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22/5/7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44

  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明天就是佛誕日,也剛好是母親節。母親是能生的意義,所以我們上一次也給大家發了《天下太平之根本》這本書,就是印祖談家庭教育。從印祖的教誨,我們可以深刻了解母教的重要,這個母親節,我相信我們看了印祖的教誨,再來過這個母親節感受應該不同。剛好又遇到佛誕日,我們的身命來自於母親,我們的慧命來自於本師釋迦牟尼佛,根本的老師。

  我們修行,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有說到:「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修行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華嚴經》這句話就指導我們修行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其實是本有的,「必有因緣,方得發起」。而省庵大師所提到的因緣第一個就是念本師恩。佛是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當中說到了,他已經第八千次來到我們娑婆界度我們。成德當時候看到這個經文也是特別慚愧,佛都第八千次來了,自己還在輪迴,沒有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誨。當然慚愧之外還是要奮發改過,進一步也要效法佛陀教學的慈悲、教學的耐性。自己在面對學生可能有點沒耐性了,就提醒自己要效法本師的耐性,不能這樣就沒耐性情緒就上來。師長有說,我們看到佛像,見賢思齊,還有也不能忘了佛的教誨。

  其實師長常說,我們處在這個時代是不幸也是幸,不幸是真的天災人禍不斷;也是幸呢?因為災難多,把我們的道義心喚醒,把我們的菩提心喚醒,見義勇為,興大悲,愍有情。我們看印祖在《天下太平之根本》,整個貫穿的就是對這個時代的悲憫,而那個時代的亂跟我們現在相比較,我們又不知道比他們多多少。師長說幸就是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容易把我們的道義喚醒,把我們的慈悲心喚醒,不能坐視不管,應該責無旁貸。演慈辯,授法眼,這個時代的人輕重緩急看不清楚了,因為整個社會都是快快快,都在趕,都在爭,都比較浮躁。《大學》講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真正我們能夠正思惟,能夠思慮清楚,「慮而後能得」,那個思考都能找到根本。你不找到根本,看起來是在解決問題,事實上本末倒置,甚至於愈幫愈忙,自己也很無奈,我也是很盡力,怎麼反而情況愈來愈糟?

  成德有發給大家印祖這部書的學習綱領,我們今天有時間再把它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第一句就告訴我們,「家庭教育、因果報應,乃現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極要務」,這個重要已經到極處了,就是家庭教育跟因果教育。「若不從此著手,則凡所措置,皆屬枝末」,你做得再熱心、再努力都是枝末,「皆可偽為」,「偽」,虛偽,都是虛的,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甚至於會誤導跟著我們的人,都很激動,辦很多課程。我們要了解,家庭教育也要自己先做,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我們冷靜看看,我們在推廣傳統文化的人,幾個人真正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都是要用身教來帶動,包含因果報應。因果報應我們不說遠的,自己的孩子現在所出現的情況就是一個結果,我們有真正靜下心來去探討它的原因嗎?我們現在弘揚文化變成著重在言教上,我怎麼去把課講好,忽略了修身、齊家。皆可偽為,這都是虛偽的,虛的。看起來傳統文化好像很熱,但是我們冷靜看看,社會大眾對我們傳統文化更認可了嗎?我們每個月有一個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我們就看那個發問的問題就知道,現在學傳統文化學偏掉的情況還不在少數,那個偏掉的情況社會大眾一看都嚇一跳,都不大敢學。所以我們得老實聽話,不能憑衝動弘法。

  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跟大家交流老法師跟李炳老學習的十年因緣?我們看弘法的部分只提了後面不長的部分,主要提什麼?他怎麼跟老師學習的。我們要是一個好學生才會是一個好老師,這就是本跟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是一個好學生,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首先提起來是經典的教誨、是師長的教導,我們才有可能學得好。我們現在想想師長講的,現在是自由民主開放,誰也管不了誰了,現在只有朋友關係,沒有師生關係。我想我們一下子聽到這一段心裡還挺難受的,難受是情感在作用,面對事要理智,師長這麼講,現在誰也不能聽誰的,自己想一想,我聽老法師的哪一句了?不能都是自己的感受,我們還沒有證阿羅漢果,相信自己的感受就鑄成大錯,自己的感受裡面情感還是很重的。從明師受戒,不能用感情去學習的,要很冷靜、客觀、理智。

  師長提到了,他的恭敬心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到我們,現在剩多少?師長指導我們,傳統文化如何學習?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真誠、恭敬、清淨,清淨就是不是帶有名聞利養的目的。但是挺難的,因為我們所成長的環境就是經濟快速開發的時期,我們自己有沒有受到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這個部分都屬於自知,沒有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根本找不到我們的習氣在哪、問題在哪。

