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九集)  2003/1/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39

  我們上一集講到「殺人取財,傾人取位」。今天接下來這一句,第五十一節:

  【誅降戮服。貶正排賢。】

  『誅』是誅殺,『降』是投降,『戮』是殺戮,殺害降服的人。『貶正』,「貶」是我們一般說的毀謗,毀謗正人君子,排斥賢人。

  我們看太上所講的這一段,第一句「誅降戮服」,用佛法來看,殺害投降的人,這特別是指戰場戰爭,已經投降的人來殺害他,這是造修羅的業,羅剎的業,雖然他是個人身,他造的業跟修羅道沒有兩樣。所以古禮戰爭要是戰贏了,戰勝了,是用喪禮來處置。仗打贏了,不是歡喜,要曉得在這個戰爭當中,雙方死傷多少人,所以是用悲哀憐憫的心情來處置這樁事情,這是古代的古禮,不是歡喜。至於敵人投降歸服了,更加要用憐憫的心來安慰他,來幫助他度日。如果還以貢高傲慢之心虐待這些人,任意的殺害,這個造的業就大了,為什麼?這些人已經失去抵抗力,失去抵抗力你再要殺害他,這不但是對人,對畜生都不行。

  世間為什麼有戰爭?為什麼有刀兵劫?這是因果報應。佛在經上講得很好,如果要世間永遠沒有戰爭,沒有刀兵這些災難,佛講了一句話,「除非眾生不食肉」,除非眾生都不要吃肉,這個怨結才能化解。你吃的這些眾生肉,牠不甘心,牠現在是沒有抵抗的能力,但是牠一轉世,《楞嚴經》所講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人死後,如果造惡業,他投胎作羊,那隻羊的惡業果報如果受盡,死後就投胎作人,所以人不是永遠作人,羊不是永遠作羊,這是互相輪迴,這是看個人造的業。一轉世,到他有能力的時候,他就來報復,報復絕對不會報到恰到好處,總是要過分一些。每一次報復都過分一些,次數一多就不得了。

  所以我們從歷史上看,看近代史,最近這一百年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眼睛再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戰將要來臨,戰爭一次比一次殘酷,我們想想這個原因從哪裡來的?殺業來的。為什麼會有這些殘酷的事實?追根究柢,教育失敗了,沒人教。古聖先賢的教誨,諸佛菩薩的教導,沒人相信了,都說這些是迷信,不但是迷信,而且還要把它打倒,把它拋棄,完全隨順自己的貪瞋痴慢,完全遵從弱肉強食。

  外國人提倡的「進化論」,就是不懂因果的道理,不知道報應的事實。所以今天的世界瀕臨滅亡的邊緣,誰能夠救?宗教徒祈望上帝能救。上帝發脾氣了,上帝發怒了,要懲罰世人。上帝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慈悲憐憫世人,所以要教。今天唯一的一條道路,我們要順從佛菩薩,順從古聖先賢的教誨。

  印光大師為我們選這個《感應篇》,教導我們學習,人人能夠依《感應篇》的教誨來學習,這個劫難可以挽回。一個人修,一個人得度;大家學習,大家都能夠得度。這一篇的經文不長,只有一千三百多字,要熟讀。不但要讀,要認真反省檢點,改過自新,這是消災免難之道。災難是自己造的,化解還是要靠自己,自己不肯回頭,求神、求佛菩薩都是枉然,自作自受,所以還是要自己來化解這個問題。我們再看下面《感應篇》第五十二節:

  【凌孤逼寡。】。

  五十三節:

  【棄法受賂。】

  世間最苦的人莫過於孤寡,就是孤獨,孤獨就是自己一個人,沒有親朋好友,這就很可憐。『寡』是寡婦,先生不在了,沒有兒女照顧。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對於這些人要特別憐憫,特別的照顧。佛法裡面的福田,這些人是福田裡面的悲田,就是我們對待這些人要慈悲心,憐憫照顧,這就是悲田。

  我們看到眾生在遭難的時候,必須要想到我在過去也曾經遭遇這些災難。我們在未來這樣的災難困境必定還是很多,只要不出六道輪迴,肯定是不能避免,我們怎麼曉得?我們從因果上去看。《了凡四訓》諸位念得很熟,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我們自己造作業因注定的,所以這個非常公平,不是上帝定的,不是閻羅王定的,也不是佛菩薩定的,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我們要明瞭這個道理。遭遇這些苦難的人,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過去一定造作這些業因,造作業因的時候無知。

