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智度論大意  (第七集)  198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1-0007

  請看《大智度論》第七卷,一開端是解釋初品中佛世界願。

  經【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在註解裡面一開端就說明:

  【諸菩薩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願。】

  下面就是詳細的來解釋,諸位可以看論文,我們只在綱領這一句將大意指出來。『諸佛世界』無量無邊,清淨莊嚴也是無量無邊,而菩薩志在學佛,所以莊嚴諸佛的國土。「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國土」,這句迴向偈裡面所講的佛國土就是諸佛世界。要怎樣才能夠莊嚴諸佛國土?必須要發無量的願。願是行之先導,而行便是福德,因此菩薩修無量的福德不可以沒有大願,這是這段裡面的大主意。

  今天晚上在講經之前,大概是六點鐘左右,中視打了個電話給我,他們也很厲害,連我的電話號碼都曉得。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人,來問我。最近大概他們有個節目,節目裡面有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打電話來請教,這兩位菩薩出在哪一部經裡面,代表什麼意思,我告訴他了。過去也有電視台問過兩次,這是第三次。這一問,文殊菩薩手上拿的如意、普賢菩薩拿的蓮花是什麼意思?都有表法的,可見得他們現在也相當的細心來問這些問題。文殊、普賢都是出在《華嚴經》,文殊是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事事如意,如意就是代表事事如意,沒有智慧就樣樣都不如意,所以文殊是表智慧。普賢就是表願行,所以行是以蓮花來做代表,蓮花表什麼樣的行?表清淨行,出污泥而不染,這是代表普賢行。行裡面就是福,所以學佛的人就是有福德之人,除非你是把佛學走了樣子,學成了外道,就另當別論。如果是如法的修學,那是大福德之行。可是諸位要記住,願為先導,我們要是沒有願,我們的行就不能成就。所以佛門裡對於發願是特別的重視,這句裡面也就是強調願是福德的先導。尤其是說明佛教的行,行就是修福,果報就是享福。所以行是果報之因,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在這段註解裡面將這個意思說得相當清楚。第四頁第四行:

  【故福德須願。】

  『須』是必須,不是普通說需要,用上這個「須」是必須,沒有一定不行,所以我們一定要發願。

  【是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諸佛的世界有淨有染、有純有雜,因此我們願受無量世界是平等的受持,這是要記住的。絕不是說諸佛的清淨世界我們願受,染污的世界我們就不願受,天堂我們願受,地獄我們不願受,這不行,你的願有欠缺,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諸佛的世界。換句話說,樣樣都要願受,這個受,所謂菩薩行裡面要有平等正受,這一點就是不同於凡小二乘。下面一句:

  經【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

  從這句經文我們很顯然的體會到,這是教我們念佛法門,唯有念佛,佛才現前。

  【無量佛土。名十方諸佛土。】

  這是經裡常常用的,我們常常看到『十方諸佛土』,在此地引用的『無量佛土』。

  【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諸佛。常以心眼見。如現在前。】

  由此可知,『念佛三昧』是一切行門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綱領,這個意思不但是歷代祖師特別的弘揚這個法門、提倡這個法門,十方諸佛亦復如是。我們千萬不要把念佛法門看得太容易,更不應該把念佛法門忽略了。我們看看諸大菩薩,就是以《華嚴經》根本法輪來說,雖然講修行方法有二千多種,《華嚴經》裡面所講,但是他是以念佛為主,其餘的為輔助。無論從解門、行門,或者是善財童子所表現的真如法界,都是這個意思,尤其是五十三參這個意思顯示得更明白。善財童子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是德雲比丘,就是教他念佛法門,而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要注意就是一個開始、一個最後,開始教你念佛,最後是領導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就是五十三參裡面主修的法門,其餘的五十一位善知識所開導的都是幫助主修的法門,這是應該要體會到的,我們讀《華嚴經》才會有真正的受用。哪一個法門善財童子都學,但是以念佛為主。為什麼以念佛為主,還要修一切法門?如果那些法門要是不修,念佛三昧不能成就。念佛三昧在《彌陀經》裡面來講就是一心不亂,那是講理一心不亂,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的。可見得修一心不亂要在境界裡面修,而不是說關著門我念佛一心不亂,對一些人與事我這個心又亂了,那不是真正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什麼樣的境界都沒有妨礙,不但沒有妨礙,境界成就你一心不亂,所以讀五十三參應當體會到這個意思。這段的註解也註得相當詳細,顯示出念佛有無量的功德,是我們應當要注重、要修學的。下面一段可以說給我們一種非常好的開示,在第六頁:

