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九二集) 2013/5/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9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七十三頁倒數第三行,從第三句看起:
「菩薩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導利益眾生,故續云教化安立眾生」。此法是上面所說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一切菩薩所修學的六門功課。六門功課的內容廣狹淺深不相同,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十信菩薩初信位就要學這六門功課,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五十一個位次,全都學的這六門功課。愈往上去,這六門功課的內容愈精深、愈廣大。到地上菩薩,它的廣,遍法界虛空界,它的深,大乘經上常說徹法底源,究竟、徹底通達明瞭一切法的根源。科目就是這六樣。
佛陀教人不複雜,根本就在十善、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三皈是修學指導的綱領,十善、五戒,在家、出家共同的科目,奠定德行的基礎;在家向上提升要修八關齋戒,出家必須要修沙彌十戒。有這個基礎,發菩提心,學菩薩道,這就進入初步的六波羅蜜。初步偏重在事相,愈往上升愈是偏重在性德,六波羅蜜到究竟圓滿,就圓成佛道。每個法門、每門功課都不離開戒定慧三學,才能夠向上提升。菩薩自己修行這六個方法,同時也由這六個方法自行化他,教化眾生。如果自己沒有做到,就不能教化眾生。我們看到有教,但是沒有變化,換句話說,他的教學沒有收到成果,這個原因就是他本身沒做到。所以眾生得不到利益,因為他自己沒有得到利益。所以教學,在歷史上,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是最成功的,最圓滿的,最究竟的,什麼原因?他全做到了。他沒有做到的他不教,他所教的全都做到。追隨他的人、向他學習的人,對他有信心,對他不懷疑,所以都能得利益。
如果教的人自己沒做到,自己還有疑惑,他的學生當然有疑惑,疑,障道第一因素。我們學佛能得到幾分利益,完全看你有幾分誠敬心。不得利益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我不相信,我還有疑惑,這就決定不得利益。這是學習佛法、學習聖賢傳統教育必須具有的心態。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東西都是真的,為什麼?只有真的才能留得下來,才能傳下去,假的全都被淘汰了。換句話說,所留下來的都是精華,都值得尊重,都應當愛惜。我們能理解,尊重它,向它學習,我們不理解,也應該尊重它,努力學習,自然得到殊勝的利益。
『教化安立眾生』。「《會疏》釋曰:以道授他為教,轉惡成善為化」,化是變化。所以稱為教化,教了之後確實有效果,效果是什麼?他產生變化。這個變化是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個教學的成就顯示出來了,成功的教育。「引導眾生安住正道」,正道就是性德,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性德相應,這是正道。性德無量無邊,無有邊際,中國古聖先賢將它歸納為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四科。這四科也可以用十二個字全部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就是中國千萬年來傳統的教育精神。在佛法裡面就是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也是四科。這完全是性德,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的,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本來就是,一切眾生統統有。所以佛在《華嚴經》上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本有的,眾生本來是佛。中國古聖先賢也說本性本善,肯定人之初,性本善。
宇宙從哪一天開始的?大乘佛教告訴我們,就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地。這樁事情被現代量子力學家證實了。佛說,宇宙開始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生三細,三細生六粗,這個宇宙出現了,萬物出現了。多長的時間?一念,一念當中完成。一念是多長的時間?我們根據彌勒菩薩在經上所說的,換算成我們現在概念當中,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換句話說,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一千六百兆個念頭裡面的一念,宇宙誕生了。宇宙是假相,它有生有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的生和滅都在一念。這是最高深的科學,科學所求的,事實真相,這是佛在大乘經上所講的事實真相,現在愈來愈明顯了。
