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別將假我當真我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3/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05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現場的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二O二三年一月五日,我們又過了一個年了。我們上個星期,二O二二年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今天是跨年了,已經進入二O二三年,我們繼續去年學習的《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我們學習到經文「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我們上一次這段經文的《講記》節要講到第十條,我們看第十這一條:
「十、在沒有回歸自性之前,我們生活在自性變現的虛幻境界裡,生活不自由,被境界所轉,在境界裡做不了主,由業力做主;明心見性之後自己做主,就不是業力做主。」
這一條就是給我們說明,我們在還沒有回歸自性之前,回歸自性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在教下講大開圓解,密宗講三密相應。明心見性在圓教,華嚴宗判這個教是小、始、終、頓、圓,天台宗它是判藏、通、別、圓。圓就是圓滿,圓教,圓頓教。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講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明心見性,就得大自在。我們大家都常常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大自在了;度一切苦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這一切苦厄就消失了、就沒有了。這是講明心見性的受用,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回歸自性,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明心見性,我們現在的生活是「生活在自性變現的虛幻境界裡」,這一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概念。我們現在眼前看到這個世界,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些萬事萬物,森羅萬象,整個宇宙,這個世界怎麼來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這所有一切動物、植物是從哪裡生起來的?這是自古以來,古今中外,中國、外國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在探討的問題,但是到現在還沒有結論。佛他就把這個答案給我們在三千年前就說明了,這世界怎麼來的,就它的本體?是我們自性變現的。每一個人都有自性,現在我看到大家,你們全部統統是我的自性所現的;你看到我、看到其他的人,也是你的自性所現的,這是一體的,一樣的。就像我們這個講堂,燈泡那麼多,燈光它就融在一起。所以「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這個法身大家都一樣。
我們自己變現的虛幻境界,我們現在眼前這個世界是虛幻的,這個虛幻的境界是從我們自性現出來的。我們自性能現這些境界,這境界都是我們自性所現的。就像我們看電視的屏幕一樣,這個屏幕它能現。把這個屏幕比喻作我們的自性本體,讓我們透過這個比喻去體會我們自性的一個概念,這自性裡面它什麼都沒有,但是你開關一打開,頻道一轉,它什麼節目都有,都來了、都出現了。我們看電視頻道,它的節目千變萬化,千差萬別,森羅萬象,無量無邊。我們大家都知道那個是電視,那是虛幻的,那個虛幻的相是從什麼都沒有的那個屏幕現出來。那個屏幕它都不會變,它就是這樣,你關掉,影像沒有了,它是空的;當影像正在現,這個相它還是空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形容、來比喻我們自性,性跟相這一樁事情,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一個概念。
