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正見不動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23/5/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18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四十八頁,我們從經文: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我們今天晚上從這段經文看起,我們先看節要第一條:

  「一、汝當於此,是龍王當於此。而龍王是我們大家的代表,是我們對於這件事情,要做到正見不動。正見是正確的見解,決定不可為邪思邪見所動搖。」

  我們看到這一條,這段經文主要提醒我們要有正見。學佛,見擺在第一個,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這個見是見解,我們一般講你的看法、你的觀點、你所認知的,這個都屬於見,這個見就很多。現在一個人一個看法,一個人一個見解。這個見解上有正確、有不正確的,正確的就叫正見,不正確的就是邪見。邪見很多,所謂邪知邪見,他的認知偏差、偏邪了,他的見解偏差,邪就偏差、不對了。這個見是引導我們修行的,也就是這個見它是在主導,我們人的行為就跟著這個見在行動、在做。所以八正道第一個就正見,如果沒有第一個正見,後面那個統統不正,後面那七個也統統是邪的,因此正見是最重要。

  正見當中又有分層次,同樣是正見,層次也不一樣,這個我們要了解。佛講的經都是正見,在正見當中有圓滿跟不圓滿,有方便、有真實說的,這個當中也很多層級,都屬於正見。此地講這個正見,是比較針對性的。這裡經文一開頭就講『汝當於此』,佛是對著娑竭羅龍王講的,也是對我們大家講的。「汝當於此」是龍王應當於此,這個龍王也就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佛對一個當機者講,也就是對大家講。對一個代表來講,「是我們對於這件事情,要做到正見不動」,就是正見不能受到動搖,絕不可被這些邪知邪見所動搖。這一點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是特別困難。現在這個社會,佛在《楞嚴經》,三千年前就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知邪見的這些邪師太多,好像恆河的沙那樣,那麼多。這個問題就很嚴重,我們學佛如果碰到邪知邪見的這些人,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我們如果跟著他學,我們肯定就被他誤導,走入歧途,這一生不可能會有成就。

  現在在這個社會上這些事情非常多,而且這些邪知邪見的,信眾特別多,影響力特別大,很多人都去護持他,他就有勢力,也因此影響很多人誤入歧途,因為看到那麼多人去學、去親近他。沒有辦法辨別是非善惡、真妄邪正的人,看到人那麼多都去學、都去親近,肯定也會受影響。大家那麼多人去學,肯定一定很好,一般剛剛初學的人對佛法還不認識,很容易受影響。這個也是現前非常多、也非常普遍的,我們看得很多。這些方面,現在也都不能講,現代整個世界就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有時候你在外面也沒辦法去講這個事情,你一講,肯定得罪人,他的信眾多、徒眾多,恐怕你就麻煩了。所以這個也很難,只能佛度有緣人。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他能夠去辨別哪些是邪、哪些是正,聽了這個正知正見的善知識講,他能夠理解、他能認識,知道這個是正確的;一些邪知邪見的邪師講的,知道那是錯的,他有這個善根能夠去辨別。善根缺少的人,他就不能辨別,他不認識。善知識他不認識,甚至把善知識當作惡知識、把惡知識當作善知識,顛倒了,這個現在大有人在。在末法,我們總是依法不依人。

  佛在滅度之前交代阿難尊者,後世末法佛弟子學習佛法要依四依法,你就不會走錯路。第一個就「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這個經典講的為標準。凡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佛在世,有問題我們請問佛,佛為我們解答;佛不在世,就是要依佛當年在世講的經典,流傳到現在的經典,這個不管什麼人講,在家人、出家人,他有地位、沒地位,他的名望很高,他得到幾個諾貝爾獎,如果他講的跟經典不相應,你都不能聽他的。也不能說那個法師很有名、信眾很多,如果他講的經典找不到依據,我們也不能聽他的,所以要依法不依人。所以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不在世,以法為中心,法就是經典。經典,我們也要找清朝以前的,就是從清朝以前的這些《大藏經》,以前的經典都有經過國家、皇帝、當代的高僧大德嚴格的審核,正確的經典才能入藏。現代人編的藏經,那我們就不知道了,那個沒有經過當代祖師大德的審核,如果加進去一些新的東西,恐怕那個靠不住。所以我們選擇,還是以古代《藏經》的版本依據,這個比較可靠。這個依法不依人。