每個念就是一個宇宙,完整的,沒有絲毫欠缺。每個念不同,我們看起來大同小異,我們看的是局部,侷限,侷限在這一塊,叫大同小異。如果你看到全體,差別就太大了,你要在一念當中觀察到遍法界虛空界,才知道它差異之大無法想像。我們今天只看一個角落,角落裡頭大同小異,看不到全體。這什麼原因?我們的心量很小。這不是自己本來的心量,這是迷了之後,業力所形成的心量,叫自私自利。念念無一不是為自我,這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只有菩薩有這個觀念,聲聞、緣覺都沒有。所以聲聞、緣覺比我們行,能量比我們大,智慧、神通也比我們大。他們比不上菩薩,為什麼?心量還是小。六道裡面眾生,出不了六道輪迴,心量太小了;聲聞、緣覺出不了十法界,心量不夠大。一定要學大乘菩薩,大乘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各各皆是。他要沒有這個心量,他就不是菩薩,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尤其是法身菩薩,他們所證、所成就幾乎達到圓滿,所差的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乾淨。除此之外,他跟究竟佛果,我們看不出差別,凡夫見不到。這是安住正道。
「建立大心」,事實真相明白了,心開意解,恢復自己本有的心量。《還源觀》上的四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你才能做到,才會甘心情願代眾生苦。就像慈母對嬰孩、嬰兒,對嬰兒的照顧無微不至,愛護無微不至,處處把嬰孩擺在第一,自己屈居於僮僕的地位,伺候小主人。我們果然能夠深深的體會到這個事實真相,對母親感恩的心才會生起來。知恩才懂得報恩,不知道恩,你怎麼會想到報恩?你怎麼個報法?母親照顧我們,是我們的出生,我們的報答就是養老。老人跟兒童一樣,諺語有所謂返老還童,就是什麼?你來到這個世界,需要人照顧你,沒有人照顧你,你活不了;你老了的時候也需要人照顧的,沒有人照顧的,你也活不了。所以你來的時候父母照顧你,父母將來到老的時候,你要照顧他,天經地義,理所當然。這不是人為的,大自然的規律。
現代的社會沒人教了,沒有人提醒,這些事在社會上不知道多少人在表演,你沒看到嗎?社會是個大舞台。你看今天多少小孩出生?多少做母親的那麼樣關心小孩、照顧小孩,無微不至。你看今天社會多少人衰老了?一般八十歲之後,自己的生活不能夠自理了,也就是說自己沒有能力照顧自己,需要人幫助,什麼人?兒女。養生、送終,這是大自然規則,每個人都需要懂得的,都需要做到的,懂得要做到,這叫孝道。孝,有始有終。
「蓋大士以六度教導與攝受眾生,使之轉惡成善」。世間最大的不善就是不孝,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是第一不善。為什麼?這兩個人對你一生恩德最大,你的身命得自於父母,你的慧命得自於老師。佛法把慧命看得比身命還要重要。所以要教人「發起大心」,大心是大菩提心,「安住正道,此道非是小道,蓋為無上真正之道」。「無上者,無有更能勝過之者」,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淨土論註》曰」,就是《往生論》,「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理達到究竟,叫窮;性,窮跟盡的意思相同,再沒有超過的了,窮理盡性。又《華嚴大疏鈔》第十三曰:「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真,真實,無迷無妄。沒有絲毫迷惑,沒有絲毫妄念,這真實。正,於理無差,於理完全相應,這叫正。「又無邪無曲曰正」,從事上講的,前面一句從理上講的,於理相應,於事是無邪無曲,叫正。
「又禪門解正法眼藏中之正字曰:正者,是佛心之德名,此心徹見正法,故云正法眼」。「正法眼藏」這個術語我們有參考資料。「又曰清淨法眼,禪家以之為教外別傳之心印」,可見得這個名詞的重要性。《釋氏稽古略》第一卷說:「佛在靈鷲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華持以獻佛」,以花來供佛。「世尊拈華示眾」,釋迦牟尼佛接過來,將這個花拿在手上給大家看,「人天百萬」,百萬是比喻人數之多。實際上,我們沒有神通、沒有天眼,世尊每次的法會來聽的聽眾,我們眼睛看到是人道,有多少人。有天眼的人能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天地鬼神,數量比我們人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尤其是佛說法,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像這種重大的法會,會感動無色界的天人。「悉皆罔攝」,攝是攝受,世尊的法會,攝受無量無邊的眾生。但是這些大眾,人天大眾,沒有人知道佛的意思,拈花微笑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家看到茫然。「獨有迦葉,破顏微笑」,只有大迦葉尊者,看到佛拈花示眾,他笑了一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就是付囑於迦葉尊者,這叫以心傳心。這就是禪宗,禪宗沒有文字,這個花傳給他,就是禪宗初祖。
