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弟子規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10/5/28  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拱北殿  檔名:55-026-0006

  尊敬的法師,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早安。我們上一節課講到,「事死者,如事生」,這一條其實是孝道的圓滿,在我們整個中國的歷史綿延流長,這一條祭祀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在過去曾經有外國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問說祖先那麼的遠,你們又不認識,你為什麼要拜他?這就是從這裡能看到東西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就是因為它有這樣的信念,什麼信念?飲水思源、知恩報恩的信念。你看祖先雖然那麼的久遠,雖然我們不認識祖先,可是一個人他能對祖先念念不忘,對他的恩德念念不忘,這顆心就是大善,不忘本。所以大家可以知道,在海外還有很多的祠堂,末學到馬來西亞、到印尼,還看到很多華人在那裡建立的祠堂。而這個祠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什麼角色?團結族群的角色。當地很多的華人,團結在這些祠堂宗廟的基礎之上,他們都知道自己,你看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可是同樣譬如說姓張的遇到姓張的,就親切得不得了,為什麼?一家人。這個態度延續了中華文明的團結,家族的力量很重要。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一個會紀念祖先的人,他必然是厚道的,為什麼?他知恩報恩。換句話說,一個不懂得紀念祖先的人,他的行為是刻薄的。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現在的世風為什麼慢慢的淡薄?因為忽略了祭祀。

  在宋朝有一位大儒邵康節先生,他就寫過一首詩,他提到中國人祭祀的心境,他說「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你看這就感謝,用感恩的態度來面對他的一天,你一天開始就是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但教處處田禾熟」,希望每個地方都大豐收,田禾熟。「惟願人人壽命長」,希望每個人都壽命長。「國有賢臣安社稷」,希望國家有賢明的臣子來幫助國君治理國家,讓社稷安定。「家無逆子惱爹娘」,希望每家都是孝順之家,每家都是好家,每個人都是好人。最後他說「四方寧靜干戈息,我若貧時也無妨」,只要天下太平,我貧窮一點有什麼關係!貧窮,可是天底下太平,人還是怎麼樣?人還是幸福的。所以你看那一炷香燒下去,能夠燒出這麼多的感恩之心,能夠燒出這麼多的期許,能夠燒出這麼多的善念,你看這是心香。不是我們現在人講的迷信,不是我們現在人說的這個事很麻煩,不是的,它是教育,是非常深刻的教育。

  所以宗教對人是一種教化,在這儀式當中,任何人、任何事、任何一個儀式都是表法。你看為什麼要拜祖先?因為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祖先是我們的源頭。為什麼要拜這些聖賢人?因為見賢思齊,我希望向他學習。再來,他的言教、身教,我們講立功、立德、立言,這些都提升了我們物質、精神生活的高度,沒有他們,我們就沒有這些這麼好的人生道理可以聽聞,所以我感謝他。因為見賢思齊,因為知恩報恩,我祭拜他這一點迷信都沒有。不是說我來拜你,你保佑我中彩券,那個人是小人。你拜他他就保佑你,你不拜他他就詛咒你,那個不是君子,那是小人,那個在人間都被唾棄,那是貪官污吏,那為什麼要拜他?所以不是這個意思的。真正的神明不會接受我們的賄賂,不能接受,這個大家要清楚。

  所以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這幾年釋淨空老教授在各地都在提倡,「萬姓先祖紀念堂」,這個它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個教學的工具,它能讓我們下一代不要忘記他祖先的恩德,不要忘記他的祖先曾經做過哪些福國利民的事業,讓子孫在心裡面都能時常的提起祖先的教誨,跟祖先的榜樣,他能看得到。所以我們要響應這樣的號召,「萬姓先祖紀念堂」,因為它可以在很小的空間當中,就能夠把所有家族的姓氏,我們一起供奉,它能符合現代這個社會高密度住宅這種需求,它不會佔很多的空間,又能讓我們帶我們的子弟時常到這個地方,為他們敘述祖先的恩德、祖先的德行、祖先的智慧,這是很重要教學的工具跟場所。這是講到「祭則致其嚴」。所以把這五條我們統統都落實了,「入則孝」才能夠達到圓滿。