  第二個就「依了義不依不義」,同樣是正見,佛講的都是正確的,但是層次不一樣,有了義的、有不了義的,有方便說的、有真實說的,你遇到有牴觸的時候,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就是說,你要捨棄那個比較低的佛法,要依高的為準。如果有牴觸的時候,要有這樣的取捨,這個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能用不了義去反對那個了義,這個就不對了。第三「依義不依語」,義就是意思對了,言語文字不一樣沒關係,意思沒錯就可以,你用什麼文字、用怎麼樣的講法來表達都可以。第四「依智不依識」,智就是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要有智慧。智慧,根本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這個是依智。像《金剛經》講的就是般若智慧,要依智,不能依我們凡夫的一些看法,這些感情用事的,這個就不對。依智不依識,識就是八識,八識是妄心,智是真心,要依真心。這個是四依法,所以我們依四依法來修學,才不會走錯路。我們聽聽善知識,聽這個法師講、聽那個法師講,也要以這個為一個對照、一個標準,也不能亂聽。

  我個人學佛,還算是很幸運,雖然學了幾十年,談不上成就,一事無成,總是我們知道一個方向,沒有走錯方向,就是依止善知識。所以早年聽老法師講一些開示,大概二、三年後就有因緣遇到我們淨老和尚講《楞嚴》。那個時候講《楞嚴》,我記得在五十四年前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那個念佛團現在還在,那邊請我們老和尚講《楞嚴》,我去聽的時候講一半了,我記得剛好講到五十種陰魔。這個因緣也一直聽到現在,我一直不敢去隨便亂聽,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去分辨,往往自己會造成很大的困擾。所以我們老和尚過去也常常提出這個問題。這個親近善知識的原則,我們也很難聽到,如果不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公開的講,實在講,很多人也不懂,真的是大慈大悲。但是講出來就會得罪人,肯定要得罪人的。但是不講,大家不懂,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冒著得罪人的苦,這個也是代眾生苦,就遭到人家的攻擊、毀謗、侮辱,什麼都來了,什麼話都有了,這也是必然的,必然要去承受的。

  所以他老人家在世常講,他就引用方東美教授這個例子。他十歲離開家鄉,跟著他父親(軍人)到福建建甌那邊讀小學。但是在家鄉他有讀過私塾,可能讀了幾年,大概六、七歲父母帶他去讀私塾。後來他父親當軍人,他十歲就跟著父親離開家鄉到福建建甌,到那邊去讀書。後來八年抗戰,那時候讀初中,南京一中,周邦道先生是當時他們的校長,後來到台灣來也是當國大代表。那個時候他們當流亡學生,跟著校長、跟著老師從南京跑到大後方,跑到貴州銅仁去逃難。後來抗戰勝利,又接著國共內戰,家庭的經濟又不好,又遇到戰亂,後來也就沒有繼續升學,他是讀到初中。但是他喜歡讀書,所以二十六歲到台灣來,他也很想再學習。他對哲學很有興趣,所以當時他就打聽了一些教授,聽聽哪一些教授講的合他的口味。後來聽了之後,台大方東美教授合他的口味,也是他們同鄉,桐城派的,很有學問。來想跟他學哲學,他恭恭敬敬寫了一封書信給方教授。方教授就找他去。他就表明他的心意,就是希望去學校聽教授講課,當旁聽生,希望方教授能夠答應他的要求,他想學哲學。結果方教授給他講,不同意他到學校去旁聽。當時他聽到這個,當然大失所望。後來過了幾分鐘之後,方教授就跟他講,就問他,你的學歷讀到什麼,什麼畢業的?我們老和尚講,他是初中畢業。他說我看你寫的信不像是初中的,那個大學生都寫不出來。他說的確我是只有讀到初中,因為家庭窮,又遇到戰爭,也就失學了,到台灣來,很想再學習,希望方教授能夠接受他去旁聽。

  方教授不同意他到學校去,他就很失望。後來停了一下,方教授看他學習態度很誠懇,就給他講,他說這樣好了,如果你真要跟我學哲學,你不要到學校來,你就到我家來,每一個星期天早上九點到十一點,到我家的小客廳,一對一給你授課。他是很特別的,一個台大教授跟他一對一上課。可見得我們老和尚當時是很恭敬,感動了方教授,特別單獨給他上課。後來才給他說明,為什麼不同意他到學校去聽課?方教授就跟他講,你到學校學不到東西,會耽誤你的時間。你到學校你肯定會認識很多教授,不是只有我一個,很多。每一個教授他講的一套都有道理,每個教授講的都不一樣,你接觸多了、聽多了,到最後你無所適從,你到底聽哪一個?你就沒有頭緒,沒有一個系統,你就亂了。所以方教授也是慈悲,就是真的要教他,才會跟他講這個。他才明白,不然他剛開始也莫名其妙,為什麼不同意他到學校去?後來方教授又跟他講,現在的學校,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這是七十年前的話,七十年前當時台灣大學,方教授已經說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我們想一想,七十年前比我們現在那個學校不曉得好多少!那個時候方教授的標準,都已經學生不像學生、老師不像老師了,現在你就可想而知了。

