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門崇行錄淺述—莫忘初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1/6/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12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學習《緇門崇行錄淺述.清素之行第一》。請翻開課本二十六頁第二行:
【人疑僕從】
從這裡看起。
【唐承遠,始學於成都,後住衡山西南巖。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茹草木而已。有慕而造者,值於崖谷,羸形垢面,躬負薪樵,以為僕從而忽之,不知其為遠也。代宗聞其名,賜所居號「般舟道場」,世稱蓮社三祖云。】
這個公案也是在唐朝,承遠法師他是住在衡山的彌陀寺。起先學道『於成都』,就是剛開始學道在成都,後來住在『衡山西南』的山巖中。這個『巖』就是山洞,古代很多修行人,包括近代的廣欽老和尚都住山巖。『人遺之食,則食。』就是如果有人布施東西給他吃,他就吃;沒有人布施食物,他就吃當地的草木,就是我們現在講野菜,去摘這些野菜、野果,這些可以吃的。有人仰慕他的德行而來,來拜謁他、來拜見他,來參訪,聽說有這麼個高僧住在這個山上。他的德風遠播,雖然住在山上,大家仰慕他的德風、道風,要來親近他,向他請教。來拜訪的人,跟他在懸崖山谷碰面,就是在山上(山巖)這個地方互相碰面。
這個承遠大師,他身形消瘦,蓬頭垢面,就是看起來很髒,身體也很瘦,自己背木柴,在山上砍柴,山上就是地取材,當地去撿一些木柴來燒火,煮一些東西吃。來拜訪的人以為這個人是侍者,因為侍者要做這些工作,大和尚他肯定不會去做這個工作。因此大家跟他碰面也不在意,以為他這個人可能是承遠大師的侍者,才會做這些事情。而且身體消瘦,蓬頭垢面,大家一看也不會在意,而不知道他就是承遠大師本人。所以這叫『人疑僕從』,人家以為他是僕人、隨從,不知道他就是承遠大師本人。所以有很多人去拜訪他,跟他碰了面,以為他是僕從,也就當面錯過了。
這些祖師大德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古代住山、住茅蓬不是一般人,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才有資格住山、住茅蓬,所以這個不是一般人。唐代宗,這是唐朝代宗皇帝,『聞其名』,他也聽聞到這位高僧大德他的名聲,所以他真正有德行,有道風、學風,他住在那種深山,以前沒有這些傳播媒體,他自然遠播,連皇帝都知道了。所以自己真正有道,住山,人都會去找他,因為可以學到東西。所以以前有人要去參禪、問道,都是打聽哪個地方有住山的、住茅蓬的,肯定是高人,不是一般人。所以一般人還不能住茅蓬,要住大眾寺院,依眾靠眾。『代宗聞其名,賜所居號般舟道場。』就是皇帝受到感動,頒賜一個號叫「般舟道場」,他的山巖(山洞)叫般舟道場。它什麼也沒有,它是般舟道場。可見得道場,它不是說你蓋得很莊嚴、很富麗堂皇才是道場。你蓋得很莊嚴、富麗堂皇,裡面沒有修道人,沒有人真正在修道,沒有修道,當然不會有得道的人,蓋得再富麗堂皇也不是道場。它只有場,沒有道,只有這個場所,裡面沒有道,這個我們要知道。
『世稱蓮社三祖云』,這個「世」就是這些世間人,社會大眾都稱他為「蓮社三祖」,蓮社三祖就是淨宗三祖。下面這個「贊曰」,是蓮池大師對這則公案,對承遠法師他的讚歎。
【贊曰:茆茨搆而堯堂疑於村舍,衣服惡而禹迹疑於野人,況釋子以鉢衲支身者耶?今時有侈服飾,置臧獲,惟恐人之不知,而揚揚過閭里者,亦可以少愧!】