  下面我們看「出則弟」,這是第二段,這是「發蒙初基」的第二段,末學先念一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這是總綱領,所謂的悌道跟孝道,其實是類似而延伸的一種態度。我們剛剛說到,孝道在古代它的定義,叫善事父母,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父子之間的愛。悌道是善事兄長,也就是說兄弟之間的愛,這是愛的教育。『兄道友,弟道恭』,這就是愛的具體表現;『兄弟睦,孝在中』,這就是孝的延伸,孝道的延伸就是悌道。我們看到古人在這方面做得都非常的圓滿,我們在前面提到,有一個孝子叫王祥,王祥他是侍奉他的後母非常的盡心盡力。而王祥有一個弟弟,這就是後母所生的弟弟叫王覽,王覽那就是天性淳厚,跟大舜的異母弟是完全不一樣,他是非常的淳厚。他每次看到母親在凌虐哥哥的時候,他總是過去一起幫助他的哥哥,譬如說母親虐待他去做一些勞役,弟弟就跟哥哥一起做。甚至於有一次,後母用了毒酒要把王祥給毒死,王覽知道了,就過去搶那一杯毒酒要喝,結果後母就把那個毒酒給打翻,愛自己的孩子。王覽這樣的表現,都在給他的母親勸諫,你看「親有過,諫使更」,在勸諫他的母親,一次一次的用他跟哥哥一起受罰,來勸諫他的母親。怎麼勸諫?我是妳的親生兒子,妳愛我,可是有沒有想到,我的哥哥也是人家生的?也是娘生的對吧?只不過他的母親現在已經過世了。妳懂得這麼愛我,難道就不能懂得怎麼去愛這個哥哥嗎?在勸諫他的母親,但是沒有任何激烈的這種爭辯,還是順從他的母親。

  後來王祥娶了媳婦,王覽也娶了媳婦,後母還是沒有改變,她除了虐待王祥,還虐待王祥的妻子,每次就叫王祥的妻子去做一些苦差事。可是很難得的是,王覽的妻子跟著她的大嫂一起受罰,很難得!夫妻同心,這在歷史上都很難見到這樣子的例子。最後你看連王覽的妻子,都是跟著一起受虐、一起受罰,後母難道是鐵石心腸做的嗎?不是,後來這個後母終於被感化。而大家要曉得,王祥的孝心,固然我們非常的欽佩,可是王覽的悌道,對這個哥哥的愛護,更讓我們覺得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大賢,是大賢人!足以當成我們的榜樣。後來確實王祥他的官做到了太保的地位,三公的地位這是王祥。因為什麼?他是大孝,他的後福無窮。可是王覽他的後福更大,他不但孝順父母,而且怎麼?友愛兄弟。甚至於為了哥哥,他可以去搶那一杯毒酒,為哥哥喪命他都甘心,而且要讓他的母親覺悟。所以王覽,你看他的福分確實深厚。據歷史的記載,他九代公卿,就是他的子孫九代都是做大官的。大家知道這個著名的王羲之,這就是他的好像是五世孫,就是他傳的子孫,傳到後來,就有一代就是王羲之。大家知道王羲之也是當官的,王右軍也是當官的。歷代簪纓甚盛,都是公卿不絕,這是從他的孝道跟悌道來的,這說明「兄弟睦,孝在中」。下面特別舉出兩條,是兄弟之間特別會起爭執的兩條:

  【財物輕。怨何生。】

  這是輕財。

  【言語忍。忿自泯。】

  這是息爭,這兩條如果能夠守住,兄弟之間必然能夠團結。我們看到李毓秀夫子為什麼提這兩條?不是說兄弟之間,悌道的障礙就是這兩條,不是的。而是告訴我們這兩條最主要,而這兩條能夠化解掉,幾乎兄弟之間的問題就能解決大半,其他的都是小問題。而我們看到『財物輕,怨何生』,這個古人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一個人叫嚴鳳,他非常友愛他的兄長,嚴鳳他在朝廷裡面當官,當到了很高的地位,後來因為我們知道六十歲就要告老還鄉,所以他告老還鄉之後回到鄉里。因為他在朝廷裡面的官位很崇高,所以到了鄉裡面,所有人都對他很尊敬,如泰山北斗。這是朝廷裡面做大官退休回來的,鄉里的士紳,每個人都很尊敬他。他在回家的時候,他的哥哥因為能力不是很強,所以一直就在嚴鳳的家,等於說是住在他家,吃穿一切的用度都是嚴鳳供應他的,就養了這個哥哥。結果告老還鄉之後,有一次宴請賓客,就把鄉裡面的族人就找來,還有親戚朋友找來,宴請賓客,嚴鳳就跟著哥哥一桌一桌敬酒。大家要曉得,嚴鳳雖然是當大官的,回到家裡面還是以哥哥為主。不是說自己我了不起,我在朝廷裡面當大官,哥哥還是我在養的,所以自己做主人到處去敬酒,把哥哥晾在一邊,他不是這個樣子。他是請哥哥在前面敬酒,他自己在後面陪著哥哥敬酒。

  那我們都知道,敬酒難免要怎麼樣?配一些酒菜,所以他就在後面就準備一雙筷子遞給他的哥哥,哥哥在喝酒的時候,遞筷子給哥哥夾菜。沒有想到敬酒敬到一半的時候,因為他的筷子遞得太慢了,這個哥哥回頭沒有拿到筷子,一下子怎麼樣?脾氣就來了,當著所有客人的面打了嚴鳳一巴掌,那個一巴掌就過去。我們要知道,嚴鳳是告老還鄉的士紳,在鄉裡面怎麼樣?名聲還有各方面的這種知名度都很高,很多人都很尊敬他。可是他的哥哥居然當著所有的客人面前,毫不留情的打了他一巴掌。一般的人受不受得了?一般人肯定受不了,不要說他有那麼高的社會地位。就是沒有那麼高的社會地位,就是一個乞丐,他還覺得我要面子對吧?但是嚴鳳一絲一毫的不悅之情都沒有,照常的陪著他的哥哥敬酒,好像就沒有發生任何事一樣。而且那一天晚上因為哥哥喝多了,那天晚上扶哥哥到寢室裡面睡覺,安寢之後他自己才去睡。而且他哥哥還沒醒來之前,隔天他就已經醒來了,還到哥哥的床前問候,問說昨天喝多了,今天身體有沒有不舒服?還去床前問候,就像昨天那一巴掌的事情,完全沒有發生過一樣,他是這麼樣愛他的哥哥,愛護他的哥哥。我們就要說,我們看到他的修養怎麼樣?功夫到家了,那個忍辱的功夫到家了。我們真能肯定過去的讀書人,他那種修身的功夫,那種心平氣和的功夫到家,處處都提得起來。這是我們的學處,我們研究經文都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我們就功不唐捐。