  前天我去台中逢甲大學,李教授辦一個「台灣諺語趣談」,請了台中市政府的陳參事去講,他系裡面的學生,他找他們去聽課。真的,現在學生沒有那種學習的態度了,上面講演在講,下面在講話。七十年前都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現在就更不像了,現在就更離譜了。現在的學生還可以選擇老師的,還可以批判的,那老師要怎麼教?所以我們老和尚也講,現在學生他要的就那一張文憑,其次就應付考試,老師為了一個薪水,各取所需,變成一個商業的交易,沒有師道的存在了。中國傳統這種師道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了,現在這個時代只能說是一個技術的傳授。我們淨老和尚過去,把現在的大學他的定位就是高級科技傳習所,就是高級科學技術傳授學習的一個場所。現在大學,實質上的性質是這樣,跟中國傳統的大學是不一樣的,那個性質完全是不一樣,沒有師道,師生之道這些沒有了。所以方老師不允許他去學校聽課,七十年前他都不讓他去,那個時候都已經不行了,那現在就更不行。

  有一次我們老和尚到澳洲,澳大利亞,大學也請他去演講。以前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也請他去講過課。現在的大學生,大概聽課耐心十五分鐘,聽十五分鐘之後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你講的他一句也沒聽進去。所以後來大學再請我們老和尚去講,他都不去了,因為他去幫不上忙,對那些學生沒有幫助。因為學生對老師不恭敬,他學不到東西。不是老師希望他恭敬,是因為尊師重道他才學得到東西,才能吸收到東西。這不是老師愛人家恭敬,不是,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重視你的道業、學業。所以去,浪費時間,彼此浪費時間,那何必!學生現在頭腦已經一團像漿糊一樣,邪知邪見滿腦子,他說我再去給他增加一點,那不是增加他的負擔嗎?所以去是慈悲,不去也是慈悲,不忍心再加給學生一些負擔,對他沒幫助。所以現在整個世界都是邪知邪見在主導,正知正見聽不進去,所謂聽騙不聽勸,現在人就這樣。所以現在世界愈來愈亂,災難愈來愈多,就是這個原因。我們學了佛,要遇到一個善知識也不容易,遇到,能夠認識,這是要有善根,善知識他不會去標榜他自己。像我們老和尚他講經說法,大家聽了,有的人聽得進去,有的人聽不進去掉頭就走,甚至還毀謗、還罵,這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這個就不能勉強。總是有緣的人他就聽得懂、聽得明白,他就能接受,他就不會誤入歧途。所以我們遇到淨老和尚這一系列的佛法,這個是正見,正見不動。

  學了佛,親近方老師學哲學,從西方哲學、講到東方哲學、講到印度哲學,最後講佛經哲學。佛經哲學,特別講華嚴哲學。過了半年,一個清朝時候的蒙古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那時候是總統府資政。章嘉大師,章嘉呼圖克圖,也是很難得的密宗大德,在清朝時代就是封國師,到民國是總統府的資政。很多人批評他是政治和尚,我們老和尚去親近章嘉大師,有人講那是政治和尚。但是真的我們師父他是有慧眼,他有這個善根,第一個遇到方老師;學了佛,第一個遇到章嘉大師,教他三年,教他修布施,那個也是正知正見的大德,真正的密宗大德,不給他講那些奇奇怪怪的、講神通,沒有,就很務實的教他學布施、教他持戒,學了三年。

