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令諸善法念念增長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23/6/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20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經文: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是本經的中心,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提出來這個是中心,也就是說本經修學的一個宗旨。我們上一次學習到《講記》節要的第十三條。『晝夜』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心裡真有,心善,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念頭善。『觀察』是觀察我們的言語動作,是行為善。這個行為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身口意三業無有不善。念頭是主導的,身口是聽指揮的,所以關鍵我們還是在意。觀察,我們從身口意三業都要觀察,我們觀察我們起心動念,我現在起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善惡的標準就是依照經典,我們依照《十善業道經》。我們詳讀《弟子規》跟《感應篇》,我們就知道起心動念哪些是善、哪些是惡,這是補充說明《十善業道經》。所以我們老和尚列了這三個根,這三個根實在講也是缺一不可。

  《感應篇》講因果教育,這是印光祖師當年在世他特別推薦的一本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也就是印祖一生流通最多的善書。因此我們淨老和尚提倡這三個根的學習,《感應篇》也佔很重要的位置。有《感應篇》,如果再看《感應篇彙編》,我們就可以很清楚明白怎麼去觀察我們的念頭是善、是惡,我們就能夠去觀察到,這是在《彙編》裡面我們看到。《彙編》也是印祖在所有《感應篇》註解特別推薦的一個註解,它集合三教經典來註解《感應篇》,三教的修心養性這些道理都在裡面,所以讀了《感應篇彙編》等於是讀了三教的經典,這個非常難得,這個可以做為補助我們學習《十善業道經》。

  這個地方講的,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觀察,我們從言語造作這個地方去提醒自己。比如說我們講話,哪一句話該怎麼講,對什麼人要怎麼講,言語也是很大的學問。在孔老夫子的教學四科,第一科德行,第二科就言語。言語也很不容易,往往我們會講錯話,或者不善表達,造成別人的誤會,所以這個言語也是要學的,大學問,要學會講話。像過去蔡老師有講「說話的藝術」,這個也是我們要多學習。同樣一句話,你的口氣、態度、用詞不一樣,給別人的感受就不一樣,所以言語要學習。如果我們覺得哪些話講得不對,那就趕快停下來,這個就觀察我們的口業。身體的造作,這古人是依禮,大家可以參考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常禮舉要》講的就是待人接物一些行為,這些動作也要觀察。《常禮舉要》講人情世故,禮就是講的人情世故。無論中國、外國,二十五史記載的無非是人情世故,可見得這個不容易。這些都是我們要補充來學習,我們才知道經典在講什麼。不然經典我們念一念,這個字念得也沒有錯,音也念得很標準,但是什麼意思不是很清楚。沒有徹底的明瞭,我們就很難達到善的標準。所以這個也是我們大家共同勉勵的,我們都是同參道友,我們互相來學習,互相交換學習的心得,讓我們大家這樣同步的來提升。

  今天我們接下來就是學習第十四條,請看《講記》節要第十四:

  「十四、《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又云: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見是見解,起心動念若還有這個想法、看法,就不是菩薩。」

  這一條是在《講記》當中我們淨老和尚引用《金剛經》的一段經文,也是《金剛經》很重要的一個經文,一般我們講《金剛經》是破四相、破四見的。金剛是比喻,形容堅利,能夠摧毀一切,不會被摧毀,這是比喻我們的般若智慧就像金剛一樣,能夠摧毀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用金剛來比喻,金剛般若。所以《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對這些地方發明講解就很深入,也講得很詳細。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做過節要,《金剛經講義節要》,我記得是在新加坡有講過《金剛經講義節要》。

