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十九集) 1991 台灣電台 檔名:01-009-0019
【《占察經》云: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雖然是在《占察經》上所講的,《占察經》是地藏三經之一,也是修學初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佛說,雜心、亂心,『垢』就是染污心,心地雜亂、染亂,用這樣的心來念佛,這不叫「聞慧」,為什麼?因為他不能夠生決定的信解,我們想想佛這一句話,確實講得有道理,是事實。我們姑且不論他人,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雖然發心修淨土,我們對淨土有沒有真的相信?有沒有真正的接受?所以我在講席當中講,我們念佛人起心動念偏偏跟阿彌陀佛作對,跟淨宗祖師大德做冤家,這樣的心態怎麼能往生?為什麼說跟阿彌陀佛作對,跟祖師做冤家?就是我們是雜心、亂心、染污心,心不清淨,所以確實不具足信解的標準。這樣念佛得到什麼?只能得到世間的福報,來世得人天福報。說實在話,講人天福報還是講客氣話,要是剋實而論,是六道裡面的福報,畜生道裡面有很有福報的畜生,現在被富貴人家所養的寵物那就是福報很大的畜生。餓鬼道裡面的鬼王、城隍、土地,為大家所祭祀拜拜的,那是餓鬼道裡面的福報,這念佛變成這個東西了。
『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廣大深妙的利益是什麼?是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利益他得不到,原因就是他的心雜、亂、染污。所以同修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獲得廣大深妙真實的利益,一定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就是大經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用什麼方法來修?用這一句佛號來修。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把雜心念掉,把亂心念掉,把染污心念掉,恢復自己清淨、平等、覺,這樣才能往生不退成佛。經上又講:
【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聞十方佛名。】
這都是佛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所講的。『一行三昧』是什麼?我們底下要說明,一定要得到「一行三昧」才能真正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才真正叫『聞十方佛名』。「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也叫做「一相三昧」,它的目標是「專念阿彌陀佛」,也就是「一心不亂」,信願持名。念到一心不亂,清淨心就現前了,廣大心就現前了,什麼是廣大心?廣大就是平等,平等沒有界限就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時候起心動念的作用那是微妙不可思議,念佛的標準本來就如是,這是真正發願修學念佛法門的同修不可以不知道。
【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不論有心無心,信與不信,皆成緣種。佛慈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的是難信之法。】
『佛度眾生』怨親平等,不疲不厭,這一個事實我相信許多同修們都知道,也會說,那麼我們在眼前面對著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我們還有沒有差別的對待?有;佛是平等,我們不平等。平等是真心,平等是事實的真相;不平等是迷,差別的對待是造業。我們念念當中希求著要消業障,希求消業障,天天不斷還在造業,業障何時能消得了?豈不是自相矛盾?不在這個地方檢點,不在這裡反省,不在這裡改過,念佛功夫不能成就。所以想想佛,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自己跟佛的差別在哪裡?然後再進一步,如何把這個差別消除?我們跟佛一樣,這叫做學佛。
修學,我們要找一個標準,不必去深入經藏,去探討那麼多的經論,這一本《無量壽經》,這一本《彌陀經要解》,我們這一生受用不盡,這是真話。不但這一生受用不盡,我們從今天發心一直到成佛,將來普度法界一切眾生,都受用不盡,所以這部經叫「不可思議經」,所以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所讚歎的經。
我們只要聽到這句名號,「阿彌陀佛」,以清淨、平等、覺心來受持這句佛號,就是來念這句佛號,『佛必護念』。『不論有心無心,信與不信,皆成緣種』,都是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緣,這句佛號在阿賴耶識裡面成為金剛種子。『佛慈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的是難信之法』,的確是「難信之法」。佛的慈悲、名號的功德說之不盡。實在講聞名的人很多,但是對於名號功德能夠體會的人就不多了,能夠說得出一些的人那就更少了。我們要想叫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得到真實利益,對於名號功德的宣揚是要認真努力。那麼名號功德的宣揚就是要講經說法,把《無量壽經》、《彌陀要解》、《彌陀疏鈔》普遍的介紹給大家。
【聞經受持,不僅諸佛護念,人人皆得圓證三不退,念念趣向佛果妙覺也。】
『聞經受持,不僅諸佛護念』,「諸佛護念」是福報,是世間人所希求的,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在《要解》裡面才明瞭這個事實的真相,要想得到一切諸佛菩薩的保佑,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聽了這部經之後能夠依教奉行,就能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一切諸佛的保佑。更殊勝的是得『三不退』,不但是得「三不退」,是圓滿的證得三不退,『念念趣向佛果妙覺』,這個說起來也是叫人很難接受,但是它是事實。諸位如果有疑惑,那必須要深入《大經》細心的去探討,然後才能斷疑生信,功德利益我們才能夠得到少分。
「三不退」前面說過,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證得三不退的菩薩是圓教初住以上,果位遠遠超過了二乘(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超過太多了,但是他沒有圓,真正講圓是要等覺菩薩才真正圓證三不退,如果把標準再降低一點,最低限度也是得八地菩薩才可以說是圓證三不退。由此可知,一個念佛人在一生當中有這樣殊勝的成果,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
