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捨掉身見,如何落實?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24/1/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36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的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先師淨老和尚講的《十善業道經講記》,我們學習節要。去年十二月底,我們在新加坡利用法會的時間,也跟大家學習了幾條的《講記》節要,我們上次是學習到一百零五頁,就是「離兩舌得五種不可壞法」,這段經文的《講記》,我們節要學習到第十二條。我們今天晚上接著學習第十三條。我先將這條《講記》節要念一遍,我們對對地方:
「十三、佛法講捨得,就是要把身見捨掉,見思煩惱捨掉,才能得真實智慧,得明心見性,這是智慧成就了。第二是得真實之利,福德圓滿了。得這兩種利益,就是福慧二足尊。」
這一條也是接著前面這條連續下來的,前面講到真實智慧。這一條講捨得,重點就是捨,所謂慈悲喜捨。捨,就是要把身見捨掉。我們要捨這個見是不容易,所謂「捨身容易,捨見難」,你要把這個見捨掉,比捨掉身還難。捨身還比較容易,捨身容易,捨見難。這個見就是錯誤的見解,所以把身見捨掉,身見就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就是身見。我們凡夫都是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就是這個身。佛給我們講,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我們聽了佛的開示,但是我們無量劫來這個習氣不好放下,聽是聽了,但是要捨掉這個見是很難。
這一段關鍵的就是那個見,所以為什麼古大德講捨身容易捨見難?捨身,有一些人他會為國犧牲,他可以犧牲他的身體,那是捨身,還有人他去自殺的。我們到日本去,每一次都聽到同修講,日本自殺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自殺,他是把這個身捨掉了,他那個見有沒有捨?沒有,他還是執著他的身體就是我。所以這個身捨掉,不是說你就把身見捨掉了,這個要搞清楚,不是說你身不要了這個見也就捨了,不是的!關鍵是那個見,那個見難捨。如果說捨身就是把身見捨掉了,那些自殺的人不統統都捨掉了嗎?還要修行嗎?那就去自殺就成就了,實在沒這個道理。這些關鍵的地方都要清楚,不能含混的。
這個見就是錯誤的見解,這個執著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捨。不是我們聽了經,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能捨了,不是這樣的,那個要有功夫,真的要下功夫才能捨。「身見捨掉,見思煩惱捨掉,才能得真實智慧,得明心見性,這是智慧成就了」,這個我們念一念是很容易,做不到。因此我們現在具足見惑、思惑,見思惑一品也沒斷,我們要成就,第一關就是要破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使。見思惑,思惑,貪瞋痴慢疑;見惑是第一關,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邪見包括所有錯誤的見解都要捨掉。這個錯誤的見沒有捨掉,無論怎麼修行,你怎麼苦修,你的禪定功夫再深,修得很好,只能得到人天有漏的福報,不能超越六道。
