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九集) 2013/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4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九十五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
「靈峰大師曰: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清省庵法師曰: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靈峰蕅益大師,明朝末年人,他出生在明朝,圓寂是在清朝,這是淨宗祖師,淨土宗祖師。這個話說得非常簡單,非常重要。非信不足以啟願,沒有信心你願生不起來,首先要講信,是不是真正相信。真正相信,一般講有兩個條件,一種,真正有智慧的人,你跟他說了他明白,他沒有疑惑,自然就相信了;另外一種人,善根深厚,他對於這個理沒有研究,也不很清楚,可是一說他就相信,這叫善根。善根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學過這個法門,所以一提起他能相信。如果不是這兩種人就很難,非常之難。
這個法門,諸佛所說的難信之法。可是信的人很多,怎麼說難信?真信難,半信半疑的人多,雖然相信,他有疑惑,疑惑全部除掉才算是真信。我們學佛最初也不相信,跟一般年輕人一樣,排斥宗教,特別排斥佛教,以為佛教是迷信,是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泛神都是低級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只有一個神,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只有民間迷信,什麼都拜,這叫泛神教。把佛教看成泛神教。這都是沒有真正深入,深入之後才完全曉得,我們以前全看錯了、全都想錯了,沒有知道這裡頭有大學問,真正能解決問題。
今天二十一世紀是亂世,我們中國古人說人心壞了,社會亂了。人心怎麼壞的?社會怎麼亂的?都是教育出了問題。怎麼辦?一九七0年代,四、五十年前,英國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這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兩樣東西都在中國,真能解決嗎?大家聽了也是半信半疑。湯恩比博士過世了,只這麼說了,沒有詳細解釋。那我們要問,他的話是真的嗎?他的話確實是真的,沒錯。可是今天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很多人把它誤解、曲解了,這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我們如何正視這個問題?那就得要去讀書。你仔細去看儒家的經典,仔細去看大乘經典,你在這個裡面確實能找到智慧,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理念跟方法,這個一點都不假。
全世界的問題,很多人在制度上去研究,那個不相關,制度好壞並不是很重要的。中國古人非常了解,說「法,國之本也」。這法是國家治國的大法,現在說憲法,每一個朝代都有它治國的方法,這些典籍都記錄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的歷史你都能看見,典章文物制度,這就是它治國的方法。滿清亡國之後,一直到現在一百多年來,確實法沒有立,社會亂了,教育走向了偏差。中國千萬年來的教育,都是本著老祖宗的教誨,現在人瞧不起老祖宗,老祖宗的教誨被大家都忘掉了。其實中國很簡單,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至少有一萬三千年,不是五千年;五千年是有文字記載,黃帝時候發明文字,到現在將近五千年,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印度婆羅門教有一萬三千年的歷史,我跟他們有往來。我相信中國至少也有一萬三千年,根深蒂固。
中國傳統文化教什麼?沒有文字之前,教的東西一定要簡單、要踏實,太複雜了記不住。老祖宗教導我們的只四樣,四科,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這四科。五倫講關係,教導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人與人的關係要搞清楚。知道關係了,就知道應該要盡的義務,應該有享受的權利。五倫的關係,倫是人倫,是同類的。第一個,「父子有親」,我們要不要孝順父母。「君臣有義」,領導與被領導,有道義。「夫婦有別」,有不同的任務,夫妻組成一個家庭,兩個人有不一樣的任務。在古時候,男子出去謀生,負責家庭經濟生活,這是他的事情;婦女在家裡相夫教子,培養下一代,是她的任務。這兩個任務,哪個重要?培養下一代重要。所以中國婦女的地位,在古時候超過男子,下一代有沒有人才出來,全靠母親,因為母親是孩子第一代的老師。
