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門崇行錄淺述—避寵入山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三集) 2022/1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93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一百七十九頁,我們從第一行:
【高尚之行第七】
從這裡看起:
【避寵入山】
【晉道恒,秦主姚興逼以易服輔贊,屢辭不允。殆而獲免,乃歎曰:「昔人有言:『益我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於是竄影巖壑,草食味禪終身焉。】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慈物之行」,今天我們接著是「高尚之行第七」。第七種是高尚之行,高是清高,尚是我們要崇尚的,高僧大德他的行持,也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第一個公案,『避寵入山』。這四個字,「避」是他逃避,「寵」就是寵愛,這個寵就是重視他、寵信他,但是他避免了,他躲入山林。
我們看下面這個文,『晉道恒』,晉朝,我國有西晉、東晉,這個是講東晉。這個『秦主』是姚秦,姚秦又有分前秦、後秦。前秦苻堅,後秦姚萇。我們大家常讀誦的《佛說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姚秦是標朝代,就是晉朝後面。這個大家也滿熟悉的,因為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很多,包括《金剛經》也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他是姚秦時代那個時候的人。這個公案也是秦主姚興,這是後秦這個時候,「晉朝長安道恒法師」,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他是晉朝末年那個時代的人。
後秦的秦主,姚興當皇帝,「興屢次下詔逼他還俗從政,輔佐治理天下」。姚興為什麼很多次下詔,就皇帝下聖旨要逼迫他還俗從政?他是出家人,逼他還俗從政,來幫助治理天下,為什麼要去找他?因為這個道恒法師很有學問,世出世間法都通達。「多所兼通,學該內外」,內典外典他通達。內典一般指佛經,外典指一般我們世間的經典,這些學問,世間的學問。世出世間學問他都通達,所以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姚興以其神氣俊朗,有經國之才」,他能夠治理國事。我們一般人講,這樣的人是宰相之才,當宰相的。「故逼令還俗助振王業」,逼就是逼迫他,叫他要還俗,不要出家,還俗當官來幫忙治理國家。姚興好幾次都是逼著要他還俗,但是道恒法師每次都推辭不受,總是講種種理由,費了很多麻煩,跟姚興(皇帝)周旋。「終於得免」,最終就放過他。他堅持不出去當官,出家就出家了,還俗再去當官,他不走回頭路了。他終於能夠得免,姚興也知道他已經下定決心,不可能還俗了,後來就放棄了。
最後這個道恒法師他就很感嘆的說,古人有一句話說:『益我貨者損我神』,「益我貨」就是能夠增益我錢財的,必然會損傷我的精神」。這個也是必然的,好像人家拿一些錢來供養,我們就要為這個錢去操心。如果他沒有拿錢來,我們出家人很輕鬆。拿錢來了,你還要為他這個錢,要替他做什麼、修什麼福,要替人家修福,當然我們就要勞神去處理這些錢財,對自己修行也是有障礙,很多時間都在處理這些財物,哪有時間去念佛。『生我名者殺我身』,能夠增長我的名望的,就是出名了,這個可能會造成我殺身之禍。俗話也講,「樹大招風,名大招忌」,你出名,人家就會嫉妒障礙,這個一定的;毀謗,這也跟著來,甚至會遭人陷害。這個自古以來,古今中外都不例外,名大招忌,樹大招風。於是他終身隱居山谷間,他就是不出來,隱居在山谷之間。「以草木果實養色身」,就是我們現在講,住在山上,他去採這些野菜。像我們雙溪這裡野菜也滿多的,這些草木很多,這些都可以吃的。這位法師他就是隱居在山裡,吃這些東西,「以禪悅為食養慧命,終生不出山。」他就是禪悅為食,修禪定,一生都沒有下山。
