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無求備于一人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23/5/1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34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我們學習到「修身.篤行篇」第二個部分「反躬內省」,我們今天從第三十七句來學習,我們看經文:

  【三十七、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人。】

  我們看底下有小註,「人有頑囂不喻」,就是人比較頑劣、比較固執,不明理。「喻」就是明白。他很糊塗,不明理,「汝當訓之」,好好的訓勉他,而且要用耐性。「無忿怒疾之」,不要發脾氣罵人。「使人當器之」,這使人當器之,這是針對『無求備于一人』,對人不要求全責備。因為用人應當發揮他的所長,他的長處,而且用人一來讓他可以利益眾生,二來在用的過程護念他、成就他,這是用人的心境。假如說我們今天用人,為了達到我的名聞利養,然後他有一些問題,我很不高興,我就把他撇在一邊。那這個存心,首先為了達到自己名聞利養用人,這本身就是貪。佛門常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做任何事情的動機,這個是因地,不真、不純,這個結果就會偏。所以《了凡四訓》談善惡,其中有一點「有端有曲」,端是端正,沒有夾雜不好的成分在裡面,要「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純是利益世間、利益他人的心;「有一毫媚世」,要諂媚,要迎得別人認可,有夾雜這個心念,這個就是曲。我們說媚眾,贏得大眾對他的認可、掌聲,這個是曲。

  《了凡四訓》裡面也提醒不能做鄉愿。鄉愿,就是一鄉的人、這一個地區的人都說他好,沒人說他壞。可是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沒有站出來說話,他很在乎自己的名譽,希望每個人都認可他。因為你大是大非站出來,很可能就有人會毀謗、批評你了。可是大是大非不站出來,那可能這一方是非曲直就分不清了。所以孔子是反對我們學成鄉愿。這個鄉愿內在的心念是很微細,他很求大家都認同他的這種感覺,這也是一種好名。「無欲則剛」,人為什麼可以剛正,他沒有這種欲求,所以他敢講話,他沒什麼顧忌;很在乎名聲,這個就有顧忌了。所以這個因地要真。所以了凡先生說,要「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我們雖然學傳統文化,學佛,我們真正要下功夫的,是我們還沒學以前的習慣、習氣。我們做一件事,是純是利益眾生,還是希望我的領導看到了,認同我?這個也是我們可能以前在社會當中的習慣。就像成德自己做傳統文化的事業,也要常常問自己,我是為了贏得師長的認可,很在乎他老人家看我的眼光?還是我們純是為我們所面對的人,這一方的因緣,在為他們著想?這個念頭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我們要面對這一生,甚至於是過去生的習染,這個可不能掉以輕心,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是非常厲害的。我們常常都會覺得我沒問題,我自己可以負責,我的身體我負責,講這種話,那對業力還認識不清楚。你說多少讀聖賢書的人,他最後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對自己太有自信了,不夠謹慎,在一些境緣、一些誘惑面前掉以輕心。有時候這種錯它可能就是幾秒鐘的時間,幾分鐘的時間,你比方不嚴謹了,喝醉了。所以佛門持五戒,這個戒,酒戒,他本身的行為並沒有罪,喝酒。可是他喝了,喝一多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會造殺盜淫妄。它是防微杜漸的用意。人太相信自己了,結果一放任喝酒醉,最後做的那些事情,毀掉一生了。我們想想,那個毀掉一生的人,他在還沒有做錯以前,他會覺得他會這樣嗎?所以禮、戒太重要了,不願意持戒、不願意持禮的人,那個慢心都很強,沒有自知之明。佛經語深,老和尚講的話,佛講的話都很深,我們不能輕忽了。

  比方說,這個應該是《四十二章經》裡面有提到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看這兩句話提醒我們,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也常提,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你說現在還沒學佛的人,甚至於學了,讓他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不容易。你去跟世間的人講,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他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就上來了。在成長過程中,這個自我愈來愈強,不知不覺。我們這一百多年,你看整個社會風氣下降得多厲害,你看對禮教防範於未然,不只不認可,還要推翻它。你說人狂妄到什麼程度,結果現在吃大虧了,家庭亂了。男女大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把它當回事了,你看現在墮胎一年,那好幾年前的數字了,一年五千萬。那是有記錄的,沒記錄的那可能翻一倍都不止了。我們要了解這個數字的背後是很大的浩劫。首先,我們人類的共業就很重。再來,他們是一時縱欲,可是真正,比方說這個女子墮胎,對她的身心有沒有影響?她真的靜下來,她的良心會不安的。人是有良心的,她是逞一時之快,然後又狠下心來,可是她的良心在夜闌人靜的時候會起作用的。這延伸到,你看現在不孕症的人愈來愈多了。這個男女大防一放縱,說實在的,你說現在很開放,那我請教大家,現在的男人有沒有愈來愈尊重女人?得冷靜想想,我們這幾代忽略傳統,吃大虧了。老祖宗有一句話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像我母親那個年代,還是很傳統,她們對感情很忠貞,一生在情感方面沒有波浪,你看那個心很定。我記得有一次回家,看到好像詐騙集團寄來的資料,寄給我父親的,說什麼在哪一個地方怎麼怎麼怎麼,結果我母親看到這個直接就丟掉。那一代人情感忠貞,對另外一半非常信任。你看夫妻之間信任那麼高,家庭很安定。這個都是連續劇裡才看得到的,家裡看不到,這種為了什麼男女,看不到這種情景。

