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口為禍福之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21/7/1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49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七十九頁,我們從「處世」,七十九頁第二行,三這裡看起:
【三、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話;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
這一條也是「處世」非常重要的一條。『口為禍福之門』,這個也是我們一般常講的,「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句話是非常經典,也是真理,真實的道理。口,每一天大家都要開口說話,話說多了,難免會講錯話,所以《論語》孔子也講,「言多必失」,就是我們話如果講太多,難免會有失誤的話,講話會有失誤、會有過失,會講錯話。往往講錯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講話是大學問,在孔老夫子的教學四科當中,言語擺在第二,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第三才是政事,第四是文學。可見得在儒家的教學非常重視言語的表達,一句話怎麼講,這個都要人教,要學習。所以言語要學習,沒有學習就不會講話,講話往往得罪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惹來災禍,有意無意去得罪人。所以每一句話,真不容易,三個尖,六個角,每個角度不一樣,都會傷到人,不容易。所以佛也是教我們,你看《無量壽經》把口業擺在第一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一般在經典上我們看到身口意排列的順序,身是第一個,第二才是口(言語),第三是意(心理),《無量壽經》把身口顛倒過來,把口業擺在第一個,身擺在第二,意擺在第三。這部經佛這麼講,很明顯也提醒我們要注意口業,因為口業最容易犯,天天要講話,常常要講,話怎麼講這個是大學問,這個都要學的。所以口為禍福之門,在儒家也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特別居在高位的領導人,你講錯一句話,可能你就把你的國家給喪失掉了;講對了一句話,你可以把這個國家興旺起來。所以這個言語至關重大,我們不得不謹慎。所以這裡講,『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所以講話我們要練習,不要講太快,脫口而出,往往旁邊他也沒有注意到有什麼人,他很隨興的就出來了,往往無意當中得罪人,到最後人家來找麻煩、來報復,古今中外這個例子很多。
我們來看雪廬老人他的開示,「口最了不得,是禍福之門。譬如說戰國時的六國成天鬧亂子,都是蘇秦與張儀撥弄的。蘇秦與張儀什麼也沒有,東也撥弄,西也撥弄,各國互相打戰,他從中取利,現在國際上就這麼一套」。這個是雪廬老人舉出戰國時候,在我們中國歷史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孔子是生在春秋那個時代,孟子生在戰國這個時代。戰國,戰國七雄就七國,七個大國。這個六國就成天鬧亂子,怎麼會鬧亂子?就是有兩個人,一個是蘇秦,一個是張儀,這在歷史上都是著名的人物,這兩個人就到處去撥弄是非。其實這兩個人什麼也沒有,但是就是那張嘴巴很會講話,去挑撥,挑撥國與國之間去爭奪,打仗。他目的是什麼?目的他再從中取利,這個當中他得到利益,去挑撥各國去打仗。現在國際上就這麼一套,現在我們看到國際上的確也是這樣,我們每天留意去看這個新聞報導,你看聯合這個、聯合那個,然後去那邊挑撥,讓你們兩個國家打起來;你們兩個國家打起來,他在當中他可以得到利益,所以現在國際上也是這麼一套。的確現在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國際新聞,國際的動態,的確是這樣,都是在挑撥,國與國之間互相挑撥是非,希望你們兩個打起來,你打起來對他有好處。這個在佛經裡面講叫造兩舌的惡口業,兩舌。口的四種惡業,兩舌就是挑撥離間,唯恐天下不亂,造的業非常的嚴重。