蓮池大師把這個公案擺在第一個,也是教我們來學習的。學習這個公案的精神我們要知道,在這個因緣事相上,每一個人不一樣。因為講這個公案,我們一定要深入去探討,他是哪一個時代的人,他時代的背景。我們現在我們是什麼時代的人,我們現在的環境是什麼,這些都要很多方面去探討的。佛法分三個時期來講,正法、像法、末法。佛法傳到中國來是像法,進入像法。像法,禪定成就,得禪定很多。禪宗參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到了唐朝就很多,所以禪風很盛。所以我們現在看一般傳統的寺院都稱為禪寺,禪寺就是參禪的。你看我們淨老和尚在臨濟寺出家,臨濟寺是禪宗的,臨濟宗。你看那個牌位,傳臨濟宗。「一花開五葉」,六祖以前都單傳,到六祖惠能大師,他學生有四十三個開悟,然後建立五個派。同樣是禪宗,但是派不一樣,所謂宗派。這個宗派的建立就是參禪的方法有不同,同樣是參禪,有的觀心、有的參話頭,臨濟有臨濟的參法,曹洞有曹洞的參法,法眼有法眼的參法,溈仰有溈仰的參法。在日本,現在這五個派都還存在。所謂「一花開五葉」,就是五個派,從六祖傳下來,分五個派。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講,他是明末四大師,他就評估明朝的高僧大德就很少了,他說有一個琦楚石禪師可以跟元朝的中峰國師,大概可以跟他們相同,元朝又比較多了,宋朝就更多了,唐朝是最多的。他說到了他那個時候非常少了,意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每況愈下。古代的高僧大德,我們看到這位法師,你看世出世間法都通達。所以學習這個公案,你不能囫圇吞棗這樣看過去,他住山,我們也跟著來去住。那你去住看看,他住得住,我們能不能住得住?他住山是什麼?像這一類的大德,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世出世法都通達,所以得到皇帝的賞識。你說他有沒有出名?他有出名,他沒出名,皇帝怎麼會去找他?不然我們住在雙溪,看有沒有總統來找我們?沒有。可見你說他有沒有出名?有。他這個出名,他不是自己去打廣告,不是自己去標榜,他的名是實至名歸,他有真才實學,皇帝才會去找他。所以你躲在深山,你真有修,你不用去廣告,自然人家都會知道你。你再深的山,人家都會去找,我們前面都看過。你要真有東西,真有學問、有道德。我們佛法講的,你要真有功夫才行。所以他這個時代的背景跟我們現代都不一樣了,而且他是這樣的高僧大德。他這個事件主要是教我們不要去追求名聞利養,不要去重視那個,重視那個對我們修行會有妨礙。他有能力,他不出來做官,他也是表法給我們看,表什麼法?不要去追名逐利。大家都在爭的,名利大家都在爭,我現在有了,現成的了,我們現在的話講,既得利益,你放得下嗎?以前那個皇帝比現在的總統不曉得高多少,你要追名利的人,想盡辦法去攀,還要皇帝來下詔嗎?盡量想辦法去見一面也好,或者拍個照(古時候沒有照相的),大家想是不是這樣?親近他名聞利養就來了,是不是?就好像我們現在跟一些高官照個相,就會出名了。這好不好?實在講不好,這裡給我們講,出名你就麻煩了,妨礙自己的道業,教我們不要去攀這個緣,教我們這個。
在古代《史記》裡面也有《隱逸傳》,《隱逸傳》是什麼?隱士,就是他有道德學問,但是他不出來做官,歷史把他寫上去有哪些人,也等於是歌功頌德。他也沒有出來,他隱居,他對社會有什麼貢獻?為什麼要給他寫傳記,他沒有奉獻?他的奉獻,就是對社會他產生潛移默化這種教化的作用。他有能力,不是沒有能力。沒有能力說我不跟人家爭,那是你沒辦法跟人家爭,你爭到了,你也沒有能力去治國。像現在選舉一樣,不擇手段去選,選上了國家也治理不好,沒能力。這是有能力,賢能,這樣的人他不出來。他為什麼不出來?因為如果國家還有賢能的人,跟他差不多的,那已經有人出來做了,他就不出來爭,不跟人家爭,他去隱居了。也就是提倡禮讓,不爭。除非都沒有人了,他就要出來。有人出來做,做得我跟他差不多,甚至比我更好,那我何必出來跟人家爭。甚至自己做得比人家好,人家做得也還可以,他也不出來爭。所以幫他寫這個,他對這個社會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像我們現在選舉,爭得真是不像話。古人人家請都不出來,哪有像現在選舉一樣,只有我最好,其他統統不行。古人這個話他怎麼講得出口?真正賢能的人他出不來,因為賢能的人他不會跟人家爭。你找我去,我都未必要去,他怎麼會跟人家去爭?都是禮讓。
