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自重自愛,勇於改過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23/3/31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27

  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我們翻到十九頁,第二十三句開始。

  【二十三、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我們現在學習的這幾句都是在談真實的學問,這些句子對我們都有指導意義。我們翻到《論語講要》第十九頁,我們依據李炳南老師的《講要》來學習。這一章講法有二,其一、『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個「重」是莊重,「威」是威儀,君子不莊重,則無威儀。一個人不自重、不自愛,就會比較放縱、比較隨便,吊兒郎當,那就沒有威儀了。『學則不固』,這裡的講法,這個「固」是閉塞的意思,閉塞就不通達了,就不達於理,所以不莊重。所以求學則不閉塞,「學則不固」,學了之後就不會閉塞了。

  我們說「禮者,敬而已矣」,學了禮就知道恭敬,首先恭敬自己。佛家講尊重己靈,尊重自己的佛性;用儒家講,尊重自己的明德。從佛家來講,禪是佛心,經是佛言,戒是佛行。所以依照戒律來處事待人、來修養自己那是自愛,因為佛行就是隨順自性的行為;違背戒律那就是違背自性,違背自性就造業了,就不自愛了。隨順戒律就是隨順自性,不糟蹋自己。儒家學習的目的,也是要恢復自己的本性、明德。怎麼恢復?依照禮教,《論語》說的「約之以禮」,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不要違背自己的明德。所以師長有說過,沒有戒,就沒有佛法了;沒有禮,就沒有儒家了。所以能夠好好求學,好好學禮,就不會閉塞。這個固是閉塞。

  接著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鄭玄,這是漢朝的大儒,說這個「主」是親,「親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為師」。因為「學須有師,又須交友」,所以良師益友是我們求學很重要的增上緣。「無友不如己者」,這個「如」字在古註當中有不同的解釋,「一作似字講,茲從之」。「不如己,指在修養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講求忠信,彼則講求詐術,彼我志不同」,就對方跟我的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結交為友」,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無友之無,舊文作毋,義為勿。無友不如己者,即是勿交與我道不同之人為友。」俗話也是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結交都是志趣正確相投的朋友,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互相切磋,給與好的影響。就像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佛陀講到,能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身邊都是諸上善人,每天受他們薰陶,不進步都難。我們想像一下,你的右手邊是普賢菩薩,左手邊是文殊菩薩。我想我不可能打瞌睡了,這個慚愧都來不及了,不可能去夢見周公了,最起碼還要效法一些。

  「人有過,而不自知」,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像我們看俞淨意公,他都四十七歲了,他一身毛病,他自己看不出來。幸好他對灶神爺很恭敬,感得灶神爺來點化他。所以「師友知而告之,則勿憚改」,老師、朋友告訴我們,護念我們,那我們就不要害怕去面對,去改過。假如我們不改,老師跟同學,人家顧及我們的面子,以後可能就不給我們講了。《論語》也有另外一句說,「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這良師益友,甚至我們的親人,很愛護我們,這個法語之言就是要護念我們,提醒我們的缺點。當然,人家為我們好,我們會說謝謝、謝謝你的提醒,這是從之。但是不能只是說謝謝提醒,之後依然故我,還是沒有改,等於是那個謝謝提醒也是言語當中糊弄過去了。我們假如是真心謝謝對方的提醒,就不辜負他的好意,會把這個提醒放在心上,去鞭策自己。所以連感謝別人都不能是表面應付的,要發自內心的。所以「憚,難也。有過,勿難於改」,這個難就是不要畏難,不要怕去改。鄭玄註這個憚用「難」,用得好!代表他是改過的過來人,他知道改一個過不簡單,改一個過像扒層皮一樣。沒有這種感覺,那還沒有下個決心改一個過。真的改過的人,應該都會有這種感覺。