從什麼時候教起?古人講究的是胎教,懷孕的時候就要教。因為懷孕的時候,母親起心動念影響胎兒,情緒影響,性情影響,飲食,沒有一樣不影響小孩,所以要愛護小孩。像歷史上所記載的,這十個月當中,目不視惡色,這眼睛,難看的東西,不好看的東西,不看;耳不聽淫聲,不應該聽的東西,不聽;口不出傲言,說話要柔和,統統影響胎兒。念頭要純正,沒有邪念,沒有妄念。小孩生下來,稟受母親的正氣,這小孩好養,聽話。生下來之後,他睜開眼睛,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開始在學習、開始在模仿。所以不能小看嬰兒,不要以為他不懂事,他什麼都懂。不懂事是我們自己,大人;小孩什麼?靈光得很。所以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中國人重視扎根教育。這不是外人教,母親教。母親這三年很辛苦,帶這個小孩,時時刻刻都要照顧到,不能讓他看的,不要讓他看;不能聽的,不能讓他聽;不能接觸的,不可以讓他接觸,好好的培養,三年根紮下來。古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的根紮得好,他一輩子不會改變,就是八十歲都不會改變。這是什麼根?聖賢的根。
中國人教學沒有別的,希望自己的後代是聖人、是賢人、是君子,所以聖賢君子的教育。這個在世界上沒有的,我們走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而且中國這種教育,世世代代,綿延一萬多年,根多厚,祖宗積的德厚!我們今天把老祖宗東西丟掉,才不過二百年。二百年跟一萬二千年比,是很短的時間,不是很長時間。所以在今天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動亂,哪裡最安全?哪個地方最好?很多人問我,我告訴大家,中國最好。他說為什麼?中國的根厚,不要看現在動亂,它會安定下來。我們細心觀察整個世界,看看全世界每個國家族群,看它的過去,看它的現在,推想它的未來,要看得遠,要看得深,不能近視眼。湯恩比的話說得沒錯,中國東西真正能救全世界。
倫理的關係知道了,各有各的義務。父子的親愛是天性,不是人教的,是本性。所以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那個善是善良、是天性。人的天性都是本善,現在不善,學壞了,沒有人教他。現在的學校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沒有教人孝順父母,沒有教人友愛兄弟,這種教育沒有,所以人學壞了。要救這個世界,沒有別的,就是湯恩比的話,把中國傳統文化找回來,把這些古老的教育再興起來,世界就有救了。
中國人做人必須具備的德行,五個字,「仁義禮智信」。這是做人的本分,決定不能違背。仁者愛人,想自己,一定要想到別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想做的事情不可以叫別人,我不願意接受的事情也不能給別人。義者講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要合理、要合法,情理法三面都顧到。外國講法制,只有法,不講理、不講情,中國有情。中國古人,立法要嚴,執法要寬,你就有人情,比外國的確是好。禮是禮節,今天社會動亂就是因為沒有禮節,不講禮,社會就亂了。你看中國歷史《二十五史》,每一個朝代它的禮制都定得很清楚,婚喪嫁娶、朋友往來都有一定的禮節。這是清朝亡國之後,到現在一百多年,沒有,沒有制禮作樂,所以社會亂了。未來的人寫這個歷史,叫做亂世。有禮才叫做天下大治,沒有禮就是亂世。中國在古代,一個政權穩定了,不出五年,國家就制禮作樂,人民生活都上軌道。只有這一次,一百年了,都還沒有禮樂。要恢復社會秩序,制禮作樂比什麼都重要。智是理智,反面是感情。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衝動容易出問題,要冷靜、要多想想,問題統統能化解、能解決。
中國自古以來,從小孩就教讓,外國人教競爭。競爭不好,從小就教競爭,競爭提升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這是一條死路,這個教育的理念錯了。中國自古以來,像我們這樣大的年齡,小時候受的教育,父母都教讓,跟小朋友玩要懂得讓,不能爭。互相讓,你看多和諧;互相爭就打架,和諧的氣氛完全沒有了。長大之後學謙讓、謙虛,要懂得讓別人,踏進社會教禮讓。中國的教育是一路讓到底,怎麼會出亂子!末後一個講信,決定遵守信用。人而無信,那就不像個人了。信德是基礎,你看仁義禮智信,信是最後一個,信要沒有了,前面全是假的。中國人講信用。但是現在不講信用了,現在是欺詐。生意買賣是假貨,這在古時候決定不許可的。古時候開一個店,叫老字號。從老祖宗一直下來,子子孫孫都幹這個行業,幾百年的老字號,為什麼?他講信用,不欺騙人,貨真價實。買的人,東西貴,願意買你的,為什麼?東西真好,絕不騙人。現在這個都沒有了,叫亂世。現代的耕種,農藥、化肥,還有什麼轉基因,非常可怕,吃東西都提心吊膽。我們還算不錯,有一點點小土地還能種種菜。我們吃素的,蔬菜完全自己種,放心,沒有農藥,沒有化肥;到市場買,不放心。水,污染,不乾淨。這個日子怎麼過?問題發生在哪裡?問題是大家不守信、不講信用,害別人,自己也受罪;沒有說害別人,自己享福的,不可能。