  我們今天有幸遇到佛法,能夠受到一些聖賢人的教誨,我們明白了。明白了之後,對於這些苦難眾生一定要幫助他,要救度他,要照顧他,怎麼可以欺負他!怎麼可以壓迫他!欺負壓迫這些人,那個罪孽比欺負普通人要加很多倍,果報不堪設想。這是說「凌孤逼寡」。

  『棄法受賂』,這個「棄」就是放棄、拋棄的意思。從這一句開始一直到「見殺加怒」,都是從刑事上講的,就是司法官判案,從刑法上說。這個司法官判案不守法,接受賄賂,現在已經不只是這些辦案的法官了,這是包含所有的官吏。這個註解裡面也說得很好,「凡衙役書吏,亦在其中」,這個地方說刑官,這是指出所有官員的代表,不是專指判案刑事的官員。

  現在在社會上,可以說許許多多國家地區舞弊賄賂的事情已經是很平常了,甚至於社會大眾也以為這是正常的,不足以為奇了,所謂有權、有勢、有錢,什麼事情都好辦。事雖然如此,所謂聰明人會鑽法律的漏洞,所以我們也曾經聽到人說,法律是為什麼人制定的?為好人,為守法的人制定的,甚至於有人說是為愚人、笨人制定的,殊不知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凡是故意犯法的人,明知故犯的人,擾亂社會,使人民無所依歸,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在因果裡面說這種心態、行為,天怒人怨,眼前雖然得一點小利,後來的果報不堪設想。可是今天有幾個人相信因果報應?有幾個人相信有來世?雖然這些事情在科學裡面也有許許多多的證明,連西方外國人都用先進的科技來探測所謂靈界的狀況,最近這半個世紀以來,成果也相當豐富,多少人看了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信。雖然如是,一些作奸犯科之徒,還是不知道省悟,不知道回頭,依舊是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很重,沒有想到來日的果報,這是所謂麻木不仁。我們要覺悟,我們要明瞭。

  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定有惡報,果報太快了,太明顯了。所以我們導師常常勸勉我們同修,做好事也要守法,不能說我做好事就可以違法了。違法是一種非常不得已,而且那是要高度智慧,我們要是沒有智慧,也學菩薩權巧方便,往往後面惹了大災禍,所謂「欲速則不達」。真正有高度智慧,通權達變,他知道會遇到什麼問題,問題如何能夠化解,他都很清楚、很明白。你問題來了之後,手忙腳亂,沒有能力化解,這是決定錯誤。

  一般同學聽說這個事情功德大了,趕快去做,急功好利,心不清淨。這種好事說老實話,不如無事,為什麼?這種好事修福,果報是人天有漏福報。你一定會得這個福報的,得福報之後,你想想看你能不造業嗎?我們看眼前這個社會,作大官的,發大財的,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福,今生他們有地位、有權勢、有財富,他現在造的是什麼業?

  德國以前的希特勒,前生也是有修大善,要不然不能作國王,但是做了國王殺害幾千萬人不用償命,我們普通一般人去殺一個人要償命,他殺害幾千萬人不用償命,你說他有多大的福報!富貴人家天天吃眾生肉,還要吃活的,吃了將來要還債的,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你吃牠半斤,以後要還牠八兩,你說怎麼得了!所以不如貧窮人家粗茶淡飯,少造業,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佛教我們修善,上面有一句話你漏掉了,上面一句話是什麼?「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就對了,這是菩薩行,菩薩的事業,離相修善。唐朝時候龐蘊居士表演給我們看,那個就是教誡世間急功好利這一類的人,他為什麼去做好事?希求果報,為求得好果報去多行善事。斷惡修善,佛用這個方法來勸大家,是勸世俗人,還沒有念頭脫離輪迴的人,所謂是下下根人,眼光短淺,沒有想到脫離輪迴,佛教給他這個方法。中上根性,佛一定勸導他要覺悟,應當要超越六道,永脫輪迴,這是佛的真實慈悲。

  龐蘊居士表演給我們看,他表演的什麼?好事不如無事。他家裡頭也相當富有,很有錢,他學佛開悟了,真正明白了,把家裡面的金銀財寶裝在一條大船上,船划到長江的中心,划到江中間把船打一個洞砸沈,把所有家裡的金銀財寶裝在船上,全部沈到江底,他什麼也都沒有了。別人看到了很奇怪,問他說:龐居士,你這些家產都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去做好事,救濟別人?他就留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真正的好事。

