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法 (共一集) 1997/9/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0004
「佛法」兩個字,「法」就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是將世出世間一切複雜的理事現象,無量無邊,用一個總代名詞來稱說,這一個字就叫做「法」。「佛」這個字簡單的講就是明白、明瞭。「佛法」兩個字的意思,就是對於宇宙人生一切理事現象都能夠通達明瞭,換句話說,就是徹底究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佛學的術語就是用這兩個字,我們修學佛法也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諸佛菩薩是已經達到的人,已經明瞭的人,我們還沒有達到,還沒有明白,明白的人就稱他作佛菩薩,沒有明白的人就稱他作凡夫。這個事與理雖然是無限的深廣,但是卻在我們眼前。
如今所說的一毛孔、一微塵遍含一切法界,這樣的文字、句子在了義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雖然讀過、聽過,可是不得受用,不能入它的境界,這個原因就是我們自己有業障。業障必須消除,而消除業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你明白了,明白一條就放下一條,明白兩條就放下兩條,明瞭會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更深入的明瞭,可以說一切諸佛如來從初發心到究竟果地,所用的功夫就是這四個字。看破、放下永遠在循環,相輔相成。如果你捨不得,不肯放下,換句話說,你看破就受了限制,你就有範圍,你就不能夠突破。
同樣的一個道理,你看破到某一個層次,你不能將它放下,你就永遠停在這個層次上。就像我們爬樓梯一樣,你看破,上面還有一層,你明白了,明白之後,我把我現在這層放下,我就又往上面去了一層,你不放下這一層,你就上不了上面一層,上去之後又看到上面還有一層,就是這麼個道理。菩薩五十一個階位就好像大樓五十一層,從初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再上還有等覺、妙覺,我們修學證果就像爬樓梯一樣,所以你要捨,你捨,後面就有得。你捨了下面這一層,你就得到上面這一層,得到上面這一層不能住,你一住就不能再突破,所以這個捨得永遠在循環,就是看破、放下永遠循環不斷,做這種功夫。
佛法的修學,行不難,知難,確實是知難行易,所以經典上才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看成佛多容易。可是那個放下就太難了,人不肯放下,為什麼不肯放下?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瞭、不明白,所以他不肯放下,於是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為什麼?為一大事因緣,什麼大事?就是這一樁大事,這一樁大事比了生死、出三界還大,了生死、出三界只是一個階段而已。諸位讀過佛經就曉得,了生死、出三界在圓教裡面講還沒有超越十信位,小乘四果羅漢斷了見思煩惱,只相當於七信位的菩薩,十信裡七信位的菩薩,所以了生死、出三界沒什麼了不起,往後還長。所以大事因緣是令一切眾生明瞭這個事實真相,要放下十法界,不但是六道,放下一切妄想、執著,直趣無上菩提,這是大事,大事是圓滿的佛果。
我們講「佛」,通常一般人是含糊籠統,學佛的人清楚,說成佛,天台四教就有四種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你成的是哪一種佛?藏教的佛還沒有見性,比不上初住菩薩,別教的佛只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所以成佛成哪一種佛,這個不能不清楚。
所以經上講的一大事因緣是講圓教究竟的佛果,從理論上講,凡夫能不能立刻證得?是絕對可能的,在理上講絕對可能的,事上講能不能?事上講也是決定可能的,為什麼不能?你放不下。放不下,佛教你點點滴滴的放,像爬樓梯,放下這一層升一層,再放下這一層又爬了一層,那個徹底放下就像坐電梯一下就上來了,不要經過一層一層的,那個所謂是圓頓根性。無論是利根、鈍根,說老實話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就是捨跟得,你捨你就得,所以你不肯捨,你就永遠得不到,這個道理世間人不懂,真的懂的時候他徹底放下,那個多自在,樣樣現成,一點都不要操心。
李木源居士在此地的成就,憑什麼?我昨天說了一點,說的是果,阿彌陀佛送這棟大廈給他,因是什麼?他能捨。這個人也是了不起的人,七、八年前他得了癌症,醫生告訴他,你的壽命只有六個月。他是一個佛弟子,不貪生怕死,既然壽命只有六個月了,就徹底放下了,生意也不做了,財產統統交給太太了,自己到居士林做義工,在居士林工作不拿居士林一分錢,完全盡義務,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在國外跟國內不太一樣,國內身上帶錢的,國外帶信用卡,他信用卡也不要,也還給銀行,他捨得乾乾淨淨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等了七、八年也沒去。他去檢查的時候,癌細胞沒有了,他也沒有找醫生,也沒有吃藥,感應。換句話說,以前那個身是他的業報身,現在這個身是佛菩薩加持的身,不是業報身,以前那個已經死了,今天是再生。他能捨,他就能得,得的這個捨不捨?這個得的也捨,他沒有放在心上,所以這個人能成就,不是凡夫。
凡夫就不肯捨,肯捨的就不是凡夫,肯捨的說實在話就是佛菩薩。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要從心地裡頭捨得乾乾淨淨,不是把事情不做了,他忙得不得了,一天到晚做不完的事。捨是什麼?心裡面沒有了,一切為眾生,一切為佛法,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這是個在家人,在家的菩薩,我們今天現的是出家相,出家菩薩比不上在家菩薩,那我們很慚愧了。
一定要認識清楚,認識明白,肯捨,敢捨,身體不是自己的,這個東西是什麼?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一個眾生跟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無二無別,你就覺悟了,你就明白了。既然無二無別,一切眾生就是這個眾生,這個眾生就是一切眾生,其中沒有差別相,所以為一切眾生才真正為自己,這才能得成無上菩提,才能得成大覺世尊,唯有大覺為世出世間所尊,這稱為世尊。
所以我們學佛四眾同修,無論在家、出家,要明白事實真相,要能夠捨己為人,我們對於學這個經教就沒有障礙了,展開經本,經裡面的微言大義你就能體會到,你就能看得出來,這個道理就是無私的心。諸佛菩薩沒有一點私的念頭,所以大公無私,真誠、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的心也真誠,也清淨,清淨心流出來的言語、文字,我們用清淨心來展讀,哪有不明白的道理?