  勿諂富、勿驕貧也不簡單,這個媚,我們只要還有功利心在,都會粉飾太平,用一個表相讓人家看,甚至要贏得讚歎;面對團體講真話的人都排斥他,找他麻煩,一個團體沒有人敢講真話了。這個不是歷史當中會出現,只要在位者很在乎他的位置,很在乎名利,這個團體鐵定會出現這個情況。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我們不引以為戒,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我們現在讀歷史警覺性要更高,為什麼?我們的年代特殊。古代統統是讀書人,這些理他是明白的,但是他抵不過五欲六塵。現在我們是理不明白,五倫八德了解得也不夠深,外在的境界誘惑又不知道比古代多多少,然後我們的我見,我覺得怎樣怎樣,也比以前強很多。以前在老師面前、在父母面前,當孩子、當學生的會不會「嗯,我覺得怎樣怎樣」?應該不會。我們看師長在這個「十年因緣」裡面提到,傳人的資質沒有別的,就是完全聽話,百分之百聽話。這些話我們有沒有放在心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師長呼應勿緩,師長命行勿懶,師長教導須敬聽。

  四大菩薩表我們的修德,第一是地藏菩薩,開發我們本有心地無量的智慧德能福報的寶藏。再從孝親尊師延伸到一切眾生,那是大悲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是基礎,我們對父母老師不能提起恭敬,我們要對眾生禮敬諸佛不大可能。「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我們現在也有一種慣性,我們的學習就是記憶式的,一聽到經句很歡喜,趕快把它記下來,求知欲,很喜歡知道自己以前沒有知道的東西,但是沒有用心去感受這些經句。比方說我們今天在學傳統文化,也在推廣,我們看到《大學》說「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馬上把齊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和睦好夫妻的關係,孝順好自己的父母,一定擺在第一位的。感受到這一句話,「無之」,一點僥倖都沒有,不能含糊的。這是用心感受之後,每一句我們感受完,我們自己的心態會調整、行為會變化。這是用心在感悟,但是我們現在記憶式的,記問之學的慣性還是比較強的。人的悟性要提升沒有別的,解行相應就提升上去了。解幫助行,行又幫助解得更徹底,心境有所提升,本有的悟性慢慢就出來了。

  所以我想,我們好好再領會一下師長在這一段開示當中的每一段重點,我們體會到他老人家的心了沒有?我們隨著每一段,我們的恭敬心有沒有跟著提升?我們學習的慣性有沒有跟著老人家的教誨開始調整?老師講一句你會一句是死的,不能活學活用,這都是「十年因緣」裡面教導的。應該怎麼學?應該是長期跟隨,老師的思想理念在長期跟隨當中慢慢體會到了,教學的方法慢慢都感受到了,活學活用。這個是要心靜下來長期跟隨,我們現在很著急,都希望趕快看到結果,一著急心就靜不下來了。古人留這一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真有道理,我們要深入經教的義理,身心要很放鬆,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

  現在人真的生活不容易,我們看額頭,眉頭都有一點緊,沒有到深鎖。其實這個地方比較緊,真的要去體會經典的義理比較不容易。我們要去愛別人首先要先愛自己,欲愛人者先自愛,先把身心調整調整。為什麼一遇到事情這麼容易緊張?我的內心到底有什麼牽掛?為什麼遇到事情那麼容易發脾氣?發脾氣一定自己很想怎麼樣,但是遇到的情況會讓自己達不到目的,所以瞋恚心就起來了,心地就沒有辦法柔軟,甚至於都會用威脅對學生、對小孩。「你不好好給我背不給你飯吃」,威脅出來了。我們要教孩子、教學生,身教是擺在第一位的,我們常常情緒都控制不了,你說能教孩子不貪、不瞋、不痴,不可能的。現在的孩子身心問題不少,過動,情緒很不穩定,甚至於還有憂鬱,這些年齡愈來愈早。其實說實在的,就像印祖說的,事上不離兩個字,「因果」。他會有這個結果一定有原因的,他的身心長期處在負面的狀態,久了他延伸出比較嚴重的行為出來了。

  我們現在看到孩子這些身心的病,就會感嘆我們沒有很好的聽印光祖師的話。這些祖師太慈悲了,我們又有福當他們的子孫,但是我們不夠認真珍惜這個福報,就花掉了。講得很清楚,我們忽略了胎教的重要,忽略了三歲以前的教育,忽略了當母親首先要調伏自己的心,不能任性、不能情緒化、不能自私自利。

  我們跟著師長教誨,我們調整好心態好好學習,機緣成熟就可以去利益有緣的學生、大眾。這一點我們也要從師長一生的行誼觀察到,師長老人家很用心跟著李老學,甚至於老師要講的內容他都先去把重要的古註找到,自己先預習,聽老師講,跟自己預習、自己會怎麼講對照對照,不如老師的部分在哪裡。這麼積極主動,這都是我們的學處,我們現在學習都比較被動。所謂慕賢當慕其心,我們得把師長的心能夠體會到,進而去效法。師長的心在哪?心在他講的每一句話裡面,心在他做的每一個動作裡,在他的一言一行當中。師長九十歲,一年跑歐洲、跑英國好幾趟,這是行為,我們感覺到他老人家的心了沒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我們真的感覺到老人家的心,我們不會浪費時光,不會懈怠,鞭策自己,我不能讓老人家衝在最前面,我得趕快提升,跟他同台演出,我要分擔他老人家的辛勞。一個孩子開始成熟了,為什麼?體恤父母了,幫父母分憂解勞,這個孩子開始成熟了。學生也是這樣,我們有希望承擔老師的辛苦,我們就肯好好學了,才有智慧、德行、能力來分擔。

