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十三集) 2022/4/30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43
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學習師長老人家跟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因為我們知道佛法是師道,所以這一篇教誨我們花比較多的時間一起來深入。在末後師長特別提到,現在最大的危機是文化能不能繼續傳下去。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我們要深刻體會文化的價值,沒有文化的傳承,我們俗話說的行屍走肉。師長看到這個情況也是非常憂心,尤其提醒我們人身難得,東土難生,所以我們得用心將孩子、將學生教得像人。有人格,真的能當得起這個「人」字,「三才者,天地人」,是可以贊天地的化育的,是可以利益社會、利益世間的。不能是就像孟子說的「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只是物質的追求而已,就變成欲望的奴隸,「則近於禽獸」。這是我們幾千年祖先的擔憂,我想現在這個情況比起幾千年前祖先的擔憂可能嚴重不知道多少倍,所以師長說這是很大的危機。沒有文化的傳承,人不知道人生的價值何在。文化不能傳下去,這個世界很可能會毀滅掉。
從我們這一代來觀察,在成德所看到的下一代的情況是一年不如一年,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已。但是我們看到這樣的情境,我們自己也不能夠著急,一著急自己的正念就沒有了,又怎麼去護念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所以我們要積極來承擔,但是不能著急,一急欲速則不達。孔子這些話我們都不能輕易的把它滑過去,這些話很可能都是事情成敗的關鍵。而且孔子遣辭用句都是很肯定的,沒有模糊地帶,「無欲速,無見小利」,不能求快。師長也提醒過了,誰想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其實這段話就提醒我們不能急於求成,得要幾代人鍥而不捨來做,我們所面對的現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我們冷靜來觀察,這一二十年左右,我們在推廣小孩學習傳統文化,效果如何,我們得總結經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也是孔子講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我們背了很多經典我們就能夠弘道了,是我們所做出的行為跟五倫八德相應,我們就在這個行為當中弘揚傳統文化。
比方說一個老師他讓學生讀經典,讀經典沒有錯,可是假如逼孩子逼到他厭學了,這個本身逼的行為就已經沒有恕道了,沒有體恤到他的接受程度。「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這個行為本身跟夫子的教誨是不相應的。可是當事人他不這麼覺得,甚至於他會說是師長說的,幾歲以前一定要把什麼背完,他還拿著師長講的話,這是師長講的。現在難就難在這裡,難在我們用的心態、做人做事的態度是我們以前的習性,可是我們現在又懂經典的教導,又有聽師長老人家講經,但是我們自己的心是自己本來的習氣做主,可是我們又合法掩護非法,這是經典上說的,這是師長老人家說的,所以師長背了很多黑鍋。
好多學生學傳統文化學到反感,傳統文化這麼好,怎麼會反感?這個我們都得總結前面走過來的路,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句話是《群書治要》的教誨,所以弘揚《群書治要》也是要我們的做人做事跟《群書治要》相應,這是人能弘道,不是我們又拿著《群書治要》去控制要求別人,這樣都會適得其反。
《大學》有一句教導:「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很重要,不能滑過去了。修身從根本修就是修我們的心。其實師長的教誨當中都是在護念我們的心念,老人家說要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我們現在難就難在,我們在聽師長教誨都用著自己分別愛憎的心,挑著聽。在挑著聽當中這個聽,覺得這句我要,也不是透過這一句調自己的習氣,透過這一句要去要求他人,那師長這麼苦口婆心的教導反而變成我們傲慢的增上緣、控制他人的增上緣。所以變成我們得要高度能夠護念好自己的心念,自己聽師長講經,不能用自己愛憎的心來領受這些教誨。
