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十三集)  2002/9/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13

  《太上感應篇》

  諸位同修,上集講到寺院天王殿的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他表法的意思是教我們負責盡職。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種的身分地位,在個人的身分地位,要盡到自己的本分,負責盡職將我們本分的事情做好。諸佛菩薩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模範,這是東方持國天王他所表法的,他所教我們的,我們要將他表法的意思落實在生活中。

  第二「南方增長天王」,「南方」是象徵智慧光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方向都是在南方。經上講的「南方」,不是指真正的方向,不是只有南方,南邊,不是東南西北,南的意思不是方向,它是表示智慧的方向。中國講五行,南方是表燈火,南方是以火來代表,火是代表光明。像晚上暗的地方點一盞火,馬上就光明了,「南方」就是表示光明的意思。善知識在哪裡?善知識住在哪裡?住在光明那一方,所以每位善知識都在南方。所以我們要清楚,那不是真正的方向,不是朝南的方向,是有智慧的人所住的地方,那個地方就叫南方,它取這個意思。「增長天王」,你想想他的名字,「南方增長天王」就是希望我們智慧天天增長,取這個意思,這是護持正法。

  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表法的,不是他喜歡唱歌,代表什麼意思?代表中道。中國儒家講中道,佛家也講中道。琵琶是樂器,這個樂器有弦,一條一條的,弦要調整到適中,這樣彈出來的音樂就很好聽、很美妙。如果弦調鬆了彈不響,如果調緊了就會斷掉,所以弦要調到剛剛好,也不會太鬆,也不會太緊,這就叫做中道。這個意思就是教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講話也好,處理事情也好,對待人也好,跟人相處往來要保持一個中道,每項事情都要中道,這是正確的,不可偏一邊。譬如我們開車,這條路也是要走中道,你不能偏一邊,偏一邊會撞到東西,就會發生危險。船在海上行走也有航道,飛機在空中飛也有航線,不能飛錯,這都要中道。「中」就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做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要適中。懂得中道,用中,它才和。台北縣有城市叫中和、永和,要怎樣才能和?適中就能和。和才能合作,和合,不和怎麼能合作!所以它表這個意思。

  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把劍,劍表智慧劍,慧劍就是斷煩惱,取這個意思。西方、北方講的是方法手段。要怎樣才能夠達到護法,把護法的工作做好?要怎樣使自己智慧增長?下面教給我們具體方法。西方天王叫廣目,「廣目」現在話就是觀光,到國外考察觀光,多看多聽。北方天王是「多聞」。教我們多聽、多看、多了解,這是這兩個天王教我們的。

  社會是多元的,變化多端。廣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龍,或者一條蛇,龍蛇都一樣,龍蛇表什麼?表變化。我們大家都知道龍會變化,千變萬化,這是說明社會也是千變萬化,你要看清楚。變化當中要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原則,所以手上拿著一條龍,另外一手拿一個珠,珠的意思就是不變的原則。不管怎樣變,但是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這個不變的原則你要掌握,這樣你才能應付多變的社會,這個社會多變化,你才有能力去應付,它取這個意思。

  北方天王拿的是一支雨傘,雨傘代表什麼?防止污染。你接觸多元變化的社會,決定不能夠污染,你若被污染就錯了。在複雜社會裡頭,保持自己心地清淨平等覺,傘蓋是取這個意思,這叫護法。不是叫我們不接觸。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能守住自己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那是真正懂得護法,決定不受污染。什麼是污染?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瞋痴慢,我們心裡這些念頭是污染。我們在一切人事環境、一切物質環境裡面,把這些污染永遠離開,你的心才清淨,清淨心生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護持正法。

  正法,諸位必須要曉得,佛法是正法,佛法之外是不是正法?《華嚴經》上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就是說一個圓融通達佛法的人,不管他說什麼法,沒有一法不圓滿。大乘法裡面也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每樣都是佛法。覺悟了,法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所以佛法廣大無邊,平常講「佛法無邊」,如果你要是說基督教不是佛法,那基督教就是佛法的邊,它有邊了,那怎麼能說無邊!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拜火教、印度教,如果說那些不是佛法,佛法就有邊了,不是無邊,佛法怎麼可以說無邊。「佛法無邊」這句話我們就曉得,它是包括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族群,統統是佛法。「佛」是覺悟的意思,你若覺悟、明白、清楚了,不管什麼教都是佛法;你若不清楚,拿佛經來看、來讀,對佛的經義不了解,甚至錯解、曲解,這也不是佛法。

