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十七集)  1991  台灣電台  檔名:01-009-0017

  【東方略舉五佛名,表法門修學根本。】

  向下我們介紹本經所舉的佛號,大師在東方給我們舉出五尊佛的德號。第一尊「阿閦鞞佛」,「阿」翻作「無」,「阿閦鞞」翻作「不動」,就是無動,「佛」翻作「覺」,「阿閦鞞佛」就是「不動覺」的意思。簡單的說,「不為八風所動」,「八風」是佛法裡面用來比喻八種不同的境界,換句話說,不會為環境所誘惑,不被外境誘惑,就是這個意思,無論是物質方面的或者是精神方面的都無動於心。其次是「不為他法門所動」。佛跟我們講了許多的經典,許多不同修學的方法,我們在一切經典裡面只能採取少分,在一切法門當中我們只能取一門,一門深入必定能成就。佛法雖然多,可是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二無別」。好像一間大房子有許多進出的門戶,無論從哪一個門戶進來都進入這個殿堂,絕對不會說這個門比那個門好,比那個門殊勝,沒有這回事情,門確實是平等,因為有許多門是便利於各方不同進來的人,使他們都能得到方便,這才是真正顯示平等平等,並沒有差別,因此我們只要在法門裡面選一門就能夠契入了。

  念佛法門可以說在一切法門裡面是最簡單容易,也最穩當,所以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護念。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在八十卷經裡面屬於「入法界品」,它還有單獨的譯本,我們稱為《四十華嚴》,這四十卷經實在說就是四弘誓願的解說。四弘誓願大家都知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是這四句話怎麼個講法?你要把它講清楚那就是四十卷的《華嚴》。《四十華嚴》分為本末二會,本會是文殊菩薩會,末會是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會,等於說末會裡頭又有五十三個小會,這就是教給我們學佛的一個歷程。

  學佛首先要發心,要發普度眾生之心,這就是大菩提心,慈悲、清淨、平等,普度一切眾生。菩提心發了要從哪裡修起?要從斷煩惱修起。所以善財童子代表一個學佛的人,代表一個修行人,他在本會完全學斷煩惱,如何恢復自己心地的清淨光明。煩惱斷盡了之後,這才進入第二個階段,就是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經典當中以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無量法門,善財去參學,可是雖然參學,他並不為法門所動,他還是老實念佛。一直到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第四願了,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得這部《四十華嚴》確實是為我們解釋四弘誓願的,四弘誓願就是《四十華嚴》的綱領。

  善財的參學是我們好的修學模範,他是「參參戀德禮辭,不為所動」。他參訪,一切通達明瞭是智慧,不為他法門所動是一心不亂,是定功,換句話說,他所修學的就是定慧等學,定慧增上,也可以說定與慧裡面都包括戒,三學增上,日新又新,這就是「阿閦鞞佛」所表的意義,這樣才能「成就自他功德莊嚴」,是淨宗念佛修學之根本。這個根本簡單的講就是修定,就是修一心不亂,要想真正達到這個目的,一定要知道知足、無求,於法門知足無求,於精神、物質生活也能夠做到知足無求,所以這是修行的心態,非常重要。

  當中有三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這三尊佛是代表報身、法身、應化身。「須彌相佛」表「相好光明,九界瞻仰」,所以這是佛的「報身」。「大須彌佛」是「大法理體,法界獨尊」,就是法性,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須彌光佛」是講「光明遍照,普應群生」,這是慈悲教化眾生,是講的「應化身」。這個「三身」著重在「慧」,有定有慧,「一體三身」是我們學佛人「所求所證」的。「三身圓悟」,圓滿的覺悟,這把我們學佛所求的顯示出來了。學佛不是求別的,就是求圓滿證得三身,恢復自己本性的德相、能力,正是《大經》上所講的「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一定要恢復。

  從哪裡下手?末後一尊是「妙音佛」,在《無量壽經》裡面也說得很清楚,他是代表修學的方法上的根本。什麼是「妙音」?就是「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圓滿的妙音,這句佛號不但與三身相應,與諸佛如來心願解行無一不相應,與一切眾生之德性,與法界理體也完全相應,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明瞭之後我們才肯真正發心一心受持。