所以這個是教我們不要去追求名聞利養。我們還有一個學習的地方,你看道恒法師他是學問通達。在古人,不要說太遠,就是民國初年時代,這些佛門的高僧大德都有基礎的修學,到我們現在沒有了。我們不要講太遠的,就是民國初年,像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他們小時候都受儒家、道家這些基本教育。我們看弘一大師的《格言別錄》、《晚晴集》、《講演錄》,我們就知道他的家教好,有教傳統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我們這一代的人就比不上,我們這一代沒有這個基礎,哪有什麼道德學問?一個基礎都沒有。所以我們老和尚才提倡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從這個地方學習。這人天善法,淨業三福的第一福,我們現在人這個基礎沒有。沒有,就入佛門,就三皈依、受五戒,甚至三壇大戒都受了。受了也是落空的,三皈依都落空了,那就更不可能提升到修學大乘佛法,因為沒有基礎。好像蓋房子沒打地基,蓋不起來。古人這些基礎,特別在晉朝這個時代,這些高僧他們的修行都是更高了,那我們現代人怎麼有辦法跟他相提並論?
所以我們學習蓮池大師的東西(蓮池大師的著作),其他的我們也要看,像《雲棲別鈔》、《竹窗隨筆》,他這個都有寫,都有講住山的、跟出山去參學的。真正住山的一個資格,在古人,在那個時代,是要明心見性。我們現在到哪裡去找這樣的人?我們現在是不是就不能住山?也是要住山,所以蓮池大師的東西要多看。要住山,但是也不能做守山鬼。守山鬼是什麼?你什麼都不通,你住在那邊都不學習。不要說什麼高的,一個《弟子規》我們都做不到了,你談什麼?《弟子規》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都做不到了,那你更高的就不用談。所以學佛要從學做人開始,人做不好,佛也成不了,這個是必定的。
所以我們學習這個公案,主要掌握的精神就是不要去追求名利,不要去攀緣,不要去拉關係,有些因緣我們隨緣就好,不要刻意去攀緣,這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地方。就是說,我們現在住在山上,住在山上我們就是為了避免世俗的一些接觸,這些名利、接觸這些信眾,就避免這些世俗的人事來干擾,我們才有時間來用功修行、研究經教。如果我們再把時間浪費在攀緣信眾,那就妨礙我們道業了。所以不要去攀緣信眾,也不要去跟信眾打電話,去拉關係,你這樣,實在講,對我們出家人來講,叫做自找麻煩,你自己找自己的麻煩了。你去跟他拉關係,好,你信眾多了,你一天到晚電話接不完,事情處理不完,你這輩子怎麼可能往生西方?不可能的,我給你保證不可能,這個我們要很大的警惕。
所以這個公案,你看「益我貨者損我神」,錢給我很多,對我們修行人是好事嗎?不要說修行人,一般世俗人都未必是好事,你錢那麼多,禍患也在後面,要你煩惱的事情在後面。所以為什麼沙彌戒有不持金錢戒?不持金錢戒是什麼?不持金錢戒也是一種布施。不持金錢戒,你跟人家就沒有爭,沒有爭錢財這個問題了,我拿都不拿了,那你怕什麼?還會去偷你的嗎?不可能。這個也是一種無畏布施,你不用擔心,你給我,我都不拿了,還會去偷你的東西嗎?還會跟你爭供養嗎?不會了。你給我,我都不要了,還會跟你爭嗎?所以這個制戒的精神在哪裡,我們要搞清楚。
所以錢來了,真的是我們老和尚講,送來了,自己用得了那麼多嗎?用不了,用不了怎麼辦?他是來修福的,你要替他修福。但是你為大眾做這個事情,對自己修行會有妨礙,雖然替他修福,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對自己修行還是有妨礙,你一定要替他操心,這個錢怎麼用?你有很多時間就花在這個上面,我們就不得安寧了。所以有人說我們都沒錢,人家錢不送來,我說收起來。我們出家人本來就是自己的家都不要了,我們還要搞一個家那麼大,對不對?沒有供養,收起來。以前我們老和尚講的,那時候買了圖書館,他說有人供養就維持繼續下去。沒人供養,他說師父怎麼辦?沒有水電費,沒有什麼,交給市政府,捐給市政府,政府也很樂意,捐給政府就好了。我們出家人本來就什麼都不要才出家的,出家了還要這些幹什麼?有這個,就是你要替人家服務,你要去犧牲奉獻。但是犧牲奉獻,自己也要個底限,要留一點自己修行的時間。所以印光大師七十歲以後,我現在真的體會到印光大師,他說不要再給我寫信了,再寫信,決定不回。我現在看到那些信件,我是沒辦法回,太多了。特別現在的手機,一來訊息那麼多,哪有時間去看,你二十四小時都不要睡覺,你也看不完,對不對?
