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二集) 2003/1/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52
諸位觀眾,上一集講到《感應篇》第九十一節,末後這一句:
【妄逐朋黨。】
這樁事情,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而朋黨之害在歷史上常常見到。在我們現前社會所謂的幫派,結黨營私,一般人所說的黑社會,都是屬於這一類。結黨營私這件事愈來愈多,這一類所以能夠引誘人,是以名利、以權勢。
古時候的人,從小受過聖賢教育,明瞭是非邪正,明瞭善惡真妄,所以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以理性,不至於感情用事。現代社會的青少年問題嚴重,家庭裡面沒有人教他,學校也沒有人教他,而社會上那就更不必說了,更加沒有這種教育,所以這個問題就非常非常嚴重。這就是為什麼少年犯罪這麼多,比例年年增高,而且年齡愈來愈小,這是一樁非常可怕恐怖的事情。
從這個事實我們才能夠理解,古聖先賢為什麼這樣重視兒童教育,為什麼那麼重視防微杜漸(防微杜漸就是從很小的地方就要預防、要防範,一旦等到事情發生了,那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所以要事先的防範,防微杜漸在古時候就很注意了),才知道社會安定、國家長治久安,基礎奠定在兒童教育。父母、老師、社會大眾都能給兒童做一個好榜樣,由此可知,教育是整體的,不是局部的,就是不管年齡階層,小孩、少年、壯年、老年都是要接受教育。中國諺語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做人永遠在接受教育,不是青少年學校畢業教育就結束了,不是的,永遠在接受。以我們學佛來講,要受教育到成佛。成佛以後也是會再示現表演給眾生看,還是在學,那時候雖然是在學,實際上自己的道業、學業已經是圓滿了。圓滿為什麼還這樣做?表演給眾生看,做個模範讓眾生學習。所以學是不管任何時候都要學,不休息。
現代的社會教育說起來很普及,我們看學校,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學校很多,比中國過去舊社會教育,那是要發達得太多太多了。我們在每個地區看到學校林立(林立就是很多),小學、中學、大學,照理說我們現在社會要比古代教育應該是較進步,突飛猛進,照理說應該是超過古人很多很多,因為古時候學校少,一般人如果不是家庭相當的富有,家庭過得去的,可以說接受教育的機會很少,不像現在普遍每個人都有到學校讀書的機會,現在這個時代至少也讀到中學畢業,這是最起碼。但是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我們生活的環境,細細思惟遠不如古人,反過來我們不如古人?
我們在古書裡面讀到,古人的生活,可以說生活在詩情畫意之中,真善美慧確實有,就是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自在、很快樂,過的是人的生活。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現代人過的是機械的生活,每天幾點鐘起床,幾點鐘吃飯,幾點鐘工作,機械式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非常薄,我們一般講人情,人情味愈來愈薄,人情味愈來愈淡,甚至於已經看不到人情味了。
今天社會人與人的結合是利害,有利,對我有利益,大家暫時結合;沒有利,對我沒有利益,立刻分開,情義沒有了,不要說道義,情義都沒有了。這裡面最明顯的是夫妻,古時候沒有聽說離婚的,你們讀古書,古時候典籍什麼時候聽說有離婚的,不要說很早,大概在四十年前,四十幾年前,那個時代離婚的事情很少聽人講,離婚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很嚴重的一件大事,不像現在二、三十年來,離婚率一年比一年高。古代的家庭,夫妻要是離婚,被社會的人覺得是奇恥大辱,這是家庭很大的變故,哪有這種事情!可是今天的社會,你們看離婚率有多高,單親家庭有多少,動不動就離婚,這是顯示人與人之間情跟愛沒有了,連情義都沒有了。他們為什麼結合?為什麼結婚?利害,大家利益共同的時候結合了,利益分歧的時候馬上就分手,所以造成很多單親家庭,小孩子受到傷害,心靈的創傷就很重。因此現在的青少年犯罪,組識幫派,在現在就非常普遍,這個原因就是從夫妻離婚來的。
