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律學略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08/6/22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1-0004

  經典、祖師法語的開示,開示非常重要。我們看到祖師這些開示,實在講,文字不是很多,但是它每一句話都含有很深廣的意義,我們如果深入去探討,可以說法味無窮。為什麼說要深入,你才會得到法味?大家現在學習有得到法味嗎?有得到法喜嗎?以前我剛出家跟日常法師學戒律,生活很苦,因為每天都要照表操課。他給我們上《菩提道次第廣論》,給我們做一個比喻,他這個比喻就是吃甘蔗,現在甘蔗都有那個刀削皮,以前我記得小時候(年輕的時候),吃甘蔗沒有拿刀削皮的,就是剁一截一截,然後皮用牙齒去把它咬掉。大家有沒有這樣吃過甘蔗?有,你們應該有經驗。日常法師就說,你咬第一層的甘蔗皮好不好吃?那個皮不好吃,又硬、又澀的;你皮咬掉,吃到裡面的甘蔗,嘗到法味了,這是第二層;然後在嘴巴裡面咀嚼,甘蔗汁跑出來,那更甜。我們修行就像咬甘蔗一樣,三個層次,第一個是從表面文字上(這個皮沒有什麼味道的),但是你從文字般若要起觀照般若,然後證實相般若。

  大家都有聽過老和尚講經吧?都聽過。沒有聽過的舉手,大家都聽過,那應該都會聽到這些話。我們學習,第一個階段,依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我們現在看的經典,大家每天讀經、聽經,依照這個文字,經典。般若的義理都在這個文字裡面、在經文裡面,所以經典是我們修學的依據,理論的依據在經典,這是文字般若。你讀了經典,要懂得依照這部經講的理論方法去修。講到修,大家都知道,是!我們都要來修,我們現在正在修。我請問大家,你怎麼修?有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有,我每天都進去念佛堂念佛,我每天都有讀經,我每天都有拜佛,很認真在修,很用功。這是不是真正在修行?未必然也,好像《了凡四訓》雲谷禪師回答那些當時的讀書人一些問題,都說個「未必然也」。未必然就是不一定,不一定是真正在修。為什麼?為什麼說不一定真正在修?我們前幾堂課也跟大家都講過,你真正依照佛法修學,第一個效果是什麼?輕安,輕鬆,內心法喜充滿,這是初步的一個效果。這個效果我們現在有得到嗎?如果這個效果,初步我們得到了,表示我們修學有了初步的成績;如果還沒有得到,我們還要努力向這個目標提升。

  我們修行得不到法喜,為什麼得不到法喜?因為你感受不到快樂,感受不到解脫,感受不到自在,所以就沒有法喜,這是一定的。如果你感受到了,你怎麼會沒有法喜?很自然法喜就流露出來,這是一定的道理。為什麼說修?大家都在修,你要修到哪裡去,你怎麼修?學問就在這個上面,學問就在這裡。有的人修行修得很快樂,這個快樂就是法喜,這個快樂是從內心像泉水湧現出來,那才是真正的法喜、真正的快樂。所以法喜對我們人的身體最有幫助的,最好的營養分,比你吃什麼維他命D、維他C還好,吃那個未必好。以前老和尚講經講,吃那個是維他命,不是維你命,是維他命。維他命的意思就是說,賣這些的商人為他的生命、為他的生活,你給他買了,他賺錢,才能過日子,是維他命,不是維你的命,你吃了未必有好處,是這個意思。法喜是對我們最有幫助的,如果你修學得到法喜,你還會退心嗎?不會。以前我在圖書館就有悟字輩的出家眾跟我講,師兄我很想回家,我沒有想到出家這麼恐怖。說恐怖,出家恐怖,他跟我講恐怖,我說大概你自己心裡那個煩惱才是最恐怖的,出家怎麼會恐怖?出家是你心甘情願來剃頭的,又沒有人拿槍押著你來剃頭,然後自己剃了頭還說很恐怖,那是誰恐怖,是你自己恐怖。自己什麼恐怖?自己心裡生煩惱。為什麼生煩惱?他不懂得怎麼修。有,有在修。修錯了,修得不對,修對了怎麼會一天到晚生煩惱,修對了都一天一天的煩惱輕、智慧長,那就修對了。大家想是不是這樣?應該是這樣,如果我什麼地方講錯了,給我糾正出來。