  我們學佛,學傳統文化,首先要認識真心,我本有明德,本有本善,不能糟蹋了,不能讓它受染污了,不能讓它變成垃圾桶,這叫自愛。但是也要認識這個妄心起的作用。大家有沒有經驗,在那念佛,阿彌陀佛,突然冒個念頭出來,嚇了自己一大跳,我怎麼會有這種念頭。我們過去生那麼多世,都有惡的種子種下去了,它也會起現形的。你要控制住妄心,哪有這麼簡單?我們前天做三時繫念,你看「繫」,心要繫在一處。「制心一處」,要修這樣的定力。不然現在那麼健康念頭都控制不住,等到臨終那怎麼可能控制得了?臨終一念就決定我們去哪裡了。養兵千日,為什麼現在要老實念佛、老實讀經,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現在得要培養專注力、定力,不能讓心都處在散亂的情況。我們要了解,心處在散亂,還是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種子,就種在阿賴耶識裡面。認識這個阿賴耶識的作用,我們就不敢輕易動妄念、邪念了。

  所以師長還提醒我們,這個懺悔是什麼?後不再造。這個開示很重要!不然十年前的事情,你每想一次,它種子又落一次。而且我們的習慣,我們冷靜去觀察,只要想過去,八成想壞的。你們有沒有見過上了年紀,中年人以上,坐在那裡想,想著在那笑。你笑什麼?我想我以前很美好,以前哪些好事,這樣的人不多。我有一次在英國,遇到一個有機農夫,我就跟他聊,跟他聊宗教、聊前世今生,有人記得前世,小女孩六歲,跟他們聊這個。七十歲的人,上了年紀了,死生事大,有緣來交流交流。我每次跟他講這個是真實的例子,他都回我一句話,可能是巧合吧。所以一個人要相信一個東西是不簡單的,當然我們也不能讓對方感覺你是要說服他,你愈讓他這麼感覺,他就愈不讓你說服了。所以人跟人溝通,都要感受到那個看不到的磁場,其實人家的表情也展現了他的心態,你不要硬要說服人家,要放輕鬆,順著聊。聊著聊著後來他開始講話了,他說這個人挺奇怪的,你看我都活到七十歲了,我怎麼一想都是想那個不好的事情?他這句話也提醒我們,一想,這阿賴耶就開始種種子了。所以諸位同道,我們一想就要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的阿賴耶識裡面布滿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種子,那你就保證往生了。它怎麼冒都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一定往生的。所以我們看那老太太,我上次去芙蓉彌陀村,看到一個九十幾歲的老太太,拿著佛珠一直念一直念,很安定。她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不專心。心很定,一直念一直念。我看到這樣的長輩都很高興,一尊佛!她這樣繼續念下去,「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所以我們要護念好自己,要念頭不能輕動。所以俞淨意公下的功夫是我們的榜樣,「靜則一念不生」。什麼叫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生。那我們來練看看,我們能夠一個妄念都不起嗎?它念頭一直動怎麼辦?念佛。我就執持名號,我的心就繫在這句佛號,其他的念頭沒有了。這個下鈍功夫,慢慢慢慢妄念就少了,佛號就多了。三時繫念提醒我們,這個也是讓我們認識阿賴耶,「須臾背念佛之心」,我們一不念佛了,「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只要不是念佛的念頭,可能就是世間這些五欲六塵的影像,那只要是起這些念頭,那就是輪迴心種輪迴種子,剎那即結業之所。

  師長在舉到《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翻譯者安世高大師,他前世有個師兄弟(都是出家的)去托缽,結果飯菜不滿意生氣了,死後墮到龍王,畜生道。你看這個種子的力量很強。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轉識成智。所以我們過去生,包含修學前的這些習慣,我們都要有高度的警覺能觀照到。我們沒有觀照到,這個習氣它不會停止不動的,它要不增長,要不削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習氣也是一樣,你不對治它,它就會做大。哪有說人,我的脾氣這一個月沒有多,也沒有減少,那不可能的。好,所以要勘驗自己的念頭。

