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習慣佔便宜,就是盜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23/10/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6-0029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上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離偷盜得十種可保信法」。我們再把經文念一遍,我們節要還沒講完,我們念完經文再接著上一次節要沒有講完的地方繼續講。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我們上次學習到這段經文。這段經文的節要,我們學習到第二十五條,就是可保信法第十種『命終生天』。

  『若離偷盜』,若永離偷盜,永離就是完全沒有偷盜的心,不但偷盜的行為沒有,連起心動念佔人家便宜的念頭都沒有。修這個善行,如果還沒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六道裡面命終他就生天,生到天道,到天堂去享天福,可見得這個善法的功德非常的殊勝。我們也一定要覺悟,犯了偷盜連生天都不可能,因為永離偷盜,不犯偷盜戒,命終能生天;反過來講,如果犯偷盜戒那就生不了天了,生天都不可能,豈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超越三界六道,當然這個水平就更高了。所以最起碼也要修十善,有人天善法的基礎,這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才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特別我們念佛人,我們淨老和尚在這裡特別給我們提醒。我們接著看第二十六條:

  「二十六、偷盜的範圍深廣無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犯,犯而不能覺察,所以念佛一輩子,臨終時不能往生,還怪佛不靈,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心散亂就是心裡還夾雜著許多惡業,這怎能往生!」

  這一條也是給我們再說明偷盜的範圍很廣,我們一定要仔細省察自己有沒有犯偷盜的行為,有沒有偷盜的心?因為偷盜範圍的確深廣無限,很容易犯,大的偷盜沒有犯,但是小的就很容易犯,我們小的方面也要謹慎、也要注意。像過去台中慈光圖書館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他當時擔任台中奉祀官府孔德成先生的主任祕書,從大陸到台灣,在奉祀官府擔任了五十年,這麼長時間的公務員。奉祀官它是屬於總統府的特任官,在明清時代是叫「衍聖公」,到民國初年還稱衍聖公,後來改為奉祀官。李老師(李老居士)他上班,如果他要寫信,給私人寫信,拿奉祀官府公家的信封、信紙(寫信,不是公事,是私事,自己寫私人的書信),拿一張信紙、一個信封(就是奉祀官府的信封、信紙)必定給孔德成先生講一聲。每一次要拿來寫私人的信都跟他講一聲,孔先生同意了,他就拿去寫了。拿信紙、信封寫私人的信,常常給孔先生報告,孔先生有一次就講,你就拿去用就好了,大家不都是這樣拿去私人寫信嗎?不必要每一次都跟我講。李老師就講,他說我受五戒、菩薩戒,不偷盜,我要給你講一聲,你同意了,我就沒有犯偷盜戒;如果沒有經過你同意,我拿了,就犯偷盜戒。這個也是我們很好的一個榜樣,戒律的戒相很細,李老師他的嚴謹態度到這樣的一個情況,雖然一張信紙、一個信封,好像也沒多少錢,微不足道,但是也不能疏忽,何況其他的。

  所以這些偷盜的範圍的確非常廣,方方面面。所以這個偷盜,並不是說你跑到人家裡面去當小偷,或者是去偷人家的東西,或者是搶劫,像現在看到新聞報導,美國很多地方有搶商店的。暗中的叫偷,人家不知道就把這個財物給拿走了,這叫偷;盜有明顯搶奪的,合起來叫偷盜。偷盜在戒經講叫「不予取」,有主人的東西,你沒有經過主人同意就拿走,這個叫不予取,這個就犯了盜戒。盜戒很細,現在實在講,在佛門,在社會,在家庭,在企業團體,乃至國與國之間,犯偷盜戒的就很多。凡事要佔人家便宜的,不擇手段、舞弊等等的,這個都是屬於偷盜。所以我們看到國際上金融風暴、經濟危機等等的,這些跟偷盜都有關係,的確範圍深廣無限。偷盜就有因果。偷盜,你佔人家便宜,實在講,你佔別人便宜,將來你要還,還要加利息。如果明瞭這個因果就不敢再去造偷盜業。你現在去侵佔別人的、偷盜別人的,你得到了,將來還債,變成欠債了。欠債還債,欠命還命,誰也佔不了便宜,這個是事實真相。

