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律學略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08/6/30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1-0012

  我們四念處跟大家報告到觀心無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反過來就是常樂我淨,一般講常樂我淨,不淨當中有清淨,苦當中有真樂。所以我們念《彌陀經》,「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常當中有個常。我們現在有三際,是生滅心,無常。但是我們無常當中有個常住真心,無我當中有個我,所以觀不淨,你就看到清淨;你觀苦,你知道是苦,你就知道要去追求真樂;觀無常,你就發現真常;觀法無我,你就可以找到真正的我。我們現在這個虛妄相,我們現在是活在虛妄不實的情況,所以要觀,重點在這個字,觀。這個觀,所有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離不開這個字。你看我們淨土也不例外,《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還是要觀。我們持名念佛,也是出在《十六觀經》。你懂得作觀,深入這個觀,隨文作觀,隨文入觀,老和尚要求我們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如果你不能入觀,你修學就沒有味道,沒有法味。修學沒有法味,你就覺得枯燥無味,很容易退心。這個概念我們要先知道。

  觀心無常,《金剛經》裡面講的三心不可得,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他這一科,這段的註解,後面還有這段,我們再把它介紹出來。「蓋真心無名無相,唯一空寂。說為真心,亦非心也,但假名耳。古德所以云:說似一物即不中也。」真心沒有名,也沒有相。我們講一個真心,不就一個名出來了嗎?一個真心,一個妄心,那不就有名了嗎?但是你講一個真心、妄心,那個名還是怎麼樣?虛妄的,還是我們人給它假設設定的,所以這個叫做言說相、文字相。《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跟我們講,你讀誦大乘經典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你才能看到真實的。我們現在就是被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被它轉了,所以真的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就只看到虛妄的,這個問題就是出在我們著了這個相。

  真心無名無相,所以說唯一空寂。空,寂是寂滅,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寂就是說,這個東西它本來就是存在的,你講一個滅,為什麼會有滅?比如說我們人會死,為什麼會死?大家知道嗎?答對了,因為有生,所以你才會死。如果沒有生,怎麼會死,就沒有了。死就是滅,生滅,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生滅,滅了又生、生了又滅就這個現象。真心空寂,空是了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你抓不住,你得不到。寂就是不生不滅,它本來就存在。所以我們大乘佛法講不生不滅,它的理由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真心本不生,本不生就是說,它本來就存在。好像這個東西,它本來就有的,不是原來沒有,後來生出來有了。本來沒有,現在生出來有了,那個就會滅。本來就有的,它就不生,本來有的就不生。它不是沒有,然後再生出來。如果沒有,生出來,那當然就會滅。真心這個東西,它是本來就存在的。所以密宗觀「阿」,阿彌陀佛的阿,「阿字本不生」,叫你觀那個,就是叫你悟入。所以現在很多人學密,都學得變外道,變邪魔外道,不懂這個他就學得變外道。其實佛法,大乘法,不管哪個宗派,都是叫你悟入真心。所以密宗觀阿字本不生,就是你的自性本來就存在的,本來就沒生。沒生,它怎麼會滅?它就不滅。

  我們現在看到生滅的現象,佛告訴我們,那不是你本來的面目,是你看到的相。這個相在生滅,鏡子有沒有生滅?這個相一下子這個來了,一下子這個去了,來就生了,這個相就出來,對不對?你走了相就沒有了,沒有是不是滅?這個鏡子有沒有生滅?你這個相從哪裡出來?從鏡子,比喻我們的真心。大家從這裡去體會,因為經典都用鏡子、水、月亮來做比喻,讓我們去體會佛說的真實義。古時候都是用銅鏡,用銅的,現在用玻璃的,但是照是一樣的。我們看這個是真心,這個裡面相有生滅,來來去去的。這個鏡子有沒有來去?沒有,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現相之後它還是一樣,相消失了它還是這樣,是不是?這就比喻我們的真心。這樣大家有沒有體會到一點?你常常用經典這一句來照鏡子,當你照鏡子就想到這句經文,你觀久了,你就會開悟。觀,你就要觀。所以會修行的人,你說哪個地方不能修行,大乘法,任何地方都可以修,都是你修行的地方,但是你要會作觀。