「今以禪門之意解之,則是正為佛心之德名」,正法眼藏這個正就是佛心。「此心徹見正法」,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人人都有。佛以真心顯露,拈這朵花的時候給大家看,真心顯露。可惜這百萬人天沒見到,不懂佛的意思,只有迦葉。迦葉用的心是真心,真心跟真心相應,看到自自然然歡喜,露出了笑容。佛這個時候說出來了,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什麼做代表?這朵花做代表。實際上任何一樣東西都可以代表。
什麼是真心,你天天都在用,天天不知道,在這裡搞六道輪迴,迷了。誰迷了?心迷了。為什麼迷了?你有執著,你有分別,你有起心動念,就迷了。那真心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真心。要知道這三樣東西都叫迷。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這是煩惱的根本,最難斷的。從無始無明煩惱生出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是分別,見思煩惱是執著,生起這兩樣東西。所以真心有沒有?有,從來沒有失掉過,但是它不起作用。誰起作用?分別、執著起作用。世間人都是把能分別、能執著的認為是自己的心,沒錯,是自己的妄心,不是真心,這個妄心的能量大幅度的減低了。佛教人,首先要把這些東西放下,遠離它。在什麼地方見到?就在六根對六塵境界,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正法眼藏。正法眼藏就是涅槃妙心,同一樁事情。
在這個大會當中,迦葉尊者的正法眼藏開了,就是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他知道佛的意思。佛這個意思就是教大家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就是見性見色性,這叫明心見性。沒有起心動念這時候的見是自性見,是見性見。我們有沒有?有。什麼時候?一切時都在用。第一念的見,沒有起心動念,張開眼睛見到了,這是正知正見。可是保持不住,第二念就變了,第二念就有分別,第三念就有執著,它就變質了。如何能叫它不變質,永遠保持在正見上,那個人就成佛了。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
《圓覺經》上講,戒定慧跟淫怒痴是平等的,就是貪瞋痴,戒定慧跟貪瞋痴平等的。你用真心去看,平等的;妄心去看,不平等,為什麼?有分別、有執著,沒有分別執著是平等的。所以這個宇宙之間的事,你說是是,他說是非,佛看到、聽到了,笑笑,為什麼?全都錯了,說是錯了,說非也錯了。錯在哪裡?錯在你自己起心動念。六祖惠能在光孝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後排座位上有兩個和尚在爭論,外面旗杆上掛的幡,風吹著幡動。有一個和尚說:你看,幡動。那個和尚說:不是,風動。一個風動,一個幡動,兩個爭論不休。惠能去插了一句話,惠能說: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仁者心動。這一下把兩個人點醒了。
心不動是佛,隨緣不變,我早年講經講四句,不變隨緣是佛。佛不變,能隨眾生緣,眾生什麼樣的爭執他沒有,在他那裡是平等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隨緣學不變,我隨順一切眾生,我在裡頭修,修什麼?修如如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高級的修行。降下一級,不分別、不執著,真修行。分別、執著是凡夫,不分別、不執著是阿羅漢、是辟支佛。就練這個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真功夫,不要念書,不要讀經。這是什麼?這修定,如如不動是定,定生智慧,智慧生起來,沒有一樣不知道,妙極了!為什麼?這是你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本有的。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說的,不是假話,每個眾生跟佛沒有兩樣。為什麼變成兩樣?佛永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眾生,他永遠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差別就在此地。佛教化眾生的目的在哪裡?是幫助他成佛,幫助他回歸自性。不是佛給他成佛的,不是,他自己本來是佛,只是迷了,佛幫助他破迷開悟,這一開悟就成佛了。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那就是用真心,用真實智慧觀察宇宙萬物、一切眾生事實真相,這經中所說的。一個完全覺悟的人,究竟覺悟的人,他是怎麼看法的。眾生麻煩出來了,無論是什麼麻煩,是大是小,小者個人,大者天下大事,所有的麻煩的根本就是一個字,迷,迷了才出事情。解決的辦法也只有一個字,悟,一悟問題全解決了,個人問題解決了,國家大事解決了,世界問題也解決了,就那個悟字。妙絕了!