  我們接著再看南方,「略舉五佛表修慧」。東方主要是告訴我們修學的態度與方法,我們明瞭之後,再進一步就是「修慧」。第一尊佛是「日月燈佛」。日、月、燈都是光明的象徵,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日月照不到的地方有燈可以照明,所以舉日、月、燈的意思就是無所不照,取這個意思。他代表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圓融無礙,無所不照,這是我們所求的。所以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學是智慧之學,佛法之所求是無上的智慧,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是顯示出修學的宗旨。

  第二尊「名聞光佛」,代表修慧小有成就,有成就必定有「名聞」,我們今天所講的知名度,他在社會上逐漸為大眾所知,可是這個「名」對於初學的人講沒有好處。「名聞如暗影,智光照即滅」,所以名聞後面要有光,這個名聞就沒有害處,如果沒有光,必然會墮在名利之中。財、色、名、利,這是四大魔王,最是害人法身慧命,引導人永墮地獄,眾生求名利是害自己的法身慧命,這不可不知。所以名號比喻必須要捨名聞利養,對於自己的道業才不至於造成妨害,功夫才能夠精進,這是非常的重要。往往有許多聰明人這一關不能夠突破,從這個地方墮落下去的太多太多,這是不能不警覺的。所以小有名氣之後一定要有智慧,智慧就是決定捨棄名聞利養、遠離財色,一絲毫都不能夠染著。

  「大燄肩佛」是代表「初具二智」,「權智、實智」,也就是講的「根本智、後得智」,剛剛得到。「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他二利」,有這兩種智慧實在講,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後得智就是清淨心的起用,由此可知,清淨心就是禪定。定在佛法裡面是樞紐,淨土宗所講的一心不亂就是甚深禪定,古人稱為「深妙禪」,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根本智。清淨心起作用能夠照見世出世間一切法,明瞭它的真相,這是屬於後得智。有這兩種智慧才能夠弘法利生,才能夠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必定是自他二利,教學相長。

  「須彌燈佛」是代表「修慧」自然就「轉識成智」,自己有智慧才能真正幫助別人,佛教教學的目標才能夠真正達到,那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學佛的真正好處就是離苦得樂,一天比一天快樂,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學佛的成績。

  「轉識」是轉「第六意識」成為「妙觀察智」,「第六」是講的分別,轉一切虛妄分別成為「妙觀察」,「妙觀察」才能得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轉「第七末那識」,「末那識」是妄想、執著,轉一切妄想、執著為「平等性智」,真正得到平等心了,像《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妙觀察」就是清淨,「平等性」就是平等。轉「第八識」,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大圓鏡」就是覺而不迷。所以這個如果我們和《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來講,妙觀察是清淨,平等性是平等,大圓鏡是覺,就是清淨、平等、覺。然後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所做的是弘法利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才得到大圓滿。「照破自他三惑」,「三惑」是三種迷惑、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叫三惑,也可以說之為惑、業、苦。惑、業、苦,我們通常稱為「三道」,有智慧才能真正照破。「須彌表一體不二」,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是「一體」。一切眾生,佛說迷惑顛倒,迷的什麼?迷了一體,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不二的。諸佛菩薩覺悟了、明白了,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才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幫助一切眾生。

  修慧要從哪裡做起?末後一尊佛代表修行的方法,「無量精進佛表修法根本」。「慧」要靠精進,「大乘善根唯一精進,成就大慧」。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著重在「大乘」,為什麼?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小乘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是屬於大乘經、大乘法門,所以在此地講的「精進」是大乘善根。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還有貪瞋痴,修學這個法門就困難了,只可以說在淨宗裡面種善根,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相當不容易,這一點諸位同修不可以不知道。所以精進是建立在無貪、無瞋、無痴的基礎上,才能夠成就這樣的智慧。

  「西方略出七佛名,表修福」。南方象徵光明,所以它代表智慧,佛號(佛的名號)充滿了智慧。西方舉了七尊佛的德號,這七尊佛顯示福德,所以成佛稱為福慧二足尊,就是智慧、福德統統都圓滿了。由此可知,這一句名號充滿了圓滿的智慧福德。