  所以我記得在很久以前看過《冥報記》,是唐朝一個做官的,唐臨他蒐集的。蒐集這些資料,就像我們現在新聞報導,蒐集比較奇特的這些事件,把它編輯起來,書名叫《冥報記》。我記得香港有做過動畫,這個《冥報記》有做過動畫。《冥報記》裡面,我記得有一個公案,有一個人家,好像也是做官的,他的女兒好像偷了她母親的錢,後來死了投胎做羊,她父母不知道他女兒死了投胎做羊,他們就要宰殺來吃。在前一天就夢到他女兒來托夢,她說她前世偷母親的錢,現在墮到畜生道來還債,墮到羊胎,明天你們要殺的那一頭羊,長得什麼樣子,就是她。她父親醒過來,好像也不太在意,要去叫廚房先不要宰那隻羊,但是太慢了,羊已經被殺了。這個公案就被記錄下來。

  另外就是一個小孩子,都是偷隔壁的雞蛋,雞卵,雞蛋。偷來,他就去煮,吃了。常常去偷雞蛋,偷隔壁人家雞生的蛋,很長時間都偷人家的蛋,自己煮來吃。有一天一大早,這個小孩子大概十多歲,一大早聽到有人敲門他就起來了。起來,他說這麼早怎麼有人來?開門一看,有兩個好像公門的衙役,穿著公門這種服裝的,就像我們現在講警察一樣。他就問,官人、長官這麼早來有什麼事,莫非有什麼事情政府要我們去服勞役的嗎?這兩個衙役就給他講,你不要問那麼多,你跟我們走就對了,他就跟著走了。走到他們家附近,郊外有一個田地,他看到有一座城門,他就很奇怪,他說這邊都是田地,什麼時候建了這一座城?就問前面帶路的衙役,衙役就給他講,你不要多問,跟著走就是了,然後就跟這兩個人進了城。進了城之後,那個城門就關起來,他發現腳底下很燙,結果仔細一看,地上都是火灰(好像我們燒火那個灰,很燙的),燙得他就受不了,就想往城外跑,回頭一看門關著。城都有四個城門,東門關了,他就往西門跑,看到西門門開著,往那邊跑,就想跑出城去,因為裡面的灰太燙了,受不了,跑到西門口,門又關起來了;再往南門跑,也是跑到快到門口門又關起來;再往北門跑,跑到快到門口門又關起來。他要跑出去的城門都會自動關起來,離開這個城門往另外一個城門跑,這個門又開了,他就在那邊一直轉,一直想要跑出去,都跑不出去。

  後來他父親到了快中午,覺得這個孩子怎麼還沒回來?然後就去問他們鄉村去種田的人,他們都回來吃中飯,問他們有沒有看到他的孩子?這些鄰居(種田的這些人)就給他講,有啊!就在平常種的田地,看到你兒子在那邊跑來跑去,就在田裡面跑來跑去,我們叫他,他也不回應,我們就回來了。他父親聽到這樣,趕快跑到田裡去看,結果看到他兒子在田裡面真的這樣跑來跑去,他父親去給他大叫一聲,他就暈倒在地。他父親走過去一看,他兒子兩隻腳都燒焦了,快燒到大腿了,肉都燒焦掉了。這個事情就傳出去了,他們鄉村的人就覺得很奇怪,那個田沒有火,空空什麼都沒有。大家都好奇,跑到那個田裡面去走,沒有,怎麼這裡會有火?他兒子腳怎麼會燒焦?後來他父親就問他兒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兒子就把這個情況跟他父親講,這個事情也傳出去了。這個事情傳出去,後來大家知道,這個孩子都偷人家的雞蛋,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個公案也就是他犯了偷盜戒,吃雞蛋也含有殺生的業,所以他墮到這個地獄,這個地獄叫燒腳地獄。我們大家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很熟悉了,有燒腳地獄。這個地獄不是大地獄,是小地獄。記載這麼一個公案,這個也是偷盜現世報的一個公案。