  我們為什麼修的沒有效果?很多人念經念了一輩子,甚至出家幾十年,到死的時候還是糊裡糊塗的。經念得很熟,能夠倒背如流,在十幾年前台北有一個居士,那時候老和尚正在提倡讀誦《無量壽經》,這個居士有一天跑來跟我講,他說悟道法師,老和尚說《無量壽經》要讀三千遍,要背下來,他說我現在讀得多熟你知道嗎?我可以從最後一個字倒背回來,一個字都不會錯。我說太佩服你了,我真是自嘆不如。但是他下面有註解,他說但是沒有用,煩惱壓不住。我說你真厲害,你能倒背一個字都沒有背錯。但是他說沒用,煩惱壓不住。所以現在,讀經、念佛、念咒、拜佛,或者是修福,大家就是沒有學習到修學的要領。要領,要就是最重要的,領就好像我們這個,這個叫領,如果這個沒有抓好,衣服就亂七八糟的,你拿衣服是不是把這個領拿起來就順了,整個衣服就順了。如果你抓這裡可以嗎?抓這裡可以嗎?不行,你要抓抓這裡,你要抓對地方,講白一點就是這樣。我們修行,你也要抓住正確的修行方法,你修了才會有效果;如果修了沒有效果,當然會退轉。為什麼退轉?因為煩惱也控制不住,一天到晚生煩惱,這就很容易退。

  為什麼我跟大家講這麼多?如果你今天是五十幾歲,我就不太會講這些,大概五十幾歲出家,要再回去的比較不多。為什麼?因為年紀也很大,人生的經歷也很多,酸甜苦辣都嘗過了。所以,對於四、五十歲以上的出家人,除非他有比較特別的因緣,不然他不太容易會打退堂鼓,因為他人生的經歷已經有了,該享受的都享受過了,該吃的苦也吃過了,覺得人生已經沒有什麼好玩,所以他大概不致於會打退堂鼓。但是我看在大陸年輕出家眾,特別是男眾,不容易修,特別在末法時期。末法時期,過去黃念祖老居士講,成就最多的第一個是在家女眾,第二個是在家男眾,第三個是出家女眾,第四個是出家男眾。過去我們在圖書館,我一個師弟悟銘師,他說我沒有剃頭是排第二名,我現在頭一剃變最後一名。說明在末法時期男眾出家修行不容易,很容易受到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如果你一旦去接觸,自己就迷失掉了。所以老和尚很慈悲,我常常跟我們現在在圖文巴悟字輩的師兄弟講,我說老和尚很慈悲很照顧你們,規定你們在這裡九年不下山,給你們找護法,給你們安排好都不用操心,我說我自己要想辦法。為什麼規定九年不下山?下去接觸名聞利養他們就迷失掉了,這是老和尚大慈大悲。如果不了解老人家他這個苦心,還會埋怨老和尚說為什麼不讓我們出去,讓我們去發揮一番?就會這樣。所以很容易迷。

  所以,大家年輕出家不容易,大家不要以為你剃個頭,不管你是什麼因緣來剃頭,總是剃了,剃了也不容易。過去蕅益大師《寒笳集》也有講,寧國有一個老人,修五十多年的福報,求來生做一個火頭僧都辦不到,但是一隻白鴿聽經,牠轉身就做戒環禪師。所以聽經聞法,它的功德利益非常殊勝,這個機會現在大家都遇到了,大家要珍惜、要把握。所以我勸大家多聽經就是這樣,你不聽經,不明白修學的要領。這個要領是什麼?就是這個字,「觀」。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學都離不開觀這個字。你要懂得修觀,如果你不懂得修觀,不懂得修觀的要領,你很容易退心,你修不進去,你進不去,煩惱控制不住,沒辦法,內有煩惱,外有誘惑,我們招架不住。我們實在講,是誰害我們的,沒有人害我們。誰害你,誰讓你生煩惱,煩惱從哪裡出來的,你要去找這個。我現在為什麼這麼煩惱,煩惱從哪裡來,你這樣去找,常常找會開悟。

  所以,你一有煩惱的時候,你要回頭向自己內心去起觀照,你才能找到答案,你不能去怪外面這個那個,怪了半天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要起觀照。一開始我們是作觀,我們初步功夫是作觀,作就是說你比較刻意的,依照這個經義去提起觀照;你作觀久了,你自自然然一讀經文就入那個境界,你這個觀念隨著經文就入進去,跟它相應,這叫隨文入觀,隨文作觀。在隋唐的時候,止觀,當時修學比較講求。後來唐以後,只有禪宗有留下來作觀,其他的法門就比較少講。在教下來講,天台的三止三觀,老和尚現在講的《華嚴經》法界觀、還有五止六觀,現在老和尚講的這個單元,《妄盡還源觀》,都有一個觀,大家注意那個字,訣竅就在那個字,你要懂得去觀。剛開始你要學習觀照,依照這個經文的文字然後提起觀照,這個功夫就叫觀照般若。剛開始是觀照,起觀三個層次,一開始是觀照,你觀照久了就叫照住,照住就得定,定功深就照見。我們每天念《心經》,有念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大家都有念,都記得,照見,照見就是開慧。這個又叫止,天台宗講的止觀。止是定下來,停止下來,把你妄念停止下來。把你妄念停止下來,你要提起正念,提起正念就叫慧。慧是明瞭,定是止息,止息妄念。止息妄念對一切境界事理,他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才叫慧。不是定在那裡像石頭一樣,什麼事情都不知道,人家問這是什麼,不知道。那就不是真正的止觀,那是學錯了,學成外道的無想定去,學錯了。

