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弟子規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10/5/28  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拱北殿  檔名:55-026-0008

  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午安!上一節課我們談到了「出則弟」,也了解到禮的重要性。禮是自卑而尊人,也是我們開發智慧的第一個步驟;換句話說,要開發智慧,要成就聖人,第一步一定是學禮。沒有學禮,我們講「不學禮,無以立」。大家知道這個立,立在哪裡?立在道上。不要說在人際關係沒辦法立,道都立不住。孔老夫子「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那個立就是指的這個,不學禮沒有辦法達到這個境界。而我們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什麼?根,樹木的根已經怎麼樣?紮得非常的深了。就是不是只有長出根而已,而且那個根還能牢牢的抓住這個地,再怎麼樣的颱風都吹它不倒,這叫「三十而立」,就是他已經不動搖了。

  末學真的了解到,就是說我們這個時代來學儒,我們可能學了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達到立的這個程度,可能都沒有辦法。為什麼?我們誘惑太多了,這個時代誘惑太多了。所以就了解到這個禮的重要性。其實如果大家涉獵,我們在這裡三教合一,大家涉獵佛法的話,就了解到禮的這個地位,儒家的禮就是佛家的戒。戒是佛行,禮是儒行,就是一個聖人的行持他的表現就是禮。所以《禮經》裡講到的,「禮者,天地之序也」,它是天地的順序,不是誰規定的,它是自性流露的,明明德流露出來的行為就是如此。我們現在的明德沒有開發,在凡夫的地位就是藉著模仿聖賢人的行為,讓我們由外而內的內化我們、改造我們的這顆心,由外而內,這是學禮。

  所以下面我們要談「謹而信」的謹,講的就是什麼?禮的行為規範。這裡我們丙三就把「謹」跟「信」合成一條,就是「行謹言信」。謹,講的是行為;信,講的是言語,當然是偏重講言語。後來我們看到「信」篇的時候,我們又會認識到,信不僅僅是言語而已,信還是更深刻的講到是信心。什麼是信心?信明德,我本來就有;信「人之初,性本善」,我本來就是。換句話說,聖人有,我也沒有少一分。在聖人明德沒有多一分,在我們凡人的地位明德沒有少一分,甚至於小人他的明德也沒少一分,要信這個。「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聖人本性本善,我自己?我也是本性本善,任何人,就算是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也是本性本善的。信就信這個,而一個人真信了這個,他還會不會墮落?他就不甘墮落。我們講,相反的,自甘墮落為什麼?因為他不信,他不相信我能夠這麼樣殊勝的成就,所以這個做不到。

  不但相信自己,我們相信一切人都有。所以一個人為什麼肯做教育?為什麼肯接受教育?他不想糟蹋自己的明德,他也不想糟蹋別人的明德。所以我們「謹」跟「信」,其實慢慢的就已經在怎麼樣?誘導我們往進階的方向,就是修道的方向,在走。你看「入則孝,出則弟」,現在要怎麼樣?要跨出去,慢慢的要跨出去。所以這一章開始特別的就把禮講出來,因為學習禮是學習聖人的第一步,它是知止,走「知止而後有定」的那個脈絡下來。

  「謹」,我們分成六條。這六條末學跟大家說明也是綱領,不是說六條就包括所有,不是,它是綱領。哪六條?丁一是「習禮導行」,下面的一層是戊,戊一、戊二,乃至於到戊六。當然這是末學的心得報告,是不是就分這六條?其實不一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去分,這只是一個分類的問題。為什麼分類?幫助大家學習,比較有脈絡的學習。我們先看第一大類「作息常軌」,這就是一個禮儀的習慣,所以第一個講到作息。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這是「惜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這是「衛生」。其實這兩條互為表裡,為什麼?都是對身命的珍惜,對身命的愛護。第一條我們看,惜時。我們要了解到人一生最積極的事是什麼?這有普遍性,人一生最積極的就是什麼?出生之後沒有一刻他停下來說我不向死亡奔跑的,沒有一刻,他一生下來就一直往墳墓在跑,而且跑的速度很快。所以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什麼東西都可以不珍惜,時間不可以不珍惜。再來,人生這麼長的路,什麼藥都可以吃,後悔的藥不要吃。為什麼後悔?後悔就是早知道,千金難買早知道,因為光陰怎麼樣?一去不復返。

