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二七集) 2013/12/2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40-052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八十頁第一行,科題「對顯淨穢誡勸」,經文第三十二品到四十二品,一共有十一品經文。首先是「誡」,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分二,一是「勸」,由三十二品到三十四品,這裡面分三小段。「令知淨穢」又分兩小段,第一段「顯淨土妙勸導往生」。向下十一品經文為我們說明兩個不同的世界,我們現前住的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世尊為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這樁事情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相信大家一定會捨離娑婆,往生淨土。修淨土不願意往生,對這兩個世界都沒有搞清楚,認為這個世界可以留戀,極樂世界慢慢來,不著急,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情況,如果真正搞清楚就不一樣了。
請看第三十二品: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念老有個簡單的題解,本品要說明極樂世界壽命無量,快樂無極,特別為我們介紹。「首顯彼土會眾殊勝」,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往生的人在那個地方親近阿彌陀佛,修行的人無比的殊勝,勸我們應該要親近這些人。下面繼續要說明「國土微妙」,這是講它的依報環境。前一半講人事環境,後一半講居住的環境,目的是勸我們往生。我們現在看第一段「標依正勸」,標示依報、正報來勸勉我們。這裡頭分三小段,第一個小段「智德無量」。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
『佛告彌勒』,我們看註解,從這一品起彌勒菩薩當機,前面是阿難尊者當機,做代表,從這以下是彌勒菩薩代表,代表我們。「阿難次之。第四十六品,佛告彌勒」,這是後面的經文,「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付囑汝等,作大守護」。這個汝等就是彌勒這一類大菩薩,佛囑咐他們護法。經文裡面所說的『諸天人等』,這是同居土,『聲聞』是方便土,『菩薩』是實報莊嚴土。文字不多,把極樂世界除常寂光之外這三土統統說到了。無論是哪一土的大眾,他們的『功德智慧』是無法稱說的,所以囑咐彌勒菩薩這些大弟子,世尊會上的等覺菩薩。念老後面說,「故知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必遵佛咐囑,宣演本經」。彌勒菩薩將來到這個世間上來成佛,一定會說這部經,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下面經文分別介紹。「清淨微妙」: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念老註解裡頭說,引用《會疏》的文來解釋,「《會疏》曰:莊嚴超絕,故云微妙」。『微妙』是什麼意思?莊嚴美好到極處,沒有能跟它相比的。十方諸佛世界,極樂世界第一,稱「微妙」。「無有苦惱,故云安樂」。安是平安,樂是快樂。「無漏相,實相相故,故云清淨」,這些話是說極樂世界一切事相全是無漏的妙相。漏是佛經上常用的一個代名詞,煩惱、苦惱這叫漏。無漏就是煩惱斷盡了,斷得乾乾淨淨,它的相就叫做妙相。
下面從大乘經的教義來解釋,「又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之體,實相是真實相,我們講真相,宇宙萬法的真相是無相,從體上講。從相上講,則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這個有相等於無相,這就不好懂了,怎麼說有相等於無相?我們現在在看電視,電視的屏幕上無相,但是現前電視屏幕上現相,我們按一個頻道它就現相。諸位細心去觀察,這個無相跟無不相是不是相等?有相等於無相,為什麼?這個相是剎那剎那生滅,不可得,跟無相的意思一樣。所以佛在大乘經裡頭常常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金剛經》偈子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就是有生有滅。