  因為他的悌道出了名,他們那個家鄉裡面有一對兄弟,叫做施左跟施右這一對兄弟,他們也是年老了,年老了之後,這兩個兄弟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他們都是做官的,也都是告老還鄉的。可是居然這兩個人為了分家產起了衝突,兩個兄弟起了衝突,你看都是讀書人。就想到什麼?想到了嚴鳳。弟弟就是有一次,可能在一個渡船裡面遇到嚴鳳,就是兩個人在渡船的時候,兩個人就正好搭同一艘船,看到嚴鳳,因為嚴鳳是一個鄉紳,大家都很尊敬他,去跟他打招呼,然後就談到這件事情。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施右就很激動,就說他的哥哥多沒有道理,很沒有道理跟他爭財產,這個話就跟嚴鳳就講,說哥哥侵佔我的土地,搶我的田地,很抱怨。說完了之後,你看一般人抱怨完了,他想要得到答案是什麼?認同有沒有?沒想到他看到嚴鳳神情非常的凝重,就問他說,「您老怎麼回事?這其實是我們家的紛爭,為什麼您老這麼樣的凝重?」沒問還好,一問嚴鳳的眼淚就掉下來,他就說「你有所不知,你看我這一生最擔心的,就是我的哥哥非常的懦弱,我的哥哥年紀這麼大了,他還這麼的懦弱,我一輩子操心的就是這個事情。我的哥哥,如果能像你的哥哥那樣跟你爭財產,我不知道有多高興。他如果能跟我爭財產,我還巴不得把我所有的財產都給他,那表示什麼?表示他很有能力,他還會來跟我爭。可是你看我唯一擔心的,就是我的哥哥這麼的懦弱。」

  說完了之後痛哭流涕,他就是巴不得,我的哥哥像你哥哥那樣多好,還能跟你爭多好!我真羨慕你有這樣的哥哥,你的哥哥還是這麼身強力壯的。結果施右一聽到這個話,你看都是讀書人,他怎麼樣?他有良知,他這兩個人在船上就哭起來了。這個施右回去之後,就跟他的哥哥跪下來懺悔,就把嚴鳳的這一番話跟哥哥來講,就說你看我們還是當過官的,愧對讀聖賢書,你看嚴鳳這樣的德行。所以哥哥聽到了,施左聽到了這樣的話,兩個兄弟就一起手牽著手,到了嚴鳳家去跟他叩謝,兩個兄弟就變成了鄉裡面,非常要好的一對兄弟,而且不分家了,相保如初,友愛終身。你看「財物輕,怨何生」,那個怨從哪裡來的?如果把財物看得輕一點,哪裡有怨?再來,兩個人不分家,這個家道怎麼樣?更加的興旺,一加一大於二。一分家,你看兩個人雖然分了,可是那個團結的力量大幅度的削弱,家族的興衰就在那一念之間。

  下面『言語忍,忿自泯』,你看兄弟之間的紛爭,有時候都是來自於很瑣碎的小事。什麼意思?爭一口氣,賭氣,都是很小的小事,爭到最後都變成了行同陌路,變成了仇人、仇敵,比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那個怨恨還要深刻。在明朝有一個讀書人,萬曆年間有個讀書人叫做陳世恩,陳世恩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上面還有個哥哥,下面有個弟弟不務正業,哥哥還好,哥哥也是一個士紳。弟弟不務正業,喜歡跟不良少年一起交遊,所以天天很晚才回家,有時候喝得酩酊大醉回家。一回到家,哥哥總是責備這個弟弟,用很粗暴的言語責備這個弟弟,久而久之,我們就知道結怨了,你看言語不能忍,整個家庭就結怨。這個我們就要知道,其實講老實話,我們對於成年人,真的不要用責備的態度,因為你說他壞,他會說:好,我壞我就壞給你看,我就更壞。那個對立一形成於事無補。於是陳世恩就勸他的哥哥,他說「這樣子再他罵下去,也怎麼樣?也沒有改善,那倒不如我們換一個方式。哥哥,以後弟弟回來的時候,你就在房間不要出來,讓我來勸一陣子,看看有沒有效果?沒有效果你再來罵」。結果陳世恩每一次就在家裡等他的弟弟,不管到多晚,都等到他回家。