  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李炳南老居士曾經說得很好,社會上好人太多了。我們聽了這句話聽不懂,好人很多為什麼會亂?好人多不是好事,他後頭加了一句話,黑板上寫了四個字「好人好事」,把好人好事那個「好」用破音字,好(ㄏㄠˋ;hao`)事,好(ㄏㄠˇ;hao)事跟好(ㄏㄠˋ;hao`)事意思不同,好事大家相爭,搶著做,那個好事就變不好了。所以好事有人做就好,什麼人做都好,不必要去搶,有人做,我們自己省事。

  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教我們「隨喜功德」,我們的功德跟做的人是相同的,沒有差別的。所以這個好事要做要看情形,如果沒有人做的好事,當然我們要承當去做,盡心盡力把這個事情做圓滿、做好;如果已經有人做,做得很好,我們就不必要去相爭。有人做,而且做得不理想,這才需要來做。大家要是搶著做好事,這麻煩就大了。

  真正的好事,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慈悲心,你做的事,樣樣都是好事,真正的好事。如果心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這個不慈悲怎麼說?喜歡你的人就慈悲,不喜歡你的人,你就對他一點慈悲都沒有,這個慈悲不是真的,這個慈悲不平等、不清淨,佛家講這是「愛緣慈悲」,這樣做的好事不是真正的好事。我們要懂得佛的真實義,開經偈天天念「願解如來真實義」,要懂得真實義,我們才是佛的好學生,才能夠真正依教奉行。

  佛的教誨,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這不是出於佛的意思,如果是出於佛的意思,我們跟他走,被他牽著走,這不算好漢。佛所有的教誨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他自己的意思。真心,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同一個心。諸位要知道真心都是相同的,妄心就不相同了;本性是一樣的,習性就不一樣。所以佛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教誨,我們順從佛的教誨,就是順從自己的真心本性。因此我們對於佛法才心服口服,原來世尊叫一切眾生各個頂天立地。

  所以經論當中也常常讚歎,佛菩薩叫「無依道人」,依是依靠。真性沒有依靠,妄心妄識有依靠,它要依靠真心、依靠真性,離開了真心本性,決定不可能有妄心妄識。所以一個是有依靠的,一個是沒有依靠,沒有依靠的是真正自己,有依靠的錯了。我們在大乘法裡面看到,一真法界沒有依靠,十法界有依靠,六道有依靠。這些地方我們要多想一想,然後落實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斷惡修善,怎樣破迷開悟,多少自己會有一個概念。

  常常讀經,常常看古大德的註解,知道自己怎樣去做,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都能夠與經中教誨相應,這就是與真心自性相應,這才是真實功德,不至於誤會,不至於做錯事情。再看第五十四段,這段有兩句:

  【以直為曲。以曲為直。】

  這個『直』是正直,『曲』是委曲,委曲是彎彎曲曲,不直。註解裡面有一節,我們念一遍,「兩訟在官,曲直未定,生死與奪,在吾一言,豈可輕忽。今乃曲直顛倒,非因受賂,即是徇情,否則率意鹵莽,有一於此,豈宜居官為民上乎」,這是舉為官者斷案(判刑案)來做一個例子,其實這些事情在現代社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多多少少犯這種過失。「曲、直」也就我們說的是非,「是」就是正確的,「非」就是不正確的。如果沒有真實智慧,很難斷定是非曲直。尤其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看起來好像對,其實是錯的;似非而是,有一些事看起來好像不對,實際上它有道理的。如果沒有智慧,沒有學問,就很不容易判斷,往往判斷錯誤,這樣就造很重的罪業,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做錯還不知道。

  同修們念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對這些事情說得很詳細,說得很廣泛,也說得非常深入。它的原則我們要學習,要能掌握到,那就是是非曲直不僅是現前,還要論它的影響深廣。有些事情眼前似乎是不利,看起來好像沒利益,但是事情發展到將來利益很大,在此時此處不利,但是其他的地方利益很大。所以我們看事情有沒有思考這個問題?