  後來又有人家介紹去台中慈光圖書館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也有條件的,他要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開出三個條件。你要跟我學可以,第一個條件,你過去學的,不管你跟誰學的,統統要放下,統統不算,從今天起就是重新開始跟我學習,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無論出家法師、在家大德到台中來講經說法,你都不能聽,都不能去聽,第二個。第三個,你要看什麼書,要先經過我同意,我不同意你不能看。當時他一聽,覺得老師有一點跋扈,好像這個世間只有你最行,其他的都不行。這個也是不了解李老師的用意,就跟方老師一樣。後來李老師跟他講,他說這三個條件你答應,我收你;你不答應,你來旁聽,你學多少算多少,我不負責任的。你答應了,我就要負責任了。後來想一想,他還是答應了。答應了之後,老師就跟他講,我給你開的這三個條件有時間性的,不是沒有時間性的,時間是五年,你要遵守五年,你來這裡跟我學,遵守五年。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後,他說你要跟印光大師學,印光大師不在了,《文鈔》在。所以他教他五年。

  他遵守了半年,覺得心比較清淨,不然以前看了很多、很雜,心不清淨,現在就很單純,心比較清淨,智慧就增長了。知道這個好處,他感受這個好處,他自己自動加五年,一共遵守十年。老師只有要求五年,後面五年是他自己主動、自動加的,一共十年。所以我們老和尚常講,他在台中,他說要求這三個條件的只有對他一個,其他同學也沒有開這個條件。為什麼不開?因為老師會觀機,知道你可能接受,他才跟你講;看看你不可能接受這個,就不會跟你講,講了也沒有用,講了你不遵守,那有什麼用?或者陽奉陰違,說好好好,到時候又不遵守,那也沒有用。所以這個也是因緣。因此我們老和尚的學習,就是三個善知識,三個善知識都是一家之言,一門深入。到你自己有悟處了,你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就開放了,你可以去接觸了,什麼人都可以聽了,因為你有能力去分辨,你不會受影響,你可以多了解一些。這個對講經弘法也需要,了解當前的各種情況,這樣講經才能契理契機。所以開出這個條件。

  我們師父對我們沒有要求,沒有這個要求,他沒有像李老師硬性規定,約法三章。但是他常常講,可以說我聽他講這個話,聽幾十年,聽五十四年了,大概每一年都會聽個幾次,這個印象就很深刻。他沒有硬性給我們規定,他常常講就是表示這個很重要。所以我是遵守五十四年了,不是十年。過去大陸剛開放,認識黃念祖老居士,他推薦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科註》(《大經解》),他老人家有指定的這些,我才會去看。因為我自己也知道我自己的根器,我自己也沒有什麼智慧,所以也不敢亂聽,聽了到時候,聽聽那個也有道理、這個有道理,我們聽得可能會心亂成一團,到時候自己也不曉得該怎麼辦,那不是自找麻煩嗎?

  所以有一年,這個也二十幾年前了,花蓮淨宗學會請我去,像每一個月都請我去講三天的經。有一次潘前會長他就問我問題,他說他們最近有一個法師到花蓮來講經,講什麼?講日本十念法的,他這個十念,他是把善導大師講的斷章取義,在日本很流行,斷章取義就是說你相信就可以了,你這樣就可以往生了。信願行缺了兩個,只有信就可以了。就像基督教、天主教一樣,你信了就得永生了。實際上淨土宗修學宗旨是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因此,這個斷章取義,他們聽了也很多問題。然後我去講,才提出這個問題。我說你們就不老實,我說老和尚這個經教這麼多,你不聽,聽說外面一個法師來,大家趕快跑去聽。聽了,如果你不受影響那也沒問題;聽了,你又沒有辦法分辨他講的到底對不對,反而造成困擾,那又何必!那不是自找麻煩?而且這些知見,如果你自己不能夠去化解,它會在你心裡一直出現,到最後你也不曉得到底怎麼辦。所以他們這些人,有的修到最後,聽這個、聽那個,一下修了小乘南傳的,一下修這個、一下修那個,修到最後,現在也不知道要修哪個法門,我也搞不清楚。這個就是很標準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學到最後,聽多了、看多了,自己又沒有辦法去分辨,這個就很危險。這個話要聽明白,不能誤會,這個話也很難講,你一講,人家說,就你師父行,其他法師都不行嗎?你怎麼這麼我慢?他這個質疑不就來了嗎?實際上,這個當中,這些知見,你都要很仔細去分辨,你要去審察,要去審諦。

  一些邪知邪見他也是可以用這一套,你只能聽某一個人的,邪師他也這麼要求。你怎麼去分辨?邪師他更是會要求,他怕信徒跑掉。真正的善知識,他不怕信徒跑掉,他不要名聞利養,他只是為了幫助眾生斷煩惱、開智慧,他只是這個目的,他沒有其他的,不為自己,為眾生。所以信眾來,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隨緣,各有因緣。人家跑到其他道場去,親近其他法師,那很好,他們的緣,各有因緣,各人遇緣不同。