師長有一個專題叫「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善學是諦聽諦聽,這是善聽,師長引一句經典裡面的教導來詮釋怎麼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諦聽諦聽是善聽;善思念之,善思是善思惟,念之是把這一句教誨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他會用在一言一行當中。就像夫子之道是忠恕而已矣,我們恕道、設身處地就要隨時可以提得起來。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孩子要讀經,可是我們也要能感同身受每個孩子的差別情況因材施教。但是我們說師長講的幾歲以前一定要背完什麼,我們的執著點產生了,我們的控制要求產生了。我們剛剛說要用對心,要護好自己的心,但是心一產生執著點用的就是妄心了。整部《金剛經》,甚至於佛陀講《大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般若》是大乘的核心,《般若》教我們就是用真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沒有執著。若心有住,即是非住,有住就是我們有產生執著點,那就沒有住在真心上了。
《金剛經》又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假如有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比方說當父母的人很擔憂未來,我們現在就會著急,這就有住了。我們在教孩子的時候就很容易住,就住在盯著他的問題,而不是護念好自己的心。孩子是我們的依報,我們自己的心念才是正報,依報是隨著我們正報轉的。可是我們一遇到事,一看到孩子,都是盯著他有問題,就不是在我們自己心念上下功夫。所以要做到應無所住我們得要觀心為要,甚至於是從自己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看自己的心念要看得很深入。
我們也有聽到一些情況,深刻體會到「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小乘主要教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做人的基礎了再學大乘。印祖也說:世有大儒,始有高僧。其實這些話都攸關成敗的關鍵,但是我們很可能並沒有重視到這些話。像林則徐先生說的「十無益」,他每一條其實都把根本說出來,最重要的說出來了,我們沒有重視到,我們的努力就是本末倒置,最後會適得其反。所以這些話都不可以滑過去的,比方「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等於是說我們在讓孩子學傳統文化,假如他的傲慢心增長了,那不學還好,愈學愈傲慢,愈學才華高了,他才勝過他的德了,謂之小人。
在《資治通鑑》開篇,司馬光先生引了當時候三家分晉,韓、趙、魏分晉國那個事件,舉了智伯這個歷史人物,他才能很高,武藝高強,但是很傲慢,自以為是,把自己的家族搞垮了,最後演變三家分晉。這是一個歷史,我們引以為戒,不然我們傳統文化是希望培養傳承文化的人才,但是我們執著在要讓他背多少,而忽略了心才是根本。「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他愈背愈傲慢,那不是跟求學的目的背道而馳了嗎?我們教育是要長善救失,他愈背經愈傲慢,我們就沒有達到長善救失的目的。
真的,人要從歷史,甚至於從自己所經歷過來的事情記取教訓,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都常常在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沒有深刻認知問題,之後還會再重蹈覆轍。比方我們從文化來看,民國初年很多人他讀了古書,可是他後來過河拆橋否定文化,甚至還要推出全盤西化。這離我們很近,他有那麼高的學術地位是因為他讀古書積累上來的,可是為什麼他最後再否定自己的文化?因為他才能很高,孝親尊師的根基不夠,最後會過河拆橋。我們有沒有可能再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出來?我們對這句「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沒有重視起來,可能我們培養出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林則徐先生談的這個都是從根本上去談,我們不能忽略掉了。真的,從歷史的角度,從經歷過的事情,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我們真的不引以為戒,這些情況還會繼續發生的。
