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弟子規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0/5/27  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拱北殿  檔名:55-026-0002

  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早安。我們接著上一節課講到「首孝弟,次謹信」,說明學問的成就,在於先後的次第,要非常的謹慎,「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而諺語有一句話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百行之首。這個百不是數字,而是一個概念,這個百行說明的就是我們一切的行為,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待人處事接物,都包括在百行當中。而一個人待人處事接物一切行為的根本,那就是孝行,所以為什麼講「首孝弟」,道理在這裡。因此一切的教育根本在哪裡?在孝道。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先教孝道,而一下手就是知識、就是技能,這個教育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後遺症。就是我們剛剛說的,我們投入這麼多的經費,提升了這麼多教師的素質,還有我們軟硬體的設備之後,我們收不到教育的成果,完全收不到。它的問題在這個地方,「首孝弟」就點出來,這個首字就點出來,一個字把所有的問題說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再來「次謹信」,這是指我們行為跟思想的指導原則。換句話說,行為要謹,言語要信,而行謹言信的根本在哪裡?還是孝道。我們用個很簡單的話來跟大家說明,大家就能夠清楚,我們經常教孩子,你要愛這個社會,現在在教環保,你要愛這個地球,你要愛惜資源。為什麼不成功?為什麼教了這麼多的道理,人還是愛不起來?因為我們忽略了「首孝弟」。一個人如果他連他的父母都不愛,他能夠愛國家嗎?他能夠愛地球嗎?如果一個人連他的父母他都不愛了,他都不要了,說他能夠愛這個地球,能夠提倡環保,這是句沒有根據的話,沒有根。所以這句話會變成什麼?會變成空話,會變成長養我們虛偽的口號。這個話講愈多,我們的內心愈虛偽,追求的虛榮心就愈高漲。所以為什麼會有叛逆的思想出現?因為叛逆來自於他自己厭惡這些虛偽的口號。怎麼解決?還是從「首孝弟」開始力行。這句話我們在「科會」裡面就告訴大家,成就一個人的實學它有先有後,而這就是先。所以末學在這裡寫了兩個字叫「基礎」,這是一切學問的基礎。你看我們蓋房子,要不要先打地基?要打地基。種植任何的植物要不要先扎根?要扎根。可是往往大家忽略地基,忽略扎根,為什麼?因為它看不到。根,你說根看不到,根在土壤裡面;地基,地基看不到。看得到的是什麼?看得到的是那巍巍的高樓,是那茂盛的枝葉花果。但是我們要知道,沒有基礎,沒有根本,再茂盛的植物,就像花瓶裡面的花朵它能維持多久?幾天的好看而已。沒有地基的高樓,講老實話我們沒有一個人敢住。

  因此基礎重要,雖然它看不到,可是它太重要了;換句話說,樓層的高度決定在地基的深度。他在打地基的時候,已經確認了這個人成就的高度,你看他打的地基就知道他有多大的成就,這一生已經看出來,所以扎根重要。沒有這個根本,我們所學的一切技能,危害這個社會而已。大家要了解,技能、知識就像一把刀子一樣,這把刀子非常的鋒利。我們中國人有一部經典叫《書經》,《書經》裡面講到的,它說「正德、利用、厚生」,這三句話六個字把一切的道理講得相當的明白,它也是講次第。我們從後面開始講什麼是厚生?厚是厚薄的厚,生是民生的生。我們可想而知,那就是讓民生豐厚,要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好不好?好!因為經濟一發展民生就豐厚了,人民就吃飽穿暖,沒有匱乏,那好。但是它有條件,如何才能發展經濟?上面那兩個字就是答案,利用,利是什麼?鋒利,用就是用途,這個作用非常的鋒利,作用十分鋒利。換句話說,什麼樣的作用很鋒利?末學用現在的話來跟大家講,大家就容易明白,就是科學,科學技術那是再鋒利不過。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你看鋒利的科學技術帶給人類什麼?豐厚的民生物資。可是問題是鋒利的科學技術也能夠摧毀地球,也能夠摧毀人類。問題出在哪裡?現在找不到問題。中國的老祖先告訴我們,上面的那兩個字就是解決方案,正德,你看正德發展完之後,把道德擺正之後才能發展科學,利用,科學發達之後民生就豐富了,厚生。你看正德、利用、厚生,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我們現在是怎麼樣?德不要,正德不要了;換句話說,基礎不要了,地基不要了。我們要蓋大樓,利用就是下面的樓層,厚生就是上面的樓層,一層一層蓋上去。沒有想到怎麼樣?樓房蓋好了,生命也不見了,這是真的,這是事實。你看我們整個地球,到了現在成就這麼樣高度的文明,這是我們祖先想都沒有辦法想到的。好不好?你看從很多方面來講,好,印刷術發達了,大家現在學習,這麼樣方便的這些資源、這些資訊,很方便。可是怎麼樣?不受用。資源這麼多,這麼多方便的教育材料,可是怎麼樣?人不受益。古代的書是要用抄的,很難,可是個個有成就,個個都受益。我們就了解到,現在我們不要再追求效率,要追求什麼?效益,要扎根,扎根重要。所以這裡講基礎,「首孝弟,次謹信」。到這裡就結束了嗎?不是的,這還沒有成就一個人,這只是把基礎給紮下去,往上要提升,所以叫「汎愛眾」,還要擴充汎愛眾。