  第一尊佛號「無量壽佛」,他「表福壽」。我們知道無量莊嚴之中壽命第一,如果沒有壽命,再多的莊嚴誰去享受?由此可知,一切莊嚴當中壽命是最真實、最第一。這就是西方教主德號無量義當中,世尊只給我們說了兩個意思,無量壽、無量光,他的用意就在此地。無量壽是我們迫切需求的,因為有無量壽,成佛一生就可以做到了。我們為什麼講成佛要生生世世的修行,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這是因為我們的壽命太短促。西方世界的眾生,每個人的壽命都跟阿彌陀佛相同,壽命無量,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但是這個有量的無量,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說明的,是沒有人能夠算得出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這個無量是真正真實的無量。這樣長的壽命,說三個阿僧祇劫成佛,那太簡單了。譬如人壽命百歲,我們要成就這樁事情需要多少時間?三天就可以完成了,一百歲的人看三天太短了,西方極樂世界人無量壽命看三大阿僧祇劫,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百歲之人看三天一樣,所以在這樣殊勝環境當中,人人都是一生圓成佛道,這個福就大了。

  「無量相佛代表富貴」,富貴的人相貌莊嚴。西方世界,佛與大眾的相貌都是相同的、平等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讚佛相之莊嚴美好,你就想到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與佛的相好相同,這在四十八願裡面我們看得很清楚。第三尊是「無量幢佛」。「幢」代表高、明顯,代表「高顯」,是說西方世界的佛與大眾的智慧德行無不高顯於他方世界,而為他方世界諸佛菩薩所知。這三尊佛都是代表「福德」,我們很容易體會到。

  第四尊是「大光佛」,「光」是表智慧,就是大智慧,如果有福沒有智,這個福報是痴福,並不圓滿,所以福裡面一定要有智,這個福才圓滿,這樣圓滿之福實在講非常不容易。我們看到世間有福之人未必有慧,所以他一生當中還有許多的錯誤,這就是慧不具足,有許多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所以福慧二足的確是世出世間最為尊貴的,最為難得的,所以我們求福不可以忽略求慧。「大明佛」,「明」是光明,他代表智的作用,智慧起用。人有智慧,不能把智慧應用在生活當中,不能把智慧應用在社會去幫助一切大眾,為人天眼目,為人天導師,這個智慧才值得大眾的尊敬,而不是有體無用。第六尊「寶相佛」。這個德號可以說是總結前面的五種,代表「尊勝」,「尊」是尊貴,「勝」是超勝,他具足圓滿的福德,又具足圓滿智慧的體用,這才是真正福慧二足尊。

  「成佛百劫修福,無福不能度眾」,這是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的,通常都說在小乘,因為小乘人的修行偏重在定慧,對於修福疏忽了,不像大乘菩薩的修學都是福慧雙修,他取的是中道,不是偏重在一邊,這是很難得,也很殊勝的,不像小乘人成佛之後,另外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福。沒有福報,你縱然有智慧,你所說的大眾不相信,大眾不能接受,大眾不願意去實行,所以利益眾生的效果就很難收到,因此修福就非常重要,不但是莊嚴自己,也是莊嚴眾生國土。

  福要怎麼樣修法?末後一尊佛教給我們,「淨光佛」,他代表修福方法的根本,「必須三業清淨光明」才能成就圓滿的大福。「三業」是身、口、意,換句話說,三業當中是以意業為根本,意業是心,心地清淨是福,心地光明是慧。換句話說,清淨心就是這一段經文無量壽、無量相、無量幢三尊佛所表的,心地的光明就是大光佛、大明佛所表的。心地清淨光明,言語必定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是大光明,悟後的效果是離苦得樂,這才是真正福度眾生。所以身、語、意三業必須要做到真正的清淨,清淨心自然放光,自然能夠利益眾生與自己。