所以過去導師曾講過,離婚將來的果報會墮阿鼻地獄,我們一般人聽起來,覺得哪有這麼嚴重的罪過,離婚是我們兩個人的事情,為什麼罪這麼重?導師也有說明,他說夫妻婚姻不只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事情,因為你們兩個人離婚,給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太大,太深遠了,也就是做一個不好的示範給社會上的人看,罪是從這裡結的。看他離婚,他也效法,這麼多人離婚,他也離婚,他不曉得這個嚴重性,不是只有兩個人的事情,是整個社會,社會再擴展是整個世界,世界再發展是整個法界。所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夫妻就像一根頭髮,在身體裡面的一根頭髮不算什麼,但是你如果將這根頭髮拔起來,整個身體就動了,就跟這個意思一樣。所以現在的人不曉得因果的厲害,動不動就要離婚,不曉得後面造成社會負面影響有多大。
我們現在學佛,跟社會接觸很少,我們的生活範圍很小,外面一些事情我們知道得不多,偶爾聽說。尤其我們很少看報紙,電視也少看,這不錯,對於修學的人來講,心地比較清淨,每天過的日子是天下太平,問有什麼事,都沒有事,這個世界很太平,很安靜。如果看看報紙、看看電視,世界大亂,不是太平之世。
幫派,非常不幸,不但社會上幫派很多,各行各業裡面也有,甚至連佛門裡面都有幫派,這些跟那些是一黨的,一個道場就一派。如果這個道場大了,在一個大道場裡也分很多幫派,人多了裡面就分很多小派系。曾經有人告訴導師,他說某一個寺廟道場裡面,我們從表面上看是挺興旺的,住眾有幾百人,香火旺盛,別人告訴他,這裡面至少有十個幫派,這個道場裡至少有十個幫派。他聽完之後就嘆了一口氣,他說:我相信。因為這種道場他曾經見過,黨派林立,黨派林立就是分黨分派,這幾個人一派,那幾個人一派。分黨派要做什麼?勾心鬥角,互相鬥爭,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現在表面看起來暫時能夠維持,是因為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如果利益分配不均,分不好的時候,黨派就破裂,這當中就產生鬥爭,鬥爭就變成禍害,在佛法裡面這叫破和合僧。他們真有膽量破和合僧,釋迦牟尼佛說破和合僧的果報在阿鼻地獄。
所以營私結黨之事,在現在學校裡學生也有,社會幾乎各行各業裡都有,乃至於政治也在所不免。現在宗教裡,不只佛教,可以說每一個宗教都有。這樣社會如何能夠安定?世界怎麼能夠和平?從這個現象我們細心去觀察,世間有些人說世界末日,我們想有沒有可能?很有可能。
這個社會上也不乏志士仁人,我們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宗教領袖在一起聚會的時候,也都很坦白承認,我這個道場裡面,我這個宗教裡面,人事有不少毛病存在。這個情形確確實實都是屬於朋黨,結合黨派。
教育,必須要有一批人真正覺悟了。我們想想古時候這些大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與五比丘講經說法起家,最初只有五個出家人,他的弟子五個比丘。孔老夫子周遊列國之後,不得志,沒有人請他作官,所以最後回到自己的故鄉辦學。這些都是大聖大賢,經過多少時間?很長的時間,對社會才產生影響,我們要能體會。
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現象,跟佛陀的時代比,跟孔老夫子當年比,差別太大了。那個時候的人,雖然有的沒有接受聖賢教誨,但是一般心地善良,容易教化。現前社會,我們今天社會教的是什麼?過去方東美先生在世的時候,談到電視他就搖頭,他說這個東西會滅亡一個國家,會毀掉一個社會。電視是什麼?電視是教育,是一個很普遍的教育工具。內容教人什麼?我們現在都很清楚,教人殺、盜、淫、妄。
方先生講美國將來會亡國,第一個因素是電視。你看小孩,小孩一出生眼睛就盯著電視看,天天跟電視學習,而電視裡面所演的殺、盜、淫、妄這些節目,小孩子一看就吸收了。所以今天美國的青少年,我們常常在報紙上看到死在槍下,被槍打死,學校裡面常常發生槍殺的事件,他們統計的數字,每天有幾十個人,青少年每天有幾十人被槍打死。什麼原因?學電視裡的武打片,黑社會把槍拿來亂射人,美國政府到今天還沒有這個警覺。
方先生說得好,這個東西是工具,電視這個東西是工具,工具本身無罪,完全看用工具的人,看你怎麼用法。當年方先生也警告台灣政府官員要注意到這個問題,如果將來走向美國的路子,台灣的前途不堪設想。他雖然話說了幾次,誰聽他的?誰重視他的談話?所以今天社會的亂象,我們要曉得它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社會上會有這些結黨營私?都是圖眼前的利益,不知道後果的利害。所以今天的人,佛法裡面常講的可憐憫者、愚痴,真的是愚痴,我們聽了還不服氣、不相信。不但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善惡,連利害都沒有能力辨別,這不是愚痴到極處嗎!