  換句話說,要把愛父母的那顆心,拿來愛一切年長的長者,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還是什麼?還是指人的範圍,愛自己的族群,也愛其他的族群;愛自己的宗教,也愛其他的宗教。大家怎麼樣?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汎愛眾這還是講人。這個眾只是講人嗎?不是的,拓展到我們能感知到的一切生命現象,所謂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都包含在這裡面。這個時候他有根本了,他能愛他的父母,他自然能愛他的親人,自然能愛他的朋友,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自然而然的能夠推而廣之的,去愛護一切的動物、一切的植物。末學真的願意相信,這樣的一個次第來推廣,我們不用教環保,不用教他,為什麼?他自然愛。你不要教他愛國,為什麼?因為他一定愛,他愛他這個家族,他一定愛他這個國族。這是很多外國人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說為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統統都不見了,只有一個中華文化還存在?這個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歐洲有一批的學者,就專門針對這個問題來做研究。他們後來的研究報告是這樣子說的,他說中國的歷史,雖然經過兩次的亡國,元朝跟清朝亡國了,外族統治,可是它的文化沒有斷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重視家庭的結果,重視家庭,他家族的力量太龐大了,就我們剛剛講的家譜,他愛民族。

  前一陣子一個節氣叫清明,清明的節氣,我相信在座的長輩跟學長們都會去掃墓。而掃墓的時候,如果我們留意墓碑上,墓碑的最上方,兩邊大概都會寫兩個字。末學祖先的墓碑上面寫的那兩個字是「銀同」,銀色的銀,相同的同。銀同它指的是什麼?它指的是我們祖先來的地方,叫做飲水思源,我們祖先來的地方就是銀同。其他的有世安、有魯南很多很多,這個叫不忘本,這就是孝道,這就是慎終追遠。你看他愛這個家族,他能不愛這個國族嗎?為什麼他愛這個家族,必然愛這個國族?因為覆巢之下無完卵。你看這個鳥巢翻覆了,裡面的卵還會完整嗎?不會完整了。所以國家都亡了還會有家庭嗎?不會的。我們華人不管他遷到世界的哪個角落,末學在印尼、在馬來西亞都看到很多的宗祠,為什麼?不忘本,他沒有忘掉這個根本。這樣的一個根本才能讓他愛這個地球,才能讓他愛這個世界。末學告訴大家,真的,我們現在的教育為什麼收不到效果?失根了,他沒有這個根。因此我們這裡講到進階,那就是「汎愛眾」,他是進階要把它擴充出去。