四維只有四個字,「禮義廉恥」,管仲說的。管仲在孔子之前,不太遠。以後演變成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另外一個說法,古老的說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把中國古老傳統東西歸納,不外這十二個字,簡單,世世代代傳下去都不會變質。怎麼會傳錯?太複雜了,容易傳錯,這麼簡單的東西,傳不會錯。一直發展到現代,我們講到清朝,乾隆編的這一部《四庫全書》,這是全世界最大的叢書,裡面的內容太豐富,它的總綱領就是這十二個字。中國的文藝表演也不外這十二個字,所以它是正面的,它沒有反面的。雖然演的有反面的,反面最後一定判死刑,一定有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連文藝表演它都是教育,都是教人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所以湯恩比說中國傳統文化能救全世界,道理在此地。這是中國人的智慧。
所以《四庫》,從我們做人、治家,這一個家庭,怎麼能把這個家庭做得很好,一家人一生幸福美滿,家庭裡面的愛永遠不變;在經營事業,或者是從政治國、平天下,那個平是平等,跟整個世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不就天下太平了嗎?中國講這些東西。這些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全在《四庫全書》裡頭,是國寶!真的全世界的人都應該學習,世界才真正能夠走向化解衝突,走向安定幸福、和諧美滿。能夠常常講,常常去讀,常常去學,學校裡頭要把這個做為必修課程,而且從小學起。最近這個十年來,我們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大人小孩一起學,產生效果。現在在海外、在國內都重視這個問題,所以這是個好的現象,是個復興的現象。
省庵法師又說:「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這個是很重要的,他後頭有一句話說,「不可緩也。」不能遲,要早做。我們要想學大乘法,要先發菩薩願。菩薩願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真正發這個心。一般人心發不起來,什麼原因?不知道眾生跟我什麼關係,這個願發不起來。知道關係了,這個願自然就發出來。這是大乘的倫理,比中國傳統的倫理高。中國傳統的倫理,真的只是一個家族,大家族,慢慢擴充到中華民族。大乘的倫理可不得了,告訴我們,全宇宙,整個宇宙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這個關係多密切。講得比中國深,意思比中國廣,包羅一切法,沒有一法漏掉的,統統是自己。自己能不愛自己嗎?於是我們就明白了,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愛,是像愛自己一樣的愛。父子是一家,還不是一個身體。佛給我們講的,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切諸佛跟我也是一體,沒有例外的。這是把倫理講到究竟圓滿,我們不能不服。
「下段為願求自覺覺他之德。為覺他故,首須覺己;求自覺者,端為覺他。」這個話說得好,真的是為覺他,求自覺覺他的德。是為覺他,我才要覺自己,覺自己端為覺他,就是專門是為覺他。我成佛不為自己,是為眾生,是為幫助眾生覺悟,我自己必須先覺悟。自覺覺他是以覺他為主,自覺是完成覺他的,這個發心叫無上菩提心。這個心能發得起來嗎?為什麼?我們不知道自他的關係,我們今天常常做的,是自害害他。自己愚痴不知道,還認為自己做得很對,讀了聖賢書,讀了大乘法,才覺悟到。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發願」。這裡頭分為六個段落,六個小段。第一小段,「願聲同佛」。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前面二句是法藏比丘,他希望得到如佛一樣利他的德行。佛可以做到的,他也想做到,所以『願得如來清淨之聲』。「清淨者,無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曰清淨。」煩惱放下,清淨心就現前。