  回到家的時候,不但沒有責備這個弟弟,反而百般的慰問弟弟:「喝酒喝多了,肚子會不會餓,吃點東西墊墊肚子,胃比較不會那麼傷,哥哥去幫你煮一碗麵,幫你煮點東西,熱點東西。」這樣子天天在等弟弟,這個弟弟有一天回來的時候,就在他的哥哥面前跪下去,就跟哥哥說,「哥哥,你這一大段時間以來,弟弟不是說不知道你的苦心,而是怎麼樣?我的面子拉不下來,所以還是放縱墮落。但是看到哥哥您這樣子對我,我實在是不好意思,我不好意思再這樣子墮落下去。」你看浪子回頭了,所以救了這個弟弟。「言語忍,忿自泯」,一個家庭為什麼吵吵鬧鬧的?都是來自於言語不能夠忍,就控制了!我們都覺得說,你一定要照我說的來做,我才會高興;你不照我說的做,我就憤怒。其實那個不是真正的為對方著想,也不是真正的想為對方好,而是什麼?而是對方不順我的心,不順我的意,我就憤怒,我就對立。事實上你說誰沒有修養?是自己沒有修養,不是對方的過失。

  所以在《德育故事》裡面,有記載一個故事,叫「少娣化嫂」。這個女子姓崔,崔少娣,我們叫做妯娌之間的關係,在這裡都能得到很好的啟發。一般妯娌的關係不好,為什麼?也是來自於言語不能忍,還有財物不能輕。崔少娣不然,她還沒嫁到那個家之前,因為那個家有五個兄弟,這五個兄弟前面四個兄弟都已經成家了,還是住在一起,可是這四個兄弟,妯娌之間相處的關係很不好,非常的不良。整個鄉里都已經出名了,四個妯娌之間經常為了小事在那邊紛爭。所以還沒有嫁過去之前,家裡的人就很擔心她,因為過去的婚姻都是媒妁之言,有時候很早就已經訂了,以前人守信用,即使知道他們那個家不安寧,四個嫂嫂很厲害,可是這個婚約能不能中止掉?不能中止掉,因為他是很講信用的。可是大家很擔心,說少娣將來嫁過去之後,將來會不會吃虧?這四個嫂嫂這麼厲害,會不會被欺壓?少娣一點都不擔心,很輕鬆,就安慰她的這些親戚,她說「人不是鐵石心腸,只要我真誠的對待她們,她們都會真誠的回報給我。」她很有信心!

  結果她就嫁過去,果不其然,這四個嫂嫂真的很厲害,可是崔少娣抱著一個心就是吃虧到底,你看一個人願意吃虧,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得倒他。人所有的災難,所有的困難,都來自於我不願意吃虧,我為什麼要吃虧?殊不知古人有一句話,我不認識什麼是君子,但看事事願意吃虧的便是;我不認識什麼叫小人,但看事事都要佔便宜的就是小人。君子跟小人從哪裡分辨?從吃虧,還有佔便宜當中去分辨。講老實話,吃虧難道真的吃虧了嗎?吃虧就是佔便宜,這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吃虧就是佔便宜。所以少娣進到這個家裡面,事奉這四位嫂嫂執禮甚恭,非常的有禮,而且所有不好的這些差事,她都攬在身上做。我們現在人家不願意去幹的事情,掃廁所、挑水、劈柴,統統她都去做。人家問她說為什麼都是妳做?她說:因為我是最小的媳婦,我不做誰做?在這個家庭,我是資格最資淺的,所以就應該我去做,沒有計較。所有的妯娌看到這個狀況,久而久之,做一天人家覺得說應該的,做一個月人家也覺得應該的,做一年你看慚愧心就起來,怎麼每次都她做?所有的人都起慚愧心,她這個做法就是教育,她的教育的效果就形成。

