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懂得舉一反三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六集) 2021/7/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46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七十六頁,我們從第四行: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我們從這一條看起。這一條是「居家」,《常禮舉要.居家》的第二條。『為人子』,「子」就是子弟,『坐不中席』。就是在一個家庭裡面,在傳統的家庭所謂家有家規,一個家庭也有它的一個規矩。在一個家庭裡面,我們做人家的子女,座位不能去當中那個位子坐,中席,比如說我們一個桌子當中那個位子,那個上座,一般請客,請客人上座,那不是做一個子女的人到那邊去坐的。『行不中道』,走路靠左右兩旁,也不走在當中。這一條在雪廬老人講,古時候原來就是在地下鋪上席,你看這裡「坐不中席」,這是古代。古代,大概宋朝以前都是坐席子。這個席,在中國現在就很少見了,我們現在到日本、韓國還看得到。特別在日本,日本它大概在隋唐那個時代,大批的留學生到中國來留學,在家人、出家人都有,那個時代人坐的就是席子,草席。這個席,我們現在到日本去還看得到,就是現在日本人坐的那個榻榻米,那個榻榻米都鋪在地板上的,不像我們現在坐高高的椅子,它都鋪在地板上的。每一個人一個位子,都是把中國古代這種生活方式帶到日本,日本人一直保留到現在。所以我們到日本去,就知道什麼叫席,現在在中國看不到了。所以古時候就是在地上鋪個席子,當中這一段是給客人坐的。主人是坐在前頭,或者坐在旁邊,當中那個位子是給客人坐的。為人子,則不能坐在當中,做一個子弟、晚輩,不可以去坐在那個當中,這個是對客人恭敬的一個地方。就像我們現在請客,如果貴賓來,賓客我們請他上座,在一般世俗都是這樣,請他上座。上座,是對客人一個尊重。沒有客人,那個位子也是空著,在過去是這樣的,沒有客人,那個位子是空著,也不能去那裡坐。所以沒有客人來,家裡還有主人,還有家長,都沒有坐在那個地方。所以位子沒有客人它是空著,如果你跑到那邊去坐,變成你去當客人了。這個就是一個禮節。
在我們台灣舊式的房子當中有一張方桌,旁邊兩把椅子,這是平常的一個擺設。這個方桌現在也比較少,四四方方的。我小時候,我們家還是有擺這個方桌,方形的。記得我們小時候吃飯,我母親都規定小孩子不能上桌的,夾了飯菜,在旁邊一個比較矮的小桌子,去那邊吃的。不能到了大人這個桌子上去吃,特別有客人來的時候,更不允許小孩子上去。平常擺兩張,有客人來就擺六張椅子,後頭兩個,這個當中兩個(就旁邊兩個在兩邊左右),這個是方桌。圓桌就是要看你擺的位子。所以有圓桌、有方桌,這些都是有一個規矩講求的,這個很講究。所以從前客廳擺設是一個弓字形,好像弓箭一樣,弓字形,為人子弟就是坐在兩旁。廟裡,就是寺院裡面講經的人,穿衣打坐在正當中,在那裡講開示,就是當中這個位子。這個也提到寺廟了,因為現在人也不懂這些規矩,有一些人到寺院去,他就跑到住持在拜的那個位子,他看到它那個位子很大,他就到那邊去拜了,他不懂。所以位子它有一定的。
現在的人不懂這些禮節,不懂這些禮節,你在國際上,雖然不一定按照我們中國這種傳統,特別是在外交禮節上,那很講求的,什麼人要坐什麼位子它都有一定的,不能亂擺、亂坐的。所以我們這些年,跟著我們淨老和尚參與一些國際的活動,每一次聚餐的時候,每一個人,你要在第幾桌、哪一個位子,它都有一個名牌,根據各人的身分地位,主辦方他來安排。那也不能排錯,排錯了那對不起人,對人失禮。所以這個方面就叫禮,這個就是禮。所以我們也參與過幾次這種國際活動,不能隨便亂排的,你亂排,人家就覺得怪怪的,很奇怪。所以這個方面都很講求,所以在安排這些,海內外的這些貴賓,根據他現前的職務、身分、地位,在家、出家,安排這個座位,也要費一番心思,這個就是禮。現在在家庭裡面,父母也不太教小孩,小孩子看到有位子他就爬上去了,他也不管你三七二十一,父母也不懂,也不懂得教。有客人來的時候看到,對人就很失禮,但是現代做父母的人他自己也不懂。所以這個禮要學。