我們現前所感覺得萬法的存在,而實際上這些諸法,包括我們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個是物質現象,後面一個是心理現象,意不是物質,是心法,能生、能現、能變,前面這五種色法,用一個色做代表,這五種色法是剎那生滅。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生滅,它的生滅頻率太高了,我們見不到,這種現象我們能理解的。所以相是假相,性是真性。真假標準是什麼?假相是剎那生滅,根本不存在,真相永恆不滅。所以從體上講,它永恆不變,它不是生滅法。我們用電視做比喻,屏幕沒有生滅,它是空相,影像有生滅,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屏幕是體,沒有屏幕它顯示不出來,雖顯示出來,剎那生滅,根本就不存在,不能說它是無相,所以說無不相。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這個範圍,全都包括了。「故所顯一切皆是實相」。我們要認識,畫面跟無相的實相融成一體,實相之體是自性,自性在哪裡?自性跟現象沒離開,所以隨拈一法無不是自性。禪宗公案常常顯示這樁事情,讓人當下覺悟。
「因極樂所現之相是無漏相」,跟我們這個地方的相不一樣,我們這裡的相剎那生滅,極樂世界的相它沒有剎那生滅。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人沒有生老病死,為什麼?他沒有變化。我們這個世間一切萬相都有變化,極樂世界沒有變化,為什麼?他沒有煩惱。它的現相不是從色生,也不是從心生,我們可以勉強說一句,它從大自然生的,它不是生滅法。我們的物質現象,現代的量子力學家發現了,告訴我們,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是假的,是幻相,是在很高頻率當中產生的幻相。這個頻率是念頭的頻率,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現象。所以佛經上講相由心生,相從哪裡來?念頭所生的。念頭從哪裡生的?現在科學家還沒有找出來,只是告訴我們,念頭突然發生的,但是很快就消失了。這個說法佛經上有,《楞嚴經》裡面佛說過,講這些現象「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是科學家說的意思。佛經裡頭有科學,高等科學。
念頭怎麼來的?科學家現在不知道,說突然發生,沒有原因。佛法說有原因,不是突然發生的,它從業相發生的。業相是什麼?業相是波動,一念不覺。這就是迷,一念不覺,迷失了自性,產生波動現象,叫業相,一切法從這裡生的。極樂世界不是業相、不是境界相,也不是轉相,跟阿賴耶不相干,它從自性變現出來。所以極樂世界人身體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法性土、法性身是無漏的,跟六道的相不一樣,跟十法界的相也不一樣,十法界六道是有漏的,完全變了。
今天中午華校有十幾位老師跟我一起吃飯,大家談到生活麻煩,天天要燒飯,要不燒飯多好。我就告訴他,極樂世界的人不要吃飯,不但不要吃飯,還不需要睡眠,你說多自在。還有這麼好的地方?有!不是假的。極樂世界的人永遠是乾乾淨淨,清淨的,一塵不染,所以不需要洗澡,我們要洗洗臉,他不需要,多省事。永遠是清淨,永遠放光,全身都放光。所以它是無漏相,它是實相的相,「故云清淨」。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他見到了,他跟五祖忍和尚的報告,第一句就是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此地所說的清淨,實相相就清淨了。他的境界在哪裡?他的境界在實報土,他才看到,他才能說得出來,不是在實報土說不出來,這一句話就超越六道十法界。第二句話就是佛經上說的大般涅槃,「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這是真正見性了。
不生不滅在哪裡見到?在常寂光。但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還不能契入常寂光,因為他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習氣斷乾淨了他就進入常寂光,所以在實報莊嚴土等待習氣自然消失。這個習氣沒有方法斷的,如果有方法就起心動念了,沒有方法,也不需要斷,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三個阿僧祇劫,叫三大阿僧祇劫。大乘經上常說菩薩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這句話是對實報土菩薩說的,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不是對我們。我們連六道輪迴還沒有出去,十法界也沒有出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沒了。法身菩薩這兩種生死了了,最後的無明是自自然然消失,但是要一段時間,消失之後他就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才叫妙覺如來,究竟佛果,這是真正圓滿到極處。西方極樂世界正報微妙,依報國土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像前面所說的「不可稱說」,無法說清楚,也無法去想像,微妙清淨到這種程度。下面勸我們: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這一句是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註解裡頭說,「右段」,右面這段經文,「雙標彼國聖眾及剎土,勸諭往生」。末後這二句,「《淨影疏》曰:何不力勵為善求生,名力為善。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也。又《會疏》曰:何不二字,激勸之辭」。何是為什麼你不幹,你要真正曉得這個好處,你一定會發心求生淨土。這麼好的地方,為什麼不去?為什麼留戀在這個世間?所以何不二字,激勸之辭,「即通二義」。