  經【能請無量諸佛。】

  經的意思是接著的,前面是「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能請無量諸佛』,這句的意思就是《華嚴經》裡面的請佛轉輪。

  【請有二種。一者。佛初成道。菩薩夜三晝三六時禮請。偏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無量諸佛初成道時未轉法輪。我某甲請一切諸佛。為眾生轉法輪度脫一切。】

  【二者。諸佛欲捨無量壽命入般涅槃時。菩薩亦夜三時晝三時。偏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無量諸佛。我某甲請令久住世間。無央數劫度脫一切。利益眾生。是名能請無量諸佛。】

  這兩節裡面,一個是佛初成道,一個是在佛要入涅槃,說一個初成道,說一個入涅槃。佛住世一生當中,給諸位說,天天都是晝三夜三六時啟請,而絕不是說只能兩個時候,除這兩個時候以外佛不請,那就搞錯了。無時無刻不在請佛住世,這是大慈大悲。在這段裡面,就是請轉法輪裡面,前面這幾句是禮請的儀式,就是儀規。『偏袒右肩合掌』,這是請法的儀式。當中說的幾句話,從『十方佛土』到『度脫一切』,這是請詞,這是言語。像這些儀式以及言詞,我們在《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可以說每一參訪裡面我們都看到,言詞有詳有略,但是意思是一樣的。我們讀這些經都應當學習,這是學請法,我們如果要請的時候,我們怎麼請法?

  在禮請請轉法輪這個階段,現在佛不住世,諸位要曉得,有出家在家這些大德,他發心弘法利生,我們都應該禮請,像請佛轉輪一樣,沒有兩樣。也許說,他講得不好呢?講得不好我們也請他,只要他不講錯。諸位要曉得,哪一個上台來講經,不是一下就講好的,沒有這個道理。講台上要講得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給諸位說,要天天在講台上磨鍊,得要磨鍊個十年才能辦得到。古今中外沒有說一上講台就能夠講好的,沒有這個道理,所以這是要鍛鍊的。聰明伶俐一點的也要十年,他肯用功;天資稍微差一點,總得要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夠得心應手。因此講台是愈早上愈好。我不是鼓勵諸位在外面弘法,而是在講台上學習。在過去所謂講小座,過去寺院裡面老和尚講經,那時候無所謂佛學院,凡是跟老和尚學教的都要講小座。小座就是複講,把老和尚所講的抽一個時間重複講一遍,幾個同修在一塊學,輪流複講。

  有一年演培法師從南洋回來,我們一同到烏來去玩,那天我們整整玩了一天,聊了不少。他就談到他過去修學的經過,他的成就是在觀宗寺講小座打的根基。他這因緣也非常殊勝,他親近過諦閑老和尚,去觀宗寺講小座,以後才跟太虛大師,他的基礎還是諦閑法師手上培養的。所以我們就談到目前佛學院這個狀況,也是感慨萬千。我是勸他回到台灣來,他說台灣障礙太多,他要住到新加坡去,就是在台灣有一股力量在排斥他,我是誠心誠意去勸請。排斥,他不罵你,你自己總有道場、總有聽眾,每次講下去就是了。所以人事,諸位總要記住,人的嫉妒心、障礙心是除不了的,不但在現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還處處找麻煩,破壞佛的道場,甚至想去暗殺,來暗算釋迦牟尼佛。這個我們在史傳裡都讀到了,也是諸佛菩薩示現那個榜樣給我們看,不在乎,不必去計較這些,計較這些事情,那我們在佛法上真正受了障礙。所以我那時候是勸演培法師不要把這些事情看作一回事情,根本不要理會,我行我素。他有許多力量在阻擾他,我這地方也有很多力量在阻擾我,我向來不管,自有佛菩薩護持。所以請轉法輪,剛剛發心學的,我們要請他練講,到他成就了,所謂成就,初步的成就就是得心應手,也得在講台上鍛鍊個好幾年才行。不在講台上鍛鍊,只在講台下面聽,聽一輩子都上不了講台。