  這段經文講菩薩的一個標準,菩薩也有很多不同的等級。比如說你發心去受菩薩戒,那你就是菩薩,這個菩薩算是初發心的菩薩。初發心的菩薩,四相都具足,四相、四見,就是我們凡夫,但是發了心要作菩薩,所以受了菩薩戒。所以受菩薩戒,我們也稱他是菩薩,但是是名字菩薩,如果以《金剛經》的標準,那是名字菩薩。如果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菩薩。這個標準就高了,要破四相、破四見,這個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如果還沒有破四相、四見,這個菩薩有斷見思惑、塵沙惑,但是還沒有破無明,稱為權教菩薩。《金剛經》這個標準是圓教初住位菩薩以上,最低就是圓教初住位,這個叫實教菩薩。實教就是真實的菩薩,那是真正的菩薩。權教就是他還是用妄心,還沒有用真心,但是他用的跟佛很接近。我們首先把菩薩兩個字的定義有一個初步的概念,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翻成中文就是覺有情,或者翻譯成大道心眾生。覺有情就是已經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也是有情眾生,我們還在迷惑顛倒,還沒覺悟。怎樣覺悟?就是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才是菩薩,要離四相,後面更深入要離四見。

  我們先講「相」這個字,相就是這些事相。事相,有我相、有人相,我對面就是人,我自己還有別人,很多,包括一切眾生,有情、無情都是眾生相。壽者相,就是我們執著我相的念頭念念不斷,壽就是時間很長的意思,念念不斷,沒有中斷,就壽者相。所以這裡的壽者相,不是人很長壽,不是那個意思,壽是指時間。我們念念不斷的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這個念頭不斷,從來沒有中斷,這個太長了,無量劫到今天,我們還是這麼執著,你說這個時間多長!

  相這個字就是事相,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相有精神的、有物質的、有抽象概念的,統統是相,有心法、色法,色法就是物質。這些相,《金剛經》後面的經文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相,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身相,我們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阿羅漢破我執,他不執著這個身是我,破身見,這些他破了,他知道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是一個緣生法,所以他沒有自我。真我,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它不是很多條件合起來,這個我的定義,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它能夠去主宰的,稱為我。我們在浴佛節都會浴佛,太子出生走九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無我相,還有我獨尊嗎?這個沒有說明都會誤會,所以每一次浴佛節我都要講一講,說明一下這個意思,不能誤會。不然因為一般不是信佛的人,他認為你們佛教就是只有你們最高的,那就變成一般的宗教(一般宗教上帝是最尊的),其實佛教不是宗教。唯我獨尊那個我,是真我,就是我們的自性,那個是最尊貴的。是說每一個眾生自己的真性,那個才是真我,那個是最尊貴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講那個真我。我們現在把這個身體看作我,這個叫假我,這個不是真的,它是一個幻相,它是緣生法。真我,它是不生不滅,它不會變的,它是常樂我淨,永恆的,他不會變的,那才是我。

  所以我們首先要把「我」這個字的定義先了解清楚。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無我,這個身體不是我。我們看到有人車禍截肢,手鋸斷、腳鋸斷,分家了,分開了,如果你說這個身體是我,那一隻手是不是我?是我。但是這個身體也是我,這樣分開了,那不是變成兩個我了?現在合在一起說這整個就是我,但是你分家的時候是不是變成兩個了?你以此類推,四大五蘊地水火風,合成我們這個身體,這個就是眾緣和合生起這個相出來,你說哪一個是我?地是我,風也是我,水也是我,就變成四個我了。我們這個身體有質礙性的,骨頭、頭髮、指甲這些比較硬的物質,屬於地大,地就是物質,它有體積的。我們身體有水分,我們流眼淚、鼻涕、唾液、大小便、身體的血液,都是屬於水大。我們身體有溫度,有體溫,溫度就屬於火大。我們會呼吸,走路有風,屬於風大。我們這個身體,就是這個肉體,就有四種合起來的。再加上我們的精神,這個神識加進去,這個五蘊,四大五蘊。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是假合,是一個虛妄相,它有生有滅,是無常的。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好像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們的身體就像衣服一樣,衣服壞了髒了,你要換個新的、換個乾淨的,身體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在六道輪迴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常常在換。現在關鍵就是你要換得愈來愈好,還是換得愈來愈不好?就是這個關鍵。修善,愈換愈好;造惡,愈換就愈差。所以人我相,這個就不是真的。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證得人我空,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他們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他們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阿羅漢他執著法我,這個身不是我,但是外面這些萬物是真的,他執著這是真的,所以他還有法執。菩薩,我執、法執統統離開了,所以稱為菩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從我相發展出來的,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執著一切的相都是真的,那個叫做我相。不知道這些相都是虛妄的,五蘊假合的,但是我們都把它當真了。當真了,在這個相上面就會起分別執著,分別就產生塵沙惑,執著就產生見思惑。我們為什麼有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就是著相了。這個根深蒂固,很不容易破。如果沒有金剛般若,這個四相、四見不容易破。