我們講這些,也就是要明白斷煩惱這樁事情難,斷惑難。我們能夠把身見捨掉,能夠破八十八品見惑,就證得小乘須陀洹果,證得位不退。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斷證功夫一樣,但是智慧不一樣。大乘智慧是圓滿,小乘的智慧沒有大乘圓滿,斷煩惱的功夫層次是一樣的,但是神通道力是不一樣。證得位不退,根據《四十二章經》講,只要斷見惑,見惑斷掉,天上人間要七次往返,必證阿羅漢果,就是出三界有時間表了。雖然證得初果,初信位,還沒有出三界六道,不會墮三惡道,他是人天兩道七次往返,他就能證阿羅漢,出三界就可以預期了。如果沒有斷見惑,對不起,怎麼修,出六道沒時間表。這一關是最難突破!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我們也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佛,生生世世已經在無量諸佛那邊供養諸佛,學了佛,但是從來沒有一次,沒有一生能達到證須陀洹,因此還是在六道,可見得這個難。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就是凡聖同居土這一關。你要突破這一關,斷見思惑,才能往生到方便有餘土,證阿羅漢,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四聖法界。十法界的佛、菩薩、緣覺、阿羅漢,住的就是方便有餘土,他超越了凡聖同居土;他還要再破無明,才能超越十法界,證入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
這個執著不容易捨掉,特別我們的煩惱習氣,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貪瞋痴慢疑,不容易捨,不容易斷,所以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所以我們修行,沒有把這些理論方法搞得很清楚,真的是盲修瞎練,怎麼苦修,修到最後也沒結果。所以明理是第一關,聽經聞法,明理,信解行證。往往我們把執著自己的煩惱習氣當作自己在修行,那個都是見思惑。我們一般人講,我很有個性,我有我的個性,什麼叫個性?以佛法來講就是煩惱習氣,你煩惱習氣沒有了,就沒有個性了。往往我們看到很多修行人,在家、出家都有看到,他很用功在修,修到我們看起來變一個怪人,怪怪的,這些都是沒有把理論方法搞清楚,盲修瞎練,得不到結果。
所以見思煩惱捨掉,才能得真實智慧。這個見思煩惱,在三界裡面它的層次不同,像貪瞋痴,欲界的貪瞋痴,欲界在六道,欲界天以下到地獄,這個貪瞋痴輕重不等。天人的貪瞋痴就很輕微,我們人的貪瞋痴就比較重,三惡道就更重,地獄道是最重的。你生到色界,不會生氣了,不會發脾氣了,但是色界有色界的貪瞋痴,比較細微,我們觀察不到。色界再上去無色界,無色界還有無色界的貪瞋痴。要把欲界貪瞋痴、色界貪瞋痴、無色界貪瞋痴,貪瞋痴慢疑統統斷盡,這個叫斷見思惑,你才能出三界六道,證阿羅漢。明心見性,斷見思惑,還要破塵沙惑,破無明惑,才能明心見性。第一關我們就突破不了,後面就不用談了。因此我們要得到真實智慧,在我們凡夫來講是不容易。
「第二是得真實之利,福德圓滿了。得這兩種利益,就是福慧二足尊」,就是成佛了。所以我們現在捨得,我們當前的境界就是先做到比較淡化一點,對這個身體不要看得太重,不要要怎麼去保養、要練什麼氣功、吃什麼營養品。這個外道煉丹、練氣功,在古印度也很多,這種修仙這一類的,都是身見。他沒有放下這個身見,要修養身、修長生不老,就是沒有把這個身放下,這個都屬於在身見的範圍。因此我們現在,就是說不要太講求,我們雖然做不到放下身見,但是不要太執著,要淡化,慢慢淡化。捨得,我們就從身外之物先捨,再捨身內的。外捨六塵,內捨六根,我們先這樣捨,先捨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怎麼捨?在《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講,人家給你一塊錢,你會不會高興?心裡好像有所得,人家給我一塊錢。等一下有個人給我搶走了,我心裡會不會生不高興的心理?有失去的心理?他這個開示,當中有一個同修就說,那個一塊錢那麼小,得,他也不會歡喜;人家搶走了,他也不會生煩惱。菩薩就開示,如果你真的這樣,你就不會在六道裡面再輪迴了。這個也是不明白,自己還做不到捨。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是一個得、一個失,捨得。你得到了,要捨,先師淨老和尚常常教導我們,你錢就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就是要布施,不要怕布施。他老人家在《十善業道經講記》也講過,有人來騙錢,他還是給他騙,知道他來騙還給他騙,那不是給他製造造惡業的機會嗎?