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律學略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08/6/26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1-0008

  跟大家一起學習四念處,前面第一個念處是「觀身不淨」,第二個「觀受是苦」。這個也跟大家簡單報告過,我們這個身是污染、不清淨,我們觀察這個身,大致上大家都可以接受,不管有沒有學佛的人,說到我們現在身體不是清淨的,這個大家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因為我們整個身體,從在母親的胞胎,一直到死亡,我們整個生活當中的排泄都是不淨之物,不是乾淨的,像夏天幾天沒洗澡,不要說幾天,一天沒洗可能味道就不太好。所以我們首先要觀察,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觀慧,如果觀成就了,真正看清楚我們這個身體的真相,我們就不會執著這個身,不會對這個身產生愛欲、貪愛,不會貪愛自身、貪愛他身,破愛欲。

  第二個觀受是苦。我們現前的一切感受,只有苦沒有快樂,縱然是快樂,也是苦。我們在這個世間也有樂受的時候,但是那個樂的時間一過去苦又來了。好像我們吃飯,正在吃的時候,這個苦暫時停止,等一下肚子餓,又苦了。所以我們所有一切的享受,苦苦、壞苦、行苦,三苦、八苦,我們身體有生、老、病、死苦,心裡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整個身心的感受就是一個苦。所以在四聖諦裡面「苦集滅道」,苦擺在第一個。我們如果觀察到我們這個世間是苦,就不會執著了,不會執著這個世間的一切,放不下。所以人在苦中不知苦,那才是真苦,在苦當中不知道苦,但是時時刻刻都離不開這個苦,不知道。為什麼說不知道?如果一旦知道,他就想要去解決這個苦,那個時候就開始感受到,知道這個苦。所以知苦即是善生時,你知道人生真苦,你真正知道了,這個時候就是你善根生起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善根生起來了。

  我們如果這個四念處你有一條觀成就了,信願念佛就沒問題。為什麼?四念處是幫助我們看破的,看破就是你真正認識清楚這個事實真相,你真看清楚了。我們現在似乎好像也知道,但是還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你還沒有真正看破,或者看得不夠徹底,所以你還放不下。說到苦,我也感覺到很苦,但是有沒有放下?沒有。沒有就是我們這個觀想,觀身不淨,或者觀受是苦,還沒有成就,還沒有達到水平。那個水平的標準在哪裡?你放下就算及格了,你身心世界真的放下,那就算及格了。如果你還放不下,那肯定你還沒有觀成就,還要繼續用功。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勤觀。

  所以蕅益大師講「專精戒律」,這個專精不是只有在戒律的形式上講求,而是戒律形式上要講求,還得要有內容,如果沒有內容,那是一個形式而已,起不了作用。如果沒有四念處的觀慧,我們這個戒律頂多是修個人天善法,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們念佛,你這個信願生不起來,信願生不起來念佛也不能往生,這個一定要明白。這個我們簡單先報告到此地。

  四念處,第三個是「觀心無常」。第一個是身,第二個是受,第三個是心,第四個是法。講到這個心,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心。《三時繫念》大家常常在念,「心有多種,曰肉團心」,肉團心就是我們現在身中,身體當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就是這個心臟。佛法千經萬論講的就是這個。所以,簡單寫就一個字,但是你要深入去探討,一部《大藏經》都離不開這個中心的問題,心這個字。這個心如果你真認識了,那就沒事了。現在我們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因為這個不認識。說到心,大家都知道,但是你認識嗎?認識心的人舉手。講到心大家都知道,我有心,我心裡在想什麼。現在科學家說腦細胞、腦神經這些。有的人以為心就是我們現在在跳跳跳這個心臟,現在身體裡面跳跳跳這個心臟就是心,這個叫肉團心。這個肉團心不是我們的心,但是世間人總認為就是我們身體裡面的。現在有換心的手術,大家有聽說過嗎?現在醫學比較發達,心臟可以移植,有的人他捐贈器官,他的內臟如果沒有壞,他願意布施給需要的人。所以有的人心臟不好,心臟不能使用了,現在世界醫學上心臟移植手術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如果說這個心臟就是我的心,就是那個心,甲的心臟移植到乙的心臟,那個乙是不是變成甲了,他的思想、見解、行為,他的煩惱習氣,是不是都變成甲?有沒有變?譬如說,甲是姓陳,這個姓陳的心臟移植到乙姓林的身上,移植過去之後,那個甲就跑到乙的身體裡面去,對不對?那個乙就變成什麼?就不是姓林,變成姓陳。他的嗜好,譬如他平常愛抽煙,他就抽煙,姓林的原來他不喜歡抽煙,是不是變成這樣?這樣才能說那個心臟是我們的心,是不是這樣?現在事實上是不是這樣?要確定一下,是不是?是。這個再不能確定,我們就不能講下去了。如果是的話,佛不用講那麼多經,就那顆心臟,那不是簡單了嗎?問題沒那麼簡單。

