性,那就是不可思議,就是無上醍醐。

  現在大家看經本,綸貫第十七頁第二行。從這個地方開始是第二大段,第一大段裡面介紹「五重玄義」。就是天台宗判教,就是要講經,還沒有正式講解經文,以天台宗五重玄義先把這部經它的內容、性質、大義作一個介紹,這個就是講玄義。第一大段裡面介紹五重玄義。註解經典的法師,很多都依照天台宗,比華嚴宗的要多。所以天台宗這個五重玄義,自古以來,註解經典的法師多數用五重玄義。

  第二大段很難得,一般註解不多見,青蓮法師提供我們一個「總示觀法」,這個也非常重要。法是方法,觀是觀念,佛法、世法就在觀念的不同。世法就是世間法,世法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都是不正確的,是錯誤的,所謂錯誤就是與事實真相違背。佛法是正確的觀念,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觀念,正就是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世間法就跟真相不相應,違背真相。這是我們將它標準的依據說出來了,這個標準就是你沒有違背事實真相。違背事實真相就是不正確,符合事實真相那是正確的,這個我們一般講真理。由此可知,學佛無非是轉變我們的觀念而已,我們一般講宇宙人生觀。將錯誤的觀念依照佛在經典上的開示,依照這個標準,把它轉變成正確的觀念,這是修行的總綱領。我們看文:

  【山家立法,有教有觀焉,教以開解,觀以起行。】

  『山家』這兩個字,山上的山,家庭的家,就是古德對於智者大師的尊稱。所以在天台教裡面看到「山家」這兩個字,山指浙江天台山,這兩個字就是後學對智者大師的稱呼。他的教學方法裡面『有教有觀』,「教」是教學,教學主要是教你明理,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些理論方法;「觀」是講起行,也就是說你明白這些道理之後,要把這些道理在生活當中去實行、去落實,把你的錯誤觀念給它轉變過來,這就叫行,這就是『起行』,開始行動了。所以教跟觀有什麼不同,這個意義之所在,這兩句話講得很明白。教是理論方法,你明白理論方法,接下來要去落實、要去實行,知道過去的那些錯誤觀念,要把它修正過來。我們學教,研究佛家的經教,目的是開解,讓我們理解,理解了以後那是要修行,修行就屬於觀。天台宗講「觀行位」,觀念改變,落實在行為上。下面他舉了個比喻:

  【如膏明相賴,目足交資,則於四門入清涼池矣。】

  『如膏明相賴』,「膏」是油,「明」是燈光,燈點燃之後要靠油,互相依靠。古時候沒有電燈,都點油燈。我小時候,我們住的家裡,那個時候還沒有電燈,就是點油燈掛在牆壁,有個油芯。這個我們現在可能在寺院上點燈還看得到。油跟膏是互相依靠的,油要沒有火,它不起作用,擺在那邊它也不亮,不能起照明的作用;火光要沒有油,沒有油它就滅掉了,我們看那個油芯,油燒光它就滅了,就沒有辦法再照明了。所以照明的作用一定是膏明相賴,互相依賴,把這個比喻做為教與觀的關係,就是教觀。天台宗有一本書叫《教觀綱宗》。就是教理跟觀行是什麼關係?就如同油跟燈火的關係,這兩個是離不開的,教跟觀是離不開的。

  第二個比喻是『目足交資』。譬如你走路,走路你腳要動,行動,可是如果你沒有眼睛,你看不到路,你就沒辦法走。這是把目,把我們的眼睛比喻作教理,理論方法,足比喻作觀;眼幫助足,足幫助眼,這樣互相幫助,才能達到目的地。『則於四門入清涼池矣』,「四門」就是教、解、觀、行,你才能夠脫離苦海,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契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比喻作「清涼池」,我們六道比喻作苦海。後面這幾句話很重要:

  【後代傳其教者,詎可徒守文言,而不明觀行乎。】

  這一段『詎』這個字,「詎」指反向的語氣。『後代傳其教者』,「後代」指我們末法這個時代。末法時代學佛的人也不少,可是為什麼沒有成就?學教不能大開圓解,參禪不能大徹大悟,念佛不能得一心不亂,持咒不能三密相應,原因在哪裡?沒有觀行。只有教理,沒有觀行,決定不能成就。這一點,我們民國初年佛門的大德江味農老居士,他註解《金剛經講義》特別強調這個觀,觀行。即使我們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就是所謂的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就是介紹佛法給大家認識、明瞭,也講一些理論。理論講得再好、再玄、再妙,與聽眾的生活行持不相關,好像跟他現實生活脫節了,好像那個經是經、我們生活是生活,跟我們好像沒什麼關係,聽聽這個講得滿有道理,但是跟我現在不相干,這樣的講法現代人就不容易接受。為什麼?可有可無,這些對我現前來講不重要。為什麼?現代人講現實,凡事都把現實擺在第一位。如果與現實生活不相干,他沒那麼多時間,他生活非常忙碌,他的心情很緊張,如果聽了跟他自己不相干的這些理論,得不到真正受用,恐怕第二次他也就不會再來了。由此可知,我們不但要介紹教理,還要介紹觀行,幫助他將佛家這些理論落實在生活當中,使他立刻就得到利益,就得到好處,這是現代人所歡迎的、所希求的,我們不能不了解這個事實,這叫觀機。現代人是什麼根機,下面舉了個比喻:

  【單輪隻翼,烏能遠運。】

  車是兩個輪子,一個輪,這車怎麼能走?鳥是要靠兩隻翅膀,只有一個翅膀牠怎麼能飛?現在的車是四個輪,以前拉車有兩個輪的,現在的車四個輪子,少一個都不能走。這也是比喻,從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教跟觀是密切關聯的,分不開的,不能只有一個,只有教沒有觀,只有觀沒有教,都不行。這個教跟觀,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解跟行,教就是解,你要了解這個道理方法,道理方法正確的了解,然後要去落實、要去行,開始走。就好像我們現在導航,大家現在開車都用導航,不看地圖了,地圖、導航就好比教。我們要去高雄,導航設定好了,你要開始走,不能設定好了就停在那裡,那也到不了。所以用這樣一個比喻,我們可能更容易理解。下面講:

  【故今略述大途,以見經不徒說,而同歸於祕密藏中。】

  『祕密藏』是自性。這一段是說明,青蓮法師為什麼在綸貫有這段文,將它的緣起與用意為我們說出來。所以不是說這個經講一講,『徒說』就是講一講,聽一聽很好,道理不錯,但是對我們好像也沒有幫助,得不到實質的利益。《無量壽經》也講「惠以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世間人講的利益是虛妄的利益,不是真的,佛講的是真實的利益。

  【教有藏、通、別、圓,前三為權為麤,後一為實為妙。】

  這是天台宗判這個教,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分成四教,就是教學的階段。前面三個『為權為麤』,「權」就是權巧方便,接引眾生入佛門的一個方便法;後面『圓』就是『為實為妙』,真實,實妙。到圓教,佛講的才是事實真相,真實說;藏、通、別,藏教、通教、別教都是方便說,都是手段。所以在法華會上,佛把他一生講經說法的義趣說出來了,明白說出來,說佛法沒有什麼三乘、五乘,「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乘是車乘,說真的只有一乘,以前講的二乘、三乘、五乘是方便說。因為大家還不了解,講真實的大家不懂,所以先講一些方便的,讓大家能夠理解,慢慢進入真實。這句話就非常重要,「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我們不能輕易看過。一乘法是真實的,二乘、三乘是方便法。二乘、三乘有沒有?有,佛說得也很多。我們明白佛的意思,對於二乘、三乘就不執著了,如果是堅固執著在二乘、三乘,你這一生就沒有辦法得到真實法。我們有二乘、三乘,最後是契入一乘,你才會真有受用;如果停止在二乘、止於三乘,那就錯了。就好像讀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到研究所(一乘就好比研究所,最高的),你停留在那邊,不往上提升,你就不會進步,這樣就錯了。真正的目的,要契入一乘佛法。所以《法華經》這句就非常重要,讓我們恍然大悟。二乘、三乘好比樓梯,一乘是頂樓。就好像我們台北信義路這邊的一O一大樓,一乘就是一O一,最高那一層,下面都是方便,要經過的一些過程。所以你必須要用這個方法,你才能契入一乘,這是明白教理。觀行也有三種,天台宗立的三觀,空假中三觀。這個文在第四行末後這一句:

  【觀有析、體,次與不次。如次以對四教,前三為可思議,後一為不思議。】

  『觀』,這個「觀」在佛法講觀察、觀想、觀照。『觀有析』,「析」就是分析,我們現在講分析。析空觀,就是分析空這個觀,用分析的,這我們一般人就比較容易懂了。比如我們說這個房子是空的;明明有這棟房子,怎麼說它空?空的這個道理要怎麼成立?一般就用析空觀。這房子,它不是本來就有這個房子,這房子怎麼成為一棟房子?這房子裡面它還要很多材料,很多條件組合起來,鋼筋、水泥、沙子、磚塊,還要建築師設計,還有要土地,還要有工人來做,設計、施工。這整個房子的材料,如果一個設計師來看,看看這棟房子用多少鋼筋、多少水泥、多少磚塊;將來壞了不能用了,就沒有了,房子就空了。以此類推,每一樣事物它都很多因緣具足,組合起來的,緣聚就成這個現象;時間到了,緣散了,現象就沒有,就空了。像這一類就屬於析空觀。就好像我們人這個身體,人身體怎麼來?佛講我們這身體是空的,明明有個身體,怎麼空?身體有很多條件組合才成這個身體,第一個自己的神識,第二個父精母血,有這個因緣,主觀、客觀條件,然後生你這個身體。等我們這個身體慢慢生老病死,到最後死了之後去燒一燒,變成灰,不就沒了?那個人就不見了,不就空了嗎?這個叫析空觀。析空觀一講大家都懂,就容易理解,因為擺在眼前,它可以思議的,思想可以達到的,可以講得出來的、可以議論的。

  第二,進一步叫體空觀,它當體就是空的,不需要再透過分析就知道那個是緣生法,沒有自性。體空觀,當下它是空的。還有次第觀,就好像空假中,先觀空、觀假,再觀中。還有不次第觀,就是一心三觀,一心三觀它沒有次第,空假中同時。

  『如次以對四教,前三為可思議,後一為不思議。』析空觀、體空觀、次第觀是可以思議的,我們的常識可以思議的;不次第觀是不可思議的,不次第是沒有次第,同時的。《華嚴經》講的觀法就是不思議境界。《華嚴經》是圓融的,縱然它也有說次第,但是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次第;圓融當中有次第,次第當中有圓融。小學生可以讀研究所的書,研究所的也可以讀小學生的書,它是圓融的。事相上有次第,理論上沒有次第;換句話說,我們在生活行為上,處事待人接物有次第,心理上沒有次第,心地決定是清淨平等、決定是圓融。所以次第跟不次第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才是妙。所以你不要去執著有一個不次第、有一個次第,真正明瞭這個道理,它是一不是二,在事相上有次第,心理沒有。我們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從倒數看第七行:

  【今經既在法華後說,唯明純圓妙解,以起叵思妙行。】

  這在前面判教的時候說過,《地藏經》是什麼時候講的?《法華經》之後,在《涅槃經》之前。《地藏經》不是在前面講的,是在後面,在《法華經》是開權顯實。佛最後八年,法華涅槃,《地藏經》就在法華涅槃這當中講的,《涅槃經》是最後講,佛說完《涅槃經》就入滅了。換句話說,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滅度之前講的第二部經。滅度的時候講《涅槃經》,滅度之前講的就是《地藏經》,是佛要滅度前三個月,上升忉利天為她母親說法。依照天台家的判教,《法華經》判在純圓,就是純正的圓教,圓教的教理。《地藏經》它在《法華經》之後,你說《地藏經》它圓不圓?哪有不圓的道理?在一乘圓教後面講的,它怎麼不圓?所以純妙純圓。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一些行法,修行的方法,本經的觀行法也是不可思議的妙行,所以青蓮法師給它判為「不思議」。我們再看下文:

  【則與止觀十章,以前六章開解,後四章起行同也。】

  『止觀』是天台大師創造的,是天台家修行指導最高的原則,三止三觀。有《摩訶止觀》和《小止觀》,《小止觀》是入門的方便,是天台大師(也就是智者大師)為他俗家哥哥講的,他俗家的哥哥壽命不長,所以教他這個《小止觀》,就延長他的壽命了。這是入門方便。此地講本經的義趣行法,與天台家的止觀相應。《地藏經》的義趣,它的修行方法,與天台家的止觀是相應的。

  【故以觀眾生業緣業感等文,即空假中,以顯地藏不思議事。】

  這就舉出「觀眾生業緣品第三」,第三品『空假中』,來顯示出《地藏經》不可思議的事情。

  【則能觀無非一心三觀,所觀無非三諦一境。】

  這個說法把《地藏經》的位置就提高了。正是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古大德都把《地藏經》列在方等裡面,就是青蓮法師之前的這些法師大德,他們判《地藏經》這個教,擺在哪一個階段?都是把《地藏經》排列在方等教。佛講經說法,一代時教,剛成道是講《華嚴》,《華嚴》大家聽不懂,所以後來就進入阿含。阿含就好像佛教的小學;方等好像佛教的高中,入大學的預科;般若就進入大乘,般若二十二年;後面就是法華、涅槃八年。就是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最後法華、涅槃是八年,一代時教,這是青蓮法師之前的大德列在方等,方等時。雖然這個經列在方等時,青蓮法師給我們註解,實際上是把它列在「法華涅槃時」,因為它這個經正好在法華與涅槃當中所說的。所以本經『觀眾生業緣業感』這些經文就是天台家所講的空觀、假觀、中觀,這顯示地藏菩薩不思議事。地藏菩薩在九法界普度一切眾生,這是地藏不思議事,也正是我們心心嚮往想學習的事。這些事說實在話,就是諸佛如來示現在九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眾生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現身、現形沒有一定的,所說的法更沒有定法。所以《金剛經》佛講得很清楚,佛無有定法可說。看什麼根基、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眾生的根基,根據他的根基來講,所以沒有一定,示現形象、身分也不一定,眾生需要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真正是隨機說法,隨類現身,得大自在,圓滿的顯示出大慈悲。他怎麼能夠得到這樣不思議的境界?就是觀行。

  『能觀無非一心三觀』,這就是說地藏菩薩,說地藏菩薩也就是說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大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沒有別的,就是一心三觀,這是從能觀來說,能夠去觀的這方面來講。從所觀的方面來講,『三諦一境』,你觀有一個對象,那個境就是你所觀的一個對象,叫「境」。「三諦」,空諦、假諦、中諦,諦就是現代話講真理的意思,事實真相。「一境」是一真法界;三諦一境,一境就是只有一個,法界唯一,就好像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實在講法界只有一真,沒有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萬法界,那些是虛妄的。下面給我們略舉三觀,底下說:

  【三觀者,義唯三種。一者從行,唯於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等。】

  『等』是平等,一切差別現象,它的道理是一個。

  【如觀陰等,即其意也。】

  舉一個例子。『陰』是觀五陰,或者是觀十八界、觀六入都可以,這是舉一個例子,觀五陰。《般若心經》裡面也是觀五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心經》它是觀照五陰皆空。你觀十八界、觀六入都可以,他舉出《心經》觀五陰,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是從行。你在萬境裡頭,無量無邊的境緣當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凡夫著相。著相就產生一個錯誤的觀念,這個錯誤裡面就產生千差萬別,於是隨著這個觀念就起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這就麻煩了。我們今天搞成這個地步,起心動念都在造罪業,將來要受三途的苦報,誰造成的?我們自己錯誤的觀念造成的。你要是再怨天尤人,造的罪業就更重,將來墮落更苦。為什麼?與天與人都不相干,自己造的還要去怪別人,這個罪不是更加重嗎?所謂自作自受,誰都不能代替。

  這個事實真相,只有諸佛菩薩清楚,他們明瞭。他們的能力,就是在一切不同境界當中,千變萬化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觀一心,一心是理。千變萬化的境界從哪來的?大到虛空法界,小到微塵,小至一念,無非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雖然不同,一念自性相同。所以說『萬境雖殊』,「殊」是不一樣,『妙觀理等』,你能夠看出這一切法的體性,這一切法的根源,根源原來是一樣的。好像樹長出來,一棵大樹根干、枝葉、花果千差萬別,但是你尋那個根,你一找下去,根是一樣。這個事與理,我們在此地就不多說,前面已經講過了,提一提就可以了。這是第一種。

  【二約法相,如觀四諦。】

  『四諦』是佛法的根本法,「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四諦是佛對小乘說的,你看天台大師講四諦,有藏教的四諦、有通教的四諦、有別教的四諦、有圓教的四諦,我們讀了智者大師的《疏》,才知道四諦、三十七道品包括了所有的佛法,法法皆如是。我們學《華嚴經》,《華嚴經》講得最多、講得最詳細,比《法華經》講得還要詳細。《華嚴經》的分量大、經文長,比《法華經》多很多倍,講得就特別詳細。沒有一法不是圓攝一切法,這叫圓觀。為什麼?一切法都是一念自性變現的,於是一切法當中任何一法都與自性有關係,是前面講的「膏明相賴,目足交資」。佛法當中講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相是現相,無論是大的相、小的相,虛空世界是大的相,微塵、毛孔是小的相,不論大小都是一念自性。

  你要在相當中去見到那個性,相有千差萬別,性只有一個,相異體同,理同、性同。如果我們體會到這個道理,自然你就會想到,這個世間一切的族群,怎麼說是不能和合?決定能夠和睦相處。不能夠和睦相處都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隨順自己錯誤的觀念,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做錯了。歡喜和睦相處,應該是很自然的現象,一絲毫都不勉強,這才是正常的。一切眾生能和睦相處就是最健康,像人的身體一樣健康快樂。身體上也是有各種不同的族類,眼跟耳朵就不一樣,長得不一樣,耳朵跟鼻子又不相同,頭跟手不同,手跟腳也不同,跟身體又不同,這樣我們一個身體不是也顯示說許許多多族類共同都是一個身嗎?它要一打架,那不就麻煩了?你這個人就得病了,甚至於送命。它們能夠和睦相處,它們不鬥爭,你這個身體才會健康愉快。這是講我們業報身,在佛法裡面講應化身,虛空法界是我們的法身,還是一個身。

