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十善業道是共同科目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23/6/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23

  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先來念開經偈,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六十一頁,我們從第七行經文看起,「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從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我們今天從這段經文看起。上星期我們學習前面一段經文,前面一段經文講,「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一段。上一次這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講什麼叫善法。善法,就是我們能得到人天身。就是在六道輪迴,還沒有出離六道,能夠生到人天善道,得到人天的身體,這個叫人天身。在六道裡面人天是善道,那就比三惡道好,三惡道就太苦了。人天有苦,但是沒有三惡道那麼苦,就比較好,又修善法。「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就出世間,這個是出離六道,這個就不在六道法界了,這個已經超越六道,到四聖法界。十法界的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個稱為四聖法界。他們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但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無上菩提」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不在十法界,他就入一真法界,就到一真法界了。也就是說,從六道的人天身,一直到四聖法的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一真法界的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也就是說,無論你只是想得個人天身,像現在佛教界有很多寺院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就是此地經文講的人天身,來生再來作人,或者提升生天,生到天道去了,但是不出六道。如果想要得個人天身,你也要修十善,沒有十善的根本,你得不到人天身。一天到晚造惡業,造十惡業,那怎麼能得人天身?造十惡業,果報就是在三惡道。所以從人天身一直到無上菩提,也就是說從作人到作佛都是以這個善法為根本,所以「故名善法」。為什麼叫做善法?就是從人天身到無上菩提都是以這個善法做根本,才能成就,所以這個叫善法。

  我們今天接著學習的這段經文,就是前面給我們講善法,但是沒有具體給我們說明什麼是善法,只是說這個善法是從作人到無上菩提的根本,這段經文就具體給我們說明什麼是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此法」就是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是善法。這個十善業道,無論信仰哪個宗教,或者沒有宗教信仰,可以說這個十善業道沒有人會反對的,縱然他做不到,他也不會反對。縱然是惡人,他也不會反對,他也知道應該是這樣,只是惡習氣太重,他改不過來。所以這個就不是說你信仰什麼宗教,你有沒有宗教信仰,這個都一樣。所以這個十善業道,也就是說十法界一切眾生,大家應該共同修學的科目。這個就是共同要修學的,這個就不是各別的,是共同要修學。這基本的科目,大家都需要,無論你信什麼宗教。如果離開這個十善業道,宗教也沒有了。我們一般人講,宗教都是勸人家做好事的,他沒有學佛,不懂得什麼宗教的人,但是他還是有這個概念。宗教就是教人不要做壞事,要做好事。那什麼是壞事,什麼是好事?這有個標準,十善業道就是標準,這個基本概念大家都有,佛把這個善法具體給我們說明出來,也就是身口意三業。一切眾生都是一樣,就是身口意三業,展開就是十善十惡。

  我們不要疏忽這個十善業道,過去我自己修學,對這個十善業道也是沒有留意。也知道說十善業道是對的,是很好,應該修的,但是並沒有留意。現在很多學佛的人,也是同樣有這個毛病,就是沒有在這個十善業道著手,下功夫。所以修學什麼法門,修了幾十年,還是沒有消息。因為沒有基礎的修學,蓋房子沒有打地基怎麼蓋也蓋不起來,問題就在這裡。這個十善,實在講,你看前面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從作人到作佛,都是以這個法而成就的。那也說明什麼?這個十善業道,雖然經文文字是一樣的,但是它的境界、層次是不一樣的。人間的十善,他的水平,一般講就是中品;天,你要生天,要上品,上品十善;如果你要生高一點的天,還要加上禪定,那個十善的境界、層次就不同了。所以從凡夫地到成佛,實在講就是十善業的提升,十善業的提升。在六道裡面十善有十善的標準,超越六道有超越六道十善的標準,到作佛有佛十善的標準。

  我們去看地藏三經,其實地藏菩薩三部經,統統是講十善十惡。你三部經你拿來讀,《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輪經》,什麼叫十輪?就十善十惡;《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講十善十惡。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疏》,這是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的註疏,他註解前面有很大篇幅的玄義,《占察經》的玄義,把經裡面玄妙的義理,還沒有講到經文,先做一番的發揮。蕅益祖師可以說發揮到淋漓盡致了,他把這個十善跟十惡,從凡夫一直到佛,這個層次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看了之後,才知道這十善業也不簡單,不是說那是人天法,其實不止人天。我們如果只是把它看作,那人天在修的,我要修出世法,我要修作佛的法,這個就不需要了,我們這樣看就錯了。我們念佛也不例外,所以《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四句就是「修十善業」。前面三句,也就是修十善業的基礎的基礎,就是根本的根本。我們淨老和尚用儒釋道三個根來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這人天福,《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一般我們看十善業道,就這個十條列出來我們會念,字我們看得懂,也能講,但是實際上的內容、意義,我們還是不清楚。因為這樣我們淨老和尚才把儒家的《弟子規》跟《感應篇》列在前面。所以我們老和尚常講,能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你就做得到,你修十善業就很容易。如果沒有《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實在講修十善業還真不容易,你不知道怎麼修。所以《弟子規》、《感應篇》是《十善業道》的補充說明。

