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弟子規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10/5/31  台灣新北市汐止區拱北殿  檔名:55-026-0010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早安!上一節課我們講到言語的四種過失,你看李夫子在這裡非常提綱挈領的為我們點出言語一定要避免這四種過失,而這四種過失所在之處就沒有道德,我們所有的道德都統統從這個口過當中流失出去了。我們從歷史上來看,往往造這四種口過的人,在歷史裡面我們看到,都是用一種形態來造的,什麼形態?叫讒言。這個讒言,這四種過失往往具足,講讒言。你看讒言裡面有沒有妄語?有,有欺騙人的話;有沒有綺語?有,進讒言的人往往會把話說得很好聽;有沒有惡口?有,因為他在描述某一些事情的時候誇大其辭,往往把惡的東西加油添醋形容出來,而這裡面有惡口;有沒有兩舌?當然有,進讒言就是要把某一方打倒,然後爭取到自己這一方的利益。其實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爭利,爭名爭利,就是為了這個,沒有其他的。所以修道人一定要先從名利下手,把名利這個根給擒住,這個是大根大本。所以讒言我們要避免這一個,自己先不說讒言重要。末學看民國初年有一位高僧的傳記,就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有十條自己修養自己的方法,其中有一條就是不言他過,不說別人的過失。不說別人的過失,那你怎麼教學?他教學的方法很特殊,他對他的弟子犯過失,他不是不言他過嗎?可是他有一套,弟子犯過失,弘一大師就不吃飯。不吃飯,弟子看他吃飯的時間到了,他坐在那裡不吃飯,弟子就開始懺悔自己,諸弟子們就開始輪流懺悔、改過,這個過他一察覺到之後,弘一大師就開始吃飯。這個方法好,不說人家的過失。一個人當他不說人家的過失的時候,還會進讒言嗎?第一個,首先自己不說過失,不進讒言。

  第二個,不聽讒言,這個功力要非常的深厚,這不是一般的功力。末學告訴大家,古代的帝王,這是顏淵問孔老夫子「為邦」,孔老夫子跟他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前面我們先不講,什麼叫服周之冕?他說周朝的服飾是可以採取的,尤其是周朝的這個帽子,帝王的帽子,冕是帽子,禮帽。這個帽子它是怎麼樣的設計?它在前面有我們叫垂玉這個東西,我們看戲劇不是有幾條這樣垂下來的嗎?然後旁邊有兩個東西叫做黈纊。這個字比較難寫,叫黈纊,這個東西就是兩個黃色的棉,黃棉做的兩個東西就垂在這裡。象徵什麼?這個象徵意義就大了,象徵做一個領導的人,在上位者,你看前面這幾條叫我們不要看得太清楚,旁邊這兩根黃棉花叫我們不要聽得太明白。什麼意思?前面這個告訴我們不要有察查之明,為什麼?水清則無魚,我們的究察非常清楚的話,下面的人不敢做事,綁手綁腳,他不敢做事。換句話說,我們要尊重專業,一個領導人不是什麼都懂的,不是的,他不懂正常。