煩惱多,很複雜,佛把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無明煩惱,這是煩惱的根源。煩惱從哪來的?從無明來的。無明就是什麼都不明白,現在所說的迷惑顛倒,從這來的。樣樣都明瞭,你就不會生煩惱了;樣樣都不明瞭,煩惱就起來了。煩惱很可怕,這個東西要不搞清楚的話,我們必然會產生錯誤的言語、錯誤的行為,這種錯誤的言語、行為招來的是惡報,三惡道的果報。自己將來墮惡道,不曉得怎麼墮的,你說可不可憐?學了聖賢、學了佛法之後才明白,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敢不小心。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法身菩薩必修的科目。第一個是禮敬,我們沒做到,我們還有傲慢心、還有嫉妒心,不會尊重別人。第二個,屬於口業,稱讚如來。我們看到人家好的,能稱讚嗎?不好的,絕口不提?今天我們相反,把人家不好的,去宣揚,把人家好的,一句話不提,這是嚴重的口業。將來地獄是拔舌地獄,頭一個去的,然後看你這個影響之輕重,分到地獄去受罪。真正把聖賢書念通了,你就知道你將來死了到哪裡去,自己都清楚。我不想到地獄,我就決定不能造地獄業。造地獄業,決定跟地獄相應,跑不掉。業因果報,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誰都不能干擾你,真正是自作自受。自己平常太粗心、太大意,完全不知道尊重別人。大乘教裡頭佛常常在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佛。要依大乘戒律來說,這個罪就重了。佛說這一句話是有道理的,不是騙人的。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現在是迷惑顛倒,他將來會成佛,肯定會成佛,你怎麼能不尊重他?他不尊重我,可以,為什麼?他迷而不覺,我不能不尊重他;我要不尊重他,我也迷惑了。他迷,我跟他迷,錯了。他迷,我不迷。
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決定要做到隱惡揚善。隱惡,是你自己積了大德,不批評別人,不毀謗別人,別人縱然有過失,不說他;他有善,讚歎他。他聽到會反省,你看,我做錯事情,別人不說,包容我;我做一點好事,都來獎勵。能幫助這個人斷惡修善。這是懷著什麼心?救人的心。一點點小錯事情就批判,好事絕口不提,這是害人。為什麼?讓他起一個念頭,做好事有什麼用,誰讚歎我一句?我一點小毛病,批評的人那麼多,多幹壞事。起了負面的作用,幫助人學壞。幫助人學壞,這是地獄罪業,你能躲得過地獄嗎?所以惡行的過失,一般人天天有。自己要深深去反省檢點,可能自己天天都有,這很可怕!念佛的人怎麼可以有惡行?念佛的人怎麼可以有過失?念佛的人怎麼可以有煩惱?怎麼可以有染污?這不應該的。尤其是這個法門,叫淨土法門,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什麼時候注意到清淨心?我常常提我們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有清淨心,清淨心念佛跟淨土才有感應。煩惱心念佛,造作惡的這種心念佛,沒有感應,只是阿賴耶識種佛的種子,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這個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瞭。
「願我如佛能宣無過離垢之法音」,我們有沒有發這種心?我們從早到晚跟一切人往來,能不能說沒有過失、離煩惱、離染污的這些話?所以話到口邊,不要很快說下去,稍稍停一下,想一想,這一句話是不是清淨的音?是不是清淨語?這樣我們少造一點過失。「普及無邊各各之界」,界就是世界。「《大乘義章》曰:界別」,括弧裡講「分別、差別」,這叫界。我們有分別心,所以有無量無邊的法界。「諸法性別,故名為界。」一切法的性質不一樣。「蓋謂界者,以差別為義。事物彼此能持自相,差別而無混」,不混雜,這叫界。「俗語中,各界人士」,這是講人在社會從事行業不同,有經商的,有從政的,有教學的,有務農、做工的,各個行業不同,叫各界。現在的行業更多了。這個界字也具前面所說的意思。
「由是可知,普及無邊界,即是遍於一切。」發這個大願。發這個大願,會不會障礙我們念佛往生?如果你有分別執著,就決定妨礙你念佛往生;要是你放下分別執著,一點妨礙都沒有。事情做完了,心裡沒事,就一點妨礙沒有;事情做完之後,還念念不忘,就有妨礙。工作做完之後,就把它放下,就沒事,該念佛了。這是什麼?這叫念佛人,這叫會念佛。不會念佛,把念佛跟做事混在一起,這不會念佛,佛沒有念好,事也沒有做好。做事的時候不念佛,專心做事;念佛的時候,專念佛,什麼都放下,兩方面都做好了,沒有妨礙。