下面這段講,「大家現在要學孔子的謹言慎行,少說話,所謂躁人之辭多,見了面就說個不停,送到門外到街上還說,哪有這麼多話?躁人之辭多,吉人之辭寡,這在《易經》上有。一個好說話的人,一輩子沒有大發展,也辦不了好事情」。這段就是講雪廬老人勸大家要學孔子,孔子他做個榜樣給我們後世的人看,孔子怎麼樣?謹言慎行。孔子講話很謹慎,不隨便講,他的行動、行為很慎重,謹言慎行,少說話,就是話不要說太多。《弟子規》也講,「話說多,不如少」。「躁人之辭多」,就是心浮氣躁的人他話就特別多,講個不停。特別有的人講話很快、很急、很躁,很急躁,那這個叫躁人,看到人,說話說個半天也說不完,送人到門外,還說。這個我也碰到過,的確有這樣的人。以前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一個同修女眾,年紀也相當大了,都是五、六十了。她看到人,她話講不完的,你在那邊洗耳恭聽,聽了半天,她還講不完。講完了,她要回去了,到門口她又掉頭回來再跟你講。真的,我們有碰到這樣的,講那麼多也就好了,到門口,她要回去了,她還再掉頭來,再跟你講一講。所以這個都屬於躁人,哪有那麼多話!其實講那麼多話,大多數都是廢話,講那些廢話,浪費時間,造口業,沒有意義的話就不說了。所以「躁人之辭多,吉人之辭寡」,心浮氣躁的人他話就特別多;吉就是吉祥的人,有的人他話不多,重要的講幾句就好了,他不再多說了,這樣是吉人,這個在《易經》上有。所以一個很喜歡說話的人,說不停的人,一輩子沒有什麼大發展,也辦不了什麼好事情,往往一些好事,可能他言語不慎,都被破壞了。
下面這段講,「未說話以前,《禮記》有說要安定辭,心裡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後,要有次序,總之,說話要簡要詳明」。《禮記》也講到「安定辭」,安定辭就是你心裡先有個準備,等一下講話,哪些話要先講,自己心裡先打好一個草稿。心裡有個底,講話他就能夠安定,按照自己預定的順序來講,哪些話先講,哪些話後面講,這個要有次序。總而言之,說話要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詳細明白。重點要講出來,要講明白,要讓人家聽得詳細明瞭,這是講話的一個規則。這條,「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我們要說什麼話,要先三思而言,才不至於說錯話。
好,我們再看下面,『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話;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這一條是「見失意人」,失意是什麼?失意的事情就很多了,一個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人失魂落魄,魂神都像走失了一樣,失去了,人這種心情、情緒跌到底谷。比如說這個人他經商失敗,破產了;這個人他家裡剛好有人過世;他兒子聯考考大學沒有考上,他就會很失意了。所以你看到別人他有不如意的事情,你不要在他面前講你得意的事情。看到做生意失敗的,你卻在他面前講我最近賺了多少錢,你說他聽了難過不難過?當然心裡很難過。他兒子沒有考上大學,你說我兒子考上某某很好的大學,你看那他聽了之後,他心裡做何感想、感受?他家裡有人過世,你卻說你們家兒子要結婚、要祝壽,講這些。所以見失意人,不要去說得意的話。那失意的方面就很多了,這舉出來,我們自己以此類推。
「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老年人,這是講一般人,一般世俗沒有學佛的人,你碰到他,跟我們學佛的人講的話就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念佛的人,我們求往生西方,年紀大了,來日不多了,趕快念佛求往生,這個對我們學佛的人,念佛的蓮友,可以講。因為平常聽經,大家都知道念佛是為了什麼,就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你碰到那個沒有學佛的人,你可不要跟他講這些話,人年紀大了都會怕死,你不要跟他講往生的事情。不要講「現在老了,再活沒幾天了」,一個人生病了,老病,不要在他面前講這些衰喪話,講一些讓他心情比較好的話,他比較喜歡聽的話,祝福的話,就不要去講這些衰喪話,這也是處世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對一般人,沒有學佛的人,你可不能像對我們蓮友、同修一樣,你這樣跟他講,除非有特殊因緣,不然一般就不能講。
