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十八集) 1991 台灣電台 檔名:01-009-0018
我們接著再看:
【下方略出六佛名,表教化大行,普度眾生。】
前面北方所表的是弘法利生的初階,就是第一個階段,雖然發心為大眾講經說法,但是還不是很純熟,換句話說,還是在練習的階段,偏重在教學相長。雖然是教學,實在是在成熟自己,是在鍛鍊自己,到自己十分成熟了,這個時候就『教化大行,普度眾生』。這是像我們中國歷代所講的祖師大德,成為祖師大德,一般講都是七十以後,連孔老夫子自己也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句話的意思是七十歲才真正圓滿成熟,這是「教化大行」,才真正能夠做到「普度眾生」。
【(一)師子佛—喻佛說法,表法王子代佛弘法,如佛無二。】
第一尊佛『師子佛』,是比喻『佛說法』,佛說法,經上常常比喻為獅子吼,代表『法王子代佛弘法,如佛無二』,表這個意思。佛雖然不在世,佛子在福慧這兩樁事的修學達到一定的水準,有能力說法說的與佛相應,足可以代替佛說法,所以以「師子佛」來表。
【(二)名聞佛—名稱普聞十方,表為人天眼目,如觀音、普賢、佛門祖師。】
『名聞佛—名稱普聞十方,表為人天眼目,如觀音、普賢、佛門的祖師大德』。在當時他的名稱為全國或者為世界所景仰,同時在歷史上為後代所讚歎的,像中國古時候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蓮池、蕅益,近代民國初年的印光大師,都是為大家崇敬,為大家修學的典型模範,這是以「名聞佛」來代表。他足足能夠影響一個世代,乃至於影響許許多多的世代。第三位:
【(三)名光佛—表大智隨演,法音遠聞,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這是代表大智慧能夠隨一切眾生而說法,契機契理。『法音遠播』使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破迷開悟』,於世間法、於出世間法真正覺悟,覺悟就樂,迷了就有苦。世間法迷,物質生活很苦,時時造作罪業,也就是說他對於自己本身,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常常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結果當然是苦的。在修學上,他對於法門有充分的理解,有正確的認識,他的修學就得法喜,精神生活得到充沛。物質生活縱然有一些欠缺,像過去我們中國的顏回在《論語》上所記載的,他的物質生活確實非常之清苦,但是他的精神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他能夠自得其樂,那是真正的法喜充滿,這就是他能夠覺悟,對於本身以及生活的環境,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通達。這是『名光佛』表的義趣。
【(四)達摩佛—表大法師承自佛,堪為眾生軌範(即佛門之四依法也)。】
第四是『達摩佛』,「達摩」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法」,佛法的「法」,『表大法師承自佛,堪為眾生軌範』。學佛要有「師承」,也就是說你要有一個老師,沒有師承說自己修行成就,這很難。我們現在要想找個好老師到哪裡去找?說實在的,真正善知識他不會宣傳,甚至於許多人不認識他,不了解他,我們到哪裡去找老師?找不到老師那怎麼辦?跟誰去學?中國從孟子開始有所謂「私淑弟子」,這是開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孔老夫子過世了,孟夫子一心一意學孔子,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間,依照孔子的教訓來修學;孔子是大聖,他成為亞聖,他學成功了。像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歷代很多,在佛門裡面,蕅益大師就是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那個時候也往生了,蕅益大師依蓮池大師的著述來學他,學得很像;蓮池是淨宗祖師,蕅益也成為一代祖師,學成功了。這是以古大德為我們的親教師,我們向他學習。
在此地我給諸位同修建議,學古來大德為什麼不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著作在哪裡?淨土五經就是的。五經當中特別是以《無量壽經》為根本經,我們可以依照《無量壽經》的教訓認真去做,再以五經,就是其他的《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及歷代的註解,作為我們修學《無量壽經》的補充教材,使我們這一生心裡面所思所想、見解、行持都能夠不違背經訓,這就對了,這就像一尊阿彌陀佛了。所以佛教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我們依《無量壽經》、依淨土五經。淨宗的經典是究竟了義,不但是「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採取淨宗經典,特別採取《無量壽經》,那就是最高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依智不依識」,這是非常希有難得。第五尊:
【(五)法幢佛—表為眾生作擇法眼,建法幢,立宗旨,大行教化,福度眾生。】
【(六)持法佛—表自他依教修行實證,佛法始終重實踐故。】
末後一尊,『持法佛』,是代表修行的方法,『表自他依教修行實證』,佛法始終重視實踐、力行。
在「下方六佛」當中是表佛法在這個世間非常的盛行,這種狀況就像中國歷史上隋唐時代一樣,我們稱之為佛法黃金的時代,各宗祖師輩出,佛法在世間大放光明。每一宗依一部分的經典建立了宗派,就好像學校成立了不同的院系一樣,盡攝一切不同的根機,使大眾都能夠得到相當的成就。這樣的現象我們期望在將來還能夠出現在世間,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為眾生帶來圓滿的幸福,這是我們所期望的。
【上方略出十佛名,表覺行圓滿,一生成佛。】
『上方』,經上舉出十尊佛的德號。「十」代表圓滿,佛號含義『表覺行圓滿,一生成佛』,特別顯示淨宗法門不可思議。
【(一)梵音佛—表捨四相四見,說法清淨,無有染著。】
第一尊『梵音佛』,「梵」是清淨的意思,這一尊佛所表的是『捨四相四見,說法清淨,無有染著』。《金剛經》上跟我們講「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半部跟我們講「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捨四相四見」,心才真正清淨,於一切境界相統統不染著。心清淨,說法就清淨,如同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身心清淨一塵不染,而為眾生宣說妙法。
【(二)宿王佛—表大乘菩薩道法,無上道之徑路也。】
第二尊『宿王佛』,「宿」是星宿,星宿當中之王,這是就眼前現象上來說,不是從實體上講,從現象上說。我們在夜晚看天空,天空當中有許多星星,星星當中最大、最明亮的無過於月亮,我們稱月亮是星星當中之王。剛才說了,我們只從現象上看,不從實體上講的。他代表『大乘菩薩道法』,這就是把月亮表大乘,星星表小乘。大乘菩薩法是無上道的捷徑、徑路,這個含義實在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學佛法要學大乘。
【(三)香上佛—表禪宗六祖傳香懺悔章所示行法,徑中徑也。】
第三尊『香上佛』,這一尊佛代表大乘當中還有捷徑,大乘的捷徑是禪宗,換句話說,禪宗乃大乘之大乘。六祖大師《壇經.傳香懺悔品》裡面所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那是徑中之徑。大乘是徑路,這是徑路裡面還有一條徑路,也就是成佛最快的方法。所以「香上」表禪宗,這是大乘裡面很特別的法門。
【(四)香光佛—表淨宗念佛法門,《楞嚴》謂香光莊嚴,徑中徑又徑也。】
第四尊『香光佛』,「香光」是代表『淨宗念佛法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講的『香光莊嚴』,這是『徑中徑又徑』。禪宗是徑中之徑,淨宗比禪宗還要徑,沒有比這個更徑的,所以淨宗稱為「徑中徑又徑」,「徑」是小路、是直路,這是一條最直的路,所謂是簡單容易、快速究竟,非常穩當,無論什麼根性,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不是一生圓滿成佛,以「香光佛」來代表。
【(五)大燄肩佛—表以最上法與人,一生成佛,是以淨宗祖師,尊稱大師也。】
第五尊『大燄肩佛』。六方佛名號當中,「燄肩佛」我們看到好幾個,都是代表「權實二智,荷擔如來家業」的意思。他在此地是『表以最上法與人,一生成佛,是以淨宗祖師,尊稱大師』。「最上法」也就是像密宗裡面所講的最上灌頂大法,是什麼?「灌頂」的意思先要知道。「灌」是如來以無盡的慈悲傳授給你無上成佛之法,這叫「灌頂」。「頂」就是最高的法門,無上的法門傳授給你,這叫做「灌頂」。本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公認的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所以本經就是最上之法、無上之法。淨宗祖師專修專弘,普度眾生與佛無異,所以才被世人尊稱為大師。
【(六)雜色寶華嚴身佛—表一生圓滿,唯《華嚴》詳之,尤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也,應深思之,師法善財可矣。】
第六尊『雜色寶華嚴身佛』,代表『一生圓滿』,唯有『《華嚴》詳之』。《華嚴》之圓滿在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以《華嚴經》來『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所以古德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稱本經為小本《華嚴》,我們應當多想想,學習『善財』就對了。
【(七)娑羅樹王佛—表圓滿究竟堅固,為大法王,密淨不二也。】
第七尊『娑羅樹王佛』,他代表『圓滿究竟堅固,為大法王』,實在講這是表『密淨不二』。「娑羅樹」是非常堅固之樹,也就是代表無上的密乘。無上之密是什麼?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後面:
【(八)寶華德佛—表圓滿報身。】
【(九)見一切義佛—表千百億化身,五眼圓明,普應群機也。】
最後一尊:
【(十)如須彌山佛—表清淨法身,為一切法之理體也。】