他騙了,他以後還是要還的,因為相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到最後他要加利息去還。真正相信因果的人,也就是敢捨,敢布施了。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講太高,就從相信因果開始,這個我們還比較容易做到。所以有一些人說做好事,怕被人家剝削,就不敢去做,就有懷疑。先師淨老也教我們,我們存心做好事是我們的事,他要去剝削,要去吞沒這些財物,那是他造惡業。我修我的福,他造他的業,各有因果,不能因噎廢食。因為他造惡業,我們就不敢修善,連世間的小小福報都不敢修了,這個怎麼放得下?所以各有因果。這個開示非常重要,這個也是給我們學佛人很重要的一段開示,這段開示我覺得很重要。特別現在這個社會,坑拐詐騙的一大堆,我們也怕人家騙我們,因此也不敢去做好事。我們因為別人他造惡業,我們就不敢做好事,這個也錯了,也不對。我們還是要做,我們只要把這個因果跟他講清楚,給他交代清楚就好了,其他就是你因果自負,也跟你說明白了。
我們這次到新加坡,促進會也安排我們去參觀雙林寺,那個一百多年的老寺院,很莊嚴。這個寺院裡面還有一間城隍廟,很大,屬於雙林寺的。我們去參觀,也到城隍廟,到雙林寺裡面,它旁邊城隍廟很大,我也去上上香。屬於雙林寺的,這個也相當特殊,城隍廟屬於寺院的,這個在新加坡有。過去先師淨老,他常常讚歎談禪老法師,他好像是福建人,移民到新加坡去。他就是在那個城隍廟賣香、賣金紙、賣蠟燭,他就賣那個。那個城隍廟香火也很盛,他賣香燭賺的錢,他自己省吃儉用,他都拿到大陸去修廟。因為大陸經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那個廟拆掉很多,破壞得很厲害。所以大陸開放之後,他賺的錢都帶回去大陸,給大大小小寺廟去修廟。修廟,他錢給那個負責人,給那個住持他就交代一句話,這個錢給你修廟的,錢交給你,這是你的責任了,後續他也就不再過問了。就是說這是給你修廟的,這些負責的人如果那個錢拿去了,他有修廟,那當然就沒有問題;如果沒有修廟,他吃掉了,他也不過問。因果自負,我已經告訴你要修廟,你要把它拿到其他地方去用,這個因果你自己要負責。所以他也不再過問。
所以布施不要後悔,《太上感應篇》,「施與後悔」,要記過。布施就布施,不要再後悔。我早年還沒有出家,先師淨老那個時候四十多歲,還不到五十歲,在台北車站對面有個李月碧講堂那邊講經,也講了一段時間。有一次我聽他人家開示,我們講堂,在當時佛教界也開始倡導印經,因為早年經書還不是很普遍,有法師講經,也有善心的人他發心來提倡印經,印什麼經就讓大家來隨喜發心。有一個居士他也拿了一些錢出來助印,去負責印的人他那個帳,徵信沒有寫得很清楚,好像那個印經的數跟他實際收支上有一些出入,差了幾塊錢。然後這個居士就很放不下,一直在追查那幾塊錢跑到哪裡去了?後來跑去問我們師父。我們師父說,那幾塊都被我吃掉了。
在家居士,出家也有,我們以前悟字輩的出家眾,一個很老的,他已經往生了,現在如果在,應該一百多歲了。他是七十幾歲才出家的,他也是很放不下,是一個退伍軍人。很放不下的,每一次印經,他都查這個、查那個。後來韓館長就跟他講,以後你就不要發心了,你發心了,又放心不下,又懷疑人家怎麼弄,那你何必,何苦!不如不要發心,你還比較沒有煩惱。發心,錢拿出來印經,疑東疑西的,懷疑人家做得不如法,你懷疑就不要布施,你自己去做。你要給人做,你就不要懷疑。你一直懷疑,自己心不清淨。布施也是要達到我們心清淨。
所以這個捨得,先從身外之物先捨,人家給我們錢,我們沒有歡喜心;人家搶走了,也沒有懊惱,就好像這個錢跟我沒關係一樣。早年先師講經,那時候我在家,我還很年輕,大概十九歲、二十歲聽經,聽他老人家講布施,跟章嘉大師學布施,這個我聽了幾十年,跟章嘉大師學布施。有一次他老人家講經講到,就是我們有一大把鈔票,如果被偷了、掉了、被拿走了,他說就像掉一包衛生紙一樣,若無其事。這個就是修捨,修捨就是章嘉大師教先師的那個方法。那個我們大家都能去做,但是要去修也不容易,你試看看,你不要說捨身,捨身外之物你都很難。所以掉了那麼多錢,我們師父說,就像掉一把衛生紙,掉一把衛生紙大概你心不會怎麼樣。那個鈔票那麼多,一大疊,幾十萬、幾百萬掉了,好像沒事。