  所以肉團心不是我們的心。後來有人說,不是心臟,那一定在腦,我們的腦細胞。現在腦也可以動手術,心臟可移植,我想將來腦都可以移植。所以,在身體裡面,這個肉體從頭到腳,沒有一個器官是。我們再聰明、再會打妄想也沒有阿難那麼會打妄想,這個心阿難找了七個地方,我們還沒有他那麼會想,他很有想像力,他想像力非常豐富,想了七個地方,這個我們都想不出來。《三時繫念》我們天天在念,第一個「曰肉團心」,第二個「緣慮心,於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第三個「曰靈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炳然獨照,卓爾不群。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三時繫念》講這個心,中峰國師簡單的給我們分三個,第一個肉團心,第二個就是緣慮心,第三個靈知心。我們看到中峰國師講的靈知心,曰靈知心,歷三際以靡遷,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遷就是變動,遷移、變化,過去、現在、未來它都不變。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在六道生死輪迴它也不變,你證得涅槃成佛了它還是這樣,這個心從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那就是講我們的妙明真心,靈知心。靈知心,我們根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開示,那是常,不是無常,對不對?所以,觀心無常是講哪個心?緣慮心。答對了,中午請大家吃飯,緣慮心。現在講無常,我們就知道是緣慮心。如果是靈知心,是常,就不叫無常。歷三際以靡遷,炳然獨照,卓爾不群,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是常,它不變就是常。無常就是變動的。所以四念處,觀心無常,它是指緣慮心,觀察我們現在在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就是我們現在現前這個心,分別執著這個妄心,這個又叫妄心,這個叫緣慮心。七處徵心,大家可以先抄一下,我們再找時間,要跟大家講很費時間,這個要專題演講。光講這個心,講一個禮拜講不完,因為佛在《楞嚴經》跟阿難尊者對答,這個思惟就很細密,對答的。

  因為阿難證到初果,證到初果他不會造惡業,人間天上七番生死,他就證阿羅漢果。但是有一天佛規定,出家眾不可以一個人去托缽,還要有一個上座,出家四十年以上叫上座,還要有一個阿闍梨帶著,這樣才能夠去托缽。那天阿難他說他要修平等心,他就一個人離開僧團,自己一個人去托缽。平等心就是沒有分別的,原來佛規定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去托缽,有哪些地方不可以去托缽,譬如人家喝酒的地方不能去托缽,人家賭博的地方也不能去托缽,風化場所不能去托缽。這是規定小乘行者,這些地方不能去。但是大乘菩薩他就沒有這個限制,他要平等的去接觸。阿難說他要學平等,跟菩薩一樣,然後就跑到風化場所去了、跑到淫舍去了。淫舍就是現在講的風化場所。

  風化場所大家知道吧?聽說就好,不要去,去那邊可能你遇到你的冤親債主,摩登伽女,這下你就慘了。阿難還證到初果,我們連一個初果也沒有證到,他就要學平等,他就要去。去,結果遇到摩登伽女,跟他是過去生五百世的夫妻。你看那個緣多深,那個愛多深,她一看到就不放過他,使用咒術把他迷惑。他都證到初果還被迷惑,可見得她的咒術相當厲害。後來他就沒有回去,人家要去給波斯匿王請客,他就沒去。佛就知道出問題了,因為佛有神通,所以派文殊尊者拿楞嚴神咒去化解摩登伽女的幻咒。把他帶回來,帶回來才講了這部經,如果他沒有跑到淫舍,可能沒有這部《楞嚴經》。有幾個因緣,講這部經,當然這個也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