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現實的世界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我們一般人總覺得電視是電視,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滿實在的,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我們可以得到、我們可以擁有,我們都認為是這樣,執著這個境界是真實的。因為我們都認為這是真實的,這是真的,因此在這個當中就起了分別執著,不知道這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真正明白這一切都是我們自性變現虛幻的境界,那就明心見性了,那什麼問題統統沒有了。你看到一個仇人、看到一隻老虎要吃你,那是什麼?自己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自己變現出來,自己不知道自己變現出來,他迷失了。好像一個人畫一個鬼,然後自己看被嚇死了。自己畫的,自己被嚇死了,不知道這個是自己的心所現的。
這一句我們還是要從《金剛經》佛給我們講的比較清楚,《金剛經》佛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正當我們在作夢的時候,我們也認為是很真實。我們作夢也是把夢境當作真的,所以你作到好夢滿舒服的;作了一個惡夢,嚇得心驚肉跳,為什麼?因為我們把那個夢境當真的,結果夢醒過來一場空,什麼都沒有,痕跡也找不到。佛跟我們講,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虛幻的境界就跟作夢一樣,夢幻泡影,跟作夢一樣,但是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真的。實在講,佛講的我們都可以在生活當中去體驗,你可以嘗試這樣去觀想,晚上作夢,我們白天醒過來,大家都知道一場夢,夢境沒有了,不見了。我們白天看到這一切,有自己、有別人、有家親眷屬、有整個世界,人這麼多,世界這麼大,我們早上醒過來總認為這是真的,我們就不會認為晚上是作夢,但是白天是真的。佛給我們講,晚上作夢,白天還是作夢,還是夢境,這一點我們可以每一天你睡覺,你去體會。大家想一想,當我們睡著的時候,人睡過去就不省人事了,我們睡了之後作夢到另外一個法界,睡得很熟,這個身體人家扛走我們也不知道,那何況身外之物?我們晚上睡覺睡著了,白天這一切,我的家人、我的房子有幾棟、我銀行還有多少錢、我買多少股票,大家想一想,你睡著的時候,白天這一切跟你有沒有關係?連這個身體都沒關係,那何況身外之物!你天天這樣作如是觀會開悟。
《金剛經》就是教我們這樣觀,觀夢境,跟夢境是一樣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們睡著的時候,作夢到另外一個法界去,夢境我們也認為是真的,是不是?如果你不認為是真的,一隻老虎要咬你,你怎麼會驚嚇?如果你知道那是假的,你說那就給你吃吧!黃念老講一個故事,一個日本人他作了一個夢,夢到有一壼好酒,他就請人去溫酒(就是熱一熱),他要喝那壼酒。結果那個酒還沒有熱好他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他就很後悔,他說早知道不要叫他去熱酒就好,我不就喝上那壼酒了嗎?這個故事也很有趣,大家去想一想。他說我在夢中不要叫他去熱酒,我不就在夢中喝到了嗎?叫他去熱那壼酒,結果我就夢醒過來,喝不到了,就沒有了。他很後悔在夢中叫那個人去幫他熱酒,這個故事也滿有趣的。所以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白天這一切不就是一場空嗎?就是夢境,大家想是不是這樣?連這個身體,睡著了人家給你扛走都不知道,那何況身外之物?常常作如是觀,我們真的就慢慢會看淡了,到最後我們觀照的功夫深了就看破、就放下了。我們每一天大家都來做這個如是觀,這樣觀想、觀察,我睡著了,白天這一切也是夢境;晚上作夢,白天還是作夢,這一切都是虛幻的,不是真的。
虛幻的從哪裡來的?從我們的自性變現的。所以我們要回歸到真的,那個自性是不會變的,不生不滅的,那個叫成佛,明心見性。我們不知道回頭,去回歸,這叫皈依,依什麼?依自性。今天有同修皈依三寶,外面的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的,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那個三寶,你去皈依外面的三寶就變成外道。外面的三寶也是我們自性現的,啟發我們要回歸自性三寶。你看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是寫那個「自」寫那麼大!「自」就是什麼?自性。住持三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我們現在都是生活在虛幻的境界,如果我們知道現在生活在虛妄的境界,那我們還會計較嗎?是一場夢,好夢、惡夢統統是夢,都是一場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還有什麼好計較?順境、逆境也都放下了,心就清淨平等覺了。