  剛剛跟大家就這一句經文的小註,做了一個探討。這個註也是註得很精闢,我們對人不求全責備。而且我們這一章「反躬內省」的句子當中,我們應該能感覺到,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可以求全責備,不能對別人如此。我們要「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沒有壞脾氣了,我們才好護念人家改掉壞脾氣。我們思惟一下,比方說第一句提到了,「對於愚昧頑劣之人,不要憤怒、厭惡」。在《了凡四訓》當中,有一個公案「鄞人楊自懲」,他一開始在縣衙裡面工作,他的存心很仁厚,而且守法公平,不徇私。剛好碰上了這個縣太爺很嚴肅的在打一個囚犯,而且打到這個血都流滿地了,「血流滿前」,而這個縣太爺的怒氣還是沒有消。結果這個楊自懲跪下來給他求情,結果縣太爺,唉!怎奈此人太過分,「越法悖理」,實在不由人不怒,太惹人生氣了。大家注意看這個楊自懲的動作,他為什麼能感動人?他每個動作是發自內心的。我們有時候光是看這些故事,他每個動作是學處,那個不容易的,他本身也是一個縣官,你看為一個犯人求情,他跪下來求,這是愛民如子。他看到縣官不能接受他的勸,叩首說到,「上失其道」,我們在上位的人做得也不是太好,上行會下效,「民散久矣」。所以,首先我們是一個領導者,我們是一個老師,或者我們是父母,下屬犯錯了,學生犯錯,孩子犯錯,我們也有責任,不能只是順著自己的脾氣,沒有反思到這一點。甚至於延伸開來,老和尚還指導我們,有個弟子請教,我實在很難不見人家的過,一見人家過,自己情緒就上來了。師長說,你從今天開始,看到任何人的過,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還不夠好,不能感動他。有這樣的心境,因為人會一直生氣,就是愈想對方愈不對,有想到自己也有責任,自己也有不對,那個氣就下去了。這個是老和尚對治瞋恨的妙法。這個是凡人我有沒有做到榜樣給他看?所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去為人演說,我們都以君親師的精神來自我期許自己。

  我們看「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我們了解到百姓長期缺乏,我們領導者的身教、言教,還有整個境教,讓他們本身是三才的尊貴的人身,卻造那麼多罪業,那不是很可憐嗎?「如得其情,哀矜」,要憐憫他們。用佛門來講,得個人身容不容易?太難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所以我們為人父母,或者是你當爺爺奶奶,這子孫到你們家裡來,他好不容易得人身,又做了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你看這種機緣,在這個地球上稀有難逢,他得了,你要做好他的助緣,他可能就成佛了。「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有責任。所以「哀矜勿喜」,不能因為我抓到一個犯人高興,他的人生是不幸的,他的家庭是不幸的。所以為什麼老和尚讚歎張發廳長他們這些領導者?你不把這個服刑人員讓他浪子回頭,他家裡都沒有好日子過,就擔驚受怕就好了。所以「喜且不可,而況怒乎」,更不好發脾氣了。他分析這個很在理,這個縣太爺聽完,他講的有理,這個氣就下來了。

  所以面對犯錯的人,也不能『忿疾』,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今天會做出這麼不對的行為是結果,原因在哪?原因在他沒有很好的家庭成長環境。我們教書的這個體會就深,一個學校裡面,那些常常得走訓導處的,你去給他做個家庭調查,你就知道他很可憐。為什麼師長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那個對的意思是什麼?正常的。他今天會有這些錯誤的行為是個結果,必有他的原因,必有他人生的不幸。佛門講不要著相,我們著在這個人給我講的那句話,氣得半死;做的那個事,輾轉反側睡不著,那都是著相。你不著在他那個言行,你去推他的原因,你不只不生氣了,哀愍心、慈悲心可以起得來了。再來我們面對境界,剛剛說的要轉識成智,不要用自己的這種貪瞋痴慢的情緒、習氣,應該用理智,理智是依照經典去做。依照經典,其實就是順著自己的真心、性德。所以請問大家,什麼時候轉識成智?你任何境界都提醒自己,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不都是在練嗎?所以我們做事,哪怕是講一句話、做一件事,我們都心中有經典,心中有法,心中有老和尚教誨,那是隨時得到加持了。