  現在這個時代犯偷盜戒的現世報就更多,如果你仔細去觀察不難發現,因果也就在眼前,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偷盜的範圍很廣,戒相很細,很容易犯。我們不要以為說我沒有去搶,沒有去偷人家東西。去偷、去搶倒是沒有,但是有沒有佔人家便宜的心?這個可能很多人都有。所以弘一大師,我們在他的《演講錄》裡面也看到,弘一大師他是我們中國佛教近代大家公認的律宗的祖師,他研究戒律,研究得很深入。他講他受五戒,有四條戒他有把握,他有把握他這四條戒持得住,所以他叫出家多分優婆塞,受持多分戒的出家人。他說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四條戒他有把握,他沒犯,但是不偷盜這條戒,他說他沒把握。因為這個戒相很細,他說這一條他沒把握,所以弘一大師他才說他是出家多分優婆塞。

  以前清朝初年,蕅益祖師的弟子,成時法師,他自稱出家優婆塞,出家人,但是他只能做到持五戒。他的老師蕅益祖師,他是菩薩戒沙彌,他是出家受菩薩戒,但是他只做到沙彌戒。成時法師看到老師他只做到沙彌戒,他也不敢自己稱是沙彌,他只能做到出家優婆塞,出家人受持五戒的優婆塞。到弘一大師,他就更不敢稱優婆塞,他稱多分優婆塞,不敢稱滿分,五條戒,不偷戒這一條他沒有把握。這個都是提醒我們的地方,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要時時檢點,盡量避免偷盜。

  所以如果犯嚴重的偷盜,在生活當中常常犯,「犯而不能覺察」,犯了自己不知道,「所以念佛一輩子」,一直念佛,念佛人很多,「臨終時不能往生」。這個也是過去李老師在台中教學的時候常講,一萬個念佛人,難得有三、五個往生。在六十年前,一萬個念佛人,三、五個往生;在六十年後的今天,恐怕沒有這個比例了,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兩個真正往生,這個就很難得了,可能還沒有。所以念佛念一輩子,臨終不能往生,就怪佛不靈,怎麼我佛號念這麼多還不能往生?他沒有反省自己心清不清淨,因為「心淨則佛土淨」。古大德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散亂就是心裡還夾雜著許多惡業,常常夾雜著要去佔別人便宜的心,這個就是惡業,這個就是散亂、夾雜。如果這個心不改,念佛就沒有感應。念佛的功德不會消失,但是被自己這個偷盜的惡業障礙了,這個我們念佛人不能不知道。

  我們接著看第二十七條:

  「二十七、偷盜就是習慣佔便宜,有此念頭就是盜心。佔別人的便宜,佔公家的便宜,在寺院裡佔常住的便宜,這太容易犯了。譬如拿起常住的電話與朋友聊天,都是偷盜;就算是有必要的事情,言語也要愈簡單愈好。」

  這一條講的也是真的,偷盜也是一個煩惱習氣,也是很嚴重的煩惱習氣,就是習慣佔便宜。習慣佔便宜,主要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心理在作祟。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念頭就是盜心,就偷盜的心。有偷盜的心,就會表現在行為上,表現在身口。這裡講「佔公家的便宜」,佔公家的便宜,很多人,反正這是公家的,都是用公家的,自己私人的事情也用公家的,這個就是佔便宜。比如說,這裡講到打電話與朋友聊天,如果公家的電話,你不是談公事,你是聊私事,在聊天,這個就是侵佔到公家的錢。因為講電話要付電話費,電話費誰付?公家付,但是你用電話不是為公家的事情在講電話,是講你私人的事情,你在聊天,這個就犯偷盜了。