我們很幸運得人身、聞佛法、遇到善知識。辨別真妄是非,難!縱然我們不能夠辨別(這是比較高深的學問),但是善惡利害我們總是要懂一點,不能善惡利害都不曉得,這不行。我們知道善惡利害,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利、什麼是害,這才知道要如何趨吉避凶。
我們生在亂世,在亂世有機緣我們就幫助別人,古人所講的兼善天下,我們生在亂世當中,若有機會要盡量幫助人家,就是替大家服務,這就是古人講的兼善天下。沒有機緣,就是沒有機會的時候,我們要懂得獨善其身,獨善其身就是充實自己的道德學問,修自己。所以古人裡面有很多好榜樣,隱居在山林裡面,一生隱居在山裡,一生過著苦行修持的生活,他也能得到圓滿的成就,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凡是『妄逐朋黨』這一類的,都是被眼前名聞利養所蒙蔽。所以修道的人,不僅是修道的人,古時候讀書人都甘心過貧困的生活,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的。他為的是什麼?他不是沒有能力,不是沒有智慧,為什麼他甘心過清貧的生活?這裡頭有大道理在。你看看孔夫子讚歎顏回,顏回是夫子學生當中最優秀的,也是最貧困的,物質生活雖然貧困,精神生活充實。我們今天只知道在物質生活裡面去追求,完全疏忽了精神生活,這是我們的大病,我們要知道。
一般我們講的神仙,每個宗教講到修持,都是捨棄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的享受。像基督教、天主教裡面讚歎「神貧」。神貧,神仙決定是一無所有,都空空的,所以他才是神仙。佛菩薩也是一無所有,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神貧。你真正能夠放下萬緣,你才能夠過高尚的精神生活。
就像孔老夫子讚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這種生活在別人是「不堪其憂」,一般人看起來這個生活過得太苦了,可是「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生活得非常愉快,非常快樂。樂在明理,道理他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瞭,因果報應的事實他透徹,心安理得,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他怎麼不樂!凡夫迷在眼前的名聞利養,前途一片黑暗,他不知道。所以朋黨之害,我們要懂得,決定不做這些事情,不受這些誘惑。我們再看《感應篇》第九十二節: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
第九十三節:
【得新忘故。口是心非。】
我們先看這兩段。《彙編》裡面的註解,我們念一下,「妻妾之語,甘而易入;父母之訓,正而難從。妻妾之語,未有不與父母之訓相反者,世人所以孝衰於妻子也。夫父母閱歷既多,見事必當,愛子又切,為謀必周,豈有年少女子,而所見反勝於老成練達之人乎,事理亦然,不但為勸孝說法也」,這都是用古文寫的,大概先將這段文說明。
「妻妾之語,甘而易入」。就是古人三妻四妾,古人家庭較好的,或是有特別的因素,娶三、四個太太,甚至更多,這在古時的禮法可以納妾,過去的時代是合法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的法律是不行的,只有一夫一妻而已,不能納妾,古時候是合法的。「妻妾之語」,就是妻子或妾講的話,一般做丈夫的人比較聽得進去,因為妻妾的言語「甘而易入」,甘就是講話比較撒嬌,或是比較柔軟,講幾句好像灌迷湯一樣,就比較聽得進去。
「父母之訓」,做父母的人對子女教訓,就不像妻妾講的那種話,好聽的話。「正而難從」,正是講的理很正當,但是話聽起來不好聽,往往做子女的人,做兒子的人,聽不進去。
「妻妾之語,未有不與父母之訓相反者」,大部分妻妾講的話都會與父母的教訓相反,相違背。「所以世人孝衰於妻子也」,就是沒有辦法孝順父母,妻子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父母閱歷既多,見事必當,愛子又切,為謀必周」,做父母的人年歲較大,看的事情、經過的事情就很多,所以他們看事情必然是比較妥當,知道事情怎麼做才妥當。當然愛子又切,做父母的人哪個不愛護自己的兒女,天下父母心,都是愛子女好。為謀必周,當然為他設想的都很周到。這是說父母年歲大見聞多,為子女想的必然是比較妥當詳細。
「豈有年少女子」,哪有年輕的,譬如兒子年紀一、二十歲,二十幾歲才娶妻結婚,太太還是年紀很輕,年少的女子見聞不多,哪有可能她所見到的反過來勝過老人?她沒有這個經驗,所以往往聽她的話就都錯誤了。「事理亦然」,事理必然是這樣。我們先看這段。
這段話講起來,在今天這個社會一般講是敏感的問題,尤其是現前的社會,大家都知道學佛的同修,女眾超過男眾,成就亦復如是,成就現代女眾數量超過男眾。所以我們要曉得《感應篇》寫的年代是古時候,古時候我們也曉得,遠古時代也有賢妻良母,不是都沒有,凡是妻妾都不好,也不是這個意思,也有真正的賢妻良母。這裡講的這句話,與古德所說的有沒有違背?這個我們要明瞭,社會大眾非常複雜,現在複雜,過去也複雜,我們讀到這些敏感的經文,一定要用智慧去衡量,要用智慧去分析。
