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善護口業、善護身業、善護意業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集)  2024/2/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40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離惡口得成就八種淨業」,我們學習到第十九條,今天我們從二十這條看起:「會說你過失的只有兩種人,一是父母,二是老師。其他人對你的不善是敬而遠之,不會說你的過失,這是不與人結怨,這是古禮。他人有過失,當面不說,背後也不說,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

  這條也是非常重要,這個跟離惡口有關係的。這裡是先師淨老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的,就是會說你過失的,在過去古禮只有兩種人,如果不是這兩種人,一般人他是不會去說你的過失。一般人對你的不善是敬而遠之,不會說過失,為什麼不說?說了與人結怨。這是古禮。特別是我們不熟悉的人,剛認識不久,對他還不了解,他有過失,你去說他,恐怕他不高興,就跟他結怨。這個在我們現實社會當中,我們看到的確非常多。特別現在的人,講話他都沒有一個限制,因此與人結怨就很多,有意無意與人結怨,有時候是有意的,有時候是無意的。所以古禮就是不去說人的過失,不但當面不說,背後也不說,跟他沒有直接關係,他不會去講人的過失,這也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在《無量壽經》佛給我們開示,「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要善於保護自己的口業,不要去譏笑別人的過失,就是不說別人的過失,這就是善護口業,也就是修我們口的德行。

  我們再看,「二十一、遠離惡口的八種好處,都屬於淨業,對我們修淨土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念阿彌陀佛,若還常犯惡口,就不能往生。一定要修淨業,三業清淨,念佛才能往生。」這一條對我們念佛人就非常重要。十善業道,遠離惡口的口業,得到這八種淨業的好處。我們修念佛法門就是修淨業,念阿彌陀佛是修淨業,如果念佛還常常惡口去傷人,這個口業就不清淨,就障礙我們往生,所以一定要修淨業,不要有惡口這樣的習氣。古大德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如果三年都不講話,只有念佛,大概念個三年,口業都清淨了。如果念佛還夾雜惡口,就障礙我們念佛的功德。念佛有念佛的功德,造惡口有惡口的罪業,罪業如果比較重、比較多,當然就障礙我們念佛的功德。所以這個非常重要。海賢老和尚的開示很平實,他說「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罵人」。意思是什麼?葷口就是他還是吃葷,但是他會念佛。但是你吃素,你造惡口的業,還不如沒有吃素的人,他念佛不造惡口業。這個就是給我們講,我們口業要清淨,所以講話很重要。惡口業也是一種習氣,有惡口業的人不代表他心不好,只是他講話的習氣改不掉,動不動講的話會傷到人。這個也是要修,要多念佛,求佛力加持能夠改這個惡口的業,這樣我們念佛往生才不會有障礙。

  我們再看這段經文,《講記》節要最後一條:「二十二、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佛的音聲是圓音、圓滿音,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的殊勝梵音從何而來?從不惡口來的。」這個就是把「永離惡口」這個善業迴向到無上菩提,迴向無上佛道。十善業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得從凡夫到成佛,修的就是十善業。同樣是十善業,但是層次不一樣,境界不一樣。這個地方就是要迴向,要迴向無上菩提、迴向無上佛道,你在因地修的善業,在將來成就佛果的時候就「具足如來梵音聲相」。如來的音聲稱為梵音,如來音聲是圓滿的,圓滿音。梵音就是清淨音,讓眾生聽了心得到清涼,消除煩惱,能夠開悟,能夠證果。所以「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講話出來的一個音聲,無論哪一道的眾生都聽得懂,這是因地修離惡口,成佛的一個圓滿的果報。所以「佛的殊勝梵音從何而來?從不惡口來的」,把修不惡口的善業迴向到無上菩提,成佛就得這個梵音聲相的果報,那就太殊勝了。這個我們在《無量壽經》,大家都讀到過。