  這個《佩玉編》,弘一大師針對兩個讀書人寫的讀書筆記挑重點。弘一大師是高僧,他不會沒事找事做,他會去挑這些精華,其實都是護念我們後世的學人修學,都是做人做事、求學問的重要關鍵。我們看第一句,就第一句就好了,提到這個讀書人說的「二十年治一怒字」,對治這個瞋恚心,對治發怒,「尚未消磨得盡」,用了二十年功夫,這個發怒還沒有調伏徹底,以是知克己為難。我們都知道克己復禮,但是要克制住這脾氣不簡單,得下大功夫。我們想一想,這個發怒不克制掉,一發怒,火燒功德林,等於功德都聚不起來了。假如我們昨天發怒了,那就放火把功德燒掉,得重新再積了。我們剛剛說「君子不重則不威」,要自重、要自愛,不能常常拿著一把火把自己的功德給燒了,所以改一個過不簡單。當然這個讀書人說「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大家不要聽完這句話,說「對呀,所以我改不了脾氣很正常」,那就麻煩了,拿著這一句來當藉口。所以修行要善用自己的心,不能常常拿著經典或者祖師大德的話作藉口,那別人就不好再說什麼了,別人也不好提醒我們什麼了。

  雖然這個怒很難對治,但是每一次都要全心全意去對治它,要有不貳過的態度去對治它。就像夏蓮居老居士說的,我們要改過,要修道,要發大勇猛心,立決定志。我這一生決定要對治習氣,我這一生決定要出輪迴,我要勇猛去改過。而且要不顧生死,不計成敗,死都不怕,就怕又發脾氣;死都不怕,就怕這個習氣又現前了。「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這個叫不顧生死,要下到這樣的功夫。還要不計成敗,就比方說我下了決心,我不顧生死去對治脾氣,也不是馬上脾氣就沒了;又犯了,犯了之後不要去糾結,哎呀,我怎麼又犯了,很沮喪,又沒信心了,這個都是妄念煩惱在相續。所以不計成敗,又犯了,再警惕就好,犯了就過去了,不要再糾結,安住當下,還是不顧生死的去對治它。這樣「始有相應分」,我們的心才慢慢不被這些習氣控制住,才慢慢能跟真心相應了。所以不要畏難,不要害怕改過。黃念祖老居士說,修行都要打碎另造。這個都是過來人的話,這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我們各人去感受。我看到這個打碎另造,這是修行必經過程,我想想我好像還沒打碎,所以還差得很遠,得要更下功夫才行。

  又有一個講法,「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這另一個講法提到,「君子不莊重,則無威儀,學則不堅固」。上一個固是閉塞,這一個固是堅固。所以我們不自重,沒有威嚴,行為很散漫,這樣學就不能堅固了。要讓這個學能堅固,「須以忠信為主」。「主忠信」,《皇疏》註:「忠信為心,百行之主也」。所以「以忠信為主,所學則堅固,其人則能莊重而有威儀」。為什麼說呢?我們時時忠信存心,我們一切的行為就不一樣了。大家想一想,「忠」,盡心盡力,一個人心裡面假如常常想著我要忠於自己的佛性,我要忠於我的父母、家庭,有這個心的人,「身有傷,貽親憂」,不能讓父母操心;「德有傷,貽親羞」,他會不斷提升道德學問,不讓父母操心。這是他對父母的忠,他對家庭有責任感了,這樣的人會隨便嗎?會放縱嗎?包含他忠於自己的國家、民族,包含忠於佛法、忠於佛陀,我是佛弟子,不能給佛陀丟臉;不給佛陀丟臉,我要勇猛精進做表率。你看他有這一份心,他的行為會偏頗嗎?他會戰戰兢兢。所以這個忠信存心是百行之主,你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忠信發出來的,這樣的人有威儀。像我們離開自己的國家,人家一看到我們都是Chinese,假如我們在機場裡面大吼大叫的,其他種族的人一看,這個Chinese就是這樣,那是羞辱我們自己的民族,這就不忠了。

  再來,我們看這個「信」。「我對我另一半有信諾,我要守」,他對家庭就有責任;「我一定要把我的孩子教育好」,他內心裡面有這個信願,他一舉一動不會隨便,都會給孩子做好榜樣。這個信,就是自己曾經許下的信諾,發過的願。比方說我們學傳統文化、學佛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我發出來了,我要守信。所以忠信是一個人修學的動力,禮義是標準。我怎麼修?以禮義為標準,這些儒家講的禮教,以這個為標準。義,合情合理合法,這個為標準。動力在哪?忠跟信是動力。所以我們要想想自己在內心裡發過的願不能忘,已經跟親戚朋友,甚至於跟學生、跟大眾承諾過的事,「凡出言,信為先」,我們要盡力去守好。