果覺這個名號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藐三菩提」翻成「正等正覺」。我們從後面倒過來看,「正覺」就是覺悟了,「正」是揀別沒有錯誤,真正覺悟了,這樣的人在佛門裡面稱為阿羅漢、辟支佛,他不是凡夫,這是位不退,不會再退到凡夫位,換句話說,絕對不會再搞六道輪迴,超越三界。「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當然沒成佛,成佛不能叫等於佛,所以稱為「正等正覺」。依天台家的判教,天台的四教,圓教的菩薩、別教的佛跟菩薩都是屬於正等正覺,他們超過了聲聞、緣覺。正等正覺在圓教裡面,一直到等覺菩薩都是屬於正等正覺。《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以上的都叫做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位,「正等正覺」有四十一個位次,「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位,圓教佛果。念佛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當中所證得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真正希有殊勝不可思議。
【聞名功德,如此超勝,世尊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
所以聞名的功德『如此超勝』,「超」是超越、殊勝,一切經典裡面沒有的,佛從來未曾這樣說過,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有這個事實,唯獨西方世界有,唯獨西方世界特別。諸位如果要想明瞭西方世界為什麼這樣特別,你去仔細看一看阿彌陀佛的歷史就明瞭了,讀了阿彌陀佛的歷史,他老人家的歷史從發心、修行、經過,以及建造極樂世界接引一切眾生,這些事情統統記載在《無量壽經》之中。讀了之後才恍然大悟,也真正能生起信心,為什麼?看到他的經歷確實像現在人所說的符合科學的精神,我們真正能夠信得過。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都樂意的為大家宣說,都真誠的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不是一尊佛、兩尊佛這個說法,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統統是這個說法,怎麼能不相信?這不相信行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所以這部經確實是一生成佛的妙典,是現前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幸福美滿的不二法門。我們人生在世所求的是什麼?所要的是什麼?所期望的是什麼?如果對這個問題都疏忽了,都沒有仔細去想一想,那真是古人所講的「醉生夢死」,這一生為什麼活的,不曉得。我們所求、所希望的,無非是自己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大同,這是我們所希求、所嚮往的,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能真正得到,能如我們所意得到的。要怎樣才能得到?我們就在這大、小兩本之中細細的去參究,細心的去體會,用這個標準改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也就是對於自己以及生活環境)種種的想法、看法、做法,你就能圓滿的得到。
【勸願勸行流通。】
第七講的內容是勸發願、勸持名,也就是勸行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經文從『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一直到『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就是到這一部經文的結束。我們還是分幾個段落來介紹。第一個是:
【勸願往生。】
前面六方佛這一大段,蕅益大師判作「勸信流通」,這是他老人家的慧眼獨到之處。因為這部經典、這個法門確實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盡,換句話說,只有佛才有能力流通這樣殊勝無比之大法。這一段我們也介紹得很詳細。接著勸信之後,信了一定要發願,如果要不發願,這個信也就落空了,發願之後還要實行,所以信願行是修學這個法門必須要具備的三個條件。
經文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叫著「舍利弗」,實際上舍利弗是代表我們所有信仰、修學這個經典、法門的人。他說「若有人」,假如有人已經發願,這是指過去以往已經發願的人。「今發願」是說當今現代,眾生有機緣聽到這部經典,接觸到這個法門,生起了歡喜心,發願求生淨土。「當發願」是指當來,也就是將來以後有因緣遇到這部經典依教修行的人。佛告訴我們:
【皆得不退菩提。】
這一句話也確確實實,只要有緣聽到佛名,聽到這部經典,無論他是不是發願求生淨土,可以說『皆得不退菩提』,這個話怎麼講?這是說縱然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佛國,佛號種子已經深深植於眾生八識田中,永遠不壞,將來如果遇到緣的時候,這個種子一定起作用,必定能夠得生淨土,得生淨土就是一生不退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在這個經文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已發願的都已經往生了,今發願的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將來要發願求生的,他在「當生」一定也能夠成就。這個事實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眼所見的,決定不虛,所以他勸我們: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信了不發願實在講非常可惜,一直是阿賴耶識裡面深植種子而已,雖然有了彌陀的種子,可是不發願往生依然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之中依然是頭出頭沒,不知道要經過多少時劫才再遇到這個法門,再遇到這部經典,這是我們應當要深深的去反省、去思惟。知道這個得失利害就決定要把握著這一次的機緣,決定不可以放過,要聽從佛的勸導,佛在此地勸我們應當要發願。
【信願往生,正顯所發之願無虛也。】
經論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注重在念念切實之願,這就是說一念相應的重要性。「一念相應」我們聽得很多,也能夠說得出來,究竟要怎樣才相應?我們就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來談,前面六方佛所表的義趣要真正能夠體會,要依教奉行,依著六方佛所表的層次提高自己的境界,認真努力去學習,把這部經的經文字字句句變成自己的行為,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這就叫相應,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夠實踐篤行那就不叫做相應。所以我們的信、願、行要融成一個,決定不能夠把信、願、行分成三個,那就不相應了。信中就有願、有行,願中有信、有行,行中有信、有願,這就叫相應。