  我過去曾經遇到過的,有些老居士他們在佛法上通達了,你說一句,底下想說什麼他都曉得。他在大陸上親近過許多大善知識,他就是不能講,一上講台渾身發抖,連舌頭都不聽話,真的不是假的。原因在沒有經過這一番磨鍊,所以我們要利用機會來磨鍊。你已經會講了,請你去講經的人有,有地方請,海內外都有。你在練習講經的時候,誰請你?請你到我這個講堂來練習,這個沒有人請。但是有一種菩薩可以請,請你到我家裡來講,一樣要去練習講。這是在家菩薩愛護出家菩薩,栽培出家菩薩要用這個方法。一個星期訂一次,請你到我家裡來講,聽眾五個人、十個人、二十個人都是一樣的。

  我最初到台中去的時候,李老師都是在同修家裡面講經,還有跟他學經的那些常隨眾,大概有三十個人左右,人家一個客廳擠得滿滿的,一個禮拜二、三次。他那時候是訂時間,星期一在張三家裡講,星期二在李四家裡講,一個禮拜一次,在人家家裡講一部經,一部經大概也講個十次、八次。我到台中去確實有很多的啟示,這個辦法實在太好了。寺廟裡不請,我們真正懂得佛法的同修就是我家裡請,這就是練講。由此可知,請佛轉輪是非常重要,而且請佛轉輪是無量的功德。所以我勉勵我們自己同修,諸位出家或者是在家,弘法利生是一樣的,不分在家出家,而希望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要請出家在家的同修出來講經。

  請詞後面有很長的這段是講請法的意思,所以在這裡面有禮請的儀式、有禮請的言詞、有禮請的意思,意思就是發心。這段文很長但是不難懂,諸位一看就能夠了解。第七面:

  【今是釋迦文尼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

  這句是什麼意思?這句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很明白的交代我們,佛法難解難知,難在哪裡?是難在執著世法。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執著世法,佛法並不難解難知。可見得纏縛執著這是悟入佛法重大的障礙,我們應當要明瞭。

  【復次。佛法等視眾生。無貴無賤。無輕無重。有人請者。為其請故便為說法。雖眾生不見佛。佛常見其心。】

  這句就是告訴我們,等應一切眾生之類,有請必定有應,而且是平等的應。請是不平等,有富貴人家請、有貧賤人家請,總不能說富貴人家請,我們去為他說法,貧賤人家請我們就不理會他,這是錯誤的。佛菩薩對待眾生是一律平等,在小乘經裡面有五處不轉法輪,大乘佛法裡面沒有。小乘佛法裡有許多是禁止的,就是小乘的力量薄弱,分別心重。大乘菩薩心行平等,所以他沒有揀別,他是等念眾生、等應一切,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第九頁倒數第三行,這地方講菩薩日夜所行三事,很重要:

  【復次。菩薩法。晝三時夜三時常行三事。】

  『菩薩法』就是菩薩修行的方法。菩薩是覺的意思,「菩薩法」就是覺悟之法,破迷開悟之法。『晝三時夜三時』,就是晝夜二十四小時,晝夜不忘三樁事情。底下把三樁事情說出來:

  【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過世無量劫。身口意惡業罪。於十方現在佛前懺悔。願令滅除。不復更作。中暮夜三亦復如是。】