下面這句是「行不中道」,行就是走路。前面是坐,坐在椅子上的,你要坐哪個位子,這個有一定的,你在這個家庭裡面你的輩分,是晚輩,那你應該坐哪個地方,這個都有一定的。下面是講行不中道,祭祀的時候,上台子是在這邊上、那邊下,沒有在正當中走的,就是不能走在當中。所以我們這些年也辦過幾次的祭祖活動,祭祖活動也都是從兩邊上下,除非兩邊都沒有樓梯上去。走正當中的樓梯也不是走正當中,那樓梯還是兩旁這樣上去,分左右這樣上去,也不是走那個正當中。所以你走一條路,你不能在路正當中走。為了這個規矩,李老師也苦口婆心的來教導說,「為人子的就是在學生地位上,不能在當中走」,就是做人子弟、學生,不能在當中走。進去大門、二門,不能中央走,在旁邊走這是規矩。所以從前連正門都不走,你上廟裡去不走正當中。這個廟,我們現在在寺院,現在一般傳統的寺院它還是有三個門,開三個門。寺,包括廟,你看當中有大門,兩邊左右有個偏門。但是你進到寺廟,懂規矩的人他就不走當中那個大門。我們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律要節錄」,我們也學習過,你進寺院,不能從當中那個大門就直接衝進去了,這個就有失威儀,儒家講禮,佛門講威儀,威儀就是禮。你要從兩旁,你要從左邊或者右邊都可以。進寺廟,從左邊這個門進去,你就左腳先跨進去;從右邊這個門進去,右腳先跨進去。出來也是一樣。這個就是跟這條講的是一樣的,我們前面跟「律要節錄」,你看世出世間法也都是相通的,都一樣。這個就是禮,就是威儀。
所以雪廬老人給我們講,學了要記住,他是當時對台中蓮社蓮友講的。自己學了自己記住就好了,不允許你去教人。為什麼雪廬老人給台中的蓮友講,去聽他講《常禮舉要》,講這些規矩,教這些蓮友教自己的子弟,自己記住了,不要到外面去教別人,回家就教自己的子弟去。為什麼說不許你去教別人?因為現在社會大家不流行這套了,不興這套了,不興就是不流行了。大家現在不學禮,對禮他就不能接受,所以大家不興這一套。所以你教人,人家不接受,所以不許去教別人,回家教自己的子弟。所以雪廬老人當時也講,有人說現在的人見了長輩都是用叫的,「喂喂喂」,用叫的,「你這個老頭子要去哪裡?」現在是興這個。這個話是四、五十年前講的,現在當然比那個時候就更離譜了。現在我們看到年輕人看到長輩,連理你都不理你,現在是流行這個。所以你跟人家講常禮,他會跟你講,這個不合乎潮流,現在是什麼時代,還講這些!所以李老師講不要去教別人。如果你要給人家講這個,就是自己去找倒霉。所以你自己會了,懂了,也不能去教人。這個是過去雪廬老人他把這個話講清楚、說明白,教大家是對內部自己蓮友,你自己做。做得對不對也不必叫別人說,就是自己不行,反正就是我們只要求自己,不要去要求別人。我們再看下面第三: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這一條就是為人子弟,這個是講晚輩。告訴的「告」這個字,在這裡念「故」,告是規勸的意思。告就是告訴,我告訴你,上對下叫告,好像政府發了公告、布告、文告等等,那是上對下的用告。『出必告』,「告」就是你要出門,你要先去父母面前去拜見,跟他講一聲我要出去了,什麼時候回來,要去什麼地方。回來,『反必面』,「反」是回來、回家,回家也不能無聲無息的,那就好像偷偷摸摸的回到家裡,父母也不知道你回來,這個也不對。所以回來也要去面見父母,見個面,說我回來了。所以你出門跟回來都要去跟父母講一聲,見個面。這條很要緊,這條雪廬老人講,你上外頭去,必得向家裡老人說,我要上哪裡去,老人就放心了。這是真的,不然你出去沒有講一聲,突然這個人不見了,突然失蹤了,不曉得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也不知道。在古時候沒有手機,現在有手機還比較方便一點,他如果帶個手機,打他的手機電話問他去哪裡了。現在雖然有手機,這個禮節還是不能缺少,還是要講一聲。如果不方便見到父母,現在比如說剛好父母不在,你要出門,現在有手機,留個言,這個也一定要的,不要說一出去不曉得去哪裡。所以講一聲,老人就比較安心了,知道你要去哪裡。這是「出必告」,告就是給父母講。「反必面」,就是你在外頭辦完事回來,先到老人面前說我回來了,然後再回到你房間。