當我們疾病的時候,臨終的時候,心心極樂,念念彌陀,願生彼國,這個當然是往生必要的條件。這一種條件如果我們確實能夠得到,決定有把握得到,那麼你就必須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今天大家都曉得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什麼地方?就在不相應。我們再要追究,為什麼不相應?大概第一個是對於西方世界事實的真相,以及我們現在處的這個環境的真相,沒有真正的理解,因此他依然是看不破、放不下,這就成了嚴重的障礙,所以這些都在平常要訓練,要常常覺而不迷。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努力的學習,必須遠離娑婆,一心嚮往極樂世界,如小孩的思念慈母,如遊子的思念家鄉,這個樣子才有決定得生的把握。
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裡,這部經不長,很短,可是他曾經三次勸我們發願,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所謂一而再、再而三這樣懇切的勸勉我們。在第一次,他老人家在經文裡面講: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正因為這是一個無比希有的因緣,太珍貴了,太難得了。眾生成佛,佛在其他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一定要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論時間上來講,通常講三個阿僧祇劫,《華嚴》上還不止這麼長的時間,說是無量劫。這樣長的時間,這樣艱苦的修學,才能從凡夫地圓成佛道。哪裡曉得有一個特別奇妙的法門不需要經歷這麼長的時間,也不需要這樣精勤的苦修,而在一生當中就能夠圓滿成就,這是非常的希有殊勝,這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門。因此佛為我們宣說,就特別來勸導我們。『聞』,這是機緣,也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發現,我們有緣聽到這個法門,聽了之後確實就『應當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二次,他老人家在經上又說: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聞是說』就是講的這一部經,佛說《阿彌陀經》,說《無量壽經》,說《十六觀經》,這三部經是專門介紹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有緣的眾生聽到了之後就應當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這一段我們又看到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經文上說: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是第三次的勸告。
【釋迦悲心特切,不憚重煩,再三勸諭,若不發願求生淨土,則辜負佛恩甚矣。】
顯示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婆心懇切,不怕麻煩,所以再三的勸勉我們。如果我們讀了這部經,聽了這部經,還不肯發願求生淨土,那就辜負釋迦牟尼佛的恩德太多太多。發願怎麼個發法?
【願依四弘。】
這是我們最簡單的一個說法。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教給我們依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可以說把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裡面所發的大願做一個歸納,歸納為四大類,這個四大類也是我們修學的次第,依照這個次第來修學決定成就,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第一願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眾生,我們這個身體,這是物質,四大和合而現的,我們的思惟想像、心理、精神這一方面也是眾緣和合。佛歸納起來講,色、受、想、行、識,這是我們的心理現象,所謂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現象,這叫「自性眾生」。所以四弘誓願裡面有「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
如何要度自性眾生?實在講自性眾生與法界眾生,這當中有沒有界限?實在說沒有界限。自性眾生原來就是法界眾生,法界眾生原本就是自性眾生,所以學佛一開頭就教我們把心量拓開。凡夫、二乘所以不能夠一生圓成佛道,實在講最大的障礙就是心量太小,起心動念他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這是迷,這是邪,這就是染污,與自性完全相違背;自性是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個就是佛在《大經》上所講的妄想、執著。執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我執,一類是法執,我執破了證阿羅漢果,法執破了就圓成佛道。因此我們就要覺悟,起心動念都想到本身的利害得失,這是增長我執,這不是破我執。天天在增長我執,這與自性愈去愈遠,所以這樣的根性不但說不能證果,實在講連佛門都入不進去,也就是說入佛門的資格是要有很大的心量,要把心量拓開,要像阿彌陀佛的心量一樣。彌陀的心量是要普度法界一切眾生同成佛道,一定要有這樣的大心量才能與阿彌陀佛的心、願相應。
因此,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淨土,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學,我們起心動念要利益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我們要多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著想,不要想自己。大家有福,我當然有福;大家有利,決定少不了我一分,因為我是大眾當中的一分子。所以學佛先要把這個觀念改過來,也就是改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與諸佛如來,特別是要與阿彌陀佛完全相應、完全相同,這樣才能夠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