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禍福相倚,轉化微妙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23/3/2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18
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我們看《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九頁。我們修身,首先是明理篇,我們一起學習到乙、「知因識果」。
因果教育,在我們這個時代顯得特別重要。師長老人家常說,倫理道德教育,讓人恥於作惡。還有倫理道德觀念,還有羞恥心,覺得違背五倫八德不能做。這個羞恥心的培養有一個過程,而因果教育讓人不敢作惡,因為他產生敬畏的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不敢做壞事情了。所以因果教育現在是刻不容緩,不然整個社會的風氣似是而非,不先扎因果教育,很可能就隨波逐流了。而且倫理道德教育,也應該結合因果來彰顯。像《易經》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可以彰顯,遵從倫理道德,這個家族很興旺。就像印光祖師在《文鈔》當中常常提到范仲淹的風範,他的後代都很興旺,必有餘慶。范仲淹以誰為榜樣?以竇燕山為榜樣。大家看,彰顯這些榜樣的力量很大,後世的人都效法他們。
所以孔子在《論語》當中說的「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你把善的、把好的樹立起來,大家就懂得效法。「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大家懂得起而效法。「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你看言語之間就是個心態不同,得到的結果差別非常大。道人善,大家都是隨喜功德的風氣,來效法這些榜樣。揚人惡,帶動的風氣大家都是批評別人,你批評的話出去了,總有一天到對方的耳朵裡面就結怨了。所以我們學習仁厚,不忍去批評別人。尤其我們是要求生淨土,心淨國土淨,要心地清淨。心要清淨,這個口業要守好,我們守不住口業,每天這個心都是起起伏伏;而且批評別人,很可能瞋恚、傲慢隨之而起,瞋恚心一起來,「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不能跟自己法身慧命開玩笑。所以《無量壽經》指導我們身口意三業,排在第一的是「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口業對清淨心直接相關。口業守不住,你做再多的好事,都折掉了,都流掉了。有一位修行很好的女比丘尼好像有提到,女子能夠守住口業,成佛一半。這些對我們的提醒,我們懂得珍惜,福在受諫,我們珍惜她們的提醒,這些都是過來人,我們就是有福報的人。最大的福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黃金鋪地,這麼好的生活環境,這是我們一定要掌握住此生最重要的因緣。「成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海賢老和尚這些法語都很珍貴,我們不能口頭上講而已,要把它放在心上。跟成佛無關的事,甚至是會障礙自己成佛的事,不能再做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因果教育的重要,而且孩子要從小就要教。師長都回憶,他很小的時候媽媽帶他到城隍廟,城隍廟裡面應該都有地獄變相圖。成德小的時候,我們高雄當地有春秋閣。春秋閣很特別,它的建築是一隻龍、一隻虎,那個很長的兩個建築物。你走進去,走進去龍虎裡面,它的牆壁上就是畫地獄變相圖。小孩子很單純,一看到,哇,這個真像!你造惡要到這樣的地方去受報,他的敬畏心就起來了。所以周安士先生有說,「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諸位同道,我們聽到這一句話,就知道因果教育的分量了。從誰開始去推廣因果呢?求人不如求己,而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自己也是有一個思考的慣性,比方說請佛住世,我們這個思考容易向外。自己又會想,誰比較可以,請誰來承擔呢?這是一個慣性。後來這個慣性被師長老人家給教導糾正。