  這個在《占察經》,我們也可以找到經典的依據。《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言十善」,就含攝一切善法。我們看條文只有這個十條,但是這個十條它含蓋所有一切善法,凡是善都歸十善。「言十惡」,含攝所有一切惡法。凡是惡的、不好的,統統歸十惡。所以過去有人說,佛定五戒,只有不飲酒,但是沒有定不抽煙,所以煙可以抽。那個條文沒有,沒有這一條。煙可以抽,那吸毒也可以了,佛也沒有寫說不吸毒,這樣可以嗎?所以就是要以經解經,如果《占察經》這一段經文,我們把它再引用出來,你就會清楚了。凡是好的就歸十善,雖然這個條文沒有,但是凡是好的就是歸這十條,這十條包括了。凡是不好的,就歸十惡,也是這十條包括了。你說吸毒、吸煙,對身體好嗎?不好。不好,那就惡法,惡法你就要斷。這是我們要明白十善業道,所以我們要明白。這部經我們如果再配地藏三經,再加上儒道的經典,實在講這個相關補充說明的經典也非常多。也是要這麼多,我們才能深入這部經。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廣學原為深入」,廣學多聞,原來是為了要深入,為了幫助我們一門深入的。所以這一點我們也要明白。包括世間的善書典籍也都歸十善,《常禮舉要》、《禮記》、《易經》、《論語》,古聖先賢這些經典。包括其他宗教,正規宗教的經典,凡是講到善的,統統歸十善。所以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含攝所有一切善法。下面一條一條給我們做一個說明。

  「一、此法就是十善業道。哪十種?第一、永離殺生。不但不可以殺生,連殺生的念頭都要永離。無論對什麼人,即使對極惡之人,對傷害自己之人,甚至於像《金剛經》講的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他都沒有絲毫瞋恚,也沒有我對,你不對的念頭,這才是永離殺生。」

  哪十種?第一、「永離殺生」。殺生就是殺害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不能故意去傷害。所以「不但不可以殺生,連殺生的念頭都要永離。無論對什麼人,即使對極惡之人,對傷害自己之人,甚至於像《金剛經》講的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他都沒有絲毫瞋恚,也沒有我對、你不對的念頭,這才是永離殺生。」的確是這樣,這個永離,的確要達到《金剛經》這個標準,才叫永離。所以《十善業道經》有沒有《金剛經》的教義?有。你要達到這個永離,你要做到《金剛經》的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昨天我們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也學習到忍辱仙人這一段。佛講過去世,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肉一片一片的割,還不是一刀給你痛快的死,讓你慢慢死,那是多痛苦。佛就講,當時如果我的身體被歌利王肢解,就是肉一片一片的割,如果當時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他說當時如果我有四相,那我應該會生瞋恨心,一定受不了。我們現在不要說割截身體這麼殘忍的事情,人家打我們一個耳光,我看就恨他恨到死。大家想一想,會不會這樣?會,永遠記在心裡。甚至不要說打,就是罵你一句,你就懷恨在心,你就恨到死了。這個就是瞋恚心。為什麼有瞋恚心?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這個四相,那就有我對、你不對,就有這個對立。有執著我相這個念頭,我們身體受到傷害,自然就會生瞋恨心。除非離了我相,沒有我相,或者他的禪定功夫很深,他伏住煩惱,他沒有斷,但是他伏了,甚深定功,伏住這個煩惱,他受到這種屈辱也不會起現行。如果沒有甚深禪定功夫,又沒有離四相,你說受到這種傷害,怎麼會不生瞋恨心?肯定要生瞋恨心的。

