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十三集) 2022/10/1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53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停了差不多兩個月的課程,今天再次跟大家相聚。剛好今天的背景是西方極樂世界圖,我想我們最重要的不忘跟師父上人的約定,我們要同聚蓮池海會。而且老人家曾經也對著我們弟子講,我們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極樂世界,我們以師志為己志。尤其師長專弘《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經文當中告訴我們:「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有師父上人這麼好的老師帶領我們深入這一部大經,我們應該受持。而且我們不只這一生要圓了跟阿彌陀佛的約定、跟師父上人的約定,我們還應該盡我們的力量,多帶一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辜負師長一生弘化的苦心,也不辜負我們跟他老人家這一生師生之緣。在無盡的時空當中,很可能是積累了無數劫,才能結這個師生的緣,所以我們不辜負師長,我們念師長這分恩德,念師長恩就是菩提心。
當然我們也要聽懂師父的教誨,看懂師父的表法、示現。成德個人感受,老人家六十二年的教化,講得很圓滿,而且做得很圓滿,讓我們在讀著經教都能聯想到他老人家的行誼,「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老人家開了對這個世間所有問題的法藥,老人家有智慧。這些法藥都開了,假如我們弟子不配合、不同台演出,這些法藥就糟蹋掉了,眾生也不得利益。所以真的,在我們的學習當中,有無數的因緣在成就我們的道業。就像師長說的,我們學佛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所做的都是在指導我們修行,我們要認識他老人家才不會修錯。他老人家三衣一缽,那就是提醒我們安貧樂道,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老人家講經,在經典當中沒有記載今天佛陀放假了,沒有,這都在給我們表法,就是為了眾生,誨人不倦,不疲不厭。
我們看師長效法釋迦牟尼佛,也都演給我們看,我們能看到是我們的因緣福報。怎麼珍惜這個因緣?效法佛陀,效法師父上人,這叫惜緣。不然我們看了師父的表法、佛陀的表法,我還是我,那就把這個因緣給糟蹋掉了。所以我們學佛,我們要愈來愈像釋迦牟尼佛;我們學《無量壽經》,我們要愈來愈像阿彌陀佛;我們跟師父上人學習,我們要愈來愈像師父上人,因為學有覺的意思、學有效法的意思。
有個小故事,有一群鴨子跟著老鷹學飛,學了一天,從早到晚,也很認真學,終於學會飛了。這群鴨子很高興,然後對著老鷹說:「唉呀,謝謝你今天教了我一天。」感謝完這群鴨子就走著回去了。
我們跟著師父學了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可能還有更長的,學完之後,佛法重實質,我效法了哪一些?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我常常都夢到老法師這樣緣分就深,那個有時候變成情執太重。我們觀照觀照老人家講的我們落實多少,這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要我們來勘驗的。我們的因緣有佛陀的成就,有師父上人的成就,甚至於可以延伸開來,有佛陀的十大弟子在配合成就我們,有孔子的十大弟子在配合啟發我們。一佛出世,千佛擁戴,但是重點是我們這些弟子們要能看懂佛跟他的這些弟子、跟他當事的人的配合。我們看懂了,我們才能得到啟發,進而去指導我們,或者我們效法他們。