我們聽聽雪廬老人他講解這一條。「現在人沒念過書,這就難怪了,又認為值得驕傲,就更不得了。洋洋得意的把今天在家吃了什麼講出來。好!那裡有兩個窮人,這一天還沒吃飯,連個豆腐渣也沒得吃,你還說我吃當歸鴨,比豆腐渣還好。殊不知一家飽暖千家怨,你飽暖,他不飽暖,就是仇家。別說你恭敬他,他還不領情,你再炫耀,那就不得了。」這一段就舉出一個例子,現在人為什麼看到失意的人他還去講得意的話?因為沒念過書,就是沒受過教育,他不懂。所以他自己有一些成就,得到哪些好處,他自己就值得驕傲,值得驕傲怎麼樣?去向人家炫耀,你不如我,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值得驕傲就更不得了,就洋洋得意的,今天家裡吃什麼好吃的,那邊兩個窮人他一天連個豆腐渣都吃不到,你在說你吃什麼山珍海味這一類的,這個真的是「一家飽暖千家怨」,你一家吃飽了,那其他的都沒吃飽,你這家就是大家的仇家了。真的,古人講的都是真理,「一家飽暖千家怨」,只有你這家吃得飽,其他一千家都沒吃飽,你這家就是這一千家的仇人了。不要說你恭敬他,他不領情,如果你在他面前再炫耀一下那更不得了,他更恨你了。
「今日之下這個事情多了,譬如一個街上兩個鄰居考大學」,你是在東邊,他是住西邊,「同時考試」。「西家那個沒考上」,你家裡這個兒子,你考上,父母很高興,不但高興,還高興得不得了,又放鞭炮慶祝,是很好。「可是西鄰那一個就過不去」,你在那邊慶祝,他看到了,他家兒子沒考上,他正在那裡垂頭喪氣得不得了,看到人家那邊那麼得意,那你就是他的仇家了,他就恨你了。「這都是世故人情。所以說看見失意的人,不要說自己得意的話,要對失意的人表示同情」,要表示同情,去安慰他,不要在他面前炫耀。現代人沒有學過這個教育,真的不懂。
「再者,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這在台灣我可見多了。一個五十歲的人見六十歲的人說我老了、我不行了,你說是老年人,那個老年人比你年紀大,是哪一個該死啊?那個六十歲的老人聽了是絕對不高興。」這個也要避免。所以一般我們的一個常禮,我們不要在比我們年紀大的人前面說我們老了。我們七十歲的人不能在八十歲的人面前說我老了,你七十歲都老了,那我八十歲不是更老了嗎?更老怎麼樣?就差不多該死了,這個話講出來,可能對方他感受到的就是這個意思,當然他心裡就不舒服了。
「現在還有一句話是以前沒有的,中華民國發明的一句新話:人生七十才開始。這話不知其用意如何?總而言之是不合理。原來古書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叫稀壽,為什麼叫稀壽?意思是能活到七十歲就很少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他卻說才是人生的開始,聽了不是很懊喪?」這句話我們常聽到。我今年,以我們中國虛歲來算,七十一歲了,也給同修講我是「人生七十古來稀」。有很多同修給我講,人家現代都說「人生七十才開始」,開始什麼?我想一想,開始老了。《禮記》講七十叫老,七十歲的老人是大衰,體力都衰了,七十叫老。開始也沒錯,開始老了。所以這個話讓人家聽起來怪怪的,「人生七十才開始」,聽起來怪怪的。