  在寺院裡面佔常住的便宜,寺院道場這個也很容易犯。我們現在講,不但你去佔什麼樣的便宜,就是你太浪費了,比如說用的東西太浪費,比如說用的紙太浪費、用的水太浪費,那都是偷盜。在寺院裡面佔常住便宜,這個出家人就很容易去犯,不知不覺就犯了。就像弘一大師講,這一條他沒把握。我們想一想,弘一大師是律宗的祖師,他都說這一條沒把握,那我們有把握嗎?所以我們這個不能不謹慎。所以這裡也舉出一個例子,比如說跟朋友講電話聊天,那不是公事,私事,都是偷盜;就是有必要的事情,也要愈簡單愈好。

  這一條早年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也不知道,有時候打電話給朋友,有一次是我的同學打電話給我,電話講很久。就是別人打電話,我們師父上人都講不可以講太久,的確也是這樣。比如說櫃台的電話,你講電話,重要的事情講完就好了,不能聊天,不能講太久。講太久,別人有急事要打進來就打不進來,的確也是這樣。後來發明了傳真機,以前我們師父上人跟韓館長一年住在美國有半年的時間,我們有道場一些事情要跟師父、跟館長匯報,常常就是用打電話的,後來有了傳真機。我們師父就說,以後就少用電話,有什麼事情用傳真機,特別美國跟台灣有時差,我們打電話還要找時間,剛好對方還沒有休息的時間,我們這邊也還沒有休息。傳真機就不用限定時間,你什麼時候都可以傳。所以過去我們師父就常常給我們講,你A4的一張紙,你就可以寫很多事情,傳的時間不過幾秒鐘就傳過去了,這個電話費就很省了。你一講電話,最快沒有兩、三分鐘講不完,所以叫我們多用傳真機。後來報告事情都完全用傳真機,而且還有一個好處,傳過來的信件還可以留底,如果忘記了再拿來看看,電話一講完也就沒了,有一些事情可能就忘了。這些都是在生活當中教我們避免無意中去犯這些偷盜的事情。

  我們再看:

  「二十八、我們要多想想,有沒有浪費常住物?《地藏經》上說的果報太可怕了,你破戒造五逆十惡罪,佛都能救;盜十方常住物,佛不能救,這是真的。」

  十方常住是十方道場,現在十方道場,我們也見不到,現在的寺院大部分都子孫廟,有個系統的。所謂十方道場它就不是私人的,是十方出家眾都可以去掛單的。在古時候還有十方道場,只要你有戒牒,你能守規矩,每一個寺院都可以去掛單、去使用。現在的寺院,我們就沒有看到十方常住,不是十方道場,都變成一個好像家族式的道場,不是說你出家人誰都可以去住的,不行,看你跟他熟不熟、有沒有關係,不是說所有出家人都能去。雖然現在沒有十方道場,但是你偷盜這些寺院的東西,也是算盜現前僧物,就是現在住在這裡的這些常住眾的僧物。實在講現在有一些道場都四眾道場,四眾道場就包括在家二眾,在家二眾如果他在這個地方常住的,住上一年以上的,長期住在這裡的,他也算常住眾,我們也要發單金給他,他也有分,也就是侵佔到這些常住,現前常住。這個就不是十方常住,但是這個也是有相當的罪過。雖然是現前常住,你偷一個人的都欠人家的債,那何況說很多人的?當然這個罪業就更重,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以上節要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偷盜,我們要謹慎來修持。講這些我們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自己去觀察、去揣摩。

  下面我們請看第二十九:

  「二十九、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這一條經文就是講:

  「如來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是如何證得的?必有因緣,因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緣是在行菩薩道時積功累德。你有因,沒有緣,果報不能現前。」