  我們現在是凡夫,對於學習金剛般若,也是有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而且這個金剛般若的斷惡,不止斷六道的惡,十法界的惡統統斷了,這個就特別殊勝。所以我們雖然是凡夫,對金剛般若這些經的教義我們也有需要認識跟了解,了解得愈深入,對我們修行的幫助就事半功倍,不可同日而語。金剛般若,般若的重要。佛為什麼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幾乎快接近一半。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般若是佛法的中心,也是最重要的,沒有般若就沒有諸佛。所以無論哪一個法門,其實般若都是共同科目。

  我相,它是虛妄的,有我才有人。我們為什麼有這個四相?我們起心動念迷了,起心動念就產生妄想,就發展成分別,分別你我他;分別再發展,執著,執著有我喜歡的、有我不喜歡的,我要的、我不要的,這些全部都來了,這些就是煩惱的根源。實際上整個宇宙、整個法界,都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所現,真心所現就是一體。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在夢境當中有自己、有別人、山河大地;夢醒過來,誰在作夢?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別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自己,就是自心現的。但是我們不了解,不了解是我們一念所現的、我們心所現的,不了解這個一法界,所以就有這些分別執著出來。如果了解這個是一法界,一真,你就入一真法界了,四相、四見也都沒有了。但是我們無量劫來,這種執著很難破,所以《金剛經》從頭到尾講的就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讓我們去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讓我們去離四相、離四見,到後半部是離四見,就更深入了。我們要超越六道,要證得阿羅漢果,起碼要離四相;要當菩薩,離四相還要離四見,那就菩薩了。這是我們大家也有必要進一步來學習。

  怎麼下手?這個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講得很多,這個關鍵還是我們要能夠提起觀照功夫。提起觀照功夫,修十善也是我們修行般若的一個基礎。是不是一定等到我們十善修圓滿,再來修學般若?這個也不一定,也是可以同時來學習。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這裡這個《講記》提出《金剛經》,也有這個意義在。不然的話,為什麼在《十善業道經》又提出《金剛經》?這個當中也就是佛法它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所以我們老和尚的說法,他是以《華嚴》的理論來講任何經典,包括世間的經典、其他宗教的經典,都是以《華嚴》教義來講。《華嚴》它是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是最高的,行布就是次第。次第,比如說我們現在按部就班修十善業道、五戒十善,那是從基礎來修。能不能聽《華嚴經》?可以,不是等到你修到圓滿了再來聽,也是可以同步,這是《華嚴》的教義。其他的,《華嚴經》以下的,那有不同的教義。

  所以等覺菩薩他也可以修《弟子規》,修《弟子規》也可以聽《華嚴經》,這個就沒有妨礙,而且還有相輔相成之功,還有幫助。比如說,你學金剛般若它也幫助修十善,修十善也幫助我們去學習金剛般若。所以《金剛經》講持戒修福,須菩提請問佛,他說佛你現在在世,我們來學習金剛般若,正法時期沒有問題,如果到末法(後五百歲),法弱魔強,那個時候還有人會懂得般若嗎?佛就給須菩提講,你不能這麼說,不能說末法就沒有人能夠受持金剛般若。末法,如果有人能夠持戒修福,他就能夠來受持金剛般若,只是說人不多,不能說完全沒有。所以我們修習十善業道就是持戒修福,有這個基礎就能來學習金剛般若。學習金剛般若,讓我們十善業修學不斷提升。其實一切佛法離不開般若,所以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五度都不能離開般若,般若也不能沒有這五度,般若就在這個五度裡面顯現出來。這些道理,我們也必須有一個了解。