  你看像丙吉,丙吉他有一次出去,他是漢朝的宰相,出去巡查百姓的民情的時候,結果旁邊有人殺人,當街殺人,丙吉怎麼樣?丙吉沒有過問,丙吉車子就過去了,沒有過問。屬下看了怎麼樣?心裡有疑惑,你是一個政府官員,怎麼那裡當街在殺人,你沒有過問?他沒有過問,他車子就走了,他繼續走。可是走到城外,看到牛在喘氣,居然這個宰相怎麼樣?下來問農夫,問說這個牛牠這樣喘喘多久?農夫就給他據實以報。屬下看到怎麼樣?更加的迷惑,你看宰相問牛不問人,關心牛結果不關心人。屬下就慌了,他就問宰相,您老是怎麼了?殺人你不管,結果牛在喘氣,你居然下去問這個農夫,有點顛倒了吧?丙吉就說不是的,他說在京城殺人了,誰的職責?京兆尹的職責,他有京官可以管,我宰相能不能越權?宰相不能越權。如果我宰相下來管,等一下京官來,他以為這個人是我的親戚,他在辦的時候可能會怎麼樣?偏頗。宰相已經來管這件事情了,那這個事非同小可,就會影響他判案的什麼?公平性。這不是我管轄的範圍,我不能越權,你看,宰相謹守分寸到這個地步。不能察查之明,要不然下面的人綁手綁腳,根本沒辦法做事。我們以為我們關心,其實那個是壓力,根本不是關心,我們自己又不是專業的,結果我們去給人家插一腳,人家還得賣我們面子,其實已經怎麼樣?擾民了,自己都不知道,那這個不行。他說那為什麼你問牛?他說你就有所不知,因為牛這樣的喘氣不是正常的。什麼叫不是正常?就是正常的牛不會這樣喘,換句話說,如果看到牛這樣喘是什麼的徵兆?瘟疫的徵兆。那這就是宰相的職權,這是全國的大事,我看到了牛這樣喘氣的狀況,我下去問,要確定是不是跟瘟疫的前兆吻合,如果吻合,我就要開始採取防疫的措施,全國性防疫的措施。那你看這是不是宰相的職權?是,這是問牛不問人。你看,確實。

  再來,那兩個東西叫什麼?不聽讒言,難!末學告訴大家,難!可是有一條,末學真的覺得這一條只要我們守住,不聽讒言可以做到,哪一條?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一條守住,末學告訴大家,可以不受讒言的傷害,一定要守得住;換句話說,來跟我們咬耳朵,說那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的,那個人就有問題,他就是是非人。不能不分辨!一個真正有德行、有修養的君子,會說人家的過失嗎?會到處的宣揚別人的過失嗎?不會的。我們後面看到,君子一定是隱惡揚善,一定是這個態度的。所以守住這一條,前面這四條言語的過失,第一個,我們就有警覺性了;第二個,別人在造這四條言語過失的時候,我們不受影響。

  末學告訴大家,真的太重要了,為什麼?孔老夫子說,「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一個經句,這一個經文它是連在一起的,上一句叫「巧言亂德」,下一句叫「小不忍則亂大謀」。末學告訴大家,很多古人的註解沒有把它連起來,連不起來,「巧言亂德」跟「小不忍亂大謀」有什麼關係?雪廬老人採取了一種註解的說法,他說「巧言亂德」,這是指什麼?對方。巧言誰講的,小人講巧言,而小人講巧言,第一個亂自己的德,第二個亂社會大眾的德,敗壞社會大眾的德行,這是指他對方的,說話的那個人。「小不忍則亂大謀」指自己。忍什麼?兩個方面,第一個忍,不受他巧言的誘惑,他說妄語,我能夠知道他在欺騙,要不要拆穿他?不要拆穿他。第一個不受騙,第二個忍,忍什麼?不要拆穿他,第二個忍是忍這個;不是說我知道他在騙我,然後我當他的面就給他下不了台,那不行,那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我們後面會講到,「疾之甚,禍且作」,他不接受,他不接受他就跟我們怎麼樣?結怨。那你說你不管嗎?一個君子能不管嗎?不可以,怎麼管?做好的榜樣給他看。再來受他的騙,甘願受騙,久而久之他知道,我在騙他他都知道,而且都沒有拆穿我,這個人的慚愧心就起來了。我甘願受你欺騙。