「其次談到做壽,我最反對做壽,我說句痛快話,做壽是放警報,你們大家明白吧!怎麼放警報呢?意思是:到時候了,要預備預備!」「有一個人九十幾歲時做壽,開了一個宴會,有一位先生恭維他說:你活了快一百年啦」,看你這個樣子,你能長壽百歲。這個我們一般聽起來,你長壽百歲,這多麼好的一句話。「譬如現在說人:你身體不要緊,沒點病,即使有點病,那是百年的關係。」百年關係是什麼?年紀大了,因為年紀大了才會有這個病。「這話令人聽了應該就很高興」,你對一般人講當然很高興。比如說你對一個四、五十歲的人講,六、七十歲的人講,甚至說七、八十歲的,你說你長命百歲,他聽了很歡喜,我時間還滿長的。可是如果你對這個他是九十六歲的老人說,說你長命百歲,看看先生,你有一百年可以活,你長命百歲沒問題。「做壽的人,喝了酒正高興著,被這句話給呆住了」,為什麼?他九十六歲了,長命百歲還多久?剩下四、五年,這個時間不多了,頂多你能再活個四、五年,時間快到了!在座大家聽了也不高興。所以我也聽到有人,的確,看到九十幾歲的人,他說你長命百歲!這個我們就知道他沒有學過《常禮舉要》。這句話,你講的對象不對!如果九十幾歲的人,你給他說,他大概可以活到一百二,他聽了會很歡喜,一百二還有二十幾年,還滿長的。所以這個都是屬於處世,這要注意,就是一個人情世故,你不要讓人家討厭。所以不會講話,真的是走到哪裡都會令人討厭,人家也不歡迎你。我們再看下面:
【四、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
『交』就是交情,我們人與人之間,我們一般講交情,你跟某某人交情如何,交情很深還是很淺。如果交情還很淺,你不可以跟他講太深入的話。絕交了,不跟他交往了,那也不要口出惡言,所以『絕交不出惡聲』,不要講那些不好的話。雪廬老人講「人生的不如意十之八九」,這個是我們人生的現狀。我們人生,十樁事情大概有八樁、九樁不如我們的意,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是說不如意的事情多,如意的事情大概只有一、二樁,其他都是不如意的,不滿我們的意的。所以「人之常情是思念過去,不滿現在,希望未來」,這是人之常情。對過去的事情他思念、回憶,但是對現前、現在的事情他不滿,不滿意,對人、對事、對物不滿意,希望未來,希望將來有他的理想。「一般人肚子裡有些話總要找人談談,希望別人想辦法給你解決。可是你那一肚子不高興的話,要夠到交情才可以談,夠不到交情不能談。你自己的事,那是你自己的事;若談別人的事或國家的事,不夠交情總不能談。」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般人他自己有一些牢騷,心裡不平的,有一些話總是要找人來談一談,吐一吐苦水,希望別人給你出個點子,想想辦法,幫你解決這些問題。李老師講,你那一肚子不高興的話,你要跟他夠得上交情才可以談。你跟他交情,如果才認識二、三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這個不能談。起碼你跟他交往一年、三年以上的,這個交情比較深了,你才跟他深入談你心裡的話。你跟他認識還不久,你不可以把你心裡的話統統搬出來跟他講。所以夠不到交情,你不能談,你對他不了解,他對你也不了解,你自己的事是你自己的事。如果談別人的事情,或者是談國家的事情,不夠交情也不能談。特別現在,在每個國家都一樣,國家的事情是什麼?有關政治的。政治,你也要看彼此之間交情怎麼樣,你才可以跟他談比較深入的話,不夠交情不能談。「因為談了,他也往外一談,就把話傳了出去,又出了毛病。」就出了毛病,你講了,對他不了解,然後他把你講的話,他又傳給別人,這個當中就出很多問題了。現在新聞媒體,我們常常看到現代的術語叫報料,這個事情很多,鬧得風風雨雨的。「譬如你看他有什麼不好」,你看他哪個地方不好、不對,「但是才相交三個月或五個月、半年什麼的」,你跟他認識三個月、五個月,認識半年了,他有什麼不對的事,當然做個朋友是有規勸的義務,你要提醒他。你要勸他,可是你自己要有勸的資格,你有勸的資格?你講了他就會接受?你對他了解多少?所以你不要妄作聰明,不要自作聰明我要去提醒他,可能你就跟人家結怨了。
「你說我是好心好意,他聽了是諷刺他。」你說我好心好意,要你改過,他聽了就是你是在諷刺他。「你勸他,話一說得重,他對你便恨著了。這個必得念書多,念書多你自會明白。你是好心好意的勸他,可是他以為你是謗他,口是禍福之門,這是交淺不可言深。」交情淺,不要談太深入了,你要勸人也要看情況,他能接受了,你才能勸他,有這個把握,你才能勸他。不然你勸他,就是跟他結怨,結冤仇。