比方說佛那個時代祇樹給孤獨園的因緣,是孤獨長者傾家蕩產要把這個園林供養給佛陀。你看他護法的心,傾其所有。我們看懂沒有?看懂我要效法,我有沒有盡我的力量弘護正法?師長讓我們最敬佩的地方,他說的他都做到了,這對我們一個從事教育的人真的是最大的震撼。尤其在晚年,那麼大年紀,都超過九十歲了,在國際間奔波,有一年英國漢學院好像就一年去了二三次,都為了護持這些年輕發心的同學們。
也很可貴,不少同學他們在學習、在弘揚的過程說道:只要想到老人家的眼神,他就整個精神提振起來,就勇於去突破他的挑戰,因為老人家的眼神充滿了慈悲、柔軟、堅毅(堅忍,很有毅力),還充滿了理解、體恤、包容。我們當老師的人,眼神能夠傳遞這樣的一個正能量,那我們對學生就很有攝受力。我相信每一個曾經親近過師長的人,都會被他老人家的眼神所攝受,那麼清澈無私,那麼善解人意,這都是師長給我們展現怎麼當老師。
《華嚴》講重重無盡,其實我們也受了佛菩薩、師父上人,包含這些祖師聖賢重重無盡的恩德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是我們要善於去體會他們的苦心。阿難尊者配合佛陀教化,阿難尊者承傳大法,每一部經都有「如是我聞」。他做的七個夢裡面,就有一個夢是須彌山在他的頂上,他把它托起來不覺得重,那代表他要承傳佛法。他這個表法也是給我們啟示,我們是學聖教的人,當今之世,捨我其誰。這是阿難給我們的學處,我們也不能辜負他的表演。包含佛要涅槃,他傷心,他已經證初果,但是他的思惑還沒有斷,傷心流淚。旁邊已經證果的師兄弟提醒,這麼重要的時刻不能感情用事,要趕快請教佛陀幾個重要的問題。那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跟師父學習也不能感情用事,得要提起理智。
我記得大家一起學習「十年因緣」,我們花了十幾次的課程。老人家一個小時不到的開示,我們一起學習過程要感受到每一段都很關鍵,因為這一段開示把老人家怎麼學習和盤托出了,忽略了哪個關鍵點可能學不成。前半段他老人家怎麼當學生的,後半段他老人家怎麼弘法的、怎麼教學的,其中有一段提到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師父是我們的善知識,是我們最重要的善知識,我們從他老人家明師受戒,那他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幫助我們放下憂慮牽掛、分別執著,包含他老人家圓寂,也在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執著。佛如是,師父上人亦如是。老人家是乘願來度化我們的,這我們自己都要會觀察。大慈菩薩說的,你幫助兩個人往生極樂世界,比自己往生功德大;幫助十幾個人,那你的功德不可稱說;你能幫助幾十個人,那你是菩薩化身;你能幫助千萬人,那你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自己從師父上人教化的人、教化的地區、受用的人數,可以算是空前。當然成德沒有跟祖師們較量的那個意思,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法。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老人家所處的年代非常的特殊,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又遇到科技快速發展,最後有網路(以前沒有,所以教化的面沒有達到這麼大),甚至於還上了聯合國,這樣的因緣成就,所以這是有願的。