第三句,『宣揚戒定精進門』,這一句是《宋譯》。「在《唐譯》為演說施戒諸法門,忍辱精勤及定慧。」《唐譯》的文詳細,它講的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統統都講到了。「《漢譯》亦如之」,《漢譯》跟《唐譯》一樣,這六個都說到。《宋譯》的比較簡略,只說持戒、禪定、精進,只講了三門,但是雖說三門,意思可以包括六門。要宣揚,這種宣揚是要真幹,不是口裡說說的,口裡說說,沒人相信。布施,要真去行布施。布施是度貪心的,要學會能施,歡喜布施。自己有多餘的,肯給別人,這是好事情。農曆年快到了,家家都團圓,我們協會,我都想到了,給每一家送禮。送什麼?送《了凡四訓》的光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光碟,這個好,娛樂的片子,我們來修這個布施。我們的鄰居住在這邊,每一家都送。也送一個《認識佛教》的光碟,這是講演,附帶的,讓他們大家聽聽,了解什麼叫佛教。這是好事情,把佛教介紹出去。持戒,引申的意思,守法,絕不做違法的事情,守規矩、守法。第三,忍辱,別人無知,不當的批評,我們要忍受。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他要有良心,他會受良心責備。礙於面子,那是傲慢,不肯認錯,他的事情。久而久之能產生效果,居住這一個地區和睦,這個地區的人像兄弟姐妹一家人。精進,我們的精進專在念佛,念佛一定要精進。聽經,一天不能少過四小時;念佛,一天不能少過八小時,要真幹。禪定,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這就是般若智慧。
「此下,通達甚深微妙法,此法即十方佛讚,持名念佛,無上甚深之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法我們要多多的宣揚,聽得懂,很好;聽不懂的,讓他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法藏比丘願法音如佛,廣宣六度等妙行,欲令眾生通達此甚深微妙之法,心作心是」,這是淨宗理論的依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明自本心,識自本性」,所以心作心是跟禪相通、跟密相通,「皆當成佛度生」。「首四句」,這是通達甚深微妙法,是「求覺他之德」,不通達甚深微妙法,度化眾生會有障礙。甚深微妙法就是淨宗法門,就是這一部經,不是指別的。幫助眾生覺悟,就用這個法門,就用這個經典。
再看下面,下面一首半,六句,「慧超彼岸」。「此下六句,求自覺之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求自覺,先成就自己。「此六句求智慧如海,直至究竟彼岸」。『智慧』就是般若,梵語是般若,翻成中國意思智慧。「《智度論》曰:般若者,秦言智慧。」《大智度論》是羅什大師翻的,那個時候他住的地方,秦國,國王姚興,所以我們看的是姚秦三藏法師。秦言,就是中國的語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所以沒有翻智慧,還是用般若。它是智慧,比中國智慧的意思要深,中國智慧意思裡頭沒有無上無比無等,沒這個意思,它有。「又《往生論註》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這個意思深,通達到真如的智慧才叫般若。中國智慧沒有這個意思,這是明心見性的智慧。
「又《大乘義章》曰: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下面是念老做簡單的解釋,這個意思是說,「真心本體明現,自性朗然,明顯無暗,稱之為慧。」念老這個解釋得好,很清楚。我們要記住真心,不是妄心。我們現在用的是妄心,妄心的體是迷暗,真的是迷惑顛倒。真心的體是明現,所以真正懂得的人、真正有覺性的人,他聽到這個經,他就用真心,不用妄心。我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都用真心,多自在!為什麼要騙人?為什麼要瞞著人?沒有這個必要。不給自己增加負擔的,用真心的人。六道凡夫挑這個擔子多重,真正壓得氣都喘不過來,身上背的統統是煩惱、業障、習氣,會把這個人壓垮了。這個壓垮是什麼?他會得病,他會死亡,他再到六道裡面去還債,你說你這個事情多麻煩。所以修行要用真心,不再用妄心。自己什麼樣的過錯,都能夠懺悔,都能夠說給別人聽,發露懺悔,請別人原諒我。請別人原諒我,就是請佛菩薩原諒我。如果這些東西隱瞞,不願意顯出來,那你叫積暗。人家是積功累德,你是積累罪惡。罪惡積累到深度,那一爆發可不得了。那一爆發什麼?地獄現前。
通達大乘的人都知道,天堂、地獄都是假相,都不是真實的。但是受苦受樂可不是假的,在天堂真有樂受,在地獄真有罪受。過去我們看過唐太宗的碟片,我看了之後,我覺得那不是假造的,那不是人表演得出來的,他是真的,給我們很深的警惕。他懺悔,過去造業很重,他墮地獄,無間地獄。地獄出來之後,勸人不能做惡業,勸人要念佛求生淨土,他自己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知道過去世做了很多錯事情,為了奪取政權殺了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罪墮地獄的。人家問他,那些跟你在一起打仗的將軍、士兵?他說現在統統在地獄。為什麼?怨恨心,墮地獄。能不能出來?他搖頭,不能出來。為什麼?太執著了,不肯放下。所以一定要知道,「真心本體明現,自性朗然,明顯無暗」,我們用真心多好,這叫有智慧的人。有煩惱、沒有智慧的人,他是用妄心,他不知道用真心;用真心,就是有智慧,沒有煩惱。
