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律學略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8/6/29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1-0011

  昨天講到離念,「離一分,見一分」,離得究竟,見得究竟。這是離念,我們功夫就用在這個離念上面。現在我們不管用什麼法門,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現在修學淨土,念佛,也是離念的一種方便法,就是以一念來代替所有的念頭。我們凡夫從無始劫以來,念頭就是剎那不停。我們現在一下子要它停下來,實在講談何容易!所以念佛這個法門,它的方便就是在此地。我們一定要有個念頭,沒有,我們就很不習慣,一定會起念頭,很自然就會起念頭。現在起念我們就把這個念頭換一下,換成念佛,這樣對一般人來講就比較方便。但是念佛也不能不懂這些道理,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也提到這個。也有很多人說念佛不需要懂那麼多,只要老實念佛就好。江老居士也在《講義》裡面講到,問題就在老實,他說你對這個事實真相沒有真正看清楚,你就肯定放不下,你放不下你會老實嗎?你想老實就老實不來。現在有多少人想老實念佛,就不老實,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佛講這麼多的經論,無非教我們認識事實真相,認識就是看破,看破之後你自然就放下,放下這個時候才能談得上老實。這個我們一定要真正認識清楚,不可以含糊籠統。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講義》,四念處的第三個,觀心無常。「一切眾生,所以認妄為真者,由於不知其是不可得。」我們昨天講了,《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為什麼認妄為真,把這個假的當作真的?我們現在虧就吃在這個地方,認妄為真。「由於不知其是不可得」,由於不知道這些相,我們不可得,得不到。這是這個原因。為什麼不知道?下面再跟我們講,「何故不知?由於心粗,不辨其是生住異滅,剎那相續。若知其是剎那相續,則知是遷流而不可得者矣。」我們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由於心粗,所以我們修行要心細,我們才能觀察到這個事實真相。如果粗心大意,這個事實真相就觀察不出來。觀察不出來,我們還是認妄為真,這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一定的。「不辨其是生住異滅」,我們眼前這一切,我們心理,外面這些事事物物,其實它都是生住異滅;「剎那相續」,沒有一樁事情,它是暫時停留在那個地方。但是我們現在看,好像身心世界都有住,這是我們心粗。我們感覺好像這個世界都存在,不是生住異滅,這是我們一般人心太粗了。如果我們心稍微細一點,冷靜去觀察,我們會慢慢的看到事實真相。

  昨天也跟大家講這個時間,我們一分一秒這樣過去,都不停的,它沒有說這一秒暫停,就停在這個地方,沒有,時間它是一直過去的。所以這個過去是什麼?現在生,住,這是現在這一秒住,下面就異,再過來就滅,滅就沒有了。異就是變化。我們看動物、礦物、植物,我們整個身心世界,現前這個身心世界,無非就是生住異滅,說生,馬上就滅了,說生,馬上就滅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觀察到它的事實真相,幾乎生滅都是同時,所以剎那相續。剎那剎那,它是一個相續相,它不是一個固定相停在那個地方。我們現在看到整個身心世界,就像電影影片一直轉一直轉,它是相續,接著。它接的速度太快,讓我們感覺好像真有這個事情,真有這些存在。當然我們要修定,你心愈靜愈定,你觀察現象就會愈深入。

  「若知其是剎那相續,則知是遷流而不可得者矣。」不可得,我們在這個當中又想要得到,那是「徒增業力而已,真愚痴可憐也」。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現在就是這個現象,在這個不可得當中,我們總是想要得到、擁有,這已經一個習慣了。這樣就是起惑、造業、受報,徒增業力,就是古大德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我們造作的善惡業,這個業力跟著我走,其他,身外之物,我們一樣也帶不走。所以《無量壽經》佛也跟我們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現在這些榮華富貴,愛欲榮華,這些東西都不是長久的,皆當別離,總有一天你要分開的。到別離那一天,是不是那一天突然才滅?不是,現在就是一直剎那在生滅。它是一個階段來一個大的生滅。其實人的老,他也不是說一下子就老,他不是說十年後,這個當中都沒有變化,到十年後,突然就變老,不是這樣,他是剎那剎那在變。這一點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