  後來少娣就是在家裡面,漸漸得到了四位嫂嫂的信任跟尊重,因為她是真的,她是真誠的。有一次在抱孩子,少娣在抱她嫂嫂的孩子,就發現到這個孩子尿在少娣的身上,這個嫂嫂一看到孩子尿了,趕快要去把孩子給抱過來,讓少娣去換衣服,少娣就說:不要,妳不要過來,這樣會把孩子給驚嚇到。那種關懷就像是在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沒有兩樣,把嫂嫂的孩子,當成是自己孩子一樣在關愛,這看在人家父母眼裡怎麼樣?很溫馨。自己的孩子在妯娌的懷抱裡,就像是她在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感化了她的嫂子。她完全沒有說我這個衣服被尿濕了,一點面有難色,一點都沒有。所以後來這四個嫂子很感慨的,非常感慨,因為所有搬弄是非的事情,到了少娣這裡就沒有了。你看東家長西家短,四個嫂子,每個人到了少娣面前講,大嫂怎麼樣,二嫂怎麼樣,三嫂怎麼樣,所有的話到了少娣這裡,都沒有再傳出去,完全不搬弄是非,謠言止於智者。少娣的僕人,只要一去傳其他嫂子的壞話,少娣就嚴厲的處罰他們,不准他們去傳別人的謠言。久而久之,所有的人來跟她告狀,來跟她搬弄是非,「言語忍,忿自泯」,她統統都沒有一句,我們叫加油添醋都沒有。後來這四個嫂嫂自己很慚愧,就講「五嬸大賢(五嬸大賢人),我等非人(我們四個都不是人)。」你看慚愧我等非人。所以大家就曉得,人不能夠感化別人,都是自己真誠心不夠所致。我們從少娣的故事裡面,我們就了解到確實「言語忍,忿自泯」。下面: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這是總綱領裡面,我們就舉出這兩條,「伯友仲恭」,還有「長幼有序」,只要抓住這兩個綱領,我們就能夠把悌道圓滿。我們看到《三字經》裡面告訴我們,「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你看『長者先,幼者後』,這個古人一般家庭教育都是知道的。在雪廬老人他編的一本書,叫《常禮舉要》,裡面就講到很多這樣的觀念,他告訴我們,「一個為人子者,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在家裡他就養成這樣的一個行為,家裡面總是有個位置是空在那裡的,那是什麼?那是給長輩坐的;而有客人來的時候,是給客人坐的。一般未成年的孩子,在家裡是沒有座位的,他是沒有座位的,客人來的時候他要是在站在邊邊的,做什麼?服務長輩,他沒有座位。在這樣的一個家庭環境養成的就是什麼?就是謙卑,他不是傲慢,他不會長養傲慢的氣息。所以「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紮一個孩子謙卑、謙虛的人生態度。你看坐不中席,他不會大喇喇的坐在那個最尊貴的位置;行不中道,就是中間這個位置,他不會走這個位置。所以過去我們進廟的門都是什麼?都是走兩邊的邊門,這是什麼?恭敬。大家都知道這樣的道理,不會去觸犯這樣的禮節,為什麼?謙卑。有這個態度的之後,下面這些態度就很容易形成,我們念一次: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這個態度就出來,大家就了解到,確實現在的孩子有沒有謙虛的態度?其實我們看到很少有謙虛的態度,都是非常的無禮,很傲慢。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對孩子一生來講,是好事、還是壞事?壞事,真的是壞事。末學在職場上待過,我們就了解到,職場上最受歡迎的人是哪種人?我們通常講說超級的銷售人員,最受歡迎的銷售人員,那種人都是極為謙卑的人,都是處處想到客戶的人,處處為客戶著想,處處謙卑,處處自卑而尊人,這種人在職場上最受歡迎。可是往往大家要了解到,這個態度哪裡形成的?是不是說大學畢業他就懂了?大學畢業他突然懂得謙卑了?沒有這回事。很多的父母說這個沒關係,這小事,長大他就知道了。長大會知道嗎?有時候我們不明白道理,我們把這些小的細節給輕忽了,都以為這是小事,這不是小事。大家要知道現在的孩子,『長呼人,即代叫』,沒有這樣的習慣。末學聽到一個朋友說,他們的員工到了客戶家去做維修(他們是賣爐子的),到家裡去維修,門進去後問說你爸爸在嗎?理都不理,這個孩子理都不理,還繼續看他的電視,態度非常的傲慢。見到這個父親,父親痛苦萬分,家長痛苦萬分,為什麼?孩子叫不動。大家要了解這是結果,孩子傲慢,孩子冷漠,孩子不懂得人情世故,這是結果,它的原因在哪裡?都是從「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這些在小時候沒有紮他這個根。你看「長者先,幼者後」,我們小時候,跟長輩同一桌吃飯,我們這個菜夾起來是先夾給孩子,還是先夾給我們的父母?長者先,幼者後,這個菜夾錯了,那個傲慢的根源就種下去,無理的態度就種下去,這都是教育的敏感度。所以《弟子規》是很好的教材,因為它教導我們怎麼樣做,能夠避免將來的惡果,我們能不受到這種,孩子傲慢、孩子冷漠的這個惡果,怎麼樣避免它產生。