  末學對這個有很深刻的一個經驗,就是有一次在我們講座快結束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他就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跟末學交流。他問末學,如何才能克服死亡的恐懼?末學就問大家,請問各位學長,你從小到大有認識過一個人沒死的嗎?你朋友當中,或是你聽過的有沒有一個人沒死的?他們都搖頭,沒有,從來沒有認識過這樣的人。既然說人都要死,末學就說,我們就要對一件事情要百分之百的信心,什麼事情?我一定會死,對這件事情你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說我去投資股票會賺錢,你有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沒有。你說我幹這一行、幹這個生意我一定會賺大錢,你有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沒有人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對不對?你說我做這件事情百分之百一定成功嗎?沒有人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可是對於死這件事情我們必須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我一定會死,大家有沒有信心?有。既然你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應該把努力放在哪裡?你都把努力放在那些你沒有把握的,完全沒有信心的地方,那你叫明智的選擇嗎?你股票不一定會賺,你天天去努力股票有意義嗎?而你知道你百分之百會死,結果我們天天不去思考死亡的問題,我們天天不去努力說我會死,會死之後我什麼都帶不走,我股票即使讓我賺多少我都帶不走,那為什麼不去努力帶得走的?所以你看,對於『老易至,惜此時』怎麼樣?我們一點警覺性都沒有。

  你看民國初年一代高僧印光祖師,這個老人他是先儒而後佛,由儒入佛。老人家在晚年的時候給他這些親近的信徒們的教誨是什麼?把「死」貼在額頭上。什麼時候會死?不是十年後,也不是明天,我立刻就要死了,我們珍惜光陰的態度就出來了。在《千字文》裡面講,「尺璧非寶,寸陰是競」,就是給你一公尺長的和氏璧,那已經很寶貴了,千金難買,那叫做富可敵國,他說尺璧非寶,一公尺那麼大的璧玉都不算是寶,可是每一寸的光陰都要珍惜,比那個還要寶貴。這是什麼?這是識貨人講的話,他識貨,他不識貨不會講出這麼深刻的話,我們承認確實是這個樣子。

  結果這個問題講完之後,隔天用餐的時候,有一個朋友跑來跟末學講,他說昨天聽您講的這個問題,內心當中起了很大的震撼。末學也很驚訝,為什麼別人聽起來都很平常,為什麼他會很震撼?他接下來的話把末學給震撼了。他說我是一個癌症患者,我只剩下不到一年的壽命。為什麼這個話他聽進去?因為他知道他的時間已經不久了,他聽進去了。一般的人說,我還有二十年、我還有三十年、我還有五十年,確實您講得也很有道理,可是打包起來,我三十年後再來想。三十年後,末學告訴大家,不可靠。為什麼?明天都不可靠。所以我們就了解到這句話重要,真正把「死」字貼在額頭上,我們確實就會去思考什麼是帶得走的。而我這一生不要再浪費時間去搞那些帶不走的,搞那些我都沒有百分之百信心的東西,那何必?用所有的心思放在我帶得走的,放在我百分之百確定的這件事情上面,要跟這個事情做一個了結,這就對了,這個態度就十分正確。而且一定不會吃後悔的藥,後悔的藥就跟它無緣了,絕緣了,這是真的。

  再來衛生,我們看『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個跟前面互為表裡,我們要保護自己,至少在衛生上保護自己。為什麼?這個身體還沒有解決我們最重要的生死問題之前,死不得,還是要保護它。怎麼保護?衛生。衛生的核心是什麼?衛性,末學告訴大家是衛性,衛生是皮膚、是表,骨髓是衛性,就是長養慈悲心,衛性。清楚這個之後,你看念頭就知道,他為什麼只提這兩句?這是一個代表而已,認識的深度要深,所以有自有他,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這兩條我們就知道作息。下一個是儀表的規矩。第一個談「穿戴」: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這個穿戴十分的要緊,為什麼?一個人「誠於中,形於外」,穿戴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什麼?尊重對方,所以一定要穿戴得非常的得體。古人童蒙養正就教到了這裡,在古人的童蒙養正當中,強調一個孩子他要做到三緊,鬆緊的緊,三緊。哪三緊?第一個頭緊,第二個腰緊,第三個腳緊,叫三緊。頭緊是什麼意思?頭髮要綁好,古人留長頭髮,要把它綁好,頭要緊。再來,腰要緊,因為古人的衣服都是寬鬆的,從哪裡束住?從腰部束住,那個大帶把它綁緊。第三個腳要緊,靴子穿起來要用鞋帶或者是綁腿把靴子綁緊,做什麼用?看起來有精神。如果我們這三個地方都鬆鬆垮垮的,這個人穿得再名牌的、貴重的,他都沒有精神。就我剛剛跟大家說到,現在孩子因為頭髮留得很長,他又不修剪,然後又染得青一塊、紫一塊的,很沒精神。他沒精神表現出來就是他的學習一定有問題,「誠於中,形於外」。所以這個三緊,穿戴這一條講的就是三緊,『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講的就是這個。為什麼?有精神。就像一個人春天的那種氣息一樣,他的生命力是怎麼樣?很旺盛,非常的旺盛,這是穿戴。