我們要把這個意思廣泛的引申,因為畢竟現在的社會形態跟古時候不一樣,所以這裡講的意思,引申出來就包含很廣。我們要把這個意思引申出來,不能呆呆看作妻妾,現代人可能只有妻,妾可能很少。這個意思可以說,凡是自己親愛的人物,比較親近的人,親愛的人物,多半比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候比較會有情緒,做事情我們現在說比較情緒化,動不動他就發脾氣,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在這種情形之下,往往是非、利害、得失就疏忽了。
所以應當怎麼學法?要如何學?佛菩薩教導我們,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愈是親近的人,常常接近的人,愈要有理智,愈要冷靜。譬如一家人,一個公司行號,一個道場,常常在一起很接近的,這就不能感情用事。往往在言語行為當中,我們要理智、冷靜來觀察,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如理如法的辨別。親疏要等同的看待,親近、疏遠我們要平等心看待。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是屬於修養上的問題。天下做父母的沒有一個不愛兒女的,天下父母心。
古時候的教育,無論是家庭,無論是社會,古時候沒有學校,多半是私塾,私塾教導不外乎倫理道德。即使在娛樂方面,我們看看古時候這些戲劇,古老的崑曲,到以後演變的京劇,我們一般講平劇,乃至於地方戲曲,諸位仔細觀察,它所表演的內容不外是忠孝節義,為大眾宣揚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在那個時候教育不普及,但是這種以娛樂的方式來表達教學,對於世道人心產生很大的作用。所以中國過去這些戲劇、舞蹈、音樂,都是教學的手段,它不是在娛樂,跟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完全不相同。現前你看戲劇、舞蹈、音樂都是娛樂而已,沒有教學的內容,沒有教學的作用。
所以老年人,老一輩的人沒有不關心下一代的,不僅是自己的兒孫,對於整個社會所有年輕人都能關懷,總希望下一代比上一代有進步、有成就,比上一代更幸福,這是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心態,都有這個理念。今天社會不一樣了,今天社會這種理念,可以說是非常非常淡薄,我們所感觸到的是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甚至於只有今天沒有明天,所以你想想這是多麼可怕的思想,多麼可怕的行為!
可是一個讀書明理的人看到了,我們如何處在這個時代?我們要如何在這個時代過日子?如何來幫助這個時代的人?那就不能不明理,不能不明法度,法度就是方法制度,法度有善、有不善,就是有好有壞。如何勸導社會大眾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是要高度的智慧,在行持上要高度的藝術,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
今天做父母的理念、教學不見得正確,不一定是正法,鼓勵兒女升官發財,謀取一家的利益,這些觀念都有問題。今天有幾家做父母的人,勸勉兒女犧牲自己,服務社會?已經不多了。古人懂得,知道要捨己為人。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違父母訓』,我們要怎樣看?應當把它說成「違聖人訓」,「違佛菩薩、祖師大德的訓誨」,應該是這樣講,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比較正確,我們以這個為標準。為什麼?因為現在父母的教訓都不正確,沒依照聖人的教訓做標準,所以現在做父母的人,對兒女的教訓都是錯誤的、偏差的。這句話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你一定要分辨清楚。我們以這個為標準,在佛法裡面最低的標準是「五戒十善」,如果說得周全一點,「淨業三福」就非常之好。所以親近的人常常在耳邊甜言蜜語,講些好聽的話,我們要想想他所說的話、所做的事,與佛菩薩的教誨相不相應?如果不相應就不能接受。所以要互相勸勉學佛,皈依佛法,這就正確了。
一定要知道人生苦短,人生很短暫,我們常常看到親朋好友、故舊知交,年年月月都有凋零的。今年看一些人往生了,死了。下午陳麗麗居士打電話跟我講,他的妹婿三天前(禮拜日)往生,希望我能去幫他做一場佛事,在去年還來過道場。我們道場同修的父母、親戚朋友,每一次做三時繫念,都一批一批的人死去,這是說明人生無常。人生在這世間確實時間不長,警覺性高的人,真是怵目驚心。時間過得非常快,轉眼自己就是老年,一眨眼自己老了,就輪到自己,這個時候我們要怎麼辦?