「今經於自覺願中,首言智慧者,以智慧最上故。」智慧表現在哪裡?表現在信心,充滿了信心,具足信心,真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一絲毫不懷疑,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真實智慧。「又佛法大海」,大海是比喻,比喻佛法廣大,沒有邊際,「智為能度」。如何度佛法大海?智慧,有智慧就能度。「如《漢譯》曰:檀施調伏意,戒忍及精進。如是三昧定,智慧為上最。」《漢譯》這段文很清楚。檀是檀那,梵語,意思就是布施。檀施是華梵合譯,布施是中國字,檀施,梵語的音。調伏意,這個意是什麼?慳貪。在一切煩惱裡面,佛把這個排在第一。哪一個眾生不貪?找不到,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還有貪佛法。學佛的人,世間不貪了,貪佛法,還是個貪。佛沒有說我們換對象,沒有,只要是貪,就是餓鬼因,你說麻不麻煩?這個煩惱普遍,又非常嚴重,所以佛把它擺在第一。用什麼東西對治它?就是用布施。歡喜布施,就把貪字捨掉了。這個方法妙,歡喜布施的人不貪。財色名食睡、五欲七情,統統可以布施。世出世間一切法,也要布施,決定沒有貪心。這個心情坦然,沒有染污,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你說你活得多自在!每天念佛,跟佛通信息,時節因緣到了,佛來接引。
第二個,持戒。佛教導我們的,我們統統能做到。不殺生,不殺生裡面包含不讓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叫眾生生煩惱,等於我害他,就是殺害。不容許任何一個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這個戒才清淨。如果我們傳播謠言,這讓人家生煩惱。不管是真假,都生煩惱。假的是你冤枉他、誣賴他;真的,他也生煩惱,他要報復你,冤冤相報。結的這個冤仇,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說話無意,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聽者是你來挖苦我,你來笑話我,你來羞恥我,這個結恨在心,這個麻煩大。所以言語是禍福之門,一定要小心謹慎。忍辱、精進,如是三昧,三昧就是定,智慧,這一句六波羅蜜全部都包含了,而智慧為最上。為什麼?有智慧,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純正;如果沒有智慧,布施、持戒都有偏有邪。有智慧,才真正是佛所傳的;沒有智慧,只有前面五個,外道有,邪門外道都有。
「《嘉祥疏》曰:明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這個五度,前五度修布施、持戒、忍辱,如果是正法,人天果報;如果是邪法,三惡道去了。布施裡頭,特別是法布施,你給人家講的東西都是錯誤的,誘導人走進旁門左道,這是害他。別人相信佛法,你跟他說佛法哪裡哪裡有缺點,不像樣子,讓他退心,不學佛了,你就把這個人法身慧命斷了。斷人法身慧命是無間地獄,比殺他身體罪還重。因為得人身還不難,得聞佛法,難上之難,你怎麼能把人法緣斷掉,令一個人輕視佛法?我們批評一個出家人,批評這修學的法門,批評道場,批評學佛的人,統統有罪過,這個在佛法叫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罪是無間地獄。
我在年輕,才出來講經的時候,三十多歲不到四十歲,有一位老居士,我父親一輩的老居士,跟李老師是同學,印光大師的學生。有一天他請我吃飯,約我十二點鐘,台北火車站旁邊,功德林。我去了,結果一看的時候,就是我們倆,沒別的客人嗎?沒有,我就專門請你。我說謝謝你了。他說你知道我請你為什麼嗎?我說不知道。他說,我有一樁事情要向你請教。我說我不敢當,你學佛比我久,知道的比我多,我只是才初入門,怎麼敢當?他跟我說個問題,五逆罪。我說這個我知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點頭,前面四種不容易犯,這個破和合僧不得了,到處都是,都看到人在批評,他問我這怎麼辦法?我聽了笑笑,我們好好吃飯,沒事。怎麼沒事?這大事。我說佛經裡講破和合僧團,現在哪裡有和合僧團?我沒聽說過,小廟裡兩個出家人都吵架,他是和合僧嗎?我這麼一提,他也笑起來了。找不到一個和合僧團,這是真的。