我們現在為什麼生活不自由,被境界所轉?因為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把它當真的那就被它轉。你知道那個是虛幻的,你就不會被它轉了,你就很自由自在,人家罵你也好、讚歎你也好,你都如如不動,你不會被轉了,那你就自在了。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自在?我們把它當真。佛給我們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勸我們要放下,要看破放下。《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就是叫我們看破,看破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夢幻泡影,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剎那生滅。
所以我們迷了,在境界裡做不了主,被境界所轉,業力在做主,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迷了就造業,迷惑、造業、受報,惑業苦。明心見性之後自己做主,就不是業力做主。怎麼樣明心見性?就是你要從《金剛經》去觀,這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是要修這個,你如如不動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你就自己做主,就沒有不自在了,就得大自在。所以我們要回歸自性,金剛般若我們還是要學習。
我們再看第十一:「佛法講常樂我淨,這是四淨德,是真有,決定不假;沒有見性,那就是有名無實。」這一條也是給我們講,佛法講的,有常、樂、我、淨。「常」就是永恆不變的、不生不滅的,那個叫常。「樂」就是沒有苦,像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有真樂。我們這個世間的樂不是真樂,世間的樂也是苦,叫「壞苦」。「我」是主宰的意思。我們剛才講,我們迷了就自己做不了主,業力主宰;你覺悟了、開悟了,自己就能主宰,就不是業力主宰。「淨」是清淨,沒有污染。我們的自性就是常樂我淨,這個叫「四淨德」,每一個人都有,是真有。真有,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迷失了,不認識,認假不認真,迷在這個假相裡面,真的不知道,我們的問題就出在這裡。這是真有,決定不假,這個都有理論基礎的,不是隨便講的,大經大論都是講這樁事情。
見性了,你就得到常樂我淨這個受用,就是享受常樂我淨;沒有見性,就是有常樂我淨,但是我們現在得不到受用。好像自己家裡很有錢,自己家裡寶藏很多,但你還沒有開挖,埋在地下,現在用不到。或者用另外一個比喻,黃念老做的比喻也是覺得很貼切的,他說你現在好像錢很多,但是犯法,被法院給你暫時凍結起來,不能拿出來用;哪一天這個案結了,錢就還給你了。這個形容比喻我們現在迷了,好像你家很有錢,被凍結起來,但不是沒有,只是暫時你用不到。實際上沒有失去,這叫迷失,不是喪失,喪失就沒有了。迷失,沒有失去,是你迷了,沒有失去,你以為失去了。這一段也很重要,我們總是要去認知每一個人都有常樂我淨,這樣我們學佛信心才能建立起來。如果你不相信有常樂我淨,你學佛幹什麼?你就沒有信心了,學了半天還是無常、還是苦、還是無我、還是不淨,那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去肯定、要去認知自性就是常樂我淨。
下面給我們解釋常樂我淨,我們看第十二:「常是永恆不變。在我們的現實環境中,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沒有常。」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承認說有常樂我淨?因為我們看到統統是無常的。我們眼前看到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生老病死,哪有一件事情是常的、是永恆的?植物也有生住異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是有生滅的。礦物有成住壞空,星球有新成立,也有爆炸、壞掉的,就空了。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我們現在的感官當中是無常,但是在這個無常當中它有一個常,那個常是永恆不變的。那個常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那個性是常,它是不生不滅的。相它是虛幻的,它會變化,但是那個虛幻的相是從這個性所現出來的。我們用電視屏幕來形容,比較容易體會一個概念,這個屏幕它沒有變,它始終都是這樣,但是裡面的節目就太多了,同一個頻道,不同的時段不同的節目,現出來的相也不一樣。那個屏幕有沒有變?那個相千變萬化,不管怎麼變,屏幕它還是始終沒變,它是常,它都是這樣的,它不變。就是這個體(性體)它不變,它能現,相是這個體現出來。那個相會變,變化無常,千變萬化,千變萬化的這些無常的相是從那個常的性現出來的。我們現在就要認識我們的自性,認識那個真的。我們現在問題是迷在自己現出來那個假相,不知道回歸去找自己的自性。