  好!我們接著下面的經文是「永離綺語」。

  【離綺語得成就三種決定】

  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這是永離綺語能夠得到成就三種決定的殊勝果報。佛又叫著龍王,佛叫當機者的名字,就是下面這個開示重要,要諦聽,要注意聽。『若離綺語』,「綺語」是一般講花言巧語,如果能夠永離,就能夠成就三種決定。我們看《講記》節要第一條:「一、學佛從善護口業下手,其次是善護身業、善護意業,是中下根性人循序漸進之法,這是漸教。頓教則以善護意業為先,意清淨了,身口豈有不清淨!頓教從意業下手,漸教從口業下手,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方法。」這一條給我們講佛的教學法有頓、有漸。佛沒有定法可說,佛的法它沒有一定;實際上講,佛無法可說。這個法是因眾生而建立的,因為眾生的根器、程度不一樣,所以佛要應機說法,看眾生他是什麼根機,他是什麼程度,他能夠接受什麼,他能夠理解的是什麼,根據他的程度、他的善根,他的根器是什麼樣的根器,根器有上中下不同,這個機千差萬別。兩個人也是不一樣的,你看兩個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兩個人長得不一樣,為什麼長得不一樣?心不一樣。所以實在講,每一個眾生的根機都沒有完全相同的,只是大略、大致上分三等。

  學佛從善護口業下手,其次是善護身業、善護意業,這是像我們中下根性的人一個循序漸進的修學方法,屬於漸次教,漸修。漸次教就是小乘,當中還有個中乘、大乘,好像小學、中學、大學。這是漸次教,一般中下根器的佔絕大多數。善護口業、善護身業、善護意業,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的。一般經典都是身口意,先講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然後再講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然後再不貪、不瞋、不痴,一般順序是這樣。但《無量壽經》把口業調到第一個也有它的用意,因為口業比身業容易犯,天天在講話,所謂「禍從口出」,所以講話是大學問。所以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第二科是言語,第三科是政事,第四科才是文學。所以善護口業重要。我們一般人,像小乘的戒就戒身口七支,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這是戒身口,叫身口七支。從外面這個身口先戒,身口修好了再修意,讓這個意遠離貪瞋痴。就是它有一個層次、有一個順序,先從外面,然後到裡面。因為身口在外面,外面修清淨會影響到意的清淨,意會跟著清淨。頓教它就從根本修,根本的意。身口意三業,意是在主導的。我們為什麼會造身三口四的惡業?就是意,意就是貪瞋痴。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諸」就是很多的意思,歸納起來是身口意,身口意三業展開就是十善十惡。但是這個還是綱領,每一條都還有比較細的,這個你要去讀《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諸惡章》講的就比較詳細,那些統統叫惡業,歸納起來就是身口意三業。這麼多的惡業從哪裡發生?「皆由無始貪瞋痴。」貪瞋痴屬於意,內心的,外面看不到,但貪瞋痴從身口表現出來。「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懺悔這麼多的惡業從哪裡來?都是內心的貪瞋痴,貪瞋痴發動身語意三業,造作十惡業。十惡業展開就是《太上感應篇》講的「諸惡章」,統統是十惡業。《感應篇》講的還有沒有其他的?有,太多了!如果一展開無量無邊,善展開無量無邊,惡展開也是無量無邊,這些都是歸納起來,我們比較容易學習。