因為有一次在高雄淨宗協會,剛好晚上要聽道公長老講經,留在學會吃晚飯,邊吃飯邊聽經,剛好師長就講到「請佛住世」。這麼巧,剛好播這一段。其實人世間沒有巧的事情,這其中應該都有佛菩薩在加持,而且佛菩薩的加持是平等的。大家相信嗎?現在點頭相信了,真正遇到境界還要提起來才好。不然遇到一些境界,這個佛菩薩偏心比較疼誰。我真的就遇到這樣的同修,他就跟我說阿彌陀佛比較疼你。我說你這一句話會下阿鼻地獄的,這叫侮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會偏心?他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信為道源功德母」,你相信佛菩薩是同體大悲,相信他是無處不在,他是清淨法身,一切法都是我的身,當然他無處不在。相信這個真相,你隨時跟他起感應道交,所以這個信很重要。你不相信這個真相,你就有可能產生消極負面,哎呀,你看佛菩薩都不理我了。這一個念頭是煩惱,就把佛菩薩的加持障礙住,甚至於還相信自己的想法,覺得佛菩薩偏心,那這個念頭就造業了。
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這句話很重要。我們的念頭有疑了,有不相信了,煩惱就會起,接著就是造作罪業。我們剛才講口業,還有意業,懷疑佛菩薩,這個念頭就造業了。所以《了凡四訓》裡面舉衛仲達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去體會。衛仲達有這個因緣,被找到陰間去了,陰間的官員拿秤來,因為陰間都有兩本簿子,每一個人行善的記錄跟造惡的記錄。結果,造惡的那個記錄的卷宗裝了一間房間那麼多;行善的只有一卷,跟筷子差不多,一卷而已。這個陰間官員看了,很不高興。結果一拿去秤,反而那一卷比較重,整間房間的惡比較輕。衛仲達先生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還不到四十歲,怎麼會有這麼多惡?這個官員說,「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真的有把這一句話放在心上,就會在念頭當中下功夫。沒有珠不離手的人就是沒有把這一句話重視,要不就是他已經功夫成片了,只有這兩種情況。他不用佛珠了,他就一聲接一聲;要不就是不夠重視這一句,「一念不正即是」。
因為「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念佛,我們就打妄想,打妄想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了。所以念頭當中不能起貪瞋痴慢疑,「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無量壽經》這些話我們要重視起來。但是不念佛,這個妄念、邪念就上來了。修行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得過且過。所以《三時繫念》這一句話要重視,給我們重要的提醒。須臾背念佛之心,只要不念佛,剎那就是結業,結輪迴業的地方。夏蓮居老居士講到,「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了,念是悟了。迷即不念,迷的時候就不念了;警覺性起來,悟即念。真的提醒自己,隨忙隨閒,不能離開彌陀名號,那就佛號愈來愈多,妄念愈來愈少。修行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佛號很陌生,愈來愈提得起來;妄念邪念,沒找它,它就自己來了,很熟,慢慢變陌生了。我們要用功,用功到我上一次生氣什麼時候想不起來了。假如說,我剛剛才發完脾氣,這個要積功累德就不容易了。尊重己靈,尊重自己的佛性,不能再隨順煩惱習氣了。尊重己靈,就是菩提心,自愛自重。
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要弘揚因果教育。剛剛跟大家提到了,一講到請佛住世,自己的念頭就是往外走了。結果師長一分析,全世界那麼多人,能聞到佛法的有多少?聞到佛法又是聞到正法的,佛法現在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又聞到正法;聞到正法當中,又能聞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這樣子較量下來,師長說,你不請自己住世,你要請誰?這段開示是當頭一棒。《了凡四訓》說,「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求要從根本去求,心是根本,「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我們這個念頭要往內,這正確的。往外,捨本逐末了,往外很可能就會去攀緣、去討好,這個都是錯誤的方向。佛法、傳統文化是內學,要向內,「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接下來這些句子,都是彰顯因果道理的。我們講到第九句,這是出自老子《道德經》:
【九、禍兮福之所倚。】
災禍現前,其實福氣也依靠在旁。註解裡面講得很好,這個福因禍而生,為什麼?因為「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善行道,則禍去福來」。所以這個禍福的轉化很微妙,在念頭上。我們不少同修學佛為什麼?家裡有人生重病了,或者家裡有人去世了,這些從相上看好像是禍,可是這一家人或者當事人能夠悔過責己,可能就是他或者他們家這種正法因緣成熟的時候了,或者是懂得反省人生的時候了,所以禍兮福之所倚。上次跟大家提到有一個電影明星,他都向外求,要去搞好關係,一天應酬好幾攤,最後眼睛都快瞎掉了。但是就在那個時候,把人家送他尤其是老和尚的這個經教打開來看,他開始反省,開始懂得布施,命運就轉了。好,下一句講到:
【福兮禍之所伏。】
註解裡面講「禍伏匿於福中,人得福而為驕恣」,人在享福的時候驕傲了。驕恣,這個恣就是放縱欲望,則會福去禍來。我們常說驕奢淫逸,這些很容易出現在富貴家庭當中。所以教富貴子弟比教貧窮子弟難,因為他有福報了,你不懂得教,這些習氣都會出來。這個不能存僥倖的心,應該不會吧?這個應該不會,我們警覺性就不夠高了。清朝漢人當官,當到最高的就是曾國藩先生,這麼富貴的人家,他的家教是很謹慎的。不能睡懶覺,你看,他就不會放逸了。再來,家事都要自己做,他不會作威作福。你看家事都是僕人做的,頤指氣使,「趕快!去給我做那個」,這驕傲。我們有一個同修,他父親警覺性很高,很有教育敏感度。因為奶奶年紀大了,請個人來協助幫忙,結果他小的時候,比方說盛飯,他就叫那個照顧他奶奶的人去盛,就被他父親呵斥了,小小年紀不自己去弄?防微杜漸。他小小年紀,什麼事情就要使喚人家去做,對他不利。所以教富貴子弟的父母,教育的敏感度要很高。是敏感度要提高,不是變成神經質,不是變得很緊張,這個過猶不及。我們很容易從太放縱,一下子又搞得緊張兮兮的。
我們看《孝經》當中提到,「諸侯章第三」,諸侯那是福報很高了,負責一個國家。「在上不驕,高而不危」,不能驕傲。「制節謹度」,制節,做什麼事情還是要規矩的;謹度,生活不能奢侈,要有節度。「滿而不溢」,你縱使是很富貴,不會衰敗下來。「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你地位高,很謙虛,這個才保持得住。我有一個好朋友,大我一輪,也是屬牛的,他當警官,曾經被派到一些部長級以上的這些大官家裡面去保護他們。他們看到、接觸到很多都是這種級別的官員,結果他們就發現,比方說這個官員的孩子,車子開出來了,「麻煩你一下」,開門這些,後代很客氣的,這個官員會繼續升上去;假如這個官員的後代,那個口氣「快一點,慢吞吞的!」對人家很凶,都是使喚別人的。人家也是公務員,只是派到你們家來服務的。你對他態度這麼不好,只要後代是這樣,這個官員就會下來了,甚至會出事。所以這一句,「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有道理。「滿而不溢」,你不會太奢侈,懂得節儉,「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你保住富貴,你才好去照顧百姓們。就好像一個企業主,你底下員工幾百上千,你有這個富貴,你才能夠照顧好他們。所以不能驕傲,不能奢侈。
我們看這一句當中,『福兮禍之所伏』。漢朝有一個官員叫霍光,他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弟弟。漢武帝要走以前,把輔佐漢昭帝,輔佐皇帝的大權交給霍光,你看他權力大不大?這個皇帝上來不適合,他可以廢掉皇帝,這個權已經高到極處了,當然他自己也是戒慎恐懼。可是後來他的太太去世了,另一個太太上來,叫顯,這個太太很貪心,結果霍光還縱容了這個太太。所以俗話說「靡不有初」,很多時候都有很好的開始,但「鮮克有終」,能夠保持到最後的不多了。一個人初發心很猛,能繼續保持不容易。一個家庭它可以興旺起來,但是可以像范仲淹先生這樣保持幾百年不衰,也不多了。因為會讓自己跟家族墮落的因素、因緣不少,比方我們剛學完的「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一個人只要染上這些玩樂的東西,就很麻煩了。現在不少家庭很頭痛,孩子都沉迷在這些電子產品。為什麼現在問題很難解決?因為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都怪成德沒有早一點跟大家一起交流《群書治要》,《群書治要》都是教防微杜漸,看事情看得深、看得遠。