  「此理惟佛知之說之,修行宜急覺悟也。以其為成凡成聖之關鍵也」。此理就是這個道理,唯有佛知道,唯有佛說得出來。一般人他不知道,當然他也說不出來,他也沒有辦法去說明這樁事情。這樁事情,我們如果讀經,常常聽佛說,慢慢我們也會知道。所以《八大人覺經》一開始就跟我們講,「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第一覺悟就是告訴我們,身心世界它就是無常的,世間無常。世是時間,間是講空間,時間跟空間它是無常的,不是永恆的,它是一直在變的。國土危脆,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土地、國土很危險,而且脆弱。但是我們一般人總感覺,我們現在這個土地很堅固。這次四川大地震,我想大家多去看看這些資料,網路上應該也有,多看看這些資料,你就可以體會到我講的這句話,國土危脆,危險又脆弱,不是我們想像這個土地很堅固,不是這樣的。這個天然災害,再加上風災、水災、火災、地震、海嘯、瘟疫、傳染病,這些天災人禍,再加上戰爭,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娑婆世界的地球,這個國土是很危險,而且非常脆弱。危險是指我們居住這個環境,脆就是講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很脆弱,禁不起一個重的打擊,我們這個生命就結束了。這次四川大地震,可以給我們做一個很好的警惕。

  所以這是我們修行人所宜急覺悟也,急就是說,要把它列為優先要覺悟的。因為你對這個事情不覺悟,它是成凡成聖的關鍵。就是你成為一個凡夫,或者成為一個聖人,他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如果不覺悟,那就凡夫;覺悟,他就是聖人。因此蕅益大師為什麼給我們講,你修戒律沒有四念處慧,沒有修四念處這個智慧,你修的戒律,「如木頭幡」。搭袈裟,著衣持缽,這講戒律的形象,你守這些戒條,就像那個木頭,木頭是死的,不是活的,掛一個幡,那是死的。「禮拜如碓上下」,舂米那個碓,我們拜佛,禮拜,一直拜、一直拜,就像碓舂米一樣。你沒有四念處慧這個內容,你拜佛就像那個碓一樣,如碓上下。沒有四念處慧,你修六度萬行,等於外道的苦行,「無與真修」,不是真的。所以江老居士講到這個,也是關鍵。這個四念處你不懂,「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徒是徒然,戒律統統拿來讀,看那些戒條,誦、讀,照這樣去修,徒然,頂多變成世間善法,跟出世間脫離生死輪迴都不相關,關鍵是這個,這個不明白。

  所以我們這次講《沙彌律儀》,為什麼講這個?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開示的,諸佛在經上給我們開示的,這個我們要先明白。知道這些內容,你修戒律是幫助這些的,幫助你修四念處的,這個大家要明白。如果不是幫助你修這個的,那個戒律就不是佛法。所以佛定的戒律,它不是宗教式的教條,不是在約束你的,不是在控制你的,他是告訴你,你為什麼要這麼修,你這樣修是要達到什麼目的,這些我們事先要有個正確的認知,這樣才不會造成盲修瞎練。

  接下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此科之義,一深無底」。這個意思非常的深廣,一深無底。所以佛經每句經文,它都是一深無底。我們用淺的去看,它的意思淺;你深入去看,它意思深;再深入,那就更深,一深無底。所以我們一句經文,比如說「三心不可得」,這段經文,一深無底。我們要不斷的去體會、去揣摩,這叫觀心無常。所以觀心無常,也不是我們這樣念一念,要你去觀,觀就是觀照、觀察的意思。你聽到佛講的三心不可得,我們在平常的起心動念就要提起觀察。我們前面講,你離一分就見一分,離究竟就見到究竟,你不斷的深入,一深無底。所以我們觀心無常,《金剛經》這三句話,這是我們修觀心無常最好的一個註解。