  《占察善惡業報經》,這部經實在講,對末法時期四眾弟子也特別的重要,因為這部經,佛請地藏菩薩講的,成為地藏三經之一。《地藏菩薩本願經》很多人持誦,大家比較熟悉;《占察經》,另外一部《地藏菩薩十輪經》,知道的人就比較少。在《占察經》裡面有一段經文講,凡是善都歸納到十善;凡是惡,統統歸納到十惡。《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地藏十輪經》,這三部經稱為地藏三經,地藏三經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十善跟十惡。《十善業道經》佛給龍王講,也是給我們大家講,十善十惡就像大地一樣。大地它能生長萬物,我們看到《地藏經》,地不就是大地,不是表這個法嗎?地裡面有無量的寶藏。所以《地藏經》講的是十善跟十惡。大家讀《地藏經》、讀《占察善惡業報經》,《十輪經》那就更明顯,那個經裡就十輪,什麼十輪?就十善十惡。所以地藏三經是淨業三福第一福的詳細說明,包括《十善業道經》。如果你要再引申其他經論,《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凡是講到十善十惡的,統統包含在這個裡面。所以凡是講善,那個條文裡面沒有的,但是它是屬於善的、好的,那就屬於十善;凡是不好的、對人有損害的,十惡業裡面條文沒有,那就統統歸到十惡。過去有人說,五戒只有戒酒,沒有戒香煙,那香煙可以抽;也沒有戒嗎啡,那就統統可以吸毒了。所以有一些人就是死在條文裡面,他不知道一個條文,一句,它是文字濃縮起來,但它涵蓋的意義很深廣。所以《占察經》這兩句經文就給我們說明了,那個吸煙好不好?吸那些毒品好不好?不好,傷害人的身體,害人的生命,屬於惡。雖然條文沒有,它是歸到十惡去了,你不能拿這個十惡的條文,它沒有這一條,那統統可以,不是這樣的。所以《占察經》這兩句應該要常引用出來,讓我們了解十善涵蓋所有一切善法,凡是善法統統歸十善,凡是惡法統統歸十惡,這樣才是正確的。

  惡業都是從貪瞋痴所生的,這是根本,如果你從根本修,從貪瞋痴對治,不貪不瞋不痴,當然身不會去造殺盜淫,口也不會去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因為身口七支都是受意在指揮,所以意改過來了,身口也就跟著改了,這個叫頓教,從根本修。所以有漸修、有頓修,各人根器不一樣。我們學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剛開始從漸修下手,後面也可以進入頓修,從意業;或者你可以直接從意去對治,這樣功夫得力,身口自然不會去造這些惡業。《了凡四訓.改過之法》把這個理論方法也講得滿清楚,身口七支就是從事上改。不殺生就不要去殺,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能殺生,反正就不能殺,這個從事上改。事上改就是比較不究竟,比較強制性的,就是不可以、禁止,這個比較不究竟。如果從理上改,明瞭這個道理,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做了有什麼壞處?不做有什麼好處?明白了,那就很樂意去改,這從理上改。最高的從心上改,就是起一個惡念,趕快把它轉過來,轉成善念。所以《十善業道經》佛教我們,要常於晝夜思惟善法,就是起心動念都往善的一方面去;惡念起來,趕快把它轉過來,轉到善的這邊去。常念思惟善法、修學善法,這個是從意上去改,也就是《了凡四訓》講,從心上改。這是從根本修,心是根本,心改過來,身口自然跟著就改過來。所以這個有頓教、有漸教,各人根器不一樣,我們都可以修學。圓頓當中有漸次,漸次當中也有圓頓,這個才圓滿。這是《華嚴經》的教理,「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行布就是次第,圓融就是圓頓法,我們好好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修學起來就很活潑。

  我們再看第二條:「二、綺語。綺是綾羅綢緞一類,非常華麗的絲織品,人見人愛。綺語就是花言巧語,大眾很喜歡聽,可是內容不善。如電影、電視、歌舞、音樂、繪畫等,其內容不善,教人貪瞋痴慢、殺盜淫妄,與十善完全相違背者皆是。」這一條給我們說明什麼是綺語。「綺」是綾羅綢緞,這是很高貴的絲織品,非常華麗的,我們一般講綺麗,綺麗就是很華麗,人看到都喜歡。花言巧語就是綺語,我們一般講花言巧語。花言巧語,講得很好聽,大家聽了很喜歡,可是它的內容不是真的,不善,聽了讓人想入非非,起邪思、邪念,這些都是屬於綺語。舉出現在的電影、電視、歌舞、音樂、繪畫等等,這些內容不善的,就是教人生起貪瞋痴慢那些煩惱的,誘惑人生煩惱的,讓人去造殺盜淫妄的,這些內容都屬於綺語,綺語在現在這個社會也非常多。