這是:
【圓證一體三身。】
與東方的「須彌山佛」前後相應。所以我們看六方佛的德號確實是代表一個念佛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往生不退成佛這個修學的歷程,明白的顯示,我們要留意,要認真的學習,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這樣重要殊勝的經典。
【以上略出佛名號,含義甚深,密示念佛人,自初發心至圓滿菩提,一生成辦之歷程旨要,如《華嚴》五十三參,不可不知也。】
以上略出六方佛的德號,它的含義非常之深。『密示念佛人,自初發心至圓滿菩提,一生成辦的歷程旨要,如《華嚴》五十三參,不可不知也』。這一段是我們將六方佛表法的意思做一個總結。六方佛名號的含義諸位可以參考蓮池大師的《疏鈔》,以及圓瑛法師在《要解講義》裡面所解釋的,我在此地都把它省掉了,單單講表法的意義,這是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它實際上就是教念佛的人,從初發心到往生不退成佛應該怎麼個修法。在修學第一個階段,六方可以說是六個階段,確實不亞於《華嚴經》的五十三參,要是仔細的來觀察,它比《華嚴》五十三參講得還要詳細、周到。此地所講的是綱領,《華嚴》說得很細就是了,雖然說得很多很細,實在講絕對超不出這六個階段。這六個修學階段比《華嚴》有過之而無不及,希望同學們在這個地方去體會、去學習。
【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遇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也。】
佛度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遇緣』,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得非常好,他說「西方世界四土九品的往生,總在於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說得我們心服口服,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西方世界是真正的平等世界、平等法門、平等度生、平等成佛。品位高下的關鍵在緣,如果你遇到的緣殊勝,換句話說,人人都可以得上上品,至於品位低下,實在是遇緣不勝。遇緣不勝,我們的信心、願心,執持名號,都不能達到圓滿的境界,這裡面總有疑惑、總有摻雜、總有間斷,這才使品位低下,所以這個緣非常重要。
今天我們所遇到的緣實在講是無比殊勝。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環境遠不如古人,但是我們今天遇到淨宗之緣實在講是超過他們。特別是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為會集本做了詳盡的註解,這兩位大善知識真的是『恩德弘深』,過去人沒有遇到過的。得這一個會集本,又得這樣詳盡的註解,使我們對於淨宗才真正徹底明瞭、斷疑生信、發願求生,這就是「緣之所在,恩德弘深」。
所以『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這是在現前,特別是在最近幾年,在國內、在國外我們普遍看到的,讀誦大經、聽聞大經,依教修行,莫不法喜充滿。回過頭來看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的開示,真正得到了印證,「歡喜信入」,我們見到了,我們自己體會到了。『能令觸動宿種』,「宿」是宿世,「種」就是阿賴耶識含藏念佛的種子,如果不是過去多生多劫的善根種子,即使今天遇到了,我們也不能夠歡喜信入;能夠歡喜信入,這是多生多劫宿世的種子,現前十方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我們才能夠歡喜信入,所以這是觸動了宿種。『能令魔障難遮』,所有一切的障礙、折磨都難不倒我們,都不能障礙我們的信願持名,這實在是太殊勝了。『能令體性開發』,這一句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淨宗所講的一心不亂。
『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彌陀與一切諸佛都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個是一點都不錯的。佛與一切眾生有深厚的因緣,佛出世或者不出世都不可思議,出世是大慈大悲,不出世還是大慈大悲。實在說,我們凡夫肉眼所看到佛出世不出世是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相成道」,這樣的佛。其實佛在這個世間隨類化身,我們就見不到了;隨類化身還是佛出世,佛沒有滅度,統統在世間以各種不同的身分,若有情若無情,處處警覺眾生,處處提醒我們,所以皆是不可思議。
【彌陀是法界藏身,故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極樂是法界藏土,故一生即一切生。生極樂一土,即生一切諸佛國土也。】
