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智度論大意  (第六集)  198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1-0006

  請掀開經本《大智度論》第六卷,下面頁碼第二百一十五頁:

  【釋初品中十喻。】

  這地方的十種比喻是世尊在《般若經》常講到的。有些地方,像《大般若經》這段裡面,這十種比喻都具足,有些地方或者講二種、三種不一定。這些比喻可以說在大乘經典裡面我們常常看到的,在大論裡面龍樹菩薩給我們解釋得相當清楚,我們這個本子是有二十二頁的經文。十種都是比喻「法空」。

  經【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這十種比喻,每一段可以說都解釋得相當詳細,而且有許多地方還引經論作證。第二頁第三行解釋第一個比喻:

  【如《德女經》說。】

  以下是引一節的經文,這段的意思很深,我們必須要微細的去研究它。義理雖然相當深,可以能夠領悟的。十種比喻只要有一條我們能得一個入處,其餘的九種比喻都能夠了達。以下我們就不要一樁一樁來解釋,我們看十喻最後的結論,就是用問答的方式來解釋我們的疑惑,第二十一面最後一行,要緊的意思在此地:

  【我說空。破諸法有。今所說者。若說有。先已破。若說無。不應難。譬如執事比丘舉手唱言。眾皆寂靜。是為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以是故。雖說諸法空。不生不滅。愍念眾生故。雖說非有也。】

  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雖說』,可以說概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也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所說。他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的說是有說,人家『雖說非有也』,這個意思就是:「雖說」,實在是無說,所謂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這個道理很深,這是諸佛菩薩說。所以決定不可以著相,我們真正懂得這個意思才可以說法,才可以聽法;如果不懂這個意思,說聽都有過失,換句話說,說聽都有錯誤。這是十種比喻最後的結論,我念三行要緊的就是這一句「雖說非有也」,我們要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底下經文每一句可以說都詳細的註出來了,諸位看第四行經文,底下論就是註解,諸位自己去看。

  經【得無礙無所畏。】

  這句從註解去看,它的意思就是指根本智的成就,根本智的成就也就是無生忍的成就。換句話說,能夠證得無生法忍,根本智才現前,根本智現前就是證得無生法忍。剛才在我們講經之前,有一位老居士告訴我一樁事情,尤其是這幾天年關很近,到此地聽經要轉好幾次車,往往公共巴士的小姐對人,尤其對老年人很沒有禮貌,看到這樣子心裡都非常難過,免不了要氣憤。這就是什麼?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要修無生法忍在哪裡修?就在這地方修。所謂是忍人之不能忍,別人都沒有辦法忍受的,我們能忍。為什麼能忍?曉得一切法如幻如化。我們在講堂也常常給諸位介紹出來,正如同佛在法華會裡教給我們要做如是觀。如是觀,觀什麼?觀它的現象,「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這是《法華經》裡有名的十條,十條都叫做如是觀。我們能夠這樣看一切的順境逆境,我們心就平靜,就不會生氣,這叫功夫,這叫境界裡提得起觀照的作用,成就無量的智慧。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勉勵我們應當要如是的學。這一句放在前面是很有道理的,那就是佛法以智慧為根本,以無生法忍為根本,所以才能夠得到『無礙無所畏』。下面一句是講菩薩應機:

  經【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在這段註解裡面有兩樁事情特別要給諸位提出來。菩薩必然是教化一切眾生,不教化一切眾生那不叫菩薩,教化一切眾生一定先要具足「無礙無所畏」。換句話說,先要具足根本智跟無生忍。忍就是禪定,智就是智慧,定慧具足之後要能夠應機巧度,度眾生的目的是要指導眾生轉識成智,註解裡面都是發明這個道理。第二個意思,雖然講『妙慧』,妙慧有淺深差別不同。菩薩,我們在圓實大教裡面常講的,像《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都是證得無生忍的菩薩,都是得到根本智的菩薩,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等級?這就是定慧有淺深程度不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以上這段註解,最後面的十四行文相當重要,應當要把它多念幾遍,就是從二十三面第三行最後一句開始,一直到二十五頁第一行,這段雖然沒有細講,相當的重要。重點提出來之後,諸位就不難懂裡面的大意。第二十五頁:

  經【意無罣礙。】

  經只有四個字,在論裡面第一點的意思就是平等心。

  【云何名意無罣礙。菩薩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人中等心無有礙。】

  這段裡面是講平等心,『等心』就是平等心。我們要能夠做到無礙,『無罣礙』就是無礙,意無礙,身才無礙、境才無礙。萬法唯心,大乘佛法常講境隨心轉,心自在了,境界就無障礙,這個地方最重要的是從心意上來說。怎樣才能夠達到無礙?一定要從平等心上去修,再就是從清淨心上去修。

  【諸佛菩薩。心不愛著。外道惡人。心不憎恚。】

  這是講菩薩修行,對於佛、對於諸菩薩,一個修學佛法的人,他對於這些人心裡面沒有『愛』、沒有『著』;對於外道、對於惡人,心裡沒有『憎』、沒有『恚』,可見得是怨親平等。這四句是講平等心。平等之後,心當然清淨。

  【如是清淨心。名為意無罣礙。】

  在這段裡面特別著重的就是一個平等心、一個清淨心,這也是我們講堂裡常常說的,我們同修一定要留意,真正要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第二十七面:

  經【大忍成就。】

  龍樹菩薩在論文裡面詳細說明『大忍』以及『成就』之相,要緊的意思是教我們在一切眾生、一切諸法之中,要學如如不動,這樣才能夠成就大忍。文非常之好,實在講這是差不多將近一張,就是兩頁,如果諸位歡喜的話,這一張可以背誦。因為我們學佛,說老實話,我們之所以沒有什麼成就,就是不能忍,小事都忍不住,何況是大忍,有大忍才有大成就。這段文相當的重要。二十九面:

  經【如實巧度。】

  這是講到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目的。『巧』是講善巧方便,可是善巧方便要『如實』。這四個字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講的上契諸佛所證之理,就是「如實」兩個字;下化眾生可度之機,就是「巧度」兩個字。所以佛法,我們通常講經典叫做契經,佛說法一定是契機契理,世間人雖有方便、有巧度,但是不如實,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如實的那些善巧,不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善巧方便。

  在二十九頁這段論文裡面,龍樹菩薩舉出文殊菩薩的本緣提供我們做參考,也就是文殊菩薩的一段公案。這段文很長,涉及的問題非常深,這是屬於大智慧,也是很難講,很容易叫一切眾生發生誤會的地方。我們今天既然讀到這些,就必須認真的來討論一下,萬不可以含糊籠統的過去。為什麼?含糊過去,我們的疑問不能解決,對我們的修學會產生重大的障礙。二十九面倒數第四行:

  【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如文殊師利本緣。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

  這地方一共有六句,第一句『清淨法音』是總,下面是別說,第一是『空』,第二是『無相』,第三是『無作』,第四是『不生』,第五是『不滅』,第六是『無所有』,拿這六句來解釋成就清淨法音。

  【眾生聞之。心解得道。】

  這地方的『得道』,就是一般我們所講的證得無上菩提。

  【時師子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眾亦復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能度無量無數眾生。得無量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三昧。初發心新入道門菩薩不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時佛教化已訖。入無餘涅槃。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亦不復出。】

  這是敘說文殊菩薩在因地裡面遇佛教化的一段公案因緣。下面就說到他的本身:

  【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別善惡。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時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於實法中不動如山。】