佛說自性的性德,跟中國古人講的《易經》,道理是相通的。大道一點都不難,難就不叫道,所以它稱易,什麼是易?容易,簡易,簡單、容易。你看佛教眾生回歸自性、立地成佛,放下就是。麻煩在哪裡?麻煩是不肯放下,那就得去搞輪迴去,搞十法界去。所以對佛的話要能聽得懂,聽懂之後要落實,要把它做到。這才有感恩的心,有感恩就有報恩的心。怎麼報恩?我要做給別人看,讓別人看到也覺悟,這叫報佛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道不在外,在自心,涅槃妙心,這個妙心就是佛心。這個心徹見正法,正法見到了,邪法、善法、惡法全見到,所以他全知道。原本都是正法,從涅槃妙心裡頭流出來的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正法,為什麼變邪了、變偏了?迷了。所以教育重要,你要不教,很容易變邪變偏。現在的人心嚴重的偏邪,所以社會動亂,連地球都受到感染,地球上這麼多的災難。從哪裡來的?迷失了正法眼藏,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變成不善,本性本善,現在變成不善了。但是你要曉得,不善是假的,不是真的,本善是真的,真的永恆不變,假的是會變的。現在變成不善,他也可能立刻就變成善,要有人好好教他,他一回頭,就善了,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他會轉。成聖,他不會墮落在凡夫;他覺悟了,他不會再迷;他轉成善,他不會再造不善,教學的功德不可思議。這叫正法眼。
「深廣而萬德含藏,故曰藏」。正法眼藏,藏的意思,這個裡頭萬不是數字,形容圓滿,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德行,都在真心裡面,真心寶貴。正法眼藏就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法華經》裡面所說的佛知見。「涅槃妙心為佛心之本體」,佛心的本體就是自性的本體。「體寂滅」,所以叫涅槃,涅槃是梵語,意思就是寂滅,清淨寂滅。這裡頭什麼都沒有,這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涅槃妙心。「不可思量分別」,不可思量就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這叫妙,《法華經》所謂的妙法就這個意思。這個法是自然的,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佛自自然然說出來。
這個法跟現在人說是有困難,為什麼?他不相信。不學怎麼會有成就?哪有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他沒有見到。古時候有記載,他沒有親眼看見,他不相信,他認為記載這些人都不是老實人,都是妄語在騙人。自己喜歡造謠生事,喜歡妄語,以為古人也都是這樣的,跟他一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不知道古人這兩句話講的心、講的理,是真心、真理,你今天套這句話,你的心是妄心,你的理是邪理,不是一樁事情。我們要相信正,正知正見。
我們再往下看,「但法華就客觀而謂為妙法,今就主觀而謂為妙心」,妙心跟妙法是一個意思。「對一類頓悟之機,使離言句之假名,直爾會得此佛心,謂之以心傳心」。靈鷲山這一會,釋迦牟尼佛對迦葉尊者以心傳心,叫拈花微笑。這個故事,我們現在人叫故事,在佛法裡叫公案,公案就是我們講的故事,過去這樁事情,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我們好學,喜歡學,一生用這麼多的時間、用這麼多的精力,為什麼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就是用妄心,沒有別的原因,我們沒有用真心。什麼是真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真心,我們從來沒有用過。生活用的是這個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工作也是這個心,待人接物也是這個心,處理一切問題也是這個心,學佛也是用這個心。這個心跟真心是相反的,所以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你自然不懂。講,講得再清楚、再明白還是聽不懂。如果我們用幾分真心,就能聽懂幾分。東方古聖先賢的教學完全是來真的,一絲毫的虛假都不可以摻雜在其中。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懂,我們搞一輩子都沒有成就,豈不可惜!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常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真誠、恭敬,有絲毫懷疑,真誠心沒有了,破壞了,誠敬也破壞了。今天學習經教,到哪裡去找一個對聖賢教誨沒有絲毫疑心的人?到哪裡去找?找不到了。真誠恭敬不但是在言語上,一定落實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沒有毫分虛假,這個人是真正在學佛菩薩。有一絲毫的虛假就是假的,他學不到,真東西沒有學到。這是古聖先賢學術之難處,當然也是佛陀教育的障礙。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學佛、學聖賢教育,要先從學人做起,要扎根,道理就在此地。沒有根,你學的都是假的。無論怎麼用功,你把這些典籍統統都能背過,都是假的。為什麼?心不真。