  我們就了解到,你看這個德有多厚!「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什麼?忍對方的巧言,忍對方的妄語、綺語,忍對方的兩舌、挑撥離間,還有忍對方的惡口,聞謗不辯、受辱不答,忍,這是第一條忍。第二條忍,不當眾拆穿他,不當眾羞辱他,不當眾用話把他抵回去,不要,第二條忍是忍這個。你看「小不忍」,如果我說我忍不住,下面這一條就出來了,「亂大謀」。什麼叫大謀?修道是大謀,利益社會大眾是大謀。你看,古代有多少君王忍不住讒言,把忠臣給殺了,古代有多少的君王忍不住小人的佞口,而把國家的大政給帶偏了,這不是亂大謀嗎?所以這四條,末學為什麼特別的講這四條,因為這四條關係重大,五倫關係都會因為讒言而搞得天翻地覆,這是真的。蔡老師在四十集的《弟子規》裡面,尤其在這一條也做了很多的發揮,大家有時間可以多參考。因為我們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多說這一條,但是這一條非常的重要。

  下面「防弊別戒」,前面是講「總戒」,總戒就是總原則,這四條不能講。可是有沒有其他的小細節要注意?還是有的,所以李夫子又用了三條來給我們說到,叫我們警戒的,別戒防弊,防止弊端。第一條,我們講: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這是「困窘弊」。我們不要把自己陷入了一個困境,什麼困境?答應了人家而卻做不到的困境,不要陷到這個困境。所以要答應別人之前,一定要怎麼樣?衡量自己能不能確實做到。可是衡量不了?也有好辦法,不要預先答應。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這樣的一個教誨,孔老夫子一個著名的學生叫子路,子路他有個特性,「子路無宿諾」,宿是宿舍的宿,諾是承諾的諾。什麼叫做無宿諾?宿諾,雪廬老人採取的註解,宿就是預先的意思,子路沒有事先答應人的習慣,無宿諾。他不事先答應人,他先怎麼樣?他做到了再說,這是子路的習慣。他不是說我事先答應你了我再來做,不是的,他是先做了再說。這個我們要學。這也是我們老教授一直在講的,他說做到了再說這是聖人,說了他一定做得到這叫賢人,而說了之後做不到這叫騙人。大家就清楚了,子路為什麼無宿諾?他不想騙人。你看第一個,「困窘弊」。第二個: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這是「疏誤弊」。雖然我們把前面四條都守住了,可是如果我們說話咬文嚼字不清楚,含糊籠統,也會不小心犯了前面的四種過失。這不是故意的,但是它的發生都是來自於咬字不清。尤其我們現在辭不達意的很多,或者是說在電話裡面交代得含糊籠統,因為電話沒有看到人,沒有表情,所以很容易誤解了對方的意思,這是疏誤。『凡道字,重且舒』,所以我們培養我們的子弟,教導我們的子弟,一定要讓他訓練這一條,講話要緩,告訴我們的子弟咬字要清楚,交代事情要交代清楚,而且要注意用敬語。什麼是敬語?請、謝謝、對不起,還有稱呼對方要稱「您」,不能稱「你」,稱您,諸如此類的敬語要掛在嘴上。這是「疏誤弊」。再來: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這是「生事弊」。就是雖然我自己不講,可是別人講,我怎麼樣?我不受他的影響,最好是我不要參與,就是連聽我都不要聽,我就離場、離席就好了。別人在講東家長、西家短閒話的時候,我們就默默的離開就好,或者是我們藉故離開現場,這樣就好,這都能夠做到的。為了是什麼?防止後來很多的事端生起來,我們被牽扯在內。牽扯在內有什麼不好?不好是我們一個讀書人,一定要愛惜自己的名譽,這個名譽不是為自己愛惜的,是為所有士林、所有士子保護自己的羽毛;不是為自己,還是為所有的讀書人。所以我們盡量的避嫌,避嫌是為了讓對方不懷疑,是為了這個。我們做到這個之後,我們言語的過失就少了。