現在最難的是我們在護念學生、孩子學傳統文化,可是我們都是成年以後才學的。孔子有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這是孔子說的,他老人家提到,他說算了吧,「已矣乎」是一種感嘆,他沒有見到能見自己的過,然後「內自訟」是悔過。這句話很重要,但是我們有沒有重視起這句話?我們現在知過了嗎?我們現在可能最重視的就是趕快讓孩子背多少,就是趕快找一間傳統文化學校我的問題就解決了。
其實我們這一念,我找一個傳統文化學校我的問題都解決了,這個念頭本身就是我們都是寄望在外在的因緣上。我們要了解所有的緣,哪怕是好的緣,它只是一個助緣。萬法因緣所生,好的助緣也要我們的因是好的。因是什麼?因是我們的念頭,我們要用真心,不能用習氣。師長有提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因地假如是急於求成,我們就會很著急。你緣分再好,遇到傳統文化的因緣,可是一著急就是控制、就是要求,結果本來希望把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給孩子,最後變成造成他反感,因為我們的心用錯了。師長曾經說,佛法是讓我們把貪心放下,而不是讓我們換對象。這些法語都是關鍵,我們遇到傳統文化,是要更能反求諸己,更能承擔起責任,而不是要把責任給推出去。
師長談到教育,我們應該記得有一段教導,「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這一段話應該我們都有印象。當家長的人聽完這段話,家庭教育是根本,但是好像我們看不少家長,他把什麼排第一位?找到一間傳統文化的學校排在第一位,不是務本。家庭教育是根本,一個人人格養成靠的是家庭教育。
真的,我們聽師長教導不能挑著聽,甚至於挑的那個部分不是拿來要求別人的,這樣我們會愈聽愈分別、愈聽愈執著,然後誰勸也勸不動。甚至於說我只聽師長的,聽起來好像他很珍惜跟師長的緣。應該不能說我只聽師長的,這裡面可能有情執在裡面,這裡面可能有自己的強勢在裡面,應該是別人講的話符合經典我們就要聽。師長教我們什麼?依法不依人,所以人家講的跟經典相應就要聽。結果變成師長這麼好的老師,是我們很好的增上緣,我們把他變成什麼?變成我們強勢的增上緣,拿著聽過師長講的話去控制、去要求。有可能我們之前還沒那麼強勢,就因為學了佛以後更強勢了。師長說的,你學了佛造成家庭不和,學錯了。這些話都不可以跳過去的,都要重視起來。
為什麼佛滅度之前要特別強調四依法,《涅槃經》裡面強調四依法?我們不重視四依法,我們隨時都有可能產生執著,一執著了用的就不是真心,用的就是妄心。哪怕我們做的是弘揚文化這麼好的事情,我們可能就是好心辦了壞事,很有熱忱,但是我們用的是執著。比方四依法裡面提到的依義不依語,你要依的是師長講這段話它的義理,不能執著在那個言說的相上。比方說幾歲以前能把什麼背完,那個意義是我們掌握孩子記憶力很強、學習力很好的這個階段。但我們不能聽了之後執著在一定要在哪一個時間之內把什麼都背完,你看執著點產生了,最後就逼著孩子厭學。甚至於你沒有背完不能吃飯,拿著不能吃飯做威脅。說實在講,沒學佛的都不會這麼幹。學了佛,為什麼世間人幹不出來的我們幹得出來?因為我們的控制,因為我是學傳統文化的,我是學佛的,反而我們的傲慢、控制可能比世間的人還強,他有這個增上緣。
真的,現在最著急的不是去要求別人,不是急於要去把什麼事情趕快做到什麼程度,現在最要緊的,我們自己用的心是真心還是妄心。有住了、有執著點就是妄心了,對事情不見得有幫助。我們的心用對了,這也是師長一直在提醒的,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用了真心事情一定往好的方向去發展。所以現在最要緊的護好我們的心念。
我也曾經跟同修們在交流,我們在這個時代弘護正法難度很高。以前弘護正法,講課的人是開悟的人講的,護法是弘法退休下來的人。以前是這麼弘護正法,到我們現在呢?外在的誘惑又多很多,我們自己內在的煩惱又比以前的人多,可是我們還要弘護正法,這都要有配套。而且這個配套當中,我們也不能著在外在的做法上而已,都要從我們的心地當中下功夫。比方說護法,我們在這個時代還是要護,你不護了法斷了怎麼辦?但是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能夠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跟一言一行都隨順經典的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護法的人要建立這個態度。再來具體一點,我們做都能照三根去做,照《弟子規》去做,「聞譽恐,聞過欣」,我們能夠讓團隊的人沒有顧忌的給我們提他們所看到的問題,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我們很可能一做事陷到事裡面,就是強者先牽,我們以前做人做事的習慣會現前,但是我們是當局者,旁觀者清,團隊裡的人提意見我們能接受,「直諒士,漸相親」。這些都是配套。