  接著說,「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個講法跟前面一樣。這裡舉到漢朝揚雄,揚子的《法言.修身篇》有講到,「人須取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就是言語不會亂講,言語首先有法度,要講話不妄語,不能講謊話。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言語講出來一定是對別人有利益的,不會講沒用的話,不會講閒話,而且講出來要考慮到「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這是講話的態度。所以我們看《中庸》裡面,這個都是指導我們怎麼學成君子、聖賢,「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你所講的話可以讓天下的人取法,行為可以讓天下的人當準則。大家想一想,一個人假如自己的言行都有這樣的期許,這個人很穩重,不會亂來、不會隨便。

  所以這裡有提到四重,「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他重視德行,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不隨便,這個人有德。就像我們一言一行都依照戒律,不違犯。「貌重則有威」,重視自己的儀容,不隨便,他就有威嚴。《論語》的另外一句也講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這個臉色要溫和,不能臉上有殺氣。臉上有殺氣就不是貌重了,臉上有殺氣就犯了殺戒。五戒首先是不殺生,所以佛家講「面上無瞋供養具」,你臉上沒有脾氣,沒有瞋恨,像彌勒佛一樣笑口常開,這個也是貌重。色思溫,貌思恭,你的舉止都很恭敬,這叫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就是我們的嗜好我們也是很重視,這個人就有值得人家學習的地方。這個可觀就是說有優點,有可以效法學習的地方,很有看頭。這裡有舉到,這個好字是嗜好,「嗜好高雅者,如琴棋書畫等,則有可觀」。因為他都是「游於藝」,這些藝術技能,他是透過這些嗜好修養自己的德行。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彈古琴彈得很好的人,然後動作很粗魯,大大咧咧的,大家有看過嗎?我相信他彈不好的。你看《禮記》裡面講,以前讀書人「不徹琴瑟」,代表每一天都要彈彈古琴,陶冶性情。我年紀大了,現在學古琴有點慢了,留給年輕人學。因為中華文化是重禮樂教化,尤其這個古琴,對人心性的陶冶幫助非常大。假如一個人他的嗜好是吃喝玩樂,我看你就別跟他太靠近了,「無友不如己者」,到時候把我們的吃喝玩樂都調出來。所以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去接近他?自己已經如如不動,這些吃喝玩樂都不動心了,你不會被他轉,可以轉他了,這個時候再去幫助他。千萬不要要度眾生,最後被眾生給度走了。我們要幫別人,還得度德量力,知道自己現在的功夫怎麼樣,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好,這個是李炳南老師《論語講要》的教導。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給我們的指導。大師講到,自我期許,就期心,期許自己能夠今生成為大聖大賢,這樣叫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自重是什麼?我這一生絕對要成聖成賢,我絕對不做隨波逐浪之人,這是儒家的標準。佛家呢?我這一生一定要成佛,這叫自重,叫尊重己靈。祖師這句話很有味道,「戒慎恐懼,名為威」,一個人有威儀是什麼?戰戰兢兢。就像《了凡四訓》講的,「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他時時想著「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想著天地鬼神都在,他會不會亂來?這個叫威,戒慎恐懼,名為威。《了凡四訓》很好,要多讀,尤其那個序文,你要多讀幾遍,印光大師教導的。你看印祖講,一天之內,「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妄念邪念一出來,就障礙自性了。所以你看這一段話,代表我們每天面對境界就是要戰戰兢兢,不能掉以輕心,這種心境就有威儀了。印祖還期勉我們「現生優入聖賢之域」,我們這一生要契入聖賢的境界。什麼是聖賢?演什麼像什麼,當兒子像兒子,當丈夫像丈夫。聖賢就是敦倫盡分,每個角色都盡心盡力做好,給家庭、給社會表法,這是聖賢人。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這一生因緣圓滿了,求願往生西方作佛。印光祖師這個期許,就是自重自愛了。