  最後我們看到「而親仁」,還有「有餘力,則學文」,為什麼這裡又提出來要親仁?末學告訴大家,這叫師承。前面我們講到「首孝弟,次謹信」,這麼好的道理誰來教?沒有老師,誰能教這個道理?後面這一段標明師承,老師。所以中國文化的兩大支柱,我們在這裡統統看到了,「首孝弟」,你看講孝道,第一個講孝道,「而親仁」講師道,所以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而這兩個支柱成就一個人,你看成就人不容易,要有什麼?至少要有兩股力量,第一股力量來自於家庭,我們叫夫妻配合;第二股力量來自於學校,我們叫親師配合。「總序」把這個都講完,完全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師教學生什麼?教學生孝順父母,而父母教子弟尊敬老師,配合起來教。我們現在人因為忽略這樣的一個教育,所以不知道怎麼教孝。而有些家長上過《弟子規》的課之後,回去他也知道孝道的好處,可是怎麼樣?很為難。為什麼為難?因為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他的難處在哪裡?有位媽媽回去,確實這個孩子因為他還沒上學,那怎麼教孝?媽媽就告訴這個孩子,她說「孩子(那孩子還很小),你長大要孝順媽媽。」這個孩子告訴媽媽,「媽媽,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所以為難,要叫父母教孩子孝順父母,這個話父母講不出口,講不出來,這個確實不好教。如果有親師配合就不一樣,你看老師教導孩子孝順父母,好教。再來,在家庭裡面夫妻配合,怎麼教?過去不是說只有三代同堂,過去有五代同堂,末學還有看到有七代同堂的。

  在歷史裡面記載有一個九代同堂的,這在唐朝,張公藝九世同居,你看九代同堂。唐高宗就是因為知道有這麼一戶人家,專門親自到他家去拜訪,我們講臨幸,帝王臨幸張府。他就問張公藝這個家長,他說「九世同居這在歷史上沒有看過,你是如何做你們的家教?你們的家風如何維持?」張公藝就向皇帝要了一張宣紙,於是乎就在這個宣紙上寫了一百個忍字,「忍」,呈給了皇帝。歷史上是這麼記載的,說皇帝看了之後,眼淚都流下來,這太感人了。這皇帝看到這一百個忍字,你要曉得,它為什麼感人?皇帝深有感受,他沒有感受他怎麼會有共鳴?深有感受,這相忍為國,相忍為家。你看夫妻配合就是一個忍字,它能夠維繫那麼大的家族。所以怎麼教孝那就簡單了,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講說它有演員,什麼演員?爸爸孝順爺爺奶奶,孩子就懂得怎麼孝順父母。現在為什麼難教?因為沒有演員,三口之家沒有爺爺奶奶,你說父母怎麼教孩子孝順?沒辦法教了。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末學跟大家建議,我們將來要蓋房子,要設計三代同堂的現代化建築物,要設計,為什麼?教孝好教。

  再來還有一個辦法,那是我們釋淨空老教授提出來的辦法,讓企業做家庭,以企業來做家庭,把過去家族擔負起的養老育幼責任,由團體來承擔,這個妙。你看現在光是講我們的社會福利,國家怎麼樣?負擔很重。而這些負擔最後轉變成人民的稅金,因為我們現在納稅,稅金比起三、四十年前,那重了,加重很多。而福利做得愈好人民的稅金就愈重。可是問題來了,這些是福利嗎?比如說我們養老,養老院很多,養老院是福利嗎?各位長輩,想想看我們自己,有哪個人願意老了之後,到養老院裡面去?設備很好,可是缺了什麼?缺了親情。哪個人老了之後不想含飴弄孫?可是我們付出了這麼多的稅金,蓋了那麼好的設備,居然最後是把我們老年一生的幸福,埋葬在那個豪華的養老院裡面,你看這個情何以堪?這個不是福利,看起來是很好,可是那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福利是什麼?家庭養老,家族負起養老育幼的責任這個高明,這個設計高明。不但把我們的稅賦怎麼樣?減少了,又讓更多的家庭得到親情的溫暖。你看這是了不起的見地。我們就可想而知,要恢復這樣的一個傳統,可以透過團體來承擔,把過去血緣的家族擴大成道義之家。所以我們這裡就講養老。

  再來育幼,育幼是怎麼樣?家族的學校,子弟學校,我們就講私塾,自己聘請有德行的家庭教師,你看親仁。所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聯想到,為什麼古代的帝王他聰明?他找到全國最好的師資來教他的皇儲,為什麼?因為皇儲沒有教好,國家就滅亡。你看他有責任感,他對於下一代的教育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親仁。所以我們了解到這點之後,我們羨慕嗎?我們佩服古代的教育思想。因此在家庭裡面成就一個人的生命,在學校裡面成就一個人的慧命,由師承來成就這叫親仁。親近誰?仁德之人。這是「標顯師承」。