下面說,「善有二種:一、稱名念佛,是名善本。二、廣行諸善,回向得生」。稱名念佛是名善本,這是善的根、是善的本。要知道,善本,我們就不能有其他的雜念。為什麼?有其他的雜念,把我們的善根善本給破壞了。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就對了,你念念都在根本上,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廣行諸善,迴向得生。這個善是善法,什麼善法?利益眾生的是善法。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三皈是善法,我們要把它做到。「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足尊是什麼意思?兩就是二,兩足,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兩種圓滿,第一個智慧圓滿,第二個福德圓滿。我們每個人都心裡求的,我要求福、要求智慧,念佛,佛是福慧兩種圓滿。換句話說,不念佛福慧就沒有了。福慧從哪裡來?從念佛來的。怎麼去求福慧?念阿彌陀佛就是求福慧,福慧自然來。到沒得吃的時候怎麼辦?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念佛。念佛就有得吃嗎?有。誰送來的?天人送來的。
唐朝時候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持戒很嚴,是戒律宗的大師,感得天人供養。他一天吃一餐飯,日中一食,到時候天人把供養送來,天天送供養,人天對他都讚歎。他還有個小故事。窺基法師,玄奘大師的學生,傳法相唯識宗,這是大乘一個宗派。講經的法師,對戒律就不太重視,宣公大師對他就小看了,輕視他,批評他戒律不清淨,講經是講得不錯。這一天窺基大師經過終南山,特地去拜訪他。他也就是想藉這個機會教訓教訓窺基大師,怎麼教訓?就是讓他看看天人來供養。所以接待窺基大師,接待到了中午,天人又不來,很失望。把窺基大師送走之後,到第二天中午天人來送供,道宣律師就問他,昨天為什麼沒有來?他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這個,身體流汗,慚愧,真正知道那是大德,怎麼能說他不持戒!他的身心清淨,表現在外面他有些小節就不在乎,真正身心清淨,大乘菩薩。
這個示現也是告訴我們,對於一切修行人不可以輕視,更不可以輕慢,不定是什麼菩薩再來的。真正的大德我們輕視他,自己造罪業。應該怎麼辦?恭敬,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對一切眾生要像對佛一樣的禮敬,這就對了。道宣法師這個公案流傳下來,也是這個意思,勸導我們要懂得禮敬諸佛。我們是凡夫,沒有天眼通,沒有宿命通,他從哪裡來的,他過去是什麼樣子,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完全不知道。佛菩薩教化眾生有種種方式,我們在《華嚴》五十三參看到的,有順性德、有逆性德,順逆都是成就眾生,都是幫助眾生回頭,眾生真正得利益。我們凡夫不知道,以為他破戒了,以為他犯過失了。這些古大德事蹟裡頭很多都有記載,我們明白之後,不敢輕慢一個眾生,這是正確的。即使是惡人,對他也恭敬。普賢菩薩教給我們,他的行為不善不讚歎,但是不能不恭敬。《華嚴經》上有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用逆行的方法教化眾生,這些善知識善財童子禮敬,沒有讚歎,讚歎怕人產生誤會。禮敬是平等的,讚歎是有原則的,不具備真正的善行善言不讚歎。
廣行諸善,決定是利益眾生,利益大眾,像三皈、五戒、十善、《弟子規》、《感應篇》。《弟子規》所說的,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就將這兩句話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這兩本書都是教童蒙的,實在說,任何一個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決定要遵守。那是什麼?那是善行的標準,要把它做到,淨業三福第一福就落實了。前面兩句落實《弟子規》,後面一句落實《感應篇》,最末後的一句落實在《十善業道》。三福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沒有這個,是假的不是真的。