現在這一條是很特別要緊,為什麼?你出去了,如果沒有講,家裡的人也不知道,有人找你,老人他在家裡到處找你找不到,沒有在家,到底出去還是沒有出去也都不知道,怎麼人突然就不見了,這個是不行的。這個裡頭如果出了一些狀況,我們一般講萬一出了什麼問題、什麼事情,就不好說了,不好聽了。所以必須回來要見個面。再來,就是回來也不說,如果回來他也不講一聲,就直接跑到自己房間,門關起來,老人也不曉得你回來還是沒回來,他不知道。回來你沒有講,就回房間,他沒看到,以為你還沒有回來。沒有回來,做父母的,天下父母心,都會擔心,你在外面是不是出了事情,是不是碰到流氓,被流氓捅了兩刀,走不動了,還是發生什麼車禍被撞傷,說不出話來了,老人又照顧不到。如果真的在外面出了這些問題,沒有講,這個真的是自己就倒霉了。有時候真的會碰到問題,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如果要是出去有說一聲,老人他會注意到,到時候時間到還沒有回來。所以過去的父母都會靠在門邊,盼望自己的子女平安回家,在那邊等你,如果這個時間到了還等不到,他可以趕緊去打聽了。根據你跟他報告的、跟他講的,去哪個地方,他會循著這個線索去找,因為他總有個線索,知道你去哪裡,找哪些人。如果那個地方找不到,又沒有再到別的地方,可能就出問題了,趕快找警察了。如果是出了車禍,警察跟著這個線索去找,被碰傷送到醫院去了,父母就可以馬上趕到醫院去照顧。這個就是說你出門給家人講一下,讓家人知道你去哪裡,萬一有什麼問題,家裡的人才能及時去照顧。也有人會說,給父母這樣照顧,有什麼關係?我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你講這個話,你講沒有關係,你不在乎這個,你家裡的父母他可不行,你沒有關係,他關係很大。天下父母心,他關心你,你出去,看到你不回來,恐怕他連飯也吃不下了。這個是過去雪廬老人講了也很感慨,當時就有人會這樣講,吃不下是他的事情。講這個話,就講不下去了。他都沒有去考慮到做父母的人他的一個感受,他的心情。現在流行這個潮流,這個潮流是不對的,應該要改過來。這一條我們學了之後,我們總是要知道,父母是一個代表,一家人的代表,如果父母剛好不在家,你要出門,有兄弟姐妹,也要跟兄弟姐妹講一聲,不是說父母不在了就不用講了,那不是這樣的。
所以這一條延伸到我們現代,就是你到社會上去工作上班,公司,你要出門也要跟人家講一聲,你不可以說不講。在我們道場,你要出門,那也要跟大家講一聲,起碼你要跟客堂講一聲。客堂就是現在我們講櫃台,讓他知道你出去。前面我們《律要節錄》也有這一條,就凡出入往來必白師。白師,你在寺院,師父是一個代表,我們也不能死板板的,師父在跟師父講一聲,那師父不在統統不用講,自己想走就走,想回來就回來,這樣也不對。如果師父不在,還有師兄弟,男眾寮房,女眾寮房,那你要跟寮房長,或者是彼此師兄弟,或者同修講一聲。基本上也要到客堂,客堂櫃台講一聲,讓大家知道某某人他出去了,他什麼時候出去,去哪裡,大概什麼時候可以回來,人家心裡有個底。不然如果出去都不講,一問都不知道,臨時要找這個人也找不到,或者人家打電話來要找他,找了半天才知道他不在,這樣就造成大家的困擾。所以我們要隨順好的潮流,好的潮流就是禮,《常禮舉要》,還有《沙彌律要》,這是好的潮流,我們要隨順這個;不要去隨順那個不好的潮流。好,這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接著看第四條: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這也是一個禮節。這個地方說『長者』,如果按照《禮記》上講,年歲比我們大五歲,或十歲,或者是加倍,都是「長者」。在今天這個時代不大講長者,譬如大家都是同學,你同學家裡的子弟,姪子、外甥這些就是你的晚輩。同學當中也有交情比較深厚,也有交情比較淺薄的,同樣是同學,各人交情也不一樣。交情比較厚的,就是比較深交的,這個禮可以變通,也不必過分的呆板,過於講這個禮倒顯得疏遠。這個就是大家很熟悉,交往很久了,在感情上也很深厚,你送個禮物,彼此同學之間,也就不用太呆板,我一定要雙手去把它接過來,同學之間覺得好像怪怪的,為什麼還要這樣?