  這段經文諸位讀了之後會有什麼感想?在這段裡面文字不多,可是道理太深了。在《華嚴經》裡面我們已經讀過的勝熱婆羅門章、甘露火王章,勝熱婆羅門愚痴即是諸法實相,甘露火王瞋恚即是諸法實相。下面還有一章我們快要讀到,就是在《四十華嚴》裡面伐蘇蜜多女,《華嚴經》裡面這三章說明戒定慧跟淫怒痴是不二的。三毒就是三德,因為三毒與三德不二才是一真法界,這才叫入不二法門,這是大菩薩真實修行。我們看起來非常奇怪,但是諸位要曉得,這絕對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千萬學不得,但是要懂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明這個理。這是講「喜根」,這是一個大智慧的人。他還有個同學叫「勝意」,勝意跟他的修學完全相反。

  【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為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坐。讚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寂。訾毀喜根言。】

  這就是兩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相同,一個是大乘佛法,完全是修不二法門;一個是小乘權教,著相的修戒定慧。勝意法師,這地方講『異時入聚落中』,聚落就是村莊,有人家居住的所在。平素他們是住在山上清淨之處修道,或者是托缽、或者是因為別請,到了居士們家中。這些居士們是跟喜根法師學的,學的方法不一樣,法門不相同,於是勝意法師就很看不慣喜根法師的這種行持,就毀謗,『訾毀喜根言』。

  【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

  這就是批評喜根教他的弟子,都是教人邪見。

  【是說淫欲瞋恚愚痴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

  這是舉出勝意毀謗的一些話。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

  用這些方法,他的學生那是利根的,都證得生忍、法忍。生忍、法忍,也就是生空、法空,證得人我空、法我空。底下是假設的問答:

  【問勝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煩惱相。問言。是淫欲煩惱在內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應惱我。】

  這是喜根弟子聽了勝意法師的批評毀謗,不服氣倒過來問他。問的這些話、答覆的這些話,我在此地也無需細細的解釋,意思諸位都能看得懂,何況我們在《華嚴經》裡面都讀得很多。我們看看勝意法師的答覆,答覆得很對,答覆的味道很像《楞嚴經》七處徵心的味道一樣。心在哪裡?找不到。煩惱在哪裡?也找不到。如果說煩惱在內,內有煩惱,不要藉外面因緣,煩惱自己就生了,何必還要藉外緣?所以煩惱不在內。如果煩惱在外,在外與我自己不相干,它根本就動搖擾亂不了我。所以你仔細去一追究,煩惱確實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七處也是了不可得。答得很好,底下說:

  【居士言。】

  這個『居士』就是喜根的弟子,到下面我們能看到列舉的菩薩眾,他列的有二十二位菩薩眾,在家的菩薩佔的數字多,出家的少。這些居士都是在家菩薩,都是喜根的弟子,是喜根的學生。居士就說:

  【若淫欲煩惱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

  這不是從外來的。

  【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空無所有。云何能作煩惱。】

  答得很好。

  【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眾人著邪道中。】

  勝意跟居士兩個一辯論,辯不過人家,到後來自己沒話說就走了。心裡很不痛快、很不舒服,於是就說,喜根法師多作誑語欺騙人,他的那些學生都是中了邪知邪見,都走邪道。諸位想想,我們今天如果要遇到這個現象,我們會站在哪一邊?我們想一定也是在勝意法師這一邊,他的有道理,那個喜根和居士沒有道理,邪知邪見。

  【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所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悅。聞三善則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

  『陀羅尼』是總持法門。『三不善』是貪瞋痴。這幾句就說明勝意菩薩的功夫、道行,他是有分別的,善法就很歡喜,佛法就歡喜;惡法、外道法,心裡就很不痛快。

  【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

  『諸比丘』就是他的學生,對他的學生講:

  【當知喜根菩薩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

  【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為作後世佛道因緣。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喜根,他是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是入不二法門的菩薩,前面講了,人家是以平等心、清淨心觀察一切法,無不平等、無不清淨,這是真正的佛法。而勝意菩薩則有分別、有執著,心不平等、不清淨,這兩個人的境界完全不相同。勝意菩薩這樣一毀謗,喜根曉得,說這個人『大瞋』,是為『惡業所覆』,惡業覆蓋了他的清淨心,煩惱覆蓋了他的本性,這是真正的毀謗正法、毀謗諸佛菩薩的不二法門,這個罪過非常的重。所以他發了心,我一定要給他說『甚深法』,他所知道的是淺顯之法。也知道說了沒用處,你雖然說「甚深法」,你說了還是遭人家毀謗。毀謗沒有關係,毀謗是有罪的,是要墮落的,但是正法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到以後罪報報盡之後,這一粒金剛種子還是教你入不二法門。這就是說菩薩的悲心,菩薩救度眾生的善巧方便。我們之所以不能度,因為我們有心,諸位要明瞭這個道理。我們如果遇到一個外道,他見到菩薩就罵,我們在他面前敢不敢說佛?不能說佛,說佛他又要罵人,掉頭,罵歸罵。我們如果存心,存心就錯了。我們學大乘佛法要學這個用心。下面有五首偈,第一首: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

  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貪瞋痴。好在我們讀過《華嚴經》,如果沒有讀過《華嚴經》,看到這四句,大概把《大智度論》也丟到一邊不看了,「這裡頭胡說八道,胡造謠言,邪知邪見」,我們也就跟勝意菩薩一樣,決定不能夠容忍。好在我們在大經裡面已經讀了不少,聽到這些言論雖然心裡還有疑惑,不敢說這有問題,也可以說他的境界很高,我們還不能夠理解他。第一首就給我們標出來,標出什麼意思?不二法門。這就是無礙相,不二相。第二首:

  【若有人分別。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可見得無分別心才是入道的要門,如果我們在一切法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錯了。諸佛菩薩於一切法中沒有分別。沒有分別,這個世間相豈不是壞了?這叫慈悲,大慈大悲不壞世間相。怎麼不壞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大論》在後面還教給我們怎樣叫做隨喜,什麼是隨喜,後面又給我們討論到這個問題。隨喜就是菩薩所修的三慧,他說的範圍實在是廣大,說的義理才是究竟圓滿的。

  我們所以難以入門,就是我們有分別、有執著。諸位要曉得,分別執著是對那些不入門的人說的,世間法教我們擇善固執,擇就是分別,固就是執著,人天法是要擇善固執的,小乘法也是擇善固執,權教菩薩也不例外。一定要到大乘圓教真實的菩薩才把分別執著突破,這一關突破了才叫真善,決定不是虛妄的,心真正平等、真正清淨,再給諸位說,真正慈悲,慈悲到了極處。入這個境界的菩薩,他看一切眾生,上自諸佛,下至三惡道,就跟看自己一樣,決定沒有兩樣,所以說法界原來是一真。下面這一首就講到,這就是入一真法界了。第二首就是說我們,它是從反面上講,我們為什麼不能證得不二法門?就是因為我們有分別。第三首: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

  這就是大般若,大智慧。有人聽到《大般若經》不驚不怖,佛說這種人稀有,太少了。為什麼?一真法界裡面,諸法實相確實跟我們的經驗、跟我們的看法完全不相同。再說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我們也決定不能體會得到,佛給諸位說這一點點,那是億萬分之一。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有一絲毫疑惑,疑不要緊,疑不是謗,謗是有罪過,疑是做學生應該有的態度,有疑就問,有疑再深入的去研究。這門學問斷疑生信、破迷開悟,它許可我們懷疑,鼓勵我們發問。也就是說我們有疑問去問誰?繼續往下面看。因為我們所起的疑問,佛陀在世那些學生們都有,他們都代我們問了,佛都給他解答了,給他解答就是給我們解答。所以我們無論有多少疑問,在佛經裡面統統都找得到答案。那就是說我們種種奇奇怪怪的疑問想法看法,釋迦牟尼佛那些弟子們都有跟我們相同的看法,所以都代我們問了,佛都有詳細的答覆。後來的祖師大德怕佛的答覆我們還不懂,又加以解釋,這就是註解。第四首:

  【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淫將入惡道。】

  這一首很重要,也大大的提醒了我們。因為《般若經》它最大的難處就是怕人誤會,一下看的時候淫怒痴都是菩提,好了,就成天去幹淫怒痴去,那你準墮阿鼻地獄。不是佛說錯話,是你把意思解錯了。這句給我們提醒,『若人計吾我』,你要是有人有我,你學貪瞋痴、淫怒痴,你就要入惡道。什麼時候不入惡道?沒有人我,《金剛經》裡面所講的四相空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時候才一真,萬法是一真,淫怒痴才是菩提,這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個境界很高,不是阿羅漢能辦得到的,阿羅漢有我。也許諸位說了,阿羅漢我執不是斷掉了嗎?粗的我執斷了,細的我執還有,他有法執。我們承認阿羅漢有法執,如果沒有我了,誰去執著法執?所以阿羅漢沒有粗我,有細我。諸位經論稍微涉及多一點就懂得,阿羅漢是三界之內的見思斷掉,還有界外見思沒有斷,就是《楞嚴經》裡面阿難希求佛開示以除微細惑,他還有微細的疑惑。諸位要曉得,四相不空,要知道我們是凡夫位次,經裡面所講的是明心見性大菩薩的境界,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可以懂得這個理論,萬萬學不得,一學就要入惡道,這是要特別記住的。

  《華嚴》裡面我們所看到的,諸位要曉得《華嚴》是什麼境界,善財童子出去參訪,第一個參訪的就是德雲比丘,那是圓教初住菩薩。善財童子能夠去參訪他,善財童子也是圓教初住菩薩,諸位要懂這道理。圓教初住是什麼樣的功夫?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也斷盡,根本無明也破了一分,是這樣的功夫。所以他那個心真正是到了平等清淨慈悲,也正是像僧肇大師所說的「會萬法為己者」,這個會就是禪宗裡面常常問的,機鋒話裡面問的「你會麼?」會就是悟入,確實悟入,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不是別人,真正悟入這個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講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確實入這個境界了。經裡面所講的種種相就是這境界裡面的相,這叫諸法實相,這叫真正的解脫門。所以這一節經文我們要特別留意,一絲毫不許錯會,錯會了有無量無邊的罪過。再看最後一首:

  【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前面兩句是法執,見『有』、見『無』,『異』就是不同,有無不相同。『是不離有無』,你沒有離開有無,有無是二邊,你沒有離開二邊,這是不平等。下面兩句就是會了,『若知有無等』,「等」是平等,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無是一不是二。一法裡面見到不二,法法都不二,所以諸位見道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隨便哪一法裡你見道了,法法都如是,平等性現前。『超勝成佛道』,超勝外道、小乘、權教菩薩,這是真正成佛道。所以這段開示完全是實證不二法門,已經入一真法界的知見境界,這是佛知佛見。我們自己要是不會,沒有能夠契入,這段經文可以讀讀,自己讀不要念給別人聽,念給別人聽是找麻煩,不是找人罵你,就是害了人。所以這段可以自己念,不要念給別人聽,不害人,要曉得我們自己沒有入這個境界。再看下面文:

  【說如是等七十餘偈時。】

  文殊菩薩說得多,這地方就是把裡面重要的幾首提出來,在此地做個引證。

  【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

  這地方就是講勝意菩薩墮地獄受這個苦,就是前面毀謗之過。小乘毀謗一乘佛法罪過是無量無邊,這個道理要講是很費口舌,諸位可以細細去想想。我們在講座當中雖然不專門討論這問題,可是這些問題常常在經論裡面,散見在經論之中。時常讀誦大乘的人都能夠體會到這裡面的意思,他為什麼生身墮地獄,受這麼大的苦。下面說:

  【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毀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二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戒。諸根闇鈍。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踰日明王。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無量苦。文殊師利復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懷瞋恚。】