  因此我們在《飭終津梁》,就是臨終助念,有一個事情很重要,就是助念這八個小時,臨終的人他的神識還沒有離開身體,斷氣八個小時還不能動,他躺什麼姿勢就隨他什麼姿勢,不要去調整,因為一動(甚至衣服都不要去碰到它,碰到它)他就生瞋恨心,他難受,生瞋恨心就墮落了。所以這個時候統統順其自然,不要去動,助念八個小時之後再去動。如果要保險一點,十二個小時就比較保險。現在也有人念到十六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基本上有念到十二個小時也是可以了,最少要八個小時,最少,最基本的,最少。一般是八個小時,他全身冷透了,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也離開了,你再去動,他就沒有感覺了,那就沒有問題了。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

  像忍辱仙人他是破四相了,破四相,他受到歌利王這麼殘忍的割截身體,他能忍受,他不生瞋恨,而且還發願將來成佛,我第一個先度你。後來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就憍陳如,憍陳如尊者的前身就是歌利王。所以要真正做到永離殺生,《金剛般若》也要學習,你要破四相,這個殺生才永離。還沒有破四相之前,如果有禪定功夫也能伏這個煩惱,讓這個殺的念頭不會生起來。這個一般叫伏惑,伏住這個煩惱、惑業,伏住,沒斷。像《金剛經》那是要斷,破了,就是斷了。斷難度比較高,伏難度比較低。但是對我們來講,伏煩惱也是不容易,叫我們不生瞋恨心,這個也不是很好修。如果沒有常常提起觀照功夫,這個忍辱不好修。忍辱就是要有般若智慧,你修了才不會去強忍、硬忍,忍到最後忍不住,爆炸起來,就更厲害。硬壓的,壓抑的,那樣的忍,就不是究竟的。那在《了凡四訓》講,就是從事相上去忍。更高一層,就是從理上,明白道理也幫助我們修忍辱。人有犯錯,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有儒道的基礎,忍辱這個修養也會修得很好,總是會去原諒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慢慢功夫也會得力。

  殺生最根本就是從念頭斷,斷殺心。我們先從粗的去斷,一般我們都是從外面事相,事相先不要殺生,從事相改。這個事相是初步的,最後我們要從心上改。像《了凡四訓》有事上改、有理上改、有心上改,心上改是最高的,你不起這個殺心,那你身就不會造殺業了。這個心還是有殺心,但是這個事相你先戒殺,就是心殺生的念頭還有,但是身沒有,不殺生,沒有去造殺生的業。一般小乘,人天小乘就是從這裡開始。持戒,像五戒,小乘的戒,沙彌戒、比丘戒、八關齋戒,這叫小乘戒。小乘戒,就戒身口七支。不殺生,身你不要自己去殺,你心裡還有殺的念頭,你只要身沒有實際去殺生,這個不犯戒。論現行,你現行。像法律一樣,現行犯,論現行。但是菩薩戒就不一樣。小乘戒論事不論心,論你事相有沒有去做,沒有去做,他就不結罪。你心有這個念頭,但是實際上你身沒有去造這個業,不結罪。大乘論心不論事,你事沒有做,但是你起心動念要殺害一個眾生,那你就犯戒了。這個大乘戒就難了,要從起心動念去永離殺生,這個才究竟。小乘這個戒不究竟,但是不究竟,可以從這個初步的,一直到內心殺生的念頭都沒有,由淺而深。如果你能夠直接從這個心去永離殺生,那當然是最好,從根本修,禪宗講從根本修。因為一切法唯心,你心不殺生,身口當然不會去殺生。

  所以這個身口意三業都可以造殺生業,也可以造不殺生的業。所以這個殺生,有身殺、口殺、意殺。身殺就是我們自己去殺生,比如說你殺一隻豬、殺一隻雞、殺一條魚,你自己去殺,殺生,這個身殺。口殺,就是教人家去殺生。好像你去市場買一隻雞活的,老闆這隻雞幫我殺一殺,不是你自己親自殺,叫口殺。你叫人家去殺的,這個帳還是要算到你頭上的,到時候閻羅王那個簿子拿出來,你說不是我殺的,但是是你叫他殺的,不然他不會殺。意殺就是意念,心裡,心有殺生的念頭。這個殺生也很多方面,殺有殺生的因緣,還有他的對象。同樣是殺生,殺螞蟻也是殺生,殺蟑螂也是殺生,你去殺一隻蚊子也是殺生。殺一條狗、一隻豬、一條牛,那個大的動物也是殺生。殺人也是殺生,殺父母也是殺生,對象不一樣,結罪也不一樣。這個是對象不一樣。殺,有故殺,有無意殺,無意殺就是說他是無心的,誤殺的,就動機不一樣。還有直接殺、間接殺,這個統統都是屬於殺生。還有殺鬼神,鬼神在哪裡,怎麼會殺?有殺鬼神,像道教,符,拿一個桃木劍,那不是殺鬼神嗎?最近我聽到我們老和尚講,《子不語》、《聊齋》、《閱微草堂筆記》都記載這些狐狸、黃鼠狼,這些鬼神類的。這些都是真的,這個當中也有一些是講有關因果報應的,這些都可以節錄。像《紀文達公筆記摘要》一百條,就是比較明顯的,講因果報應的,這個把它節錄出來。有一些比較沒有很明顯講這些,很多奇奇怪怪的,那個就沒有節錄了,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我也想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我也是來做一點節錄,把它節錄下來,這個地方也講到很多去跟鬼神搏鬥,殺鬼神的。所以我們要持這條戒,鬼神你也不能殺,鬼神、畜生、人這些都不能殺,連殺生的念頭都永離了,那個才是永離殺生。永離殺生,要達到《金剛經》講的破四相,這個才是真正達到永離殺生。