  這裡講菩薩不能有四相,這個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因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講「即是非相」,非相就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著相?你把它當真,因為我們總是當真。這個當真也當真得很習慣,明明知道是虛妄的,但是境界一來,我們還是照我們原來的習慣,還是分別執著生煩惱。我們雖然還是放不下,但是就是放不下,我們才要大家努力來這裡學習。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景美華藏圖書館,他老人家設計,大概這麼大,圓圓的、透明的貼紙,用紅色的紙寫《金剛經》的偈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印了很多,那個一疊就很多張。印那個就是要給人貼在電視,因為現代人幾乎沒有一個不看電視的,現在電視、電腦螢幕,它那個小小的貼在那裡,也不影響畫面,一個角落。貼上去,什麼用意?就是提醒我們,當我們在看這些節目的時候就要起觀照,我們用功就是在這個上面用。

  根據我的經驗,貼上去,看也看到了,但是一看那個節目,忘記提起觀照,就會跟著那個節目的劇情,或者人家報導新聞,看得實在是生氣,或者看得很喜歡,就跟著它轉,被它轉了。如果能夠提起觀照,這個是假的、虛妄的,不要當真、不要認真,看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果能這樣看電視,老和尚也允許我們看,他說看電視就在修行,看久了你就開悟了,就成佛了。但如果不是這樣看,我們愈看愈迷惑顛倒,愈看心就愈不清淨,「知事多時煩惱多」。但是這個看,這裡也要說明一下,你說這樣看,我不著相,講什麼我統統不知道,那個又不對了,那個又落入無明,修到最後變成外道的無想定去了,變成死的。你看了什麼都不知道,就變成死的,變成外道的無想定。你看得很清楚,你又不受它影響,那個才對。就是講什麼你都很清楚,都知道,但是你心裡不受它的污染。就像電視的螢幕,它那個相很多,都清清楚楚;你照鏡子,鏡子現得清清楚楚,一點沒錯,不是模模糊糊,很清楚,但是鏡子有沒有受到污染?沒有。有沒有被黏上去?沒有。

  所以古大德教我們修學,因為古時候沒有電視機,現在有電視機,我們老和尚都用電視機的屏幕,古時候只有銅鏡,鏡子,或者摩尼寶珠,那個都能夠現相的。當現相的時候它還是不受污染,如如不動,不妨礙它諸相的發揮,什麼相來它都照得很清楚,但它始終就是清淨沒有污染,我們心就是像鏡子這樣來看這一切。我們在這個人生當中,我們看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種種的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好事、不好事,《金剛經》來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但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裡面這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對這個因果事理絲毫不迷惑,那才是般若智慧。不然說般若智慧,什麼都不知道,變成無明;什麼都知道,就打妄想了。所以關鍵就在這上面。

  我們先從放下我相,這個相都是虛妄的,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到最後的經文就是最壓軸的,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還比較高一點,這個修起來難度還比較難一點,但是後面就比較好下手。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說你看到這個相是虛妄的,你要反觀你自己本性是如如不動的;那個相是虛妄,鏡子照那個相照得很清楚,但鏡子如如不動,我們的自性就跟鏡子一樣,也是如如不動。你要去觀我們自己那個如如不動的自性,不取於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樣如如不動。這個還是有點難度。所以後面再講「一切有為法」,你還沒有辦法這樣修,那你觀外面這個一切。有為法就是精神、物質,包括不相應行法,一共九十四種,在《百法明門論》九十四種有為法,精神的、心理的、物質的,包括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的),一共九十四種都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它有生滅變化的都叫有為法。這一切有為法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無論作好夢、惡夢,早上醒來,一場夢,痕跡也找不到,空了,那是夢,那不是真的。所以《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引用永嘉大師開悟的時候《證道歌》講的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得空空無大千」。我們夢還沒有醒過來,明明有六道輪迴,但是一覺悟、開悟了,六道輪迴都沒有了,是個夢境。我們觀察現實人生,就是如夢幻泡影。這個也是要努力去作觀,這個也是要有功夫,也是要時時刻刻我們能夠提起觀照。觀,我們還是要用心,提起這個心;到了照,就離心意識了。

