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六集)  2013/10/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6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七十五頁,我們從倒數第四行看起:

  「《那先經》云」,那先是人名,出家的比丘。佛說這個經,內容是那先比丘的經歷,重要的是他跟當時國王的對話。這個地方幾句經文,我們相信是跟國王的對話。「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這幾句經文。這是前面所說的,不是淨宗的一些祖師大德,像天台、中峰這些大德們,他們最後都是用念佛求生淨土。他們在自己修行、修證上有很高的水平,決定不能把他放在下輩。所以,夏蓮老會集的時候把它別分作一類,不是淨宗,但是他有修行功夫,臨終的時候將自己修學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這個淨宗的法門太廣大了,並不是專修這個法門的人能往生,不是專修,臨終也行,只要心淨則佛土淨。

  獨有一心,一心就是清淨心,所謂一心,決定沒有雜念,有雜念就不算是一心。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上給我們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可以說是放下分別執著,我們不談妄想,最低的限度把分別執著放下了。這個境界相當於小乘聲聞、大乘別教三賢菩薩,這不是修淨土的,臨命終時,他把他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決定得生。為什麼?他有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這是諸善當中第一善。一其心者,心真正修到一心、一念、一信,這個心就具足萬善,所以說諸善隨之。這個心能生善法,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一心能生萬法當中的善法。

  《疏鈔》裡頭說,「即此一心,全體是佛」,這句話非常重要。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也就是萬法,一切萬法從心想生。一心,全體是佛,萬法何嘗不是全體是佛?一個意思,我們要能夠會通。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那個諸佛裡頭的意思很深很廣,包括一切萬法在其中,一法不漏。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人是有情眾生,物是指的樹木花草,今天講植物,還包括礦物,這把整個宇宙統統包括盡了,稱它作萬法。這萬法從哪來的?心生的,心現的,《華嚴經》上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識變的。心現識變,全都講盡了,一句,四個字。

  「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定中之定就是指的菩薩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在三十三頁,《佛學大辭典》裡面有兩種。第一種,「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這二種都屬於觀想念佛,十六觀裡頭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就是持名念佛,我們現在用的方法,這個修行方法叫念佛三昧。這都是屬於因行的念佛三昧,果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二種,「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這三種「謂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這不是因,這是果。因行成就,得禪定,或者是見到阿彌陀佛現前,或者是契入法身實相,這都是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屬於果上的。「因行之念佛三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謂之發、得。《觀無量壽經》曰: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經》第七卷說:「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這也是顯示念佛三昧的殊勝,一句佛號總攝一切佛法,一句阿彌陀佛總攝一切諸佛如來。這個我們在前面都學過的。這也就是達摩祖師傳給慧可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全體是心,明心見性,這叫成佛。

  上面所引證的,「一念即一心,此之一念,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所以一念就是真心,二念是妄心。一念是一心,一心就是一念,確確實實是指的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當中的一念。「日本幸西氏」,我們這個資料裡頭也有簡單介紹,是日本淨土宗的大德,他也說。這個參考資料裡頭,我們就不念了。他說的,「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一乘是一佛乘,所希求的果不是聲聞緣覺、不是菩薩,是成佛。這個成佛廣義的說法就是法身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一佛乘,也叫一乘,也叫大乘。圓教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初地菩薩明心見性。

  下面念老的解釋,「該氏並立一念之義」。幸西氏他建立一念之義,「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此與《報恩論》相似」。《報恩論》是沈善登居士作的,這裡頭說:「禪宗破參,讀教解悟,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兩個說法大致相同。這個裡頭重要的,是講凡夫心如果能與佛智一念相應,一念就是佛智,佛智就是一念;換句話說,我們能夠把妄念放下,修.藍博士說清除,把雜念放下,讓心裡頭沒有念頭。大乘經裡頭常說真心無念,有念是妄心,真心離念,他不是講無,離是離開,沒有念頭是真心,有念頭是妄心。所以我們常常稱,用個容易懂的話,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真心,就是一心,就是佛智,佛是覺的意思。因為這個時候沒有障礙,自性本具的般若現前,常生智慧,不生煩惱。妄念生煩惱,正念、一心不生煩惱,它生智慧,因為它生智慧,所以叫佛智。用這樣的心去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往生這樁事自然成功,自然就辦妥了,不需要一天念多少聲。