還有師長有講,聽經不能中斷,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假如幾天不聽經,一段時間不聽經,可能是非人我也會產生。師長提的這段就很重要了,我們每天有薰習,容易把經教提起來、正念提起來。儒家也提醒,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只要不薰習,做事很容易就陷到事裡面去了。可是我們當領導者假如聽到,對,這個配套就是團隊聽經薰習不能中斷,然後就安排大家都要聽經,那他一聽又變成什麼?要求團隊的人聽經,而不是自己。所以現在難就難在經典跟師長講的這些都對,我們的心用錯了。有個比喻,醍醐是最好的飲料,心用錯了就好像杯子裡面有一滴毒藥,你把醍醐倒下去,它還是毒藥。
成德記得十八年前到一個企業去分享傳統文化,結果他們安排的統統都是主管,請成德跟他們交流管理。像《論語》談的都是管理,都是為政,半部《論語》治天下。成德首先請教他們,我們今天交流管理,請問大家,你一想到管理你會想著要管誰?好幾位主管馬上說話了,當然是管員工。假如我們的心態是這樣,那學《論語》愈學可能管理做得愈差,但問題不出在《論語》,問題出在我們的心偏了。現在說實在的,不能隨便給人家建議。有時候成德一建議,可能造成人家團體的苦難。我跟他一聊完,這個主管說統統要給我聽,結果自己不聽。所以現在幫人都不簡單、不容易,話都不能隨便講。得要對方的心態對,你給他講這個話才能利益他,才能利益他的團體,不然真的,我不殺伯仁,伯仁都因我而死。
我感覺我今天講話好像有點壓力比較重,我都很怕我講出去的話又害了人。當然我現在的狀態也不是很對,心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我話還沒講就有點害怕了,這已經不得其正了。實在沒有資格跟大家做分享,我們就大家一起來探討,我講的也不一定對,大家針對一些情況來反思一下、來沉澱一下。
再說道,我們能從歷史或者從他人走過的人生來反思,甚至從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反思都不簡單。比方我們的孩子現在的情況是一個結果,原因跟我們當父母的很有關係,我們有沒有真正靜下心來反思過?假如我們沒有反思,當下跟未來這些問題會繼續發展,不會改善的,因為沒有看到問題怎麼可能改善?
有一個媽媽她說最聽我的話。我們一聽到別人很聽我們的話,我們都不要先高興得太早,這些好聽的話也容易讓我們八風吹動,我們八風一動自己也定不下來,要很冷靜。我就跟她說了,我說很聽我的話不是掛在嘴上的,妳要客觀的來看待。成德講到了,我在跟家長溝通的時候講最多的就是「你的孩子現在自私了,原因出在哪?你的孩子現在很攀比了,原因出在哪?」我這個設問,有聽過成德分享課程的應該印象很深。妳說妳很聽我講的話,這一點妳有沒有重視?
我進一步提醒她,成德曾經有推薦我們王老師出來談家庭教育,他講了不少故事。其實我們很容易聽著聽著就當故事聽了,應該聽著聽著能夠反觀才能受益。比方說他有提到,他見到一個小孩到他們家裡來。他家是個農場,一般孩子到了農場就開始奔跑,釋放他壓抑的情緒,抒發抒發。結果有一個孩子來了就開始「叔叔,你那一台車多少錢?」就開始問,「你們家這個沙發多少錢?」說實在的,你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不難,孩子都還很單純。你在哪裡了解他?在他的一言一行就了解到了。但是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結果,你得把原因找到,受我們父母的影響很大。我有觀察到,他的孩子會問人家這個多少錢、那個多少錢。這個故事都聽過,可是我們不見得能從聽到的故事反觀到自己身上來。甚至於我們成年人都有一個習慣,一講問題先解釋,很難靜下來反思。但是不是誰錯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都很急,心都比較浮躁。要能看到問題,心沒有靜下來很難的,所以古人說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