  一部《楞嚴》,佛一開始就問,你要坦白跟我講,不可以隱瞞,修行人要直心,我問你什麼,你就直接講什麼,你不可以不實在的講,如果不實在的講,那我就沒有辦法解答你的問題。佛一開始就說,你當初為什麼要出家?你當初出家的動機是為了什麼?阿難就很坦白講,因為看到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也喜歡,我也希望像你一樣,我知道這個相不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你出家修行得來這個好相,我就是希望修到跟你的相好一樣,所以我才跟你出家。這就是一個開端。

  佛就講,你當初看到我這個好相,你是用什麼在看?用心在看。心,一問下去,問題就出來了。接下去佛就講,你的心在哪裡?如果我們的根器跟禪宗二祖慧可一樣,現在就大徹大悟了,就不要那麼囉嗦,講那麼多。禪宗二祖慧可開悟的公案,大家聽說過吧?聽說過。他怎麼開悟的?達摩祖師,達摩祖師雕像不是都伸一隻手嗎?坐著,伸一隻手,有沒有?我們看到這樣雕刻的像,這個是當初慧可去參訪達摩,要求法。古人求法的精神,的確我們現在人是無法相比,他為了求法不惜身命,真的是不惜身命,他命沒有都不要緊。達摩,因為梁武帝不護持他,所以他就跑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去面壁、閉關,好像是面壁九年的樣子。因為梁武帝不欣賞他,為什麼?梁武帝他說,我蓋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幫助幾十萬的出家人出家有道場可以修行,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很直接的給他回答,「並無功德」,並沒有功德。梁武帝聽到這句話,好像給他潑冷水,心裡當然就很不舒服。造一座寺院功德就無量無邊,我造了四百八十座,我以國家的力量來造,還說我沒有功德。因為梁武帝他不是上根人,不是上等根器的,所以聽了這句話他不知道它真正的含義,不懂得繼續再請問,一下子就心裡很不舒服,既然沒有功德,我供養你也是白費,就不理他;不理他,達摩就走了,就到嵩山少林寺去。他知道他的任務是來傳禪宗的,時節因緣還沒有到,一直等到慧可,慧可聽說達摩從印度來,非常想見他,想跟他學。

  慧可,當然這也是他的根器,是祖師的根器,上上根的人。起碼慧可的根器比阿難要高,佛問他心在哪裡?阿難講了七個地方,「七處徵心」;後面,佛還有「十番顯見」。慧可就要求達摩,達摩也不理他,他就在那邊面壁打坐,不管他。不管他,他就跪在外面,那個時候冬天下雪,雪積得很厚,都到膝蓋,跪了三天三夜。這個我們一般人一定受不了,現在不用三天三夜,我看三分鐘就感冒了。跪了三天三夜,他還跪在那邊;跪在那裡,達摩還是不理他,後來他就拿戒刀把自己胳臂砍斷,供養達摩。達摩看到他這樣說,何苦來哉!你這麼辛苦、這麼誠懇、這麼至誠,你來找我,你到底是為了什麼?連手臂都砍下來。慧可說:我心很不安,求你幫我安心。他就說這麼一句話。達摩說:好,你心拿來,我幫你安。慧可這個時候他就提起疑情,慧可他這個時候跟阿難不一樣,阿難是打妄想去找心,如果慧可跟阿難一樣,大概也是七處徵心,離不開這七個,你再怎麼想都離不開這七個,就找心。慧可這個時候,禪宗就是提起疑情,然後他豁然大悟。他回頭去找,找了半天,心在哪裡,找不到。所以,他就回答達摩,「覓心了不可得」。我要尋覓,覓就是尋找,我找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再接著跟他講,「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這句話跟他一講,他當下就大徹大悟,把祖位傳給他。我們聽了半天,我們悟了沒有?如果我們不悟,大概也是跟阿難一樣,心在哪裡?在裡面,在外面,在根裡,在闇內,在合處,在中間,在無著,阿難真會找。