佛法說來說去,究竟宗旨,真的,惠能大師在《金剛經》上開悟的「無住生心」,就這四個字。無住就是涅槃,心裡頭乾淨,什麼都沒有,跟這裡講寂靜是一個意思。生心,生的什麼心?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要生這個心。這個心叫大菩提心,要把它做出來。世尊在世,不做出來,沒人相信,現在沒有例外。現在人學了科學,多多少少都受科學影響,科學怎麼教人?教人懷疑,對整個宇宙、萬法都要懷疑。懷疑才能發現問題,再追蹤問題,尋求答案,發現真理,這是科學精神。它跟道學是相反的。科學所得的是知識,是有侷限的,道學是從戒定慧,不許你懷疑,它所得到的是究竟的、是圓滿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要真放下,這裡講六度,頭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要真放得下,不能搞假的。念念是實實在在為一切眾生,決定沒有為自己名聞利養、財色名利,絕對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你自己這一生沒有得失,為什麼?不是為自己。表演得好,做好了,大家得利益,眾生有福;自己因緣不足沒做到,自己沒過失,眾生福報差一點,於自己不相干。如果自己夾雜著名聞利養,那自己就有得失了,自己沒有這個念頭。
推動眾生勇猛精進是什麼力量?今天這個社會上,你說哪個人不真幹?哪個人不努力?拼命在追求,日夜都不休息,那個動力是什麼?中國古人說了兩個字,名利。他拼命追求名利,如果沒有名利這兩個字,他就不幹了。他為什麼?不是為名就是為利,現在為利的多,為名的還少。真正為名的人他不敢幹壞事,為什麼?那個名不好。為利的人什麼事都敢幹,只要對我有利。這是一種動力。第二種動力是道德。是菩薩自度度他,自己得度了,有義務幫助別人,不求名利。幫助了別人,也不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這是個動力,覺悟人的動力。第三種,那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做得非常認真、非常究竟、非常圓滿,那什麼動力?那是自性的性德,這個東西現前了。見了性,明心見性,性德自然現前,不會懈怠,不辭辛勞。
誰的事最多,大家有沒有想過?佛的事最多。沒有成佛的時候是修自己,忙著成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時一切處,順境如是,逆境亦如是,善緣如是,逆緣亦如是。成佛之後,一切眾生有感,他就有應,自然的,沒有任何條件。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我們不知道,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既然是一體,幫助一切眾生叫分內事。我這個左臂痛癢,右手去摸摸它,幫助它,這什麼條件?無條件,自然的。所以一切諸佛如來幫助一切眾生,救苦救難,就像這樣,他是自然的,沒有條件,沒有理由,這是真心流露。妄心就有條件,真心沒有條件,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能不懂。
我們往下面看註解,「涅槃之體,排除諸障,無礙自在,謂之道」。這個解釋也很好,什麼叫道?道是涅槃之體起作用,這個作用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排除障礙。無礙自在,對自己無礙自在,對對方也是無礙自在,這叫道。「《涅槃無名論》曰:夫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曠」,像太虛空一樣,廣大沒有邊際,這裡面一切現象都不存在,所以「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形名得,不可以有心知,這兩句話重要!知不知?知,真知。「由上可知,道者,通至涅槃之路,又即是涅槃」。涅槃就是道,涅槃意思是寂靜,寂靜就是真心,寂靜就是自性,不生不滅,永恆不變,這是一切萬物的自體,本體。學佛所求的就是明白這樁事情,這樁事情明白了,叫得道,叫明心見性,叫開悟,名詞術語很多,都是說這一樁事情。