我們假如從教理來看,佛菩薩乘願再來有沒有起心動念?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來應化的。印光祖師,大勢至菩薩來應化的。那個時代就有不少毀謗佛法的,印祖來示現,他自己也毀謗,他應機,他自己眼睛也快瞎掉了,但他懺悔,最後眼睛又復明了。因為他從小讀儒書,可能那時候佛教有迷信的一些現象出現,又沒有人講經。就像師長小時候,甚至青少年時期,他也覺得佛法是迷信,他在應這個時代的機。既然是應機,那都是為了啟發眾生,都是從他的慈悲心流出來的。所以他留是慈悲,他走也是慈悲,我們得從這些地方去體會。佛涅槃是不是慈悲?佛涅槃,我們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因為這個緣而大大提升。我們舉一個例子就好了,就是阿難尊者。他是佛陀的堂弟,所以他有依賴的心,結果佛一涅槃,當然大迦葉尊者以師兄弟的立場給他訓勉了一番,他就生慚愧心,很勇猛的修學,就證阿羅漢果。五百阿羅漢結集的時候,是證阿羅漢才能進去結集,阿難尊者是穿牆進去的,參與了經典的結集。佛涅槃就變成阿難尊者證果的增上緣,所以佛涅槃也是慈悲,也是成就學生,阿難尊者都在給我們表演。
成德觀察,我們也有不少同修在這六十多天有很大的提升。一來,盡這一分孝心、孝思,在這六十多天很精進的念佛、做功德,放生、印經,盡力做功德迴向老人家,感念這一分恩德。師長也在讓我們提升,讓我們不能再依賴,要承擔起來,棒子已經到我們的手上。記得二O一九年終,師長特別聯繫我們道公長老到巴黎,當時候對長老講,正法的承傳像接力棒一樣,這個接力棒要傳給你們。道公長老就是我們四眾弟子的代表,我們也都要有一分責任來承擔師父上人這一生弘化的事業,我們不能依賴了。
這一段時間,道公長老、行公長老他們帶領我們四眾弟子一起念佛修功德,也有禮請中國佛教會來辦理師父上人的荼毗,還有傳供讚頌大會。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透過這些大會,很可能讓我們更去反思師長給我哪些教導,師長哪些志業我應該盡一分力,尤其老人家九十歲之後最強調的就是一條龍。人存政舉,弘護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有人才事情一定能做得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師長在「十年因緣」講,希望年輕人發心一輩子做小學老師,能陪孩子從小到大,把他德行根基扎牢。
在這些大典當中我們也感受到,道公長老、行公長老他們也是給我們表演「事死者,如事生」,他們在迎師長的舍利,都是猶如師長在眼前,恭恭敬敬跪著稟報,然後再把這個舍利請到現場。到了現場,我們四眾弟子都是跪著迎接師長的舍利。其實中華文化就是禮樂教化,這些禮儀的過程都會啟發我們,都會讓我們的內心產生共鳴。我們從事教學,對這些都要用心去領悟,然後要把慎終追遠落實在我們自己的家庭,甚至是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裡面。這一點老法師可謂做得淋漓盡致,將孝道透過祭祀來弘揚,晚年在香港就連續辦了好多期,都是七八千人、上萬人,海內外的華人一起來祭祖,你看那種祭祀無形的一種攝受力。剛好英國漢學院的校長到香港親近老和尚,結果剛好參與了這個七八千人的祭祖,他看了,雖然語言不通,很感動,還流淚。後來跟師父上人說,可不可以在倫敦辦一場?一個英國人啟請到他們的國度祭祖,老人家答應了。當然這個擔子落在道公長老身上,長老很孝順,真的是父母呼應勿緩。諸位同修大家想一想,到倫敦辦一場祭祖法會容不容易?我光是想著那個鐘要怎麼運過去,我可能當天晚上就睡不著覺。當然特別可貴,四眾弟子都是全力配合長老指導、帶領,完成了不少,我們以前看的一部電影叫「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任務。其實這次傳供讚頌大典義工就超過兩千人,大家同心協力,把老人家的後事辦圓滿了。
師長把祭祖、祭孔都供養到西方社會來了,老法師真的是完全跟我們祖先的心境相應,你看祖先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老祖先做事他的出發點考慮哪裡?他不會說我要考慮我的國家,他要考慮天下,因為覆巢之下無完卵。老法師真的是隨時把天下蒼生放在心上,連跟人家初次見面人家問,你是哪裡人?師長說我是地球人,我們同鄉。你看抓住每一個機會點提醒我們,地球村,這麼緊密相關的因緣,我們怎麼可以不為天下去打算?