但是,說這些話的人有沒有罪?有罪,沒那麼重。如果真正是和合僧團,他要是造謠生事、破壞,這決定是無間地獄。然後你就曉得,我們這個僧團為什麼不和合。我們這個僧團要是和合,人家批評我們,個個都墮地獄了。我們不是,他不墮地獄,怎麼樣毀謗批評他不墮地獄,他有罪,沒那麼重的罪。佛菩薩安排我們這個的,我們要知道,清清楚楚。我們真的要是個和合僧團,那多少人因為我們墮阿鼻地獄,我們心裡也過意不去。不批評人的、不毀謗人的人,太少太少了,那真正叫有德行的人,真修行人。不是真修行人,誰不批評人?誰不說閒話?我們這個事理一觀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笑了之,盡可能不傷害別人。我們做得好,人家批評我們,他墮地獄,也是我們傷害他;我們不是故意傷害他,他自己要往地獄裡跑。我們不能叫他不批評,這我們做不到。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個道理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五度再好是人天福報,不能出生死。如果他有智慧,五度能出生死。為什麼?有智慧行前面五度,他不著相,他不居功,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那是功德;他要著相,是福德。造作一切不善,他著相了,果報在三途;他不著相,沒事。但是他不著相的話,他肯定不做,不可能做那些不善的事情。只有迷惑顛倒,煩惱習氣很重,他才會做這些錯事情。做錯事情他還執著,還認為我自己不錯,我今天教訓教訓那些人,不知道他自己在造業。如果碰到一個真正修行人,他那個教訓人,他做了好事,真正修行人。為什麼?真正修行人,你教訓他,他不會怨恨你。你所說的,真正他有這個過失,感恩你提醒我,我懺悔,改過自新;我沒有這個過失,我會記住你的話,我小心謹慎,不會犯這個過失。這是遇到真正有修行的人。如果沒有修行的人,你要罵他,他跟你結怨恨,他將來要報復你,這就造成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麻煩可就大了。一世結怨,一百世都不能了,又何苦來?像這些是不能不知道。所以智慧是最上。「其內心亦必清淨,無惡無過,離垢離染,絕諸塵勞。故云:內心清淨絕塵勞。」特別是念佛的人,心裡沒有阿彌陀佛不行,是假的。心裡有阿彌陀佛,就有護法神保佑你;心裡沒有阿彌陀佛,就有妖魔鬼怪來纏繞你,這都是事實真相。
「如《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大家常念,「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一段。《智度論》第十八有這一個問答,「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對象是什麼?對象是一切法的真相。能夠明瞭通達一切法的真相,這個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是普通智慧。
《三藏法數》裡頭也說,「梵語般若,華言智慧。決定審理名智,造心分別名慧。」決定沒錯誤,對什麼?對理,一切諸法的理體,那就是自性。能見一切諸法的自性,這是智;造心分別,這叫慧。體是性,造心分別是事、是相。也就是說,你能夠了解一切法的根本智,那是智;了解一切法的事相、差別現象,這叫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故能通達無礙。」這真見到了,一切諸法的體是空的,性空;一切諸法的事相,是虛幻的。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個現象的發生,所有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個高頻率產生的幻相,念念不可得。這才叫智慧,這不是普通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對於五蘊皆空這一句,確實看到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才恍然大悟。以前只說個剎那生滅,剎那,是什麼叫剎那?查很多資料,都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從來沒有經歷過,這個疑惑是斷不了的。看到最近量子力學家報告,才恍然大悟。速度太快,六根的能量追不上,所以在你眼前看不見,在你耳邊聽不見,在你鼻孔聞不到,六根都緣不到,這叫五蘊皆空。
「經云:菩薩於諸佛所,善觀諸法,得實相印,普入一切智門,是名般若波羅蜜」。「實相」,這括弧裡頭有,「即一實相也,無相之相名為實相」。它真有,無相是什麼?它無一切幻相,完全從體上講的。「印即印定」,這得實相印,印定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佛法給你講,只有一法是真的,真如自性。為什麼?它不生不滅,它不來不去。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它都在。它沒有時間,它沒有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看不見,聽不見,也摸不著,也想不到,所以叫它做空,叫它做無相。它確確實實是有,它不是假的,確實是有。