  我們在前面,東方看到了修學的心態與方法,就是修學的心理、態度與方法。在南方我們看到一定要求慧,這個慧就是我們常講的根本智。在西方我們看到要修福,福慧都具足了,那就要度生了,就要實踐「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北方五尊佛就代表化他,這個時候才有能力真正行菩薩道,續佛慧命,普度眾生。

  所以第一尊佛叫做「燄肩佛」,「燄」是火燄,代表光明,「肩」是肩膀,表示承擔,就是把度眾生的事業我要擔當起來。兩個肩膀就代表權實兩種智慧,兩種智慧統統都具足了,這個時候可以荷擔如來家業,利益眾生。第二尊佛是「最勝音佛」。我們怎樣把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擔子挑起來?諸位要知道娑婆世界的眾生在六根當中是耳根最利,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別教體,他說「娑婆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耳根最利,那就要用言語來講經說法了。所以孔老夫子出現在中國,一生用音聲教學,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最勝音」就是代表以音聲作佛事,演說大乘,特別是演說本經,勸導一切眾生教大家念佛,發願求生不退成佛,這個音聲是最勝之音。所以我們可以說最勝音就是念阿彌陀佛的音聲,就是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的音聲,或者是講解此經的音聲,這是一切音聲當中的最勝音。

  第三位「難沮佛」,他代表「弘護正法,勇猛精進,不畏魔外一切障礙」。俗話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無論世出世間的善法,總有障礙,你必須要有能力、有智慧突破障礙,你才能成就。所以接著弘法之後,護法比什麼都重要,要護自己的法,要護釋迦牟尼佛的法,要護一切眾生的正法,要勇猛精進。一切障礙要用智慧來權衡,把障礙減少到最低的限度,不妨礙自己的修學,不妨礙大眾的精進,這是這一尊佛所表的意義。譬如我們自己用功修行,以念佛來說,我們在家庭,家庭成員可能不是學佛的,我們念佛他生煩惱,我們拜佛他起反感,在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就是有障礙,我們可以不必重視這些形式。我們念佛不要出聲,心裡面默念,我們自己的功夫依然不間斷,也不會叫別人生煩惱,這個障礙就減少到最低限度了。他不喜歡我們設佛像,不喜歡看到我們拜佛,我們家裡就不要佛像,我們就不必拜佛,他的反感就消失了,我們的功夫才能綿綿密密而不間斷,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所以總要以善巧方便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叫他不謗佛,不毀謗三寶,不障礙我們自己的功夫。個人修行如此,團體大眾修行也如此。

  譬如像現代的社會,特別是在台灣,地方小,人口多,都是住在高樓大廈,甚至於佛堂也設在公寓、高樓之中,我們左右鄰居,上下的鄰居,在生活上跟我們有密切的關聯。如果我們念佛每天敲法器,做早晚課,擾亂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或者是很多夜間工作,白天睡覺,我們念佛又敲鐘又敲鼓,對他們就產生妨礙,像這樣的環境當中,我們可以把這些儀規免掉,法器也可以免除。自己修行也要考慮環境的安寧,決定不妨害鄰居,我們的阻礙就減少了,那麼他們對我們也會生歡喜心,也會恭敬三寶,我們對他沒有妨害。像這些都是要明瞭、要考慮,要設法去避免。

  第四尊「日生佛」,「日」是太陽,太陽出生,這是象徵光明遍照的意思,所以他代表「教學相長,自他慧日麗天,正法久住,福利人天」的意思。菩薩為什麼要主動的去幫助別人?實在幫助別人是真正的幫助自己,在教學當中自己才會有真正的進步,才會發現自己的過失、缺陷,不斷的改正,改正就是修行,修正自己錯誤不當的心行,這是真精進。許多的迷惑都是因為聽眾提出的質疑使自己豁然開悟,如果沒有這麼多人向你請教,換句話說,你的無明就很難破除,因為人一問,開悟了,無明破除了,所以菩薩在教學過程當中確實是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

  末後,「網明佛」,這尊佛同樣也是代表「度生弘願的方法」。「網」是比喻像羅網一樣,「羅網」是代表無量的法門(像網目),要以無量無邊的法門契合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來幫助他們、來誘導他們最後回歸到淨土,這才能叫他一生圓滿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