  剛剛講到,我們看師長他跟著李老認真學了,他也發了心,效法釋迦牟尼佛,但是他積極主動學習,他並沒有刻意要攀什麼緣去弘法。我們現在沒有認真學習,但是就很想出去講課,這也要知所先後。師長出家人家找他九次,那是推都推不掉。真的我們的道德學問可以利益他人的時候,自然有因緣會來找,推都推不掉。結果我們現在很羨慕別人可以講課,自己的心都定不在潛心修學上。

  我們有沒有真正很好的把一本書看完,比方說這本《天下太平之根本》,我們有沒有好好看它五遍?五遍不多,聽科學家說要二十一遍才記得住。可能我講到這裡有同道說了,「我看了不止五遍」。有些人看書很快,看書很快還得要看看留在心中的有多少。遇到境界一句也提不起來,那有可能看得快變成一個不是很理想的習慣。有些人讀經讀很快,我在聽他讀經的時候我的心臟也有點加快,應該是那個磁場還是很著急、很趕。我們要知道任何學習的方式手段都是要調心,假如我們用的這個方式手段讓我們的心反而愈來愈不安定,這個學習方法要斟酌了。我也沒說念經不能念快,我什麼都沒說,我們只是原理原則大家探討一下。不然可能今天就會發生有人說,「你怎麼念這麼快?成德法師說不可以念這麼快」,可能又有人要生煩惱了,我們又拿著聽到的東西要去要求別人、要去壓別人。

  師長這篇開示,學習的部分多,弘法的部分少,本跟末也是在這個文字之外呈現出來了。聽古琴要聽出弦外之音,聽一篇開示也要能體會文字以外的東西。最後一段我們來感受感受:今天地球上出現最大的危機,就是文化能不能繼續傳下去。這句話我們感受到老人家的心沒有?憂國憂民,真的是如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每次師長看到大眾有受益、學生有進步了都會很欣慰。所以我們要神交古人,神交師父上人。我們感受不到他的心,他教的東西我們真的聽懂了嗎?有可能不只聽不懂,還會聽偏、聽邪了。最後還是師長他老人家得背黑鍋,因為我們自己聽偏了,然後去要求大眾都說,我是跟著淨空老法師學的。所以師長才會有一篇專題,大家要多學習幾遍,「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老人家講得很清楚,溫良恭儉讓,結果現在有老師打孩子打得很凶,孩子回到家都不願意再去學校了。居然都強調棒棍底下出孝子,這些話有沒有錯?從理上講,古人也有這個說法,但是契理還要契機。我們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我們能洞察到眾生的情況,還得要多聽聽師長的、多聽聽祖師的,祖師、師長都是強調多鼓勵。

  我們看一下《天下太平之根本》,這個「分論」裡面第二十二,印祖講這段話可能已經離我們八十年左右了,八十年左右的孩子你就不能嚴責了,現在呢?我們看印祖怎麼講,「教小兒,當詳示為人須自立志」。我們教孩子立志沒有?教孩子要給我考一百分,這是讓他變考試機器,不是讓他立志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我們不要覺得我們進入傳統文化好像我們就是對的,我們現在在學傳統文化只是一個相,我們的內心不把控制要求放下,傳統文化就變成我們更控制要求的增上緣,萬法因緣所生。

  成德觀察,父母都是我一定把我孩子培養成弘法利生的人才,這個發心很好,可是我有機會跟他們的小孩交流交流,統統被逼得不願意走這條路了。你說父母本來好心,適得其反。諸位父母老師,我們能不能理解孩子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感受?他對傳統文化的感受是因為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他還是個小孩,他對傳統文化的感受來自哪裡?來自父母,父母給他壓力很大,他對傳統文化就是感覺壓力很大。但是他們在人前都還是「學傳統文化很好」,你私底下關係跟他不錯,跟他一聊,「我這一輩子不走這條路了,我不讀漢學院了」,我聽了都很心痛。

  大家可不要今天聽了印祖說「須自立志」,馬上對孩子說「印光祖師講要立志,你非給我去英國漢學院不可」。什麼事情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其實我們都已經當了父母的人、當了老師的人,人生也過了差不多一半以上,觀察觀察,哪件事可以強求而來的?我們被人家逼的時候,我們接受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首先勿施於孩子,勿施於另一半,勿施於家人。說實在的,我們不先把自己的控制要求調伏掉,學經教也不見得有好處,愈學愈要求,愈學愈控制。