  好,我們再看第二:

  「二、永離偷盜。偷盜就是不與取。這個物有主,主人沒有答應,就把它拿來,或者是據為己有,或者是暫時使用,或者是移動位置,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是偷盜。」

  這一條「永離偷盜」,這條戒也不好修。因為盜戒這一條,它的戒相很細。我們民國初年,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他是中國佛教界在近代大家公認的,他是律宗的祖師,對戒律很有研究,他自稱出家多分優婆塞。這個也是效法蕅益祖師,蕅益祖師是我們淨宗祖師,也是律宗的祖師。這個律宗祖師,他對戒律有很深入的研究。所以蕅益祖師透過修占察懺,得到清淨輪相,得到這個戒。後來因為很多因緣,客觀條件不具足,沒有辦法如理如法的持清淨比丘戒,他就退戒了,退了,退到菩薩戒沙彌。菩薩戒他能做得到,還有沙彌戒他能做得到,比丘戒他做不到。這個是真正通達戒律的律師,他是務實的,就是他能做到的,他不是務一個虛名,不圖虛名。就他真能做到的,這是很務實的,我能做到什麼,能持什麼戒,名符其實這個名稱。他自己能做到菩薩戒,大乘菩薩戒,小乘沙彌戒,他能持;比丘戒,他做不到,退戒了。他的學生成時法師,幫蕅益祖師整理他的著作的,老師自稱菩薩戒沙彌,他也不敢稱沙彌,他自稱出家優婆塞。優婆塞,優婆塞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近事男,親近奉事佛法的男眾,也就是持三皈五戒的。三皈五戒是在家眾,但是他是出家眾,出家的優婆塞。

  出家優婆塞跟在家優婆塞的差別,出家優婆塞,三皈五戒,第三條不邪行(也就是我們一般講不邪淫),出家優婆塞就是不淫欲,連正淫也沒有了,這出家優婆塞。在家優婆塞就是他有結婚,就是只有不邪淫這個差別。所以他說他能做到出家優婆塞。到了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出家多分優婆塞。因為這個五戒,五條統統受,這個叫滿分戒。具足圓滿五條戒了,這五條都受了,這叫滿分戒。如果你只能受三條、四條,這個叫多分戒。就三條,或者四條,多分戒。如果只能受持一條、兩條,叫少分戒。弘一大師說他只能做到多分戒。五戒,弘一大師說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他說這個我可以做得到,但是不偷盜,他說我沒把握。為什麼?偷盜的戒相太細了,動不動就犯了戒,自己也不知道。你看這裡講,這個比較明顯的、大的我們知道,「偷盜就是不與取,這個物有主,主人沒有答應,就把它拿來,或者是據為己有,或者是暫時使用」,人家沒有答應,我們也拿來用,這個也是偷盜。「或者是移動位置」,人家擺在那裡,你把它移開地方,這個也算偷盜,這個就很細了,「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是偷盜。」一針一線一物,不與取,都是屬於偷盜,這個就很細了。

