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戒律真諦  (共一集)  1997/1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0083

  今天早晨參加我們這一會,有三位新戒,剛剛受戒回來,這受了戒就是正式的佛弟子,不過我們自己要清楚明白,做佛弟子如果是我們一廂情願,佛菩薩並不承認,這個意義就差很遠了,所以受戒一定要明瞭戒律的真諦。佛法裡面常說「萬法因緣生」,佛法也不例外,因緣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條件,許多複雜的條件才現起的眾生相,「眾生相」這個名詞涵蓋了整個虛空法界。而佛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整個佛法也就是將孝道發揚光大,到極處就是圓滿的佛果,所以《戒經》上常講「孝名為戒」。在上古,佛法雖然還沒傳到中國來,中國的古聖先賢對於這個真諦不能說沒有體會,儒家、道家,過去祖師大德們都說他們也是佛菩薩化現在中國,沒有說出這個佛教之名,可是確確實實他們的典籍當中有佛教知識,所以孔孟的教育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對於社會有大利益。

  佛滅度後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中國朝野跟來到中國的法師們接觸,彼此非常的歡喜,非常的欣慰,那就是大家同在一個基礎上,都是立足於孝道,這是佛法為什麼特別受到中國人的歡迎、愛好。儒家所講的,講得含蓄,講得比較籠統,而佛法所講的,非常明顯,非常細密,所以佛陀教育在中國的推行,沒多久的時間就超過孔孟的教育,對中國的文化,對中國的社會,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特別是我們學佛的人,還要從事弘揚佛法的人,因此深入經藏、深解義趣就變成我們這一生努力的方向目標。

  佛法本身區分為「教、理、行、果」,這是「四法」。「教法」,這是經典、講學,這是「教」。「理法」,「理」是理論,要明瞭教學裡面所含甚深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這個環境展開,在空間上來講沒有邊際,從時間上來說沒有始終,正是所謂「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是一個整體,教經裡面所蘊藏的就是這一個道理,這一個事實真相。

  明瞭之後要行,你看看我們在討論經教裡面,有一科叫「修法行事」,「修法行事」就是行經,要把它做到。行經就是戒經,所以你要問哪一部經是戒經?每一部經論都是戒經。任何一部經論裡面都有戒定慧三學,後人把它分為三藏,三藏是勉強而分的,如果嚴格,嚴格的分不出來,每部經論裡頭都包含著四分「教理行果」,既然包括「教理行果」,當然就包括戒定慧三學,你怎麼分法?所以古人分類,這不得已在這一部經裡面看看這個三學哪一部分講得多,從多來分。譬如這部經,「定」講得多的就把它分做經部,慧講得多的就把它分做論學,行法講得多的就把它分做戒學,經律論三藏是這麼建立的。哪一部裡面這三個意思都圓滿具足,但是確實有偏重,哪一邊說的多一點,這個是有的。嚴格來講的時候,每部經論裡面都具足三藏,都具足教理行果四法。

  所以「行」就非常重要,我們要信其教,解其理,修其行,證其果,這個佛法就真正得受用了。「果」就是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就證果了,超凡入聖。從前沒學佛,過的是凡夫生活,現在入了佛門,過佛菩薩的生活。凡夫的生活是迷惑顛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戒定慧,戒定慧的反面是貪瞋痴。戒破貪,定破瞋,慧破愚痴,反面就是貪瞋痴。與貪瞋痴相應的,凡夫生活,那個是搞六道輪迴的,那是搞三惡道的。佛菩薩的生活不與貪瞋痴相應,他與戒定慧相應,與戒定慧相應的,在十法界裡面是作菩薩、作佛。所以我們明白了,與戒定慧相應的生活是佛菩薩的生活,與貪瞋痴相應的生活是三途六道的生活。那我們要問,我們實際的生活有沒有改變?沒有改變,我們還是在一起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飲食,生活在同樣的生活環境裡面,這個沒改變,改變的是什麼?觀念改變了,意識形態改變了,苦樂改變了,迷悟改變了。

  凡夫迷不覺,佛菩薩覺而不迷,迷的人在這個生活裡面有酸甜苦辣,有憂悲苦惱,他在生活裡頭要受煩惱的折磨。覺悟的人是心境平等的,遠離煩惱,遠離五種不正常的享受,苦、樂、憂、喜、捨,他沒有,所以他的生活是平靜的,他的心是清淨平等的,永遠保持覺而不迷,學佛的人跟世間人不同的在這個地方,這是很大的超越,從三惡道超生到佛菩薩的境界,獲得真實無量的福慧。

  世間人一講到福報,一定是有很多錢,發財了,做大官了,以為這是福報,這個不是的,那是他不懂。佛法裡面講的大福是「知足」。我穿的再破爛,吃的東西再苦,知足,那就是大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大福。你今天有億萬財產,你還有求,你沒有福報,你怎麼能跟人家無求的人比,比不上。無求,他到圓滿了。你做了帝王,中國古人所說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還有求,他哪裡比得上一個出家貧僧,比不上。那個貧僧無求,圓滿了,你還有求,差遠了,這個道理幾個人懂得,這是福慧圓滿,前面是一片光明。人還有求,前途是一片黑暗,被無明裹在裡頭。無求的是無明破掉了,展現是大光明藏。一個是趣向一真法界,一個是走的三途六道,怎麼會相同?完全不一樣。