蓮池大師讚歎承遠大師,『茆茨搆』就是用茅草去構建的一個屋子,我們一般講像茅蓬一樣,這個茅草屋現在很少見,以前還有,現在很少這個茅草屋。『而堯堂疑於村舍』,「堯堂」就是什麼?堯帝他的殿堂就是茅草蓋的,人家去看,他是皇帝,應該他蓋的是很豪華的宮殿,看到那個茅草蓋的,以為那不是皇帝的殿堂,應該是一般村莊的農舍(村舍)。大家以為那個是村舍,哪裡知道那是堯帝辦公的地方,就是茅草蓋的。『衣服惡而禹迹疑於野人』。「衣服惡」,惡就是說那個衣服不好看,我們現在講衣服很樸素,但是它是禹帝穿的。禹他穿衣服穿得很破舊,人家看到以為他是野人(山野的人),我們現在講鄉村、鄉下的人,住在山野的人家。哪裡知道他是皇帝?這兩句是舉出一個堯帝、一個禹帝,他們吃的、住的、穿的都那麼簡單,讓人家以為他是村民。皇帝就是一個國家裡面最大的,他的生活是過這樣的生活。
『況』,這個「況」是何況,何況『釋子』,「釋子」就是出家人,出家人的本色是什麼?『以鉢衲支身者耶』。吃飯拿一個缽,去給人家托缽,就是托一缽飯。「衲」是百衲衣,縫縫補補的,這是出家本色,出家人的本色就是穿這個、吃這個,吃得簡單、穿得簡單。「支身者耶」,支身就是說來支持身體,這個身體能過得去就好了。衣服能夠蔽體、能夠禦寒,這樣就夠了,飲食能夠支持體力也就可以了,就不要太過分了。『今時有侈服飾』,「侈」就是奢侈,奢侈就是穿那個衣服,這個都是對出家人講,他不是對在家人。出家人穿的衣服很講究,講究布料、講究華麗,這就太奢侈了。『置臧獲』,就是僱養許多奴僕。『惟恐人之不知』,就是怕人家不知道,還穿著『而揚揚過閭里者』,就是大街小巷去走。蓮池大師當時就有這種情況,那現在的就更多、更離譜了。
『亦可以少愧』,「亦可以少愧」就是看到這個公案,我們出家人也可以多少提起慚愧心,看看古大德,他都是明心見性的祖師大德,你看蓮社三祖,不是一般的人,你看他們的生活,他們吃的、穿的是這樣。我們現在吃的、穿的,不曉得好幾百倍了!所以也要感到慚愧,我們學習了這個公案,也就是盡量降低我們這些不必要的衣服、衣飾,吃的、住的,我們要不斷減少,不能太多、太過分。人家送衣服給我,太多了,實在講我用不到幾件,但是怎麼樣?給我增加累贅,一大堆可以去賣了。現在得力於科技發達,有時候想送人,人家都有了;人家有了,我們去送給他,也增加他的麻煩。實在講,有時候有居士問,我都跟他講,我現在可以拿出來擺路邊攤,可以賣了,勸他不要再送來了,送給需要的人,要找需要、比較缺乏的那些出家眾,去供養他,我已經太多了,多到不行。如果有人也不問你,就硬要送過來,就丟在那裡,的確是增加我的累贅,增加麻煩,因為穿不了那麼多。
這幾天在山上,大家有看到我穿綁腿那一件,夏天的,我昨天穿的那個綁腿的,那是在圖書館做的,三十五年了,現在還在穿,三十五年了,穿得很舒服。所以的確我們出家人不需要這些東西,盡量減少,信徒好意,盡量勸他不要送,送了太多,增加我們的麻煩,你想想還要去處理這些,現在你要送人都很難送出去,不曉得送給誰?因為大家都有了。以前還有地方可以送,以前大陸剛剛開放,那個時候他們還很缺乏。現在大陸經濟也發達了,也都不缺乏,所以這些東西的確是會造成我們出家人一些累贅。出家人最好什麼都沒有,因為本來佛給我們示現就是什麼都沒有,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你說他往生還有什麼牽掛?沒牽掛了。學習到這個公案,我們就是要知足常樂。
現在我們道場雖然沒有辦法做到像古大德這樣,我們現代人的確體質不如古人,環境也不如古人。古人他們喝的水,比我們現在喝奶酪、Cheese還要營養。所以以前我出家的時候,我們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他在講《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給我們講的,唐朝那個時候喝的水,比我們現在Cheese營養。唐朝跟佛陀那個時代,佛陀那個時代喝的水又比唐朝營養。古人體力好,體質好,空氣沒有污染,沒有現代化這些東西,所以古人他住山,他身體能夠適應、能夠支持。現在人不行,現在人你去住樹下,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到加護病房。現代我們做不到古人這樣的標準,我們要知道這一條的精神在哪裡?這一條就是叫我們知足就好,不要太多,夠就好了,多的確是造成我們麻煩。