這個的確有一次經驗,我們華藏圖書館有一次被偷,那個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在守圖書館,那個時候一些早期出家的出家眾都不在,我們師兄又去閉關念佛了,被偷了。功德箱以前沒有被偷,一個星期開一次,後來被偷了,功德箱的錢都統統被拿走。我們師父房間,他有放了二十幾萬台幣現金,那個小偷進去翻箱倒櫃,也統統被拿走。人家託我印佛像的兩萬塊,我放在辦公室最下面的抽屜,他也知道,兩萬塊給我拿走,我是氣得快跳起來了。那個時候我們師父在美國,我就打電話去向師父報告,說我們遭小偷了,功德箱也被丟了,師父你房間那個二十幾萬統統不見了,翻箱倒櫃。我打電話去,我們師父就一直笑,本來我是氣得不行了,聽到師父一直笑,那個氣就氣不起來了。師父損失二十幾萬,我損失兩萬,師父都好像沒事,那我損失兩萬,館長她那個功德箱不曉得多少,我們就不知道了。我應該是損失最少的,師父都不生氣了,那我氣什麼?當然心裡還是放不下,都若無其事,那個我還做不到,還是有罣礙。這是一個經驗談,也就是說,你說講捨得、你說講放下,境界沒有來給你考驗,你怎麼知道你是真正放下還是沒放下?所以境界沒有來考驗,說的都不算,講當然很簡單,事情一來,那是不是真的放得下?功夫也就是在這個事相上去修。
我們要修捨得,先師淨老和尚常常給我們講,章嘉大師教他的布施就是捨,我們先捨身外之物,再捨身(身見),不執著身。由外而內,先這樣修,我們功夫也才會進步,就是修放下的功夫才會進步。但是我現在這個功夫還不行,我要練到像師父講的「如如不動」。現在有人供養我紅包,我還有罣礙。這個還不行,要像覺明妙行菩薩講,無所謂,你愛怎麼用就怎麼用,那這個就放下了。但是現在因為我們佛法在世間還是不離世間法,有時候我是為了給同修高興,就像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說有個居士送他一個金戒指,送他出家人金戒指幹什麼?但是那個剛剛學佛的,他很誠心誠意供養老和尚一個金戒指,老和尚很慈悲,給他接收起來,戴在手上給他看。那個居士回去了,他就交給旁邊的居士,你拿去布施、去放生,戴給他高興一下。所以有時候有居士供養紅包一定要交給我,這個我可以理解,所以我都會很有耐心在那邊等。就是說你那個紅包給我,實在講是給我負擔很多,但是因為我在家的時候,我要供養我們師父的紅包交到別人手上我就不放心,就是我親自在師父面前頂禮,然後紅包交給師父,師父雙手接過去,我心裡就很踏實,我供養到師父。如果沒有這樣,我覺得好像不踏實,這個心、這個供養好像不踏實。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所以現在有居士說一定要交給我,我就很有耐心在那邊等。有些同修看到我,就皮包一直翻,他一番好意,他怕我走掉了,他很急的在翻,我就很有耐心在那等待他給我紅包。這個就是世間的人情世故,他的一番心意,這個也是我們要了解。
所以我們要學布施,這些世間法也要知道,世間法也不能廢。當然我們接收了這些紅包,都是要做一些弘法相關的事情,不然實在講也用不到、也吃不到。用的東西、吃的東西已經太多了,實在是用不到。只有用在弘法方面的,印經、布施,做一些好事,用在這方面,替大家去修修福。所以講到捨得,講到身見捨掉、見思煩惱捨掉,這個太高了,我們要先從我們能做得到的去落實。學我們老和尚,章嘉大師教他的這樣布施,捨到最後就我們的身心都捨了,外捨六塵,內捨六根。布施,如果三輪體空,那你布施一文錢就稱性了,功德就無量無邊,這些都我們要學的。捨得,你有捨就有得,捨就是布施,就是放下。
不要怕布施,也不要怕被人坑,也不要怕被人騙,這一點我是學先師淨老,如果我沒有跟他學,我也常常被騙。如果沒有跟他老人家學習,我看我已經氣死了。但是他老人家被人家坑得比我更多,他被人家偷得比我更多,他都不在乎了,那我這個心才能夠平衡下來,我也是得力於這一點,所以現在遇到一些事情,我也比較能夠坦然。因此跟隨先師淨老學,這個就是真實利益。我們大家都要這麼學習。講捨身見,捨見思煩惱,這個是層次比較高。
我們再看十四:
「十四、若不斷見思煩惱,你還是十足的凡夫,無論怎樣修行,都出不了六道輪迴,修得再好也不過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而已。佛法講五乘佛法,人天福報勉強說是人天小果。」