  所以,你看佛大慈大悲,很有耐心的跟他解答。他說:在裡面,在內。佛說:你為什麼說心在裡面?他說:因為我從講堂裡面,坐在這裡,先看到佛,看到大眾,然後往外面看,看到窗戶外面的一些景象、一些景物,我看外面的東西就從我身體裡面往外看的,心就在裡面,心就在身體裡面,心在這裡面。佛說:不對,在身體裡面,你第一層先看到的應該不是外面這些,應該先看到你裡面的心、肝、脾、肺、骨頭,你都先看到,然後透出來,從這裡面透出來,先看到裡面這一層,再往外看,這樣才對,你現在怎麼沒有看到,直接就看到外面?這個要講就很費時間,這個一講就要講一部《楞嚴經》,我們可能要講三年。

  阿難說不在裡面,後來說在外面,在眼根裡面,就像戴眼鏡一樣,在這個根裡面。後來佛又給他破掉了。在闇內,也不對;在合處,隨所合處,就在那個地方;講到第六個,在中間,中間也不對,你說在哪一個的中間?你說在這個身體的中間,那又變成內了;你說不是在身體裡面,那又變成外了。外也不對,內也不對,你說我這個身體跟這個塵當中,哪一個是當中?這個當中在哪裡?想了半天,又不對。後來阿難就說,就借佛以前開示的,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什麼都不執著,無著。無著它是以不著諸物為心,那個也不對。

  所以,這個我大概跟大家寫一下,因為這個要講要一層一層的,因為這個是好像在分析一樣,要講得很詳細,只能大概跟大家講一下七處徵心。七處徵心,後面還有十番顯見,還有五蘊、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每一界都層層的分析。一部《楞嚴經》這麼厚,就講這些東西。開慧的《楞嚴》,《楞嚴經》出家人是應該要念,寺院早課念楞嚴咒、十小咒,楞嚴咒就是從《楞嚴經》出來的。你念楞嚴神咒,沒有讀《楞嚴經》,你不懂這些道理,你不曉得持這個咒它的作用,要真正得到受用要深入《楞嚴》。我第一部聽老和尚講的經,在三十九年前,第一部聽他講的就是講《楞嚴》。老和尚到台中蓮社本來是要跟李老師學《妙法蓮華經》,那個時候李老師沒有開這門課,他正在講《楞嚴經》。所以他學了十三部小經,然後再學這部《楞嚴經》。古大德講,開慧《楞嚴》。以後有因緣,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楞嚴》再說,今天再講下去,四念處就講不完。

  現在我們先講「觀心無常」,我們回到這個來,無常。無常,剛才我們講,這是妄心、是緣慮心。所以禪門也常講,三心不可得,這個心是指妄心、緣慮心,我們現在分別執著這個心。這個心是無常的,無常它就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它是動的,無常;它不是不變,是一直在變動。所以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現在這個緣慮心,念念剎那剎那在變。老和尚講這個心,現在講《華嚴》,我建議大家去找老和尚講這個心,老和尚他都借用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這些宇宙的一些理論現象,對我們認識這個心也有幫助。講到三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你說過去心,過去已經過去,過去在哪裡,過去心在哪裡,找不到。你說現在,現在馬上就過去了,我們如果一分一秒,用人家運動員在比賽的碼錶,跳得很快,你說現在,馬上就跳走了,是不是?其實我們心念的念頭剎那在變,不是我們這個儀器可以顯現出來的。老和尚現在講的,剎那變化那個速度之快,快到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想像的。

  我們現在不要講那麼多,老和尚常引用《仁王護國經》,《仁王護國經》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一彈指,這樣就多少?六十個剎那過去了,一個剎那當中又有九百個生滅,速度之快,你感覺不出來。這是講最粗淺的,現在講《華嚴》,那就更快。我們一般情況說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乘起來就是二十一萬多。老和尚常常講,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多次的生滅。這個是大概的講,比較沒有那麼深入的講,但是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當中,這已經快到我們想像不到,何況更快的我們怎麼會發現。