  下面講「置藏」,『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一條規矩重要。我們一般對於《弟子規》為什麼會忽略?就是沒有體會到它的重要性。其實事實上《弟子規》的重要性,從我們初學儒到我們成就聖人一天都沒有離開。這是末學跟大家講的都是實話,不是說我童蒙養正這科我學完了,學完了捨掉,捨掉我再學另外一科,不能捨掉,末學告訴大家不能捨掉。你說你沒有捨掉你怎麼提升?末學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像爬樓梯一樣,爬樓梯,大家你看,右腳踏上第一個台階,第一個台階踏穩了之後,左腳要怎麼樣?再踏上第二個台階的時候左腳就要把第一個台階怎麼樣?捨掉,捨而無捨。你說我左腳不想捨,那你第二個台階就跨不上去,意思是這個意思,它不是真的把它捨掉,它還怎麼樣?那個基礎還在,它沒有離開。他從爬完這道樓梯的時候,第一個樓梯都沒有離開,可是他提升了。離開的時候,離開提升不了,離開立刻就從樓梯摔下來,從頭開始,不是這個意思。所以「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從初發心學習到達聖人的果位圓滿,這一條都沒離開,才知道它的什麼?它的重要性。所以規矩重要,定位,你看「定」字重要,我們讀文章或者讀詩,都要讀什麼?詩眼,眼是眼睛的眼,最重要的那個字把它找出來,那個「定」字是最重要的。

  在宋朝的時候,歐陽修他晚年的時候,他曾經到一個寺廟裡面去拜訪一位高僧。他在拜訪這位高僧的時候,就問到高僧一個問題。大家要曉得,古代的這些僧人確實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們真的都有資格當大眾的老師。你看歐陽修,唐宋八大家,這麼樣有名氣的一個讀書人,他到了寺廟裡面還要跟僧人請教,你就曉得這些僧人都不是一般的凡俗之眾,他是真有資格當我們的老師。他跟他請教什麼?他說,在古人讀書都了解到歷史,讀到很多的歷史記載,他說很多的有修為的人,儒道釋都有,不是只有佛家的,儒也有,道也有。這麼多有修為的人,他們往往聽到有什麼?坐脫立亡,什麼叫坐脫立亡?就是這一刻還跟我們在談笑風生,下一刻說,對不起,我要走了,然後他一坐,他就走了,很瀟灑。就是完全看不出來這個人有病,他沒有生病,他就像身體裡面有某個開關,他把它關掉了,關掉就走了,很自在、很瀟灑,一坐下去就解脫了。再來,站在那裡跟大家講,我要走了,告個假,站著就走了,也有立亡,坐脫立亡的。他說有很多這種記載,解脫得很自在。

  大家了解到,解脫得很自在重不重要?末學有一次到了香港,一個朋友開車載我們,結果在路上末學就感覺到香港人做什麼事都很快,速度都很快,車輛、行人在走路,各方面都很快,就順口說了一句話,這位學長,香港好像節奏都很快?這位學長很有智慧,他不經意的就告訴末學,他說,沒錯,香港人什麼都快,就只有一樣很慢。末學就很有興趣,問他哪一樣?他說,死得很慢,都在醫院裡面拖,拖好幾年,他說只有死很慢,什麼都快,只有死很慢。我們想想看,這是不是我們的生涯規劃?沒有人要做這樣的生涯規劃。你看這個學長講到一個重點,如果我們天天都是這樣忙來忙去的很快,我們可能在為我們將來拖得很慢做準備。大家要會算。