  我們今天面對人,文殊菩薩的六度要記得,普賢菩薩的十願要放心上。第一個布施,「以慈悲歡喜為布施」,夏蓮居老居士說的。你跟人家一見面要讓人生歡喜,這叫布施。「面上無瞋供養具」,常常以微笑迎人。普賢十願,「禮敬諸佛」,怎麼可能還忿疾於人。像《了凡四訓》裡面提到,「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每個人成長背景不一樣,生活習慣不一樣,包含他過去生阿賴耶識的種子都不一樣,但是「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無量壽經》這句話,我們落實,那要落實在跟每個人相處。所以都是我的同胞,跟我都是一體的,那哪一個我們不需要愛敬?而且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這個很有道理。佛經裡面也是提到,你讓眾生歡喜,佛菩薩歡喜。眾生最愛的是生命,佛菩薩最愛的是眾生。為什麼?因為佛菩薩成為佛菩薩,是眾生的苦難讓他興大悲,憫有情,最後成佛了。《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佛菩薩感恩眾生,我們今天去愛護眾生,佛菩薩高興。

  你看了凡先生深明此義,他開解得很透澈。所以很多地方很真心去放生,一放完生就有瑞相,當然不是去求瑞相,這個都不能執著。比方說看太陽,太陽外面還有一個光圈;月亮也有,月亮外圍也有光圈,這個都算是瑞相。你放完生或者辦完講座,很多人得利,天人合一,都會有瑞相。但不能執著,那是鼓勵,鼓勵我們的。但是一執著就錯了,「應無所住」,一執著就住了。所以我們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然後來服務眾生。所以,「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人之志」。現在眾生的苦難在哪我們都能體會到,盡力去幫忙,那觀世音菩薩不可能不加持他。「何者,聖賢之志」,聖賢的心志、志願是什麼?「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希望這個時代的人安居樂業,家和人樂,不要再離婚,更多孝子賢孫出來。「每天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我有點不記得了,意思就是各地都豐收,每個人都長壽。「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四方都很安寧不要有戰爭,然後我貧窮一點也沒有關係。你看讀書人每天點一炷香,祝福天下蒼生,這個很難得。所以「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我們有這樣的心,不會跟哪個人對立,不會給哪個人發脾氣。

  好,再來「無求備于一人」。我們要用人的時候,用人取其長,你假如對每個人要求,他方方面面都要具備,那可能沒人可以用。用人是一個角度,我們看《延壽藥言》,在觀人當中有一段話很好,「取人之直」,這個人很直率,「恕其戇」,戇就是太衝了。他很正直,你還要讓他「怡吾色,柔吾聲」,他可能還一下顧不到,但是你要體會到他的正直。曾經我也有經驗,在學校裡面有一個同仁,他也才三十歲左右,人很正直,一心為公,但是講話就比較慷慨激昂。結果這個校長他不舒服了,他沒有看到這個人可貴的地方;不舒服了,就跟他對立起來,搞到最後學校分兩派。你看這個對團體的殺傷力有多大。你一個領導者假如包容了,還肯定他,你可能就得了個魏徵,這個學校就不得了,你看一念之差。所以為什麼說我們學《群書治要》這些句子很重要,它可能每一句就指導我們很關鍵的一個心態。這個心態你不建立起來,你可能在五倫關係當中就要出狀況了。你哪怕是領導者,那是福報,你在福報當中可以福慧增長,那你要明理才行;你福報當中不明理了,那造的業比沒福報的人多太多了。假如造成一個學校分兩派,這個業校長要不要背?那當然要背。

  「取人之樸」,這個人很樸實,「恕其愚」,就他反應會慢一點。你不要他很樸實,反應又要很快,這對人要求太多了。當然「用人取其長,教人責其短」,就是他也有不足的,但是你要慢慢栽培他。我們現在變成,比方說你當父母、當領導、當老師,你看到他的缺點,就把他缺點一直放大,他優點你就看不到了。他有缺點,我們覺得正常,優點你不斷讓它增長,他的缺點也會減少。他的缺點,你用以愛護他的心去提醒他,他很感動,他可能也改得很快。「取人之介,恕其隘」,介就是很廉潔,潔身自持,可是有時候他可能會比較放不開,就比較狹窄。恕其隘,狹隘,但是他那個潔身自好也是很可貴的。「取人之敏」,這個人思惟很敏捷,可能是風向星座的,風向星座的人思惟很快,但是定力不夠,「恕其疏」,疏就是他可能會落東落西的。所以佛門也強調慧多定少,他一念佛妄想紛飛;有些人比較安定,定多慧少,思惟比較慢,可是他比較安定,一念佛夢到周公了,每個人的才性、狀態都不一樣。所以為什麼說八萬四千法門,這要對治不同的習氣。