  這個因就像種子,你有這個種子,但是你沒有去給它灌溉澆水,給它施肥,給它陽光,給它照顧保養,有種子它長不出果實。因是有了,但是沒這個緣,因要加上緣它才結果;有因沒有緣,果報不能現前。所以有了因,有了種子,要加上緣,才能結果。因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這些萬德萬能我們本來就具足,自性本來就具足,這是因。但是沒有緣去啟發,都具足沒有錯,但是你現在不能現前。《華嚴經》講得很詳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大家都有,螞蟻、蚊蟲都有,都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德相,絲毫沒有減少,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都一樣,但是諸佛如來他得大受用、大自在,我們眾生卻在六道裡面受苦受難。為什麼眾生跟佛同樣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但」就是說因為,因為眾生被妄想執著障礙了,障礙了本有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不是學來的,不是外面來的,自己本來就具足的,但是被自己的妄想執著障礙。現在要恢復自性的智慧德能,就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性的這些萬德萬能就恢復了,就現前了,就證得了。所以這個當中要有緣,緣就是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修六度萬行,這是緣。行菩薩道積功累德,行六度萬行,才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這一條講,「若能迴向」,因為十善業每一條最後都有一段經文,「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修這個善法不求人天福報,求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簡單講叫無上菩提。把這個善法的功德迴向到無上菩提,「後成佛時」,將來成佛的時候,就證得「清淨大菩提智」。「清淨大菩提智」,就是這個智慧稱為大菩提,這個不是菩提,是大菩提。「清淨大菩提智」,如來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這個是指迴向,所以迴向非常重要。這個叫迴因向果,我們現在凡夫修善因能迴向無上佛果,將來這個果報就達到究竟圓滿。這個靠修行的緣,沒有這個緣,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有,但是不得受用。就像自己家裡面藏著很多金銀珠寶,這財富太多都埋在地下,你沒有去開發出來,所以你不得受用,還是要受窮苦潦倒的日子,還是要過苦日子。因為你有,但是你沒有開採,你沒有開發,你得不到受用,就如同這個比方。

  我們再看:

  「三十、世尊在此地為我們講的十種可保信法。《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儒家言人無信則不立,信如何能保持?現在人講信用,在佛法更深一層講信心。」

  這一條講可保信法,世尊給我們講「十種可保信法」。可就可以,可以保證的。這個保就是保證,保障。保證我們可以相信的法。「信」這個字很重要,《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信,世出世法都很重要。儒家也講「人無信則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這個人在社會上他沒有立足之地,人不能言而無信。「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是更深入了。像《金剛經》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個跟自性就相應。現在人也講信用,佛法更深一層是講信心,信心很重要。

  這個信也不容易。我們在《彌陀經》都看到,佛就講難信之法。過去家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他出家就去教佛學院,當時是三藏佛學院。這個是當時台灣台北臨濟寺住持白聖長老他創辦的三藏佛學院,他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了十三個月(一年一個月)。後來出家兩年去受戒,戒受完回到台中去,去給老師謝戒。他回到台中慈光圖書館,李老師看到他受戒回來了,遠遠看到他,就指著他說,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講了很大聲。當時我們師父上人他也莫名其妙,老師為什麼看到他受戒回來要去看他老人家,給他老人家謝戒,怎麼叫我要信佛?他聽了莫名其妙,他說我不信佛,我還會出家嗎?還會去受戒嗎?不可能。我都出家了,受戒了,也開始講經教佛學院,難道還不信佛嗎?當然一臉的疑惑。這個換作我們,我們也是會很疑惑,為什麼老師這麼說?後來李老師看到他有疑惑,就請他到屋子裡面客廳坐下,才慢慢給他講,怎麼叫信,怎麼叫信佛。所以李老師跟他講,佛在經上講的,你真能理解,真正把它做到,這個才叫信佛。他聽懂了,他才明白,原來信佛標準在這裡。所以這個信很難。