  第一就是懺悔,在印度的時就是六時懺悔。

  【二者。念十方三世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眾所有功德。隨喜勸助。】

  第二就是修隨喜功德。第一修懺悔法門,第二修隨喜功德,隨諸佛所行的功德,以及佛弟子所有的功德。『功德』兩個字在這裡我再說一遍,功是講功夫,德是講收穫。前天張居士到這裡來拜訪我,來參觀我們圖書館,將來他可能到我們這裡來開課,或者請他到這裡來講《易經》跟唯識。他跟我談的時候非常感慨,跟我談到我剛剛出家的時候就認識他,那時候我提出幾種佛教的一些構想,他還記得很清楚,他提出來。我一出家在佛法上有四個構想,第一個是家庭的佛教,就是在家居士應該如何修學。第二個部分是寺院的佛教,第三個是國家的佛教,第四個是世界的佛教,有這四個理想。前面兩個寫出來了,寫出來之後人家不肯做,不肯做所以後面兩個就沒有寫了,一直到現在也沒寫出來。那時候心裡都有腹稿,張居士記得很清楚,所以我就跟他談到這個問題。

  隨喜功德,功者功夫。他那個情形跟我的情形差不多,在熱忱上來說,張居士不亞於我,恐怕還超過我。這是一個苦讀成就的人,真正了不起。講到發憤用功讀書,可以說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日夜手不釋卷,苦學出來的。我們今天講讀書,真的他是我們的榜樣,苦讀。熱心教學,哪裡請他去講,馬上就去,一到那裡就開講。他那天告訴我,「我現在年歲大了,五樓一爬上來,我就不能講了,一到這裡來叫我上講台」。我說你為什麼不休息十分鐘?我說我絕不叫你一來就上台講,我說用不著,你休息十五分鐘、休息十分鐘,喘口氣、喝杯茶,然後再上講台來,這不好嗎?他說可以。他太熱心了。

  我跟他談到隨喜,他一直到今天還是到處流浪。前些時候接了大龍峒孔廟,在那邊講學,結果人家告訴他,「我們這裡要粉刷、要重修」,叫他停下來,搬走。搬來搬去常常搬家,沒有固定的所在。我就告訴他,我說這一點我們兩個有同樣的苦處,我過去也沒有一定所在,現在有這個地方了,我請你來,我現在是定了,如如不動,你願到我這裡來也可以定下來,長期的講下去。我就把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告訴他,我說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至少有一點我們現在是做到了,就是心裡面沒有惡人、沒有惡事,心開意解,別人對我過不去,我對他很恭敬。我說你不要看到一般的惡人惡事,我的眼睛當中不是惡人、不是惡事,為什麼?隨喜功德。隨喜惡人、隨喜惡事是斷自己的瞋恚心,磨自己的脾氣,這都是無量劫的習氣障礙,不磨掉是菩薩道上的障礙。善人善事我們隨喜,是斷貪心、斷痴心,惡人惡事逆境裡面是斷瞋恚。隨順一切眾生,成就我們自己斷除貪瞋痴三毒煩惱,增長我們無量的智慧福德,所以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肯隨喜,我們的三毒煩惱斷不了。諸位千萬不要說我天天念佛可以斷掉,斷不掉,天天打坐參禪也斷不掉,天天拜佛還是斷不掉,一定要從人事順境逆境裡面去歷鍊,歷事鍊心。如果不經歷這個境界,諸位想想善財童子何必五十三參,那麼辛苦幹什麼?五十三參就是要在順逆境界裡頭去磨鍊,看看是不是真的不動心,叫歷事鍊心。五十三參就是十大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斷煩惱證菩提的功德。這相當的重要,所以在此地特別給諸位念出來。

  【三者。勸請現在十方諸佛初轉法輪。及請諸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脫一切。菩薩行此三事。功德無量。轉近得佛。以是故須請。】

  第三段裡面就是請佛轉輪、請佛住世,我都是拿十大願王來講的。轉輪就是講經說法,像現在我們所辦的,行門裡面隨緣打七,打佛七、打華嚴七,或者是禮懺,這都是屬於請轉法輪。但是請轉法輪裡面諸位要記住,是以講經為主,賓主我們一定要把它分清楚,念佛修懺是輔助,那都是屬於加行。就是理論都懂得了,我們要剋期求證,把一切外緣平息,我們好好用幾天功,這在行門就屬於加行。理論通達了,加行是很得力,如果理論都不通達,加行得不到什麼力量。這是這段裡頭可以說相當重要的意思。