  所以歐陽修問老僧,怎麼古人那麼瀟灑?老僧就跟他講,「古人念念定靜,臨終安得亂;今人念念散亂,臨終安得定靜」,了不起!他講完這句話之後,歐陽修確實不簡單,他是讀書人,他的領悟力也很高,立刻就跪下去,佩服!你看他講到重點了,臨終那樣的定靜,什麼時候準備?現在要不要準備?現在要準備!現在不準備,臨終必然手忙腳亂。怎麼準備?「置冠服,有定位」,你看這個重要!我說這一條我們忽略了,為什麼忽略?沒理解它的影響力,沒有理解。我們真理解了,我們做不做?做,怎麼能不做?所以古人「動物歸原」,這是雪廬老人教我們,任何的物品只要一動,我把它從甲地拿到乙地,用完之後一定歸原,再拿回甲地,動物一定歸原,「忙時先上帳」,這是老人家常常說的兩句話。古代的,不要說讀書人,連做生意的人都懂這個道理。現在不要講做生意的人,連讀書人都不知道。因此這條重要,這是什麼?儀表規矩。你看從這個規矩就內化成一個人的什麼?生活態度,而這個生活態度決定他一生命運的走向,還有他生涯的規劃。下面是「衣食正範」。第一個「約衣」,就是就衣服這方面來說: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這條也重要,為什麼重要?從哪裡看出來它重要?末學告訴大家,這是末學的內人跟末學反應的。有一次內人要去買褲子,結果去了很久沒回來,回來之後末學就很好奇,妳怎麼去那麼久?她告訴末學買不到,買不到像樣的褲子可以穿,不是那裡破一塊,就是那裡少一塊,要不然就是腰沒有辦法穿的,她找不到,找了很久。末學告訴大家一個經驗,就是有一次末學跟內人也是坐捷運,坐捷運的時候,因為我們是坐著,有一個年輕人站在我們的前面,因為沒有位子,結果末學就在笑。下車的時候內人就問末學說,你笑什麼?你剛剛在笑什麼?因為那個女孩子她那個褲子穿得很低,她的褲管摺了一疊起來,我就跟我太太說,她如果能夠把褲管那條布把它遮到這裡,那該有多好,我說這個衣服設計錯了,它多的那一塊正好補到腰這一塊就完美了。我內人就在笑說,你落伍了。確實我們真的落伍了。

  但是落伍不代表退步,落伍有時候是進步。末學跟大家講為什麼?因為穿那種衣服很危險,危險在哪裡?末學告訴大家,人體最重要的兩個穴道,就是肚臍跟肚臍後面的這個穴道,一個叫命門穴,一個叫神闕穴,這兩個穴道是要遮起來的,現在人把它露出來灌風,她老了之後怎麼辦?不要講老,她中年的時候她就知道了,她所有的毛病都出來了,中年的時候,你看何苦?為什麼跟自己過不去?大家就了解到,『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什麼是循分,什麼是稱家?就是得體,就是符合我們的身分。我們是學生的身分,就穿學生應該穿的服裝;我們是老師的身分,我們就穿老師應該穿的服裝;我們是公務人員的身分,我們就穿公務人員應該穿的服裝,你看得體,「上循分,下稱家」。這是就衣服來講。下面是就飲食來講的: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這是「正說」,下面特取,特別從飲食當中挑出一條來怎麼樣?來說明。為什麼要挑這一條?因為這一條重要,這一條影響大,哪一條?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這條重要,特別取出來。我們先來看『對飲食,勿揀擇』,這一條我們現在人也做不好,也有很多的問題。但是古代人怎麼做的?這是末學從雪廬老人宣講的「常禮舉要」講記裡面讀到的。老人家就說他小時候,因為他是清朝末年出生的,小時候,他說家裡規矩很嚴格,而且老人家煮菜都有什麼?都有規律,就是什麼時候出什麼樣的菜,就吃什麼樣的菜,吃當地當季的這種。所以他說他小時候最不喜歡吃的兩道菜,第一個是什麼?是金瓜,金瓜他不喜歡吃;再來,小白菜炒飯,這個他不喜歡吃。他說小時候還很坦白,只要吃金瓜,他說我不喜歡吃。可是講了這句話,那就有得看了。為什麼?本來兩天應該換的,金瓜可能出兩天,兩天就應該換的,老人家都很有規律,這句話一出來,這下好了,一連給你吃四天,你不喜歡吃,四天都吃這個。他說小白菜炒飯,他這個印象最深刻,他說因為不小心講了出來,講了好幾次,結果一連吃了十天的小白菜炒飯。他說老人做的,你不吃你就得餓著,你就餓著,沒有消夜的,也沒有零食,你自己想辦法。吃不吃?吃,能揀擇嗎?沒辦法揀擇。教育,講老實話,教育的原理原則很簡單,一點都不複雜。你看我們現在不吃了,不吃還要怎樣?爺爺奶奶還要拜託,爸爸媽媽還要拜託,還要談條件。大家曉得,你看孩子很好教,都是我們自己怎麼樣?不懂得原理原則。你看就像這個方法就好,你不吃,不吃收起來,也沒有消夜,冰箱裡面也沒有東西,自己想辦法。這個不是殘忍,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智慧,這是真愛。