  下面「有餘力,則學文」,指的是什麼?經典。有老師還要有什麼?教材,還要有教具,學文。為什麼叫餘力學文?它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不是孝悌、謹信做完了之後,有空再來讀書,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餘力是告訴我們什麼?學文要找到根本。學文的根本在哪裡?在孝悌、謹信這就對了。換句話說,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志在聖賢,讀書志在明理。讀書不是為了將來要有多少薪水,不是這個,這不是它的目標,不是它的方向。讀書是在把孝悌、謹信做到圓滿;換句話說,沒有讀書,孝悌、謹信就不容易做圓滿。雖然有心要做,可是怎麼樣?做不圓滿。為什麼?不明道理。你說要做到孝順,不讀經書如何真正做到孝順?都是什麼?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來孝順父母。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認為什麼是孝順父母?很多人會覺得說,我每個月有給我父母薪水。給我父母兩千塊那就孝順,那是我們自己的意思在孝順,那是真孝順嗎?未必,未必是真的孝順。他為什麼不懂什麼叫孝順?沒有學文。所以學文的目的在哪裡?圓滿孝行、圓滿悌道,圓滿行謹言信的目標,要圓滿它,必須從學習聖人的經典開始做起。所以根本在哪裡?根本在孝悌謹信。而讀書只是什麼?工具,只是手段而已。所以它講「餘力學文」是這個意思,告訴我們學必須要找到根本,無本之學不可取,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看到整個「總序」,把整篇文章的脈絡、整篇文章的宗旨,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末學在「總序」的下面寫了四個字,叫「堪擬序分」,什麼意思?這就像是我們讀過佛經,佛經有三分序分、正宗分、還有流通分,這就像是序分一樣,把一篇文章的目標、方向、宗旨,標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學這篇文章,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達到什麼樣的成就,把它清楚了,所以序分重不重要?太重要了。舉一個例子,「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這碗蜜中間跟旁邊甜度一模一樣,不會說中間的蜜比較甜,旁邊的蜜比較淡,不會;不會說上層的蜜跟下層的蜜不一樣,你把它攪拌之後,它統統都是一樣,均勻了統統都是一樣。所以我們不要看「總序」很短,我們就把它輕忽了,錯了,「總序」它的分量,跟經文正文的分量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往下看,我們開始研究經文。末學念一遍: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研究到這裡,這裡我們前面講過,『入則孝』,這是什麼?扎根,這是扎根。這是一個人學習的第一步,所以叫「首孝弟」,百行之首。所以末學在這裡講這乙一叫做「發蒙初基」,大家注意這個蒙字,我們就了解到,古代是什麼時候開始教孝?啟蒙的時候就開始教孝。什麼時候啟蒙?中國人聰明,中國人有智慧,中國人啟蒙是從胎教開始,這是天下太平的根源,胎教開始。中國人是二、三千年前,就開始講胎教,不像是現代的西方文化,現在有人在說胎教,可是他的胎教跟我們古人講的胎教不一樣。古人講的胎教是什麼?我們看到歷史的記載就知道,文王的母親在生產之前,她怎麼樣?她耳不聽淫聲,目不視惡色,口不出傲言,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什麼叫割不正?這要給大家解釋,剛剛講眼睛不看不好的東西,耳朵不聽不好的音聲,嘴巴當然她不講不好的言語。座位這個席,古人是席地而坐,所以席要擺得正正方方的,為什麼?因為這是有關於心術,我們在後面會講到「字不敬,心先病」,這是有關於心術正不正。