我們現在蓋的道場(像我們現在這個農舍,也比茅蓬好太多了),道場也不必講求太華麗。我昨天卜了個卦,大埤做男眾道場,女眾就在小築這邊,所以這邊沒有人管理也不行。這樣也比較如法,就是依照佛的規定、戒律,男眾道場跟女眾道場有一定的距離。過去我沒有這個因緣,我們師父他一生不建道場,都住人家的道場,人家的道場也未必歡迎我們去住。你修學理念不一樣,那你看到他們怪怪的,他看我們也怪怪的,這個很難。所以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邊,館長在管的,我們師父他也做不了主。你要在那邊就得聽她的。所以沒有辦法做到如法的道場,那邊講經弘法,做結緣的功能是達到了,宣揚佛法、宣揚正法,跟大眾廣結法緣,這個效果是收到了,讓大眾認識佛教,知道怎麼修行。但是具體上修行的一個道場,特別是出家人的修行道場也就沒有。我們老和尚一生他示現給我們看,也是都到處住人家道場。在澳洲圖文巴買了教堂做道場,他也是交給悟字輩的出家眾去管理。年紀也大了,年輕都不管道場,年紀大更不可能去管。現在在台南極樂寺,這也是屬於結緣式的道場,裡面學學講經、學學講傳統文化,辦這些活動。跟佛戒律上傳統的叢林道場也不相同,這是大家要了解的。
所以我們大家要修行,實在講,我是過來人,大家如果要走我這個路線,我只能告訴大家,你這一生不會成就。我的因緣是這樣,現在到了晚年,今年七十一歲,實在講還能活幾年我都不知道。你看我二哥,聞定師,他六十二歲就走了,在高雄元亨寺走的;我三哥七十二歲,他也走了,在台南淨福寺。去年我們莊字輩的常住眾,莊善師她也六十七歲就走了。所以人到老年,現在能活多久?我自己都不敢講,也不知道。人命無常這是事實,也不是大家給我祝福幾句話,「你光壽無量」,我就永遠不會死了,不是這樣的。那是講恭維的話,大家想是不是這樣?你祝一個人光壽無量,他都不死了嗎?一樣死。人快要死的時候,大家想一想,你說我現在最重要是什麼?我最重要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就是念佛求往生,這是最重要的,這是我當前最迫切的,因為人命無常,我能活多久不知道。大家想一想,有需要道場嗎?真的不需要。在年輕的時候,五、六十歲還可以,現在七十一歲了,真的老了,「人生七十古來稀」。
陳永信捐這個地方的確好山好水,這次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因緣上山來,才有這個時間跟大家來探討這個問題。平常我也很多事情,我還擔任華藏的理事長、董事長,觀音佛學會、傳統文化教育學會,擔任這些職事,還是有一些事務,還要錄影,給華藏這些工作的人去上網。實在講我能活多久不知道,我現在自己沒什麼時間,這次是因為新冠狀病毒的因緣,才有這個機會,比較長的時間跟大家來溝通這個事情。我是趁一口氣在,幫助你們後代年輕人,因為如果你要走我的路,你不聽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導,我只能很坦白跟你講,你這一生不會成就。因為我是過來人,我到現在一事無成,我是給你們現身說法,我也很無奈。以前在圖書館,你要親近老和尚,你在戒學這方面,你這個環境都不允許。你說那個時候老和尚他能規定什麼?都要聽館長的,他規定下來都不算的。你要去住戒律道場,又聽不到老和尚的法。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剛開始只有錄音帶,而且圖書館沒有人,在道義上我也要幫忙。那個時候沒有人,所以圖書館從沒有到有,我都是護持的,雖然棉薄之力,也是護持老和尚講經的道場。