這一條講,也都是真實語,我們現在怎麼修還是凡夫,縱然你得禪定還是凡夫。禪定不得了了,得禪定,你往生去燒出來都是舍利。所以在《淨土聖賢錄》、在《印光大師文鈔》開示,古代有禪師定功很深,他荼毗的時候,風一吹的地方,幾十里都有舍利。那我們看不得了了,但是還是凡夫,還是沒有出離六道,只是他定功很深。可見得難,不然印度,古印度那些修外道的,他們定功可以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但是就是不能超越,他把那個無想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認為是涅槃,錯了!他的見錯了,見解錯了,錯認了,結果八萬四千大劫,定功失去,又再墮下輪迴,沒有超越,還是凡夫,所以不容易超越。所以你不斷見思惑,起碼你要先斷見惑,見惑斷掉,雖然還沒有出六道,但是有時間表。沒有斷這些煩惱,你怎麼修行都出不了六道。我們現在說斷煩惱,這個煩惱的性質、它的品數,我們有沒有搞清楚?煩惱好像賊,煩惱賊,你不認識哪個是賊,你怎麼去抓?不可能,所以你怎麼修還是六道輪迴。如果修得再好,也不過世間的有漏福報。這是《金剛經》講的,《金剛經》講你要破四相,你才能超越。所以《金剛經》也是很重要的,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現在修得多好,你沒有斷見思惑,還是凡夫,你修得再好,頂多是可以得到人天小果,出不了三界。
再看第十五:
「十五、佛法講的小果是阿羅漢、辟支佛,超越六道輪迴才算真正有結果,沒有離開六道輪迴都不算」。
這是真的,這個就是講佛法的成就,這是最低的標準,最低的標準你要超越六道,在佛法才算初步的成就,距離成佛還很遠。沒有超越六道,都不算真正成就。
「十六、不捨棄自私自利,就是自己的障礙。這是頭一關,雖然很難破,但破了之後,往後就順利多了。」
自私自利,就是因為有「我」才會自私自利,沒有我就不會自私自利。所以《金剛經》前半部就是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個四相都是從我相發展出來的,主要是破我相,我相破了,你就不會有自私自利。有我相,就有自私自利。我們還沒有破我相,這個自私自利也要去淡化。多為眾生想,多為別人想,這個私心慢慢就會淡化掉。如果什麼都先想到自己,就是自己的障礙,這是頭一關。自私自利這一關能夠突破,往後就順利了。
「十七、只要證得小乘須陀洹初果,或是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就有位不退的學位,決定不會再退轉做凡夫。須陀洹與初信菩薩都沒有離開六道,在六道裡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不再造三惡道的業。所以,他只有往上提升,而提升有快慢,根性利的提升快,根性鈍的提升慢,但決定不會往下墮落。」
證得須陀洹果,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大乘圓教初信位也是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不過大乘圓教菩薩,他的智慧是小乘須陀洹不能相比,但是斷證功夫一樣,你就得到「位不退」的學位,不會再退轉到凡夫。雖然還沒有出六道,也決定不墮三惡道,因為他不會再造惡業,所以只有往上提升。根性利的,不必七次往返,有的三次、五次,或者一次、兩次,根性利的他就超越。七次往返是說根性最鈍的,這個七次就比較慢一點。快慢他總是往上提升,不會再往下墮落,所以才稱為位不退。
「十八、佛法是說轉業,不是滅業。五逆十惡業,業的性是真如本性,如果業性滅了,那善也沒有了。佛法指的斷、滅都是形容詞,不是真的斷,也不是真的滅,而是轉變了,轉惡為善。」
這一條講,我們在佛經常講斷煩惱、滅煩惱、消除業障,這個業是怎麼來的?業有善業、有惡業、有淨業、有無記業。這個業,它的性,性體是從哪裡出來的?是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迷了,那就叫迷惑,就造業,就受報,惑、業、苦,受苦報。所以講斷跟講滅是形容,就是沒有的意思,實際上它是轉了,就是轉變了。在大乘經常講「轉煩惱為菩提」,講「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轉煩惱為菩提,講轉。這個轉,根性還是比較其次的,轉煩惱為菩提;最高的、根性最利的,上上根的是「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這個我們就聽不懂了,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怎麼會煩惱就是菩提?