  下面講「信道修德」。信道修德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善言養德。它有次第,我們言語能夠時時刻刻照顧別人,能夠從言語時時刻刻關懷別人,口吐蓮花,能夠時時刻刻講利益大眾的言語,提起大眾的正念,鼓勵大眾的善行,這個就是在言語上面修養道德,養德;養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內化了,內化了之後,信道修德,就是這一條,信道修德。信道修德我們有四個段落,分成四個段落,第一個段落修德,修養道德。我們常常講修行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所以修養道德什麼意思?就把不合乎道的這些心行把它修正過來,讓它合乎道,合乎道這個德叫做明德,不合乎道的德叫做昏德,而人的智慧的開發與否關鍵就在這裡。人為什麼有智慧?因為他念念覺悟,他每一個念頭都順應性德,順應這個。換句話說,什麼是性德?我們中國人提出八條,叫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就是順應,這是從自性明德當中顯出來的行為,這個叫德。所以修德就是不符合這八條的,我們把它怎樣?轉過來符合這八條,轉念重要。修行的方法,怎麼修?第一條他講: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這一條是修養道德的方法的總原則。換句話說,修養道德從哪裡入手?從「不見世間過」入手。為什麼這個人不見世間過?因為他見自己過;換句話說,為什麼這個人見別人的過失?因為他不見自己過。中間有沒有僥倖的?有沒有中間的?沒有。有沒有既見別人過又見自己過的?沒有。見別人過的時候,自己必然是傲慢的,傲慢才能見世間過,自己謙卑怎麼會見世間過!謙卑是自卑而尊人,對方都是聖人、都是賢人,只有我一個人是凡人。見一切人都是聖賢,唯我自己是一個凡人,那他怎麼會去見世間過?他怎麼會去東家長、西家短?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這個「必」字重要,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如果評論別人評論得非常的,我們現在講說一針見血,假如說這個人的評論十分的精闢,那個「工」,我們繪畫有一種畫叫工筆畫,工筆畫就是畫得很仔細;評論人評論到骨髓裡面去了,很透徹,這個人好不好?不好,為什麼?察己必疏,他觀察自己的能力必然是不夠的,必然是稀疏的、不夠的。那我們就起高度的警覺了,我們要不要走這樣的路?我們不要走這樣的路。所以修養道德的總原則,這兩條就非常的清楚,『見人善,即思齊』,「但當法賢」,「但」就是唯一的,唯一的態度就是看到別人好的我就學,我一定學;『縱去遠,以漸躋』,「躋」就是程度,漸漸的我就會趕上他那個程度。再來,『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見到過失了,誰的過失?我的過失,「唯一自反」。末學告訴大家,這兩條只要守住,一生圓滿道德。這個不是只有儒經是這樣講的,佛經都這樣講。你看佛法,佛教的大經《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怎麼樣成佛的,如何一生成佛?他守這兩條。信道修德,修方的總原則,李毓秀夫子說出來了。一切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差不多,西方的聖人講的,跟東方的聖人講的一模一樣,沒有差別。

  你說你修行要成就,就守這兩條。沒守住這兩條,修行一生,不要說一生,千劫都不可能成就。吃虧,虧吃在哪裡?清淨心破壞了,計較別人的過失,清淨心破壞了。所以別人有沒有過失,我知不知道?我根本不知道,真的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是不是表演給我看的?有可能!末學告訴大家,太多這種狀況。末學學《論語》就發覺到,古人有做正面的表演,也有做負面的表演,末學真的看到,誰?宰予。他是孔門十哲,言語的聖哲、賢哲,可是「宰予晝寢」,你看這麼樣的賢人,早上在睡覺。孔老夫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老師罵了,我們能不能罵?我們要是罵了,我們就造業,我們不能罵。為什麼不能罵?你看,人家在表演,人家做什麼表演?負面的表演,他看到當時很多的師兄弟懈怠,可是老師沒有教育的機會點,沒有,沒有教育機會點,怎麼辦?自己做錯誤的示範,引發老師的什麼?責備,然後提起所有師兄弟的警覺心。了不起!末學覺得這是了不起,他毀譽不放在心上,他沒有看到自己將來會被人家罵,他沒看到這個,他只看到什麼?要提起別人的正念。