「念通二種:念謂能念,道謂所念。道亦有二:一、彌陀本願,是名他力大道。不藉自力修善,一超直入,故名自然」。『念道之自然』,難得!小慧遠法師,隋朝時候人,《無量壽經》註解裡頭的話,他講得好,「念道之自然」就是彌陀本願,四十八願。我們將四十八願列為淨宗同學的早課。我們做早課,過去一般課誦本裡面早課都是念《楞嚴咒》、十小咒,我們淨土宗淨宗學會成立,我編了一個課誦本,早課念的經文,四十八願,就是本經第六品,念道之自然,晚課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從這開始,有六品經文。這六品是持戒念佛,這裡頭要給我們細說五戒十善的大意,所以這一段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戒律。彌陀本願是他力大道,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的大道。我們自己發不出這個願,念他的願,把他的願變成自己的願。我每天念,每天發跟阿彌陀佛同樣的願,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行同佛,決定得生淨土。所以不需藉自力修善,一超直入,叫自然。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真正有信心,沒有絲毫懷疑。
「二、三乘所證道」,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所證道,「無為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三乘人所證的,他所依的是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他修成功。他為什麼修成功?他能修無為。無為什麼意思?不著相,於一切法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就對了。那也是自然,念道之自然,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心永遠是清淨、永遠是平等,清淨平等是自然。念佛人,我們沒有那個本事,沒有這麼大的德行,怎麼辦?我們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讓我們清淨平等心裡頭只供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都不放在心上,這也是念道之自然,亦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自然往生。「雖互二義,正在初義」,雖然是有兩個意思,解釋念道之自然,真正的是要念阿彌陀佛,這是正義。
「《淨影疏》以為善求生,釋力為善。以自然往生,為念自然。其言簡要」,簡單扼要。「其意以行善功德迴向淨土,力求往生,名為力為善」。這個說法很好,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努力修善。善的標準,佛所說的十善,我們日常所用的六和、四攝、六度。普賢十願太高了,法身菩薩修的,我們每天只有念念,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沒有普賢心,就不能修普賢願。普賢是什麼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個心量之大無法形容。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可以形容普賢心,普賢菩薩的心量沒有邊際,所以稱十願為願王,菩薩大願之王。
下面說,「自然往生」,就是念道之自然,「則所言過簡」,說得太簡略了。「《會疏》勝之」,《會疏》比《淨影疏》裡頭說得好。「直指稱名念佛,為善之根本」,《會疏》裡頭說稱名念佛是名善本,這個說得好。真的,阿彌陀佛的名號善中之善,沒有任何一法能跟它相比,所以有許許多多人一生只念一句名號。最明顯的例子,距離我們不遠,就是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鍋漏匠的故事在倓虛老法師的佛七開示。《影塵回憶錄》是倓老法師的自傳,他這個自傳不是他寫的,他說的,大光法師筆記的,大光是他的學生。裡面記載得很清楚,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真的是念道之自然。他從出家,諦閑老法師給他剃度,也沒有受戒,剃頭出家之後,因為他年歲大了,四十多歲,又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做的是粗活,諦老憐憫他,把他送到鄉下,鄉下有不少小廟,沒有人住,廢棄了的小廟,找一個讓他住在那邊。他什麼都不會,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他會,他就會念這一句,就讓他念這一句佛號,告訴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晝夜,一句佛號念到底。他念了三年,預知時至,往生了,站著往生。