  所以,不但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就是我們佛法,對一般人來講都是難信。也不要講到深層的佛法難信,就是比較基層的佛法,要信都不容易。我們就拿《了凡四訓》改造命運這個例子來講,過去有同修給我講,他也聽經,聽了很久了,也聽我們老和尚講《了凡四訓》。我們老和尚在《了凡四訓》講,「財布施得財富」,你財施愈多,財富回收就愈多。這位同修就給我講,他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當然敢布施,我布施出去,很快又回來,回來又多一些。如果真的是這樣,我當然敢布施,但是最後結論他給我講,他說他還是不敢布施,為什麼?因為萬一布施出去回不來怎麼辦,那我不是損失就大了嗎?我遇到的同修還不止一個,當面跟我講的有兩個,沒有當面跟我講,當然就更多了。

  另外就是一個台南的老同修,那時候台南淨宗學會剛成立,他們過年上來台北看我們淨老和尚。年初大家拜年,吃過中飯就喝茶,大家談話。這個居士就給我講,他說悟道法師,我坦白給你講,老和尚講的彌陀村,老和尚不用去化緣,我一個人的財力就夠了。我說夠了,很好,那你發心。他說我還是不敢發心,為什麼?怕我發心出去,但是這個好像是虧本生意,這個發心都捐出去了,不像做生意,他還指望著要賺回來。後來聽說他好像去大陸投資,那個錢好像也虧了。這個就是什麼?我們講一個改造命運,財布施得財富,就先就這一條來講,因為現在世間人大家最重視的,第一個就是財富。財、色、名、食、睡,財擺在第一個。所以雖然信佛、學佛、皈依了,念佛也念很久了,但是信不信佛?不相信。為什麼說不相信?因為他不能依教奉行。

  我們師父上人他老人家也做出實際榜樣給我們看,我早年聽經,就常常聽他老人家講,因為他剛開始跟方東美教授學哲學,學了半年就有一個前清的蒙古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他學布施,菩薩六度第一度布施度。他聽到布施,就想到布施要錢,我一個窮公務員,三餐只能糊口,哪有多餘的錢去布施?章嘉大師就跟他講,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他說有,你就有一毛就布施一毛,有一塊就布施一塊。他真的是依教奉行,我們師父上人他就認真去修。早年我們聽他講經,他老人家在講席當中就講到,當時他修了半年,他就有感應了。可見得很認真在修,有就布施,有就布施。剛開始布施也很痛苦,好像割肉一樣,好不容易賺一點錢,要布施。但是勉為其難的布施,就像《了凡四訓》講的「始而勉強」,剛開始很勉強,勉為其難就這樣去做,「終則泰然」,到最後他就很自然了。後來愈布施就愈自然了,布施到很自然,他就感應了,他要什麼東西很快就有人送來。

  的確我們看他老人家年輕的時候是沒有財富,很貧窮,而且壽命又短,壽命只有四十五歲。真的接受章嘉大師的教導,認真修布施,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在家的時候就是人家放生、救濟、印經,他就修。後來出家了,講經說法,這個法布施,這個是最大的。無畏布施,大家聽經聽明白了,消除恐懼、顛倒、妄想,這是大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修了,我們活生生看到一個很實際的例子,就是他老人家早年(年輕的時候)給算命的算壽命四十五歲,沒有財庫,也沒有官位、沒有地位,貧賤、短命這樣的命。但是他接受老師的指導,三個老師的指導,依教奉行,他整個命運改過來了,活到九十六歲才往生,延壽延了五十一年。原來很貧窮,後來到了晚年,財富都不缺乏,他要辦什麼事情、辦什麼事業,就有人供養,福報愈來愈大。所以他老人家講經,講到這一點,他信心十足,斬釘截鐵,一點懷疑都沒有,因為他證實了。他能證實布施的功德利益,也是依照佛經講的,老師指導的,真正去落實,依教奉行,所以才能產生這個決定的信心。因為你已經證實這個結果了,事實是這樣,就毫無疑惑,一點疑惑都沒有。