  所以我們要學這個「正見不動」在這個地方,文字是很簡要,但是內容很深廣,如果沒有細講,有時候我們往往也不知道怎麼去把握住這個原則。所以我也是一個例子,一家之言,一門深入。我們師父介紹的善知識我才敢聽,像黃念老、夏蓮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師,他介紹的、他推薦的,我就敢去聽。我現在也多少能夠認識一些,所以一些法師講這些不正確的,我一聽就明白了,他講得對不對。所以電視上很多法師,在家出家都有,你要找到真正善知識,還是你要真得過去世有修,有善根福德因緣你才遇得到,遇到了你才會認識。不然遇到,你也不認識,當面錯過。這個也不容易!人家去親近那些不正確的,我們能說嗎?我們說那是邪知邪見,那你就慘了。不能說的,這個就各有因緣。所以在講席當中我們講一個原理原則,各人他的體會,各人他接受不接受,那就各人的事情了。所以不要被邪知邪見所動搖,我們要學「正見不動」這一條,一家之言,親近善知識,這個原則我們要遵守,這個對我們修學才有幫助。我們不是說我們自己行,別人都不行,行的很多,你不認識。如果他親近哪一個善知識,我們也不要去拉信徒,我們也勸他,你好好跟他學,你對他有恭敬心,你就會成就,就是勉勵勉勵,這樣就好。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尤其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斷常見是古印度一種錯誤的看法。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一切都沒有了,不相信有來世,不相信有報應,這是決定錯誤的見解。常見,人死了,過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也是錯誤的。」

  在古印度,外道當中就有這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外道他認為人死如燈滅,這種見解叫斷見,斷滅見,人死就像油燈燒盡沒有了,那就沒有了,沒有什麼三世六道輪迴,沒有。人死就死了,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他持這種看法,人死就如燈滅,沒有六道輪迴,沒有什麼善惡報應。持這種見解的人他就敢做壞事,反正大不了一死,反正人都要死的,不如趁還沒有死就大幹一番,持這種見解很容易就做壞事,就是受這種錯誤見解的誤導造惡業。但是如果人死了就沒有,佛也不用講經說法,死了就沒有,講什麼?問題是死了就不得了,是沒完沒了,不是死了就沒有了。所以現在有些人去自殺,不是也是這種見解嗎?這麼痛苦,反正死了就解脫了。能解脫嗎?不能解脫。那是業力,你那個報沒有受完,你自殺死的,下次還要再還那個報,還要繼續受。那就先墮到三惡道去受苦,比人間受的那個苦更慘。這個不知道事實真相,就不知道害怕;知道事實真相,實在很恐怖。所以以為人死就解脫了,就沒有了,大部分是持斷滅見這種看法。不相信有來世,他也不相信有什麼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佛給我們講,這種見解是錯誤的見,錯。實際上是有報應的,六道輪迴。現在我們看到附體的很多,很多往生的人來附體。我們老和尚講,《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那都是真的。這三本書都是清朝的人寫的,都是真的。我看了這個,我絕對相信,因為我們現在常常做法會,碰到這個太多了,中國外國都有。所以現在看到這些,我怎麼會不相信,我們現在就碰到很多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怎麼會死了就沒有了?死了這個身體,再換一個身體,不是沒有了,不是那麼簡單的。這是錯誤的。

  常見,這又是另外一種錯誤的見解。他認為人死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又來投胎做人。他認為人死了會再來投胎,投胎還是人,那條狗死了投胎還是狗,牛死了投胎還是牛,這個也是錯誤的,這不一定。《楞嚴經》講「羊死為人,人死為羊」,那個羊牠的罪報受滿了,牠也會再到人間來;人在人間惡業造多,也會墮到三惡道去當羊。這個才是事實真相,所以這個不一定。常,就是不變的。這不一定的,因為六道,你修善生三善道,造惡墮三惡道,那個不是固定的,根據各人造的善惡業。這又是一種錯誤的見解。這兩種極端的邪見,在古印度就有,到現在還是有,可見這種見解流傳很久了。