往生之後,這些鄉下人沒有看見過人是站著走的,給諦閑法師去報信,觀宗寺報信。一個往來三天,鍋漏匠往生之後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老和尚看到這個歡喜讚歎,真了不起!講經的法師、名山寶剎的住持都比不上他,這麼自在。真正跟這一句相應了,念道之自然。這個念道之自然,道就是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自然往生。三年,時間不長,他就成功了。這人為什麼能成功?萬緣放下。一生過著苦日子,對於人生沒有一絲毫貪戀。什麼都沒有,真正叫窮光蛋,孤家寡人一個,所以他沒有牽掛。有個破廟住,能遮蔽風雨,諦老給他找了幾個信徒護他的法,照顧他的生活,送一點糧食給他,送一點衣服給他穿,他非常滿足,無牽無掛,一天到晚就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成功了,給念佛人做出最好的榜樣,自然往生。
「廣行眾善,迴向得生,亦是為善」,這個為善是助行。稱佛名號,這是善本,這是正行,念道之自然,正行。所以,《會疏》說得好,直指稱名念佛,為善之根本,是乃正行。廣行眾善,迴向得生,亦是為善,是乃助行。「正助並舉,主次分明,是《會疏》之長」,《會疏》講得好。「至於道之自然則《會疏》更勝。疏舉二義:一、以他力直超為自然。二、以無為無作為自然。而以初義為主。此說極好。蓋淨宗之妙,正如《要解》所云」,蕅益大師說的,「從事持達理持。但當老實念去,則無為無作等等,自然在其中矣」。念老這句話說得好,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從事持自然就達到理持,關鍵是信心、耐心、長遠心,一定能成就。如果對這個有懷疑,他就不能成就。決定不能懷疑,一定要相信我們不如古人,為什麼?古人心清淨。古人那個時代生活環境比我們現在簡單,沒有科技,沒有這麼複雜,人口也少。現代的社會令人焦慮煩心,所以心浮氣躁是現代人正常現象。古人沒有,古人心地純樸、善良,確實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安分守己,修行好修,現在修行很難。但是這個方法是真的,我們果然能夠把萬緣放下,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來行,我相信決定成就,因為它合理、合情、合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們今天要辦學,要培養人才,從哪裡下手?就像蕅益大師說的,從事持達理持。事持,就是選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每天用十個小時去讀誦,這是事持。目的,目的是得三昧,開智慧,那就是理持。智慧開了,理持,不是事持,淨宗講的理一心不亂。先從事一心不亂,然後就能達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因此,但當老實念去,這句話重要,真正要相信老老實實念去,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妄想,一句佛號念到底,或者是一部《無量壽經》念到底,把妄想分別統統念掉,把清淨心念出來了、平等心念出來了,這就是理持。清淨心念出來是阿羅漢的境界,平等心念出來是菩薩的境界,這是念佛三昧,再不間斷繼續努力念下去,就會開悟,這經題後頭「覺」,大徹大悟。佛在經上把理論方法都告訴我們,我們聽明白了、聽清楚了,真幹就真有成就,這個成就是自然往生。經上講的無作無為等等這些話統統都自然在其中,這其中是什麼?就是老實念去,都在這其中。不必再去問什麼有作無作,不必,統統都放下,自然入無作無為的境界。
末後這一段,「以上二疏之說均專就《魏譯》,(念道之自然以前之文句,獨見《魏譯》),但漢吳兩譯於此下更有大段經文,廣述彼土菩薩功德與剎土之自然最勝。本經採入,會成此品」。這一段是交代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於是本品經中於念道之自然下」,有八個自然,「如」,這底下八個自然給我們說出來了,「自然嚴整、自然無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自然所牽隨。可證自然二字,實具要義」。五種原譯本裡頭,《漢譯》跟《吳譯》有八個自然,念道之自然下面有這麼多的文字,夏老都把它會在這個經上,都在這一品裡頭。
「此自然二字,非外道所謂無因之自然。蓋法爾如是,名為自然也」。大乘經裡頭所講的自然,《楞嚴經》上也說得很好,跟我們世間人講自然不是一個概念,這個要知道。世間人講自然,無因就是自然。佛經上不是的,佛經上是法爾如是叫做自然。法爾如是的意思很深,大乘教裡面常常看到。跟印度一些宗教、學派,它們裡面所說的自然,沒有原因就稱為自然,佛法裡不是的,佛法有原因。這個原因什麼?是自性,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叫自然。像能大師明心見性,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都是法爾如是,「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五句都是法爾如是,這是佛經上說自然的意思,跟一般世間人講的不一樣。