  佛說一切法,從空間上來講,橫遍十方,他要利益十方一切眾生;從時間上來講,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才是真實利益,永恆的利益,永恆就是永久、永遠。凡夫思考沒有想到這麼多,只想到眼前此時此地,這個時候,這個地區(這個地區還很小),甚至於只想到自己一生,對我現前有沒有利益?我往後的利益都沒想到,這個眼光可以說是短淺到了極處。古大德教導學佛的同學要有前後眼,要看眼前也要看以後,不能只看眼前不看以後,佛在經教裡面更是教導我們「五眼圓明」,對事情我們才能看得很清楚。

  佛法我們常常講、常常提示,什麼是佛法?真實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叫做佛法。人生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你能夠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一個人不認識自己,不明瞭自己生活的環境,這個人叫凡夫。這一樁事情幾個人認真思考過?認真去想過?「我」是什麼?什麼是「我」?只有真正學佛的人,才會想這樁事情。

  這個身體是不是我?身不是我,六道凡夫都執著這個身是我,是我的,這個錯了。因為這個執著,《金剛經》上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起來了。四相的根本就是我相,我相的根本就是執著。相宗講得很好,末那是執著,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是什麼?我愛、我見、我痴、我慢,愛見痴慢這是我。佛要不給我們說清楚,我們怎麼會知道整天就是生活在愛見痴慢裡面。愛見痴慢說實在話,就是平常講的貪瞋痴慢,原來這個東西是我。

  人人都希求滿足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果然滿足了,阿鼻地獄去了,六道裡頭最下面一層。換句話說,貪瞋痴慢愈輕,就往上提升;貪瞋痴慢愈重,就往下墜落,六道就是這一個現象。天道,貪瞋痴慢最輕的,無色界天最輕,色界天比無色界天重一點,欲界天又更重一點,修羅跟人道比欲界天又要重,愈重愈往下墮落,最重的就到地獄道去了,阿鼻地獄。所以還要去搞貪瞋痴慢嗎?

  佛教人修行修什麼?修正你錯誤的見解。我見就是見解,見解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愛見痴慢,這個人叫我執,執著愛見痴慢,永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過這個日子太辛苦、太可憐了。佛叫我們覺悟,叫我們回頭,覺悟就是把這個事情看清楚、看明白了,回頭不再這樣做了,把這個念頭捨得乾乾淨淨。

  學佛的同修都希望放下,都希望把這個煩惱捨掉,轉迷成悟,但是偏偏捨不掉,你捨掉就成佛了。佛跟眾生就是一念之差,轉過來就轉凡成聖,轉迷成悟。為什麼轉不過來?為什麼不覺悟?就是執著太重了,念念希求自己的利益,這個自己是私心,我愛、我痴、我見,念念為這個,造業!大乘佛法,世尊教誨高明到了極處,迷惑到極深極重的人,如果能夠相信佛陀的教誨,都能轉得過來。你不相信,不肯學,那就沒法子。只要你肯相信,肯依教奉行,凡夫一生成佛,不但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事實上也決定可以做得到。

  佛怎麼教給我們的?《金剛經》上教的就是極高明的方法。《金剛經》念的人多,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修學哪一個法門,可以說大家都知道《金剛經》,甚至讀得很熟。《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佛說了,發心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心一發,念頭就轉過來了。凡夫念念都是為自己,現在把自己放下了,度無量無邊眾生,是為一切眾生,不再為自己了。肯為一切眾生的人,把自己捨掉了,絕對沒有一念為自己,這個人就轉識成智,轉迷為悟。要知道迷、悟,為自己就是迷,為眾生就是覺悟;為將來是迷,為現在是覺悟。這個話我們要聽清楚,為什麼說為將來是迷?將來是「壽者相」,你四相還沒破,時間觀念還沒破。沒有將來,這個「壽者相」沒有了,時空就突破了。

  《華嚴》裡面講的三際不離一念,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三際。三際我們一般說三世,沒有離開當下這一念。這個話怎麼說?你如果悟了一念,你真的悟入,這三際就沒有了。你如果迷了一念,一念迷就變成三際,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迷了才有,迷了一念,產生三際的妄念。覺了的時候只有一念,決定沒有三際。換句話說,覺悟的人沒有十方,迷的人才有十方,十方三際都是在一念。一念能現一真,一真法界,一真是境界,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你真的覺悟了,這是真的覺悟,覺悟到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迷的人,迷了能現所現,迷了能所是一,他不知道這個是一,在這裡頭才產生十方三際這個錯誤的認知。《般若經》上講得詳細,講得明白,這是是非曲直的根源。入這個境界,《華嚴經》裡面講入法界,哪裡還有是非?還有曲直?都沒有了,是非曲直是對凡夫說的。什麼是「是」?什麼是「直」?與性德相應的是「是」、是「直」,與性德相違背的是「非」、是「曲」,凡夫哪裡曉得?不明瞭事實真相,哪有不造業的道理!