  印祖講了,「嚴責非其所宜。以今時學說」,這都是八十年前的情況,甚至可以是從清朝末年,到現在一百多年了,一些學術的說法「推翻舊規」。首先老祖宗的東西我們不夠了解,學的人也沒有學透、也沒有做好,所以讓人家反感。這些說法,我們孩子畢竟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面,都會受影響,所以對老祖宗的東西可能都會有一些誤會,我們再去苛責有可能就讓他更反感。「倘一嚴責,或致被彼無知者一誘」,就是我們父母老師讓孩子學生感覺不舒服了,結果碰到朋友或者碰到哪個有緣的人,跟他一講,一批評父母老師,「則便因恩成怨」。

  成德自己回想,我沒有感受過一次父母對我們的控制要求,沒有感覺到。我們整個成長過程有沒有遇到一些跟五倫八德違背的說法?我是鐵定遇到了。我們所遇到的老師、朋友、同學有,可是我們為什麼沒有受影響?就是父母對我們沒有這種嚴責、沒有這種控制要求,沒有這個因,縱使外面有這些無知者、邪知邪見者,沒有因,有緣也不會結果。

  我們看這是印祖在回答一個十五歲的青少年,可能是他的父母在請教的。接著,「彼年已十五,果能將其利害,與彼說之,必不至於毫無感動」。不是用嚴責的,是將可能他現在的習慣、言行,會對他自己現在、以後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要跟他引導好,必不至於毫無感動。縱使你這麼說了,循循善誘了,「如此不感動,則同木石無知」,他還沒開竅,他感受不到,「縱嚴」,這個時候你對他很嚴,「亦愈成反對矣」。「彼殺父自雄,以取獎譽者」,就是對父母很忤逆,還得到人家讚歎,「皆以向受約束」,他一向就是被父母這樣逼著,然後「擬欲一洩其忿,而不知其永陷畜生、地獄之中,而莫能出也」。

  我們現在讀到這裡,我們看到不少報導,考大學以前乖乖的,那是被父母硬逼的,讀了大學,好像前不久,某一個知名大學,兒子,這個學生殺了他母親。這個孩子要到哪裡受罪報?真的是永陷畜生、地獄之中。印祖這些話很慈悲,觀這個時代的機。我們就不說不學傳統文化的孩子,現在學傳統文化的孩子,真正學得愛樂歡喜的多不多?這結果都是我們父母、老師的方式態度不應這個時代的機,還覺得自己很對。所以我們不能不牢記師長的教誨、祖師的教誨,傳統文化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師長已經看到我們的傲慢、苛責,所以在不慢裡面把古人的「七不責」引出來了,我們之前也有一起學習過了。

  從剛剛這一段我們再來看一下發給大家的講義,「學習綱要初探」第七點,「如何落實家庭教育」的第四點,「愛之不以道,及任性嬌慣之壞處」。我們看到這一點的第二小點,「若不善用愛,任性嬌養」,或者是要不太嬌慣、要不太嚴格,這都是太過了,結果是什麼?「則與殺其身,過百千萬億無量無邊倍者多多也」,比殺他的身的罪過多百千萬億無量無邊倍者也。因為他身體身命沒了,他沒造什麼業,他又可以投胎作人,可是我們沒有好好教他,讓他這一生直接墮到阿鼻地獄去了,那比殺他的身過百千萬億無量無邊倍的罪過了。現在報導的這些殺父殺母,不都從不善教他造成的嗎?所以我們得觀這個時代的機。其實真正的威嚴,古人留了一段很重要的話,不是暴察之威、不是狂妄之威,也不是強勢之威,應該是道德之威。

  以成德自己內心的狀況,看到父親就是非常的仰慕,覺得父親德行很好。終生仰慕自己的父母,這是道德之威。父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事盡責,很有章法,什麼東西整理得很好。從來沒有見過父親慌張,開車四平八穩,看人家很慌張超車過去了,父親都是「快也沒有快那五分鐘」。甚至於是面對我這個兒子無理取鬧,我們出外踏青,我在那鬧脾氣,我爸爸「好,回家,不玩了」,真的就開車回去了。在車上我也很後悔自己胡鬧。開呀開呀,剛好對面來車(其實我們應該是可以先,那個路比較小,因為到山上去了),結果就看到我父親很早就停在旁邊等人家過來。剛剛我才這麼無理取鬧,結果父親還是心平氣和讓人家。你看孩子什麼時候在學?什麼時候在感受?沒有講話的時候也都在影響。你看父親一個把車停在旁邊讓人家,我一輩子都不會忘,因為我那時候戰戰兢兢,自己做錯了。孩子這麼無理取鬧了,父親也沒有發脾氣。所以道德之威重要,「君子不重則不威」,我們讓自己的脾氣那麼容易就爆起來了,不自愛也不自重,「學則不固」,學問不可能穩固。