煩惱即菩提,就是講那個性,你煩惱跟菩提都是這個自性,不是另外有一個。好像水結成冰,冰又化成水,你結冰的時候它還是水,不是說結成冰它就不是水了,它還是水,只是它結成冰。古大德也用這個來形容比喻,迷的時候好像水結成冰了,冰的本質還是水,你把它融了它又回歸到水了。所以說煩惱即菩提,就是就這個道理講的,因為煩惱、菩提都是我們這個心,沒有另外一個心,就這一個心。我們現在迷惑顛倒這個心,就是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這個心。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是這個心,我們凡夫迷惑顛倒造業也是這個心,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就是「迷悟之有間」,關鍵在迷悟,其實它是一個性,同樣那個性。所以這些都是形容詞,這裡講轉,也是對我們凡夫講,比較容易理解。給我們講煩惱即菩提,你的貪瞋痴慢疑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究竟覺,我們就搞不懂了,但是上上根的,他這樣就悟入了。
我們再看第十九:
「十九、善性跟惡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真如本性何以會有善惡?悟的時候是純善,迷的時候是純惡,本性沒有迷悟、善惡,善惡是從迷悟上分的。」
這一條是講性,性是一個,不是兩個。真如本性沒有善惡,性沒有善惡,因為覺悟的時候是純善,迷的時候是純惡,這是迷悟的問題。本性沒有迷悟,本性沒有迷、沒有悟。這個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都跟我們開示很清楚,但是我們念是念,我們不懂。所以善惡、迷悟,善惡是從迷悟上去分的,本性沒有善惡,所以稱為至善。就像我們看電視機的螢幕,螢幕它就一個性,就一個,裡面有好的節目、有不好的節目,好的是善,不好的是惡,但是那個螢幕有沒有善惡?沒有,它沒有。這個關鍵就是在迷悟,我們念《三時繫念》常常念到,中峰國師也是這麼開示的。所以在《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我們的自性,在迷的時候,好像驪珠在生死苦海當中,「驪珠獨耀於滄海」;悟的時候,「桂輪孤朗於中天」,就是你成佛了,或是凡夫,這個自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心經》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在迷,它還是這樣;悟,它還是這樣。所以自性沒有迷悟、善惡這些事情。
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萬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開悟,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本來沒有,所以自性絲毫沒有受到污染。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也是用鏡子、用珠來給我們比喻,讓我們透過這個比喻去體會一個概念。就是鏡子照這些景象,景象很多,好的相來它照,不好的相它也照,照得清清楚楚,好人來也照,壞人來也照,照得很清楚,但是鏡子沒有受到污染。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物境互彰,不違色像」,中峰國師這些開示,我們如果悟了,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的自性就像鏡子一樣、像寶珠一樣,它能照,但是它從來沒有受到污染。我們現在明明有污染,是迷了,沒有污染,我們把它認為是有污染。所以我們迷了,就是迷在這裡。
「二十、佛法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就是教導如何轉迷為悟,迷悟一轉,自自然然轉惡為善。在轉變功夫上,迷悟是根本,善惡是枝末,從根本下手就是轉迷為悟。」