說實在的現在講課也很難,為什麼?你講了一段,他可能對這段重點體會得還不是很深。比方成德跟大家說,我們要用真心,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是非住,我們有住有執著點用的就不是真心了。我們接著繼續談其他的內容,那這一點我們真的領會到了嗎?我們領會得不深就用不出來。可是問題是你一直強調這一點,聽聽聽他聽煩了。大家有沒有發現師長老人家講經,他可能這一個月、這兩個月一直重複同一個問題,一直強調同一個重點。這也是應機說法,因為也體會到我們重點講一次、講兩次他不會重視起來,他也不是故意的。
古人這個「教」字,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孩子,右邊是一隻手拿著樹枝。右邊這個是耳提面命,要不厭其煩,很有耐性。左邊呢?左邊是兩個叉,第一個叉父母長輩畫的,第二個叉是小孩畫的,身教。一個字就把教育最核心的精神掌握住了,身教跟耐性。可是我們冷靜觀察自己,我們要教育孩子,我們首先提起來的是身教跟耐性嗎?我們可能首先提起來的是要求,要求孩子不是要求自己。「強者先牽」,佛門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哪一個念頭強。薰習到的正確的觀念、心態要薰到什麼?薰到境界現前的時候這個觀念、心態先起來,而不是我們沒學以前那個做人做事的觀念、心態。所以「聞譽恐,聞過欣」不簡單,我們本來比較習慣的是「聞過怒,聞譽樂」。我們當領導的不簡單,我們要突破「聞過怒,聞譽樂」,人家才敢跟我們講實際的情況、講真心話,不然當領導有權了,人家都跟我們講好聽話,我們就聽不到實際的情況了。
我跟這位母親提到,妳的孩子也會問那個要多少錢,她第一個反應:「我們從來沒有在他面前談錢的問題。」大家想一想,人家對方第一個反應是這樣,你說我接下來的話還能繼續講嗎?她都說沒有了。所以當別人在提醒我們的時候,心要先定下來,先多聽人家講,哪怕人家講的有點過了,都要先靜下來把它聽完,不然人家以後不跟我們講了。這要學唐太宗,我們那個解釋慣性是很強的,唐太宗是別人講得過了、不對了他都不當場去制止他,不然他為君者是有威嚴的,人家要提起勇氣去勸他是不容易的,伴君如伴虎,他一生氣,他可能命都沒了。當然我們現在沒那麼嚴重,可是在這個時代人家都不願意得罪人,所以有親戚朋友肯提醒我們,那都是很可貴的緣分。
成德就跟她說了(感覺她對我的信任很高),我說縱使妳沒講(我們要恆順眾生,她已經說她沒講了,我說縱使妳都沒講),妳的意念有沒有?只要妳的意念還有,都在影響妳的小孩。念頭是有力量的。
最近我們也聽另外一個家長她有提到,她的孩子曾經問她,是棍打人痛還是言語打人痛?你看孩子問這個問題我們要聽思聰。棍子打人皮肉之痛,小孩不往心裡放,他可能當天就忘了;可是你用言語,用很粗暴的言語,可能孩子痛多久?可能痛一輩子。我們都見過學傳統文化的家長生氣了,對孩子講「我要跟你斷絕父子關係」,甚至於情緒起來了,孩子不聽他的,「你去死吧!」講這麼情緒化的言語,但前提是什麼?要求他走傳統文化,結果孩子不能照他要的意思做了,他這樣的言語就出來了。這怎麼護念孩子走傳統文化?這是適得其反。我們要了解,人是有情緒的,他在哪裡抒發?他到學校去受了委屈,回來父母一抱、父母一安慰,化掉了。但是假如回到家父母也是這樣的言語,他的情緒一直積壓、一直積累,最後會怎麼樣?最後他扛不住了。《太上感應篇》說「力上施設」,以前的人為了達到他的名利,分配很多工作,把人都給壓到生病,他身體透支,甚至於工作壓得太重,最後人民、下屬自殺了,受不了了。我們一聽這些歷史故事,怎麼這麼誇張?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下屬?我們假如沒有去體恤孩子,我們拿著傳統文化可能逼到孩子喘不過氣來。
我有印了一段印光祖師的教誨,我們待會一起來探討。我們當家長的不要學了傳統文化產生一個執著,不走這條路就沒路可以走了,甚至於現在有家長就是「你一定要給我去讀漢學院,這個沒得商量」,我看現在有很多小孩一聽到英國漢學院就害怕了。行行出狀元,而且不是每個孩子他的因緣就是走弘法的路、就是講經的路。而且有可能他本來是可以講經的,被我們逼到反感了,把他的緣給斷了。說不定他是像胡小林老師,他是做企業的,做了企業之後他有落實傳統文化,他也是出來弘法,哪有說一定是要把四書五經全部背完了然後才能弘法?所以不能出現執著點,一執成病。
像成德跟大家分享傳統文化,我也是遇到師長才學的,我以前四書也沒有背。當然大家聽完不是說四書不用背。現在講話真難,我什麼都沒有說,大家也什麼都沒有聽,這樣是最好的。我得說而無說,大家得聽而無聽。不過我講這個話好像又有點要求大家了,我還是真的什麼都不說了比較好。
剛剛提到我跟這個家長講,妳言語沒有講,妳言語沒有跟他講那個多少錢、這個多少錢,可是妳自己的心念有沒有很在乎財富、在乎地位、在乎權力?