  你看,後來宰子又問了孔子什麼問題?「三年之喪」有沒有?他說三年之喪太久了,問孔子。我們看到這個,末學在看到《論語》這個記載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提起這種疑惑?孔門十哲居然會提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提?故意提的!他跟孔子說,三年之喪太久了。孔子說,你覺得太久了,可是你在小時候,父母給你抱三年,你才能免父母之懷,你有三年能夠為父母守喪,這個心你都沒有嗎?你心安嗎?他說我心安。故意的!老師聽到你心安,心安你就去做吧。宰予走出去,他說你看宰予不仁,老師罵了。結果這麼一罵,末學告訴大家,真的,從漢朝獨尊儒術之後,到清朝末年就沒有人喪期短過三年。末學告訴大家,這個功德是誰的功德?宰予的功德。他不問這個問題,他不讓老師這麼一罵,不讓聖人這麼一罵,這個社會風氣還能變好嗎?我們就知道,這個人怎麼樣?這個人不是凡人!你說他有過失,我們才有過失,我們就罵錯了。所以「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你看對方有錯,他真錯了嗎?他是不是另外一個宰子來示現給我看的?我根本不知道,我根本沒有辦法確定,最保險的是什麼?我就把他當成是表演給我看的,那就對了。所有的人都是聖人,你們都是老師,只有我一個是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應該改過,那就對了。末學看到這兩條真的覺得,你看聖人的話學一條就有一條的受用,信道修德,他把方法告訴我們,就這兩條。

  再來,「實學勘驗」。我們開始修了,修的時候就要時時刻刻勘驗自己,是修真的還是修假的。末學告訴大家,我們學道,任何世間做人處事接物的態度,我們就明白了。明白什麼?有高度的警覺,任何的事物只要安上一個假字就完了。什麼意思?假道學,完了;這個人假名士,完了;偽君子,完了,你看只要摻這個假,這個事情就被看破了,一文都不值,一文不值!所以勘驗,勘驗什麼?勘驗我們是真的還是假的,時時刻刻要去勘驗。你看,有了方法,再來還要有什麼?還要有試金石,還要有檢驗的試劑、檢驗的方法,看我們是真的還是假的;不是看別人,注意!這個還是後後建立在前前的基礎,這個勘驗堪驗誰?勘驗自己。勘驗自己就好,千萬不要去勘驗別人,因為別人我們根本不知道,別人的功夫我們一點都不曉得,這個要清楚。所以這一條堪驗,堪驗什麼?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時時刻刻拿這兩把尺來衡量自己,第一個,我們志道有沒有真切,真的還是假的,從哪裡看?從德學、才藝看,從這個看。如果我們是道心很堅固的,他會不會去趕流行?不會。你看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你看子路穿著很破的衣服,跟穿得很高級的、名牌的,有什麼名牌?義大利名牌的襯衫,還有拿著LV的包的人站在一起,子路一點都不覺得羞愧。為什麼?人家心不在那裡!人家的心在哪裡?人家的心在道上,他看的都不是表面的這些東西,不是這個東西,他看的完全都是什麼?都是道德。所以『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他只有在德學才藝上怎麼樣?砥礪自己,只有在德學才藝上加強自己。德學才藝不如人家覺得慚愧!「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他覺得慚愧,道心非常的真實、非常的切實。

  再來,『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勘驗!你看這個人「心不暇欲」。不暇,什麼是不暇?沒空!他的心沒空搞什麼?沒有空搞五欲六塵,他沒有空。所以他不會把注意力放在我要穿什麼樣的衣服,我要穿什麼樣的鞋子,我要開什麼樣的車子,他不會把心放在這裡。問題來了,大家要會聽,不要走出去,穿名牌的,那都是假的;開好車的,那都是假的,錯了,那也錯了。我們要了解到很多人,你說穿名牌為誰穿的?為對方穿的,這是對的,這就對了。為什麼?接引眾生。有沒有這樣的需要?有。末學告訴大家,雪廬老人在世的時候他就告訴我們,他說我在家裡都穿得很破爛,可是我出去的時候一定穿得很闊綽,為什麼?尊重對方。出去的時候老人家都有一套衣服,專門穿出去的,在家裡就把它收藏起來,出去的時候就穿那套衣服。為什麼?讓別人看起來怎麼樣?很舒服、很整齊,整整齊齊的,「衣貴潔,不貴華」,他就留了一套衣服專門穿出去的。那我們就曉得為什麼?恭敬對方,對了,這就對了。所以這些都是什麼?都是心法,不是說看外表怎麼樣,因為外表我們根本看不出來,根本不知道,你根本不能從外表去衡量,為什麼?因為他的心境我們看不到,真是看不到。所以「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真的看不出來。