  可是你要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也是屬於萬法之一,萬法皆空,因果哪有不空的道理!為什麼說因果不空?這是說因果相續不空,因果的轉變不空,因果的現相還是空的,還是不可得。為什麼?因會變成果,因就空了,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這是講空的道理。但是因果相續的現相永遠不中斷,它是一直相續不斷,不停止的,因果轉變也是永遠不中斷,不斷在轉變,因為不斷在轉變,相續不斷,所以才說因果不空。不空是在講它的轉變跟相續是不斷的,是這個意思,不是說因相、果相,不是看它的現相,現相是當體即空,這是講它的轉變、相續,善因決定感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

  佛菩薩心地清淨,觀照微密,眾生起心動念造業之時,即是受報之時,這個我們凡夫見不到。佛法裡面給我們講現報、後報、生報,這一世的報應,來世的報應,後世的報應,這是講粗相,極其明顯果報的現相。極為細密果報的現相,佛菩薩知道,跟凡夫講他也不知道,他體察不到。實在講,起心動念就是受報之時,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這時候就是在受報了。佛家講到極真實之處,跟人講因果同時,因與果是同時的。

  所以佛家表法用蓮花,為什麼不用別種花?因為蓮花表法比較明顯,蓮花跟其他的花不同,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裡面。一般的花果,先開花後面才結果,先看到花,過一段時間這果才生出來。但是蓮花不同,你看到蓮花開,蓮子就在裡面了,那個果同時生出來,這是跟我們說因跟果同時你都看到了,也有因,也有果。有幾個人能一下省悟過來?蓮花因果同時,深入去觀察,哪一法不是因果同時?法法皆是,只是蓮花的因果同時較明顯,比較明顯,一切諸法因果同時較不明顯,其實沒有兩樣。我們能夠把是非曲直看清楚、看明白,至少你不會造惡業了,你就不會受苦報。

  這一段解釋講得好,他說「曲直顛倒」,為什麼把曲看成直,把直看成曲,原因大概不外乎三段,一個是受了賄賂,昧著良心說話,你得到他的好處,就把直看成曲,把曲看成直;第二個是人情,徇情,這也昧著良心以曲為直;第三個原因是太鹵莽,太隨便,隨隨便便,沒有認真去觀察,太大意,把是非顛倒了,都是過失。看情節的輕重,造作這個過失有大小不一樣,看到這樁事情影響有多廣,有多深遠,這結罪不相同,果報不一樣。如果它的影響面愈廣,時間愈長,你造的罪就很重;如果影響是一個人,是一時,這個罪就輕,我們都要明瞭。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特別是謠言,我們佛經上講的,無根的謠言,無根是什麼?造謠生事,製造謠言,沒有這個事實。謠言很可怕,古德常講「謠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聽信謠言。一個人來給你造謠生事,說一遍,沒這個事情;第二個又來說一遍,也沒這個事情;第三個人再跟你說,你就不敢說沒有這個事情了;十個、八個人都來跟你說,你就懷疑了,是不是真有這個事情?所以大智慧的人才能夠面對著造謠生事不為所動,他不會受他的影響。

  什麼是大智慧的人?沒有私心,沒有自己的人,不為自己,這樣的人就不會為外面境界動搖了。諸佛菩薩不為所動,為什麼?諸佛菩薩沒有身,不但沒有身,連命都沒有,他的身、他的命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都奉獻給一切眾生了,決定沒有自己,所以他的心才如如不動。只要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不可能不為外境所動搖。

  我們學佛的同修,要往這些道理深處、精微處去想,去觀察,向佛菩薩學習,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轉得過來,轉自私自利為一切眾生,念念都與性德相應。為廣大眾生是性德,為自私自利是迷惑,這一點總得要辨別清楚。我們再看下面《感應篇》第五十五節:

  【入輕為重】。

  第五十六節:

  【見殺加怒。】

  到這個地方,前面總共有十二句,這十二句雖然說的是「仕宦之惡」,就是說作官的,實在講現前社會每個人都常常犯到,作官只是舉一個例子而已,實際上各行各業都有犯到,犯的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有人犯得比較輕,有人比較嚴重,只有這個差別,都有犯到。