這個《楞嚴經》講得很詳細,波斯匿王常常聽佛講經,他說佛,你常常說我們自性不生不滅。他聽多了、聽久了,但是他有疑問,他也不知道不生不滅在哪裡。他說在哪裡?沒有那個不變的。他說我現在六十二歲,臉皮都皺了,跟我小時候二、三歲不一樣了,怎麼有不生不滅的?我看到的都是在生滅變化。他就請問佛,佛你常常講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在哪裡?佛就跟他講,就在你身體裡面,就是你六根那個根性,你能見、能聞、能嗅、能嘗,那個就是你的自性,能見的那個性。但是波斯匿王還是聽不明白,實在講我們也不明白,跟我們講我們還是不明白。所以又再問佛,佛就跟他開示,讓他體會到他自己的自性始終沒有離開,始終存在的。佛就問他,你幾歲看到那條恆河?他說三歲。他說你三歲能夠見到恆河,你現在六十二歲能不能見恆河?他說一樣可以見,三歲能見,我六十二歲還能夠見。佛就給他指出來,說你三歲能夠見恆河,跟六十二歲見的恆河,能見那個見有沒有變?波斯匿王聽懂了,他就很開心,真的,原來那個不生不滅從來沒離開過。
這個你悟入了,你就知道人沒有死,人死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相,身體裡面這個性它沒有生死,所以才會再去投胎、才會去往生。它只是換一個新的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事實是這樣,好像我們衣服舊了、壞了、破了,不能穿了,換一件新的。所以身體不是我,是我所,不要把這個當作是我,這是錯誤的。所以見思惑,第一個要破見惑,第一關就是身見,就是你執著這個身是我。佛說錯了,身不是我,身是我所,就像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你不能把我所當作是我,那就錯了。所以真的有常,不是假的。大經大論都講,《楞嚴經》講得很詳細,佛弟子提出來的問題,佛都一一跟他們交流對答。我們現在的人能想出來的問題,你去看《楞嚴經》,三千年前人家統統想到了,只是我們沒有看那個經我們不知道,人家三千年前就問了。所以我們現在迷在這個幻相,那就沒有常;如果覺悟了,回歸自性,自性是常。
我們再看第十三:「連樂也沒有,我們現在的樂只是痛苦暫時停止而已。譬如我們每天要吃三餐,有一餐不吃就會餓得很苦;吃飽了,餓的苦暫時停止。」這是舉出一個例子。我們現在在六道生死輪迴,實在講,《法華經》講「三界統苦」,只要你沒有出三界,只有苦,沒有樂,那個樂也叫壞苦。我們現在感覺的樂只是痛苦暫停而已,所以沒有真樂。真樂,我們自性有真樂,極樂世界,真的極樂。你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六道輪迴,你說很快樂,那個快樂也是暫時的,不是真的,它會壞掉的,所以叫壞苦;苦苦、壞苦、行苦,三苦、八苦。我們如果覺悟這個人生苦,想要離苦得樂,這個人就開始覺悟了;如果覺得這個世間還滿不錯的,那是還沒覺悟,把苦當作樂。現在人都顛倒,以為是在享受,其實是在受苦,把那個苦當作樂,顛倒!
第十四:「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但凡夫是自己做不了主,常被境界困擾。沒有見性,決定沒有我。」這個我們剛才講,不知道真正的我是誰,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不認識真我,我們把這個假我當作真我,那就錯了。我們第一個錯誤就是,你說我在哪裡?就指著身體、指著鼻子,說我就在這裡,那你不就把身體當作我嗎?那這個是錯的,這是身見,佛跟我們講,見惑第一個是身見。我們在這個世間,的確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決定沒有我;我們認為有我,那是錯的,那叫我相、我見,執著。《金剛經》講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我們要破四相、破四見,你才能夠見到真我。《金剛經》前半部破四相,後半部破四見。
我們再看第十五:「淨是身心清淨。我們心裡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身更不乾淨,一天不洗澡,臭汗薰天。常樂我淨不但六道凡夫沒有,十法界內的四聖法界也沒有,入一真法界才有。《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以及一切萬物常住不變,所以他們具足常樂我淨。」這一條講的也就比較具體,講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常樂我淨,具足常樂我淨,所以才能叫做極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六道十法界沒有常樂我淨。