  下一句,『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為什麼把這一句特別提出來?因為這一句的危害特別大,而且嚴重性特別深。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喝酒這件事情特別的容易誤事。我們今天來的時候還談到,我們有一位謝醫師還談到這個問題,他說他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去義診,他們看到這些少數民族,就是大陸的這些少數民族,他們雖然已經窮到了底,可是有一個東西還是他們不可缺少的,就是酒,喝酒。而這喝酒很害人,末學告訴大家,大禹王在問政的過程當中,有一個人叫做儀狄,他就釀了好酒給禹王喝,大禹王就講了一句話,他喝了這酒很好喝,可是他就講了一句話,他說後世必定有因為這酒而亡國的。而講了這句話之後,就疏遠了這個釀酒的人,疏遠了他不再跟他親近。這叫「禹王惡旨酒」,厭惡美酒,為什麼?你看他講到重點,一定有因為這個而亡國的。

  確實,後來因為酒而亡國的不知道有多少,這個歷史的教訓。他的子孫,沒有傳幾代,就發生了這個事情,結果他的子孫因為好玩樂,所以被篡位了。然後五個兄弟就作了「五子之歌」,裡面有一首就講,他說有幾條,我們的皇祖,我們的大禹王,祖先,就已經給我們做了借鏡,「內作色荒」,這第一條,「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就是五條。第一條「內作色荒」,好色,在宮廷裡面好色;「外作禽荒」,打獵,外面喜歡打獵,禽荒,禽獸的禽,荒唐的荒,外作禽荒;「甘酒」,喜歡美酒;「嗜音」,喜歡靡靡之音,嗜好的嗜,嗜音;「峻宇雕牆」,就是很奢侈的宮殿,這五條,不要全犯,他說「有一於此」,只要有一條,「未或不亡」,沒有不亡國的。你看我們古人確實謹慎,而且他的眼光怎麼樣?眼光非常的敏銳,見微知著。

  你看商紂王用了一根象牙的筷子,旁邊的賢臣就知道他要亡國了,就看到那一根象牙筷子就知道他要亡國了。為什麼?你看你用象牙的筷子,你吃的是什麼?你能吃青菜蘿蔔嗎?當然是吃山珍海味。相傳紂王吃的是什麼?吃到沒有得吃,吃嬰兒的肉,大家就要了解。再來,他吃得這麼樣豐盛,他能在茅蓬裡面吃嗎?他一定是蓋奢侈的宮殿,而這些都是怎麼來的?人民的血汗錢。他見微知著。