所以轉是用功的一個關鍵,關鍵就是轉。我們怎麼轉?轉什麼?要轉我們這個心,把我們這個迷惑顛倒的心轉過來,那就悟了。迷悟也是一個方便說,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我們不是常常念嗎?「本無迷悟人」,本來沒有,本無迷悟人就是六祖開悟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講到自性,自性就是這樣,「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你今日了了,那就是了。所以這個都是禪機,你要去參,你不能用想的,你怎麼想你也想不到,想就落在心意識,你能夠緣的只能緣到阿賴耶識,自性你怎麼緣都緣不到。自性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你緣不到。古大德像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就有比喻,好像「太末蟲」,太末蟲是我們現在講的細菌,它什麼都能緣,什麼地方它都能夠進去。那個細菌很小,什麼地方它都能夠去攀附,但是就不能夠去附在火上,附在火上就燒死了。這個火就是般若的智慧火,你這些妄想雜念就叫太末蟲,像細菌一樣,它能緣到阿賴耶識,功能很大,就是緣不到自性。所以不能用想,要用照、用參。
我們不會用照的功夫,所以我們《心經》念了很多遍,我們也沒有度一切苦厄,我們也沒有五蘊皆空,我們五蘊還都是不空,我們還是苦得不得了。為什麼我們一直念,念那麼多還是這麼苦?因為我們用想的。《心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它照見,它不是想見,無論你怎麼想,你也想不到。因此禪宗他們都用參的,參究,不是研究。研究就是心意識,去分析、去想像,那個都落在心意識,你就研究不出真性了。其實宇宙的真相就在這裡,你不能用想的,你用照的,你就明白了,你就見到真相。你怎麼想,愈想就愈遠了;你會用照的,就在當下。所以開悟的境界,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的都是開悟的境界,你看「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開悟的境界了。這些道理我們去參究參究。
妄想的確也是沒完沒。雲南有一個學生,那個時候我們疫情之前都在圓山青年救國團辦傳統文化講座,雲南有個大學生,一個女生,問題是一大堆,問的那些也是奇奇怪怪的問題。後來我就跟她回答一個字,參。她問我,要怎麼參?我說,就繼續參。因為我回答的問題,她又有新的問題出來,後來我說這個沒完沒了,妳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的。所以後來我就叫她用參的,參到最後就沒有再來問我了。因為那些都是妄想,你妄想多,愈想就愈多。
我們再看二十一:
「二十一、執著自己的根身以為是我,執著自私自利,這是迷。由於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才造十惡業,十惡業對自己的傷害,極其嚴重的是兩舌,挑撥是非、鬥亂兩頭,果報非常可怕。」
講到兩舌,現在這個社會上太普遍,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破壞人家一個家庭。大的,破壞國與國之間,引起衝突,要去破壞他們國家,就是兩舌讓它去鬥亂。我們現在看到報紙很多,有的國家有反對的,有兩派,其他的國家就會去慫恿這些反抗軍去反抗,它就去支援他,希望把現在這個政府給它打倒;如果它要支持這個政府,它就去攻擊那些反抗的。這個都是屬於兩舌,就是去破壞他們國家的安定和諧,希望他們起衝突,他從中去得到利益,獲取他國家的利益,讓你國家內部起衝突,對他才有好處。凡是製造這個,就是很嚴重的兩舌,現在我們看到造兩舌這個業滿多的。所以我們看到別人國家它在內亂、在鬥,我們是勸和,不要勸他們去鬥,還去支援他們,要勸和。如果還去鼓勵、還去煽動、去挑撥,這個就造兩舌,「鬥亂兩頭」的罪業,這個果報非常可怕。