  黃念祖老居士臨終前半年,時間不短,每天念佛十四萬聲。這是什麼?這是菩薩示現,因為能與佛智一念相應的人不多。我們凡夫用妄心用成習慣,我們懂得什麼是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我們做不到。能沒有妄想嗎?能沒有雜念嗎?人到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大修行人,那不是普通人。這種人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就真正證得念佛三昧了,他的心跟諸佛的心相應。我們的心跟六道輪迴相應,跟佛不相應,這是不能不知道的。知道,向這個目標去邁進,是一樁好事情,那就是徹底放下萬緣,真正下定決心我往生淨土,這種人才行。具足大慈悲心,就是菩提心,要救度苦難眾生。現在自己沒有本事,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定功,沒有福報,我先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回來。真放下了,不是真放下決定做不到,這是世間真正有智慧的人。我們佩服,我們也想學,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現在人生活很辛苦,障緣很多,這個時候求往生是時節因緣,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回來不遲。

  《報恩論》裡頭沈居士所說的,禪宗的破參,讀教的解悟,不是證悟。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經文,明白了,覺悟了,沒有解釋錯,這就叫解悟。悟了之後要修行,修行之後就證悟。修行在哪裡修?最重要在人事,因為人事千變萬化,好修行。要真練,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練什麼?練不分別不執著。不執著,心就清淨;不分別,心就平等,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你就出現了。把清淨平等保持住,不要讓心染污,不要讓心波動,久久他就開悟了。我們經題上提出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學,持戒的人得清淨心,三昧現前的人得平等心,後面就大徹大悟,那個覺是大徹大悟的意思。這樣的心態、功夫專修淨土,他很可能得到一念淨信。

  這不是普通的信,普通我們用妄心、用八識,我們叫三心二意。三心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二意就是意根、意識,意根就是第七識。用第七識、第六識,叫三心二意,六道凡夫用的。你能夠不用三心二意,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用六根根性。性是什麼?見色不染不動,這就是見性見色性。色性是什麼?色性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在這個假相上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假的。這真修行,真功夫。這是眼在色相上入定,耳在音聲上入定,鼻在香氣上入定,舌在五味上入定,這從果上講的。然後才曉得聲聞、緣覺、三乘、法身大士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眼見色,連帶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全來了,人家眼見色不帶這些分別執著,沒有這個東西。這就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跟六道眾生不一樣的地方。用這個心念佛,那真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十念必定得生,是這個意思。

  下面念老又為我們說,「但淨宗常謂之一念、十念」,淨土宗平常所說的,這什麼意思?「則逕指凡夫之稱念佛號一聲與十聲」。我們凡夫講一念,是念一聲佛號阿彌陀佛,叫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念十聲,叫十念,是這麼個意思。如義寂法師《無量壽經疏》裡面所說的,「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就是念一句佛號,六個字的,四個字也行,阿彌陀佛四個字一聲佛號,這都叫一念。「是謂念誦一聲佛號,即名一念。《觀經》謂下品下生者,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車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經》裡面講的十念,是臨終十念,不是平時。這個時候把一切妄想全放下,一心一意專求淨土,沒有第二念。這個心懇切,所以念念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什麼?罪業是從妄想生的,這個佛念是從真心念的,諺語有所謂邪不勝正,就這個道理,正念的功德大!