  「上說不可得,是約妄心明義。」上面說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約妄心,是就我們妄心來講、來說明這個意思。為什麼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為它是妄心。說明為什麼它叫妄心?因為它不可得,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給我們說明這個意思。以前叢林五觀堂,都要食存五觀。三心未了,滴水難消,如果你三心未了,我們出家,接受居士的供養,一滴水都很難消化,意思就這樣。這個五觀堂,食存五觀,常常念到這句話。這是提醒我們,我們修行,三心不可得,這是一個修行的重點。這個你搞通了,真懂了,認識清楚了,那石頭吃下去都化得掉,那就沒問題了。但是這個你搞不懂,我們現在出家吃人家供養的,等於是貸款,向銀行貸款,我們到學校念書,沒錢,向銀行貸款,等到我們念畢業了,能賺錢,就連本帶利要還給人家。現在大家來布施供養,他是要種福田,要利息的,我們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歸還本金跟利息,那就變成負債。所以我們出家人對三心不能不講求,我們要天天念,天天去觀察,這樣我們才會深入。現在叢林,他就照著那個念,他也不講解。但念到最後,他都怎麼樣?念煩了,念得厭煩了。為什麼會煩?沒味道,什麼意思不知道,什麼叫三心不可得?講都會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他也不進一步的去理解為什麼佛這麼說,他也不進一步,就是念,反正吃飯就是要念,不念就不能吃。念了那個是為了吃這餐飯的,以為這樣念這個飯吃了就消化,不是這樣的,還是消不掉。你要真正起觀照,入境界才可以,所以我們出家人這個飯不好吃的。這是「約妄心明義」。

  「佛說此科最大宗旨」,就是說三心不可得,這科經文最大宗旨,「在令學人,即妄證真,頓契無生也」。佛說這個是什麼目的?佛不會亂說話,他說話,主要他有個目的。就是「在令學人」,我們學佛的人,就在現前這個妄心當中,你去證實這個真心。頓契無生就是很快速的,你契入無生法忍,無生就是不生不滅。佛講這段經文,最大宗旨是在這個地方,讓我們學人即妄證真,就在我們現前這個妄心妄相當中,去證實那個真的,你去認識那個真的。這個妄也是從真當中起來的,我們現在是認假不認真,我們現在是把那個假的當作真的,把真的忘掉了。所以這是即妄證真,頓契無生。

  「何以言之?三際遷流,故隨而分別執著。」我們這個心生滅,隨這個三際(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這樣的遷流變化,我們隨著這個心而起分別執著。我們分別執著的心,就是從這個妄心起來的,從這個生滅心起來,從這個地方起來,從這個妄心起來的。如果沒有這個妄心,分別執著也就沒有。真心它不會起分別執著,是從妄心,但是妄也是從真起來的。故隨而分別執著,分別變成第六識,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我們可以思惟想像,這個長,這個短,那個好,那個不好。青黃赤白,這些所有的思惟想像,能夠分別的,這是第六意識,第六識。執著變成第七識,末那識,執著就是第七識。第六識的功能,它是分別,第七識它是執著。「則行緣識矣」,行就是念念遷流,行就是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生滅心。行,它就緣識,它就是攀緣第六識、第七識。問題在第六跟第七,我們現在造成六道輪迴、十法界,六、七識。這兩個轉了,第八識、前面五識就跟著轉,關鍵在這兩個。一個分別,一個執著,這兩個轉過來,前五識跟第八識都轉了,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所以像這樣行就緣識。

  「此中言如來知者,令學人當如是知也。」這是告訴我們什麼叫如來?如來是真如本性,不來不去就叫如來。本來就常住不動,常住真心就叫如來。如來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切眾生都有,我們不認識就迷了。令學人當如是知也,「知者,覺也」,知就是覺悟的意思。「且告之曰:遷流之心,當下即空,實不可得。正是令學人速覺,當直下向不可得處觀照契入。則湛湛寂寂,當下便是常住真心。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矣」,這句話是《楞嚴經》講的。這些關鍵就在這個地方,當下即空,遷流之心,實不可得。這是我們現在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當下即空,實不可得。就我們現在這個妄心,你觀察這個妄心,深入去觀察,當下它就是空,實際上我們不可得到的,我們都得不到的。我們現在這個心,我們能得到嗎?得不到。