剛剛引出了另外一位家長她聽到她孩子說的,「言語打人痛」,還有一個是「情緒打人痛」,你一句話都沒講,可是給孩子壓力很大。師長常說,我們不能責怪爺爺奶奶或者父母,為什麼?他們也沒有很好的學過,「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因為傳統文化忽略了幾代人,誰先明白誰先開始做,不能誰先聽聞變成去要求,搞得全家人也不敢學了。
所以我們這個家道好的要傳下去,不是很妥當的部分我們自己要從我們自己的心做起,然後不要再影響下一代。這也不簡單。我們認識一位男士,他的父親打他很凶。其實那都是情緒發洩,哪有說真正愛孩子會打得很凶?這個男士就說了,「我以後當父親一定不這麼做」。後來他結婚了,有了孩子,非常痛苦的告訴我們,他現在也打孩子很凶。為什麼?他從小就是看這些不對的,對的他沒學到。而且除非我們有很高度的警覺性,不然我們阿賴耶識裡面不好的種子也有,遇到錯誤的示範,也容易把我們這些不好的種子調出來。家庭是這樣,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比方說孩子成績你不滿意,然後臉拉得很長,沒有罵人,臉拉得很長,孩子壓力很大。用無形的情緒在壓迫孩子,有可能我們自己以後當父母了也會用出來。
這段時間跟王老師有多一點交流,有一些他的做法跟成德父母的做法一樣,比方說從來沒有要求孩子成績,面對孩子的未來從來沒有說妳一定要給我做什麼。你很在乎成績,成績就是孩子得失心起作用的因緣。你把孩子的心護好就好了,你把他好的習慣養成就好了,養成是你整個家庭有讀書的氛圍。你家裡有愛了,孩子的內心不匱乏,他就會去摸索以服務為目的的人生,哪一個行業他覺得有意義,他自己會去摸索,當父母的就是全力支持他。他整個價值觀是在你潛移默化當中建立起來的,不是你的控制要求建立起來的,控制要求可能適得其反。但是要放下控制要求,我感覺對當父母的人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家庭裡面那個不對的會傳下來的。包含團體我們也有觀察過,比方說團體這個領導很強勢,底下的人怨聲載道,後來這個主管走了,從底下調上來一個當主管,結果這個人的強勢沒有輸給走掉的那個人。那個錯誤在家庭裡面繼續在因果相續,在團體裡面繼續在因果相續。我也有了解,有同修遇到團體的領導者很強勢,做了很多讓他很難受的事情,但是我們遇到這樣的境界,還是要回過頭來護念自己的心。為什麼?因為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我們假如沒有調伏我們這個抱怨的心念,這個心念還在持續影響自己的心、影響自己的家庭、影響自己的孩子。我們現在覺得我的孩子是被團體害的,問題是我現在的心念也在害我的孩子。
你看我們還是容易往外看問題,沒有當下看自己的心念。比方說這個主管他有太多的行為我們實在無法接受,其實他的行為可能我們身上也有。我們真的定下心來,他的錯誤,我們期許自己我這一生都不要犯跟他同樣的錯,我們會有莫大的收穫。可是這一念我們轉不過來,我們哪怕離開這個團體,我的心念繼續跟它糾纏得沒完沒了。人說放下了,不是離開那個地方就能放下了,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心上得放下才行。轉個念做善財童子,他也是善知識,他教我們學傳統文化絕對不能犯這樣的問題。這一念轉了,以前所受的這些苦難都是消業障;假如這一念沒轉過來,以前所受的苦難隨時可以讓我們心情很不好,隨時可以讓我們又開始在那裡埋怨。所以煩惱即菩提,這個心念一定要轉過來。我們負面的情緒不轉,佛菩薩加持我們加持不上,這很關鍵。
這個念真的轉過來了,不再埋怨任何人,不再埋怨任何團體。然後你心念一轉,你的孩子也從走過的路學到我們以後不這樣。你的心平了,你才能給孩子很好的機會教育。轉,我們以後學傳統文化,我們以後弘揚傳統文化,我們一定不犯這樣的錯。