  這個是破四相,我們從外面這些相,看這些是緣生法。破了四相,四相放下了,我們內心的念頭也要放下。我們有能放下的、所放下的,還有能所,這個還是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也要放下。所以後半部就比較深入,不但外面這個相放下,連這個念頭也放下了。所以如果說「我修行,我四相都放下了」,那還沒有放下,還有個我,「我放下了」,還起心動念有個我。所以念頭也沒有,能所兩忘,因為有能有所,它就是一個對立的,一個對待。事實真相它是絕待,它沒有能所,真相是沒有能所。妄相有能所,是我們的虛妄的分別執著產生的。所以這個不了一法界,就十法界出現了。所以《金剛經》我們還是有需要來涉獵。當然也不是說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根器不一樣,如果能夠老實念佛,那當然也不需要。不過全部的《金剛經》我們記不住,記住一首偈也好,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比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老和尚做那個貼紙貼在電視上,那也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所以全部的經記不住,特別年紀大的人記不住,我們記住一些重要的經文,對我們修行,對我們看破放下還是有幫助的。

  所以這個見是見解,起心動念,若還有想法、看法就不是菩薩。這個地方講的這些話,我們聽很容易懂,但是這個意義不容易懂,我們要深入經義,才會得到受用。好,我們再接著看第十五條:

  「十五、我們一定要學心善、念頭善、行為善。從何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

  十善業道它是一個總綱,剛才我們提到老和尚晚年提倡三個根,這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也不能缺少,這個補助我們修十善業。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講,如果能夠落實《弟子規》、《感應篇》,修十善業道不難。換一句話說,沒有這兩個根的基礎,實在講,要修十善業還真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講到十善業,一定要連帶兩個根。

  這兩個根,就我個人來講,還是不夠,像我這種根器這麼差的,多幾味藥才能治這個病。所以現在我也多少涉獵一些《群書治要》。《群書治要》也是很重要,也是屬於十善業裡面的。古聖先賢治國,還有做事業、做企業,很重要的這些經句都在裡面。做人處世等等這些道理都在裡面。所以蔡老師過去在馬來西亞漢學院講《群書治要36O》,現在我都是聽那一部,那一部講得比較完整一點,大家可以多聽聽。另外當然《弟子規》,還有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常禮舉要講記》,我建議大家有時間還可以多看看。包括印光祖師有提倡的《格言聯璧》,這些做人處世的道理,還有包括《延壽藥言》、《菜根譚》。《延壽藥言》比較淺,這些也是屬於善法,比較淺顯的。相關的典籍還很多,如果以佛經來講,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也是補助十善業道。《地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輪經》,這個都是講十善十惡的,講因果的,這個就更深入了。所以十善業道一展開就是一切經。

  所以我們要把十善業道學好,當然不是說叫我們一下子同時去學那麼多,就你一個階段性的,先學習這三個根,有多餘的時間再去看看這些相關的典籍,來補充我們這三個根,就會更圓滿。知道這三個根怎麼去落實,這個也有需要。好,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六:

  「十六、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毫分不善都不可夾雜;如果是夾雜不善,就不能成就。」

  這個也是要下功夫,的確修善法要讓它念念增長,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古人有個比喻,就是學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好像我們逆水划船,要往上划,你沒有前進,一定退了。所謂進一退九,進一步退九步,不進則退,不可能說停在那個地方不進也不退,不進就退了。令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開始在修,總是善惡都有夾雜,有善念也有惡念,我們功夫還不純熟,肯定有夾雜的。要怎麼樣讓我們這個善法念念增長?古人用功過格來要求自己,每一天記功過。功過格,最早是道家修仙用的,在明清這兩個朝代,功過格很盛行,很多讀書人都修持功過格,每一天記功、記過,自己跟自己算帳,修功過格。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他也有一個叫《自知錄》,他年輕的時候看道家的「善過格」,道家叫善過格,是善還是過(過就是惡),他拿道家的,改個名稱叫做《自知錄》,就是自己知道自己今天多少善事、多少惡事,照這個模式來編《自知錄》,古人用這個方法。