  所以我們第一個要觀照,照住,照見。不但所有的法門要修觀照,其實我們淨土也離不開觀照,只是說末法時期眾生的根器比較差,一些祖師大德比較不強調,但是它並不是說不用觀照,還是要觀。講這個觀最詳細的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十六觀,我們現在用的持名念佛是屬於第十六觀,還是有觀照,不是說沒有。所以佛法大乘、小乘,八萬四千法門,離不開觀這個字,你要懂得作觀,你修了才會有味道,不然你修了沒有味道。不相信你去看看,現在所有的寺院有多少人在那裡誦經,你去問那些法師,誦經,你們會不會很歡喜、很快樂。大概也不用問,我看他的表情也知道,他內心的情況都會現在臉上。修行修得好不好,老和尚常常給我們開示,他說都寫在臉上,他看你的臉就知道你修得怎麼樣。你修得好,當然就現出來很自在,表現在你的行為上,這個瞞不了人的,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你起觀照般若,功夫深,照見之後就證實相般若,《金剛般若經》講的。

  所以,我們修什麼?其實就是修這個般若,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佛法跟世間法的差別在哪裡?就是般若,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就不是佛法,統變成世間法。這個概念大家應該都有了,我們再回到蕅益大師這個,蕅益大師這段開示,我們一直探討、深入,你就愈會發現它的深意。「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他下面解釋什麼叫專精。這兩個字,我想大家常常聽老和尚講經,也都聽得耳熟了。專精有沒有聽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沒有?就是專精。現在我們一門深入,也長時間在薰,修得怎麼樣?這個要問自己,不要問別人,問自己最清楚。

  所以,他下面解釋什麼叫專精?一般我們看到這個專精,我現在專,我修淨土專,我就一部經,然後一部經深入。現在有很多人,他聽經都不能圓解,不能深解,不能作面面觀。以前老和尚也常常給我們開示,他說以前在台中蓮社向李老師求學,講到這裡我們也要有一個觀念,我們學東西,我們自己發心去求、去學,你才能學到真的東西。像以前我在家的時候,自己都是風雨無阻的去聽經,自己去的。求學自己發心,再大的風雨我都騎機車,冒著風雨,除非很不得已,不然我一定要去聽的。以前老和尚就跟我們講,他在台中求學,他到台中去學習,老師到你家裡來教你,跟你到老師家去學,那個心態上完全不一樣,效果當然不同。所以一個老師也不可以,在古人是沒有,好像自己覺得自己很能幹,到你的道場去教你們,那是太誇張了。在古時候沒有,古時候都是給我們示現很謙虛的,覺得自己學得很不夠,不足以為人師。自己修到一個程度,有很多人仰慕,然後主動來找他,是這樣的,這樣才能跟人家講。我們今天在這裡是因緣碰到,我也不是老師,我們都一起在學習。剛好碰到這個因緣,大家一起來學習祖師的開示,我們向祖師大德的經典來學習。李老師就講,說你看一樁事情,最少要看八面。大家知道八卦,八面,八卦就是八面。八乘八是多少?六十四。他說最少你一樁事情要能看六十四面。看八面都不容易,再看六十四面,那更深入。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的面,看到無量無邊的面就是成佛了。

  所以一樁事情你愈深入,你看的面愈廣。我們這個語言、文字,它總是有一個範圍、一個限度,它沒有辦法講得那麼圓滿,但是你根據這個文字,你要深入去面面觀,你理解的義理才會深廣,才會圓滿。所以聽經不能夠圓解,不能夠深解,作面面觀,常常就會執著,偏在一邊,他執著在一個地方,這樣學習就得不到圓滿成就。所以,現在很多人會念經,像我剛才講的那個居士,他都會倒背了,他就不懂得怎麼修。現在很多人念經,我常常在台灣給我們淨宗同修講,我到道場去,常常跟他們討論這個問題,大家《無量壽經》天天念,我說有沒有依照《無量壽經》去修?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我們開始讀誦經典是一個前階段,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去修,你有沒有去修,這個很重要。