  所以佛法的關鍵在哪裡?就是在覺與迷。覺悟,一個覺悟的人,他所接觸的都是佛法。迷惑顛倒的人,所接觸的都是世間法。所以覺悟的人,法法是佛法,覺悟的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了。有妄想分別執著,什麼都不是佛法,沒有一樣是佛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法法皆是佛法,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我們要懂得。

  這是第八條「護持正法」,佛法是正法,但是要如何護持?一定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正確的理解,然後自己落實在生活中,這樣才能護持正法,使社會的人能明瞭正法、學習正法,所以「護持正法」也是從自己本身做起。第一,自己要先覺悟,這是護持正法的根本,這條非常重要。現在社會上最需要的就是正法,護持正法的人少,社會大眾相信邪法,不認識正法,後面果報就是天災人禍。

  「隨緣濟眾」這十個項目,前面八條簡單介紹過了,後面還有兩條,第九是「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佛教人要隨緣而不攀緣,佛菩薩自己圓圓滿滿的做到了,做個樣子給我們看。

  「敬重尊長」尤其是現代人所疏忽的,為什麼要敬重?尊長是讓我們學習敬重的對象。實在說,佛的意思是要我們一切尊敬,為什麼?因為「尊敬」是性德。我們學佛目的是要作佛,怎樣才能作佛?必須把性德圓圓滿滿的恢復過來,那就自然成佛了,佛不是勉強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我們都是佛,現在不是佛,什麼原因不是的?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違背了性德,所以就不是佛。要是順應性德,那就是佛,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由此可知,佛教化眾生,無非是教化人隨順性德而已。隨順性德是自然的,違背性德就是破壞自然。在佛法裡面有時候不用「自然」這個名詞,怕大家對這個名詞有執著、有誤會,用「法爾」。「法爾」是什麼意思?跟「自然」的意思一樣,「法」是一切諸法,「爾」就是講本來就是這樣的。

  實在說,現代我們對這些意思的體會,應當是有相當的深度,為什麼?大家常講自然環境被破壞了,自然環境就是我們生活環境,自然環境被破壞,就是我們生活環境被破壞。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感到相當痛苦,不但飲食裡面含著很多的病菌,使人吃飯都提心吊膽,水裡面也含有毒素,甚至於空氣裡面也含有毒素。我們這個時代飲的水、呼吸的空氣不如古時候,古時候確實飲的是清泉,呼吸的是新鮮空氣,這是我們生活環境遠遠比不上古人。被誰破壞?我們自己破壞的,真的是自作自受。可是並不是我們人類人人都破壞,少數人做這些破壞的工作,多數人受連累。少數人發明這些科技,多數人貪圖一點小便宜,貪圖一點小利,不知道後面有大災難在等,這是愚痴,真正的無知。

  佛教人沒有別的,恢復性德而已。性德是你本有的,你現在迷了,無量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智慧德能何以不能現前?迷惑、愚痴。從痴迷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東西在造業,這就是破壞自然環境,使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產生了障礙,不能現前,在這個時候,佛稱這些人就叫凡夫。只要把這些障礙消除,智慧德能又恢復了,這個人就叫佛菩薩,佛菩薩跟眾生的差別就在此地。我們只要相信佛的話,理解佛的話,依照佛的話去做,就能夠恢復性德。

  《華嚴經》普賢菩薩給我們提了十個修學綱領,第一條「禮敬諸佛」,也就是真正修行要從「禮敬諸佛」開始。了凡先生在此地教我們「敬重尊長」,就是「禮敬諸佛」的落實,這是初步落實,培養敬重之心,敬愛尊重,培養這個心,這是性德。然後以這種敬愛,真誠的敬愛,真誠的尊重,對待一切眾生,再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性德的流露,這就是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真正落實了。只要這一條能夠落實,其餘的九條就好辦了,就不難。你的生活,你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的思想言行,都是普賢行,也就是普賢菩薩修行的辦法你得到了。在大乘佛法裡面,普賢行是最殊勝的修行方法,這個方法能成佛,換句話說,這個方法能明心見性,所謂成佛就是明心見性。