  接著大師講到了「始覺之功」,就是我們開始覺悟了,開始修身,「始覺之功,有進無退,名為學固」,學習怎麼才是穩固?不會退步,都一直進步,精進。怎麼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那就是要勇猛精進不懈怠。所以「倘自待稍輕」,就是對自己掉以輕心了,「便不能念念兢業惕厲」,那可能正念就守不住了,就會又回到迷惑去了。所以像印祖講的,每一天萬境交集,一不覺察,很多違背自性的邪念妄念就來了,這樣我們就會往後退了。而這個裡面最重要的,以不自重為根本的病。真正自重自愛了,不願再糟蹋自己,不願再隨順煩惱習氣了,有這一份自重,就有鞭策自己的力量。

  所以「主忠信」,這個忠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就是常住在自己的真心當中,忠於自己的自性,要正念分明。「信則的確知得自己可為聖賢」,這個信就是不懷疑自己,淨土宗講的信願行這個信,蕅益大師「六信」,第一個就是信己。所以的確知得自己可為聖賢,不懷疑自己,正是自重之處。既能自重,期許自己這一生要成聖成賢,印光祖師說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有這樣自重了,那更需「親師取友」。知道珍惜良師益友的緣分,然後勇於改過。所以這個「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三個教誨都是對症的妙藥。就是我們一些煩惱習氣,這三句教誨都是對症的良藥。

  所以「故知今之」,現在的人很高興朋友不如我,或者畏難、不願意改過的,這個都是什麼?都是屬於看輕自己,屬於不自重。這個人什麼叫自重?「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要恥不如佛陀,恥不如堯舜,怎麼可以很高興說張三不如我、李四不如我?這個都是自輕,看輕自己,沒有跟聖賢、佛菩薩比。不勇於改過,這個都是自輕,不自重了。這裡又另外有比喻,「又主忠信」是主要的藥,良藥。「友不如」,就是朋友不如我,或者害怕改過,這兩條都屬於「藥忌」,就是你吃一個藥有忌諱。比方說你吃這個藥,你不可以吃香蕉,或者不可以吃什麼,不然這藥效就大打折扣了,這個是比喻藥忌。其實我們去感受感受,一個人忠信存心,他會盡心盡力,他會守承諾;他假如還害怕改過,那這個藥就沒啥效了,這個忠信就大打折扣了。然後每天只想著張三不如我、李四不如我,都跟不如自己的人在那裡比來比去,沒什麼志氣,這自滿了。好,這是蕅祖給我們這一句的教導。

  所以每一句經文都有滿深的含義在裡面。師長有說他親近章嘉大師,感覺大師很有威儀,讚歎大師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假如一個人常常都在禪定當中,大家想一想他有沒有威儀?每個人看到他都肅然起敬,很有威儀。我們親近過老和尚的弟子們,都能感覺到老人家很定,很慈祥,非常安定,我們一到他老人家跟前,好像浮躁的心就比較調伏下來了。我們要以章嘉大師為榜樣、以老和尚為榜樣,怎麼做?就跟蕅祖剛剛說這個「忠」,忠於自己直心、正念、真如,就是自己隨時都是保持在正念當中。一個人保持正念,他眼神炯炯有神。可是人假如妄念進來了、邪念進來了,這個眼神就會晃,會閃爍。所以章嘉大師為什麼這麼有威嚴?他正念分明。師長說的,他嘴巴都在動,金剛持,他持咒沒有間斷的。當然,大家都知道章嘉大師在用功,我們不要跟親戚朋友在談話的時候嘴巴一直動,人家想這個人在幹啥?他在罵我嗎?我們的言語動作不要造成別人誤會。我們是修念佛法門的,怎麼樣有威儀?只要心中的佛號都沒有間斷,就有威儀了,你沒有妄念了。不知道在座有沒有親近過海賢老和尚的同修?賢公一定很有威儀的,他的佛號不中斷。

  所以我們怎麼自重?我們怎麼有威儀?要讓正念分明,佛號盡量不要中斷,這是真正自愛、自重,有威儀了。因為你不念佛就打妄想,「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有時候佛號一失掉,一個妄念起來,相續,過了好幾秒鐘才覺察過來,趕快再拉回來。所以要深深喚醒自己的佛性,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所以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不管是儒家還是佛家的教誨,你把這個教理研究好了,接下來怎麼落實?怎麼落實還是要老實念佛,「六字統攝萬法」,你要把這些句子落實,你還是得要念佛的方法。比方說我們剛剛說了要忠於自己的佛性,要忠於另一半,要忠於家庭,那你不老實念佛,妄念邪念一進來了,你怎麼忠於自己?你怎麼忠於另一半?你怎麼忠於這個家庭?妄念邪念一多,你怎麼盡心盡力照顧好家?要妄念邪念愈少,言行才會在道中,還是要以能守住正念為根本。怎麼守住正念?我們現在的方法,得老實念佛。