我們都認識這麼久了,還這麼客氣幹什麼?所以李老師在這裡講,你如果這樣,他倒反覺得疏遠。懂得這個原理原則,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可以從容了,看看對象。所以就是比我們年輕,或者是同等、同輩,他拿東西來,我們就得雙手接,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的地方。如果不是很熟悉的,反正一般人講禮多人不怪,你表示得很有禮數,一般人他不會怪你,這個是講交情不深的。交情深的,就剛才講的另當別論了。即使國家對國家也是如此,這個就是國對國,前面講人對人,人與人之間,這是國與國之間也是一樣。所以孟子說,「以大事小,以小事大」。小國事奉大國,這是理所當然,我們力量抵不住它,我們比較小。大國為什麼也要事奉小國?對小國也尊重,仁也。他是有仁慈心,所以他也是尊重你,也是對你有禮貌。
「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不管長者他給你的時候,他給你是兩隻手給你,還是一隻手給你,因為他是長輩,我們做晚輩必須兩手把它接過來。平輩或者晚輩,我們就可以通融,如果平輩的,前面講交情比較深厚的,我們一手接過來可以;晚輩給我們,我們一手接過來也可以。特別是晚輩,晚輩如果他給我們,我們雙手去接,也會覺得好像這個禮太過了,所以你也可以單手接,可以不必兩手去接。你要兩手接當然也行,總而言之,對人恭敬是好事。如果你要是雙手接,跟他客氣一點,縱然是平輩、晚輩,也是會給他一個感覺,好像這個長者就是跟我們不一樣,就是這麼有禮數,這麼有禮貌。如果聰明,或者比較有敏感度的人,無形當中他也受了教育,這個也就是說身教,做給大家看。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晚年,大概這個五、六年當中講經,他都是在講經之前向大家問訊,以前是沒有。照這個儀規講,是可以不必,不必說你講經就向大眾問訊,是大眾向法師問訊,因為你上台就是代佛說法。但是他為什麼這麼做?現在人不懂,不懂得恭敬別人、尊重別人,所以他在那邊是表演,做給我們看的。就是要我們要學習對人家,不管什麼人,我們對人家都要恭敬,要有禮貌,縱然是晚輩、很疏遠的人,我們也對人不能夠失禮,是教我們這個。
所以從前孩子生下來就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都是教育;現代都不是教育,沒有這些教育,情況都不一樣了。有人會認為你太老古板了!講這些話他不一定是壞人,只是他沒有學過禮,他不懂禮節。他的心地或許是很好,只是不懂得禮貌。所以不懂禮貌的人不代表他是壞人,或許他心是很好的,只是他沒有學過禮,他不懂。雪廬老人還舉出歷史的一個例子,他說有的人很有禮貌,但是他還是壞人,他舉出漢朝的王莽,王莽篡漢,篡了十八年。他禮節可周到了,但是心很壞。所以他念的書也很多,恭敬人他也很自然,看不出他是假的,他這個是表面,所以他很有禮貌,但是心不好。禮的精神要裡外一致,就你內心跟外面一樣的,你的行為跟你心裡它是相應的,這是恭敬人,真心真誠恭敬人,那才是禮的核心、禮的精神。
所以我們現在全世界看,最懂禮貌的日本人。我們到日本去,他這些禮節,從中國學過去這些禮節,真的這方面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一直保留到現在,從隋唐那個時代學習過去,保留到現在,可以說一板一眼做得很到位。比如說《弟子規》講的「過猶待,百步餘」,日本人做得是最到位。但是他心裡是不是對你有真正的恭敬心,那不知道了,但是反正他禮貌上,他表現的就是這麼到位,你也不得不佩服他。但是他心裡是不是真的對你有恭敬心?這個就不知道了。但是在外面這些禮貌,這個形式上他是對人很恭敬、很客氣,包括講話都很婉轉,這個禮的形式日本人做得很到位。可惜他的心不相應,有時候心還是很壞,不好,會去算計人,會想去侵佔別人,這個就不好。所以如果心好,二戰的時候他也不會發動這種侵略戰爭了,這個也就是說,這個禮形式上有,內心沒有跟形式上相應。真正恭敬人,怎麼會去欺負別人、侵佔別人?那肯定不會的。