  我們接著看,都感覺祖師太慈悲了,「四書,當全讀。《書經》,文理甚好,亦宜全讀」。《書經》都是我們這些古賢先王傳下來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我們看有「大禹謨」,都是堯舜禹湯他們留下來的教誨。「《易》之道大」,《易經》道理很廣大精微,「或可從緩」,考慮得這麼細。「然欲成學問,尤當致力於現象知法之理。《易》六十四卦之大象,可集之一篇,以作座右銘」,因為六十四卦這些象「極顯豁」,它那個象很顯明,你一看容易懂、容易體會,也很親切。舉個例子,謙卦,謙卦是地山卦,地在上,山在下。孩子一看,山那麼高,怎麼在地底下?這個象他就印象深刻了,謙虛。泰卦,否極泰來,泰卦是什麼?地天卦。自然現象是天在上地在下,泰卦為什麼是地天卦?這就是地站在天的位置上想一想,天站在地的位置上想一想;丈夫站在太太的角度上、感受上想一想,太太設身處地為先生想一想,這就是泰卦。否卦呢?天地卦,沒有交流,沒有交心,沒有設身處地為對方想。

  祖師考慮《易經》義理不容易,以孩子的年齡不容易深入,但是它那個象可以讓他作座右銘。他看了這六十四卦再來接觸天地感覺不一樣,他會連接起來,六塵這些天地萬象都在啟發他,「極親切」。

  「彼廢經者,不知其人之知見作何領會也?」老祖宗這些東西這麼好,怎麼要把經廢掉?我們這一百多年來浩劫,好多文化都被破壞了。再加上經濟快速發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些財色名利,誘惑愈來愈厲害。所以我們得穩住,真的文化危急存亡,難怪師長這段話這麼語重心長,文化不能傳下去,這個世界會毀滅。但是這急不來,得三五代人鍥而不捨。

  我們一般在世間做事,定位要抓準。我自己在文化復興,我的定位是鋪路石、墊腳石。老法師說個個第一,墊腳石也可以做到第一,這樣就算是完成歷史使命。假如洞察不到這個時代的情況,定位定成我要大放異彩,那就可能搞成急於求成。搞得轟轟烈烈,最後撒了那麼多種,一棵也沒有長出來,這都是我以前幹過的事,很慚愧,現在把這些走的彎路供養給大家。

  我記得之前一開始的時候,有同仁跟我提醒,說我很像一隻母雞到處生蛋。大家想一想,那母雞到處生蛋,這個蛋能不能孵出來?你生了不孵牠出不來,你生得再多,最後一顆也沒有出來。當時候自己團體的人都講出心聲來了,我還是沒有領悟到。所以自己也覺得自己成年了,經典要提醒我、別人要提醒我還真是不容易。後來還是佛菩薩、老天爺出手了,讓我乖乖的不要動。在哪裡不要動?在英國漢學院,因為有新冠肺炎,動不了了。所以是自己慧根太差了,得老天爺出手。待了兩年,跟著同學們一起成長,覺得學生還是要陪伴的。陪伴太重要了,父母也要陪伴孩子成長。你要陪伴他也不是相上的陪伴,坐在那裡看你的手機。我們現在都不重實質,都重形式,「有啊,我有陪,我坐在那裡一個半小時」,心在不在?照顧孩子、陪伴孩子心要在。甚至於在陪孩子,心裡面想,趕快給我背完,趕快老實給我讀完,我待會還要去讀經,還給我拖拖拉拉的。我們在陪伴的心是什麼心?控制要求。孩子能不能感受到?孩子比我們敏銳多了,他都能感受到。你這樣陪他,他希望你陪嗎?有其他的人,保證不願意父母陪了,其他比較有耐心的老師,人家就去跟著。要看到自己心的狀態,心正而後身修。我們自己的心都看不清楚,還能夠去體會到學生孩子的心?不可能。我們二十四小時跟自己在一起都看不清楚自己的心,我們真的還能夠去看清楚別人的?欲知人者先自知,欲愛人者先自愛,欲救人者先自救。現在先把自己的身心安定下來,內心哪些念頭會常常讓自己情緒動,那個就是對治的重點。修學要從最難處克下去,自己最在乎什麼,那就是貪求,要把它放下。

  師長說,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不是貪換對象,去貪大乘佛法,去貪親近善知識。這個我見了不少,跟師長老人家很近,都搞情執,那怎麼配合?我們要配合老人家利益眾生,我們要效法他老人家溫良恭儉讓,效法他老人家柔和質直。假如我們在老人家身邊,對大眾很強勢、很暴躁。因為有時候有些同修看到師長很激動,我們要理解他的心情,老人家救了他的法身慧命,他連見一面,甚至於他是花了可能幾年的積蓄就買了一張飛機票,你一下對他很大聲,他經脈堵住了都有可能。