自己修持有了功夫,利益眾生這要靠緣分,緣分裡頭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願力,這是第一個因素,因為你有願力,所以才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如果你沒有願力,佛力就加持不上。這種加持要用現在科學的術語來講,就是磁場的相應,在佛法裡叫感應道交,感不是有心去求,自自然然的,所謂是志同道合。
諸佛菩薩們的願望就是要度盡眾生圓成佛道,地藏菩薩所謂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諸位必須要曉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是不是?觀音菩薩沒有這個願力,文殊普賢沒這個願力,那你就搞錯了,所有一切菩薩就是一尊菩薩,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就是一尊如來。為什麼說他作地藏?說他作普賢?就他圓滿德能裡頭的一分而說,這一分稱作地藏,這一分稱作普賢,實際上是圓滿的,大圓滿,所以才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不是說得很清楚明白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我們這個眾生相跟盡虛空遍法界,上至圓滿佛,下至阿鼻地獄眾生,一體。一體裡面還有什麼揀別?還有什麼區分?所以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真實話,決定不是假的。
你為什麼關懷一切眾生?為什麼愛護眾生?為什麼那樣幫助眾生?一體;比世間人父子關係還親切。世間人父母愛護兒女,能為兒女犧牲,觀念當中還是兩個體,佛法裡不是兩個,佛法是一體,這些都是事實真相。大乘佛法裡基本的概念,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然後你對這個世間現象,你才能看得清楚,哪些人的想法與看法、作為,順性的,某些人的想法、看法、做法錯誤的,違背了法性。順性,順菩提道,他走的是正道,他的方向、目標是趣向無上菩提;違逆法性,他走的是相反的道路,錯誤的道路,那個道路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我們要有這種能力觀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才會修學,也能夠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都要看緣分,所謂是「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是他不能接受。什麼叫有緣?他能接受,歡喜接受。緣有淺深不同,淺的是聽了不反對,深一點的聽了能生歡喜心,更深一點的聽了之後他想學;最深的,那個緣真成熟的,他不但想學,他希望要在這一生成就,那個緣就熟了,我們要有這個能力觀察。沒有緣,等待,以善巧方便來培養,來促成,所以諸佛菩薩幫助這一切苦難眾生不著急,他慢慢來,隨緣盡分,功德就是圓滿的。度眾生這個事業長遠,盡未來際的,不是這一生的事情,我們發心也要發長遠心,不能懈怠,不能退轉。心地真誠、慈悲,你的善巧方便自然殊勝,包括研教、講經這些技巧,這都包括在善巧方便裡面。
如果是拿佛法來滿足自己的欲念,滿足自己的自私自利,這個罪過就重了,你用其他的方法來滿足,那個過失很輕,用佛法來滿足,不得了。為什麼?佛法是普度九界眾生,你用這個方法來滿足你的自私自利,你把佛法形象破壞了,這個罪過就是謗佛、謗法、謗僧。那個謗並不是口頭裡毀謗不好,假借佛法名義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都在毀謗三寶,破壞佛的形象,所以這個罪過在阿鼻地獄,這個事情千萬不能幹,後果不堪設想。學佛的人對這一點要深深的認知,不要自己披上袈裟往阿鼻地獄走,那才叫冤枉,但是走這條路的人確實是大有人在,我們要知道避免。反過頭來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要成就無上菩提,要成就圓滿的佛果,不是做不到,決定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要珍惜因緣不能錯過。
你們自己明白之後,將來你們所接觸的這些眾生,你們再輾轉教化,這個功德無量無邊,代佛行化,成就真實的功德。以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來處理這些問題,幫助這個社會,幫助這個世間,這一生你出現在這個世間也就沒有白來了,你自己的生活無論是順境、逆境,你都會得大自在,你都會法喜充滿,今天沒飯吃,挨餓、挨凍,還是法喜充滿,你才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不是一學佛就發財升官,不是這個意思,是明白了。你看世間法裡面孔老夫子讚歎顏回,顏回的日子過得很窮苦,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一簞食,一瓢飲」,「簞」是竹子編的竹簍,用竹簍盛飯,飯碗沒有;喝水的時候茶杯沒有,用瓢,中國大陸你們也許見過,用小葫蘆瓢,那種日子孔老夫子講別人去過就「不堪其憂」,可是顏回,「回也不改其樂」,佛法講法喜充滿。過人不能過的窮日子,他還窮開心,他法喜充滿了,這是什麼?他得道,他明白。
所以明白之後,對生活的富裕跟貧賤是一不是二,他這裡頭沒有差別,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所以他樂。迷的人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他有苦,他的生活再富裕,他還是苦,為什麼?貪而無厭,做了人王還想做天王,你說有什麼辦法?他怎麼不苦?秦始皇、漢武帝還得了嗎?還要求長生不老的藥,你說苦不苦?世間富貴都得到了,他還想永遠保持,患得患失,這個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不知足的人常苦,知足就常樂,顏回知足,常樂。希望大家明白這些道理,過一個真正自在常樂的一生,這個多快樂,多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