  過去我們曾經聽說,眾多人造作罪業,少數人一心念佛,能把罪業的果報轉過來,就是這個道理,邪不勝正。現在地球上有七十億人口,多少人念佛能化解災難?科學家告訴我們,總人口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就夠了。七十億人,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大概還不到一萬人,真正聚集在一塊,萬緣放下,一心稱念,這能化解災難。這個道理也就是邪不勝正。這造作惡業的人就不回頭怎麼辦?那些善人念佛能不能保佑他?他的罪業要輕,可以;他的罪業要重,完全不能夠接受,認為這些是迷信、是宗教,是騙人的,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佛菩薩念佛迴向給他都沒用,不但沒有用,增加他的罪業,為什麼?謗佛。念佛人加持他,替他消災,他造更重的罪業,他不但不感激你,他造更重的。你們這些人迷信,你們這些人愚痴,哪有這種事情?他要這樣說法,完全不能接受。這怎麼樣?這罪上加罪,果報就很可怕了。

  這什麼原因造成的?性相近,習相遠。今天的地球上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掉在這個染缸裡,全都被染污了,真正問題就在此地。所以少數人雖然真誠念佛,求消災免難,也只能夠做到局部,沒有辦法做到全球。能量的大小,完全看清淨心的程度。不是不管用,一定把理、事都搞清楚,你就不懷疑。為自己決定沒有問題,為自己確實念念之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我們在這裡念佛,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頭就有一朵蓮花,蓮花的光色,蓮花的大小,完全看自己念佛功夫的淺深,它不是多少,功夫淺深。佛來接引,如一念頃,這時間之短,這就生到極樂世界了。

  「由上可見,十念即十聲。如是臨終十念,乃至一念,皆得往生」。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淨土。送往生的人特別要注意這個時節因緣,最後他斷氣的時候是不是念阿彌陀佛,如果斷氣時候是念阿彌陀佛,這個肯定往生,不會錯的。「如彭際清曰:如實回心,一念念佛,無不往生」,為什麼?佛本願力加持的。這一句裡頭關鍵的字眼在如實,真的回心了,回心就是不再攀緣,我們常講萬緣放下。心裡面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妄念,這叫如實回心。這是這一句裡頭的關鍵字,非常重要。怎麼才有把握?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是我往生的這一天,如實回心才能夠現前。我還有明天、還有明年,不行,你的妄心還起作用,妄心還有強大的力量在約束你,你的真心不能現前。所以,放下比什麼都重要,不能不放下。不想往生極樂世界可以,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決定要放下。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至於《觀經》中臨終十念而得往生,與上所論一心之念,是同是別」。確實有人懷疑,疑會障礙往生,必須破疑生信。祖師大德大慈大悲,為我們解釋,「蓮池大師於《疏鈔》中,論之極為精確」。真難得!《疏》裡頭說,「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關鍵在至心,不是隨便念的,真心念的,真誠到極處,念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這把道理說出來了。可是有人懷疑,「人有疑言」,有懷疑的人說,「罪既多劫,業重障深」,這個人罪業,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罪是多生多劫,業重障深。「要久勤懺摩」,久是時間,勤奮懺除業障,「漸積功德」,累積,長時間累積功德,「庶可消亡」。這個樣子,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慢慢的消除,這在理上講得通,大家相信。現在說,「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很微弱,果非常巨大,「固所不信」,很難叫人相信。

  這樁事情,像惠能大師頓捨頓悟,當然就頓證。能大師給我們示範的確實,特別是惠能在逃難的時候被惠明法師追到了,他們來的動機是奪取衣缽。惠能在這個時候沒有辦法,把衣缽放在路旁邊石頭上,自己躲藏起來。惠明沒有出家的時候是四品將軍,古時候將軍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戰爭是刀對刀、槍對槍要真幹,那沒有武功不行,四品將軍就相當高的武功,有力氣。這個衣缽那麼輕輕的在石頭上,他居然拿不起來,立刻他就覺悟,他就明白了,惠能不是普通人。他可以拿衣缽,為什麼我拿不動?馬上就回頭,他真快,主意就改變了。我是來求法的,不是為衣缽,請你出來跟我見面,我不是為衣缽,我是為求法來的。