  這段就是細說喜根跟勝意菩薩他們兩個人的一段公案、一段因緣,到這裡講完了。說完的時候,這段話是文殊菩薩講的,末後這句話說『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身」就是文殊菩薩。喜根菩薩是誰?喜根菩薩已經作佛了,在東方過十萬億佛國土,跟西方阿彌陀佛恰恰相對。西方極樂世界是去我們這個世界十萬億佛國土,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東方十萬億佛國土,就是此地所講喜根菩薩他成佛的一個世界,他那個國土叫『寶嚴』,喜根菩薩現在德號叫『光踰日明王佛』,他現在成佛了。勝意菩薩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可見得文殊菩薩受了很多苦,現在也了不起,現在他也是等覺菩薩,為七佛之師。可見得修學佛道,當中的障礙、委屈不知道要受多少,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都不例外。我們現在只是受了小小的挫折心裡就很難過,想想諸佛菩薩他們吃的苦頭比我們大得太多,我們應當自己勉勵自己,讀這些諸佛菩薩他們的公案因緣,應當激發我們自己的道心,這才是對的。下面佛就問:

  【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

  『利』就是功德利益,『諸偈』的功德就是教文殊菩薩今天成就了。這個「偈」就是講喜根菩薩他所說的偈,喜根菩薩說這個偈,其目的就是要度他。

  【答曰。我聞此偈。得畢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於諸菩薩中最為第一。】

  這個話就是講文殊菩薩現在的經歷,確實在釋迦牟尼佛的會上,菩薩眾裡面智慧第一是文殊菩薩,比丘眾裡面智慧第一是舍利弗尊者。文殊菩薩這個智慧找它的根源,從哪裡來的?是喜根菩薩度脫他的。我們講久遠久遠劫之前有這麼一段因緣。

  【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

  這是解釋這四個字『如實巧度』。喜根菩薩確實他是有善巧,能夠如實的度文殊菩薩,也就是度了勝意菩薩。可是勝意菩薩他墮地獄,無量劫當中受許多的苦難,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因果不昧,「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佛一再在大經裡面教給我們,「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所以我們造因要謹慎。我們造因,什麼樣的因心與果地覺才相應?一定要平等心、要清淨心、要慈悲心。假如我們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有人惡意毀壞佛法,或者是破壞佛像、破壞道場,我們要以什麼心看?要以平等心看,那就是無量的功德。如果我們要生瞋恚,就跟勝意菩薩一樣,好果報是有,將來能成佛、能成大菩薩,像勝意菩薩一樣要受地獄果報,要遭無量世的罪報,這是很麻煩的事情。諸位如果真正在《般若經》裡面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我們這一生就受用無窮。什麼樣的惡人、什麼樣的惡事,我心清淨、平等、大慈大悲,這才叫真正開智慧,大智慧才能夠度己,才能夠度人,要在境界裡學如如不動。今天假如有一個人把全世界的佛法都毀滅了,我們也能如如不動,為什麼?那是時節因緣,釋迦牟尼佛沒有出現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沒有佛法,他把整個佛法都毀滅掉,他死了之後再來一個佛出世,佛法不又興起來了嗎?所以心平等,不要操心,「他是惡人」,不要動這念頭,動這個念頭不好,動這個念頭我們自己吃虧。所以在一切境界裡頭要學著如如不動,前面給我們講的要學大忍,成就大忍,成就無量的智慧。

  今天是我們年終最後的一次講演,講到這段經文可以說也是有特殊的意義。我們讀這段經文之後,我們真正了解大乘大般若的義趣,我們過去種種分別執著、種種罪業隨著年終消失。我們從明天起一定能夠學諸佛菩薩的智慧,在一切境界裡學如如不動、學真平等、學真清淨、學真實的慈悲,利益一切,這一點也是我在年終供養給諸位同修。明年初六我們繼續開講,明年初六我們上午的《華嚴經》也恢復了,我們每天上午還是講《華嚴經》,照我們課表,再不會有什麼大的變更,就可以依照課表來上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