  所以在一、二十年前,老和尚叫我去印一些貼紙,就像這個透明的,它有黏性的,黏在電視的角落,不影響畫面的。裡面有字,上面有字,旁邊空白,你貼上去也不影響畫面,透明的,但可以黏上去。做了很多,大部分都是用《金剛經》的經文,比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老和尚說做這個,大概這麼大,圓圓的,貼上去。我說師父,做這個幹什麼?人家不是都做阿彌陀佛,貼在牆壁,貼在電線桿。他說這個貼電視的。我說貼電視?老和尚說,這個要讓他們看電視的時候,就讓他們去修行了。看電視,不要隨著電視裡面的喜怒哀樂,心隨著他們轉。看電視,看到這些畫面,就要看到這句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能夠這樣觀起來,你不被那個劇情轉,你看電視就在修。但是你要提得起來,提得起觀照的功夫,提不起觀照,你還是被它轉。你觀照功夫得力,你轉它;你觀照功夫不得力,你被它轉,我們被它轉,就是這樣。所以這個觀,用功就是在這個地方用。

  那天有個同修問我,我們念《三時繫念》,「但向塵中了自心」。這句話的意思,但向塵中了自心,就是這個,這樣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舌頭嘗到的(吃東西)、身接觸的、心裡想的,六根對外面的六塵,你六根在對外面六塵當中產生六識,你要轉識成智,根塵相對,你轉識成智,那就叫做但向塵中了自心,是這樣了的。但是你對這個觀的理論不深入,我們想了就不能了,沒辦法,因為我們功夫不得力。這個真心,「說為真心,亦非心也」,也不是心,你不要再執著有個真心,有個妄心,你這個念頭一起來又是妄。「古德所以云:說似一物即不中也。」心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東西?你說像一樣什麼東西?不中就是不對,說不上來。所以真的說不上來,真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上來。凡是能夠說的,都是名字相、文字相,都這個相。但是你也不能沒有文字相、言說相,這個是指路的。禪宗有個《指月錄》,手指,經典就像手指,這個手指指向月亮,月亮在那邊。現在佛就叫你,月亮在那邊,你看那邊,月亮在那裡,叫你去看那個月亮。你看到這個,要順著這個方向,看上去就看到了。你不能看到這個,這個就是月亮,不會看的,這個就是月亮,不對,這個是手指,不是月亮。他是叫你說,你看我這個手指,從這個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那個就是月亮。不懂的人,他就執著在這個文字,就比如說,看到手指,他把手指認為是月亮,就錯了。所以禪宗有一部書叫《指月錄》,祖師大德的語錄。所以心我們要觀,才能夠體會得到。「但假名耳」,講一個什麼真心、妄心,真心、妄心都是名字,假的。這個名是假的,就像指月一樣,好像路標一樣,但假名。所以說似一物即不中也。

  「由是觀之。此科亦具兩重不一不異。」這一科,是哪一科?大家回答一下。哪一科?他說三心了不可得。對,答對了,但現在沒有獎品。對,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這一科。這一科就是說這一段,這一科的經文,他都有分段,一段一段的。他段,段段可以獨立、可以銜接的。所以此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亦具兩重不一不異。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是不一,過去不是現在,現在不是過去,現在也不是未來。我們前面講過了,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現在不是過去,不是未來;未來不是過去,不是現在。那是不一,不一樣,不一就是不一樣。那不異,不異就是沒有兩樣,這樣大家懂不懂?不一就是說不一樣,不異就是沒有兩樣。我們再用這個鏡子比喻,大家看看,看看大家,每個人臉不一樣,對不對?不一樣是什麼?不一,對不對?你的臉跟他的臉不一,不一樣。但是這個鏡子一樣不一樣?鏡子有沒有差別?鏡子就這個,沒有差別,它不異。但這裡面現出來的相,是不一。你要從這個不一看到這個不異,你就見到真心。這樣大家有沒有體會一點?

  所以這科經文,亦具兩重不一不異,它是有兩重意思,你不能只看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是不一,我們只看到這一重。但這個不一當中,它有個不異的,你也要看出來。就是這個不一當中,它有不異的,虛妄當中,它有個真的。就像這裡講的,不見四苦,無常無我,但是這個當中有常樂我淨。你不能單單只看一面,你要看一體兩面。如果不是一體兩面,那佛跟我們講這個,毫無意義。你說不淨,不淨就不淨,本來就不淨。如果沒有淨,跟我們講一個不淨,有沒有意義?沒有意義。講那個沒有意義,那個叫戲論。你觀察到不淨,淨就顯出來。就好像我們看這個,不一,你看出這個不一當中的不異,那就看到真相。但是我們現在只是看到不一,沒有看到不異,我們現在還停留在這個不一的階段。