  能大師出來跟他見面,坐在石頭上,惠明向他請教,他在五祖會下住了不少年,沒開悟。惠能就教他,叫著他的名字,教他「不思善,不思惡」,心裡頭把善惡的念頭統統放下,就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在這一句話裡頭就覺悟了,就叩謝。這是四十多個在他手下開悟的,這是其中的一個。頓捨,馬上就放下,這個機會掌握到手,真是一縱即逝,你不抓住,馬上就過去,就沒有了,機會就沒有了。就這麼一點,一剎那之間,你能掌握住。惠明掌握住了,一點就開悟,再向六祖叩謝,問他還有沒有密傳,更殊勝的密法。能大師回他一句話說,「密在汝處」,在你自己,不在外頭。這就開悟了,真的就離開,保護他,告訴後頭追的人,這條路上沒有,別的地方再去找去。所以,頓捨、頓修、頓悟、頓證,可以在一剎那之間完成。這是什麼原因?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是一念不覺迷了,你一念覺馬上就悟了,就是那個一念覺。

  下面,蓮池大師說得好,「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這就說出來了,關鍵是你要至心,真誠到極處叫至心。我們現在的人犯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辦法把真心拿出來,念念都護著妄心,護著自己。所以為什麼佛法起步就教你放下身見,不要執著身是自己,就好辦了。執著身是自己,念念都是想著這個自己,想著這個假身,顧著這個假身,堅固執著,不肯放下,那真心是永遠不能出現的。至心就是一心,即一心也。下面講得好,「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這個一念能滅罪,但是真誠不夠,雖然滅罪,罪還會起現行,好像伏住它,沒斷根,根還在。現在你是石頭壓草,壓住了,石頭掀開它又起來了。那要怎麼樣?「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這就是罪業。

  我們現在是這樣一種情形,天天念佛,但是起心動念還是罪業。我們這些念頭從早到晚,我們有沒有反省,幾個念頭是為正法起的,幾個念頭是造輪迴業?或者我們問,有幾個念頭想到求往生,有幾個念頭是搞六道輪迴?兩個一比較就知道了。真正為往生這個事情的念頭多,搞六道這個事情念頭少,這個功夫是逐漸向上提升。如果搞六道輪迴這個念頭多,而且有力量,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念頭少,力量很微弱,就決定不能生,這是一定的道理。六道輪迴的心,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叫沒有慈悲心,不能捨己為人。這都是造輪迴業,念念都在造輪迴業。名聞利養放不下,七情五欲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這些念頭常起,有意無意常起;念佛這個念頭、懇切求生淨土這個念頭發不出來,想往生,實際上去不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經,我們還有個好處,天天在一起分享經教,這四個小時提醒自己。可是習氣很重,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只有四個小時提起來,其他的二十個小時忘掉了,這就是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天天都在學,功夫還是不得力,時間不夠。為什麼古人每天誦經要十幾個小時,道理就明白了。唯有長時薰修,一門深入,要長時薰修,功夫才得力。天天薰修,時間短了依然不得力。什麼時候得力?哪一天開悟就得力了。煩惱習氣堵住了悟門,煩惱習氣不肯放下。放下,這個悟門是開的,容易開悟,容易明瞭;堵死了,這門開不開。

  下面這句話說,「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疏鈔》裡頭所說的一心是指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清淨平等心。我們的心沒有到清淨,沒有到平等,那一心專念是事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這真心,邪不勝正。無量劫的罪業是妄心,真誠一念,這是真心。下面這個例子舉得好,一心既朗,積妄頓空,「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這例子舉得好。一心,前面我們念過,就是一佛,一心就是一智,就是佛智。這一心現前,自性裡面的智慧光明透出來,不要說是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八億億劫生死重罪也統統消失了。因為罪業是妄念,你這一念真心現前,一切妄念統統沒有了。譬如千年暗室,這個房間一千年沒有燈光,黑暗,我們點一盞燈就照明了,黑暗就沒有了。把黑暗比喻罪業,把燈明比喻一念,至心一念。