「《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下面還有一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是什麼?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一段。「五蘊:舊譯為陰」,舊譯,玄奘大師以前把它翻譯為五陰;「又譯為眾」,五眾;「新譯」,玄奘大師以後,都把它翻成蘊。「陰者積集之義」,累積的意思。「眾者眾多和聚之義」,這有蘊的這個意思在。「是顯數多積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或異類,必多數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則概謂之陰,或蘊,大別之五法」。這個東西確實說五大類,五大類都聚集在一起,起作用,同時起作用。這個地方講的,必多數之小分相集,這個話說得好,真是小分相集,小到我們無法想像;頻率之快,也是我們無法想像。小,你看看今天科學家,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五蘊皆空他見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五蘊在哪裡?在微中子裡頭。微中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那就是一百億聚集在一起,等於一個電子,那麼小。電子,我們一般顯微鏡看不到。江本博士用的顯微鏡,我去參觀,二百五十倍,看不到。
我在高雄治牙周病,牙溝裡頭髒東西,黑黑的像一條線一樣。他用個針在那裡挑了一點放在玻璃片上,把這個玻璃片放在顯微鏡裡頭,顯微鏡的線接到電視。我在電視畫面上看,滿滿的,是什麼?蛆,都在動。這麼多,這什麼東西?他說,就是剛才牙齒縫裡頭挑一點。我說,你放大多少倍?三千六百倍。我本來不知道什麼叫牙周病,這一看才知道。他說這個細菌把你的牙根吃掉,你牙齒就會掉了。他說你已經很嚴重,你應該好幾年前就要來治。我們不知道,刷牙,天天看到的一條黑線,沒注意它,不知道那叫牙周病。這是什麼?細菌。放大三千六百倍,我才看到像個小蛆蟲一樣,真可怕。給我治好之後,再到牙縫去挑東西時候,沒有了。他也覺得奇怪,總會有一個、二個,怎麼一個都沒有?科學家發現微中子,他那個顯微鏡倍數非常高的,最高的倍數他才能看見,一般這些顯微鏡看不見。極微之微,決定我們肉眼看不見,這個裡面就具足色受想行識。
第一個色法,「總該」,就是總括,「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這都叫色,是個物質現象。後面四個是心理現象。第二個是受,「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我們感受,眼見色,耳聞聲,我們感到很舒適,這感受;要感到很不好過,也是感受。這是受,範圍非常之大。「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對到這個境界,或者想過去,或者想未來,或者想現前這些事情。這個所緣的境界非常廣大,能想過去、能想未來,真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都能想到。小能想到阿賴耶,就是不能夠緣自性,它沒辦法想真如本性。除真如本性之外,它都能想得到,因為想是第六意識。「行」,行是第七識,就是末那識,「其他對境關於瞋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所以它是染污的。第六是分別,不執著,所以它還算是個清淨的,不染污。但是它們這些東西,它聯合起作用,它不是單獨的,它會受其他心所的干擾。嚴重的染污,本身就是染污,就是行蘊,本身就染污。
第五個,「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阿賴耶是五蘊的體,叫藏識;就是前面這些識造的這些印象,好像它是記錄、它是資料庫,統統收集在這個地方。這個種子不壞,無量劫遇到緣它都起作用,所以叫種子識。這些東西,雖然色蘊有相,相是假的;其他的是心理,它不是物質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自然現象都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離開阿賴耶,就是識蘊,識蘊是阿賴耶,離開它沒有一法可得。大乘教常講心現識變。這一段,我們還沒有學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從這個地方學起,從五蘊來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