  這裡講邪見,就是舉出一個代表。除了斷常二見,還有其他的見解,像非因計因、非果計果(見取見、戒禁取見),那個都是邪見。看到牛吃草,牛死了生天,他就學牛吃草,以為吃草就生天了,錯的。那個牛過去世牠有修五戒十善,但是牠也有造惡業,惡業果報先成熟,先受這個三惡道報,三惡道報受完了,過去世牠有修善業,善業這個時候成熟了,牠那個牛身死了牠直接生天,是這個原因,不是因為牠吃草。古時候印度那些外道也有神通,但是知其當然,他不知其所以然,他看到這個現象,誤會以為就學那個,他說我們來學這個也能生天。錯了!所以非因計因、非果計果,不是那個果報,你認為是那個果報,因果不相應。

  第五種叫邪見,邪見是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統統包括在邪見。「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一個邪師就有一種邪見,像恆河沙那麼多。我們在這個邪見的稠林裡面,好像捕魚的網密密麻麻,《華嚴經》形容「入見稠林」。「入邪見網」,網就像捕魚那個網,密密麻麻,你很難得有個漏洞讓你逃出去。你入這個見稠林,就是邪知邪見的稠林,就像森林一樣,你進去就迷路了,你就走不出來了。所以「師以知見為體」,老師傳授你這個見,修行你自己去修。見,就指導一條路,給你指點,這個路不能指錯了,錯了他怎麼修也不會有成就。所以以斷常二見來代表所有一切的邪見,我們看經要這麼看,你不能看到只有斷常二見,那其他的呢?其他的太多了!只要跟佛講的不一樣,統統是邪見。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我們的心要住在正知正見,不為社會種種不善的風氣所動搖。」

  這一條在現前這個社會,的確有相當難度,有幾個人不受影響?除非你自己遇到善知識,能夠接受善知識的指導,遵守一家之言,你修行好不好是一回事,你知見對不對又是一回事。所以佛在經上講,破戒佛能救,破見佛不能救。破見就是他的見解錯了,錯了很難給他改變過來,他把這個錯的認為是對的,這個比破戒麻煩。破戒,還知道做錯事了,可以懺悔,這個佛還能救,五逆十惡還能救,還可以懺悔。但是知見錯誤了,把錯的當作對的,他就執著他錯的見解,他很固執他的見解,這個佛不能救,佛也幫不上忙。所以我們要知道,有人破戒、沒破見,有人破見、沒破戒,這個都不一樣。有人戒持得很好,但是他的見解錯誤,是邪知邪見,他的戒律持得很好,這個叫破見不破戒;有人那個戒破了,但是他見解沒破,他見解是正確的。佛說破見他不能救,破戒他還能救,可見得這個正見它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第四:

  「四、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因緣果報的現象,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的,說穿了就是因果的轉變、相續、循環,所以它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

  轉變、相續、循環,就是變來變去,不一定。這個不是說固定的都是這樣、永遠不變,所以它不是常見,常見是錯誤的;也不是斷見,也不是說死了都沒有了。死了還有,死了只是一個轉變而已,換一個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就這樣。做善事,換的環境比現在好,身體比現在好。造惡業,換的環境比現在差,身體比現在不好。換到三惡道,那就最不好。所以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因緣果報,這個才是事實真相。所以這個因緣果報都是自己造作,自作自受,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閻羅王安排的。所以對於人生事實的真相了解,知道這些因緣果報,因果轉變、相續、循環,它不是固定的。如果固定的,那袁了凡他不能改造命運,固定了命這樣就這樣,那你怎麼改?它能改,就是說明不是固定的。

  這個就有現身說法,我們老和尚他也是改造命運的一個實際例子,他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壽命不長。他們三個戒師兄四十五歲就要走了,前兩個,一個二月走,一個五月走,七月他生病。他是發願講經弘法利生,幫他延壽下來,佛給他延壽的。四十五歲以後不是他的壽命,那是弘法利生,佛用他的身體,用他的發心來弘法利生,來幫助眾生,佛給他延壽的。所以我們師父他年輕時候那個相片,你不會看相算命,也知道他薄福短命相。一看,你感覺怎麼會有福報?短命,沒福,的確是那個相。後來發願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他改造命運,延壽比袁了凡更殊勝。因為弘法利生,這個福報大。袁了凡延壽二十一年,本來五十三歲就要死了,後來延到七十四歲,延了二十一年,也不容易。我們老和尚四十五歲,比袁了凡還短命,袁了凡還能活到五十三,他只有四十五。這是真的,因為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就已經聽經聽兩年了。我十九歲,我們師父四十三歲,聽了兩年了。那一年他生病,是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我跟我弟弟去聽經。所以我們師父講這個事情,我很清楚。當時我們就聽經,怎麼法師突然不來了?後來他病了一個月又好了,又開始講經,我們去聽,後來他就講出這個事情,我們才知道。