  用心要真,我常講,真,不是在念佛的時候真心,不念佛的時候用妄心,一點用都沒有。為什麼?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沒有一個人說我對佛用真心,我對其他的用妄心;換句話說,對佛還是用的妄心,真心沒有透出來,這不能不知道。那要怎麼樣學?對一切人事物統統用真心,決定沒有用妄心的,這個人決定得生淨土。為什麼要用妄心?只有一個原因,保護自己的名聞利養,保護自己利益。不就是為這個嗎?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口氣不來,什麼是你的?你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印光大師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我們參觀他的關房,他的小佛堂佛像背後就是一個死字。常常想到這個事,萬緣放下了。道場裡面該做的事情,年輕人去做,他不聞不問。年輕人有困難來請教他,他教你,你會了你去做去,他不聞不問。他才能得清淨心,他念佛的功夫才得力。這是老人為我們示現的,現身說法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能看得出來,要能體會得到,要感恩的心。

  所以今天應機,最契現代眾生機的一部好書,就是《印光大師文鈔》。雖然是文言文寫的,很淺顯,能看得懂。我當年跟李老師,五年的時候老師告訴我,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給你介紹一個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文鈔》在。老師拿了一套《文鈔》,正、續兩編一共四冊,給我。教我做印光大師的學生,每天讀《文鈔》,依教奉行,就是印祖的學生。所以我希望淨宗同學,三十歲以下的,四十以上不行了,三十以下的可以讀。讀,現在大師的全集出來了,那個時候沒有全集,只有《文鈔》正續兩編,現在有全集。全集裡頭有《菁華錄》,《菁華錄》好,摘要,像《群書治要》一樣,摘要的,都是最精彩的開示。要把它念熟,最好念到會背,每天去念它,當作功課來做。經,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註解看黃念老的集註,我們用的這個本子,修行的典範就是《印光大師菁華錄》。一定要做到,不做到沒有用處。怎麼做法?還是章嘉大師的兩句話,看破、放下,印光大師也是教我們看破、放下。

  我們接著往下看,「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句話是《法華經》上的。底下說,「不獨《妙法蓮華經》有之。《法華三昧觀經》云: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用這個來證明蓮池大師所講的至心是理一心。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知道怎樣過日子,怎樣處理工作,與阿彌陀佛完全相應,這叫真修行。《法華三昧觀經》上說,十方眾生,這一切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為什麼?無生無滅,一切諸法。什麼時候你能夠看到一切法無生無滅,看出來了,畢竟空相,你就會對一切法不會起心動念了。你不會佔有,你不會控制,你也不會去支配,不搞這些事情了,為什麼?它畢竟空。你所做的這些全叫做業,什麼業?輪迴業,不是八正道裡面所講的正業,搞輪迴業,這就錯了。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這不是理一心是什麼?當然是理一心。

  「蓮池大師謂《觀經》之至心,即理一心。蓋臨終親見獄火,乃生實信,故能頓釋萬緣,唯提一念」。這是講有一等人,像張善和,臨命終時看到牛頭人,滿屋子都是的。他是一生殺牛的,牛來索命,來討債。這個時候他真相信了,一點都不假,這叫地獄相現前,他喊救命。緣殊勝,正好有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裡面喊救命,他去看看,看到張善和大聲在喊,手在亂動,喊救命。這出家人明白,立刻點一把香,放到他手上,叫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立刻就念,沒有疑問,馬上就念佛,求生淨土。念了幾聲,告訴這個出家人,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前,他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是在一念頓捨萬緣,放下了,這個時候真放下了。這一句佛號求生淨土,這提起,放下地獄業緣,提起往生正念,他往生了。

  「念念離念」,離念,這個念是妄念,因為念念是佛號,除了佛號之外統統叫妄念。念其他的佛也叫妄念,要記住,念其他的咒、念佛,統統叫妄念,全放下,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是心」,心是真心,念念是真心,不是妄心。「念念契真」,這真是真如,「念念是佛」,我念彌陀,彌陀念我。中峰禪師在繫念佛事裡頭,大家都念得很熟,「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這都是一心,一念。「如是臨終十念,契理一心,故得滅罪往生」。張善和就是最好的例子,《往生傳》裡頭這個例子很多。