  我們現在為什麼懷疑這個、懷疑那個?因為我們沒有依教奉行,就像我剛才講的,前面這兩個例子,他怕,他不敢,當然就沒有信心。雖然學佛、吃素也念佛了,但是對佛還是沒信心。所以講到改造命運,都難信。因為你沒有去落實,沒有得到那個效果,這個信心很難生起來,所以這個信還是要透過行。

  我們再看:

  「三十一、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六種信,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菩提道上的信、願、行三資糧,第一條是信,若盜心不捨,信就沒有了;換言之,三資糧的第一條都沒有,後面的願、行就不用談了,如何能往生?」

  這條也相當重要,我們也不能疏忽。特別我們念佛人,我們這一生決定想求往生西方,這個不能疏忽。不能以為這個跟我念佛沒關係,我好好念佛就好了,如果這樣想就錯了,要真正做一個真正念佛人才行。如果有盜心,你不捨,就是放不下。盜心就是佔人家便宜的心,這個心放不下,一天到晚總是想佔別人的便宜。有這個盜心,你這個世界怎麼放得下?你這個放不下,你才有盜心。真正放下的人是什麼?他布施,他不要了。凡是有佔有、控制、想要得到,這些都是屬於盜心。那這個信就沒有了,這個就不信。不信,三資糧就缺一條。第一是信,沒有信哪來的願,沒有願哪來的行,信願行第一個是要信。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六種信,「即信自、信他」,第一個要信自。自是什麼?不是說我自己,信自性,相信自己有自性,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要自己先肯定,這叫信自。如果不能肯定自己本來是佛,那學什麼佛?學佛要成佛。

  我們本來是佛,《觀經》講「是心是佛」,佛是什麼?心。我們大家都有心,是心是佛,心就是佛。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二時繫念開示的時候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眾生、佛、心沒有差別。心是佛也是眾生,佛跟眾生都是心,只是在覺迷不同而已,同樣那個心。那個心就是佛,不是另外有一個心,就是這個心。當前迷惑顛倒這個心,它本來就是佛,只是現在迷惑顛倒了,你覺悟過來了,就作佛了。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本來是佛,你要作佛,當然可以作佛,因為你本來就是佛。只是你現在迷了,不知道,聽到佛在經典上給我們開示,明白了,就發心要作佛。所以第一個要信自,如果沒有自信,那什麼都談不上了。我們做世間的任何事業,你對自己沒有信心,那也都談不上了,做不成了,所以信是成敗的關鍵。

  第二個才信他,他就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第三信因,第四信果,相信因果,我們初步相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是念佛成佛的因果。這個因果,涵蓋所有一切的因果,世出世間的因果統統在裡面,如是因,如是果。相信因果,我們從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這些都要相信。世出世間,凡事離不開因果,沒有一樣事情離開因果事理之外,沒有。在世間裡面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善惡因果。十法界都有因果。六道法界,四聖法界,乃至一真法界,你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所以因果是事實真相,這個要相信。如果對經教深入,就能深信因果。在《觀經》三福,第三福第二句就是「深信因果」。深信就比較難,相信因果,我們從這裡開始。

  「信事、信理」,要相信這個事實、這個道理,佛在經典上講這些事跟理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懷疑,要相信聖言量,這個事當中有它的道理,這個道理當中有它的事。深入的信,就是事有理無,理是理體,理是講本體,空;事是講有,講相。空有,像電視的屏幕,屏幕是空,這是理,本體,但是它能現相,那些相都從空的屏幕顯現出來,當顯現的時候它還是空。這個叫事有理無,有這個相,但是它本體是空的,這些相沒有自性,它是從那個空現出來的,空有不二。六信,黃念老在《淨土資糧》講得相當有深度,大家可以去看看,他是根據《彌陀要解》講的。這一條主要講的也就是信,這個跟離偷盜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們離偷盜可以得到十種可保信法,節要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

  下面是「離邪行得四種智所讚法」,這一堂課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十善業的第三條,離邪行的善法。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