  這個說明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些境界,它是一個類似的相續相。相續就是它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前後很相似,但是已經是不一樣,我們感覺不出來。因為我們沒有得到禪定,所以在我們現前的感官當中,我們感受不出來它的變化。其實人老了,不是說突然就老了,這個大家可以理解,他是累積下來的,剎那剎那一直變一直變,變到一個大階段,你很明顯看出來變了。我們一般來講,譬如你十年十年來看,就有很大的變化,十年前我們照的照片,十年後照的照片,你看起來就比較明顯,你就感受得比較明顯。但是這一個大的階段變化,你一直給它追下去,其實是剎那剎那它都一直在變,不是到那個時候突然就變這樣,不是,是你現在就剎那剎那,我們講分分秒秒都在變,這個比較有概念,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這個身體都在變,身在變,它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個心在生滅。

  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相,老和尚也常常引用電影的底片,他說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它是接著,然後轉動很快,就現出這些影像動作出來,如果停下來就沒有了。我們現在就如同電影那個底片轉得很快,現出這個幻象出來,我們沒有發覺到。要發覺這個事實真相,就是一定要修定,你心定下來,你就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現在沒有發覺,就是我們心沒有定下來、沒有靜下來,所以感受不明顯。雖然感受不明顯,但是我們學佛的人,讀了佛經,聽到佛這些開示,在我們一般常識裡面也可以理解到一點,可以理解到一些。

  我們修行的一個重點,觀心,這個也是很主要的一個修學方法。因為佛千經萬論,用各種方面、各種比喻、各種說法,無非讓我們認識這個心。所以禪宗講,「識得一,萬事畢」。你真的認識這個心,就沒事了,萬事就畢了。現在我們先來觀察自己這個心,我們現在自己回頭觀察我們這個心。我們從一個比較粗淺的,能夠感受到的先觀察。先觀察自己現在在想什麼,你現在心裡在想什麼?我們這個緣慮心,就是妄心,打妄想,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得很多很多。我們沒有刻意去想,但是下意識念頭不斷,一直冒出來,晚上我們還會作夢,我們觀察心的狀態,剎那剎那在變。我們用一個比較淺顯的例子,比如說你早上起床的時候你的心情,你早上起來你的心情跟現在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心情有時候高興,有時候很苦悶,有時候歡喜,有時候悲哀,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都不斷的在變化,這個叫無常。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打妄想,是非人我,這些統統是妄想。如果不懂得回頭觀心無常,我們就隨著這個妄心一直在轉,你跟著它走,跟著它走我們就隨業流轉。

  我們下手先不要講得太高,下手我們還是以儒家、道家,還有《十善業道經》,從這個下手,對我們現前這個層次來講,比較能夠得受用,也比較能夠理解。所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也是講到這個心。大家都有聽過《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前面佛也給我們講,其心如幻。所以我們觀察這個心,你先認識我們這個心是無常的,這個概念我們認識清楚之後,再進一步觀察我們現在這個心態,我們現在這個心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如果認識之後,那些心態不對的,我們就把它調整過來,慢慢的我們就能夠入境界。我們如果起不了這個觀照的功夫,實在講,我們一天到晚怎麼過的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真的是糊裡糊塗的過日子,隨我們這個妄心在流轉。

  你要觀這個心,我建議大家,先從《太上感應篇》來觀,《彙編》裡面講的這些觀心的方法,先觀善惡,你先從這個善惡,然後再進一步的入這個清淨心。現在我們這個心,我們現在這個妄心,有善心、惡心、無記心,現在我們的狀態都不離開這三個。善心就是我們的念頭起了一個善念,譬如你想到別人,知道替別人想,這個念頭這個心是善的,這個心所是善的。自私自利,只為自己,不管別人,那個叫惡。也沒有想別人,也沒有想自己,這個時候的心叫無記。無記就是它不屬於善惡,他這個時候也沒有想善、也沒有想惡,一般講叫無明,無記。現在我們這個心常常起惡的念頭,但是我們沒有發現,我們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