  古代有一個人叫黔婁,黔婁家裡非常的貧窮,窮到什麼地步?窮到他過世的時候,因為過世,我們知道人過世要把他入殮,小殮要用白布把他蓋起來。結果他們家僅有的一張被子,被單很短,因為家裡很窮,短到什麼程度?蓋了人的頭部,腳就露出來;把腳蓋住的時候,頭就露出來,這傷腦筋。那怎麼辦?怎麼蓋?結果弔祭裡面有個朋友他很聰明,他說這個四方形的被子,兩個角落對角線最長,他就建議黔婁的妻子,他說你乾脆這樣子把它斜蓋,用對角線就能夠蓋住。黔婁的妻子怎麼回答?她說「我的先生在世的時候,他是個正人君子,他在世那麼樣的正直,死後怎能斜蓋?那不可以的。我的先生寧願他怎麼樣?露出一段,都不願意斜蓋。」這告訴我們什麼?席不正不坐是心術的問題。

  再來,割不正不食,什麼是割不正?末學看到很多的註解,它說肉要割得很正,要切得很四四方方的。末學不相信這個註解,為什麼?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很難招待,他很挑。聖賢人會不會很挑?不會,聖賢人隨緣而不攀緣。什麼叫割不正?割就是殺的意思,割雞焉用牛刀,就是殺雞焉用牛刀,所以割就是殺的意思。什麼叫割不正?殺不以其道。不正就是什麼?歪,邪門歪道。殺不以其道不吃,什麼叫不以其道?我們就知道了春天的時候,「犧牲毋用牝」,不用母的,為什麼?懷孕,牠要生幼苗,不能夠殺牠。所以叫做「啟蟄不殺,方長不折」,長養慈悲心這是道。再來,什麼是不以其道?末學告訴大家,不仁道的殺生都是不以其道,鬼神不享,他不吃這個東西。如果從現代的飼養來看,你看一個養雞場那麼狹小的空間,養了幾萬隻雞,每隻雞的空間就這麼大,牠終身沒有辦法翻身,牠的翅膀都沒有辦法張開。養一頭豬你看就是那麼大的空間給牠,牠吃喝拉撒睡都在那裡這叫什麼?不以其道。所以以古人的這句話來講,我們現在所有的肉品都是割不正不食,不應該吃,這不符合慈悲心,傷害慈悲心,割不正不食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叫什麼?這叫胎教。這叫什麼?這叫發蒙。這叫「入則孝」。

  所以這個蒙,在《易經》裡面就有一個卦叫蒙卦,《易經》的蒙卦它談到什麼?「蒙以養正,聖功也」。用現在話來講,就是一個孩子在入胎的時候,我們就怎麼樣?養他純淨純善的浩然正氣,這是聖人偉大的事業,聖功。聖人偉大的事業,沒有什麼事業再超過這個來得偉大。我們今天發展經濟、發展科技,再怎麼發展,都不會超過童蒙養正這個事業這麼樣的偉大,沒有超過,沒有辦法超過這個功勞。我們就了解到,古人把童蒙教育的高度,提到什麼樣的高度?有沒有道理?他有道理的。《易經》講到蒙卦,山水蒙,上面是艮卦,上卦是艮卦,下卦是坎卦,艮代表山,坎代表水,所以這個卦象說明的就是山下出泉。這個泉水都在哪裡發現?山底下發現,山底會冒出泉水,這就是蒙卦,山下有水,出泉。所以大家要了解到,我們現在去看看,泉水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叫做水源地,它是出產水源的地方。而一個人,我們現在想想看,我們看到水源地,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念頭?把它怎麼樣?保護起來。為什麼?生怕這個水源遭受污染。大家想一想,如果沒有把它保護起來,它在水源的地方就污染了,下游怎麼樣?下游飲水的人統統拉肚子。這個污染再嚴重,下游生物的生命就堪憂了。