  所以下面再跟我們解釋,「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為不一」。過去、現在、未來不一樣,過去就是過去,現在就是現在,未來就是未來,不一樣,不是一樣的,那個就是不一。「皆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是不一,是不一樣的,但是這個一樣不一樣?皆不可得,都一樣!是不是?你講過去、講現在、講未來,你都得不到,這個一樣。這樣大家懂了嗎?皆不可得,「是為不異」,都得不到,那就沒有兩樣,都是得不到,這叫不異。

  所以接著下面我們再看《講義》,「又復遷流心與常住心,不一也」。我們現在這個心是叫遷流心,剎那生滅,這個叫遷流心。遷流心就有過去、現在、未來,生生滅滅,滅滅生生,遷流心。這個遷流心當中有個常住真心,它從來就不動的。現在我們講一個遷流心,講一個常住心,不一樣。遷流心是動的,常住心是不動的。但是重點還是在這個經文,現在遷流心跟常住心,也是怎麼樣?不可得。你妄心跟真心都是不可得,這個是一樣的,當下空寂。所以蕅益大師在開示講,真心妄心,你去找來給我看,不管講真的,講妄的,你去找,找不到。二祖講,覓心了不可得。「知其不可得」,真跟妄都一樣,是不是?「而當下即空寂」,真妄當下就空寂,空寂就是常住真心,「則不異矣」。所以不可得是一句關鍵性的經文,不可,你講真的、講妄的都不可得。真的妄的不一樣,但是不可得都是一樣,都是不可得。所以當下即空寂,則不異矣。

  然後「合之上科所說,共為四重」。上科就是上面講的這一科,一共可以分為四重義理,就是三心不可得,真妄不可得,不一不異也都不可得,分為四重。「當知佛之委曲說此四重者,開示修觀之方便也。」佛講了這個四重,他有他的道理,但是我們要真正能夠體會到佛說法的真實義,他說真實的意義在哪裡。就像《指月錄》講,你要真正知道他這個手指是指向哪裡?所以我們開經偈常常念,「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能錯解,不能誤解,不能曲解,要正確的理解。說這個四重,是開示修觀之方便。我們一般讀《金剛經》,只是讀,不懂得去作觀,不懂得依照經文講的真實義去提起觀照功夫,就是說我們會念經,但是不會依照經文裡面教我們的理論方法去修。修就是在這個,關鍵在這個觀,每一部經都有這個,大乘經、小乘經都離不開這個。

  就像老和尚拿那個貼紙給我貼,也送給人家去貼,那貼了,它的作用是什麼?叫我們修觀。大概四年前,有一次在澳洲布里斯本,在澳洲淨宗學會,吃過早餐,我陪老和尚去散步。一面走,他說你知道現在我在做什麼嗎?我說不知道,師父在做什麼?在散步。他說,我現在在修華嚴的法界觀,現在樹木還有鳥,這些就是融入整個法界。我說師父你會修,我也不會修,我只是跟你散步,我不知道怎麼修,怎麼去觀。老和尚他入了華嚴,他有很多大乘經典的基礎,其實他有很多大經大論的基礎。《金剛經講義》,我早年就聽他老人家講過,他是照這個原文一字不漏的講,那時候也沒有錄音帶,大概三十幾年前,連錄音都沒有,講過就沒有了,後來慢慢有了錄音帶。最近這一次在新加坡、在美國講的《金剛經》研習報告,那是節錄,這個《講義》的重點節錄的。以前我是聽過完整的,一字不漏這樣講,後來他就再做節錄。

  早期我聽他老人家講《楞嚴》。其實他有講《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在台灣有個圓覺寺,辦大專佛學講座講《圓覺經》,講《圓覺經》我也去聽過。所以我就想到金剛寺,金剛寺我們就要找《金剛經》來跟大家講一講。肯定以前這個寺院也是有講過《金剛經》,所以才叫金剛寺。這是我的推論,應該也不會錯。其實他有很多大經大論,就是說他現在入華嚴容易。大家現在搞了半天,要入華嚴,聽了半天,還是不會起觀照。為什麼?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方方面面它都講到。但是你還是要有一些其他經來做補助,因為佛講的理是一個,真理只有一個。兩個,那就有一個不是真的,只有一個。一個是什麼?我們剛剛才講過,不異,不異就是沒兩樣。所以真理只有一個,但是言說,每個眾生根器不一樣,他講的語言就很多種。講了這麼多是不一,叫你入進去的都是不異。好像我們這個講堂好幾個門進來,門不一樣,進來都一樣。外面的門不一,進來是不異,就是這樣子,這樣大家有沒有稍微體會一點?