  所以這個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因果它是相續、循環、轉變的,因此就是這個原理,你才能改造命運。這個改造命運,都已經事實上改造了,那也就是這個理論基礎是絕對正確的,因為以事實做證明了。我們再看第五:

  「五、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敬是尊敬,養是供養。田是比喻,田地能生長五穀雜糧;因其能生福,故稱作福田。」

  第五條,福田。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敬是尊敬、恭敬的意思,歡喜、恭敬來供養。田是比喻,因為田能夠生長五穀雜糧,因為能夠生起福報,所以稱作田,福田。下面講第六條:

  「六、福田有三種:第一、敬田。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對別人尊敬,別人對我們就尊敬。敬田是以三寶為主要代表。恭敬三寶,要曉得必須把對三寶的恭敬用在對一切眾生。」

  這個是很重要的,第一個是敬田。我們三寶弟子,知道恭敬三寶,對人就不知道恭敬,這個不對的。佛教我們要一切恭敬,對一切的人事物都要恭敬,對善人要恭敬,對惡人也要恭敬。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表演給我們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有三位善知識代表貪瞋痴的,代表逆行的。善財去,也是很恭敬,但是沒有讚歎,恭敬跟其他五十位善知識是完全一樣,恭敬心完全一樣。這個就是教我們,善人、惡人你都一律平等的恭敬,恭敬心是沒有差別。但是善人,你跟他學;惡人,你不要跟他學就好,不讚歎就不跟他學,但是恭敬都需要,所以對人要禮貌,要禮敬。

  所以學習《常禮舉要》,對父母、家裡家人,以及對外面的人事、朋友、君臣等等,也是恭敬的一個表現,對人要懂得禮貌,禮敬諸佛。禮敬諸佛,為什麼我們沒有講恭敬諸佛?用禮,因為禮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這是古禮,現在人不懂禮了,所以也不見怪,因為沒人教,沒人教不要見怪。所以我們也不懂,現在我們多少學習懂了一點,但是也不能去要求人。現在是亂世,沒有禮。《無量壽經》講「無義無禮」,現在是沒有仁義道德,沒有禮,現在整個世界是這樣。所以人家無禮,我們不要見怪,沒人教!我們學佛了,總是要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對我不禮貌,我對他禮貌;他不恭敬我,我恭敬他。久而久之,他也會受到我們的感化。就像一個人見你都不打招呼,你常常見到他就笑笑、點點頭,跟他打打招呼,久了他就受到你影響。剛開始可能他罵你幾句神經病,但是久了以後他不知不覺,覺得這樣也不錯。所以恭敬用在對一切眾生,這個很重要。所以現在很多人知道看到法師要恭敬頂禮,看到一般人就很無禮,這個就不對了,應該要一切都要恭敬。

  「第二、恩田。恩田是以父母為代表,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要知恩報恩,將報答父母之恩的心行用於對一切眾生。」

  我們念迴向偈,都要念「願以此功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恩田,第一個是父母恩,第二個是師長恩。父母師長,父母養我們的身命,師長養我們的慧命,都要報恩。父母縱然沒有養我們一天,生我們這個身體,我們有這個身體在世間一切受用,也是有父母生這個身體,所以還是要報恩。所以有一些人不知道,就是說從小就送給人,他也沒有養他一天,他只對他的養父養母報恩,這個當然需要,養父養母很重要,沒有養,你就活不了,但是對生父生母也要報恩,因為他有生這個身體,養父養母才有得養,不然他也沒得養。這是《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他這個開示非常好。所以父母恩,生父生母,養父養母,這個都要報恩,這個恩都很大。師長,長養我們的慧命,沒有師長,我們就愚痴,沒智慧,邪知邪見。所以師長恩,長養我們的慧命,這個恩也要報。報父母師長恩,無非自行化他,這個是真實報恩。第三、國家恩。這個國家對我們有恩,沒有國家,我們可能做難民,這個很可憐,國家保護我們。我們出國得到保障,這是國家的力量,政治的力量。所以這個也要報國家恩。第四、眾生恩。一切眾生跟我們都有恩,我們今天喝一口水、吃一粒米,多少人辛苦!我們也要回饋,所以要懂得知恩報恩。其他的,看到這個我們要感恩。現在我看到我們大樓清垃圾的管理員,我對他們都很感恩。這個工作很辛苦,現在沒人要做。我們不要說我錢給你,給錢你也要感恩;你要錢給人,人家還不做,你不感恩嗎?所以我對這些人都很恭敬的,過年過節我都會包紅包給他們,送一點禮物給他們。所以一切眾生都有恩,所以報眾生恩,就是上報四重恩。