  我們知道這本書的完成年代相當久遠,這本書出現在這個世間,那個時候的社會跟現代完全不相同。古時候教育雖然沒有現代這樣普及,而實際上教學的效果,近代遠不如古時候。古時候家庭有教育,父母、長輩普遍都有一個概念,給子弟、給年輕人做一個好榜樣,都有這個概念。而機會教育尤其為國家各個階層領導人所尊重的,極力提倡的,表現在戲劇、歌舞、音樂、美術,各個方面都含著很深刻的教育,「寓教於樂」,不是以娛樂為目的,娛樂當中要達到教學的目的。

  現代的社會不一樣了,提倡的是民主、自由、科學、技術,古聖先賢的教育完全放棄了,這才造成現代社會的危機。我們都曉得東方教育跟西方教育根本差別的地方,東方著重於道義,西方人著重在功利。我們現在捨棄了道義,模仿西方人,人人都變成急功好利。社會在現在已經是人人都具有這個觀念,「競爭」,不競爭就沒有辦法生存。競爭到最後是什麼結果?整個世界同歸於盡。爭到最後就打,核子大戰怎麼發生的?競爭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戰爭。這是西方人他的思想,跟東方道義的思想不一樣。道義思想是彼此禮讓,哪有競爭的!中國幾千年古聖先賢教人,都是忍讓、禮讓,從來沒有聽說過「爭」這個字,這一爭,相爭,這就不得了,天下大亂。這是東西方在教學基本上差別的地方,我們要認識清楚。仁義道德可以能夠維繫社會長治久安,急功好利那是曇花一現,後面就沒有了,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此地這十二句所講的種種的惡行,在今天社會上一般人普遍都犯了。

  『入輕為重』是什麼意思?註解裡頭講得好,「書曰」,《書經》上講的「罪疑惟輕」。一個人有過失,犯罪了,我們應該怎麼想法?不要去想他犯的這個罪太重了,大惡不赦,不要想得那麼嚴重。一個人犯了過失,就把他想得很重很重,這個人的心一點慈悲都沒有,我們常講「心狠手辣」,不是仁慈的人。仁慈的人看到犯極重的罪過,也要想這不是很嚴重,處處往輕的地方去想。一個仁慈的法官來斷這個案子,處處總希望能把他這個罪洗刷乾淨,而不是看到犯罪的人,小罪給他罪加重。

  但是現在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犯重的過失,自己可以原諒自己,別人犯小小的過失,總是要把他那個罪過加重很多倍。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個根源實在說,就是捨棄了自己傳統的文化教育,受到外國人的影響,這個根源就在這裡。因為不接受古聖先賢佛菩薩的教育,所以他不知道,才會去犯這個過失。

  《無量壽經》上講得好,佛說一切眾生會犯這個過失是什麼原因?「先人無知」,「先人」是說他的上一代,他的父母,他的祖父、祖母,他的長輩,他的老師,「不識道德」,不懂道德。都被西方文明迷了,被功利主義迷惑了,被功利的意識形態迷了心竅,起心動念,自私自利。中國自古以來,諸位翻開中國的典籍,沒有「隱私權」這三個字,外國法律上有「隱私權」,這是文化不同的地方,差異的地方,這是東西方教育不一樣。

  末後一句『見殺加怒』,這是講犯罪了,判了死刑,執行死刑的時候,沒有憐憫之心,反而是瞋恨之心,這個心不好。古時候執法的人員在執行處決死刑犯,都流眼淚,雖然他是罪有應得,他犯這個罪,沒法子,但是總不能忍心看到人家死。尤其是對無辜的、冤枉的,更是令人痛心,千方百計去救護他,怎麼可以「加怒」,還動瞋恨心?這種心就非常殘酷,果報我們就可想而知。所以對於遇難的人,應當要有憐憫心,應當要有同情心,要生救護心,這是仁心。貪瞋痴的心,是三途惡道之心。菩薩的心仁慈到極處,佛心是真誠平等,我們要認識清楚,要知道如何去學習。

  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一段是講一般平民所造的惡。上面這段是講作官的,在政府機關,或者我們說比較大的公司行號,這裡面屬於作官這方面的。下面是講一般普通的百姓所犯的過失。這節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這段,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