  我們再看下面:「三、現今整個世界是綺語的社會,其影響面、影響力很深廣。文化的起源是歌謠,古聖先王有真智慧,對於歌舞,無論在形式、內容上都加以防範,並用它來提倡正面的教學,這個功德就大了。佛也用此方法來教化眾生,所以佛門重視儀軌、音樂,音樂稱之為梵音、梵唄。」這一條指出現在整個世界,的確是一個綺語的社會。因為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特別透過現代的科技媒體,影響就更全面,影響力很深廣。歌謠,這個歌就是我們講唱歌,唱歌當然就有聲音。我們一般人聽的都是聲,懂得音的人就很少。懂得音叫知音,知音的人很少,所以古人講知音難找,知音就是知道那個音的就很少,很難遇到一個知音的人。在古代就有詩歌,有詩歌、歌謠;每一個族群,無論是比較文明、比較不文明,都有他們的歌謠。在我們中國,古聖先王有真正智慧,他們有先見之明,對於歌舞,無論在形式、內容都加以防範,並且以這個來提倡正面的教學,這個教化的功德就很大了。佛也是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所以佛門重視儀軌、音樂,音樂稱之為「梵音」,就是讓人聽了心能夠靜下來,能夠清淨。「梵唄」,梵就是清淨。所以唱念也要很講求的,我們佛門的唱念,佛讚,這個不但是正面的,而且是幫助我們作佛的。像念佛,還有念咒,還有唱讚、誦經,這個如果念得好,就幫助我們心清淨,心定下來。所以我們在做法會,唱念是很講求的,唱念唱得好,幫助我們得一心。

  像這個木魚敲得好就是「定心魚」,我們誦經、念咒、念佛,都幫助我們心定下來的。所以這個法器,就是幫助我們得到佛法的利益。一九九O年我到北京,我們淨老和尚叫我拿黃念老的《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把文字稿去給他校對。我就請導遊帶我去,拿個地址去見黃念老,請問他《寶王三昧懺》,那個沒有板眼,也不曉得唱什麼音、什麼調,只有文字,不曉得怎麼念;我們師父說過年要拜那個,不曉得要怎麼拜,沒有拜過,向他請教。他說你們一年才拜一次,不重要,念佛比較重要,念佛這個木魚是最重要的。他說在大陸文化大革命之前,夏蓮居老居士親自敲木魚,打一個佛七,那個佛七打下來,所有的拜墊統統有舍利。所以舍利不是人往生了去燒才有舍利,你在平常修行有感應,就會有舍利。他說後來文革之後,再也沒有那樣的佛七了。所以他強調木魚,木魚就是定心魚,那個最重要,讓你的心定下來的。木魚敲得好,我們打一個佛七,能夠幫助人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這個就很關鍵。我們敲木魚的人,跟當時這個心有關係,如果你心愈定,敲得就會愈定。所以過去我在訓練我們出家眾敲木魚,我們那些師兄弟敲木魚,都要忍受他那個劈柴的過程。那個敲木魚,好像恨不得把那個木魚敲破,聽得不是心清淨,是生煩惱。但是後來我就想到,這個也是要修忍辱,你沒有忍受他那個過程,他也學不好。就好像你去給實習醫生看,給實習醫生當白老鼠,你沒有給他當白老鼠也不行,他永遠不會。所以要給他們練,慢慢跟他們講這個敲木魚的技巧,怎麼樣敲才不累,輕重緩急,跟整個敲的心態也有關係。所以佛門的這種儀軌也是很重要,法器如果敲得好,幫助我們的心清淨,有這個效果。所以唱念、法器,這些都有講求的,包括我們敲三個磬,間隔、速度、大小、敲的位置、出來的聲音。比如說,我們唱念開始先敲三個磬,那幹什麼?就讓你心先定一定。你外面坐公車來急急忙忙,心浮氣躁,先靜一靜,再來修效果會比較好。不然敲那三個幹什麼?直接念就好了,那效果不一樣。所以開始的那幾個,比如說一個鼓,一個過程,都是讓我們心先休息一下,緩和一下,這個都有它的作用,不是說沒有作用,有它的作用。你那個引磬,光一個拜三拜,這個你要控制得剛好。所以《淨語》裡面講,「道場魚磬軍中令,號令不明眾難定」,道場的引磬、木魚就像軍隊當中的號令一樣,號令如果不明白,大眾的心就很難定下來。包括你起腔,這個也是一樣的,這些都是要長時間大家來練習、來學習。