我們冷靜想想,我們以後的孩子面對的社會狀況可能比我們現在還複雜,我們什麼時候教他包容、教他寬恕?當下。有可能我們這一念真正轉過來,殊勝的緣很可能就出現了,因為緣分是靠感召的,能感是我們的心念,所感是境界。我們也遇過,把孩子送到好幾個傳統文化學校。其實我感覺我們不夠設身處地孩子的狀態,你常常換地方孩子都要適應的,他的心都定不下來。我們也沒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太激動了,都還沒有了解這個學校的情況,孩子已經送進去了,了解有些情況又把他拖出來,然後拖出來之後又沒有很好的去引導孩子,他也搞不清楚這些是什麼情況。所以我們的心要定。
剛剛跟大家提到印祖關於對接世間學校的開示。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的教誨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我們現在有一點要轉變,哪一點?我們喜歡聽新的東西,什麼是新講的。我們都看著孩子在追韓劇,我們很生氣都是追劇,其實我們也很會追新的東西。其實這些祖師的話都很關鍵的,可是因為祖師已經圓寂了,我們慢慢慢慢的可能就不主動去學他們的東西了。現在師長老人家畢竟年紀大了,他的氣力不夠,他現在沒有講經了,我們可能慢慢就少聽了。師長講得很圓滿,講了六十多年,做得也很圓滿,我們得用心去聽、用心去觀察,就得到很大的收穫。
因為祖師講的這些關鍵我們沒有不斷去薰習,我們真的沒有辦法了解他講的那個深度。比方師長就有說了,說你要讓孩子防止污染,不要讓他拿著手機上網沉溺在裡面,你得把道理給他講清楚,不然他會說「別人都可以這樣,為什麼我不能這樣?」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道力要很夠,孩子會問你的,你那個理要通達。再來,我們的心念要用真心去對應,不是強勢。不只我們的孩子會給我們提問,我們得要把它講清楚,甚至於你還得要跟另外一半溝通,你還得跟老人溝通清楚,因為教育是合力,一起建立共識來護念孩子。我們要舉一反三,不只孩子我們要跟他溝通好,我們還要能夠跟相關影響孩子的家人溝通好,而且我們要很有耐性,甚至於一下子他不能理解,我們還要委曲求全,還要恆順,還要順勢而為,像大禹治水一樣,要用疏導的,不能給他們頂回去、壓回去,不能用防堵的。這都要耐性,不簡單。
其實以印祖談到教育,什麼最重要?母教最重要。我們學傳統文化都會覺得讓他多背經重要,其實這不是最根本的,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三歲看八十,所以大家想一想,傳統文化學校跟母親的重要一較量,哪個重?這是印祖在《文鈔》裡面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我們也有觀察,比方說她的孩子在體制內上課,可是這個母親心平氣和很柔軟,她的孩子在體制內,可是做人做事都比在傳統文化學校的還要穩定、還要好,所以母親、母教重要。
《禮記》裡面有一段話我們要重視起來,是在談「昏義」,婚姻的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上以事宗廟,代表整個家族的傳承,我們沒有把下一代教好,祖先很擔憂、很遺憾,所以婚姻也是孝道的落實。「故君子重之」,這個君子是指國君,很重視。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安定了社會才能安定。家庭怎麼安定的?《禮記》裡面提的:「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而後是知所先後,我們今天假如不重視這些話,可能我們所下的時間、精力都是在枝末當中。一個人的人格最重要的是父子有親的天性終身保持,他的人格才健康。他跟父母的關係處不好,他很難發自內心的快樂,他可能一想到他的臉就憂愁了。他去做什麼事情笑得很開心,那都是一時把內心的苦悶忘記而已,等外在的刺激沒有了,他臉上的憂愁又出現了。