  末學告訴大家,看走眼的往往都有,很容易看走眼,末學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聽。顏淵顏子因為有一次跟著老師「在陳絕糧」,在陳國遭遇到兩國的軍隊給他包圍了,怕孔老夫子到了楚國去,讓楚國強大起來,所以就不讓他走。包圍了多久?七天,七天七夜沒有飯吃。受得了嗎?挺得住嗎?這個是功夫。很多人看不相信,末學相信,為什麼相信?我們有個朋友斷食斷了九天,沒事,他只喝白開水。斷食斷了九天,沒事,我們親眼看到的。所以我們從歷史上記載,我們相信七天,孔老夫子弦歌不絕,唱歌,樂天知命。結果弟子好不容易去找到一小袋的米,要給這麼多的師兄弟吃,所以不夠,煮粥,叫誰去煮?顏子就去煮粥。煮粥的時候,因為當時他們在的地方很破爛,這個破爛的場所,他就在廚房裡面煮粥,沒有人看到。結果上面這個茅房,我們知道水蒸汽上去的時候,茅草屋的這個土壤本來是乾乾的,現在濕濕的了,就怎麼?掉下來了,有一塊就這樣掉下來,就掉在粥裡面去。怎麼辦?你看,一顆老鼠屎都壞了一鍋粥。顏子德行很好,他就知道,你看這一鍋粥壞了,那不就毀了嗎?所以立刻就用鍋鏟把污染的這一塊撈起來,立刻就撈起來,第一時間就把它撈起來。撈起來之後怎麼樣?你把它丟了,可惜!好幾天沒吃飯了,所以他怎麼樣?順口就把它喝進去,自己怎麼樣?吃虧,吃那個最不好的、污染的粥,他就把它喝進去。

  結果就那麼巧,廚房的那一端,正好誰走過去?子貢走過去,結果從窗戶的那個縫就看到,就這麼巧,就看到了顏回喝粥。不得了,見未真!他馬上跑去老師那邊跟老師講,他說「仁人廉士,窮改節乎?」他說一個德行好的人,好得不得了的人,在他最困窘的時候,他也改節嗎?子貢很會問話。子貢一問,孔子知不知道?孔子知道,他知道這個人來問這個話,他意在言外。他就跟子貢說,會改節的怎麼能稱得上是賢人、怎麼能稱得上是節士?不可能,那個不行,不是的。繼續又問,你有什麼話你就講。子貢就說,我看到了有人偷喝粥。孔子就知道,煮粥的人是誰?顏回。孔子有沒有輕信讒言?大家要知道讒言之厲害,讒言厲害。如果我們聽到有人在那種情況之下,七天沒吃飯,有人偷喝粥,會怎麼樣?一定是氣昏了、氣炸了,馬上奪門而出,跑到廚房就說,顏回你有沒有偷喝粥?你太讓我失望了。孔子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就不叫孔子了。