  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在奉祀官府上班,他是主任祕書。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孫,奉祀官孔德成先生。以前孔先生是總統府的特任官,屬於是公務員,,總是有公家的信封、信紙。一般人他私人寫信,都拿公家的信封、信紙,寫私人的信,不是寫公家的。李老師每一次拿一個信封、一張信紙,要私人寫信用的,他都給孔德成先生報告,他說我這個要拿來私人寫信的,每一次要拿他都跟他講。孔先生有一次跟他講,你就拿,大家不都這麼拿嗎?也沒有人在講,你就拿去用就好了。雪廬老人他說不行,我受五戒,我不跟你講一聲,沒有經過你同意,我就犯盜戒了,每一次都要跟他講。這個是比較嚴謹,實際上有一些人聽到這個,就是心裡很恐懼。過去有法師講戒律,說到寺院道場吃一粒飯就要下地獄,嚇得有一些居士,那時候我在景美,中午請他們吃飯,打死他也不吃,他說吃下去就要下地獄。我一直跟他講也講不通,我說那個是偷盜,我們是弄給你們吃的,你們不是沒有經過我們同意,給我們偷去吃的,是道場做出來給大家吃的,這不是偷盜。說什麼也不行,他心理上那種罣礙,那是很難排除。我就跟他講,那你現在共修,你要跑到外面吃,這個也不方便。我說你去外面吃也是要付錢,你如果那麼不放心,不然你就丟個五十塊到功德箱,就等於你去外面買飯吃。這樣總可以了吧!這樣講,他才安心,吃飽,丟五十塊。所以這個戒律它有開遮持犯,這個沒有說清楚,那真的有很多人他不敢來學佛。他說你們佛門太危險了,到你們那邊吃一粒米就下地獄,我在外面吃一鍋都不會下地獄。這個你就斷人家學佛的因緣,這個也不對。講這個戒不容易,你開遮持犯,大乘戒的開遮持犯,小乘戒的開遮持犯,如果你沒有搞清楚,會講到給人家都嚇跑了,沒有人敢來學佛了。這個都是我親自碰到的,真是這樣,所以為什麼要講戒,要學。所以這個盜戒,這個是很細。我們老和尚常講,你有佔別人便宜的心也是盜心,那也是盜。所以這條要持到清淨,就是起心動念也不佔人家便宜。

  我再看第三:

  「三、譬如出家人住在山上,自己要搭一個小茅蓬,就地取材,砍幾棵樹也不行,因為樹也有主。誰是主?山神是主,樹神是主,這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佛說這棵樹只要有一個人的高度,你要砍它,三天之前要先去祭祀,為它誦經念咒,說明我要用這棵樹搭個小茅蓬修行,請樹神搬家。如果不這麼做,也是屬於偷盜。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小心謹慎。」

  這一條,我們常聽經的同修,應該都很熟悉。出家人搭茅蓬,山上就地取材,樹有一人高的都有樹神,三天前就要跟它誦經、念咒,請它搬家。像我們現在雙溪東林寺,前面大埤那個湖,有個湖,長滿了草,那個時候我們要整理,我叫霖師事先去誦經、念咒供養,迴向,告訴祂們要避開,我們要整理這塊。有同修有通靈的,他也能跟大埤裡面的神,他能溝通,說要給祂立牌位。這些我們都跟祂做了,就是有通知,我們有跟祂通知。所以現在整理出來,風景滿不錯的。以後我再蓋個涼亭,歡迎大家來那邊休息,來那邊看看。這些我們肉眼見不到的,我們也要尊重祂的財物。像鬼神、神廟,土地公、城煌爺,人家有去掛金牌的,那個也有人去偷,那是偷鬼神的財物。所以畜生也有畜生的財物,鬼神也有鬼神財物,你也不能偷祂的,去給祂偷來,那也是屬於偷盜。

  第四條:

  「四、佛警告我們,偷三寶物罪最重,三寶物的主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佛法僧,這種偷盜罪是永遠還不盡的。」

  三寶物罪最重,這個三寶物我們也是要了解。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有分很多方面的,如果十方常住的道場,這個三寶物偷了,他罪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現代的寺廟都沒有十方道場,都是屬於子孫廟、家廟,偷是有罪,但是沒有這麼嚴重。但是無論嚴重不嚴重,總是我們就是避免造偷盜這個業。如果我們無意當中犯了,懺悔,再多彌補一些,就還,這樣就好。

  「五、偷盜說到最貼切之處,就是佔別人的便宜。佔別人的便宜,別人損失不大,自己的損失就太大。別人佔我的便宜是可以的,不要去計較,不要放在心上,這是布施;如果要計較,又變成不善。一定要記住永離,我們這一生肯定成就。」

  別人坑我們、騙我們,我們損失就算了,不要計較。我們欠別人的,我們要還;別人欠我們,不要了,不要去討,這個就不要放在心上。這個也是布施,等於是布施。如果去計較,又變成不好了。所以我們如果有錢借給人家,人家故意不還,或者還不起,那也就當作布施,送給他了。反正都有因果,如果我們不要他還,但是這個因果因緣聚會,該還的還是要還,那個就沒辦法。但是我們心裡不要掛著一定要他還,這個對我們自己就很大的傷害。所以要永離佔別人便宜的心,不但不佔別人便宜,還布施給別人。