小的兩舌,果報沒有大的兩舌那麼重,但是也相當重。在《閱微草堂筆記》有一個公案,我們先師淨老他有節錄「草堂集」,我今年七月兩岸三地傳統文化,我就選「草堂集」(在《淨土集》後面的)來講。這個「草堂集」裡面我看到有個公案,《閱微草堂》是清朝紀曉嵐先生他編的,他是負責編輯《四庫全書》的,他很有學問,他把他的見聞都寫下來。聽人家講的、自己看到的,這些現在講叫新聞,他把它記錄下來,有一些比較不可思議的事情,一條一條的,都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很多。清朝還有兩位,有一個蒲松齡,他寫的《聊齋》,《聊齋》也是跟《閱微草堂》類似;另外一個《子不語》。我現在我去找這個《子不語》,也是聽我們師父講經的時候說,那個《子不語》裡面講的《聊齋》那些都是真的。但是《聊齋》跟《閱微草堂》我有看過,《子不語》這個書我就沒有看過,我到網路去搜尋,搜到了,現在發給大陸的同修他們去翻成白話。裡面有一些講到因果報應的,我是想把它節錄出來。這個是效法印光大師,當時在世也是勸人家把《閱微草堂》節錄一百條,早年我們華藏圖書館有印出來流通,就是《紀文達公筆記摘要》,把因果報應的那些事蹟節錄一百條。我也想做這個事情,但是我實在很沒有時間,因為做這個事情,你就是時間要很專注,一天到晚都在看那個書。我現在實在講,如果有人幫忙,現在大陸有同修在看,他說他看了很喜歡,我說那你幫我節錄一些,節錄出來,我再來看看,再篩選一下,這樣比較能夠完成,我想做這個工作。
在「草堂集」裡面有一個公案,明朝有一個侍姬,就是以前的人當官的、比較有錢的有三妻四妾,這個姬就是妾的意思。一個讀書人去借一個書房,古時候讀書人他要考科舉或者讀書,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沒有人吵的地方,有時候會向人家借,知道某某人、朋友、親戚你們家有多的房子,借一間讓他去讀書。他去借了個房子讀書,那個房子有個墓,寫著明朝的一個女人的名字。大概那邊也常常鬧鬼,沒有人敢去,那個讀書人他也不怕,去打掃乾淨。晚上讀書,就一個女人出來,不會講話,但是他也不怕,就出來給他看。這個讀書人也是膽子相當大,他看到她,她也沒有講話,也沒有惡意,所以他也不怕。一段時間都是常常出來。有一天晚上她又來了,這個時候書生就跟她講說,妳來找我這麼多次了,妳從來不講一句話,妳到底是誰?姓什麼、名什麼?妳家住在哪裡?她也不會講。後來用寫的,說她是明朝一個大官的侍姬,在生的時候就是兩舌,去破壞人家家庭,破壞人家兄弟,讓他們兄弟兩個就像仇人一樣,好像水火不能相容。她兩舌挑撥是非,挑撥得鬥亂兩頭,到這個程度。她說死了之後,陰司判她五百世作陰鬼,在鬼道裡面,而且鬼道裡面是啞巴鬼,是啞巴,不能講話。求這個書生給她寫《金剛經》迴向,她說她就可以提早離開鬼道。她就拜託這個書生寫《金剛經》給她超度,因為她墮在陰鬼要五百世,時間很長,如果有人替她修功德,她就會提前離開三惡道,離開鬼道到人道來。那個書生也很好心,就幫她寫《金剛經》,寫《金剛經》迴向給她。寫完了迴向給她,她就來給這個書生道謝,說感恩你幫我寫《金剛經》,我可以離開鬼道,到人間去投胎了。她說因為我造這個業很重,現在你幫我迴向,我是離開鬼道,但是到人間投胎還要三次做啞巴婦,就是投胎做婦人,三世啞巴,做人還是不會講話。這個只是鬥亂人家一個家庭,兄弟不和,她這個果報就這麼重,你說鬥亂一個社會,鬥亂國與國發起戰爭,這個大概都是無間地獄、拔舌地獄去了,那不可能在鬼道了。所以這個很恐怖。
現在我們台灣選舉快到了,造兩舌的業非常重。這個兩個舌造到去挑撥這些人民,不要認同自己祖宗是中國人,這個兩舌比引起國與國戰爭更嚴重。你教人家不要認同祖宗,你大不孝,造這個業很嚴重。所以造這個業他不怕,將來墮地獄就後悔來不及了。鬥亂兩頭就是破壞,這個罪很重,所以果報非常可怕,這個也不是開玩笑的。但是現在人造了業他不知道,「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怕造這個因,知道後面有果報;但是我們眾生,就是果報現前害怕,造因就拼命造,他不怕。眾生就是迷惑顛倒,菩薩是覺有情,他覺悟了,他知道了,造因要謹慎。這個是我們要避免。所以兩舌這個罪也是很重的,這個口業。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拔舌地獄這些,造這個業,將來果報都非常可怕。因此我們要多多提倡因果教育,明瞭因果幫助我們修行,非常重要。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第二十一條,下面我們下次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