淨是身心清淨。我們的身心本來是清淨的,迷了就變成不清淨。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六祖開悟講的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埃就是污染。「本來無一物」,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些統統是假的,它怎麼會受到污染?它沒有受到污染。我們淨老和尚這裡講的,我們心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心不清淨;這個身體一天不洗澡就臭氣沖天,身不清淨。身心不清淨是從迷來的;你覺悟了,身心就清淨。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虛老他一年洗一次澡。衣服領子那個污垢很厚,但是你把它拿來聞一聞,不臭,還有香味。實在講,那個污垢把它刮起來還可以當藥,還能治病。金山活佛就是這樣,他都不洗澡的,身體搓一搓那個污垢,捏一捏就像藥丸,那個還可以治病,大家搶著要,疑難雜症都能治。他為什麼跟我們不一樣?因為他身心都清淨,他有禪定功夫,戒定真香,那是真的。
現在講這個,我們比較能夠理解,就是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我們比較能夠理解,我們聽得懂。但是六祖講的那個我們就不懂了,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它本來無,這個我們就不懂了。它本來沒有,我們為什麼認為真有?過去禪宗這些祖師,如果根性利的人,你從這個地方就可以頓悟;如果根性不是利根的,慢慢給我們講,慢慢悟,漸悟。頓悟怎麼樣?你看二祖去參達摩初祖,他請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說好,心拿來,我幫你安。他說「覓心了不可得」,當下大徹大悟。他找心找不到。三祖去拜二祖,他說他罪過很多、很重,他想要懺罪,請他幫他懺除罪業,二祖說好,罪業拿出來我幫你懺,他也迴光返照,覓罪了不可得,罪找不到了。我們現在講,心裡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在哪裡?你找出來看看,我們找不到。找不到說明一個什麼事實?它本來就沒有。本來沒有,你現在把它認為真有,現在問題是這樣。如果你真正知道本來無,你還會有這些煩惱嗎?那個煩惱就變菩提了。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迷了就叫煩惱,悟了就叫菩提。不是另外有一個煩惱,另外有一個菩提,不是!統統是同一個,是覺悟跟迷惑的差別。同樣我們這個心,我們煩惱是這個心,覺悟還是這個心,心沒有變,心沒有兩樣。
這裡講到常樂我淨,不但六道凡夫沒有,四聖法界也沒有;但是四聖法界跟我們六道法界的眾生比較起來,他們有常樂我淨,我們沒有;如果四聖法界跟一真法界的菩薩比,一真法界的菩薩才是真正的常樂我淨。他這個常樂我淨是相似的,還不是真的,因為他還沒有見性,還不知道用真心,還是用阿賴耶識,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修淨土,只要往生極樂世界,無論你生到哪一土,統統是常樂我淨,這個世界就殊勝了。
我們再看第十六:「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這一段是合起來給我們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如是」兩個字是信成就,讓我們建立信心、成就信心,如是,當然這個道理很深廣,我們就一個淺顯的意思來講就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
我們看十七:「一時是時間,指佛說經的時間。時間不用年、月、日,而用一時,其意思很深!佛告訴我們,時間與空間都是抽象的概念,並非事實。所以,一時的意義不但深而且真切,比記載年、月、日、時還要正確。」的確這個「一時」意義很深。用「一時」,它是活的,一時就是任何一個時候。這兩個字如果搞懂,你也開悟了,佛經哪一句你都可以契入、都可以悟入。我們一般講一時,「時」就是時間,時成就。這是指佛說這部經的時間,這個時間不用年月日,哪一年,像我們現在二O二三年一月五日,年月日。為什麼不用年月日,而用一時?古代的曆法也有不同,中國跟印度的曆法不同,像現在我們中國的農民曆跟西洋用的曆法也不一樣。今天一月五日,但是我們農曆是十二月十四,時間都不一樣,日期不一樣,曆法不一樣,那你要依哪一個?這是講我們現前的。現在有農民曆可以對照的,公元幾月幾日,農曆就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要這樣去對照,這個對照有時候也不是很方便。另外還有時差,比如說我們現在是晚上,還有五十幾秒就八點了,但在美國紐約是早上八點,差一天,時間不一樣,它有時差。這是在我們這個地球曆法不一樣,有時差,地區不一樣有時差,那你不好記,何況這部經在龍宮講的,龍王那邊的年月日我們人間不知道,天上的年月日跟人間又不一樣,所以用一時是最真實的。