  「六、第三、永離邪行。就是不淫欲。男女的情欲要從念頭上將之拔除,沒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念頭,才是永離。」

  這個就是從念頭上去斷。佛經上講斷邪行,這個經典講得非常多。因為這一條也是六道輪迴第一個因素,如果沒有淫心,就不會到六道來了,就能證阿羅漢。這一條也很難斷,藕斷絲連。佛在《四十二章經》講,就是如果有一個煩惱跟淫欲是一樣的性質,他說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能證阿羅漢果,還好只有一個,如果兩個,真沒辦法了。所以無始劫的煩惱習氣不好斷,你念佛、念觀音菩薩、念大悲咒、念楞嚴咒,都是可以對治。或者修觀,修不淨觀,修白骨觀,修種種的觀法,也是可以對治。這都看各人的根器。「永離邪行」,印光祖師推薦的《安士全書》,《安士全書》第三卷就是「欲海回狂」,專門講斷淫的理論方法。還有印光祖師推薦的《壽康寶鑑》,也是講福善禍淫的道理,還有這些事實的例子,這個我們可以多看。現在網路上YouTube,有一些善心人士,把《壽康寶鑑》拍成一些短片。我看了幾個還不錯的,把邪淫有什麼不好,也列了很多出來,這個也幫助我們來修這條戒。

  「七、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是五欲,這些念頭如果嚴重就會墮地獄;能把這些放下,地獄的根就斷了。若貪戀五欲六塵的享受,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縱修善因,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決定出不了三界。」

  這一條,我們念佛人要特別留意,我們一般念佛人總是疏忽這個。念佛人,我們一般講,我們念佛就好了,那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真正懂得什麼叫念佛。念佛要怎麼樣才叫念佛?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要都攝六根。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是都攝六根。你提起一句佛號,不夾雜這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不夾雜這個來念佛,念佛就是對治這個。貪五欲六塵,如果有這個念頭起來,念佛把它壓下去,那才是真正念佛,這樣功夫才會得力。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一面念佛,功夫一面增長,這些煩惱也同步的增長,甚至比這個功夫更增長。實際上還是這個煩惱的根,伏不住這個煩惱,臨終的時候心裡這些煩惱妄念就會出來了。臨終就是哪一個比較強,哪一個先牽引去受生,那時候我們就做不了主,控制不了。平常你的煩惱習氣哪一個比較嚴重,那個就牽引我們去哪裡受生。

  所以佛念得再好,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貪戀這些五欲六塵的享受,貪戀。貪戀,你就沒有信願,你就沒有發願去西方了,心還是留戀這個世間,要享受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這些放不下。放不下,你那個願就生不起來。願生不起來,跟佛就不能相應,這樣佛念得再好,都被這些障礙住了。所以要信願行具足,那才真正能往生。我們這一生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方面我們不能不深入去探討。所以要把這個放下,放下就是信願,相信這個世間苦,極樂世界的確「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真願意去,真願意放下這個世界的種種享受,那念佛才能往生。所以蕅益祖師講,沒有真信切願,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你也沒有發願要去,還是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跟佛的願就不相應。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的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這個很重要,我們有時間再來就這方面多談一談。

  「八、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無論是物質生活,或是精神生活中的苦,都要能忍受。苦才能激發起出離心,對眼前的一切才不會留戀。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會產生留戀,捨不得離開,這就不能往生。因此,佛家讚歎苦行,苦行對我們修出世間法障礙少,道理在此地。」

  這一條,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說明,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受點苦,對我們修行求生西方有幫助。因為有這些苦,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苦才能激發出離心,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也都是修苦行。因為人受到苦,才能激發他要出離這個苦的心。如果太安逸、太安樂,感覺這個世間還不錯,還不想走,還留戀這個世間,那願生西方這個願就生不起來。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會產生留戀,捨不得走,捨不得離開,這就不能往生。所以這是值得我們真正要往生的人,很大的一個警惕。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規定出家人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生活當中不能過得太安逸、太舒服,連一棵樹住兩個晚上都不行,為什麼?如果你選一棵,這個地方不錯,你又捨不得離開了,他就不能證果,不能超越三界,就還是在三界裡面。天天搬,就不讓你留戀一個地方。我們末法時期的出家人是沒有這個身體,樹下住一個晚上,我們老和尚常講,大概明天就要送加護病房了。我們主要要常常想到這個,想到這個就是提醒我們,我們住可以就好了,不要太講求了,反正我們住幾天就走了。常常有這樣的心,這出離心。