  我們再細細思惟,這些經論我們讀得很多,說起來我們都很熟悉,可是始終不能落實,原因在哪裡?原因在行之不力。為什麼行之不力?就是沒有去做,沒有去實行,沒有這樣去做,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契入佛菩薩的境界。說老實話,十大願王的真實義,我們了解得不透徹,並不是真正明白。真正明白了,哪有不去照做的道理!還做不到,就是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

  古聖先賢用這種方法來培養性德,人如果能夠敬重父母、敬重師長、敬重長輩,從這個地方下手比較容易。可是在今天來講也很困難,今天的社會普遍崇尚自尊,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不會尊重別人,自尊自大,所以傲慢的習氣不斷在增長,總是欺壓別人,這樣的心態是造極重的罪業,與性德完全相違背。不學佛就已經不行了,學佛還是這個作法,哪有不墮落的道理!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佛為什麼要這樣教我們?這種教學法不是他創造的,不是他設計的,完全是順應自然,完全是隨順性德。我們如果明白了解,自然能夠歡歡喜喜依教奉行,認真去學習,在生活裡面學習,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習。

  末後一條「愛惜物命」,這一條實在說,勸導我們要惜福。自性裡面有無量的福德,我們在大經上看到,《華嚴》裡面講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往生經裡面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那個福報是享不盡的,那個福報不是修來的,是稱性,也就是完全是本性裡面具足的,完全自然,自然生態一絲毫沒有破壞,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美好達到極處,所以稱之為極樂世界。在這個環境裡面,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還是「愛惜物命」,何況我們凡夫沒有見性,自性的福報一絲毫都享受不到。

  我們今天享的福報是什麼?從哪來的?是從修德來的,我們要去修才有,沒有修就沒有。好比你有福報,你有財富,你有億萬財產,但是都在銀行裡面,身上一分錢也沒有,走在街上想吃東西,肚子餓想要吃東西,沒有人給你,怎麼辦?只好自己臨時打工,替人做工,賺一點錢去吃一餐飯,臨時打工賺一點錢吃飯,這就是譬如修德。性德有無量無邊的福報德能,我們現在有,不能現前,就像我們銀行有幾百億的財產,但是無法拿出來用,現在要吃,要吃一餐飯還要做工才有得吃。這就是譬如我們性德有無量無邊的福報,但是現在有障礙不能現前,我們現在要受用就要修,就像去做工一樣,有修才有,沒有修就沒有,凡夫就好比這種狀況。

  我們修這一點福德,如果你不愛惜,這個福很快就享完。就像我們賺一點錢,你若不節省著用,一下就花完了。我們修來的福也是有限,所以要惜福,要節省著用。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祿盡人亡」,祿是福祿,祿是什麼?福報。一個人的壽命很長,譬如你能活到八、九十歲的壽命,你這一生作人,你的壽命有八、九十歲,有這麼長的壽命,有這麼長的壽命也就是你有這麼長的福報,你有八、九十歲的福報,你要是不隨意損掉,這福報有八、九十年的時間給你用。如果你亂用亂花,可能五、六十歲就將福報享盡、享完了,這是不知道惜福,亂用,不知道惜福,享完了。福報要是享完了,沒有福了,雖有壽命也要死,為什麼要死?福沒有了。由此可知,惜福重要。

  懂得惜福的人,壽命雖然到了,福還沒享完,沒享完他不會死,他的壽命自然延長,為什麼?福報還沒有享完,他還有餘福,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添福添壽」。添福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自己會修福,一個是自己會惜福。又會修福,又會惜福,他的壽命當然就延長,這是一定的道理。

  儒、佛都教導我們要節儉,「愛惜物命」,這個「物命」特別是指動物。這一句裡就含著不殺生,更進一步不食眾生肉,就是不吃眾生肉,我們不吃眾生肉是惜福。吃眾生肉,不要以為這很平常,社會上大家都這樣吃,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你吃牠八兩,將來要還牠半斤,不是說吃了就沒事,吃了很麻煩。你這一生吃了多少動物的肉,你要多少生才能還得盡!