  成德就有體驗過,我母親跟我同一個學校,剛好有一次看到母親站在操場跑道的另一頭,一個小孩看到母親很高興,我就衝過去了,忘了人家在比賽。結果我一衝過去,我媽媽沒有看到我,我被一個男老師抓住了,當場啪啪給我兩巴掌。大家想一想,我當時候要去見媽媽,心情激動,結果被啪啪兩巴掌,我整個魂都不見了,搞不清楚啥狀況,嚇得魂都跑掉了。當我們看到別人激動的時候,不能一下子很強勢過去,會內傷。我現在講還有點心痛,代表自己還沒有放下。當下念念為他人著想,當下要能體恤對方的心。當下學習要體會到師長、祖師的心,你就不忍心把他們的教誨糟蹋了,真的講得太仔細了。

  我們看接下來印祖講,「詩可從緩,以非大聰明之資格,不能善會其意」,《詩經》可以緩一緩。其實《論語》裡面也有講到,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接著子貢回應了,《詩經》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就是這個意境?貧而樂,富而好禮,這個更深入。子貢接了這一句,孔子說「始可與言詩已矣」,你可以開始學《詩》了,「告諸往而知來者」,他有悟性了。所以祖師這邊說,非大聰明之資格,這個還是先緩一下。當然不是說一篇都不能教,我等下再補一句,不然又要有人說成德法師說《詩經》一句也不能教。因為有一些歌可以唱一唱,像有一首叫「木瓜」,那是敦親睦鄰的一首,現在有人把它編成歌了,這個唱一唱還是不錯的。就是不是說你把它全教了,可以緩一緩,有一些跟他現實五倫關係很有關的幾首可以教,那是沒問題的。

  「《禮記》、《左傳》,則選其於身心有益,於世教有大關係者讀之。」我們不能忽略祖師這些教導,不然我們忙得要死,有時候還不契機。

  我們回到師長強調的,要把文化傳下去,不然世界危險。為什麼會危險、會滅亡?因為人不知道善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顛倒了,這個世間不會存在很久。救文化重要,我勸我們同學要發心救文化,從自己做起。怎麼做?一生發願當小學教員,我們為孩子們扎根,這是非常非常偉大的事業。教孩子倫理道德,教孩子漢字、文言文,讓文化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文化復興真正的希望在下一代。這種時節因緣我們要看清楚。其實我們是可以感覺到的,我們自己修學不簡單,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明明知道不要起瞋恚心,但是壓不住。壓不住還得繼續努力,可是真正要出像師長這樣的高僧大德,那真的得要從胎教、從小,所以希望在下一代。

  而成德覺得我最想做的就是這件事情,假如讓我可以選擇的話。因為自己也是成年才學,積累的太有限了,所以現在跟大家一起交流,也是感謝我們行公長老,還有我們極樂寺的幹部,還有諸位大德同修信任,還給成德這個跟大家一起學習的機會,對成德來講真的是趕鴨子上架。假如可以跟著孩子這樣一起深入經典,那是多快樂的事情,自己也要積累。

  但是我們也看,重視傳統文化的學校老師的流動率太高。當然這個流動率是一個結果,原因出在哪?太多原因了,比方說老師定不下心,他就很難安住陪孩子成長;還有名利心,很難靜下來陪孩子一起成長,你只有奉獻的心才安得下心;再來有可能是我們負責的人沒有安老師的心,我們的領導風格沒有辦法讓他安心,我們對他家庭的照顧沒有辦法讓他安心,你要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假如他想認真教學,可是他家裡經濟不行,他只能走。我們今天真正遇到一心為孩子的老師,那我們鐵定要先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可是這一點也不容易,我們主事的人容易執著,「這是十方財,要省點用」。你省在不該省的地方,你看起來是在省,事實上是浪費。所以學法學執著了,這個法能害人。

  文殊菩薩,他的學生是善財童子,文殊菩薩有一次對著學生講:「哪一種是藥取過來。」善財很會配合,配合老師教學,「遍地都是藥」。每一種草藥都有它的屬性,你會用哪一種不是藥,砒霜都是藥,你會用的話,遍地都是。文殊菩薩等了一會又說了,「哪一種是藥取過來」。這個時候善財童子假如說遍地都是,這就不會配合。所以都不能背公式的,背公式會套錯地方,都要隨時感受到老師的心意。拿了一把地上的草藥,拿過來了。文殊菩薩拿著,「此藥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有道理,所以現在學中醫不簡單,中醫不是不好,太好了,太究竟了,問題是得把它學通。傳統文化太好了,可是也得學通,學不通我們用錯地方,我們的孩子、學生痛苦,他們就不能感覺到循循善誘、如沐春風。節儉是美德,你一執著,藥變毒藥,法變障礙了,一執成病。

  今天我們義工、志工,義工,我們可不能執著沒拿錢叫義工,這太著相了。義是道義,他為了來護持傳統文化,我們也要盡道義護持,讓他沒有後顧之憂,他才能把他的能力完全發揮在弘護正法上。有可能我們忽略了這一點,結果一直省錢,最後弘護的人才留不住,其實這才是一個弘法團體最大的損失、最大的浪費。一個人做得很熟了,他一走可能要從頭再來,這裡面又花了多少時間精力,這都要算進去的。一個團體大家都很穩定,時間、精力、金錢少花太多太多了。法都是好的,但不能執著,得考慮深、考慮客觀、考慮全面。老師不能安定有不少因素在裡面,假如我們是主事的人,一定要把原因看清楚,我們才能防止這個情況繼續發生。就跟治病一樣,你不看到病根、病因,它不可能解決的。病如是,人事狀況亦如是,都離不開因果兩個字,我們得把原因找出來,才能改善、才能化解。