當然,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發生的已經發生了,不要懊惱,隨時保持正念,正能量。「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只要我們能夠清楚問題、面對問題,不逃避、不指責。你一指責,「各相責,天翻地覆」,不只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問題會愈搞愈大。孩子、家庭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要解決問題,「君子務本」,這都是我們前面學過的句子。把自己的心先穩住了,由自己以身作則做起;自己有以身作則了,進一步,孩子信任我們,可以循循善誘,這個叫「柔和質直攝生德」。所以菩薩四德,這個原理原則,適用於解決任何的問題。你只要抓住這四個原理原則,事情一定慢慢會改善。遇到事不要慌,遇到事要冷靜下來,老和尚教了什麼、經典教了什麼。遇事慌張也是一種習慣。修行就是修正行為,在這些跟經典不相應的心行當中去修正。
「普代眾生受苦德」,孩子現在出現這些情況,你要很有耐性去陪伴,代眾生苦。你要想想,你現在不護念好他,他以後的人生怎麼過?愈偏愈大了。所以隨緣妙用,說不定隨這個緣,你把孩子導正了。妙在哪?妙在你真誠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沒有指責;妙在你所提起的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無盡的愛,念念為他著想。一個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能夠念念為相關的每一個人著想,這個事一定會慢慢改善,而且會讓所有的人看到傳統文化的力量。你要讓現在的人相信傳統文化不容易,甚至於他都覺得這是過時的東西,能有我們學的人展現它的力量。為人演說,很重要!然後讓他感覺很麻煩、很難解決的事,你居然把它解決得很圓滿,他就服了,他就信了。隨緣妙用,本來是一個家的危機,你把它轉成全家人都對傳統文化更有信心了,那你的親戚朋友都看在眼裡。所以諸位同道,現在遇到很棘手的問題,可能是老天爺瞧得起你,「天降大任於斯人也」,轉個念頭就有正能量。
昨天還提到,青少年要立志。其實立志,也是都要從小就要立,孩子很崇敬哪個長輩或者哪個公眾人物,你都要順勢引導他。他有正確的價值觀,他有志向了,他就會往那個目標邁進。他沒有人生的方向,每天腦子裡就想著要嬉戲、要遊玩,每天就只是找這些玩來刺激自己,他沒有志了,他就會被外在這些玩樂的東西所吸引。所以《格言別錄》裡面有講到,「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用醫學的角度就很容易理解,自己免疫力不夠,就很容易感染這些病毒;你假如免疫力很強,空氣中有病毒也沒事。立了志,他的正氣足,邪就不容易干擾。當然父母有身教,你給孩子展現的就是我以佛陀為榜樣、以孔子為榜樣、以師父上人為榜樣,你一直都是這樣,你這身教做得好,你的孩子會打從內心佩服你,效法你,他就有志了。你自己有以身作則,柔和質直攝生德,一有機會點,你看到孩子有非常崇敬的眼神對某個長輩、對某個人,你就可以順勢引導他怎麼去效法人家。處處留心皆學問,你有這個心,就會有很多機會教育點出來了。
剛剛跟大家講到霍光,你看福報那麼大,他自己也算是很收斂、謙退了。但是後來他這個太太很貪婪,你看每個人都有罩門,一個太太這麼貪婪,他沒有去制止她,慢慢他這個家的禍就開始發展了,甚至於他太太,為了讓他女兒當上皇后,居然把皇后給毒死了,這樣的事都敢做。大家想一想,一定感覺背後有靠山她才敢做,那就變成霍光一而再再而三,縱容了自己的太太。所以霍光去世之後,好像很短的時間,他們家的災難就現前了,兒子都被殺了,連株的親人上千人。你看「福兮禍之所伏」,歷史當中這樣的例子挺多的。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物質都算是很豐沛的,這都在福中了,順境福報容易淘汰人,逆境磨練人,所以我們在福報當中要謹慎。