  人身難得而易失,失掉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我們得到人的身體,我們這一生死了以後,下輩子要再作人,得這個人身很不簡單。為什麼不簡單?造業,說個最簡單的,你一生當中吃了多少眾生肉,你吃肉都有債務,有債務要怎樣?來生再變成畜生,換你變畜生。這畜生業報盡了,牠也會來人間作人,換牠來吃你。生生世世變畜生還債,統統還完了,這樣才能再得到人身。

  所以六道輪迴你去看,我們吃畜生的肉,畜生以後業報受盡也會來作人,我們業報受盡也會墮入畜生道,牠來作人,換我們被牠吃。所以《楞嚴經》佛才跟我們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在動物當中,他比喻羊,舉這個例子。當然動物很多,屬於畜生道的動物很多,很多種類,以羊為例子。人死了以後也會變作羊,那隻羊死了以後,也會來人間作人,這意思就是說你吃這隻羊的肉,現在吃很好吃,那隻羊被我們殺死,那是牠的業報,牠前生也有造這個業,我們現在吃牠,也造這個業。那隻羊業報盡了,牠就會來人間作人。我們現在吃羊造殺業,殺業造多,眾生肉吃多,死了以後投胎作畜生,也會變作羊,變作羊換我們被別人吃。六道裡面就是互相吃來吃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想這個事情多麻煩!

  世間人不知道利害關係,佛菩薩知道,真正修行的人知道,不跟眾生結冤仇,不跟任何人有債務上的糾紛,別人欠我的,不要了,我們也不要去跟他討,這個好。你還要去討債,你來生還要去跟他碰頭,也是麻煩,這個帳就算了。欠別人的要趕快還,還得痛快,我們菩提道上就沒有障礙,往生就走得瀟灑、走得自在,冤親債主才不會來刁難,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你若不知道惜福,那怎麼行!

  惜福,點點滴滴都要愛惜,要養成習慣。譬如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生活使用的東西都要愛惜,任意糟蹋、任意損壞,這都是損福。我們喝一杯水,過去景美華藏圖書館辦法會,一個紙杯要用一天,所以都有編號碼,看你拿到哪個號碼,從一號編到三百號,各人拿到的杯子寫名字也好,記號碼也好,喝完繼續用,用到這一天法會完。如果我們不惜福,紙杯用一遍就丟掉,很浪費。我們要知道紙杯要多少人工、要多少東西去製作,才有那個杯子,我們倒一杯水,喝一口水就丟掉,這就損福,實際上這個杯子用上好幾天還能用。現代人注重衛生,當然這是要注意。這是說我們自己使用,在道場使用,過去我們有這個作法,這是為了讓大家惜福,我們起碼要用一天。不要喝一口水就用一個,這非常浪費。這是舉一個例子。

  我們用紙也一樣,我們有使用的,用水也好,吃的東西也好,點點滴滴都要曉得愛惜。因為現在能讓我們吃的,你一生能吃多少、喝多少水、用多少東西,都是過去生修來的,如果你愛惜使用,你就用得很久、很長;如果你很浪費,不惜福亂用,這是損福。損福,你的福報若沒有了,就折你的壽命,壽命折掉了,沒有福報的就很可憐,就受災受難,非常可憐。所以佛教我們要惜福,惜福的人才有福報,這個福報永遠用不盡。

  了凡跟我們說「隨緣濟眾」,說了十大類,簡單報告到這裡。我們再看《感應篇》第十八句:

  【慈心於物。】

  向下這段經文是講養性,修心養性,這一科裡是講修敬,修敬心。『物』就是經典說的「眾生」。佛法裡面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德,方便是功,我們平常講「功德」。前面那段經文教我們「積德累功」,積德就是存心,累功就是行事。慈悲心就是世間人講的愛心,佛法為什麼不說愛,要說慈悲?這裡面有一個原因,世間人的愛是感情的,愛生於情;慈悲也是愛,但是慈悲生於智,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的。凡是感情的很容易變化,所以世間人講愛情是決定靠不住的,千變萬化,自己也不能控制。佛菩薩的愛心是永恆不變的,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真慈平等就是佛。在經典裡面,佛給我們講十法界的因行,當然每個法界要講因緣都非常複雜,《華嚴經》上所謂「無量因緣」。無量因緣當中,總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佛就將最重要的因素提出來教導我們,作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真慈平等」,「真」是純真。

