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二一集) 2019/3/23 台灣 檔名:WD20-037-0121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公冶長篇」第十九章。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其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這一章書是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他這個人。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春秋列國時,楚在長江以南。中國文化自北方興起,往南方擴充,楚國那時還是化外之邦,有如台灣的高山族,制度與中原其他國家不同。」
「令尹如其他六國的宰相。子文是什麼人,各家注解不同,舊注說他叫鬥穀於菟」,鬥穀於菟,這個菟上面一個艸,下面一個兔。這是楚國那個時候老虎叫菟,是老虎的另外一個名稱。「他父親到母親外家,淫人婦女,生下孩子而丟棄到野外,母虎餵他,所以名叫虎乳,就是鬥穀於菟(拚成音為虎乳)。」老虎餵乳給他吃。「但是後來人的考證,以為子文不是這個人,但是他本身也不肯定是什麼人。」
「為什麼三已三仕」,三次做官,三次就下台不做官了,「也沒有肯定的說辭」。這為什麼沒有肯定一個說法?「楚莊王時,楚晉交戰,子玉做元帥,因為驕傲而敗,自殺而死。這個人是令尹子文舉薦的,其餘的事就不可考了。」只有這樁事情有這個資料,其他的事情、事跡就沒辦法去考證了。以上雪廬老人先給我們講,令尹子文這個人他簡單的身世,有很多方面是沒辦法去考證。
下面講,「我們學《論語》」,雪廬老人講,「我們學習《論語》一者學做人,一者學認識文法」。這是我們學習《論語》的兩方面,第一個就是學怎麼做人,第二個學認識文法。「懂文法後自己看書不必人講,也不致於學錯了。」這非常重要,文法不懂可能把意思看錯。「以往吾只要大家做人就可以了」,雪廬老人過去,他只希望大家能學做一個正人君子就可以了。「今日文字裡的內容變得不像樣,不得不自己求,不懂文法,重要的字便會滑口而過,不重要的字反而白費力氣。」這也是我們今天現代人對古文,傳統的文言文大家現在不學,不懂這個文法,不懂,看這些文,重要的地方滑口而過,不重要的反而費力氣的去找。所以懂文法,也是我們學習《論語》非常重要的地方。「這一章吾引《四書.論語》來證明,這一章吾有吾的考證,吾都是引孔子的話。」雪廬老人講解這章書,他引用《四書.論語》,孔子講過的話來引用、來考證,所以這是雪廬老人他有他的考證,但是他的考證都是引用孔子講過的話,這樣來對照。
「子張是周朝人,當時的社會興起議論,對令尹文子有好的議論,所以子張提出來問孔子。向老師提出問題,必得有根據,不能胡說八道。」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令尹子文三次做官不喜(他也不歡喜),為什麼?不為升官發財,為國辦事是應該的,這有什麼歡喜?三已之,不幹了(下台不幹),他也不慍。」也沒有埋怨這樣的情緒。「人情有冷有暖,(做官)上台放鞭炮,下台沒人歡迎,兩種不同景況,這是人情事故。若知道這一點,那上台也不須要掛鞭炮,上台時要想起下台時怎麼樣。所以吾活著的時候不作壽、不享受,一碗飯就飽了,死後也不必作告別式。」雪廬老人他一生的行誼就是這樣。「國家另外有人能用,這樣何須慍?來了新手,政務不熟(不熟悉),令尹子文將他辦的方法舊制度都告訴他,這是令尹子文的好處。」一個新的人來接他的位置,對這個政務方面還不熟悉,令尹子文把他辦過的這些方法、舊的制度,原來的制度都告訴新來的這個官,這也是令尹子文他的好處。
『子曰:忠矣。』「孔子說:忠矣(這是盡忠),為人謀事而能忠。」