  所以古人用什麼方法來治這個心?治心,我們先從這裡下手,治心。古人有用功過格,有用黑豆、白豆。就是我們每一天要提高警覺心,要時時刻刻觀察我們每個時候,今天一天當中我起心動念有哪些善、有哪些惡,用兩個瓶子,古人有用這個方法,起一個惡念,放一顆黑豆在瓶子裡,起一個善念,放一顆白豆在另外一個瓶子裡。一開始,黑豆那一罐特別多,白豆這一罐一點點,才發現原來我的惡念這麼多。後來,每天都一直調整,把惡念不斷的減少,善念不斷的增加,到最後黑豆慢慢減少,白豆慢慢增加。這樣修了三年,每天這樣密集的觀心、調整這個心,調整三年,到三年之後,只有白豆,沒有黑豆,這時候說明這個心已經達到純善。這是一個方法。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記功過格,每天都要跟自己算帳。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他也編了一個《自知錄》。以前我說要學戒律,老和尚就把我呵斥了一頓,說你懂得什麼叫戒嗎?他說如果你真的要學戒,我送你到美國跟一位妙境法師去學戒,他說現在只有他懂得戒。後來我就不敢講,也不敢再問,一問戒就挨罵,就不敢問了。後來他跟我說,你就照蓮池大師的《自知錄》每天去檢討,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個就是戒。所以我《自知錄》也印了一些出來,但是《自知錄》是明朝時代,根據當時社會那些環境定的,現在如果要根據這個來修,我們還要根據它這個精神,然後把這個條目,用我們現代生活這些方式,再把它補充註解出來。這個工作我們大家也可以一起來做,這個做出來也是給修行人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自知錄》。《自知錄》,他每天都要記功過,這也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觀心、治心的方法,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你可以觀察到善惡,進一步修清淨心就不難了。我們畢竟不是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大師那種上上根的人,我們畢竟不是那種根器,如果是那種根器的,這些他都用不著了,中下根性的人居絕大多數,這一點我們也必須要明白。

  所以,我們先從斷惡修善開始,進一步我們再觀心無常,這個就不難成就。我們這個心,可能需要多講一點,因為這是重點。因為我們如果不了解這個心,我們修行也很難下手,因此觀心無常可能要用多一點的時間來跟大家做一個報告,大家一起來深入。無常主要是說它是變動,它是不停的。所以不管是善心也好、惡心也好、無記也好,它都是無常的,它不是不變的。我們理解到心是無常的,我們要回歸到我們現實生活待人處事接物,你時時刻刻觀察自己這個心,你慢慢就會覺悟。譬如說,我們為什麼說心無常?我們現在兩個人很好,我跟你很好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建立在利害,你對我有好處,我們就好;你對我沒有好處,就不好,就有害,那就不好了,在利益上起衝突,心就變了,無常。所以,現在說我們兩個很好,你就要想到觀心無常,這個會變的,無常就是會變的。哪一天不高興,跟你翻臉,給你臉色看,原來對你很好,一旦你有傷害到他的利益之後,他就把你當仇人看,把你吃下去,好就變成不好,那是不是叫無常?不好,有時候也會變成好的,對他有好處就好了,是這個樣子。譬如說,兩個年輕人在談戀愛,好得不得了,為什麼要離婚?無常。所以,你觀察到這個心的無常,你就知道好、不好都假的,你就可以放下了。

  我們現在修,境界沒有達到那麼高,所以我們好也不要好過頭,壞也不要壞過頭。所以,俗話講,「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前我母親常常跟我講,大好就大壞,小好就小壞,不好就不壞(沒有好沒有壞)。我們人很好,你可以常常想,你對一個人有九十九件對他有好處,但是你有一件事情對不起他,他記哪一件?他會記得九十九件對他的好處嗎?不是!你哪一天對不起我,他就記那一件,到要死了,那一口氣要斷了,他還記得那一個,是不是這樣?不相信你去試看看。所以老和尚為什麼提倡知恩報恩?就是說,人家給你好處你都不講,壞處你生生世世都記得,這不對。你要記得人家給你的好處,人家對你的壞處不要放在心上,要把它扭轉過來,這才對。所以老和尚提倡知恩報恩,就是這樣,他也是示現修學給我們看。今天應該差不多了,我們先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