  所以修苦行對我們修行人障礙比較少。所以以前出家人住山上,我們老和尚說用蒙古包代替樹下一宿。現在蒙古包也不好買,現在有賣帳蓬,如果要住茅蓬,住帳蓬也可以。不過住帳蓬,身體還是要比較好,夏天還可以,冬天恐怕也受不了。所以我們現在有個鐵皮屋也就不錯了,鐵皮屋。總之,再好的地方,我們都要提高警覺,會障礙我們往生。這樣不會留戀這個地方。所以以前我們出家,我們老和尚叫我們睡通鋪。睡通鋪,我們不會留戀,也不會賴床,因為大家住在一起,要做早課,就要起來。就像以前我跟我們美國一個師弟,悟塵師,都睡在我隔壁,我們睡通鋪,兩個人睡在一起,那個板子又是木頭的,他打呼的聲音,感覺那個板子會跳,他睡得可甜,我是一個晚上統統不能睡。所以這樣就會很想去西方了,受不了。如果一個人一間套房,滿舒服的,這裡不錯,不想去西方了。所以要真正修行,就是要過這樣的生活,苦一點。

  「九、男女的情欲氾濫,這些事情在現前社會已經太普遍了,所以導致社會動亂、世界不太平。夫妻不和,男有外遇,女也有外遇,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因此邪行的因果有多大!今天全世界離婚率如此之高,世界焉能不亂!」

  這個也是講到我們現狀,我們現在整個世界的確是這樣,離婚率很高。現在你要找一個說白頭偕老的都不太容易。特別現在年輕人把婚姻當兒戲,就當兒戲,他不知道應該要盡什麼義務跟責任,當好玩的,這個就天下大亂。婚姻,幸福的家庭,是安定社會的根本。如果很多家庭都不幸福了,那這個社會肯定亂。社會亂,國家就亂,這個就很難收拾了。

  我們再看第十:

  「十、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國家興亡都在家庭,所以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起心動念就要想到自己的行為會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一念惡,整個社會、世界、一切眾生遭難;一念善,能令一切眾生得福。社會的安危,眾生的禍福,都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之間。」

  這一條講,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國家興亡,這個因素都在家庭,的確是這樣。所以儒家講政治,政治從哪裡做起,從修身做起。你自己本身修好了,才能齊家,這個家裡的人跟你看齊。家齊了,整齊了,才能治國。因為國是家的擴充,你能齊家就能治國。再來平天下,天下太平。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對整個社會都會有影響,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如果照佛經講,盡虛空遍法界都會有影響。一念善,能令一切眾生得福;一念惡,眾生就遭難。所以社會的安危,眾生的禍福,都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當中,都息息相關,所以這個不能不謹慎。

  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第四、永離妄語。妄是虛妄、不誠實,所謂說假話,有意無意欺騙別人,這是口惡裡最嚴重的,而且最容易犯的。」

  我們上面講到身業,身業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第四條就是妄語。妄語是講話不誠實,說假話騙人,有意無意欺騙別人,這個是很嚴重的,這個也很容易犯。但是妄語也有方便妄語,所以這個戒都有開遮持犯,這些我們也要明白,才知道怎麼持這條戒。總之,我們對人要不欺騙人,不騙人。如果為了自己的名利去欺騙人,就造罪業了,這果報將來都在地獄。所以妄語,說假話騙人。現在騙人的世界,好像不騙人,他就賺不了錢。那實在講,得不償失,你賺了一點眼前的小利,造了那麼大的罪業,將來果報不得了。所以我們要「永離妄語」。

  十二條:

  「十二、第五、永離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誤導眾生,鬥亂兩頭,此罪過尤其是重,其果報在拔舌地獄。兩舌最嚴重的是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之一。」

  和合僧團是不容易見到的,現在我們也看不到和合僧團。真正的和合僧團,你去給它破,這是屬於五逆罪,這個不得了。現在雖然不是和合僧團,一般的團體,去造兩舌的業,那也是罪過很重。小,挑撥兩個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大,挑撥一個家庭,破壞人家家庭,破壞一個國家。特別是族群跟族群當中去挑撥,他為了得利益。國與國之間,他也去挑撥,去製造一些問題,讓兩個國家起衝突,自己在當中得到利益,這個都屬於兩舌的罪。影響的層面愈大,時間愈長,罪過就愈重,果報也就愈嚴重。所以要「永離兩舌」。