  【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

  見、纏、煩惱,這三種,註子裡面都說得很清楚。『見』就是見解,『能斷種種見』,種種見就是不正的見解。這地方講的見有二種,這二種就是常見、斷見。有三種、有四種、有五種,五種是我們最常講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這五種就是五利使,講得最多。還有經裡面講的有六十二見,此地註子裡頭雖然沒有把六十二名目一一列出來,但是諸位在《教乘法數》、《佛學辭典》裡面都能夠找得到。『纏』是煩惱的代名詞,經裡面常常講的十纏,在這一段也相當的詳細。十纏九十八結,這就是百八煩惱,此地是名目說出來了,並沒有詳細的說明,詳細的在別的部分也能夠看得到。末後這意思是教給我們,覺悟,煩惱就空了;妄念息了,一切法就不生不滅。所以他在末後說,「諸法皆從念生」,而佛是「方便巧說法空」,這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十二面:

  經【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百千三昧』是從德用上講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叫做百千,所以百與千不是定數,在此地是形容詞,實在講是無量無邊。什麼叫做三昧,這裡解釋得很清楚: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什麼叫善心?『善心』是不起分別就是善心,這地方講善這一字是超越善惡才叫善,有善有惡都不善,離開善與惡才叫做善。如如不動叫三昧,因此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入一切境界但是他的心如如不動,所以這叫善心,這叫做三昧。十三頁:

  【菩薩心生諸三昧。欣樂出入自在。名之為戲。非結愛戲也。】

  這句就是解釋平常我們在佛法裡面常看到的菩薩遊戲神通。我們也千萬不要誤會了,那個遊戲決定不是我們世俗人玩世不恭,那錯誤了。遊戲人間正確的解釋是在此地,『心生諸三昧』就是一切境界裡他不動,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生的什麼心?那個心就是「善心一處住不動」之心,是那個心。諸位想想一切大乘經典我們可以互相來觀察,你看這部經講的跟那部經講的意思是一樣,可以觸類旁通,我們能夠更深入、更正確的去理解它。『欣樂出入』,欣樂就是法喜充滿的意思,出入是指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出入自在,這叫做戲。不是『結愛之戲』,結愛是煩惱,不是指這個。這是把遊戲神通顯示得很清楚。十四面:

  經【諸菩薩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成就。】

  「其名曰颰陀婆羅菩薩」,一直到「諸菩薩摩訶薩皆是補處紹尊位者」。龍樹菩薩說:

  【諸菩薩如是等無量功德成就者。是諸菩薩共佛住。】

  『共佛住』就是心行與佛相應,就叫做共佛住。因此我們學佛,我們存心跟佛一樣,我們行事與佛一樣,我們起心動念都能夠與佛相應,這就叫菩薩共佛住。究竟是起何等心行、何等事才相同?諸位要記住,佛心是平等心,無論說的千言萬語,歸納起來就是平等兩個字,平等就是佛,相似的平等就是菩薩。真正的平等是佛,所以學佛要從心地裡面去學。什麼是佛心?平等心是佛心。平等性智能消業,轉阿賴耶為大圓鏡,什麼樣的業障都消掉了;不是平等性就轉不了,阿賴耶識裡頭業習種子永遠不會消失。唯有你證平等性,連阿賴耶都轉掉,何況阿賴耶裡面那些含藏的種子統統都轉了。所以要學平等,要以平等心看一切眾生,要以平等心看一切法界,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訓練的。

  有平等才有清淨,有清淨才有慈悲。心不平等、不清淨,那個慈悲要說得好聽一點叫愛緣慈悲,我喜歡你對你慈悲一點,不喜歡你對你就不慈悲,那是世間人的慈悲,不是佛菩薩的慈悲。佛菩薩那個慈悲是從平等清淨裡面流露出來的慈悲,那是真慈悲,所以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真正的慈悲,慈悲一切。念念不為自己想,念念都是為眾生想,這是慈悲行,我們的行為就像佛。念念都為眾生想,如何叫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常存這種心,這算心裡面的行為,意業,心裡面有這念頭、有這種行為,表現在身口,所以三業是慈悲行,這是佛行,做法叫方便行。我們要從佛心佛行上去體驗、去修學,才能成就如是等無量功德。向下這在一般經裡的格局是一樣的,列出上首的菩薩,在此地列名的有二十二位:

  經【其名曰:颰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皆是補處紹尊位者。】

  其餘的就不必一一再列名,因為一個『等』字,就是在會的菩薩眾無量無邊。是什麼樣的菩薩眾?不是普通的菩薩,都是『補處』菩薩,換句話說,每位都是等覺菩薩。在這裡我們也能看到般若會上的莊嚴。而上首菩薩列名的二十二位當中,我們特別要注意到裡面有在家菩薩、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佔十六位,出家菩薩只有六位,就是二十二位裡面前面十六位都是在家的,在家裡面證得等覺的地位。出家菩薩少,只有六個人,列在這二十二位的後面,從「不缺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到「彌勒菩薩」,這六位是出家菩薩。在此地就是暗示我們,佛法裡面成就不在出家在家,看起來在家的多、出家的少,這裡頭有很深的意思。沒有在家菩薩就沒有出家菩薩,為什麼?出家人四事供養沒有了,想做出家菩薩也做不成,沒人供養。一定要有在家菩薩護持,出家菩薩做表面的,後面撐腰的是在家菩薩,後台是在家菩薩,這一台戲才能唱得好,才能夠發揮它的作用。所以在家菩薩多,出家菩薩少。

  出家菩薩為什麼少?出家了,不管你是比丘、是菩薩,菩薩更沒有話說,出家的地位是站在老師的地位,換句話說,他發願立志一生當個教員。既然當教員,一生要在學術上修學貢獻,所以他營生的事業都要擱置,不能再去做生意買賣、種田來謀生活,這樣一來耽誤他的學業、耽誤他的教學,所以他不能從事任何工作,只能叫他天天去修學、天天去教學,他是一個職業的教員。他的生活怎麼辦?生活要在家菩薩去供養他、去護持他。在家菩薩,經裡面講,可以做營生營利的事業。換句話說,你要把你營利所得去供養出家的菩薩,彼此二個合作,佛法才能夠發揚光大。所以出家的人數少,在家護持的人數多。護持的人數多,被護持的人數少,護持的人不吃力;假如出家人多,護持的人少,那就很吃力,妨礙他自己的生活。譬如一個出家的,有二、三百個人來擁護,一個人一個月出幾塊錢,他的四事供養都解決了,這是很容易的事情。何況出家的菩薩三衣一缽之外別無他求,生活簡單,需要的很少,也不麻煩這些在家菩薩。

  建道場的事情、請法、請佛住世,統統是在家菩薩的事情。像佛陀在世,當年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都是在家菩薩他們建造、供養的,請這些出家菩薩來弘法利生,這是兩方面配合,彼此功德一樣大。諸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講經說法的功德大,在家菩薩沒有功德,是一樣大,決定沒有等差。照這樣說起來,我們現在沒有力量建個道場請法師來弘法利生,我想做也做不成功?我以前給諸位說過,我們自己有力量,我們可以建一個講堂在市區,經常禮請法師來弘法利生,法師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請法師是代自己來說法,自己不必說,請別人來代你說法,你自己是圓滿的功德。如果自己沒有力量,有志同道合的,集合志同道合的我們來建個道場。像我們圖書館就是眾人的力量集合的,你們諸位同修每個人都有分,是大眾力量集合的。如果這個機緣也沒有,我們可以湊合一點,或者是自己獨資出的,我們租一個地方,不能長期租,我們租個三天、五天,請一個法師來講三天經、講五天經,這個功德也不可思議。這是在家菩薩一定要曉得的事情,在家菩薩要是不懂這個,出家菩薩縱然住世,也無處講經,也無處說法,也不能利益眾生。佛法是要人禮請的,不禮請那是沒辦法,是要護持的,所以有內護、有外護,才能夠弘陽光大。