但是不是說一定要給孩子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環境,這也不是一定的,是我們有沒有發自真誠心去對待孩子。比方說我們的家庭狀況夫妻已經離異,那我們怎麼去引導孩子面對我現在的家庭狀況?假如我們沒有化掉彼此之間,哪怕已經離異了,男女之間這個怨沒有化掉,就是孩子心上的一塊結,他會掙扎,他的因緣,那是他的父親、那是他的母親。人生不可能我們下的棋就是一盤一帆風順的棋,也會下到人生很多很挑戰,甚至於我們也可能一時下錯決策的事情,但是我們是很真誠去面對它,我們能夠徹底反省,人一徹底反省真誠心就現前了。孩子跟我們父子有親是天性,我們用真心,一下子就把他的真心給調動起來了,很可能他心上的結就被我們化掉了,痛哭流涕,化掉了。不是說成德現在講這段,「那我現在是這樣,不行了」,真心現前事情一定都往好的方向發展。現在離異的家庭不少,我們也都要有方法引導他們去面對,去轉煩惱為菩提。
《禮記》這段話已經告訴我們,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在夫婦有義,有情義、有道義的氛圍,父子有親自然起來了,然後終身可以保持。成德為什麼提這一段?我們認為很正確的事情,現在學的人都不一定能認知很深,更何況我們的家裡人可能都還沒接觸,都還看著我們學得怎麼樣。一個家庭裡面只要不分工,這個家遲早出問題,這不能僥倖的。夫婦都出去賺錢了,誰孝養父母?誰教育孩子?這段話我們都很熟,男主外女主內,我們都可以講出來,可是我們在做了沒有?我們一個家庭裡面最重要的部分夫妻有沒有建立共識去做,尤其教育,黃金時段錯過了,你以後想教他都難,「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禮記.學記》提醒我們的。
像我們到海外來,好多家庭很有錢,然後都讓他的孩子去讀知名大學的碩士,甚至還有博士,結果孩子憂鬱症。假如這對夫妻可以重來,我相信他說「博士也不要,碩士也不用,我的孩子能身心健康就好了」。你看他現在看著他幾棟房子,又看著他的小孩憂鬱。人生沒有後悔藥可以吃,當然還是有辦法的,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真的有傳統文化就有方法,可是就跟治病一樣,拖得愈久當然愈難治,愈早治愈好治。身體是這樣,自己的心理也是這樣,家庭的問題也是這樣。
家庭的分工要重視,但是也不能著急,著急了先生理解不了,家裡人理解不了,適得其反,搞得家裡衝突很多,然後我們還去跟小孩說,「你媽是對的,他們都是錯的」,又在搞對立。人能弘道,我們的心念要對才是在弘道。大家有沒有感覺,一件對的事情,我們要去溝通清楚都要花工夫去。光是一個胎教很重要,我們自己要認識清楚之外,還要很有耐性的去跟另一半、跟家裡人建立共識,柔和質直重要。
剛剛有跟大家提到,你沒有用言語,你可能有心念。比方說我們現在的孩子在男女關係上挑戰很大,但是人的正氣很足的時候,外在的社會風氣不容易影響他。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我們現在孩子在面對男女關係很難抵得住誘惑,這跟我們的家庭有沒有關係?不可能沒關係,他的基礎都是靠家庭。印光祖師強調胎教,甚至於強調懷孕了夫妻不能再行房,這在《文鈔》裡面都有講,不然對胎兒的身心都會有負面的影響,我們的念頭都會在影響小孩。
成德曾經跟大家舉過一個例子,有個學生挺優秀的,二十幾歲,她突然覺得媽媽不要我了。跟媽媽打電話,媽媽說「傻孩子,我怎麼可能不要妳?」後來想到了,當初懷孕的時候念頭是什麼?打算打掉。這個念頭對孩子有沒有影響?有。母親已經懷孕了,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念頭對孩子都有影響。首先我們自己要認知到,重視起來,當然還要跟另外一半能溝通。現在感覺建立共識重要,我們都要很有耐性,然後不能忽略祖師講的這些話。我們現在在努力的,說實在的都是亡羊補牢,真正的教育,家庭。家庭教育從哪裡?從胎教。
今天時間到了,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印祖這一篇開示我們先可以看一下。還有很用心的人,把印祖有關家庭教育整理成一部書,這個文字檔成德再請同仁發給大家。我們可以下一次再來探討這一篇,然後也把印祖有關家庭教育的重點我們提出來,重視一下。今天謝謝大家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