  這個功夫,用這個功夫,重要在反觀,你回頭來觀照自己現在這個念頭,你去觀察,你去找,真的你功夫用深了,那就會開悟了。你看達摩傳給二祖慧可,也就是這麼一句話,他說心不安,達摩說,你心拿來,我幫你安。但是這個時候他怎麼開悟,那我們聽了,我們開悟嗎?達摩祖師走到我們面前,要我們拿心出來,大概我們也會講,覓心了不可得。但是二祖大徹大悟了,我們還是迷惑顛倒,那我們跟二祖的差別在哪裡?這個也是我們當前的一個課題。不然照這樣演戲的也會演,那個演員演戲的也會演。為什麼了不可得?這個是我們要用功的,你要沒有用功,那你體會不到,你覺察不到。你覺察不到,我們這個心還是隨著妄心,一直在遷流。所以我們要回光返照,返照就是回頭是岸,這是佛門的一句話,你回頭了,你就找到岸邊。你回頭,方向就是岸。所以「當下即空,實不可得」,當下就是空,你實在什麼都得不到。

  「正是令學人速覺,當直下向不可得處觀照契入。」所以這個功夫要很吃緊,你要綿綿密密的去觀照,它不可得。從觀照功夫深了,你就契入,自自然然你就契入。「湛湛寂寂,當下便是常住真心。」我們在念《三時繫念》常常講,常住真心是湛然常寂的。我們念了《三時繫念》的白文,如果對這個理論,我們沒有下一番功夫,實在講我們也很難體會。我們念了那麼久,也很難體會到它真正的意思,它真正的境界。我們只是跟著那個文在念、在聽,但是不能隨文入觀,我們只是念,入不了那個境界。

  所以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念的都是這些,白文幾乎都是這些,《金剛經》大乘經典這些道理。我們現在超度佛事,實在講,我們現在超度,縱然我們念得一個字都沒錯,功德也很有限。所以我常常告訴大家,我上去主法,並不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講這個是真的。是靠什麼?靠大家共修,大家誦經、念咒、念佛這個力量,共修的力量,迴向給亡者。我上台只是好像演員,表演主法,表演領眾,帶大家來共修,實際上也只是這樣而已。如果說一個主法,你要能夠超度這些眾生,你要沒有入這個境界,那肯定不可能。你自己都入不了,能叫那些眾生入嗎?那怎麼可能?這個是不可能。所以我們現在念得再好,念得一個字都沒錯,一個字都沒漏掉,一個人的功德也非常有限。現在我們共修,集合愈多的人,那就一個人一分,那累積起來也就算不錯了,是這樣。

  如果真正講超度,你沒有入這個境界,那談不上。中峰國師他入那個境界,所以他講開示,他那個超度效果當然跟我們不一樣。為什麼?他有真參實學,我們沒有。我們是聽說,我們自己沒有入進去。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跟大家提一提,也是希望大家能夠在這個當中去下功夫,學到真正東西。不然現在到處都在做《三時繫念》,也是非常好的一樁事情,愈多人做就愈好。愈多人誦經、念佛,那就多一分功德,起碼也種個善根,多薰習,這個是好事。但是你要達到超度的效果,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就沒辦法達到超度效果,這是我們必定要明白的一個事實真相。

  我們要入這個境界,我們又不是上上根人,實在講上根的人我們都還談不上,我們頂多是中下根的。實在講,像我這個根性,中下根都談不上,是下下的,比下下根更差的,是業障深重。在我們中下根,根器很差的人,也不是那麼容易你就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且你還要對這個理論方法,不斷的去揣摩薰習,你用功才有個下手處,你頭腦才會慢慢的清醒過來,才會清醒過來。最初的觀照功夫他得利,般若一得利,最淺的受用就是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他知道進退,他知道取捨,這就般若開始有一些作用出來。如果對這個還是不明白,這個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做事情就常常做不好,不是不認真做,很努力在做,但是做錯了。存好心,做錯事,沒智慧,做錯事。心是好心,但事情他做錯了,得到的是反效果,不是正面的,是反效果。這個《了凡四訓》講得非常多,非常清楚。