  我們想想,我們在看這一段,我們就在那裡期望,趕快找一間學校,趕快找到發心的老師。這樣也成就不了孩子,為什麼?這個父母沒有看到他比老師更重要。師長這段話是鼓勵我們弟子們發心,可是可不能忽略了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現在你辦學,就是你辦的是傳統文化學校,不注重家長的學習,你要培養出傳統文化的人才也不大可能。現在教育是工程,多管齊下。

  像我們辦漢學院,我們跟同仁也說,我們宣講經典是言教,身教要在前面,所以我們教職員工的德行要能攝受我們的學生才行。就不能拿著一般大學的要求來看,我們的要求是要超過一般大學的,這不能這樣比。我們的因緣跟一般大學不一樣,老法師是九十歲以他的威望德行跟福報才創辦了這個學校,我們盡一點弟子之心意,但是假如培養不出人,我要負因果責任的。當然這是一種動力,我也不能把它變成壓力,不然想到睡不著覺也不行,是一種動力。

  昨天我們負責學生工作的陳老師,還有一位畢業生,現在也在我們學生事務處工作,他們就提出來要讓家長也參與到對這些同學的護念裡面來,我們也要跟家長多互動,跟家長一起探討學習傳統文化,因為父母是這些學生最重要的護法。今天要成就一個傳統文化人才需要N個條件,但是這N個條件裡面缺一個可能就培養不出來了。要有良師,要有益友,要有好的學校的學風、道風,還要父母配合,還要他家裡人配合,還要他自己有恆心毅力,你看那麼多條件,一個沒有了……

  現在善事常易敗。當然,愈難的事我們愈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去做、去承擔。李炳南老師給我們心理建設,「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我看大家的表情不大像歡迎困難的表情,我們應該邊聽邊隨文入觀。讀經也是隨文入觀,聽課也是隨文入觀,我們不能一聽,「再說吧、再說吧」,太多再說,愈聽就愈有距離感了。明天再說、以後再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磋砣。應該是怎樣?直下承擔,捨我其誰。這個是孟子給我們的榜樣,「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我們來承擔,復興真正的希望在下一代。

  師長說了,我相信中華文化的復興能夠促成全世界的千年盛世。大家相不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有同修提到,覺得老人家講得太理想。我們不要小看我們這個念頭,當你聽著聽著,師長講得太理想了、太理想了,你產生這個心態,再聽老人家講經的時候,開始打九五折、打九折、打八折,不知不覺。我們人的心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比方說廬江當時候師長勉勵我們要承擔,當時候看著我們三十幾個人,師長從講台走出教室花了好幾分鐘,那個終身難忘的情景,看著我們每一個人,眼神充滿一種期許。師長講,「這個實驗做成功了,代表五千年文化有用;這個實驗做失敗了,代表五千年沒用」。代表什麼?只可成功,不許失敗。但是一開始我們覺得應該要三年,結果幾個月民風就有很大的變化。師長說,到聯合國去介紹傳統文化,為了告訴天下的這些和平工作者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其實這裡面除了人性本善之外,因為我們要做弘揚文化的事,我們五千年這些聖賢祖先他們都在護佑,所以那個加持力特別大。我們疑心很容易起來,不容易相信,我們也是因為做了這個實驗,對人之初性本善信心增長。幾個月就很明顯的變化,所以要相信。

  其實末法還有九千年,諸位同道,是一定要振興的。我們看現在繼續這樣下去,很快就完了,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席捲全球。現在東方文明才能挽世界的危難,而我們是炎黃子孫,責無旁貸。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社區做起,從我的鄉鎮做起,從我的單位做起。台灣最有這個因緣條件,我們各行各業都有人發心把傳統文化融在自己的企業裡面、行業裡面,還有人做社區。假如有官員願意做,他所管轄的不管是政府單位還是企業社區,你看那多好,到時候全球華人、世界友人到台灣參觀中華文明的落實。我看參觀半個月都不夠,精神食糧滿載而歸。諸位台灣的同道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們再不做快沒機會了,我們現在的下一代李白、杜甫都快不認識了,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我們能夠扭轉多少,我們不去想,想那個叫未來煩惱。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得盡到力。我們得首先把讀書人的氣節要提起來,位卑未敢忘憂國,我們總不能讓中華的兒女在台灣連他的祖先都不認識,連靈魂都沒有了,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我們看佛門講到了末法還有九千年,諸位同道,我們來這個世間就是為了在這個時期再把正法振興起來。我們雖然忘記了這件事,應該是為這個事來的,應該是有帶使命的。不然你看現在功利主義那麼厲害,這個共業很厲害,很難不隨波逐流的,諸位同道居然還一個禮拜一起參與兩次的課程,四個小時。我也挺佩服大家的,在這個時代,生活在都市裡面,一個禮拜還要聽成德法師囉嗦四個小時,也很不容易的。很可能我們前一輩子是相約要來幹這件事的,現在,對不起,我活了四五十年才有一點想起來,但是有開始就不會太晚。自己過去生的業力太重,但是師長也勸勉我們願力要超過業力。我的業力真的太重了,小時候回外婆家,人家玩得很開心,我回去做生意,真的業力甚大。