「再者絕交不出惡聲,譬如咱們相交,這個人看你怎麼也不滿意,怎麼也不行,好的、壞的猛造謠言,現在這種奇怪的人很多,這種猛造謠言的功夫我們沒有。某個人對我們沒有禮貌,我們或可有對不起人家的地方,我們省察哪裡不對,不對趕緊改,要先改自己,這是對的。我們改了,那個人還是這個樣,自反而合禮」,自己反省自己是合理的,「自己反省也能對得起人」。「可是連番好幾回,那人還是照常造謠」,還是在毀謗,「孟子說:此亦妄人也已矣」,就是說這種狂妄的人就不理他,就算了,讓他去講吧,不要理會他。所以有人講我們什麼不對,或者某個人對我們沒有禮貌,第一個我們先反省自己,我們自己有沒有對不起他的地方?他對我不禮貌,我有沒有對他不禮貌?先反省自己,先檢討自己,發現自己有這個問題,趕快改過來。要先改自己,這個就是正確的,不要先去要求別人,先要求自己。我們這邊,我們自己改了,他那個人還是這樣,他還是一直造謠,講我哪裡不對、不好,就孟子講的「此亦妄人也已矣」,就是不要理他了。像現在新聞網路、社會上媒體,這些就可多了,毀謗、造謠生事。我們現在台灣有一句很流行的話講叫抹黑,特別要到選舉的時候,這個事情就層出不窮了,我們也只能不理會了。因為我們自己有毛病,改不改是我們的事情,別人有毛病,改不改是他的事情,這個我們就管不著。先管好自己,別人他不改、他犯錯,那就不要理會他了。
「你不能一上來就絕交,或可有對不起人的地方,即使不行了要絕交,也要口不出惡言,為什麼呢?人是活的,說不定將來又會在哪裡碰上,所以要預備後路。往後或許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為了一件事,若有這種人在旁邊,不說別的,就這種人就行了。如果絕交時沒有惡言,心裡不慌張,也就不倒霉。」這是舉出一個例子,也不要說別人有對不起我們的地方,我們就跟他絕交了,一刀兩斷,也要先想一想,我自己有沒有對不起他的地方?即使真的不行要絕交了,也要口不出惡言,不要講那些惡話,也不要把那個話講死了,為什麼?人是活的。那個話不要講得太絕了,口出惡言,不要講得太絕,說不定將來在哪裡又碰到了,這個也就是預備個後路,將來好見面。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教我們,你到某個地方、某個道場,人家開始對你很好,後來慢慢對你冷淡了,到最後他可能不想留你在這裡了,那你自己要看,要知道進退,看到這些狀況,你就要趕快離開了。離開,也不要去講一些不好的話,你就離開了,將來或許還會再碰面,那好見面。如果要離開,要絕交了,講一些不好的話,那將來再碰面就很尷尬,也就是這個道理。好,這一條第四條,「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接著看下面: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
這也是處世很重要的一個態度,不要去侮辱別人,『侮』是什麼?欺負。『辱』就是羞辱,講一些話去羞辱別人,去欺負別人。不要去侮辱人,也不要隨便向人家開玩笑,隨便開玩笑,可能那是開玩笑的話,有的人他當真了,就反目成仇了。雪廬老人講,「現在喜好侮辱人,跟熟人開開玩笑,古人也有開玩笑,要戲而不虐!」開玩笑也有個限度,不要太過頭了。「孔子也開玩笑。子游為武城宰,聞弦歌之聲,孔子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殺牛用小刀可不行,要用牛刀,就要用大刀。所以孔子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聽了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夫子不是說,只要學了道,即使百里之地,不管怎麼樣都要好好幹,不管縣的大小」。子游懂了,孔子才說;對不懂的人,孔子也不說了。他治理這個縣不是很大,去請教夫子,夫子說殺雞焉用牛刀?你殺一隻雞,何必拿一把殺牛的刀?這是開玩笑的話。
「孔子說:偃之言是也。」說偃,你說得對。「於是孔子對同學們說:前言戲之耳!」他說前面我講的,是跟你們開開玩笑的,不是真的,開玩笑。「孔子開這個玩笑沒有關係嗎?為什麼咱們開的玩笑那就不行?」現在人開玩笑,叫人家下不了台,開玩笑開到人家下不了台。最好以不開玩笑為好,開玩笑會叫人下不了台,你就給人家很難堪,這樣的玩笑就不能開。所以開玩笑也要個適度的,不能過頭。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第五條。這個「處世」後面還有九條,雪廬老人講得比較多,這個很重要,所以講得比較多。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今天就先學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