沒學佛的人,對於來世他懷疑,懷疑有沒有來世,他不能肯定。學佛的同修,對於這樁事情,大致上都能夠肯定,人決定有來世。這一世時間短促,來世的時間長,能夠想到來世,這個人就有智慧。在短短數十年當中,吃一點苦算什麼,一定要懂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為來世著想。
世間第一善法是佛菩薩的教誨,為什麼稱佛菩薩的教誨為第一善法?佛菩薩是徹底覺悟的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究竟圓滿的明瞭,這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他的話真實,他的教導沒有錯誤,我們能信、能接受,那你就有福,這個福報是真實的福報。佛家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菩薩是真善知識,我們遇到之後,一定要親近,不能夠輕易放過。我們常常勸導大家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想法、說法、做法,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我們這一生就不會空過,這一生就不會墮落。
建大功,立大業,大功大業是指弘法利生,首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學問,當然必須要仰仗三寶加持。只要我們真正發心,真正肯修,一生由佛菩薩照顧,我們自己不用去操心,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決不要為自己去著想,佛菩薩都給你安排了,你自己有什麼好想的!自己全心全力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這才相應。
下面一節,『得新忘故,口是心非』,這是大惡。註解裡面說得很好,「小而衣服器用,大而朋情親誼」。古人常說朋友是老的好,當然我們也不能說新交的朋友都不好,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交到新朋友,把以前的老朋友疏遠,這是錯了,被社會大眾看到你這樣,覺得你這個人很寡恩,你這個人不念舊,不念舊的交情。這個人讓人感到寡恩,就是說這個人恩義很疏遠、很薄。所以人不能忘本,人不能忘記根本,人常常念舊,能念我以前舊的人、舊的朋友,從這裡就能看出你這個人心地厚道、老成。在社會上真正得到幫助的,實在講,是老朋友交情深。念念不忘故交,培養自己的厚道。
心口尤其要相應,佛在《無量壽經》一開端,真的是教我們修行下手之處,轉惡為善的起點,佛教我們善護三業,第一句就教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壇經》裡面,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今天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我們起心動念是別人不對,我對!諸位同修冷靜想想,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這裡面有大學問在,這個義理很深很深。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仔細去觀察他怎麼學的,善財童子能一生成就,就是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不見世間過,所以自己天天能夠反省,能夠改過,能夠自新,一生成佛了。
導師過去常講起(所說的是真話),他說順境、逆境都是修學成就的好環境。就是我們修學的環境,有順我們的意思,有不順我們的意思,不順我們意思就是逆境,逆我們的意思,順、逆都是在成就我們,善人、惡人都是修行人的真善知識。怎樣修行達到功德圓滿?就是在順境、逆境當中生平等心。我們的真誠、清淨、平等從哪裡修?順、逆境裡面修的,善惡是在人事上修的。從這裡面入不二法門,我們才得大圓滿。常常想到《壇經》上六祖所說的,我們如果說順境、逆境,六祖一定會這麼說,「順逆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善人、惡人,「善惡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從這裡面去體會。
所以什麼是大乘佛法?多元一體是大乘佛法。有沒有順逆?有沒有善惡?有,多元的,但是多元是一體的,沒辦法分開。我們如果能從多元裡證得一體,就成就了,你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止於多元,知道社會很多種,你不能夠契入一體,這是凡夫,換句話說,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這個麻煩大了,業就感果報。你要是入一體,《華嚴》是說一真,你就得解脫,超凡入聖,關鍵在此地。希望大家多想想要怎樣契入,契入是真正得大自在、大解脫。
這是說我們在生活當中,所遇到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我們在順逆環境當中要如何修持,遇到善人、惡人要如何面對,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這是真正修行下手的地方。我們再看《感應篇》第九十四節:
【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
九十四節有四句。小註裡註得非常清楚,「索取無厭曰貪,昏昧無恥曰冒,事上忠而持己廉,人臣之大節。今也以貪冒之故而罔上,臣節安在?縱令一時富貴,多見旋踵破敗,子孫狼狽矣」,這些事情在現代的社會,可以說非常普遍。
「索取無厭曰貪」,這是取得錢財或是其他方面,就是貪而無厭,貪心不足。「昏昧無恥曰冒」,就是沒有智慧,不知道廉恥,這就是「冒」,貪冒於財。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下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