所以這個一時,任何一個時候。如果你定了這個年月日,它已經過去了,我們的概念當中它過去了,三千年前講的,三千年後還適不適用?我們難免會有這樣的疑問。但是用個一時,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都適用。我們大家現在在學習《十善業道經》,現在就是一時,每一次都是一時。時間跟空間都是抽象概念,並不是事實,是我們一個抽象概念,不是真的。空間也是人去設定出來的,時間也是人去定的,不是真的。所以佛經常常講「無始」。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無始貪瞋痴。貪瞋痴什麼時候起來的?這一句如果你真懂了,你也開悟了。我們大家都知道,我現在有貪瞋痴,我煩惱很重,請問你煩惱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幾點鐘開始生起來的?你找得到嗎?你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你找不到一個開始。找不到開始,佛給我們講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什麼?就是當下一念。所以科學家講人類進化論,人是從猴子變過來的,但是有一些猴子變成人了,現在還有很多猴子還是猴子,那個不是事實真相。
我們這個世界,就像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每一張都是打上去,同時、一時頓現。一張一張打下去,我們當下一念,一念一念相似相續相,好像卡通動畫一樣連接起來,動得很快,然後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出現了,是這樣的。所以統統是一時頓現,它沒有前後,同時的,你怎麼去找一個開始、找一個終結?沒有,你找不到。所以時間,在唯識講叫「不相應行法」,時間、空間叫不相應行法,現在話講就是抽象概念;愛因斯坦說「錯覺」,時空是人類的錯覺,並非事實,你不要把這個當真的。所以一時,我們看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入定,入定了他去參加釋迦牟尼佛這一會,講《妙法蓮華經》這一會,出了定他就說,「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佛還在那邊講,但是我們人間看沒有了,不存在了。真的,它是不生不滅,但是它隨時都在,你只要入了定,隨時都可以去參與。這個時間也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因為它是假的,如果真的那怎麼可能?假的你就可以回到過去,可以倒帶(以前錄影帶說倒帶),你也可以快轉,往前跑。所以這個「一時」意思很深,任何一個時候。我們現在學這部經,現在就是一時,就是現在佛給我們講這部經,你看這個多親切!如果說這個是三千年前的,跟我們現在人沒有關係了,那這個跟我們距離就很遙遠了。如果講一時,那很親切,現在,我們現在在念這部經、在講這部經、在聽這部經,現在就是一時,就是佛現在在給我講。我們體會這個,會很有法味的。所以佛,他都在我們左右,沒有離開我們,因為一時。
好,我們再看第十八:「從理上講,禪宗所謂識得一,萬事畢,又謂萬法歸一,這個一就是與自性相應,這個意思深。淨土宗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亂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因此,心真正歸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亂,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都圓滿的現前,這是真正的一時,法身大士才能證得。」從理上講,引用禪宗講的「識得一,萬事畢,又謂萬法歸一」,我們看到這個一就落在數字裡面,一、二、三、四、五、六,不是那個意思。這個一,我們要去悟。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一次吃過飯,我們老和尚就跟我們考試,說禪宗講「萬法歸一」,就問我們,一歸何處?萬法歸到一,一要歸去哪裡?我們想了半天,不曉得要歸去哪裡。後來師父看我們答不出來,說「一歸萬法」。萬法歸一,一歸萬法,那就說明什麼?萬法是一不是二,佛門有一句話叫「不二門」。你真正明白這一句了,現在整個宇宙就是自己,一,這個一就跟自性相應。真正明瞭這個一,你真正懂得一心,什麼是一心你真明白了,那你現在所有的煩惱都是究竟佛果。這個我們可以去參,參透了你就開悟了。所以這個一就是跟自性相應。我們現在用言語、文字來表達,那你要起觀照般若你才能悟,不能著在語言、文字上面,要懂得它的弦外之音。好像那個指路牌一樣,它是一個指路的,你不能停在那裡,認為那個就是目的地,不是。所以這個意思就很深。