  「十三、《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出家人嫉妒、毀謗講經說法的法師,破壞道場,讓信徒對法師失去信心。這個嫉妒的人目的達到了,可是果報墮落在地獄,以我們人間的時間來算是一千八百萬年。」

  這時間實在太長了,這個公案記載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我們淨老和尚這部經,好像我記得講過兩遍還是三遍,講得很詳細。這部經也非常好。這部經,他是看到黃念老註解《無量壽經》,有引用到這部經,他才去《大藏經》找這部經出來講。他引用一段,其他沒有引用,不知道後面的經文是什麼,所以就去找《大藏經》,找出來,他老人家講了兩、三遍。嫉妒,這個都是常有的事情,道場跟道場之間就互相嫉妒,互相障礙。特別這個道場怕信徒被人家拉跑了,會搶信徒,怕人家拉跑,所以就去造兩舌的罪業,去講壞話,去毀謗。這個果報都在地獄,是得不償失,造的業時間很短,果報時間太長。

  我們再看:

  「十四、我們看到別人有好事,應當隨喜讚歎,幫助、成就他,我們所獲得的功德跟他一樣大。自利與自害,吉凶與禍福,存於一念之間耳。一念覺,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一念錯,招來無窮的禍患。」

  這一條是教我們修隨喜功德,人家有好事就像自己有好事。這個吉凶禍福的確在我們一念之間,一念覺悟了,我們都不要出什麼力,隨喜人家的好事,那我們功德跟他一樣,沾他的光。他做得要命,我們都不用很辛苦,我們得的福報跟他一樣。一念錯了,去嫉妒障礙,去破壞,那招來無窮的禍患。所以應當要隨喜讚歎。有好事,希望他的好事能成就,能夠利益很多人。他做,有人做就更好,我們就省事,我們隨喜就好。如果需要我們幫忙,我們幫忙;不需要,我們就隨喜讚歎,功德也是一樣。不一定好事一定要攬在我自己身上來做,沒有人做,當然我們要來做;有人做,我們隨喜就好。

  我們再看:

  「十五、第六、永離惡口。惡口就是言語粗魯,沒有禮貌。這是顯示一個人的修養、行為與受教育的程度,此地所說的教育是指聖賢教育。受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道德、涵養、境界,以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超凡入聖。」

  「惡口」也是現在社會上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因為現在人不會講話,講話的口氣不好,沒有禮貌,都屬於惡口。這個顯示一個人他有沒有修養,他的行為跟他受的教育有關係,這個教育不是說你現在到學校念書,念到什麼大學、碩士、博士,不是指這個,是指聖賢經典的教育。如果接受聖賢的教育,就是能夠提升自己的道德涵養。如果不是接受佛菩薩、聖賢經典的教育,可能就很容易犯這個惡口,自己也不知道。

  「十六、如今的學校教育純屬知識教育、科技教育,不是聖賢教育;換言之,不是做人的教育,這與聖賢教導完全相違背。」

  這一條就給我們說明,現在的學校都是知識的教育、科技的教育,不是聖賢教育,不教經典的;換句話,就是不是做人的教育,不是教做人。他只是教這些知識,跟教這些科學技術,沒有教做人的道理,不懂得聖賢的教育。所以現代人就很無禮,這個不能怪他們,家庭也沒教、社會沒教、學校沒教、國家也不教、全世界都不教,那他怎麼會懂?他犯錯了,他也不知道,這個你沒辦法去怪他。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亡羊補牢,提倡中華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目的就是挽救這個世界的危機。

  「十七、惡口之人,對人沒有禮貌,對事粗魯,對物無愛惜之心,這顯示其煩惱習氣現前。如此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社會、傷害別人。所以,孔子教學將言語看得很重。我們這一代人不幸生逢亂世,整個社會對聖賢的教育,縱然不否定,也是以冷漠的眼光待之。」

  這個的確是這樣的,的確是這樣。有惡口的人,對人就沒禮貌,對事也粗魯,對物也沒有愛惜的心,這個就顯示煩惱習氣很嚴重。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社會,也傷害家庭。所以孔子教學是把言語擺在第二個,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言語學非常重要,要學講話。現在不會講,講話有意無意都在得罪人,都在傷害人,自己也不知道,要改也改不過來,所以從小就要學。現在只能亡羊補牢,盡量學,盡量改,活到老,學到老。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這一條還有不綺語,還沒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