  好,我們再看第二十四句:

  【二十四、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於義,可謂學矣。】

  這個是曾子的教誨。我們想一想,孔子曾經只讚歎過一個學生好學,就是顏回。而且孔子讚歎他好學,是從哪幾個角度讚歎的?這是我們自己要去觀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好學不是讚歎他每天看書十二個小時就好學了,那只是一個相而已。你每天念佛,我每天念一萬聲,那也是只是一個相而已。更重要的是什麼?能夠把這個妄念調伏,重實質。你每天在那裡趕一萬,趕得心慌意亂的,這個也不見得有功夫。你搞到最後「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這個學字,就是學覺,要覺悟。所以今天我們在那裡念佛,念啊念,好勝心在念,他念一萬,我要念一萬二,我得把他比下去,你這麼念,提升不了自己的心境。這覺悟,要放下貪瞋痴,這叫真學問。所以不遷怒,放下瞋恨,察覺有一點情緒,馬上就要把它轉成正念,這叫不遷怒。有一點不舒服上來了,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讓這個瞋恨心再相續。不貳過,那就勇於改過,已經犯的錯不再重犯了,這個是不愚痴。

  所以孔子讚歎顏回好學,都是讚歎他不瞋不痴,也讚歎他不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代表顏回對世間五欲六塵不貪著,他安貧樂道。你看孔子對顏回的讚歎都在不貪不瞋不痴。讓自己的過一直在重犯,太愚痴了,沒智慧。你看曾子是傳承孔子的,所以什麼叫學問?我們再來看曾子這一段就很有味道了,『君子攻其惡』,用這個「攻」字,就是要盡力去對治自己的缺點習氣,盡力改正自己的缺點習氣,叫攻其惡。『求其過』,檢點、反省自己的過錯,求其過。而且「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已經經歷過的事情,錯在哪搞清楚,以後不要再犯,不然我們會重蹈覆轍,惡性循環,同樣的問題一直在犯。

  當然,除了自己反省之外,我們剛剛提到的「無友不如己者」,身邊有良師益友,我們常常可以主動請教。「聞譽恐,聞過欣」,人家提醒我們的,我們感謝、去改。「直諒士,漸相親」,很多正直的這些良師益友就願意來護念自己了,這是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就盡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到的,只要這個學問、這個能力對眾生有幫助,我盡力突破自己,提升自己來利益眾生。像我們台灣張有恆教授,他當時已經六十歲了,師父上人交代他要學、要弘揚《群書治要》,《群書治要》是觀世音菩薩救急的。這個《群書治要》當中,他首先帶動大眾學《孝經》,接著學老子、莊子,結果第三帶著大家學《易經》。他已經六十歲了,他有提到,一開始看《易經》像看天書一樣,很多不懂,但是師長交代他的,而且師長說這部經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他還是下功夫去學了。所以「強其所不能」,盡力突破自己本來不會的、本來不能的,只要對眾生有幫助。後來過了幾年,他到英國漢學院教書的時候,他看到什麼情景他就說這是六十四卦的哪一卦,都能跟這六十四卦結合在一起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的願力是很大的,尤其孝親尊師的力量是很大的,老師交代的事全心全意的去做。

  『去私欲』,去除私欲。所以師長說的,要入佛門,入佛門才是真學問,首先要把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就是去私欲,「五欲六塵」,這個就是去私欲,「貪瞋痴慢,名聞利養」,名聞利養也是私欲。所以這個「去私欲」,具體的就是老和尚指導的,放下這十六個字就去私欲了。然後『從事於義,可謂學矣』,符合道義的事,當下去做,盡力去做,毫無保留的去做,「從事於義」,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真實學問。義就是應該的,五倫、十義,在五倫當中,都有我們應該盡的本分,盡力去做,這才是學問。我們前面講的,「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個都是從事於義。五倫都是本分,所以印光祖師特別強調學佛之人要敦倫盡分,這個就是從事於義。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