我們淨宗講一心不亂,《華嚴》講一真法界,我們一心不亂,現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我們心亂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實在講,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得很明白,「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都沒有離開我們這個一心,淨土也好、穢土也好,娑婆世界也好、極樂世界也好,有離開我們的一心嗎?沒有,統統是一心。如果你真正明白了,統統是一心,那什麼問題都沒有了,真的所有的煩惱都變究竟覺。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但是你要了解一心,這個一有大道理,大學問。所以一真法界,心亂了就變十法界、就變無量無邊法界。「因此,心真正歸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亂」,諸佛所說一切經都圓滿現前了,這個是真正的一時,心歸一了,明白一心了,明白自心。禪宗跟密宗、教下都講,明白你自己的心,那你就是悟入了。我們的心,中峰國師講靈知心,你悟入你那個靈知心。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有靈知心,每天你的六根都在起作用,但你不知道。我們只認識緣慮心,那個妄心;還有一般人說肉團心,就這顆心臟,那就更錯了。實際上要我們認識那一個、明白那一個靈知心,靈知心它不會變的,在生死大海它是這樣,成佛了它還是這樣,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學佛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心。
我們再看第十九:「中國史傳記載,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然入定,在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出定之後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這一會還沒有散。」這個我們剛才講過了。的確就是一時,如果不是一時,怎麼可能在定中能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講《法華經》?所以時間的觀念的確是我們的錯覺,我們的妄心虛妄的一個錯覺,不是真的,給我們講真的是一時。
我們再看二十:「世間的預言有兩大類:一類是從數理上推斷的,屬於比量境界,不見得準確;另一類是定功,定中境界是親見的現量境界,現量境界就稱作一時。一時二字是活的,不是死的。」「一時」就是活的,任何一個時候,那就是活的;任何一個時候,就當下,這個一時。這裡講世間的預言,現在我們看到網路上有很多預言,出書的也有。很有名的,五百年前法國的預言家諾查丹瑪斯他有出書,我在家的時候就曾經買過。在我們中國的預言,「推背圖」、「燒餅歌」這一類的。預言有一類是從數理上推斷,就數學去推算,那個就屬於比量境界,用數理去推算的。數理推算有時候會有誤差,如果差一點點誤差,那就不會很準確;可能有八、九成準,但是不會有百分之百準。有的數理比較高明的,的確算得會很準確,像袁了凡給孔先生算的就很準,那個命運,今年考第幾名、明年考第幾名、你要領多少米,給他排流年,到時候他都去對照,的確就是像孔先生算的。孔先生這樣算得很準的,這是從數理上推算,他是從《皇極經世書》去推的。那這個高明的是算得很準,如果有一點誤差,就會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準確,可能算個七、八成準。
另外一類是定功,定中見的是現量境界,那是親見的,絕對是正確的。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有講到,二戰的時候一個道士他就看到有很多飛機去炸美國的珍珠港。還沒有去炸他就先看到了,那是什麼?他是定功,他進入未來了。如果時間是真的,他怎麼能夠進入未來?時間是假的,所以他能進入未來。所以還沒有發生,他就跟人家講了,他看到了。他那個叫做定功,現量境界,他不是用數理推算的。現量境界就稱作一時,所以「一時」它是活的,它就不會去設定在哪一個時間,可以回到過去、現在、進入未來。那個道士就是看到未來,如果不是一時,他怎麼看得到?時間沒有到,你就看不到。所以我們從這個去理解。
我們再看二十一:「佛在,佛是主講人,即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與住的意思不同,在是隨緣,住是攀緣。佛無所住,《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條是講佛到什麼地方,他說佛「在」哪裡,沒有說佛「住」哪裡。「在」跟「住」的意思不一樣,在是隨緣,住是攀緣,住就是執著,我就是住在這裡。佛是無所住,這裡舉出《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確是這樣,佛無所住,無所不住,所以講「在」,佛在哪裡,在天上、在人間、在龍宮、在地獄,都講一個「在」。隨緣就叫「在」;「住」是攀緣,有執著,「在」沒有執著。