  所以要信教,信教之後一定要明理,明理就是讀經,研究討論。道場無論大小,如果能掌握「四法」,信「教」、明「理」、奉「行」,後面就有證「果」,這個場所叫道場。這個道場裡面,弘法、護法的都要這樣做,都要深入經藏、深解義趣,那就如法了。如果說弘法的人做到了,護持的人沒做到,這個裡面就存在著矛盾,就有隔閡,相處就相當困難,佛法的弘揚發展當然受到阻礙。所以學生在學校裡為什麼天天要上課?道理在此地。道場就是個學校,每天要講學,每天要上課,無論是弘法、護法,不能缺課,還得要認真努力去學習。能解不能行沒有用處,還不如一個能行不能解,有這種人。你叫他怎麼做,他依教奉行,道理他不懂,可是行久了,他就有悟處,他一樣能證果,證果,記住,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現前就過佛菩薩的生活,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如是示現。這種生活就是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過哪一種的生活,他都能過得很安穩、很快樂、很自在、很幸福,這就是同類同行的最佳榜樣。

  你要問那到底要怎麼做法?《華嚴經》上五十三參做出一個樣子給我們看了,這五十三尊佛以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示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他們表演的就是現實的社會現象。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生於富貴的過富貴生活,生於貧賤的過貧賤生活,各個人安分守己,互助合作,展現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親切,這就是世人最好的模範,最好的榜樣,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經教的理論方法如果不能變成實際的生活,那這個經教就沒有價值。佛法稱為世出世間第一殊勝,就是它有圓滿的價值,它的功用效果都達到百分之百,沒有絲毫欠缺。世間的教學有許多用不上,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念了那麼多年,學了那麼多東西,有幾樣我們生活用得上?有幾樣對我們將來在社會上謀生工作用得上?大多數都用不上,所謂「所學非所用」,那麼這個教學就不是圓滿的。雖然有利益,這個利益只佔百分之幾而已,不像佛法是圓滿的,真正是百分之百的受用,這是佛教育的殊勝。你要不會用,那你是對於經教不了解、不透徹,透徹明瞭,你就得到全分的受用。

  歐陽竟無大師所說,「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句話有道理,他這個話是在民國初年講的,距離現在八、九十年。近代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大概是在二十年前講的,這個不太遠,他講真正能夠解決今天世界的社會問題,唯有大乘佛法與中國的孔孟學說,這是出自於外國人之口,他這個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諸位知道天主教是決定不祭拜祖先的,在台灣那個時候天主教的樞機主教于斌,于斌在歐洲參加這個會議,聽到湯恩比這一句話,回到台灣來之後提倡祭祖。我們那時候感覺到很奇怪,天主教怎麼祭祖?原來是受湯恩比的影響,所以台灣天主教祭祖。一個人不愛祖先,怎麼會愛父母?不愛父母,怎麼會愛世人?哪有這種道理?這是儒家的教學。

  中國的政治制度非常好,可惜沒有人去研究,大家把這個東西捨掉,丟掉了。我早年跟方東美先生,時常聽到方先生讚歎《周禮》,《周禮》要用現代的話說,周朝的憲法,周公制定的,周公為周朝制定這一部憲法。方先生說,如果周朝末代的這些帝王還能夠繼續不斷遵守這個教訓,周朝不會亡國。在中國歷史上享國時間最長的,周朝八百年。他這部東西好,方先生講,今天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憲法制度,都沒有辦法跟《周禮》比。我雖然聽方先生講了,一生當中聽他大概有十來遍,所以印象很深。《周禮》,我沒有研究過,也沒有讀它,「三禮」當中我只讀過《禮記》。儒家的禮跟佛家的戒律相似,在這個經典裡面屬於行經,那是要照做的。

  我把方老師這個苦口婆心之話傳給你們,你們年輕,將來有機會看到這些書可以翻翻。這一些典籍都是文言文寫的,文字比佛經深得很多。佛經當年的翻譯,翻經的大師已經顧及到了,普及化,所以可以講是用當時的白話文,最淺顯的文言文。在中國文學史裡面稱佛經叫「變文」,是一種特殊的體材,所以佛經容易看得懂。你要拿起古文,像《古文觀止》,隨便哪一篇文章跟佛經來對比,佛經容易懂。現在還有很多人,「為什麼不把佛經翻成白話文?」這已經是當時的白話文,你不是生在那個時代,你生在那個時代就懂得。所以為了大眾化、普及化,翻經的大師已經用了很多心血。

  所以最重要的,我們是要明理,依教奉行,然後在生活上解脫了,遠離貪瞋痴慢,使我們的思想、行為、生活都與戒定慧相應,這叫學佛,這是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而佛法的大根大本是在孝道,對孝道一定要有透徹的認識,明瞭後你才歡喜奉行,你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正常的生活,這樣去做才是正常的行為。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來跟大家說明「孝」字,這是世出世法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