  你看這個卦象代表的是什麼?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把他的思想保護起來,不要讓他的思想遭受到一分一毫的污染。在山泉水清,你看泉水這麼樣的清澈,大家順著這個泉水,這個泉眼我們這樣走,順著這一條溪流而下,我們看看旁邊有多少人家?有多少生命?這一條泉水一直流到海裡面,從上游到中游、到下游,像不像一個人的一生?像!從上游這樣流下來一直到中游、一直到下游,就像是一個人怎麼樣?從幼年到中年、到老年。而當他幼年的時候,能夠保持那純淨純善那個本質,換句話說,他終其一生能利益多少的生靈!這一條河旁邊住了多少個人家,種了多少的稻田,有多少的生命靠這一條河水,清淨的河水來成就他的生命,這代表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力,了不起。你看從《易經》,為什麼古人見微知著?他看到這個泉水,他就了解到我要把它怎麼樣?保護起來,非讓它純淨純善不可。這個說明教育的本質就是什麼?就是防非止惡。我們舉個例子,就像是一盆的清水,這麼一大盆的清水,我們滴一滴墨汁下去很容易,這一滴墨汁要把整盆清水給污染,那只不過是幾秒鐘的事情。因為你一滴下去整個擴散,整盆的清水統統變染濁,要污染它很容易。可是要把這一滴墨汁,從這一盆清水當中再把它清出來,容不容易?太難太難了。你要花的時間、花的成本,要花的心力太難太難了!

  這告訴我們什麼?從這點看出來,如果一個人在「發蒙初基」,沒有好好的把他保護,把他思想保護起來,將來長大了好不好教育?不好教育。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的習慣如果好,他一生幸福美滿,因為習慣成自然;他的習慣如果差,他的一生十分痛苦。不是只有他痛苦,我們要記住,這一條河流源遠流長,他活多久,在他身邊的人就痛苦多久。末學告訴大家,這是真的。我們很多的朋友在監獄裡面,從事教育工作,我們經常聽很多朋友跟我們講,他很感慨,為什麼感慨?因為這些到監獄裡面去的人,大多數來自於一個沒有正常功能的家庭,不健全的家庭功能,造就了不健全的一個人。然後把他關起來之後,他很難怎麼樣?很難轉化。為什麼?已經形成習慣。所以很多人跟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都相當的感慨,他說如果我們這個社會,不拿錢來辦教育的話,不把這些經費拿在做童蒙養正教育,我們就要把這些錢拿來蓋監獄。我們不在教育的前端,把孩子的思想純淨純善的保護起來,我們就必須在監獄裡面,非常痛苦的來做末端的教育。末學告訴大家,我們現在的教育真的忽略了,把孩子純淨純善的那一分思想給保護起來。

  美國的一份調查報告統計,美國的高中生他上高中之後,他看電視的時間,已經超過他在學校上課所有時數的總和。我們要問,誰在教育他?誰在教育美國的下一代?電視。而電視教什麼?末學告訴大家四個字,殺盜淫妄就教這四個,我們感覺到憂心忡忡。現在不是只有電視在教,現在還加入一個更可怕的利器,那叫做網路,網路也在教。大家想想看,我們孩子,現在下一代很多人上網的時間,一天真的已經都快超過他在學校的時間,不相上下。現在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網路成癮」,我們知道毒品會成癮,網路也會成癮。而網路成癮的狀況現在非常的普遍,年齡層一直在下降。以前是成年人網路成癮,再來大學生網路成癮,現在我們聽到高中生網路成癮,再來最近有報導中學初中生、還有小學生都網路成癮。有一個中學生,他的父親為了戒除他的網癮採取一個手段,什麼手段?沒有辦法,孩子吃飯他也不吃飯,睡覺的時候也不睡覺,整天就盯在網路前面。飯一定要把它放到電腦旁邊,他才肯吃,又怕他餓了,又怕他冷了,沒有辦法離開螢幕,怎麼辦?斷電,把家裡的電斷了。還是不行,沒辦法,家裡還是要有電,一來電的時候他又去上網。那個父親沒有辦法,怎麼辦?最後把電腦拿去丟掉。結果出事了,今天剛丟電腦,明天這個孩子跳樓自殺,留下一份遺囑,上面寫著「爸爸,你不讓我上電腦,我就死給你看。」各位長輩,各位學長,我們看到了童蒙的教育多麼的重要!

  中國的教育哲學,《禮記.學記》告訴我們,它說「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的預,就是一個人的壞習慣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趕快怎麼樣?把它禁止。等到他形成這個壞習慣,「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等到他發作了再去禁止他怎麼樣?禁止不了。因此我們從這裡看到童蒙教育的重要之後,我們才承認,原來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原點,而孝道的教育又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我們這一節課就上到這裡,下午我們再繼續的跟大家來分享《弟子規》,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