  出家的菩薩只有一個任務,就是弘法利生。在家的菩薩有兩個任務,第一個是護法,第二個是弘法,在家菩薩也可以出來講經說法,但是那是為副,最主要的是護持,做為出家菩薩的護持。這就是在家菩薩多、出家菩薩少的意思。菩薩地位是平等的,出家是等覺,在家也是等覺,並不是出家是等覺、我在家是初住,不是這樣的,一律平等,都是等覺菩薩,這是特別要注意到的。出家菩薩也可以做為護法,但是出家是以弘法為主、是以護法為助。所以賓主、正助我們一定要分清楚。

  譬如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遇到印宗,印宗法師是出家的菩薩,六祖那時候還沒有出家,是在家菩薩。出家菩薩也護在家菩薩,印宗法師給他剃度,剃度之後再倒過頭來拜他為老師,再做他的學生,這個個影響力把六祖抬起來,抬高了,所以六祖的影響力就大了。如果印宗要不捧他的場,或者印宗是在貶低他,對六祖來說至少會造成很重的障礙,他要想發揮他弘法利生這種殊勝的效果是相當不容易。而印宗在南方是了不起的一位大法師,不是普通法師,是知名的法師。經過他這樣一捧,捧得真是究竟了,倒過頭來再拜他為師,真是雙手把六祖捧到天上去,這時大家都歸心了,過去凡是跟印宗法師的全都到六祖會下。所以六祖的影響力能夠影響到全國、能夠影響到後世,諸位要曉得,印宗法師幫助的。印宗法師跟六祖是平等的,絕不在六祖之下,在六祖之下辦不到。由此可知,你在讀經裡面看到,捧別人就是捧自己,水漲船高,六祖有多大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沒有印宗就沒有六祖,他們兩個是表裡,是一不是二,沒有六祖,印宗的成就也有限。這是講出家菩薩應該護持出家菩薩,也應該護持在家的菩薩,這段就是含這個意思。

  十六頁的後半段解釋「初品中三昧」,這段是教給我們坐禪的方法,諸位自己去閱讀。坐禪法裡特別提出來就是「結跏趺坐」,結跏趺坐應當要學習,它的功德利益是相當殊勝,這段有詳細的解釋。在十九頁倒數第三行,給我們說明四禪的差別,雖然講得不甚詳細,但是綱領說得很清楚。初禪跟二禪有什麼不同,二禪跟三禪有什麼不同,諸位細細去讀一讀。第二十面:

  【欲明智慧從因緣生故。】

  我只提這一句,論文諸位細細去看,在這一段裡面是講一個根本智、一個後得智。『智慧從因緣生故』是講後得智,根本智是無知,後得智是無所不知,這地方這句是指後得智,所謂權智大用。從這段以下都是說明三昧王三昧的德用。

  在二十二面經跟註解都是說明佛舉身微笑的因緣,而舉身微笑的因緣它的解釋排在後面,在第二十四面,實在講眾生相如是,我們應該把它多念幾遍,從這裡面可以體會到眾生相。

  【佛言。我世世曾作小虫、惡人。漸漸集諸善本。得大智慧。】

  這在三轉法輪裡面叫作證轉。佛也曾做過小虫,也曾做過惡人,他怎麼會成佛?『漸漸集諸善本,得大智慧』。我們現在是個人,還不是個小虫,比小虫還高明一點,我們現在也不是很惡的人,所以諸位要著重在「漸漸集諸善本,得大智慧」這兩句,我們要修善,要積功累德。第二十五頁,這一行半是佛法說聽難處在此:

  【諸法相不生不滅。真空無字無名。無言無說。而欲作名立字。為眾生說令得解脫。是第一難事。】

  這個不能跟諸位細解,我們講解《華嚴》、《楞嚴》、《彌陀疏鈔》都常常說到,但是這句說得很清楚,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

  二十六頁以下是解釋放光的因緣,以及放光之相,這段文相當之長。諸位再看第三十頁,是這一段的一個總結:

  經【光明出過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

  在註解裡面,前面十二行這一節是解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在經文裡常常讀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回什麼事,這地方講得很清楚,文字不多,說得相當清楚。三十四面最後一段解釋放光微笑的因緣。這是一種通說,將來諸位在一切佛經裡面凡是看到佛放光微笑,要是在因緣來講,用這種解釋法都可以講得通,所以它是通說。到這地方我們將第七卷介紹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