  這是江老居士在《講義》裡面都提到的,說我們一般待人處事,都是離不開般若智慧。你有般若智慧,你是非善惡,最起碼不會顛倒。你真正認識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就是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有能力去辨別善惡、邪正、真妄、利害得失,起碼你要有能力辨別這個。這是最初步的智慧開始現前。再深入就看破我們世間的這些假相,再深入就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學這個,不是說在我們現實生活用不上,好像不相關的,不是這樣,是息息相關的,有沒有般若智慧,就在我們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就看得出來。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做事情,他都能夠面面俱到,他就把這個錯誤降到最低,障礙降到最低。沒有智慧的人,常常做錯事,做得要命,常常做錯,那做錯,障礙一大堆,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也要花一點時間,在這個地方去深入。我們這一生想要成佛,想要往生,花這些時間是有必要的。古人,他為什麼要參學?大家知道參學這個意思嗎?不是出家就沒事了,出家就沒事了,在寺院裡面享享清福。不是這樣的,出家不是這樣的。出家你要辦生死大事,你這個大事未明,你就必定要多向善知識學習。所以古人自己心地不明,不遠千里,以前沒有交通這麼方便,都是走路,爬山涉水,去參訪,尋師訪道。但是尋師訪道也有條件,要具有參方眼,要有參方志,這個也有條件,也有講求的。所以我們現在一剃頭就沒事了,那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我們學習,當然你要花時間、花精神,花你的體力精神,這些都必要的。

  我們再接著看這段《講義》:「故此科之義,是明至圓極頓,直指向上之法門也。昔二祖問初祖安心法。祖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吾與汝安心竟。正與此中所說,同一法味。當如是知,勿負佛恩也。」這段話也是舉出禪宗達摩祖師,二祖求法的公案。所以這科,就是指這段經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科的意思,它是給我們說明至圓極頓,直指向上之法門。圓是圓滿,頓是最快速的,單刀直入,直接指示你向上一著。就你直接從這邊去,你會了,那很快。你會了,那就像六祖講的,「悟則剎那間」,你悟入,剎那之間就悟入;「迷聞經累劫」,如果你悟不了,迷惑顛倒,那累生累劫,無量劫,還是這個樣子,還是凡夫。

  這段二祖問初祖安心之法。祖曰:將心來與汝安。這個我們就是不管他是真心、妄心,你去找心,看心在哪裡?所以在《楞嚴經》,佛就問阿難尊者,你心在哪裡?阿難尊者講了七個地方,都不是,都不對,一一被佛否定。從《楞嚴經》跟禪宗二祖慧可,這個根器,慧可就是上上根的。阿難還找了七個地方,找不到。後來佛再講十番顯見,再講後面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層層分析,層層剖析。所以阿難在楞嚴會上示現的,也不是一個上根利智的,也是代表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有這樣的執著。所以我們深入這個,我們不是那種上上根的人,《楞嚴經》我們也不可不讀,包括《金剛經》、《圓覺經》,像《占察善惡業報經》,這些大乘經典,重要的典籍,不可以不讀。