  所以這一條,末學在「科會」這裡寫是「代勞」,一般古人都有這個態度。我們讀到《唐史》裡面有一個李勣,李勣本來叫徐世勣,但是因為他的功勞很大,所以唐太宗賜姓李,賜他國姓。因為唐太宗他的名字有個世,所以他避諱,他把他那個世去掉,後來他就叫李勣。這個李勣他的官做到很大,可是他到了年老年紀很大,七十幾歲的時候到他的姊姊家,姊姊都八十幾歲了,還幫他的姊姊煮粥,熬粥。可是因為他的鬍鬚,古人的鬍鬚,都沒有像我們現在人有剃鬍鬚,那鬍鬚很長,在搧火的時候,一不小心把他的鬍鬚給燒了,他就趕快去救火,鬍鬚給燒了。姊姊就看到弟弟這個樣子,你看都七老八十,她說「你何苦?我年紀這麼大了,你的年紀也這麼大了,而且我們家的社會地位這麼高,僕人這麼的多,你又何苦幫我煮粥?然後這麼一大把的鬍鬚被燒了。」這個李勣就告訴他的姊姊,他說「就是因為我年紀大了,我們姊弟兩個人,還有多少機會能夠這樣子相處?我這個做弟弟的還有多少機會能夠幫妳代勞,能夠幫妳煮粥?」你看兄弟之間的情誼,所以這個代勞,李勣他做到了。

  再來,『稱尊長,勿呼名』,連父親、母親的名諱都不敢怎麼樣?說出來,尊敬到這個地步。這不是我們講的叫做繁文縟節,不是的。這是長養孩子的恭敬心,這是成就孩子事業,成就孩子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這是教育。

  『對尊長,勿見能』,那這就更不用說了,我們蔡老師講過《弟子規》的四十集的,大家很多人都看過這個四十集,裡面蔡老師就舉著一個例子,說他一個長輩帶著小孫女,到了親戚家去串門子,因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很小就學英文。奶奶為了要讓孫子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就帶她到朋友家考她英文,蘋果怎麼講?雨傘怎麼講?桌子怎麼講?孩子對答如流,奶奶只要舉什麼東西,孩子就能用英文對答如流,見能。這個講到最後換孫子考奶奶,「奶奶,書本的英文怎麼講?」奶奶說「奶奶怎麼知道書本的英文怎麼講?奶奶又沒學過英文。」孩子就跟奶奶就講,「奶奶妳真是白痴,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你看我們就想到,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罵六、七十歲的奶奶是白痴。我們就想到這是教育嗎?這一句話聽在我們做教育人的心裡,我們是多麼的沉痛!你看這個孩子她的英文再讓她多麼的流利,不管她有多少級的英文能力,她這一生如果那個傲慢的心沒有轉過來,那個能力對她來講,都是一輩子的負擔。

  所以在這裡,我們「善兄舉要」舉了兩條,第一條叫「敬謹」,第二條叫「順遜」。都是教什麼?都是教恭敬,都是教謙卑。而這兩條就足以讓這個孩子一生的成就,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那我們下一節課,我們再從「順遜」這裡跟大家來做分享。這一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