  下面這一段,「又何為至心」?我們在這裡看到黃念老大慈大悲,把我們的疑惑都想到了,詳細解釋什麼叫至心。「《無量壽經宗要》」,這是一本書,是唐朝時候韓國人元曉法師的著作。元曉法師也是善導大師的學生,在中國留學的,回國弘揚淨土,韓國淨宗大德。他有一本《無量壽經》的註解叫做《宗要》,裡面有一段話是鳩摩羅什大師說的。羅什大師的比喻,「譬如有人,值遇惡賊」,強盜,這個人遇到強盜,強盜要殺他。這個人趕快跑,「勤走」是跑,遇到河,他就「渡河求免」。這河怎麼過去?「爾時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就是這個時候遇到河,後面有強盜要殺他,現在想這個河我怎麼過去,他只有這一念,沒有別的念頭。在緊急要命的這個關頭裡,容易出現。唯此一念,更無二念,這叫至心。「行者亦爾」,行者是修行人,念佛的人,也應該是這樣的。「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這是講至心。

  所以印光大師把這個「死」常常貼在明顯的地方,他時時能看到,這就是提醒自己,逼著自己不能不放下,不敢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你就不能成就。時時刻刻念到我就要死了,我還能有所牽掛嗎?我還能說我還有事情還沒辦完嗎?我還要去交代嗎?這個時候沒有時間了,統統放下,一切隨它去,不要再放在心上,這個至心就起來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該放下的趕快放下,該交代的趕快交代,沒有時間了。這比什麼都重要,不能不知道,祖師大德的用心良苦,我們要感激。這個地方舉出,念佛可以,念佛相也可以,就是《觀經》上的十六種方法。觀想念佛行,觀像念佛行,持名念佛也行,只要選一種,這一種要用真心去念。無間念佛,念佛不能間斷,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經上所說的十念法,是叫你用真心,真誠到極處,這個十念,相續十聲,這叫十念。「臨終能行,決定往生。乃至一念」也能往生。

  這一念,這個一念,一念往生,出自《念佛三昧寶王論》。這是一部書,參考資料上有,唐代飛錫大師著的,成書於天寶元年。飛錫大師以念佛三昧為諸三昧中之寶王,宣導萬善同歸,三世通修之念佛法門。一切法從心想生,念力不可思議。「念心純固,亦得往生」。這是臨終一念,《念佛三昧寶王論》上說的,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為什麼?「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這句話我們要好好記住,這是救命丹方。真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無論什麼樣的人,決定能往生。他的條件要真信,有絲毫懷疑都是障礙,不能有懷疑,要真信,要真放下。念心要純、要固,純,不夾雜;固,不間斷,不懷疑,所以亦能得生。為什麼?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道妙跟無生都是講的自性,與性德相應。自性通一切佛、通一切法,一切法不離自性,也就是講的明心見性,它跟這個暗暗的相合。是故五逆十惡,這是十八願裡頭佛跟我們說的。佛知道眾生罪業,造作的罪業,佛希望眾生回頭,佛不計較造惡的人,只要你回頭他就來接你往生,五逆十惡都接。這個跟善導大師所說的完全相應。所以我們要真正發願修學這個法門,跟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這也是佛經上所說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就是真實心重要,真實心臨終一念就能往生。

  「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之果,即在於此」。這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用五劫時間修行,這麼長的時間,參學十方諸佛菩薩道場,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建造西方極樂世界。他為什麼?為幫助十方,特別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來。極樂世界是個修學非常理想的環境,到這個地方來修行成佛,證得究竟圓滿。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大圓滿,即在於此。「五逆十惡臨終之際,地獄相現,眾火俱至,而能以稱名故,頓離妄惑,入理一心。以契理故,眾罪消滅,即生極樂,登三不退」,地位高。一念之間頓捨、頓悟、頓修、頓證,我們要記住,《六祖壇經》惠明法師那個例子。惠明法師也是一念,這是護法神幫助他的,他拿不動衣缽,就在這一念之間頓捨。捨什麼?捨奪取衣缽的念頭。這個念頭馬上放下,立刻就求法,這頓悟,能大師一開示,馬上就證入。非常快速,來的時候是奪取衣缽,是造罪孽來的,這一頓悟的時候他就證果了,他就是法身菩薩。當然他默默去教化一方去了。