  佛委曲說此四重者,開示修觀之方便。因為我們凡夫沒有一個方便,我們無從下手,沒有辦法下手,所以需要方便。這個方便很重要。「方便云何」,什麼叫方便?意思就是說,什麼叫方便?「先觀河沙等器界根身諸法之不一」,先叫我們去觀察,你去看外面恆河沙等器界,器就是我們這個環境,器世間,用個器來代表,這一切都叫器。器界,界它有個界線。根身,就是講我們整個身心世界,身體、心。我們這個身體,外面整個環境,自己、別人,整個環境,我們看到眼前這一切是什麼樣?諸法不一,個個都有差別。這個是茶杯,這個是毛巾,這個就是什麼?不一,不一樣。我們看到這些相,它是不一的,千差萬別,是不是?但這個不一從哪裡來?

  諸法之不一,「而銷歸於眾生同具而無異之心」。銷歸,歸就是回歸的意思,我們講皈依三寶。銷歸,回歸眾生同具而無異之心,就是我們現在能見能聞的這個心。這個心,我們還用這個鏡子來講好了,大家比較容易有點體會。這個就代表心,每個人都有個鏡子,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這個鏡子是一樣的。這個心,它是不異的,我們剛才講過,你看到這個現相也是千差萬別,可以現很多相。相當中千差萬別,不一樣,不一,但是這個心(就是這個鏡子),它是一樣的,它沒有兩樣。那你是用這個心,我也是用這個心,大家都是用這個心,用這個心沒有兩樣,你回歸到自心就沒有兩樣。但外面看的是都不一樣,但是回歸到自心就不異,都是心現的,都離不開這個心。就像鏡子裡面境界相很多,可以現種種相,但鏡子是一個,它沒有動、沒有變。但是它那個相,你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中國人來現中國人,外國人來現外國人,這個不一樣,但是鏡子一樣。說明我們的心就像這個鏡子,但這個相不一樣,不一樣是在一樣的當中,都是離不開我們這個心,所以你要從這裡去觀。這是先觀察我們外面這個身心世界,回歸,這個都是我們心現的。就像這個鏡子,我們的心就像這面鏡子,鏡子裡面的相從哪裡來?鏡子現的。我們的心是一樣,回歸過來,就銷歸於眾生同具而無異之心。我們跟一切眾生同樣具有這個無異之心,這個心沒有兩樣。所以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就是這個道理。

  進一步,這是第一重,先觀這個,觀外面這個。然後第二重,「既而進觀心念有若干種之不一,而銷歸於諸心所不異之皆非是名」。這是《金剛經》的經文,他講一個皆非是名,是不異。我們再進一步觀察我們內心的念頭,我們的念頭一樣不一樣?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千頭萬緒,千差萬別,從早到晚那個妄念不曉得有多少?這個念頭一下想這個,一下想那個;一下想東,一下想西,一樣不一樣?不一樣,沒有一個念頭完全一樣的。所以進一步,「既而進觀心念有若干種之不一」,若干種就很多種。我們心裡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個種種念頭,也都不一樣。但這個不一樣,從哪裡來?那個源頭,銷歸於諸心所不異之皆非是名,還是從你那個沒兩樣的產生的。所以這個妄心千差萬別,從哪裡出來的?從真心出來的。真心你要回歸到這邊來,你不要又去想一個真心、一個妄心,那又沒有真正體會到佛講的真實義。皆非,都不是。現在講是,是名,就是。你從這個皆非是名去參,大家去參,你去體會,諸心所不異之皆非是名,這是第二重。大家現在有聽懂就聽懂,聽不懂沒關係,聽不懂就是要你提起疑情去參。聽不懂,這是什麼?你才會進一步去體會。你體會到了,那就是你的了,你自己悟的。但不要悟錯了,那個悟,音是一樣,不要錯誤那個誤,就不對,要開悟那個悟。