  四念處,觀身不淨,第二個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第四觀法無我,你看都有個觀,有沒有?所以佛法的修行,它的重點都在這個字,你有沒有去觀。一部《無量壽經》有沒有這個?講得很詳細,天天在讀,但是不懂得觀。《無量壽經》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都講這些,離不開這個四念處,大家去對照一下。你沒有這個四念處,你看蕅益大師給我們講,什麼叫專精?「五夏以前,專精戒律」,先解釋專精,他沒有先解釋戒律。什麼叫專精?「專精者,豈徒著衣持缽而已。」著衣就是搭衣,持缽就是托缽,律宗非常講求的,要去托缽,著衣持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戒律的形象上的講求,豈徒就是豈止只有搭個衣、持個缽,然後在戒律的形式上講求而已?就是這個意思。這句話就是這樣講,豈徒著衣持缽而已,豈止是著個衣(袈娑)、持個缽,在戒律的形式上去講求而已?不是只有這樣。這個是形式、是表面,表面它有它的內容,你表面這麼做,它內容的意義是什麼?你不懂這個內容,光照這樣做,那不是真正的信佛。

  戒律當中第一要務,戒律在三藏裡面就是一藏。蕅益大師把這個重點、精要,給我們提出來,「律中第一要務」,第一重要的,「在常一其心,念無錯亂」,這是第一要務,最重要的。在常一其心,就是我們現在《彌陀經》講的一心,常一其心就是一心,簡單講就是一心。你念頭沒有錯亂,念無錯亂,常一其心,這句話這兩句是重點,如果你這個沒有抓住,你修戒、念經、念咒、念佛,都得不到結果。

  所以有一次在台灣,有一個居士打電話給我,說他母親九十幾歲,吃素吃了五十幾年,念佛念了五十幾年,九十幾歲得到什麼果報?大家知道嗎?老人痴呆症,大家有聽說過嗎?老人痴呆症,有沒有聽說過?他打電話來問我這個問題,我媽媽吃素吃了五十幾年,念佛念了五十幾年,今年九十幾歲了,怎麼得到老人痴呆症這個果報?他起了質疑,懷疑,怎麼吃素念佛,怎麼會得老人痴呆症的果報?大家知道這個原因嗎?其實,佛講的是絲毫都沒有差錯的。他媽媽吃素念佛是哪一條善業?十善業道哪一條?不殺生。她得什麼果報?健康長壽,活到九十幾歲。我們能不能活到八十歲都還不知道,她活到九十幾歲,這是果報。它從哪裡來?吃素,不殺生、吃素,這個有了。但是念佛,念佛應該佛力加持,不會顛倒才對。沒有錯,但是她不是一心念,不是念無錯亂的念,她念佛當中夾雜邪見、愚痴。十善業最後一條就是不邪見,就是不愚痴,但是她有邪見、愚痴。什麼叫邪見,什麼叫愚痴?是非善惡分不清楚,她修學的心態錯了。為什麼錯?沒有這個。

  所以,念佛,老和尚常講,三個原則,大家記得嗎?記不記得?記得的舉手,念給我聽看看。三個原則,哪三個?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佛要怎麼念才能達到往生的效果?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要這樣才能成就。你夾雜這個就不行,夾雜愚痴、邪見,對是非善惡他搞不清楚,顛倒了。臨命終你老的時候顛倒,是你生平,我那天寫的那句大家還記得嗎?生之顛倒驗於終,終就是臨終,或者是老年之後,那個時候整個顛倒相很明顯的現出來。他老的時候顛倒,不是到年紀大的時候突然顛倒,不是這樣,他是生平,生就是生平,他一生當中平常就顛倒了,平常在生活當中他是非善惡統統搞不清楚。所以不是臨終、老的時候他才突然顛倒,年輕的時候不顛倒,不是這樣,從年輕的時候就顛倒到老。

  我們念佛要怎麼樣才能往生?我們每天在念《彌陀經》,一天現在要念三部,大家應該很熟。臨終的時候要怎麼樣?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你顛倒,你怎麼往生?顛倒,不是說臨終的時候才顛倒,臨終顛倒是你平常(生平)累積的一個現象,不是臨終才顛倒,你現在就顛倒了。現在念念當中就顛倒了,不是現在沒顛倒,到那時候突然顛倒,不是!所以古人講,生之顛倒驗於終,你生平有沒有顛倒,臨終就看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