  我們再看,「四、現前的電影、電視、戲劇、歌舞,教導仁義道德的內容很少,教人爭利、縱欲的很多。若人人都爭利,最後的演變決定是流血戰爭。孟夫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舉國上下,人人爭名逐利,社會就動亂,國家危亡。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世界危矣!」這一條講到現前的電影、電視、戲劇、歌舞,教導仁義道德的內容很少。現在我們看電影、電視,演什麼我也看不懂,真看不懂,演的大部分是些情愛的、或者是暴力的影片。那些愛情小說去改編的電視劇、電影,或者戲劇、或者歌舞,都是引發人起邪思、邪念的,所以現在家庭問題很多,有一些人他去接觸到這一方面就被污染了,造成很多家庭問題。現在小孩子不懂,父母也不懂。小孩子玩手機,iPad,現在兩、三歲就在玩了,那些內容是什麼?都是不好的多,正面的沒有。我們小時候,電影、電視還有比較正面的,教忠孝仁義的還有,但是我讀小學的時候,很多都已經是愛情片。一般人也不知道,被這些誤導,以為都是非常美麗的故事。什麼美麗的故事?如果那麼好,為什麼那麼多離婚的?現在都沒有父母去主導的,你們自己相愛的,你們去結婚的,還不是一樣打架離婚?所以每次我看到人家在那邊拍婚紗照,我說不要三天後就打架了。有的人說當天就打了,不用等到三天。那個是什麼?他的結合,大概都是看這些,被這些迷了,以為這個很美麗的。那是一時的情意、一時的愛慕、一時的衝動,那時候愛得不得了,講得很好聽,統統是綺語,再過三年變黃臉婆,看你還要不要、愛不愛?你要再去找一個新鮮的。那個統統騙人的,那個婚姻它不是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是建立在情意的基礎上,情意那個是你比較老了,他沒有新鮮感,他就不愛了,愛什麼?如果是根據這個,那就是一段時間而已,過了他就沒感情了。真正婚姻它不是建立在你要娶漂亮的老婆,所以李老師在《論語講記》講,老婆如果你想要娶漂亮的,保證你倒霉。所以老婆要娶什麼?會做事的,會工作的。很醜的,都沒有人要,你也不用擔心,那個你就安心了,你要去找那個漂亮的保證倒霉,這是真話。但是電影、電視統統是演俊男美女,不都是演這個嗎?我年輕的時候也是被這個迷得迷惑顛倒,什麼愛情故事,現在覺悟了,那個是鬼話連篇,哪有什麼愛情!

  電視、戲劇在過去比較正面,像我們小時候看歌仔戲、布袋戲,還有演忠孝節義的,但是那個是很傳統的戲劇,南管、北管,這個在彰化。以前我年輕的時候,我父親都帶我去看布袋戲、看歌仔戲,以前都看棚下戲,就是外面的、露天的,就是我們拿個凳子去坐、去佔位子的,看那個布袋戲。以前看的人很多,現在演布袋戲也沒有人看。有一次我到和平東路,有一個土地公廟前在演布袋戲,一個人也沒有,他是演給神看的,後來我是坐在石頭上,我去看了一下。以前這些戲劇都是演正面的,也不少,有忠孝節義的這些,比較正面的,歌仔戲。還有平劇,平劇大部分都是歷史故事,它有真正教化的內容,教人忠孝節義,所以看平劇也會提升我們人的一個正氣。如果看這些亂七八糟的,我們會受它影響,起了邪思邪念,惹了滿身的邪氣,那些不好的鬼神統統來了,對我們就肯定沒有好處。