  下面念老的話,「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圓頓中之最極圓頓,何能臻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這是講到極處了,怎麼能會有這個成就?由此可知,我們對於造作罪業的人不敢輕視,說不定他遇的緣,他證果在我先,這是有可能,不是沒有可能,各人機緣不相同。人要存善心,人要厚道,不敢輕慢一個眾生,這是菩薩當中的普賢菩薩,他做到了。

  念老說,「今淨土法門,能令惡逆凡夫」,惡是造十惡,逆是造五逆,五逆十惡這凡夫,「暗契一心」,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境界?這一剎那之間他把機會掌握到。為什麼能掌握到機會?大經裡面佛常說,每個往生的人,不管他是什麼方法、什麼情況往生,只要是往生淨土的人,這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次緣一碰到,得無量諸佛如來的加持,一剎那之間機會抓到,他成就了,根源還是善根。真因是本來是佛,本來是佛是因;生生世世供養諸佛如來,這是緣。在這個節骨眼裡頭,佛力加持,他就把機會掌握住了,惠明是個最好的例子,念頭轉得快,從惡念一下就轉成善念。追趕的時候那個心是個惡心,要把衣缽奪回去,那是個惡念。一剎那轉過來變成六祖大師的護法,保護他的安全,這一念之間轉過來,要轉得快。暗契一心,這你不能跟他講,他自己並不知道,但他轉過來了。「是故彌陀,號為願王,誠不虛也」,阿彌陀佛稱為願王,大願王。他的大願,一切諸佛都不能跟他相比。雖然佛佛道同,智慧、神通、道力完全相同,願不同。阿彌陀佛能做到的,一切諸佛都能做到,他沒有發願去做。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道綽大師在他所著的《安樂集》裡面也講到十念往生。他說,「汝謂一形惡業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為輕」,這是一般大眾的見識。我們可能也有這個毛病,認為造作五逆十惡這個惡業重,造這麼重的罪。下品人十念之善,臨命終時念十聲佛號,或是念一聲佛號,這不足以為奇,怎麼能夠一念十念他就能往生,這麼重的罪業?《觀經》上,下品往生的人是造作罪業的,下品上生是大凡夫,下品中生是小凡夫,下品下生是造五逆十惡的凡夫,就是惡人,不是善人。為什麼能夠在一念十念他就往生了?

  輕重之義我們看錯了,道綽大師在這裡提醒我們,「輕重之義者,正明在心,在緣,在決定」,這個我們沒想到。你要觀察他,他是什麼心?時間雖然短,極短的時間,他起了一念真心。像張善和,你要問他什麼叫真心,他不知道。他在那個危急的時候,只有一心求救,除這個之外他沒有第二個念頭。看到地獄相現前,火光現前,許多牛頭人來索命,來不及有第二念,只有一念求救命。這個法師立刻把救命的方法教給他,這是緣,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大聲念,可能沒有念到十聲,念了幾聲之後,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身。你看,他的心、他的緣、他的決定,決定是什麼?當機立斷,我求往生淨土,不求其他的,這當機立斷。

  《壇經》上惠明大師,我們也看他遇到六祖這個時候,他是什麼心?他是什麼樣的緣?他做了什麼決定?這個衣缽一手拿不起,立刻就覺悟,念頭馬上就轉了。原來以為這個衣缽不應該是傳給惠能的,在這個時候他馬上就知道,惠能不是凡人,五祖不糊塗,沒有傳錯人,這念頭立刻就轉了。從追趕的時候,那時候是把他當作不應該,現在認為他應該得,轉得真快。追趕是造業,馬上回頭求法,你看他回頭多快。六祖簡簡單單的幾句話的開示,他就能悟入,真的所謂是圓頓大法,真的證果,真的得利益。這些地方是我們一般人常常疏忽的,其實統統在面前,祖師大德要不提醒我們,我們不知道。提醒之後,我們想想正確,我們自己應當要認真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