而天下的災難要怎麼化解?災難的根源是什麼?就是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一句話就講完了,《尚書》的教導。人心要善,要從孝親尊師啟發,這是地藏菩薩的表法。歷史都是後世寫的,但是成德很有信心,以後歷史都會寫,一百五十多年前,西方社會是用船堅炮利打我們;一百五十多年之後,我們用我們文化裡面最高的祭祖、祭孔來供養他們。老子說以德報怨。
剛剛跟大家有分析到師長是在這個時代很特殊的大善知識,他弘化的人數、範圍,包含他提倡的理念都很特別。宗教團結,歷史當中我們儒釋道哪一個高僧大德大力提倡這一點?但是到我們這個年代,它整個科技這麼發達,不同宗教之間接觸這麼緊密,甚至於有很多衝突都是因為宗教而起的,有這種時節因緣,老人家剛好在宣講《華嚴》,《華嚴》是事事無礙,老人家把《華嚴》給我們演出來了。而且這個時代四種關係處好才能重新恢復和平,這又是老人家給我們開出來解決這個時代的法藥。老人家盡力了,把圖文巴都建成宗教、族群的和諧示範城鎮,可是要保持,甚至還要發揚。
剛剛舉了阿難的表法,他們也在成就我們的道業。孔子也是,孔子那時候禮崩樂壞,我們現在幾乎禮樂也都忽略掉了,社會很亂,孔子表演給我們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我們要效法。不能在我們面前看到成果,但是我們做鋪路石也要做得盡心竭力,讓下一代踏著上去,青出於藍勝於藍。而且師長也提醒我們,文化要再度復興急不來,誰想很快復興會造罪業,欲速則不達,會弄巧成拙,得穩紮穩打,得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每一代人,這三五代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因緣跟承擔,我們看不到結果,可是我們會很堅定的去做,我們不會氣餒。而且孔子還七天沒飯吃,是不是也在成就我們?我們一想,我也沒有一天沒飯吃,人家孔子這種苦都吃了,我們這算什麼?你看佛陀,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給他割截身體,這是他修行過程遇到的境界,可是他老人家這麼一表演,我們遇到任何挫折,只要想到這個公案,跟佛陀比起來小巫見大巫,拍拍屁股就站起來了,不能耍賴,這麼一點小挑戰就要退縮,這對不起佛陀的表法。
顏回也是配合孔子來啟發我們。我們看顏回,在《論語》當中提到,有一次孔子師生在匡地遇難,人家要殺他們,約好地點,大家分頭逃難。後來慢慢都來到了相約的地點,最後顏回還沒有回來,當然孔子會擔心。後來終於回來了,孔子太高興了,脫口而出,「我以為你死了!」接下來顏回回的那個話其實對我們都很重要,顏回說:「子在,回何敢死?」這代表顏回很清楚孔子對整個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上下五千年要靠孔子傳承下去。沒有孔子我們就不認識堯舜禹湯,「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我們都不認識他們;「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孔子以後的這些聖賢人都以他為榜樣。顏回當弟子他知道他的老師的重要性,他的老師的價值在哪裡。
我們透過顏回要問問自己,我們知道老人家對佛教的重要性、對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對這個世界重新走回和平的重要性嗎?假如我們能體會到,我們會以師志為己志,我們不會再讓一秒鐘空過,為什麼?因為因緣是有時節的。就像正法時期,假如沒有佛陀的弟子盡力的去弘揚,這個法怎麼繼續傳下去?相信佛涅槃之後他的弟子們更積極的去承擔弘法任務,所以法能傳下來。同樣的,老人家圓寂,接下來這十年,我們當弟子能不能把他的一代時教包含救世的理念傳承發揚,這攸關他老人家一代時教對眾生能不能受益長遠,可能這十年是個關鍵。「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師長老人家在晚年提了好多遍。