  我們修淨土,要不要讀這些大乘經典?要不要讀?讀這個大乘經典,也是《淨業三福》給我們講的,第三福,「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觀無量壽佛經》講,「當解第一義」,第一義就是這個,叫第一義。如果你解了這個,那你往生決定不是在中輩、下輩,一定是上輩,上品往生。最起碼、最起碼你是上品下生,最少,不會在中輩。所以《觀經》三福,第三福勸我們,「讀誦大乘」。讀誦大乘,剛開始在讀,沒味道。沒味道,有些人他就不讀了。所以在蕅益大師,這個自古以來都有,在佛門都有,我很喜歡看蓮池大師跟蕅益大師的語錄,他們的開示。蕅益大師當時,他可能常常看到有一些出家人,修行人,沒事情的時候,閒暇的時候,作作詩,寫寫字,練字,作作清課,然後泡一杯好茶在旁邊喝,點個名香。蕅益大師說,這樣做學問,世間聖賢都談不上,何況要作佛祖?所以蕅益大師就開示,說你何不利用這個時間去玩大乘。這個玩叫萬,這是破音字,我寫這個大家看不懂,你們現在都是羅馬拼音。這個叫玩,玩大乘。這個玩跟玩同一個字,但是讀音不一樣,它意思不一樣。玩就是去玩味,你不斷的去體會、去深入。蕅益大師講,你現在有興趣作詩、寫字,也是你從小時候開始的。小時候你開始作詩、寫字,那時候有沒有味道?也沒有味道,也是從沒有味道,然後再進入有味道,你現在才會有興趣去做。但是我們修行人,你去學習這些世間的詩詞、習字,不能了生死,不能開悟。你寫得再好,學得再好,還是六道生死凡夫。蕅益大師就講,右軍李杜,李白、杜甫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有名的詩人,但是還是六道凡夫。詩詞做得好,還是六道凡夫。但是你玩大乘,散亂艷喜,愚痴如特迦,都已經了生死。那個心最散亂的、最笨的,他都了生死了,喜歡學世間詩詞的,李白、杜甫最有名的,還是生死凡夫,六道輪迴。所以蕅益大師勸我們,你剛開始在玩大乘,像我們講這個,我們剛開始聽沒味道。為什麼沒有味道?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因為我們沒有去體會,沒有去深入。

  我那天也跟大家講,日常法師常常講咬甘蔗的比喻,我們現在咬最外面這一層,這一層不好吃,又硬又澀。但是你咬這一層是一個過程,你沒有先透過這一層,你咬不到裡面的。所以我們現在上這個課,可能我們一點味道都沒有,為什麼?你現在是咬這個甘蔗皮。以前我們小時甘蔗這樣咬的,有沒有?皮把它咬起來。皮咬掉,那皮最不好吃的,最硬的,那咬掉裡面的汁就甜了,對不對?我們現在學習也是這樣,你一開始在咬甘蔗皮,你怎麼會有味道,肯定沒味道。但是你要再趣入,你這層咬掉才能嘗到甜頭,你外面這層沒有先經過,你嚐不到裡面的甜頭,這是過程。蕅益大師就講,你以前在學那個詩字,一開始你也是沒味道,那為什麼現在這麼有興趣?因為你嘗到法味,嘗到法味你就不會累,你就鍥而不捨,一直深入。我們世間法也是一樣,你不懂的時候沒味道。以前我看人家打麻將,打到三更半夜,有那麼好玩嗎?打到不用睡覺。我一看就不想看,為什麼?我看不懂,沒興趣,玩那個有什麼意思?後來我當兵退伍,有人教我,來玩個衛生麻將。後來我會玩了,我曾經玩了三天二夜沒睡覺,那個時候還年輕。後來我想一想,念佛念經有這麼用功嗎?這麼用功早就一心不亂了。他是什麼一個力量?你會玩,你有興趣。還有以前我看人家在打棒球,那有什麼好玩?大家看了怎麼那麼瘋狂?後來我也去跟著看,看看看,我也看懂了。後來台灣少棒到美國去比賽,美國跟我們這裡時間是顛倒的,都三更半夜起來看,我也爬起來看,看懂了,真的知道是怎麼打的,會玩了,你就有興趣。

  我們現在就是不會玩,不會玩念得愁眉苦臉的,念得一點法喜都沒有。所以,蕅益大師叫我們要玩大乘,你何不用這個時間來玩大乘?這個幫助你成佛的,幫助你了生死。蕅益大師又講,縱然你現在都不懂,那起碼也給你種善根,給你種個菩提種子。這個都是真話,古來祖師大德講的都是真話。還有蓮池大師《竹窗隨筆》這些開示,我們都要常常看看、常常聽聽,這對我們修學的勉勵,會有很大很大的幫助。不然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然是苦悶,但是這個過程你一定要熬過,你就漸入佳境。我們今天先講到這一段,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