  「更觀心之所以皆非者,由有三際遷流之不一也。」更進一步,觀心之所以皆非,皆非都不是,我們用白話講,都不是,叫做皆非,都不是。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這些亂七八糟的妄念,那不是你的真心,那個都皆非。為什麼皆非?「由有三際遷流之不一也」。為什麼?你一直在變化,無常,就是這個觀心無常。這個無常就是一直變。為什麼叫無常?因為它一直動,它不是常住在那個地方,無常。為什麼叫他觀這個心無常?因為這個心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就是一直生生滅滅,生生滅滅,這樣一直動,好像流水一樣,一直流,一直流,它沒有停下來的,所以叫無常。

  這個大家應該可以多少理解一點,我們心為什麼叫它無常?就是因為它有三際遷流之不一,過去、現在、未來像流水一樣,一直動。所以這個不一樣,過去、現在、未來都不一樣。「則銷歸於三際不異之不可得。」銷歸,銷是消化,把它消化掉;歸就是回歸,你消化回歸於三際不異之不可得。它那個重點就在這個,不可得。這個三個字,你會了,你就通了。所以佛法說真的,說難也不難,你真搞懂了,一、二句你就開悟了。所以《金剛經》佛跟我們講,你為人家演說一四句偈,勝過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金剛經》用比喻。四句偈就是四句經文合起來叫一首偈,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都是《金剛經》的話,這四句經文合起來就叫一首偈,就叫四句偈。你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的叫有為法,不生不滅的叫無為法。所以唯識學裡面,把這個有為跟無為,它的定義在這個上面,凡是會有生滅變化的,那都列入有為法。沒有生滅變化的,比如說我們看到虛空,三千年前是這樣,三千年後還是這樣,那個叫做無為;但是那個無為還是有為當中的無為,還不是真無為。

  如夢,它這個字是貫下來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就是如同,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有為法,有生有滅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我們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有好夢,有惡夢。但是不管好夢惡夢,你醒來都沒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境界也是一樣,有順境有逆境。我們現在這些境界就跟作夢一樣,好不好都是夢一場,有的做個好夢舒服一點,做了惡夢比較難受一點,但是統統是夢,統統是假的。大家知道夢是假的,幻是變化,好像變魔術一樣。魔術變得像真的一樣,我們大家都知道那是變魔術,他的技巧很高明,但是不是真的,大家知道不是真的。現在變魔術,我有一次到北京老舍茶館去喝茶,人家請我去喝茶。那個變魔術的,不曉得他怎麼變,他身上沒有拿東西,他就拿個釣竿到一個洋人小姐的身邊,釣一條魚起來跳來跳去,那個洋小姐就叫起來。奇怪,身上就沒有拿東西,怎麼一釣,魚從沒有就能出現一條魚。這個手法,他那條魚藏在哪裡?我們知道一定要藏在哪裡?我就去看。那就是幻,變魔術。那個外國的變魔術,我跟你講,我有一次到西班牙,看那個電視,變魔術的小姐,她就一個套子套下去,等一下起來不一樣的人,套下去又不一樣的人,那個機關不曉得安在哪裡?變得非常的逼真,但是我們知道那是幻。大家看魔術都知道,心裡有個底,那是魔術,那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就像變魔術一樣,如幻。如泡,就是水中的水泡,水泡出現的時間不長,它就又回歸到水了。如影,我們一般說太陽照射下來有個身影,我們知道那個身影不是真的。現在有這個錄像,你看錄像裡面就是影,電影、電視,影,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露就是露水,晚上那個露水,早上太陽出來,一照射那個露水就化掉、就沒有了,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如電,好像閃電一樣,打雷,一閃,就沒有了,如電。這一切有為法,就如同夢,如同變化的魔術,如同水中的水泡,如同電影(影像),如同露水,如同閃電,佛勸我們,應作如是觀,重點還在一個觀字,你有沒有如是去觀?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去觀。這個觀成有什麼好處?你在這個境界裡面,就得到解脫自在,心就得到解脫自在,不管好的、不好的,你都如如不動。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好的不好的就像演戲一樣,那個演戲的演員,他不會把那個戲當真,他知道這是演戲。但是演的時候,該演什麼角色,他還是演什麼角色。你看佛在這個世間,他也有喜怒哀樂,有時候也發脾氣罵徒弟,罵他的學生,他在表演!因為他知道這些是假的,但是這樣對大家有幫助。這個是假的。