尤其我們台灣的弟子們要更去體會,因為從因緣法來講,我們應該是全球炎黃子孫受到中華文明薰陶緣分比較好的地區,我們有這樣的因緣福報,我們應該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是我們對因緣的回報。老人家有沒有看到這一塊?鐵定有。為什麼二OO九年在台灣待了整整一年?師長駐錫在哪一個地方,都有他老人家的苦心在裡面,我們當弟子的不能粗心大意。就像二OO五年三月,成德剛好到澳洲淨宗學院,跟大家一起學習《弟子規》。早上跟師長散步,師長走啊走突然停下來,回頭看著我們幾個弟子說:「澳洲是地球上的天堂。」真的成德第一次到澳洲去,出了機場,藍天白雲,好像看的每一個景就像以前看那個西方的油畫,都很漂亮,空氣非常的清新,樹木都幾個人抱才抱得起來,他們大自然保護得很好,所以當師長說澳洲是地球上的天堂,也有一點感覺。師長接著講:「但是現在眾生很苦難,我們也得下去,不能待在這裡享福。」這都是師長的考慮,老人家為什麼在香港?香港已經回歸了,老人家住在香港,十三億的同胞感覺怎麼樣?老人家很近。有沒有安大家的心?再來,香港是我們華人當中經濟開發算是最高度的地方,經濟開發愈多的地方愈需要教化,愈需要把業力消掉。這都有他的考量在裡面,我們看懂了,我們在人生的一些抉擇上才能把這些考慮用上。
二OO九年有待在台灣一年,當然緣起是要用牙齒,我們劉醫師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他是個孝子,對母親非常孝順,對老人家也非常孝順,藉由用牙齒就慢慢用,還請了講《妄盡還源觀》第二遍,是在台灣講的。老人家馬上整了一個提綱,「《三民主義》學習心得」。大家要了解,孫中山先生對西方社會是很了解的,他自己又是中國人,所以他在《三民主義》,大家注意這個年代,《三民主義》那是一百多年前,他老人家已經說什麼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已經出現諸多的問題,可是我們看到民國建立以後還有很多人要全盤西化。孫先生那都是很有見地的,西方社會他也都很了解。裡面還提到,這個不點出來我們都忽略掉了,我們跟西方唯一學的什麼?機器,其他方面,包含政治,這些哲學,都要跟我們的中華文明學。孫先生還舉德國人,這是很發達的民族,德國人現在都在學中國文化。在《三民主義》有講。
老人家是藉由學習《三民主義》,引導大家要重視中華文化這個瑰寶。台灣可以成為復興中華文化的火車頭,而且復興文化沒有副作用。這一點我們有一點體會,當時候在廬江文化教育,犯罪率下降,離婚率下降,連收入都增加了。大家一起來學習,他們很有使命感,人氣多了,當然經濟很自然就發展上去了。一般來講發展經濟可能都會造成社會治安的問題,可是發展文化、教育、觀光,這對台灣的發展是太好了!
還來得及,諸位台灣同胞,還來得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台灣在儒釋道方面都是得天獨厚,光我們台中蓮社教化七十多年,雪公三十八年,醒公接著三十六年。都沒有間斷,醒公到九十五歲一星期還上課三天,他們效法自己老師那個精神真的讓我們動容。他們都是以李老師為榜樣,包含李老的學生當中,江逸子老師現在在藝術界,用藝術教化無人能出其右;在律宗界,果清律師那是泰斗,都是在台灣的大善知識。儒釋道還有多少善知識在台灣教化,我們都要延續、都要傳承。當然傳承靠人才,人才還得從胎教、從小。所以諸位老師們我們共聚一堂,我們的因緣是老人家強調一條龍的教育,這是老人家救世理念當中其中一點。我們現在要以師志為己志,我們也要想想師長有哪些救世的理念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這段時間,你看師長也給我們曾經表法,章嘉大師圓寂了,師長在老人家身旁搭了棚,守靈三天,在想這三年大師教我什麼。老人家圓寂這六十多天,諸位同修有沒有思考過師長教了我什麼?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我們得清楚老人家教我們什麼,我們要繼續把它傳下去。
有沒有哪一位同修您有思考這個問題,然後願意跟大家分享,自己靜下心來,覺得師長教了我哪一些重點?諸位同修,你們帶班這六十多天應該會談到這個題目吧?這對我們來講都挺重要的。有請張老師。
張老師:學生這段時間和我們學校的家人們感覺到,師長說到純正的古法教育要傳下去,才會有聖賢君子將來能夠出現在這個世上。而現在我們也是半路出來的,也是成年以後才跟著學習。師長老人家也說,教育要做得成功需要三到五代人,不能急,誰要是著急想把這個事辦成,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兩個加在一起就是說,師長老人家指導的「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那裡邊有提到我們的教育是要用純正的教育,我們自身做為傳統文化的老師要以身作則。謝謝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張老師提到的要用古法。