現在到晚年,有這麼一個因緣,但是我已經老了。所以我只是想趁我一口氣在,幫助你們年輕人修行。像我現在也小有名氣,信眾也很多,這個就是名聞利養,但是名聞利養不能了生死,這個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是不相關的。所以我們現在自己要很仔細的去思考,我這一生要去往生西方,還是要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這要自己做選擇。現在有這個因緣,建一個男眾道場,這邊有法會,白天大家可以互相支援。山下可以輪流去領眾個一天、兩天,就要趕快上來,不要待太久。待太久,你就迷了。像我們現在到山上來,相對的比在都市安全,因為這邊很單純,沒什麼人,相對你受感染的機率就比較低;你到都市裡面,受感染的機會就比較大。所以現在政府都呼籲沒事不要出門,為什麼?怕感染這個病毒。
現在大家怕這個病毒,但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的病毒大家不怕;生生世世讓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的病毒大家不知道害怕,害怕那個新冠狀病毒。新冠狀病毒害人就是一生而已,這個身命結束,一次。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病毒害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你不得出離,這個病毒才可怕,才是根本的病毒。世間人不知道,只知道細菌、病毒。
所以同樣一個道理,你現在不要去接觸人群多的地方,那你就不會去受到感染,為什麼?遠離。我們修行也是一樣,你不要去接觸那些五欲六塵,你就心理不會受污染、不會受感染,不是同樣一個道理嗎?所以為什麼古代道場要建在深山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沒有免疫力,如果你有免疫力,那下去沒有問題,你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已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我們現在沒有免疫力,我們的免疫力是什麼?戒定慧,《三時繫念》第一個讚就是「戒定真香」,戒定是免疫力,你沒有戒定慧就沒有免疫力;你沒有免疫力,一下去就被感染。所以山下不能待太久,就是去要輪流,領個眾要趕快上來。人家有恭敬供養,不要自己放錢、食物,大家統統交給常住,常住是保護你,不是要你的東西。我們道場是替大家服務的,講一句比較現代話,是替大家服務的,幫助大家修戒、修定、修慧,不是愛你的錢,這些職事人員是替大家服務的。
所以你就不要怕沒有人了,自己真正要修道,自然有護法來。如果你一個修道人,怕做事、怕吃苦,一聽到沒有義工你就怕了,你修什麼?你自己真正有修,還怕沒有義工?你自己要做給人家看。你出家人都不做,然後叫那些義工去做,人家看在眼裡,出家人懶惰懈怠,人家去其他道場看看,其他道場出家人都在出坡(做勞務),我們這邊人在那邊喝咖啡、吹冷氣,你在修什麼?實在講在修三惡道。所以我們出家了,這是為了修行,不是為了享福的,修行就要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現在老了,快死了,跟大家講的都是真話。曾子講,「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現在還跟你講那些假話、講那些應酬話、講那些好聽話,對大家沒有幫助。我也是真正想要幫助大家修行,大家如果不想修行,你到山上來,白白浪費你的光陰、浪費你的生命,沒有意義。住在山上就享享清福,還是搞六道輪迴,那我們出家是為了這個嗎?出家的目的,自己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導航,要定清楚。
好,今天就跟大家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