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五三集) 2019/8/2 台灣 檔名:WD20-037-0253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子罕篇」第二十六章。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我們注重其中的道理,若有諍論的才考據文字。這一章的考據,要考據工業產品,如今可以不必考據了。」這一段雪廬老人先給我們講,有爭論再考據文字。這一章的考據是工業產品,可以不必考據。這一章就是穿一般不是很好的衣服與穿很好的衣服站在一起,沒有感到羞恥。這是仲由(就是子路),子路穿的衣服不好與穿很好的衣服站在一起,他沒有感到羞恥。穿好衣服就像現在穿名牌。子路(仲由)他穿一般的衣服不會感到羞恥,不會跟人家攀比。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縕,是木棉還是草棉,可以不管」,縕是木的棉花還是草的棉花我們可以不管,「就是冬天的衣服」。「冬天,袍子不可少」,少不了棉,「袍內用亂絲,後來改為舖棉花,後來有人用絲的,是富有人家的衣服,輕而暖的袍為上品」。又輕又暖,這樣的袍子、衣袍是上品,上等的衣服。「冬天穿皮衣,最好的為狐皮」,狐狸的皮,「冬至前穿羊毛」,冬至之前穿羊毛衣,「冬至以後穿狐皮」,穿狐狸的皮衣。「貉似狐」,貉子,貉又念做豪,貉子,長得很像狐狸,「喜好睡覺,貉皮更寶貴」,貉的皮比狐狸的皮就更寶貴。「皮若有花紋的,更為貴重。」皮再繡上花紋,那更貴重。「從前的袍子皮毛在外,後來用綢緞為衣面,反穿皮襖是不敬的。二品以上的官可以穿貂皮,要反穿」,要反過來穿,「一看反穿貂皮」,這個人就知道他是大官。大官他才反穿,一般人沒有反穿的。「從前讀書人可以穿皮衣,工人商人都不敢穿紫毛狐皮,雖然是有錢的人穿了狐皮,有人問他,也只說是狗皮。衣是外表,如禽獸的毛」,我們人穿的衣服是在外面,外表,好像禽獸牠的外表是毛。「所以孔雀開屏便是炫耀自己」,我們如果看過孔雀,孔雀有時候會開屏,把它的羽毛展開炫耀自己,畜生道孔雀都會炫耀自己,「何況是人?」人愛面子,要穿好的衣服跟人家比較,「這是普通人的常情」。
「人心終日在吃穿上著想」,我們一般人心整天都是在要吃什麼、穿什麼?在這上面著想。「台灣吃米飯,北方人吃五穀,窮人吃小米麵,有錢人才吃麥,山東的二等飯是小米,第三等是吃高梁麵,屬於最下等。吾家平常有三種糧,頭等為麥子做的麵,其次磨的為二麵」,第二等,「第三等的是小米麵」。「平常吃小米麵食,來了客人,便速速藏起來,換上頭等、二等麵,恐怕人笑話。城中吃高梁麵的人很少,多是鄉下人吃,這是在濟南」,山東濟南。「穿也是如此,窮人要出門應酬必須向鄰居借衣服。」
「世人的心都在五欲六塵,若是心在道,就不注重五欲六塵,例如黔婁的:寧可正之不足,不願邪之有餘。寧可蓋正被子露出手足等等。」沒有錢,被子很短,死了他不要斜蓋,斜著蓋是可以從頭蓋到尾,但是他要正蓋,寧願露出手腳,也不願意斜著蓋。「正人君子尚且如此,何況是學佛人?」這個不求面子好看,實在。學佛「就要不貪著五欲六塵,修行人不論在家出家,知道這一點來看人,就可以知道他將來會如何了」。修行人、學佛的人不管他在家出家,知道這一點來看這個人,就可以知道他將來如何,將來他在學佛、修道有沒有成就就知道了。如果一天到晚心注重在吃穿,那肯定就不會有成就了。如果不注重這些,心在道,必定有成就。
『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路性情剛強,一切都很認真。子路學道之後,一切不在乎,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穿破衣服與闊人在一起也不管,只論有沒有道,心不在衣服上頭。」
「衣音憶」,衣服這個衣在這裡讀憶,回憶這個音。「穿敝縕袍與穿狐貉者立,而不覺得羞恥的,莫不是仲由嗎?由此可知子路辦到,其他人辦不到。但是如今也必須隨緣,只要整齊就可以了,逢場作戲,不必過頭。」我們也不必太講求,穿衣服不要跟人家比賽,人家穿名牌我也要穿名牌。別人穿名牌自己沒有穿名牌好像就覺得很沒面子,感到羞恥,這個就不必要。真正修道人不在乎這個,別人穿名牌我們穿一般的衣服,心只要有道也不覺得羞恥。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後半段,有注解說連不起來,所以有人分為二章,依兩章說好講,兩段合起來比較難講。誰併在一起?或許不是朱子,因為朱子好改經文出了名,所以人們推論是他。」那麼這一章跟上面講的,有人分兩章來講就比較好講,兩段合起來講就比較不好講。這兩章是誰給它在併一起,這個也不確定,但很多人認為是朱子,但是不確定。這裡雪廬老人也分開來講。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個豎心旁再一個支出的支,念支,我們一般講支,「也音讀機」,也讀作機,機會的機這個音,所以不忮不求,也讀作不機不求。忮,「害也。求,貪也。臧,善也」。忮是害,有害處;求是貪,貪求;臧是善,是好的。「不害不求,何用不臧,這樣做什麼事有什麼不好的?意思是說沒有不好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忮就沒有害處,也不貪求,這樣有什麼不好?
「不忮不求,有三種說法,都有道理,不須要爭,都可以講得通。《集釋》,馬融主張這是成語,不是孔子所作的詩,依這個來解釋,就是說:其由也與!《詩》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這樣就與上一段連上了。」
「《韓詩外傳》,以不貪求所以不害人,就是指一件事,人到無求品自高,指不忮不求的人,是說自己。《集解》所說的為二件事,也不害人,也不求人,說自己也說對方。」這是《集解》這個注解所說的,講成兩件事。在《韓詩外傳》它是指一件事。「鄭康成也說成是一件事,只說對方。」所以有這個三種說法,都有道理,就不必爭了,都可以講,講得通。
『子路終身誦之。』「子路終身誦之,可見這是成語,終身誦之便不容易,守住一個法門就不錯了。」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是道也,是,此也,這個的意思。這兩句詩的道理,是說在大道上這兩句話算是小道理,終身學不求人不害人,只是好人而已,與道有什麼關連?孔子之道是性命之道,是了生死之道,只有顏子、曾子得道。子路升堂而未入室,所以孔子說何足以臧,這是冀望子路往上學,不是說就不要不忮不求。」是勉勵他要提升、要向上來學習。
「子路不聞了生死之道,所以敢問死,孔子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對事奉人的道理尚且不知道,如何來問事奉鬼神?子路雖求而未得。」
「你們懂得執持名號,但是誰終生誦之?子路若得到一個法門,便終身誦之。你們不忮不求了嗎?有沒有動心?凡對人無利益的便是害人,不能管就不要管,否則就必須管到底,不可隨便,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