陳弘謀先生說:「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學的理念方法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只有重視到教學的理念方法。比方說讀經是很重要的方法,父母、老師重視,讓孩子一定要讀,可是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逼得讓他對傳統文化反感。大乘佛法說不執著,就是不能出現執著點,一執成病。有些人就覺得讀經就能教出人才,那又是一個執著點。我們現在很容易,我覺得哪一點最重要,就執著只看到那一點。你說有方法就能把孩子教出來,就教他背就能教出人才,那以前的家族為什麼還要千里尋師?老師一舉一動學生都在看著。成德感覺我們這個年代特別容易出現執著點,固執自己的角度、看法。所以大家要集思廣益,為什麼?我們都不是從小學的。我們依止《養正遺規》,依止師長的教誨,然後很客觀的依照孩子的學習狀態,我們來總結經驗,避免出現執著點。
著相真的是太容易了,所以為什麼佛法說重實質不重形式?因為有時候形式就容易著那個相。比方說念佛、拜佛,念佛、讀經是手段,但目的攝住我們的妄心,它是一個手段,實質是要攝住妄心。假如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誦經的時候還在跟別人比,他說他昨天念五千,我今天鐵定要念一萬;他說他昨天讀經讀五部,我今天鐵定讀七部,你用好勝心。包含老人家講一條龍,你也不能著在外面相,我從幼兒園辦到高中,我是一條龍了,這也是一個外在的相,教學的理念是不是古法?你教學的方式方法不對,它達不到那個效果。因為師長講經也提到,古代教孩子的方法跟佛門求清淨心、求根本智的理念方法是相應的,所以讀經的目的是讓他的妄念愈來愈少,心愈來愈清淨,能背是附帶的一個效果。
現在的教育系統是西方的系統,有時候我們真的得要很清楚這一百多年來的發展,很多的理念都是西方工業革命以後所產生的理念在主導的。工業革命是生產,所以一些材料來了,然後透過機器產品就出來了,不符合我這些規格的就是次品,淘汰掉。也把人當產品了,進去數學、語文,然後就要出來一個產品。連種菜也是一樣,化肥、氮、磷,然後就要長出可以吃的東西出來。人不是物品,人是萬物之靈,他是有靈魂的,他是有感受的,他是有差異的,他是要因材施教的,他有時候還要等待的,因為他大器晚成,他不是一個制式化就能出來的。我們好像不知不覺太重視物質了,就會被物化。物化就特別重視那個看得到的,忽略那個看不到的。看得到的,哇,他考高分;看不到的是他的得失心愈來愈重了,看不到的是他的攀比心、好勝心在重了。所以為什麼很多名校的孩子憂鬱症甚至自殺?因為父母、老師忽略了那個看不到的。
最近剛好要分享「《群書治要》與企業管理」,自己對企業管理也是外行,所以趕鴨子上架,得要趕快找一些榜樣。稻盛和夫,這是菩薩在企業界示現。所以大家不要緊張,佛菩薩隨時都與我們同在的。看了印象很深刻,稻盛和夫說:制度是企業的基石、基礎,可是有比制度更重要的,就是人心。制度看得到,人心看不看得到?你看《論語》裡面有講,子貢問為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三個因素很重要。子貢很會問問題,「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孔子說:「去兵。」「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說:「去食。」食物、軍隊都看得到,信任是無形的,但它存在。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人民對國家沒有信心,它可以毀於一旦。我們看紂王、看秦二世,請問他要滅亡前一天,他國庫裡的財物多不多?他的軍隊多不多?可是他很快就被推翻掉了,老百姓不信任他了。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那個看不到的孩子內心我們感受到沒有?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一個團體的凝聚力在哪裡可以看出來?在他團隊人的臉上就看得出來了,假如這個團體下情不能上達,每個人臉色就苦瓜臉了;領導很強勢,團隊裡的人一定沒什麼笑容的,這都是存在的。
稻盛和夫這些見地太可貴了,他第一個制度觀。師長老人家回到台灣,他首先三民主義就點出來了,「制度是其次,人的素質是最重要的」。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句話,多少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他希望再給人民真正幸福安定的生活,而往往會寄望我只要能夠推行什麼制度,我就能達到幸福了。事實上制度不是最主要的,有沒有培養出真正大公無私的幹部、人才這才是重點,可是我們都太過看重或者依賴那個看得到的。