  所以在現前這些電影、電視、戲劇,統統有這些內容,都是屬於綺語,教導仁義道德的內容很少,教人爭利、縱欲的很多。人人都爭利,爭到最後的演變決定是流血戰爭。現在我們看這個世界不都這樣嗎?都在爭什麼?都在爭利,為了利。什麼貿易戰,那不是為了爭利嗎?不是為了爭利,為什麼要打貿易戰?戰爭也是為了爭利。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為利而戰。所以「孟夫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那是講一個國家,上面的領導跟下面的人民統統在爭利,那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大家都為了利,不講義。所以《論語》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是合理的,稱為義;利,他就不管合理不合理,反正有利他就爭,那就是小人。小人多了,社會就動亂,國家就危險,會滅亡。現在你看世界戰爭,不都是為了這個?為了利。但是我們中國老祖宗都很有智慧,利害利害,那不是只有講利,還有個害;你不要只有看到利,你也要看到那個害。你有看到正面的,沒有看到負面的,好像刀頭舔蜜,那個刀口塗的蜜很甜,你舌頭去嘗,嘗到甜頭了,舌頭也割破了。嘗到甜頭是利,舌頭割破就是害,你只看到利,沒有看到那個害,所以叫利害利害,利當中有害。所以要合乎義,不能只為利,因為你只為利,不講義,你後面有害。所以現在「全世界上下交征利,世界危矣!」。這也不是危言聳聽,真的是這樣,現在世界不是愈來愈亂,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我們都看到的事實。

  我們再看,「五、聖人之教是勸人寡欲、節儉、忍讓、布施、供養,而今人之教則與之相反,提倡競爭。競爭,世界焉能無災難!世出世間的聖賢典籍裡,都是教人忍讓、奉獻,絕不與人爭。」不爭,世界就和平了。世界為什麼不和平?災難為什麼這麼多?就是爭!人製造出來的,競爭製造出來的災難。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常常在講席當中講,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我們古聖先賢教人要讓,要忍讓、要謙讓、要禮讓,凡是讓就和平了。一個人爭,一國就興起爭;一個人讓,一國都讓了。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在台南的時候,凡是有同修去,他就放「六尺巷」。清朝那個六尺巷,就是宰相讓出三尺讓給隔壁的,隔壁受感動,他也讓三尺,所以成為千古美談。那個六尺巷還在,在安徽,現在是個旅遊點。這個網路上可以搜尋得到,可以看看。所以讓,大家也就能和諧了;爭,就不和了。現在全世界都在爭,西洋皆是教競爭,從小就教競爭,所以這個世界愈來愈不和平,愈來愈亂。都在爭,沒有人願意讓,所以災難就免不了。所以我們要學習,學習要懂因果。

  我們看下面:「六、佛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教導我們要自求多福,因為爭是爭不到的,有種因才能得果,不種因豈能有果!」這個就講因果報應。你命中有時自然有,命中無時莫強求。不是說你去爭,你就會爭得到,要看你命中有沒有;你命中有,你去爭會爭得到,你不爭也會得到,那何必!你用正常的方式去經營就好了,反正你命中有的一定會得到。這就要相信因果,如果不相信因果,以為爭才會得到,不爭就得不到,就沒有辦法了,他就是要爭。其實如果你用一些比較不如法的手段去爭來,反而會減損你命中原來的,會打折扣,被折損了。原來命中要賺一百萬,爭了變賺八十萬,他很高興,但是已經損失掉二十萬,他不知道。如道知道這個理論跟事實,大概不會有人會爭了。為什麼會爭?為得利益。你爭了,利益得不到,反而有損失,那誰願意去爭?就是不明因果的理論跟事實,他才會去幹這個傻事。你現在爭來的還是你過去生修的,你自己修的,你不要用這種手段也會得到。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那是很冤枉。為什麼冤枉?他不明理,不明因果的事理,所以冤枉。所以世間好話佛說盡,我們不聽佛的話,聽誰的話?佛講的話,句句是真實,講這個因果,句句都真實。佛對我們也沒有所求,沒有目的,他不用去編一個因果故事來騙我們,來教化,佛方法多得是。佛講的都是事實真相,根據事實真相,十分講十分,九分講九分,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佛講的話不相信,還有誰的話可以相信?所以過去黃念老常講,釋迦牟尼佛也不要我們一張選票,他騙你幹什麼?他也沒有要你選他當總統,他騙你幹什麼?他對你無所求,就是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