廣欽老和尚他指導他的弟子,因為廣老福報大,會護佑到他的子弟,但他很嚴格,交代都要節儉。所以廣老的弟子,他們的道風都非常節儉,出門辦事不麻煩居士,自己煮好飯,拿那個保溫效果很好的盒子,甚至於都幫人家準備好一份,不讓人多花錢。他那個道風可以保持住。高官的人要懂得禍福相依,哪怕是百姓都要注意,百姓比較有福報。有一個例子,知府有一個女兒十六歲就去世了,結果這個知府的夫人有一天就在船上,就夢到自己死去的女兒,被人家用紅繩子綁起來了。母子連心,然後拿刀在割她,血都流出來了,她就驚醒了。然後直覺感覺女兒就在附近,就趕緊讓僕人到旁邊看一看。結果隔壁的船正在殺豬,而且綁住那個豬的就是她夢裡面的紅繩子。了解這個情況,就交代花雙倍的錢把那個豬買過來,已經死了,把牠埋葬。代表他女兒墮到畜生道去了。他這個女兒也是很安靜的,也是很清秀的,可是喜歡吃雞肉,每一餐都得吃雞肉,一年可以吃掉八、九百隻雞。大家想一想,富貴人不懂得修行的話,光是她吃肉這件事造的業就不小,吃牠半斤還八兩。你看一輩子吃了多少雞?妳得還債。所以不能逞口舌之欲。其實這個東西,實在講在嘴巴的時間也很短,不能逞口舌之欲,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就很難還。所以這個是福兮禍之所伏,她此生跟後世的禍患就在福報當中造了,所以當生就短命,十六歲就走了。好,所以這一句話也對我們這個時代重要。『孰知其極』,誰能知道禍福轉化的微妙處呢?好,我們看下一句:
【十、蓋德厚者報美,怨大者禍深。故曰,德莫大於仁,而禍莫大於刻。】
道德深厚的人,一定會獲得吉祥美好的果報。這個『報美』,就是他果報很殊勝。『怨大』,與人結怨太多的人,或者是這個怨結得太深,不一定很多人,太深了,結到什麼?人家每天咬牙切齒,他鐵定要報復的,那一定會感召來深重的禍患。所以說這個厚德裡面,沒有比仁慈更大的美德了。所以《論語》裡面談仁,談了一百多次,這個仁也是儒家教導的核心。念念能為他人著想,人常存此心,隨時都在積福報,隨時都在修德行。『而禍莫大於刻』,沒有比苛刻、刻薄更大的禍患。
所以《格言別錄》說的,「造物所忌」,造物者(上天)所忌諱的是什麼?「曰刻曰巧」。巧是什麼?耍小聰明,你不循天理,你還以為你能玩得過老天爺?上天有好生之德,而刻薄、苛刻就跟好生之德相違背了。我們舉一些例子,比方《文昌帝君陰騭文》。印光祖師很推崇兩本書,老和尚也是強調學《太上感應篇》,《彙編》很完整,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安士全書》超過一半就是在談《文昌帝君陰騭文》,談得有理有事,談得非常深入。《陰騭文》裡面講到的「埋蛇享宰相之榮」,孫叔敖先生有一天看到雙頭蛇,當地說看到雙頭蛇的人都要死,他不願意其他人再看到,才把牠埋掉了。回到家很傷心,因為他覺得自己要死了,沒有辦法好好奉養母親了,你看有孝、有仁。後來他媽媽看他那麼傷心,問他。他把這個緣由說了,他媽媽說,不要擔心,你這一念心是為他人著想,是有福的。後來做到楚國的令尹,就是宰相的位置,所以『德厚者報美』。另外,有一個官員叫林觀,他剛好遇到一位算是很特殊的人,看風水很厲害,就說你把你的父母葬在這裡,你以後福報會很大。結果他很仁厚,他把自己祖上這些長輩,都覺得希望他們都好,把二十幾個族人都遷來葬在這個地方。這一位奇特的朋友就跟他說了,你這一念心很可貴,你不只是想自己而已,你還想到族人,你有後福。結果這個林觀,從他開始一直到他的曾孫,四代都做到尚書。這個在歷史當中很少見的,四代都是尚書。存心都是仁厚,這些都是官員的例子。
我們舉一個小老百姓的例子。有一個人叫王志仁,人家給他算命,你短命,又沒有孩子,可能你今年會有問題了。這個算命先生可能在當地很有名,他自己也聽完之後,既然我可能壽命快到了,我去把一些債務收一收,也可以算照顧自己的家庭了。結果他去收這些債務的過程,剛好遇到一個女子,帶著自己的小孩要尋短。他趕緊把她救起來,妳幹嘛幹這種傻事?她說我們家養了一隻豬,結果我先生不在的時候,我把牠賣了,想貼補家用。結果買的人騙我,給的都是假銀子。我先生脾氣大,回來一定會打死我的,我活不了了。王志仁聽完給她錢,妳好好過日子,好好照顧家庭。這個婦人很感動,就回去了。當天夜裡有人敲門,誰敲門?這個女子來了。因為這個女子的丈夫回來,聽這個女子敘述這個經過,覺得不可能有那麼好的人,妳一定騙我。然後就要求太太帶他去見王志仁,就到了他住的客棧。夜裡敲門,王志仁要準備睡覺了。誰?這個女子說,就是你今天救的人。王志仁馬上呵斥,現在晚上了,孤男寡女不能見面的,妳趕快回去,真的有事明天再說。結果這個女子的丈夫聽了挺感動,就發出聲音了,我跟我太太一起來,你放心,你出來吧。他就趕緊從床上起身,穿好衣服正要去開門,突然間那個牆壁倒了,把他的床壓粉碎了。所以假如沒有這個女子來敲門,他的大限就到了,他就被壓死了。就是那一天做的這件善事,救了兩條人命。而且他的存心,你看這應對的過程,他都是為人家著想,所以「德厚者報美」。他這一劫過了,活到九十幾歲,生了十一個孩子,本來沒孩子的,後來生了十一個,福厚了。所以福田心耕,真的為人著想,必然自己跟後代後福無窮。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