  還有一個方法,在《感應篇彙編》也有講到,古人也有用黑豆、白豆,用兩個瓶子。他要開始修了,起一個善念就丟一個白豆,起一個惡念丟一個黑豆,用兩個瓶子。剛開始修的時候,黑豆滿滿的一大瓶,白豆才一、二顆,很少,就是不成比例,惡念這麼多,善念就那麼一、二個。後來就努力精進,惡念減少,不斷的提起善念,慢慢的白豆就增加,黑豆就減少了。修了三年,都是白豆了,沒有黑豆,起心動念都是善念,他那個瓶子就丟掉了,修成功了,心中都不會再起惡念了。這個修的還是世間善法。如果這個可以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變成淨念了,那就不是善念,淨念。善念你將來果報還是人天善道,出不了六道,但是淨念,極樂世界去作佛,不一樣。所以我們老和尚也是教我們直接修至善的方法,就是不管你善念、惡念,統統把它轉成阿彌陀佛這一念,轉成淨念,這個是最殊勝的。

  我們也可以用這個來勘驗自己,這樣來修。如果起一個念頭不對了,我趕快把它換過來,換成阿彌陀佛。換久了,換成習慣,一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念佛就功夫成片,我們就有把握往生,這也是一個我們修淨宗很好的方法。根據這個經的原理,我們用這個方法來修,就更圓滿了。這句佛號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所以剛開始,善惡夾雜;到最後,純善無惡。所以我們要起淨念,起佛念。起佛念,這個才是符合我們淨宗修學「淨念相繼」的標準。

  對一般沒有學佛的人,或者他不是念佛人,我們先勸他起善念,不要起惡念。起善念,將來你要往生人天善道;起惡念,將來往生三惡道,六道裡面人天善道還是比三惡道好,這勸一般人。如果勸念佛人、勸學佛的人,就是所有的善念、惡念統統轉成佛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就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如果以淨宗來講,你起善念、惡念都不善,起淨念才善,起阿彌陀佛這一念才善,這一念叫至善,這是就我們淨宗念佛人來講。當然對一般人來講,就是他能夠起善念,不起惡念,那就很好了。但是我們總是希望大家能夠修到至善,這才圓滿。我們再看第十七:

  「十七、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學佛的同修都想成就自己的圓滿善法,何以成就不了?修善法中夾雜不善。不善就是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夾雜於其中,於是將我們的善行全部毀壞,所以不能成功。」

  這一條就是為什麼我們善法不能圓滿?因為都夾雜惡法,惡法障礙了我們的善法,破壞了我們的善法,所以不能成功。所以這個地方佛特別說明,不能夾雜不善,這樣你的善法才能圓滿;如果夾雜絲毫不善,這個善法就是不圓滿。這是我們修學的地方,我們用功也是在這個地方用。我們再看十八:

  「十八、這個不善的根就是我執,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執著一個我,我是第一,一切都為我。這個念頭是六道輪迴的第一因素,這個因素不拔除,決定脫離不了六道輪迴。」

  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不善的根源就是你有「我執」,為什麼會有我執?因為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我們著相了。著了相,把這個相當真,就生起執著。生起執著就有愛憎取捨,這些我喜歡的、我討厭的,喜歡就起貪心,討厭起瞋恨心,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都起來了,根源就是我執。有我,那就很自私,起心動念第一個想到是我,這個就是我執。自私自利的原因就是我執,一切都是為了我,我是第一,連自己家人他也不管,那這是自私到極處了。所以要放下自私自利,就是金剛般若你要學習,知道這個相都是假的。所以我們看到《金剛經》講,怎麼破我相?這個我就是心量很小,執著只有一個我,其他統統不是我;其實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現在只有執著這個身體,這個渺小的。好像大海當中,整個海都是海水,你執著這個海只是海裡面的一個水泡,那水泡很小。整個大海才是我,那個水泡是我當中的一個水泡,現在是執著那個水泡是我,其他統統不是我,那就很自私,就把自己心量縮得很小。原來是無量無邊的。