  「第三、悲田。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的眾生,脫離貧困,這需要物質的幫助,但更重要的是教學的幫助。」

  悲田就是我們現在講做慈善事業,慈濟的,來救濟一些貧苦,脫貧。脫貧,這個物質的幫助,一般講救急不救貧,貧你沒辦法救他的,你只能救急。救急就是他有急難,現在沒飯吃、沒衣服穿了,你送他吃的、送他穿的,沒住的,蓋個房子給他。這個物質上的幫助,這是一時的,你沒有辦法永久這樣幫助,這個叫救急。你沒有辦法去救貧,救貧要靠教學,你教他一技之長,他有謀生的能力,他自己就能自力更生,他就不需要靠別人,他就能脫貧了。所以蒼南那個雲師,他說要拜我為師,他自己取個法號莊雲。他很發心,到四川大涼山,那真的是窮的地方還很多,他發心去蓋房子、蓋學校。我說你蓋學校對了,教他們要學習,不然他們就靠人家救濟救濟,自己又很懶惰不做,他怎麼會脫貧?所以這些人,你救他一些物質是暫時的,你要教他學一技之長,教他怎麼去謀生,或者教他耕種,這個是要教學。所以更重要要教學。

  以上講福田這三種,我們看到這些福田要恭敬歡喜來供養,這些都是我們修福的一個地方。我們再看第七:

  「七、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教育。孔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瞭人與人的關係,懂得如何做人,教你做好人、做善人、做賢人、做聖人,這是德行教育。第二是言語。所謂口為禍福之門,教你知道說話的分寸。在家庭、在群眾中,知道長幼輩分,對什麼人該說什麼話,這從小就要開始教,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第三是政事。就是技術、能力的訓練,今天講的職業教育、科技教育。你學會了,將來在社會上有謀生的技能,有發展的條件。第四是文學。那是物質生活富裕後,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

  「文學」就是文藝,藝術,這個藝就很多,百科都在裡面,各行各業。「政事」就是各行各業,我們過去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孔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教做人。教我們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認識之後要懂得怎麼樣做人,教做好人、做善人、做君子、做賢人,最高做聖人。這是孔子儒家,世間法的教學最高到聖人。這個是德行的教育,這是根本。第二個「言語」,這個講話要學,我們現在人沒有學講話,不會講。「我會講!」你不會講,不是你開口說話就會講話。我都不會講。這要學的,你要怎麼想、怎麼表達,對什麼人你應該怎麼講、什麼樣的口氣,這個大學問。現在學講話,大概是外交官,但是每一個人都要學的,不是只有外交官才要學。現在我們看第八條:

  「八、現在的教育沒有前兩條,只有後兩條,所以社會發生問題。前兩條是根本,根本沒有了,看起來就像花瓶裡的花,外表雖然好看,但是沒有根,所以整個社會動搖、混亂。」

  那是真的,現在你不要看學校那麼多、學生那麼多,他只有學後面兩條,前面沒有,所以他對你講話很衝,你不要見怪,沒人教他,他沒有道德,他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那也不要見怪,沒有人教他。所以現在人不好用,每個行業都是頭痛這個問題。現在教育出問題了,就出在這裡,把德行、言語這個根本疏忽掉了,現在根本都沒有了,連提都不提了。這樣科技發展得再怎麼樣,那社會就會很亂。

  我早上看到「人間福報」頭版,現在有機器人,做得跟人一樣,這個社會變成機器人的社會。這個也不是好事,也不是好現象,人都懶得做了,讓機器人來做。如果一切都是機器人,機器人煮飯、掃地,那人要幹什麼?就躺在那裡,嘴巴張開就好,到時候機器人就把食物丟到你的嘴巴,你就躺在那裡都不要動。不要一昧盲從、迷信這些科技,會給世界帶來動亂不安。

  「九、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我們能這樣做,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養。」

  就是依照佛在這個經上教我們,我們能夠這樣來依教奉行,你尊敬別人,別人也尊敬你,這是因果報應。你恭敬人,人家也會恭敬你;你供養別人,別人也會供養你,因果循環報應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段經文,我們下次再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