  說到真的,如如不動。這個都是假的,你好的不好的,昨天的事情不都過去了嗎?昨天的事情,過去心不可得。昨天發生的事情,今天存在不存在?沒有了,你去找,沒有了。你去想一想,昨天好的、不好的,都不可得。那好不好是不一樣,好跟不好當然不一樣,不能夠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好,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但是那個不可得是不是一樣?一樣。比如說,昨天有人他家辦喜事,好事;昨天他家有人辦喪事,不好。到今天,那一些可得不可得?沒有了,好事也沒有了,惡事也沒有了,不可得都一樣的。佛是教我們去觀那個不可得的,那個你通了,你就懂了,你在什麼環境,你都很自在,隨緣度日。如果你不會觀,那就有得受了。不會觀,我們現在就是不會觀,都迷在這上面,所以煩惱很多,分別執著。所以這個重點,大家記住「不可得」!你常常每天這樣去參,你也會開悟。真的你會用,佛法真的你會用,不用多,一句、二句你就夠用了,成佛就有餘了。佛為什麼講那麼多?因為眾生的根器太複雜,太多,他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然說真的,那一句佛號就夠了,講那麼多幹什麼?眾生分別執著,佛有個比喻說,像黃葉止啼,拿一片黃色的樹葉,小孩子哭、鬧,來,逗他,讓他不哭就好了,其實弄那個黃葉是騙騙小孩子。比喻說講經說法,我們眾生分別執著,佛就隨順你,你要聽什麼法,就給你講。

  「當知不異者,如義也」,就真如。所以重點在這裡,大家注意聽,「步步由不一觀不異,則步步趨向真如矣。」如義就真如,真如本性。你從那個不一樣的,你去看那個一樣的。大家現在會不會看?我講了半天,會看的舉手?都沒有人舉手,還不會看。這個還是要學的,不學不行!不然我們這個觀心無常怎麼去觀?我們現在看到這些不一樣的,就是你步步由不一,你去觀那個不異的,你就會開悟了。比如說,人家讚歎你一句,你很高興;人家罵你一句,你很難過,不一樣,讚歎跟罵你是不一樣。但是那個不可得是一樣的,讚歎你也不可得,罵你也不可得,一下子就過去了,也找不到了。你這樣從所有的事物,這個是茶杯、這個是毛巾,這個不一,但是都不可得,你得不到它,你這樣就會開悟。我們現在問題出在哪裡?出在這個得,不可得當中,我們硬要去得到它,你就生煩惱,你就起執著,你就執著了。你想得到它,這只是你的妄心。我錢得到了,你得到什麼?我錢很多,我晚上抱了一堆錢,抱在身體上,壓著睡覺。壓著睡覺,你就得到了嗎?沒有,你睡過去就像死人一樣,連你這個身體給人家抬走,丟在河裡面,你也不知道,你得什麼?你抱在身體睡覺,你都不可得了,何況放在銀行?那不過一個本子跟一個數字。說實在,你只是暫時有支配使用的權利而已,你得到什麼?你吃能吃多少?吃飽了,再吃下去,你就撐死了。你能得什麼?不可得!到晚上都要死一次,就知道這個是不可得的。當知不異者,如義也。不異,沒有兩樣,不可得沒有兩樣,好的不可得,不好的也是不可得。所以步步由不一觀不異,則步步趨向真如矣。

  「即復深觀遷流心常住心」,再進一步,你再深觀,深就深入去觀察。我們這個觀就是由淺而深,不斷的深入,你要深觀,它才起作用。你進一步深觀,我們現在這個遷流之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跟這個常住真心是不一樣,遷流心跟常住心是不一樣的。遷流心、常住心,遷流心是生滅的,常住心是不生不滅的。遷流心跟常住心,「雖曰不一」,不一樣,遷流心跟常住心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生滅,一個是不生滅的,那個不一,不一就是不一樣,「不過性相之異耳」。「則離相會性,而銷歸於本無可得之大空,尚復何異之有。」如果你能這樣觀,「則寂寂明明,明明寂寂,一念不生矣。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豈非一超直入之修功哉,妙極妙極」。你會這樣修,就妙極妙極。你不這樣修,就不妙不妙。

  「若能依此義以修觀行,一日千里」,如果你能依照這個義理來修觀行,你一天當中好像千里馬跑了一千里,那個修行進步非常神速、快速,「尚何待言」。「當知四重之義,即是步步除分別執著,亦即步步無我。迨至一念不生。人我法我,尚復何存乎。真無我之妙法也。」你體會到無我了,那個我就叫做真我,常樂我淨的我。你看到那個無常,當中有個常的。今天時間差不多了,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們就進入第四個單元,觀法無我。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