  前面在「積德累功」的時候,我們曾經說過,一個修行人,一個明白人,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有三樁事情是我們一般凡夫所疏忽的。第一,他的心是真誠至善,善心,善心達到究竟圓滿,這是第一,也就是至善。這個至善,儒家也教人「止於至善」,以一個純善的心處事待人接物,純善的心就是此地講的『慈心』,這是第一個特色。第二,純是一個愛人之心,沒有想到自己,就像一個慈母愛護她的幼兒一樣,全心全力的照顧,把自己都忘掉了,佛與大菩薩是以這樣的愛心,愛護十法界的眾生。第三個是純是利益之心。這三點把諸佛菩薩的心行都說盡了。

  而這三樁事情我們細心去觀察,可以說通於一切宗教。各個宗教的教義雖然不相同,儀式不一樣,但是這三點是共通之處,宗教可以圓融和合。可以說這是根本法、基本法,從這個基本法著手發揚光大,《華嚴》是一個例子,《法華》也是個例子。我們看佛家的大乘經論,一乘教典,無不是以這三個因素,融合虛空法界種種不同的族類。我們今天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以這三樁東西就都融合了。以至善、真慈、利益對待一切眾生,真正做到捨己為人。佛是大智大覺,我們講他「覺行圓滿」,凡是大智大覺的人,一定具備這三個因素,能與平等慈心為伍。

  佛家教人養生,這是一切眾生,可以說不分族類、不分宗教最關心的事情。要怎樣保持健康長壽、幸福快樂?養生。想要身體好,健康長壽,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這是許許多多人疏忽了,心地清淨慈悲就不會生病。所有一切病痛、煩惱從哪裡生的?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從污染產生的,這個道理不難明瞭。

  而慈心裡面最重要的是不殺,淨業三福第一條裡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對一切眾生,「物」是講一切眾生,不可以有殺害的念頭。不但不能殺,傷害都不可以,這才是真正慈心,是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礎,戒行的根本。

  佛菩薩教我們養生之道,特別著重慈悲心。世間人養生只懂得生理,飲食要衛生,衛是保衛,保衛生理,求得生理的健康,但是生理健康真正的因素他沒找到,所以選擇最健康的食物,他還是會生病。像現在很多人流行有機蔬菜,標榜蔬菜種的產地都沒有受到污染,吃有機蔬菜。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吃有機蔬菜還是會生病,還是會老,還是會死,什麼原因?生理健康對於健康長壽不是第一個因素,它是第二個因素,屬於其次的。生理是治標,不是治本,不是根本。由此可知,講求衛生的人,要是治標不治本,還是達不到健康長壽的目標,一樣會生病。

  本是什麼?本是我們的心,佛經裡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依報,我們這個心是正報。心理的健康,我們心理健康,我們生理(這個身體)就健康了一大半,主要是在心,心是根本。我們心理要是健康,這個生理,飲食方面稍微注意一點,這樣就非常好。心理要是不健康,生理怎麼調養還是無濟於事,這種例子我們看得太多了。你看古代這些帝王將相,有身分、有政權地位的人,有富貴的人,他們對於生理上的保衛都很注重,特別去找一些專家一流的人來照顧,營養的東西、補的補品一直吃,吃到後來也沒有比較長壽,還是短命。歷代帝王,諸位去查一查,古代作皇帝,福報最大,要吃什麼都有,你看古代皇帝能活到七十歲的沒有幾個人,大多數四、五十歲,生命就結束了;能活到五、六十歲算是長壽了,算是壽命很長;七十歲以上的就很希有,古人稱為古稀之年。什麼原因?為什麼這些帝王這麼富貴,還是短命的比較多?就是疏忽了心理的衛生,他們只懂得生理的衛生,不懂得心理衛生。所以慈悲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養身體,還要懂得養性情,如果性情不好,吃什麼也沒有用。佛家的飲食為什麼選擇素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勸導我們素食,但是他自己在當時並沒有實行素食,那是生活環境不許可。佛是一個非常慈悲的人,慈悲的人他就不願意麻煩別人。佛每天出去托缽,要吃飯拿一個缽跟人乞食,分一些飯菜。托缽沒有分哪一家,照順序乞食托缽,一家一家,今天去這一家,明天去那一家。托缽時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這就方便了,人家吃菜供養菜,人家吃葷供養葷。如果佛當時強調一定要準備素食,就有很多家庭為了要應付托缽的人,他們就很麻煩,要特別去做。所以佛很慈悲,不願意給人添麻煩,所以這是隨緣。但是決定不殺生,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都是別人本來煮好要吃的,去跟他們乞食,拿一些給出家人吃,這是不要給人添麻煩。雖然諸佛菩薩當時在印度跟人托缽,現在泰國出家人托缽也沒有素食,我們要是去泰國旅行,你看泰國的出家人拿個缽每天去乞食,這飯菜裡有魚有肉,他們也是跟古代印度一樣沒有素食,但是一定吃三淨肉,這就是隨緣。