這底下解釋,「自者自性。然」,《楞嚴經》中所說的,「清淨本然。可見自然實含自性本然之義」,法爾如是是這個意思。自性之本然就是真如、就是實相。如是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念實相。念這一聲阿彌陀佛是念實相,實相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實相。菩薩念的是實相,我們呢?我們念的不是實相。為什麼?我們對於阿彌陀佛名號有分別、有執著。如果不分別、不執著,是念實相,有分別、有執著就不是實相。我們把實相變成世間相,把它變質了,阿賴耶能變。法身菩薩轉八識成四智,他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叫念實相。這個說法更清楚,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出聲念、金剛持、默念全是一句佛號,於這一句佛號當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就是念實相。念實相自然往生,生到哪裡?生實報莊嚴土。有分別,生方便有餘土。有執著,生凡聖同居土。統統能往生,往生的品位不一樣。所以念老說,如是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實相。
「如《彌陀要解》曰: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體就是真如、就是自性,依報,國土,極樂世界法性土,正報是人身,人身是法性身,作法身、作報身,作自身、作他身。極樂世界菩薩自己是法性身,其他的所有往生的個個都是法性身,法性身得大自在,壽命長遠,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壽命,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而且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時時刻刻要化無量無邊身,為什麼?接引從十方諸佛剎土裡面來往生的這些人。每個人往生,佛都要去接引,不接引,他找不到極樂世界。化身去的,沒有停止的。他們到極樂世界有先來後到,不是同一個時間去的,所以阿彌陀佛一個一個要接引。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只要花開見佛,得阿彌陀佛神通願力加持,也能跟阿彌陀佛一樣,分無量無邊身。這些菩薩分無量無邊身幹什麼?也有去接引那個眾生到極樂世界,這個眾生是你認識的、你很熟的,你跟著阿彌陀佛一起去接引。我們相信這種情形有,但是不多。最多的是分身去拜佛、去參學,到一切諸佛剎土供佛是修福,修福報,聽經長智慧,聽經聞法,所以同時就學習了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法門在極樂世界一點都不難,很短時間你就成就了,你就畢業了,畢業就是作佛。作佛,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修福修慧,福慧雙修,同時諸佛剎土裡面過去我們曾經住過,那裡還有很多熟人,跟我們有緣的眾生,這些遇到了,必定分身去度他們。這些都在念道之自然,在這一句話裡頭。所以《要解》裡頭說得好,舉體作依作正,依報、正報,「作法作報」,法身、報身,自身、他身,「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能讚是諸佛如來,所讚的是阿彌陀佛,「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蕅益大師說的,把極樂世界的微妙說盡了。
「是故《會疏》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復以他力法門,一超直入為自然,並指為道中之正旨。與《要解》之說,辭異而旨同」。跟蕅益大師所說的一個意思,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念道之自然,這裡頭含無量義,無論是廣是略、是深是淺,無量義。這裡頭最重要的,給我們一個信息,就是他力法門,他力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力幫助我們,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太難了,這個法門完全靠阿彌陀佛。你要真正認識阿彌陀佛,你不認識他,對他懷疑,這一生不能成就。你認識他,對他毫無懷疑,尊重阿彌陀佛,依靠阿彌陀佛,全身靠定,阿彌陀佛大願、大智、大德、大能成就我們這一生,沒有一個不能成就。為什麼不相信?為什麼要懷疑?這樣的大事,阿彌陀佛能支持我們,能幫助我們。
漢學院裡頭有儒釋道,佛學裡面肯定是把淨宗、無量壽擺在第一位,漢學院就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如果漢學裡頭沒有淨宗、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法加持。佛對我們是相對的力量,加持是成正比例,我們有一分功德,他加持一分,我們有一分信願,他加持一分,我們有十分信願,他加持十分,完全成正比例。佛對我們加持多少,我們自己信心願力有幾分,我們有百分之百的願心、信心,佛對我們加持就是百分之百,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末後這一句,最重要的話,「依信願持名,他力大道,即得往生極樂。持名即是念實相。一超直入妙莊嚴路。如是之道,法爾自然」。後面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真正懂了、明白了,你決定得生淨土,你這一生決定得佛加持。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行道和正」,第一個小段「觀行無懈」。請看經文: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迴。意無懈時。】