  《金剛經》它有善巧方法,教我們發願要度眾生。眾生,六道眾生有想無想、有事無事,上自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他們是最高的;下至蜎飛蠕動、蚊蟲螞蟻,這些統統要度,而且度這些眾生,統統要把他度成佛。度成佛,那你這個心量就一直擴大,擴大到無量無邊,擴大到無量無邊就沒有我了,就是說你要針對我們無始劫以來執著這個我,這個很難。小乘的修法就是直接針對我們這個我執來對治,這個難度很高,破身見、邊見,破見思惑很難;大乘法,般若它就有善巧方便。因為你要破這個我相,有一個我在,這個相要把它拿掉、破掉,這個就難度高!因為你執著得很習慣了。現在《金剛經》它的善巧方便,就是說不要看你自己,你看一切眾生,你就發願度一切眾生都要度到成佛,「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眾生都要度到滅度、成佛了,實際上沒有眾生我度的,這個能所就沒有了。能度、所度的就沒有了,能所不二,入不二法門,那你就明心見性了。這個是用善巧方便,把我們這個小心量擠破,變成無限大;本來這麼小一點點,變成無限大。

  所以我們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不學金剛般若,我們只是念一念,你怎麼度眾生?我們做法會念四弘誓願,實在講我們只是口號,在這邊喊口號,就是念,但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怎麼度?從哪裡度起?我們念過了,我們也不會再繼續去找答案、找方法,所以只是停留在念誦,不能進一步的去修學。不能進一步修學,如果你不學習《金剛經講義》,起碼也要學我們老和尚這個《講義》節要,你不能看全部的《講義》,《講義》節要我建議還是要多看看。現在我們星期三都是在學習這個節要。

  所以《金剛經》這段經文,我們要好好來學習,我們做三時繫念念到這個文才能起觀,才能入觀。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在世,他也要求我,你做法會你要隨文入觀。隨文入觀就是你文念到哪裡,你那個心就是入那個境界就入進去。但是隨文入觀,功夫要純熟才有辦法。所以我們現在你做不到隨文入觀,我們先從隨文作觀開始,作觀就比較粗淺一點。作觀就是你要作意的去觀,如果你不作意,那也忘記了,這個不是入觀,都入到妄想去了。所以我們開始,初步功夫還是要作觀,作觀的功夫用得比較純熟了,自然就能入觀。所以我們大家修三時繫念,也希望我們大家都來提升,不要一直都停留在唱念,唱得都很整齊、很好聽,但是不懂得怎麼修,這個還是得不到受用。就像我們世間法一樣,喊口號,也不去落實,得不到受用。

  所以起心動念執著一個我,這裡講這個是輪迴的第一個因素。我們知道這個是輪迴第一個因素,現在重要的還是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就是這一生要脫離六道輪迴,一般的法門就是要斷見思惑,脫離六道,破塵沙、破無明,才能超越十法界,這個通途法門難。但是我們現在遇到淨土法門,就比其他法門容易。但是我們不要聽到這個容易,也不去用功修行,這個也解決不了問題。這是我個人的經驗,過去我也是犯這個錯誤,以為易行道,信願行這三個字一聽就懂,其實到現在還沒懂,為什麼沒有懂?因為你放不下就沒懂,你真懂就放下了,所以功夫不得力。這個也是我們這一生想要解決生死問題、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個嚴肅的課題,我們不能當作一般的這樣看,要認真來對待這個問題。如果這一生我們還不想解決這個問題,那當然就結結緣,來生來世再說了,龍華三會願相逢,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再見,那還要很長,還要在這個六道輪迴受苦受難。佛是希望我們這一生就解決問題,這是一切諸佛的願望,這個我們大家共同來努力。

  《金剛經》這段經文,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跟大家分享,就是多耽誤一點時間,我想這樣我們對怎麼放下我執會有幫助。我們縱然還不能完全放下,不能破人我執,起碼我們淡化這個我執,我們心量比以前大。能夠淡化,能夠伏煩惱,在淨土法門就及格,我們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再去斷。但是如果我們伏惑、伏煩惱還做不到,說真的,這一生往生還是沒把握。平常我們都伏不住煩惱,那臨終那一念能伏得住嗎?病痛一來,做不了主。這個是很嚴肅的問題,我們都要去面對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趁現在還有一點時間,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希望我們大家這一生都真正能同生極樂國,這一生就很有意義。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第十八條,這段經文還沒有講完,後面還有五條,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