「但是子張的意思不在這個忠上」,子張問的意思不在問忠。「因為忠在公家辦事是很普通的事。孔子提倡仁,所以子張問:仁矣乎!」子張他是問仁,他說令尹子文算不算仁?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孔子云:未知。知讀音有兩種,一讀如知字,一讀智。」知道這個知,跟智慧這個智兩種,古時候兩種讀音。「若讀如知字,則念的語氣不太甚順」,如果讀知這個語氣不太順。「前面經文有說不知其仁也這很順,但這一章是未知,焉得仁。既然不知道他,當然就不知他仁不仁了,所以讀智比較好講。這個人沒有智慧怎能說他仁?」孔子回答就這個意思。
「但是這在道理上很難講,知當智,依文理可以講,但在事情上便有問題。這本來不該講,要自己去想,往後才會開智慧,光我說,你們只聽,這不行。」雪廬老人也給我們舉出來,有些地方要自己去悟,不能只有聽他講,自己要用功、用心。
「知當智講的地處有很多,而鄭康成、朱注是將知當如知字解釋。孔子提倡仁,一般人都夠不上,所以人們都把仁當第一等的字,但是無智怎麼有仁?把仁放在智前,這說不通,例如曹操、王莽有智慧,但他們的仁在哪裡?事實上是無智就無仁。這一章的未知,焉得仁,要如何解釋,自己去想通它。」這也是讓我們去悟它的道理,我們自己去想,沒有智慧怎麼會有仁?所以有仁的人他必定有智慧。
「自古沒有人敢把智放在仁前面的,吾學佛,張商英氏以為學佛方知儒,智的確為首。按中國文化講,智也在前頭,五倫十義八德中沒有說智。你們必須注重文字,預備以後自己能看書。」這個文字我們也要去考究,要注重。
「他辦的是什麼事,現今已經不可考」,他去辦什麼事,現在沒有辦法去考證,「這幾句話找不出什麼事情(不知道是什麼事情)。但是我們當公務員可以學一章,上任不必歡喜,下台也不必慍怨、煩惱。將自己所知道的盡心盡力告訴繼任的人就可以了,這也不是為新上任的人,還是為老百姓,假使不告訴他而辦得亂七八糟,那是害了老百姓,並不是他有心如此」。因為他不知道,所以前一任應該把前面的這些方法、經驗,這些事情交接給下一任接班的這個人,應該要這樣;如果不這樣,害了老百姓。所以跟他講,不是為接下一任的官,而是為老百姓。
「後面這是另一段,文法與前一段相同,注解家把兩段扯成一個關係,這是毛病。」
『崔子弒其君,』「崔子,崔杼弒齊君,齊君與崔大夫的妻子通姦,崔子為著奪妻之恨,殺父之仇與奪妻之恨,這個仇很大,所以崔氏弒齊君。弒是以下殺上。」下面的殺上面的。
『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崔杼的同事陳文子,財產有馬十乘,棄而違之,放棄十乘而到其他邦國。陳文子說,他邦的大夫也與我們齊邦的崔大夫相同,他又到另一邦國,違之,之一邦。換了兩次(換了兩個國家)都是如此。台南有人送紅包,台北也是如此,台中也是如此」,這是舉出不同的地方,但是風氣都不一樣。「你們看書,必須讀古書,想想今事(想想今天的事情),看看國事如何?因為我們是現今的人。」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子張問孔子,陳文子如何,孔子回答:清矣,清高。子張問說,陳文子是仁人嗎?孔子回答說,沒有智慧,哪裡能談到仁上。」沒有智慧,哪裡能談到仁上面,這是孔子的回答。
「二年後,齊國換了國君,陳文子回來了,這有考據的。陳文子沒有陪著崔子幹,雖然兩人交情很好,而且他去了其他國家,朝中臣子很多,未必個個換,陳文子是他自動走的。有說,崔子弒君時他在齊國,並沒有上外國去,所以孔子才說他不智。」這個時候他沒有離開齊國,沒智慧。
「前面是三仕三已無喜無怨,這一則是清廉。」這一章書,雪廬老人解釋得比較長,我們因為怕時間太長,不好發送,我們分兩次來講。
今天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