所以這個裡面這些千變萬化,雪廬老人講,你要學著悟!你要開悟,開悟它是活的。如果你不開悟,你學了一板一眼,死板板的,那個就是書呆子了。所以這個地方一講,我們就要能夠舉一反三,舉一隅而三隅反,以此類推,進步就會快多了。好,我們再看下面: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徐行』,就是慢慢的散步。「徐行後長」,就是慢慢的走在長者後面,徐行後長就對了。我有一次,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我們師父上人跟我師兄,還有我,我們三個人到市場去。我這個師兄他走得很快,他走在前面。後來我們師父他老人家就停在那裡不走了。我師兄:怎麼師父沒有跟上來?後來才知道,不可以走在師父前面。應該陪著師父走在旁邊稍微後面一點,不能很快的超過去,這個就是要徐行後長。所以那一次也是給我們一個機會教育,就是說你跟師父、跟長輩走,你不能走在他前面,你走在他後面,慢慢走。這個徐行就是在散步,散步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走在長者後面,這樣就對了。那難道就不能快行?有長者在,就不能走快一點?也不是這樣,這裡講徐行,是講沒有事情的時候,沒有事,就是散步,沒有事,在走路散步,逍遙自在的在那裡走路,你就要走在長者後面。如果有緊急的事情,你還在後頭慢慢悠悠的走,那怎麼可以?長者叫你辦一件事情,那你「我跟在你後面,要慢慢走,不能走太快」,不把長者給急死了?你要趕快跑到前面去辦事。
所以這裡李老師也講了一個公案。從前某人,幹什麼也不會,他什麼都不會,只好給人家當差。當差就幫人家去做事,不必本錢,也不用學。他要上工之前,要去上班之前,人家教他規矩,說走路你不要走在主人的前面,記住了嗎?他說記住了。說你的東西主人不用,主人的東西你可以用。你的東西主人不會用你的,但是主人的東西你可以拿來用。這個記住了嗎?他也記住了。他說主人吃東西,你可別先吃,主人吃完了,剩下的你就吃。這個要記住了。那也記住了!先記住這三條再去當差。這一天主人在路上,家裡已準備吃晚餐了,當時古時候沒有電燈,天黑沒有電燈,家裡人就叫這個當差的,「某某人,你提個燈籠去接你老爺,給他照路,因為天暗了」。這個人出去,在路上看到主人,手裡拿著燈籠,他就跑到主人的後面。主人就跟他講,你拿燈籠,你要跑在前面。不行、不行、不行,照規矩,我是要走在主人後面。那主人前面沒有燈光,就好像現在拿手電筒,你走在後面,那前面照不到,把這個主人氣得就不曉得怎麼說才好。有一天主人又出去,天也晚了,下雨了,家裡人要他拿個傘去接老爺。他拿著傘走著,在路上看到主人,主人沒有傘,主人說,你打了傘來,我們一起用!他說不行、不行,依照規矩你的東西我可以用,我的東西你不能用。這個也很新鮮!這第二回了。他就沒有一點點悟性,頭腦死板板的,都不開竅。回去之後這個主人就很不高興,太太說好話也不行,他很不高興了,這一下鬧出事情了,小孩看到大人在吵架就哭了,其他大人就趕快哄他吃奶,吃完了,奶沒有吃完,剩下,這個當差的就跑過去,去吃,為什麼?主人吃剩下的他可以吃。這個就是,好像是個笑話,但的確可能也有這樣的人。所以說你有要緊的事情,或者前面有什麼障礙,你要跑到長者前面去處理。總之,要為長者多考量。
所以『不疾行先長』,這句是頂上面那句的「徐行後長」,就沒有事的時候,自己不可以往前頭跑。「不疾行」,疾就是快的意思,就是沒有事的時候,主人走得慢,你就跟著慢;走快,你就跟快。要是有事,主人慢走,你可不能在後面慢慢走,你要趕快跑到前面去做事。這個一條,我們也是要舉一反三。這個我們平常最常看到就坐電梯,電梯,每次大家都讓老和尚先進去,長者先。老和尚先進電梯,那電梯第一個都走在最裡面的,那後面陸陸續續人進去,擠滿了,擠滿了,電梯到了,電梯到了,大概大家也不敢出來,要讓師父先出來。那師父在後面,他怎麼出來?前面都是人擋著,師父你先請、先請。師父就講,你在前面擋著,我怎麼出去!你在外面要先出去。所以這個我們要舉一反三,看什麼情況。所以你看到一條,要學得通達,你才不會學得怪怪的,反而造成人家的障礙、不便,那就學錯了。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