  末學告訴大家,孔子不疾不徐,他說好吧,師兄弟們跟我一起,我們去探個究竟,所有師兄弟都去。他一看到顏淵的時候怎麼問?他問說,昨天晚上我夢見了我們的祖先,大概是因為我們快要突圍了,我夢到祖先之後,我們就化到了這麼多的米,我們可以飽食一餐。我們要感恩我們的祖先,所以等一下顏回把粥煮好之後,我們先祭祀祖先。顏回一聽到這個話就稟報夫子,他說夫子,這鍋粥不能再祭祖先。為什麼,為什麼不能祭祖先?他說我喝過了。為什麼你喝過了?因為剛剛有掉下來的灰塵,我怕把它丟掉可惜,所以我就把它順口喝下去。這麼一說,子貢在旁邊怎麼樣?十分慚愧,人家不是偷喝粥,人家還是出自於一片的至誠。

  末學告訴大家,不聽讒言,你看怎麼做到?再來,孔子如果沒有對顏子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可能這樣問,一定會問說你有沒有偷喝粥?一定是這麼問的。末學告訴大家,如果孔子這麼一問,我們看看顏子會怎麼回答?顏子會說有,我偷喝了粥,他必然承認。為什麼?賢人絕對沒有一個念頭想讓對方難堪,他一定知道有人去告密,他一定概括承受所有的罪過,他不會讓別人覺得慚愧。所以你看問話重不重要?重要!末學告訴大家真的,如果孔子不這麼問,就成為千古懸案,沒有辦法破案,這個案子永遠沒辦法破,沒辦法水落石出。你看聖賢那個心跟心的相應,末學感覺到十分的佩服,他們沒有誤解,他們真正達到了和合的那種程度,沒有誤解、沒有誤會。這些態度,沒有學聖人的經典,我們怎麼學得到?學不到。所以這裡你看,他的內心當中根本都沒有放在欲望上面,他能做到,心不暇欲,實學勘驗,你看勘驗。

  所以一個修道人必然是過的什麼生活?物質生活享受最低的生活,需要的就好,再多餘,再多餘可以布施出去。這是原憲問孔子的,因為孔子在當魯國司寇的時候,他的學生都出來做官,為什麼?幫助老師。孔子給他的俸祿,原憲覺得太多了。他說你覺得多是吧?「與爾鄰里鄉黨」,你可以布施出去,你可以給你的鄰居,你吃不完給鄰居。他們就是這個態度,心根本不在五欲六塵上面。換句話說,我們就了解到,現在修道困難!為什麼?因為現在是資本主義社會。現在社會的發展,有一種說法就是刺激經濟、刺激消費。怎麼刺激?那我們就知道,講刺激消費這個是包裝,這個就是很好的包裝。它為什麼這麼包裝?引誘我們上當,把我們道心給破壞了,這個確實也很嚴重。所以這是實學勘驗。再來,「道業輔翼」,我們修道不能沒有輔助,誰來輔助我們?朋友,所以道業的輔翼就是交友。我們看下面: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換句話說,我們要修道,怎麼修道?要交好朋友。好的朋友跟壞的朋友為什麼會來到我們身邊?因為我們的態度感來的。如果朋友告訴我們、勸諫我們,我們一下子臉就變了、就翻臉了,這個時候感來的一定是壞朋友,他一定是來拍我們馬屁的,一定是來逢迎我們、諂媚我們的,這個大家注意,真的是這樣。好朋友為什麼來?『聞譽恐,聞過欣』,好朋友就來了。所以末學告訴大家,過去人交朋友,唯一的目的就是什麼?就是挑自己的毛病,末學告訴大家這是真的,這是經典記載的。而朋友之間有一個什麼義務?責善,就是責備的責、善良的善,責善。責善就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挑毛病。親人之間不挑毛病,親人之間互相關懷,挑毛病的這個義務交給誰?交給朋友。所以你看多重要,這一條十分的要緊。如果我們沒有朋友在道業上挑我們的毛病,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習氣太重,根本不知不覺,就像一個人沒照鏡子,他根本沒有辦法發現自己臉上有沒有灰塵、有沒有髒東西,一模一樣的。所以這一條「道業輔翼」,我們放在這裡非常的有道理,這是信道修德的關鍵輔助。

  這一節課就先上到這裡,下一節課我們再從這裡繼續跟大家一起來分享。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