他又提到了人才,才能很重要,可是比才能更重要的是人品。所以古代都是舉孝廉,他重視人品。孝是做人的根本,廉是做事的根本,可是我記得我成長過程,十幾歲看選舉,然後都說,「哇,哈佛畢業的;哇,什麼碩士畢業的」,從來我沒有看過那個選舉的人說這個人很孝順。都看外在的這些東西,看不深入,物化真的會讓我們這種敏銳度、洞察力減低。
稻盛和夫又說,物質的獎勵是重要的,因為他要生活,可是更重視精神的鼓勵。假如我們都是用錢來帶動員工,那另外一家公司加個一千塊錢他就走了;可是假如這個公司是很有理念的,他們所做的是很有意義的,那員工不會走了;甚至於他的企業是可以給整個企業界表法的,那很有意義。這是師長救世的理念之一: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可以振興傳統文化。這是老人家對這個時代開出的一個法藥,因為企業界的影響力愈來愈大,現在到書局裡面,成功人士企業界的佔不少。假如真的有企業有這個使命,大家要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去護持他們。主伴圓融,他發心他是主,這個企業是主,我們是伴。
企業落實家文化,這又是老人家提的一個重要的理念。一個人成長要環境,他要有家庭環境,現在大家族沒有了,企業是他一天當中待最多時間的地方,這個企業有文化,他隨時在裡面薰陶,甚至他的下一代也透過這個企業的文化在薰陶。難,我們這個時代好難,但老人家都想出方法來了,就看我們做不做。
日本有不少企業家有這種家文化的理念,稻盛和夫都說我是跟中國的老祖先學的,他對大眾都是這麼講。有的企業房貸頭期款企業幫忙出,這樣他的員工壓力就沒有那麼大,把他當親人一樣愛護,向心力、凝聚力就強了。
時間到了,還是再次向大家致歉,今天耽誤了一些時間。我們共勉,我們以師志為己志。而師長其中有一個法寶,其實在我們任何境界這個法寶都能解決,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就是儒家的三寶: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因為我們回到君親師的心境就很真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因為我心用對了,問題就會改善,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這個君親師不可須臾離也,只要我們能用君親師一反觀,我們就知道我們哪個地方還做得不夠。真的很好用,假如大家用了不能解決找我,我們再好好探討探討。
老人家開的很多法藥都是阿伽陀藥,任何情況都能解決。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不只往生可以解決,你現在面對的任何事情都能解決。為什麼?你一直念佛,老實念佛,你的心一清淨,佛菩薩一加持你,你就想通了,你就會有靈感,想出方法來了,所以這個阿伽陀藥。在這個世間,任何問題你只要用真愛,真愛也是阿伽陀藥,都能慢慢改善。還有君親師,這也是阿伽陀藥,任何情況你一觀照,從自己的心念一轉,境界跟著轉。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有老和尚的教導就有辦法。
作之師是要學習的。作之君,我們以身作則,有使命感,大公無私,又能納諫、又能知人善任,能夠集思廣益,這是作之君;作之親,能夠高度信任,不棄不捨,不求回報;還有作之師,作之師,我們有培養文化承傳人才的責任,我們還能隨著每個機會點去啟發、去引導員工或者是學生,這是作之師。
我們之前請趙曉龍老師跟大家分享他學習《村學究語》,《村學究語》是作之師非常好的一部寶典,現在有人把它叫「蒙師治要」。我們要當蒙學的老師,這一本很重要,它濃縮了他一生教學的經驗。我們接下來兩次課程,兩到三次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一部書趙老師下的功夫比我深多了,我也會一起來好好學習。
今天又能夠看到大家一起來互相學習切磋,成德也體會「德不孤,必有鄰」。我們心同師父上人,願同師父上人,行同師父上人,相信我們一定能把下一代教好,一定能把文化傳承好,然後我們時間到了就到極樂世界去跟師父上人報到,師父上人一看到你,「善哉善哉,孺子可教也」。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