  「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教導我們要自求多福,因為爭是爭不到的。」這個的確,所以現在因果教育很重要。《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是印光祖師一生印最多的,可能在當時印刷術還不發達,一般保守的估計,印幾百萬冊,量非常大。但是印祖他的目的是中國每一個人都有一冊,他的目標是十幾億,希望因果報應的這種經典能夠普及,能夠普遍去推廣,去教化社會大眾。人人懂因果,大治之道;人人不懂因果,大亂之道。所以以因果教育來補助倫理道德教育。現在也講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我能得到什麼好處?人家專門幹壞事,都好得不得了!他不願意幹。如果講因果,他真正明白因果,他就知道這個利害關係。因果是講得很現實的,因果就講利害關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尤其是《太上感應篇》講一條一條,那個是很現實的。《感應篇》真的讀懂了,真的是怵目驚心。我們現在讀了還沒有感覺,就是業障深重,業障深重就無感,沒有感覺。如果業障輕,你那個感覺跟平常就不一樣,就會提高警覺,不敢造惡了,會努力修善。所以現在這個世間提倡因果教育,第一部就是《了凡四訓》。我們老和尚在深圳,一、二十年前講的,這個大家可以聽聽,對我們改造命運很有幫助。這個是要普及化的,一般人,大家所求的人天福報,你不修這個,你人天福報求不到。所以因果報應都是真的,不是說佛弄個假設的來教化,不是的,他是根據事實真相講的。所以我們人有命運,你命中沒有,怎麼求也求不到,所以要相信因果。

  我們再看:「七、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就寡欲、知足,知足則常樂。於人無爭是不爭名逐利,清淨淡泊,過悠閑自在、進德修業的生活。競爭是自討苦吃,愈競爭的生活愈痛苦,精神愈空虛。」那是真的!一個人如果知足寡欲,知足就常樂。寡欲知足,欲望很少,他所求就不多,所以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衣服穿得暖,吃得飽,這樣就知足了,知足就常樂。知足的人,雖然睡在地上的草蓆,那很快樂;不知足的人生到天上,他也不快樂。所以世間有錢、有財富,不代表他就快樂。有錢、有財富,他不知足,他就很痛苦,一天到晚跟人家比賽。知足的人,他不跟人比賽,他就很自在。過去先師淨老在世也講過幾次,他有一次坐計程車,司機看到我們師父是出家人,他就抱怨他生活很苦。我們師父就問,你怎麼苦?他說我這個車也不是很好的車。我們師父就問他,你家有沒有電視?他說有;有沒有電冰箱?也有;車子是不是自己的?自己的。但是他說我賺的錢都沒有比人家多,所以我覺得很苦。我們師父就給他開示,他說車子自己的,你也有房子,也有電視機,洗衣機都有了,你吃得飽穿得暖,有房子可以遮蔽風雨,生活過得去,這不是很自在嗎?他說你要跟人家比賽,比吃的、穿的、住的,那你就很痛苦,你永遠不會滿足。後來我們師父給他開示之後他才放下,知道要知足常樂。生活過得去就好了,不要一定跟人家比賽,如果要跟人家比賽,那真的就很痛苦,你再有錢也是很痛苦。所以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過知足的生活,不爭名、不逐利,清淨淡泊,過這樣悠閑自在的生活、進德修業的生活不是很好嗎?很自在,何必去自討苦吃!所以愈競爭的生活他就愈痛苦,他的精神就愈空虛。人就是愚痴,現在我們看全世界不都是在過這樣的日子嗎?所以我們要覺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第七條,後面還有五條,我們下次再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