  「取人之辯」,他很會辨別、分析,「恕其肆」,肆就是有點放肆。大家有沒有看過影片裡面,這個人分析、勸諫,最後皇帝說放肆。還是旁邊的大臣:放肆,你怎麼可以對皇上這樣?但是唐太宗很難得,他面對別人勸諫,講的不對,他都不反駁。最後「取人之信,恕其拘」,很守信的人,有可能他就會比較拘謹在守信上,他就可能比較不會變通。所以學、道、立、權,他可以立住守信很可貴了,可是有時候他不會權變。所以古代有一個人叫尾生,他跟一個女子約好了在橋下見面,結果下大雨發大水了,他守在橋下就淹死了。今天我們面對同仁很守信用,他不會變通,你就不要對他生氣,你還要欣賞他這個守信,慢慢慢慢藉由一些事情、機緣點撥點撥,他就會往中道上面走。所以你看這個話裡面都能夠包容、寬恕他的不足,這就「無求備于一人」。

  在春秋我們很熟悉一個人齊桓公,這個是我們要感恩的人。因為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然我們現在可能披髮左衽矣,當時候華夏文明就沒了,所以要感謝齊桓公,感謝管仲。接下來講的這個故事的人物,我們也要感謝他,他也是一個關鍵的人。有一個人叫甯戚,他希望得到齊桓公重用,可能他覺得齊桓公是個明君。他自己也窮困潦倒,就跟著做生意的商團,幫人家駕馬,有個溫飽。好不容易到了齊國城外,就在那裡等待機會,剛好齊桓公出來迎接外賓,把城門打開出來了。他看到了,當時候他剛好在餵牛,結果看齊桓公出來了,他就敲著牛角唱歌。反應很快,敲啊敲,唱著商朝的歌曲。可能有些哀悽的歌曲,唱啊唱,齊桓公也不簡單,一聽這個人不普通,就吩咐下去把他帶回宮中。結果第一天跟他一聊,他就建議齊桓公要統一全國;第二天又勸齊桓公要稱霸天下,齊桓公聽完就很受啟發,就要重用他。結果身邊的臣子就反對說,他是衛國人,到底他的品性種種是什麼情況我們都不夠清楚,派人去衛國調查一下。齊桓公不答應,他說這麼一去調查,又聽到一些他的小毛病,最後就又不用這個人了,那這個人才可能就浪費掉了。

  所以「無求備于一人」,這一點在《群書治要》當中好多地方都有提到,比方在《體論》裡面「記人之功,忘人之過」,一個領導者記別人的功,不要記人家的過,這個才是「宜為君者也」,適合做領導人。「人有厚德」,這個人有很厚的德,「無問其小節」,你不要去調查他那些很小的一些地方。「人有大譽」,他等於是得到很多人的讚歎、認可,甚至於做出了很多貢獻,「無訾其小故」,不要又去在乎他那些小小的過失。「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從古至今,很少找到完人,不能記一些小毛病,就不用他的德,不用他的能,那就錯失一個很好的人才了。所以「故凡用人者,不求備於一人」,就「桓公之於甯戚也」這個例子就很好。所以後來沒有再去衛國調查,就重用他為卿,就做出很大的貢獻。當然這個不是說用人,不用充分了解他的情況,不要又偏在另外一邊去了。因為齊桓公他也看過很多人,包含桓公在聽他講,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見地不一般。既然已經能判斷他有這些德能,就不要調查得太仔細。這個大家都要冷靜判斷,不能聽偏了。《論語》又提醒我們「不以言舉人」,你不能聽他講話你就用他。他說我什麼都很能,然後你就用他,你得先判斷他有沒有言過其實。所以這個知人,在《群書治要》也是很強調的。你看看他的依報,他孩子教得怎麼樣?你要讓他去當校長、當老師,結果他自己的孩子教得亂七八糟。你說他講得很好,那也不行,「不以言舉人」。所以這個經典裡面,它都有站在某個重要的角度,你這些經句要用在相應的地方。所以悟性很重要。

  《群書治要》第一冊「尊賢」當中也有提到,任用賢能之士有十個難,所以要用到賢能的人不簡單。其中有幾點也是強調「無求備于一人」,勿「以小怨棄大德」,不要因為跟這個人有小小的摩擦、不愉快,就否定他可貴的品德;「以小過黜大功」,小小的過失就抹殺掉他很大的功勞;「以小短掩大美」,小小的缺點掩蓋他整體的美善。所以,人這個愛憎心一起來,看事就看不清楚了。這個要練,你很討厭的人身上一定有優點,就在這個境緣當中把愛憎心放下來,這叫對治,對治我們的習氣。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