  我們生命在整個法身裡面,就像一個細胞一樣,好像我們身體裡面一個細胞。這個身體是無數的細胞組成的,同樣一個道理,法身是無量無邊依正莊嚴所組成的。它怎麼來的?怎麼組成的?《華嚴經》說的:「唯心所現」,說明它怎麼來的,怎麼會有,從哪裡來的?心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十法界就十個法界,界是界線,怎麼來的?「唯識所變」,心現識變。唯識是說明差別相的來源,為什麼這相千差萬別,它怎麼會產生這些差別,唯識就是說明這個。唯心是講共同相的所依,不管你是哪一種相,你所依據的就是這個心,沒有這個心就沒有這些相。但是識跟心是一不是二,你不能給它分家了。所以異跟同是一不是二,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從形相上給你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不礙異、異不礙同,為什麼?因為同異是一個根源,它的根源是同樣一個。我與別人也是一個根源,不能跟別人和睦就是傷害自己,自他不二。我們常常講人與人不能相處,這就是傷害,第一個就傷害自己。佛法當中最難得、最可貴的是圓觀,圓滿的觀法,圓滿的觀念。特別是《華嚴經》講的「圓融」,主伴圓融,一多圓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就圓融,圓融就不會打架了。這是世尊常常讚歎,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隨便拈一法來說都變成圓法;如果你觀念不圓滿,講總是有侷限性的。所以唯有圓觀之人,心地永遠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第二就法相來觀,也舉一個例子,我們看這個文:

  【三託事相,如王舍耆闍,名從事立。】

  這是世尊講經的處所,王舍城耆闍崛山,我們翻譯中文是靈鷲山。

  【借事為觀。】

  佛家這些名字,佛菩薩的名號都是幫助我們,改正我們錯誤觀念的。名號也是如是,人的名號,還有地的名號也如是,物品的名號也如是,這是我們通常在生活當中疏忽的。如果你能夠隨著這些境界都能入觀,入如來的觀念,修行證果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哪有那麼難!問題是我們常常迷在名相當中,分別名相、執著名相,真的叫三世諸佛都喊冤枉!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把如來的意思解錯了,堅固執著,還以為自己是對的,那有什麼法子!舊觀念總是換不過來。

  一切人事物都有名字,「名從事立」。『借事為觀』,好像人的名字,你有名字,那個名是從事相來建立的,借這個事相來作我們的觀境,所觀的對象,這是方法。諸位如果能懂這幾句話的意思,大家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眼前何嘗不是六塵說法?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也都是六塵說法。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也註解得特別詳細,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現在娑婆世界也是六塵在給我們說法。等到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對於這些觀法就用得上,就會了。在娑婆世界不會,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會了,所以見到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極樂世界怎麼會的?生到那個地方,蒙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不會也會了。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物相,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變化所作,我們想想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林林總總,我們現在這些是不是也是阿彌陀佛願力變化所作?你能說不是嗎?你能說是嗎?是與不是都不存在,關鍵還是在你一念心。一念覺,你這一念轉過來覺悟了,那就是,現前這一切何嘗不是阿彌陀佛示現的?一念不覺就不是。由此可知,這個事上沒有是跟不是,名上也沒有是跟不是,「是不是」在我們的心。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在自己的心。所以你的心一念善,虛空世界一切萬法都是善的;你的心一念惡,全是惡的,看到善人也是惡人。一個惡念起來了,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一念善心起來了,阿鼻地獄眾生也不錯。好醜起於心。

  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這不是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境隨心轉嗎?這是真話。然後才曉得,佛法修行為什麼這樣重視修觀。修觀是修正觀念,再說得明白一點,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修正我們種種不善的觀念,這是真修行,這就是宗門常講的「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地是根本。心善良,你的行自然善,你的言語自然善,沒有一樣不善。我們今天讀到佛經,讀到祖師的開示,好像也有這麼一點體會,有這麼一點明白,觀念為什麼老轉不過來?原因就是我執。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你執著一個我,諸佛如來給你講經說法,你所得的利益也是人乘而已,我們現在講人間佛教,現在有很多道場提倡人間佛教,就得到人道這個利益而已;換句話說,你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你聽懂了,你理解了,你能夠體會了,你的觀念還沒有轉過來,行為沒有轉過來,就是你還沒有進入觀行的功夫。

  好,我們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