念老的註解,「右文顯極樂會眾殊勝功德。出入供養,見漢吳兩譯,原文中尚有俱相隨飛行,翻輩出入,供養無極」,有這幾句話,這個地方只用了四個字,『出入供養』。參考資料裡頭,在第一頁,有「法爾」。我們看看《佛學大辭典》對法爾的解釋,這是術語。「與自爾,法然,天然,自然」意思相同。「不假他之造作其法自然也。如火之熱」,這比喻舉得好,「水之濕」,這是自然的,沒有任何力量加給它的。《宗圓記》第四卷說,「法爾者,爾此也。謂不構造,其法自如此,猶云自然」。這是給我們來做參考,這裡面的例子最好的,如火之熱、水之濕,不是人為的,不是任何力量加給它的,火性的熱是法爾自然,水性的濕是法爾自然。
「翻輩出入」,這個意思,翻輩就是此輩,就是這一幫人,不是一個、二個,是一群。「《說文》軍法發車百兩為一輩」。這一輩就好像一個隊,這一隊多少人?有一百輛車,這個車是戰車,古時候打仗用車,戰車,一百輛戰車叫一輩。「翻:成倍增加」,這叫翻。一加一,這是一倍,二;二加二,又是一倍,是四;四加四,變成八,這又是一倍,就是加倍,這叫翻輩。翻輩出入,是說極樂世界,用我們的話來說,每一天、每一時,極樂世界時時刻刻出入供養的人太多了,有出去的、有回來的,出去供養諸佛如來,回來供養本師阿彌陀佛。這些菩薩全是分身,他的本身,本身在阿彌陀佛大講堂沒動,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教學,這是分身出去、化身出去。
分身、化身真管用,不是不管用,真的到諸佛如來那個地方去求福求慧,福慧雙修,同時又能在諸佛剎土裡頭遇到有緣眾生,他還分身去教化,去度脫他們,來來去去。我們知道眾生不好度,菩薩很熱心,現身給他說法,他搞清楚、搞明白了,但是剎那之間他又迷惑了。這種情形在我們現前看得很多,學佛的人很多,退心的人很多。什麼時候他想學,菩薩又來了,菩薩不厭其煩,慈悲到極處。不想學,他就離開了,為什麼?避免你謗法,你毀謗,罪過很重,所以他趕快離開,不給你有謗法的機會。你想求法的時候、想學的時候他就來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所以,有這個出入供養,像漢、吳兩譯裡面,俱相隨飛行,他們是一幫一幫的,你會看到很多很多,翻輩出入。供養無極,供養很頻繁。這個經文,「指極樂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等」,還有人天。這個話裡頭很有意思,用一個等字。菩薩是實報土,法身大士。阿羅漢是方便土,二乘聖者,聲聞、緣覺。等,等是下面同居土,還有人天,我們是人天去往生的。雖然身分不一樣,但是供佛修福修慧、度化眾生是一樣的,是平等。我們在這個文裡頭要看出這個苗頭,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其飛行十方;普興供養,是修福」。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人天,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這就是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佛這一願兌現了。
「觀經行道,是修慧」。這上面說觀經,沒有說聞經。教下修行用的方法叫止觀,止能幫助你觀,觀能幫助你止。實際上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他不說止觀,說止觀我聽不懂,初入佛門聽不懂,他把它改成兩句話,看破、放下。看破是觀,放下就是止,這就好懂了。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哪一個在先?眾生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觀在先,鈍根的人要止在先。你看,先讓你一切放下,心清淨了,心清淨開智慧了,開智慧是觀。上上根人他智慧高,所謂一聞千悟,一接觸他就明白了,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人,他先是觀,一明白馬上就放下。止觀同時,可是有先有後,隨眾生根性不相同,每個人用法不一樣,相輔相成。你能放下多少,說明你看破多少、你明白多少,明白得少看破就少,明白得多看破就多。佛法修行不外乎這兩種,說得簡單,就是看破、放下。怎麼樣看破?放下才是看破,沒放下沒看破。放下一定看破,看破一定放下,用這個來檢驗我們是不是真的看破、真放下。觀經行道,修慧。「彼土聖眾,於此福慧二種莊嚴,悉皆喜樂」,法喜充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