我們再看二十二:「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水海,大海的水都是鹹的。佛當年說的鹹水海可能指的是印度洋。這是形容這個世間是苦海。」「娑竭羅」是梵語(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鹹水海。大海的水都是鹹的,所以大海那個水不能喝,淡水才能喝,海水不能喝。海水,我們那個鹽巴都要去海邊,去取那個鹽。鹹水海就是說海水都是鹹的。佛當年說的鹹水海應該是指印度洋,因為佛出現在印度;也指我們這個地球所有的海,意思也就是形容這個世間是苦海。我們在佛門常常聽這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所以六道生死輪迴,這叫苦海,佛勸我們要覺悟、要回頭,要求出離生死,出離這個生死的苦海。
我們再看二十三:「龍宮,這是大龍菩薩的道場。這位菩薩也是法身大士,他的空間維次和我們不同。譬如電視螢幕,他與我們雖是同一個螢幕,卻是不同頻道。大龍菩薩是真有,不是沒有,只要換一個頻道就能見到。今天科學發達,潛水艇非常精密,但深入海底卻沒有發現龍宮,這是因為空間維次不同。」這一條給我們說明龍宮,我們看到這部經,佛在龍宮講的,難免一般人都會起疑惑。龍宮,現在潛水艇都潛到海底去了也沒看到,就像太空人,飛到月球去說沒有看到上帝,宣布上帝死亡。其實佛跟我們講有十法界,界就是它有個界限,這個法界跟那個法界你沒有突破,那你就有界限,有界限你就有障礙,你就見不到。如果你有定功,你就突破時空維次;定功愈深,能見度就愈廣。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不是沒有。因為佛菩薩、阿羅漢他們都有神通,他們沒有障礙,我們凡夫有障礙。所以佛允許人存疑,但是你不要否定,有待自己去證實。這個龍宮真有,我們要相信佛在經上講的。
我們再看二十四:「菩薩、鬼神與我們皆是不同維次的空間。史傳記載,唐朝法照禪師在五台山看見文殊菩薩化現的大聖竹林寺,並親見文殊菩薩在講經說法。《慈悲三昧水懺》中,唐朝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菩薩、鬼神與我們都是不同維次時空的眾生。有一些鬼神他有報得的五通。菩薩有神通,當然我們沒有疑問。他們能夠見到我們,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我們也見不到他的世界,這是時空維次不一樣的關係;這個佛法講叫「法界」,科學家講叫「時空維次」。
這裡舉出史傳的記載,唐朝法照禪師他到五台山,他見到文殊菩薩,而且還見到文殊菩薩他的寺院道場大聖竹林寺,也是七寶宮殿,很莊嚴,並且親自聽文殊菩薩在五台山講經說法。《慈悲三昧水懺》,一般寺廟道場都常常拜。這個大家都聽過,很熟悉,唐朝悟達國師的公案,長了個人面瘡,後來到四川去找迦諾迦尊者。他在還沒有發達的時候幫助一個生病的出家人,這個出家人跟他講,將來你遇到大災難不能解決,你到四川哪個地方來找我,結果他長了人面瘡。這個都有歷史公案的,袁盎跟晁錯的公案,這個詳細我們可以去看歷史。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公案我們也常常聽,他去四川,也是看到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他的寺院道場也很莊嚴,也是七寶宮殿。替他洗人面瘡,解冤釋結,他那個病好了。他出來要回來了,沿路做記號,想下一次來才找得到,結果記號一直做一直做,後來回頭一看,那個宮殿不見了,一片荒山。這個就是時空維次不一樣,真有鬼神,這是真有,那不是假的,有經驗的同修大家都會同意。
「二十五、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這些數字都是表圓滿。比丘前面加一個大,就不是指普通的比丘,是大乘菩薩以比丘身分示現。全是菩薩摩訶薩,合起來總共四萬人,這是無比殊勝的法會。眾是團體,比丘眾就是佛教團體。」這個是眾成就,佛講經有聽眾。這一會非常殊勝,總共加起來四萬人。我們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人間加起來兩萬人,這裡四萬人,這個法會非常殊勝,法緣殊勝。這一會,這麼多人來聽佛講,也顯示這部經它的一個重要性,也是告訴我們不能疏忽這部經,非常重要的。
好,這個通序,序分我們就講到這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就正式進入正宗分的經文了。這是序分,一般講叫「通序」,也叫做「證信序」,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今天時間到了,正宗分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新年快樂,我們下星期四同一時間,我們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