彌陀尤其不可思議,經上說的,『彌陀是法界藏身』,『故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這是一切諸佛為什麼叫我們念阿彌陀佛,道理就在此地。因為你念阿彌陀佛就是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念到了,一尊佛都沒有漏掉。極樂世界是『法界藏土』,所以『一生即一切生』,這也是十方一切諸佛為什麼勸我們求生淨土。諸位要細細的去體究《無量壽經》,你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才能夠徹底明瞭通達,然後你才會死心塌地執持名號求生淨土。所以『生極樂一土』就是『生一切諸佛國土』,所以一切諸佛無不以此勸導一切眾生。我們看第五大段:
【信願持經之利。】
先說:
【勸信佛說,聞經受持,聞諸佛名,為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大菩提。】
這是世尊在本經裡面為我們宣說的,聽了這部經之後,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要依教修學。『聞諸佛名』,此地講的「諸佛名」就是指的「阿彌陀佛」,換句話說,這部經典、佛號,信願受持之人,決定是為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為什麼一切諸佛要護念你?因為這個人決定圓證三不退,決定一生成佛。我們想想,這一個人這一生當中要圓成佛道了,諸佛要不護念他、不協助他,那就不成為佛了,那還能成佛嗎?因為眾生成佛是佛第一個願望。今天看這個眾生成佛的機緣到了,你說諸佛多歡喜,全心全力來護念。所以我們要相信「世尊說」,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跟我們講的話是真實語,決定不是妄語。要信諸佛所說,此地講的諸佛就是前面說的六方諸佛,六方諸佛所舉的是代表,六方諸佛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諸佛異口同音都是這樣說,說這部經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功德,希望諸位細細去聽、去研究《無量壽經》,才對於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了解一個大概,然後才真正相信這部經典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法門。其次要提出來的是:
【此經獨顯。】
這是其他經上沒有的,只有這部經上有,有什麼?有:
【無上的心要—能念之心性,是第一義諦,是本源理體。】
蕅益大師為我們指出來,為我們開示出。這個意思也就是古德所講,能念之心即是始覺。發真正念佛的心,這個心是覺心不是迷心,你覺悟了。這句話說得沒錯,你是不是真的覺悟了,這裡頭還有問題,什麼叫真正覺悟?就是你念佛如法不如法?什麼叫如法?也就是說你念佛相應不相應?什麼叫相應?我們簡單來說,你念這句佛號與阿彌陀佛的心願相不相應?阿彌陀佛的心願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如果你這一句佛號是從四十八願所生,還歸四十八願,那就相應,那是真正覺悟了,一點都不假。否則的話,口裡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還在胡思亂想,這就不相應,這樣念佛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不覺,這是迷。真正覺悟是要相應,那才叫徹底覺悟、真正覺悟。
【諸佛名字—即指所念的阿彌陀佛。】
這四個字圓到極處、頓至極處、妙至極處、殊勝到極處,真正是一切法門當中第一不可思議的法門,希望同學要細心體會。要念得相應不能夠有口無心,這個心跟阿彌陀佛心願要相同,所以我們常常在講席當中提醒同學們,心要像阿彌陀佛的心,願要像阿彌陀佛的願,思想見解要像阿彌陀佛的想法、看法,一切行持像阿彌陀佛的行為,這才叫相應,那一念相應,一念就成佛,念念相應,念念成佛,這才行。這是本經獨有的,無比的超勝。
【圓滿究竟萬德—智究竟證般若德,斷究竟證解脫德,心性究竟證法身德。三德圓滿,萬德畢具。】
第三是「圓滿究竟的萬德」,也是其他經典裡面見不到的。這個裡面是智慧究竟圓滿,『證般若德』。不是究竟的智慧,你怎麼會選擇這個法門?斷德究竟,這證『解脫德』。萬緣放下,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常說只有這一念是正念,除這一念之外都不是正念。二六時中心裡面這個佛號不能間斷,這個樣子你「斷德」就究竟了,這證「解脫德」。『心性究竟證法身德』。『三德圓滿,萬德畢具』。與前面六方諸佛所表的互相照應,我們領悟就更深了,更為透徹,更為圓滿了。
【大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得因緣聞此義。】
《無量壽經》我們念到的這首偈,這首偈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福慧』,「福慧」是什麼?就是念佛。過去生中念佛為什麼沒能往生?這個原因我在前面統統說過,是我們的信心不清淨,我們念佛有夾雜、有間斷,我們的念不能相應,但是畢竟是有善根感得這一生又聽到這個法門。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是修的福,聞法是慧,所以有這樣深厚的福慧,這一生當中又有因緣聽到這個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