  我們跟師長同心同願,我們往為促進全世界千年盛世共同來努力,我們來做這樁事,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要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講清楚,要把胎教、要把母教講清楚,要把因果報應講清楚,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共業當中有別業,總在遇緣不同。「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要把倫理、道德、因果、三根、當生成就的法門,一有機緣,當然不能攀緣,一有機會廣修供養,法供養為最。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我們就生則決定生,我們這一生了脫生死,回歸安養。印光祖師也期勉我們:「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這是我們的目標。印祖講現生優入,能夠契入聖賢的境界。我們不要一看到聖賢兩個字就覺得很高,什麼是聖賢?當兒子,好兒子;當女兒,好女兒;當父親是好父親;當媽媽是好媽媽;當下屬是好下屬;當領導是好領導。能敦倫盡分,就慢慢入了君子聖賢之域,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而且我們這一生不做君子,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就造輪迴業,那怎麼往生?

  跟大家複習一段話:念佛之人,應該必須是要事事常存忠恕。這是印祖的話。我們一不忠恕就惱害眾生了,忠恕讓人家如沐春風,不忠恕就顛倒了,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鐵定讓人家壓力很大。「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過愆」,要觀照自己念頭對不對、言行對不對。「知過必改」,我們現在要知過不容易,別人勸我們還不一定聽,所以要知過,而且要必改,「見義勇為」。「如是之人,決定往生」,因為他的心跟佛心相應了。「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他的存心跟佛心背道而馳了,所以人做不好要成佛無有是處,不可能的。「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我們不存忠恕,不改過,不見義勇為,那我們的心就是輪迴心,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都不能往生。往生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一定要從忠恕下手,忠恕違道不遠,忠恕離我們的真心不遠,慢慢就相應上去了。祖師這段話是護念我們當生成就,這些話都不能忽略掉了。

  師長講在李老師會下求學十年,感慨萬千,由於時間的關係,只能和大家分享到此。真的善於學的,聽完師長這「十年因緣」,我想每一天都會聽他老人家講經。為什麼?你要成為一個弘法的人才,就是要長期依止善知識的教誨,完全體會到他教學的理念、方法、善巧,你才能活學活用。師長《華嚴經》才學一卷會講了,是這麼學的。我們也要長期聽,自自然然慢慢就體會到了,急不來,這沒法教的。這不是我講的,是師長講的,你必須長期去跟隨,你從中自己去體會、去琢磨,去善學、善聽、善思惟、善觀察、善落實。

  接著師長說了,我們要真正記住,「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真正報師恩,報師長、報祖師、報祖先。祖先現在很擔心五千年的文化斷了,「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要把他們的教誨,尤其要把他們的身教、德行我們要先效法,我們才能夠是學生、孩子的榜樣,才有言教的基礎。身教者從,言教者訟,變成家裡面吵架,「你都不孝順,幹嘛要求我?」

  我們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真正報師恩。其實這件事是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因為以前還沒有出現文化斷層的危機。孔子那個時候是禮崩樂壞,但是在老百姓心中,哪怕不識字,他還覺得五倫八德是真理,不能違背良心。可是到現在,我們中華兒女否定五倫八德可不在少數,我們真的有可能文化會斷層,比孔子那時候更危險。這個時候能盡心盡力,先從自己身修、家齊,然後給大眾做榜樣,這個功德不小於孔子,所以師長才說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我們積功累德,自利利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護佑自己的後代子孫,也護佑整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也護佑全世界各民族的後代。假如你的孩子又愛樂傳統文化,英文又很好,當然也可以法文很好、日文很好、越南文很好、韓文很好,也都很好,這些都是漢文化的地方,我們能夠去,都可以喚醒一大批人。我們現在去參加祭祖,比方說在德國,一半都是越南人,現在越南同修學習比我們中華兒女都積極。

  我那次在我們雙溪小築做三時繫念,道公長老慈悲,法師們也很慈悲,知道先父往生,都替成德促成這些緣做法會。結果有一位越南人,她可能到台灣來工作,她講著華語,她也來參加法會。她講了一句說:「成德法師,你是我的偶像。」這越南的一個女孩,應該二十來歲,所以他們學文化很積極。

  今天時間到了,跟大家就先交流到這裡,我們下一次跟大家再就《天下太平之根本》來做一個交流。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