  因此飲酒這件事情重要,影響太大了。而在我們的現代,大家了解到,以前酒是管制的,公賣的,現在酒到處都買得到。而在現代還要把這個東西再擴大,不但是酒,還擴大成什麼?煙,還有毒品,大家就了解到毒品。這個末學也是聽人家說的,沒有去求證,就是說好像有一個學校,是女校高職,說全班居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學都染毒品。為了買毒品她們要去賺錢,三分之二的女同學都到那種不正當的場所去陪酒、賺錢,同學拉同學,一個拉一個。這個怎麼?這個東西重要,這個是亡國滅種的東西。所以從哪裡開始做起?還是我們要學《弟子規》。所以這一條「特戒」,特別提出來告誡。但是酒並不是說都是不好,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酒本身,講老實話它是藥用得很多。你看醫學的醫字,下面是酉字,為什麼?因為古代很多的藥都是用酒來當藥引,這個是特別的一種開緣,我們知道就好。下面: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這個是什麼?「接物正則」。當然我們下面是「待人鍼規」,就是待人處事接物的規矩。而這個物也是人,跟一切的人接觸,第一條就是修身。換句話說,就是把別人放在心裡,心裡真的有別人。怎麼做?第一條「寬緩」,你看『緩揭簾,勿有聲』,告訴我們什麼?大原則就是緩,緩就對了,不要急躁。這一條重要,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只要一急,就出毛病,只要一急躁就出問題,「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一條重要。所以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提醒自己什麼?緩,提醒自己緩。放大到大事的時候,他就有什麼?他就穩重,這個人就穩重,不會慌了方寸。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這是謙跟誠,你看,「執虛器,如執盈」是謙虛的態度,「入虛室,如有人」,這個是誠懇的、真誠的表現。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中庸》裡面講的「慎獨」,君子一定慎其獨也。這個是在東漢的時代有個人叫楊震,楊震他官做得很大,有一次有一個地方官叫做王密,拿了黃金要來賄賂他,選擇什麼時候?選擇黑暗的時候,天很黑的時候,到楊震家去拜訪。拜訪的時候,他就把這黃金拿出來,這是下官一點點對您老人家的孝敬。結果楊震就說,這個我不能要。這沒關係,沒人知道,這麼晚了,我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不要緊,你收下。他說怎麼會沒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道?結果這個「四知」就被他楊家的子孫傳下來。後來我們看到有的建築,古代的三合院的建築,上面就寫了三個字,叫「四知堂」,你就知道這戶人家是姓楊的。「四知堂」,就是他祖先的那種德行,「入虛室,如有人」的德行庇蔭了他的子孫。你看他的子孫在家裡進進出出的,抬頭一看都是四知,他敢自欺嗎?他敢騙人嗎?你看教育這樣就下去。

  再來,古代還有個人叫做趙閱道,趙閱道他每一天都做一樣功課,什麼功課?晚上的時候他就燒三炷香,把他一天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鉅細靡遺的報告給上天。他說我不敢告訴上天的事情,我就不敢做,「不敢告者,即不敢為」。這是什麼?慎獨,也是什麼?「入虛室,如有人」。你看修養自己修養到這個程度,他會去害人嗎?他會去騙人嗎?他連自己都不想欺騙,他不會去騙人,他不會去害人。所以這一條重要。

  再來,『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平和」,人的平和之氣就從這裡練出來的。孔子講說,教我們怎麼學仁,他說「無終食之間違仁」,終是始終的終,就是一個糸部再一個冬天的冬,無終食之間違仁。什麼叫終食?就是一頓飯的時間,一頓飯的時間都不離開仁愛之心,那個心都沒離開,都把別人放在心上,一刻都沒有離開,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都是以他人為中心。「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次是什麼意思?倉促之間,顛沛是千鈞一髮的時刻。換句話說,無終食之間違仁,一頓飯是指什麼時候?平時,平常的時候;造次指的是什麼?臨時;顛沛指的是危時,危險的時候。你看這三個層次,大家思考一下,從很平常到什麼?臨時,到什麼?危險的時候,那個程度愈來愈怎麼樣?愈來愈緊。

  他告訴我們什麼?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什麼?危險的那個時候,正念要提得起來,他的功夫在什麼時候下?無終食之間違仁,平時,平時下這個功夫,他臨時才能提得起來,再來,千鈞一髮的時刻才能提得起來。所以我們平時提得起來嗎?我們有沒有片刻離開仁愛之心,那就要什麼?觀察我們這一刻內心的起心動念,我們有沒有自私的心起來了,有沒有高下的心起來了,有沒有嫌棄的心起來了,這些我們都要觀察。然後「不敢告者,即不敢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這我們前面說過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最後這一條,是接物正則的第二,「防染」。他除了修養自己之外,因為他跟人事接觸一定會受到影響,所以他要防止污染,我們講防非止惡。怎麼防止?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問題來了,鬥鬧場在哪裡?我們現在靠的兩條線就把鬥鬧場引到我們家裡來了,哪兩條線?電視線、網路線。鬥鬧場在家裡,所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大家就知道怎麼樣做了。要落實這一條,我們家裡那兩條線最好趕快把它剪掉,否則怎麼樣?做不到。我們會把無遠弗屆的鬥鬧場統統濃縮到我們家的客廳、我們家的寢室裡面,這樣子污染就非常嚴重。這幾條我們特別要注意,如果我們真正明白它的影響性的時候,我們一點都不敢怎麼樣?輕忽,那就了解到《弟子規》真不簡單,它不容易,沒有從平時這樣練,我們臨時,還有危險的時候,要提起來,我們提不起來。

  我們今天時間正好也到了,下一次我們就從這裡接著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