「綜上經論,住於無上真正之道者」,這是說佛幫助眾生,要幫到什麼時候?要幫他『住於無上真正之道』。不是幫助他升官發財,不是幫助他現前來生後世的利益,不是的,那是太小的事情。佛是要幫助他回歸自性,他從哪裡來的,回歸到哪裡去。他是從迷失自性來的,現在要幫助他覺悟自性,回去。回到自性覺,回到自性覺就成佛了,就回到真正之道,回到大般涅槃,回到清淨寂滅。「真正者,真實無差也。無上者,此道窮性盡理,更無有能過之者」。這是明心見性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叫窮理盡性。「大士教令眾生」,法藏菩薩發這個大願,在極樂世界建立道場,示現成佛,就是阿彌陀佛,佛教一切眾生,信願持名,往生極樂世界。他在極樂世界這個道場,這個學習的場所,展開教學,教令眾生「登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這是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真實的功德,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六道眾生離苦得樂,大願大行,大恩大德,沒人知道。好在佛菩薩早已經證得窮性盡理,無論見到眾生是恭敬、是毀謗,是誠信、是懷疑,他都如如不動,平等的示現,究竟的教誨,永遠無有疲厭。「下明,由於如上之殊勝妙德,而感如下增上勝果」。
底下一科,「酬因感果」,分為兩小段。第一段酬因,「福智」,第二段「感果」。請看經文: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如是諸善根』,「指上文積功累德之種種善根,是為能感」。這句話不能疏忽。為什麼法藏菩薩能感,我們求感應求不到,原因何在?能感是積功累德、種種善根所成的,我們自己要不是真正修積種種善根、長時間的積功累德,就不能感。佛這些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要求能感,這一句問題就解決了。從今而後,種種善根,世間善的善根叫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真正把貪瞋痴放下,世間一切善法你都能做得到。貪瞋痴是三毒,世間所有一切不善,所有一切惡毒,都是從這三個根生的,貪瞋痴。貪瞋痴反過來是三善根,三善根反過來是三毒,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做一個轉變,轉惡為善,轉三毒為三善根,然後要認真努力去做。
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我們要認真學習。總的一句話,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要用真心,這叫學佛。用妄心,就搞生死輪迴,要知道妄心,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輪迴心,六道輪迴就從這麼來的。我不用這個心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口說不用這個心,事實上心裡頭念念都還是有這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不行,這只能說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佛的種子,覺悟的種子,六道輪迴還要繼續幹,六道輪迴還不會中斷。什麼時候真正覺悟,真正明白,真放下了,那就恭喜你,你脫離六道輪迴的緣成熟了,往生極樂世界的緣到了,這是好事。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不必到圓滿成就,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如同法身菩薩一樣的智慧、神通、道力,你就有能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下面說,「感必有應,果必酬因」,這個事要深信不疑,有因就有果,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報。信願持名,感極樂世界,感阿彌陀佛,所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必定現前。人有善願,天有所感,一定能滿眾生的善願。我們的善願不是個人的,是眾生的,念念為眾生,沒有為自己。「是故法藏菩薩感得勝果」,這個勝果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資源非常豐富,一樣都不缺,所以佛能做大施主,有財寶可以布施,而且這財寶是自性流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生生世世,所生之處,均得如下文所得之妙果」。
一開端就說『無量寶藏,自然發應』,無量寶藏不是沒有緣故來的,是「由成如是諸善根故」,這樣感應來的。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到,人生在世,無論大小福報,統統都是自己修學感應之所得。要不然有些人得的很多,有些人得的很少,心就不平了。明白這個道理,心就平了,不羨慕,也不自卑。我不是沒有,人人都有,人人平等,有求必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