我們現代的辦事,就沒有辦法不用這個,但是不用是最好,能不用是最好,或者是用,你只是簡單一個連繫,辦一些事情。聊天室的那個就避免,聊天浪費時間,聊那個沒有意義的話,沒有營養的,我們生命有限。所以印光大師這個,我是能體會,我現在深深能體會,那個時候他出名了。印光大師說,我以前沒有出名,很自在,住在普陀山,沒有人認識我,很自在。現在一出名,找的人多了,問問題的人也多了,回不完。所以我們看《印光大師文鈔》,他說以後再不回了,我一定要找一個地方長隱,念佛求往生。他都講「念佛待死」,就是我念佛等死,七十歲了,在《文鈔》我們都可以看到。所以從這些高僧大德他的一個示現,我們知道錢很多給我們,出名不是好事,我們要覺悟。不要人家錢拿來很高興,不要高興,麻煩在後頭。你錢來,你一定要為這個錢去操心,去擔心,要去保管,要怎麼做?處理這個錢,一天到晚在操這個,心都不是在念佛求生淨土,就是在這個上面,你怎麼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能。所以統統沒有錢給我們出家人,那是最好的。我們什麼都沒有,你就沒有罣礙,我們什麼時候死都沒有關係,就很自在。很多,我們就麻煩了,這個要怎麼處理,又擔心處理不好背因果。
這個公案給我們出家人很大的警惕,我們頭腦要清醒清醒。我們出家為了什麼?出家的目的在哪裡?要搞清楚。出家就為了了生死、出三界,六道太苦了,出家人再搞這些就顛倒了。實在講我是遇到這個因緣(老和尚弘法的因緣),不然館長往生了,我的計畫就是我弟弟那個小房子,這個莊嚴都去過,莊行師也去住過,就那個小房子,一個小錄影室。我的計畫就是現在我自在了,以前做當家,做到人家都討厭。現在我一個人,人家請我去講經,講經講完,我一個小房子住就好了,生活過得去就好了。也是為了老和尚,陳永信為了老和尚捐那個地方,這樣的一個因緣,才搞到現在這個樣子。你說我現在比較好,還是我弟弟北五堵那個小房子?我一個人住在那裡比較自在,我自己要煮,那邊市場去買一點煮的。我講講經,講經說法,聽經聞法,我很自在的,是不是?這個因緣,沒辦法。我們老和尚也講了,你有這個因緣,你也不能不替人家做事,最主要是犧牲奉獻一些。但是現在老了,我也是想要有一點時間,像印光大師講,念佛等死。這是我們出家人最重要一樁大事,不能把這樁大事忘記了,一天到晚為別人忙。印光大師講,一天到晚為別人忙,我自己的大事還沒有了,這樣就錯了。自己的大事沒了,一天到晚為別人忙就錯了,大錯特錯了,把這一生的大好因緣給耽擱了。
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