  諸佛菩薩那些修行人隨緣沒有問題,因為他們的心慈悲,他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們的心清淨,不受污染。但是我們是凡夫,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心會受污染。譬如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他們去托缽雖然有魚肉,但是他們不會貪,不會起貪念,不會貪吃。我們現在凡夫吃到好吃的,會貪吃,貪就造業,就受到污染,我們的心就受到污染,所以我們現在這個飲食不能不選擇。

  中國佛教採取素食,是從梁武帝開始。梁武帝以前的出家人也沒有完全素食,還是有人吃葷的,從梁武帝開始才全面提倡素食運動。梁武帝是讀到《楞伽經》,他讀到《楞伽經》,佛在經上勸勉菩薩不要吃眾生肉,他讀了之後非常受感動。當時他作皇帝,他自己採取素食,勸勉出家人也吃素食,素食運動在那時就展開了。所以我們現在去國外,看到全世界有很多國家的佛教徒、出家人沒有吃素食,你看日本、韓國的出家人沒有吃素,還是吃肉,還有喝酒的,我們看了覺得很奇怪,但是你要是了解這個歷史,你就不會覺得奇怪了。所以全世界的佛教徒沒有吃素,吃素的只有中國佛教,這也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全世界出家的佛教徒(就是說出家人),頭頂上沒有點香疤。頭頂上燃三點,有人燃九點,有人燃十二點,過去有人問我:「你們佛教出家人是不是燃愈多點愈大?」我說:「沒有,最小的也能燃很多點,頭頂全都燃滿了也可以。香珠拿來火點燃它就一個疤,要大一點的,那個香珠就多燃幾個,燒到整個頭皮脫掉也可以。」這是不了解燃香疤的意思,這也只有中國的出家人燃,外國的出家人沒有燃。這就是有人不知道叫戒疤,戒怎麼會有疤,戒有疤就不好。那是燃香,就是香珠放在頭上,在家受菩薩戒燃在手上,把它燃上做一個記號。頭頂燃香是什麼意思?佛在經上講「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也就是說我們發願要行菩薩道。菩薩道是什麼?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怕忘記,燃香做記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已經在佛前發願了,要修菩薩行,要行菩薩道,要度一切眾生,不能忘記」,燃香是提醒的作用,出家人燃在頭上,在家受菩薩戒的是燃在手上,不是真的把身體燒掉,要懂得這個意思。

  所以過去有人不了解這個意思,看到經典講燃身、燃指、燃臂,手指都燒掉。說到燃身,拿汽油潑到身上,把身體燒掉,燒完對別人也沒有幫助,對眾生也沒有幫助。有人誤會「燃身供佛」,過去我們導師講經也常講,我們這個身體用火燒很難聞,味道很難聞,燒一些沉香來供養佛那香味還可以,我們身體燒的是臭味,臭氣沖天,人都不想聞,怎麼能供養佛!這都是誤會經義,「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所以燃身、燃指、燃臂,都是取捨己為人的意思。「燃指」就是講指頭、這兩隻手,你要用你的手為大眾服務做事情,「燃臂」也是一樣。「燃身」,我們利用身體替社會大眾服務,我們現在說做義工,義務為大眾服務,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如果把手燒掉,你變成廢物,你要如何服務大眾?要換別人來服務你,別人要來照顧你,那是大錯特錯。所以這不能誤會,不能錯會經典的意思。所以有人比賽燃多少點,有人燃三、四十點,燃得那麼多,一樣自私自利、貢高我慢,這完全不懂得「燃香」的意義,不懂得這個意思。所以心裡要記住佛的教誨,真正發心,無條件、無私的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才是正確的。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