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律學略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08/6/25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1-0007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剛才大家希望末學多講一點時間,這個也是好事,但是現在時間上,我們今天還是先維持一個小時,然後再慢慢增加到一個半小時。因為我在這邊還是要辦公的,所以我房間林長就給我安裝了電話、傳真機,就是利用上午的時間跟台北那邊聯繫,有一些事情要處理。我們是十一點十五分就吃午餐,所以這個時間上不是太長,我們過幾天如果能夠延,大概可以延到一個半小時。大家不嫌棄,我就多獻醜。實在講,我也是很差的,業障是很重,比不上各位,這是實話,這個不是客氣話。

  這兩句話是《論語》講的,「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早上大家看到我吃飽飯,大家要站起來送。這個時候我請大家慢慢吃,大家就坐著不要動,這個就是禮節。恭就是恭敬,大家的心態就是表示恭敬,但是恭敬當中要有禮。為什麼要禮來節制,如果沒有禮的節制,我們恭敬在行動上就會很辛苦,就勞,「恭而無禮則勞」,勞就是很辛勞,你很辛苦。像以前莊行師還沒有出家,他當居士的時候,他對老和尚是非常非常恭敬,後來老和尚叫他當侍者。有一次,那個時候我剛出家,人家切了水果,供養老和尚吃,他就把那個水果盤拿著,拿到老和尚的嘴巴,只差沒往老和尚嘴巴一塞,老和尚說,我不是自己沒有手。他這個就是什麼?他恭敬,但是沒有禮去節制。所以,他就很辛勞,他很辛苦。老和尚辛不辛苦?如果人家這樣弄給我吃,我也很辛苦,他辛苦,我也辛苦,勞,辛勞。你弄好給他吃,那是病人他病得都自己不能動,只好讓人家餵,是不是這樣?人好好的,這樣餵多難受。勞。「慎而無禮則葸」,慎就是很謹慎,什麼事都很慎重,但是你要有禮去節制,葸的意思就是拘謹,你就不自在,拘束。不自在,很謹慎,謹慎過頭,顯得處處這個好像也不對、那個也不對,你心就不自在,這個叫葸。這是《論語》的話。

  所以,最近台北給我送了兩部,以前老和尚請李老師講的《禮記.曲禮》老和尚做的筆記,只有上集,下集沒講。我請江蘇溧陽的周居士,說你去幫我印一萬本,現在不曉得印得怎麼樣。它裡面餐桌的位置,還有坐車的位置,這個禮節都有講求,還有老和尚以前跟我們講,菜還要擺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我說我們怎麼懂得什麼叫金木水火土?這個就是我們要學的。

  像我們那一天,在路上見到老和尚,其實我們不用追趕,因為我告訴大家,還是安全第一。大家對老和尚是一個恭敬,但是在這個時候,交通的問題,安全的問題。如果你在路上發生問題,那這個恭敬就變什麼,變成很不恭敬,是不是?讓老和尚操心,我們為了追趕他,發生交通事故,這樣就不對。所以這個大家要懂,要禮去節制。對老和尚的恭敬,主要是要真正明白他的教導,依教奉行。在生活當中,當然我們在禮貌上、禮節上一定是不能失禮,這個都要懂。所以這個有很多方面,方方面面的。有一些同修見到法師,他就一定要拜三拜,給他說一拜,他還是要拜三拜,這個就是恭無禮則勞。我們有一句俗話講,「恭敬不如從命」,你對他很恭敬,但還不如說聽他的,遵照他的意思,從命,遵照他的意思,那對他是最恭敬的。他叫你一拜,你非三拜不可,我就碰到很多這樣的,好像缺了兩拜,他心裡很不安。其實他拜了三拜,他心安了,我不安。老和尚常講,拜佛才拜三拜,拜人一拜就夠了,以前在台灣也常常這麼講。謹慎,沒有禮節制,那就很拘束不自在,處處很不自在,這樣就不對。

  還有我們那天到中心,開懷師聽到唱國歌、升旗站起來,這個時候我們是看光碟,不是在現場升旗,在現場升旗我們就要起立。這個時候應該是怎麼樣?如果中心他們請我們站起來,我們就要站起來,他們在旁邊不是有一些服務員嗎?如果說請大家起立,我們就站起來。他沒有講,我們站起來,有的沒有站起來,有的人心裡就想,我現在到底是該站起來還是不要站起來?這就是什麼?「慎而無禮則葸」,葸就不自在。這是《論語》的一句話,這個我們都要明白。

  禮是世間法,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世間法要能夠圓融,我們修學才能沒障礙。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要「弘崇禮律」,弘揚、推崇,禮就是世間的禮,律就是戒律,戒律跟禮都要弘揚、都要推崇。這個禮,以前李老師在,他們接電話,講話的語氣,都讓你聽了很舒服;客人去,他都照一般的古禮。我出家十幾天,跟日常法師、果清法師,果清法師是現在台灣戒律修得很好的一個,我剛出家,他也跟我生活過一個月,他來基金會住了一個月。他在李老師那邊,在家的時候學了八年經教,他戒律持得不錯,現在都在台中。簡豐文居士,就是基金會的總幹事,他開車,我們去看李老師,我就看他那麼一次,後來第二年他就往生了。

  到了,李老師九十幾歲,見到日常法師(日常法師才五十幾歲,那個時候我三十四歲)就跟他頂禮,他九十五歲,跟他頂禮。他九十七歲往生的,我去看他那一年他九十五歲,然後他就供養,包紅包。現在《弟子規》講,「過猶待,百步餘」,李老師真的就是這樣,我們走了,他恭敬合掌在門口送到我們車子轉彎不見了,我們轉彎都還看到他站在門口。台中蓮社的居士,他們安排這些都很有秩序,李老師往生之後,安排車輛,接待。如果有客人要來,他一定在巷口,在比較遠的地方,在路口就在等你,怕你找不到路;送,一定送到路口。這個是禮,律是戒律,弘崇禮律。李老師以前在那個是,所以我們老和尚去那邊學到了東西。

  《無量壽經》也講,我們現在人都是這個也沒有、這個也沒有,義禮都沒有,無義無禮。無義無禮,就是他不懂,義是道義,道德仁義禮,沒有道義,也不講求,禮也也沒有。所以,自從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然後這些統統被扔掉了。所以現在的人的確這些都不懂,不懂,人與人之間相處,那就很多矛盾跟磨擦,會有很多衝突。所以,禮的作用,禮以和為貴,禮它的作用就是這個和。人與人相處,人對事、人對物,以和為貴,禮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和諧。現在胡主席提倡和諧社會,怎麼和諧?要懂這個,彼此都講禮讓,那就和諧了。全世界的人都不講禮讓,講競爭、講鬥爭,然後再戰爭,怎麼會和?世界怎麼會和平?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喊世界和平是一句很空洞的口號,不能落實。現在要世界和平,還真要找中國的古聖先賢這些教訓,這個世界才有可能和平,這是英國湯恩比教授講的。這些我們也都要懂,我們雖然出家了,對這些世間法也不能不懂。所以,《吉凶經》告訴我們。

  昨天我們講到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昨天也有我們同學來問我,觀身不淨是教我們破愛欲,《無量壽經》講的,讀過《無量壽經》的同修,大家都應該很熟悉這個經文,「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這個就是不淨觀,惡臭不淨,我們這個身體、世界都不清淨,惡就是不好,臭就是不清淨,這個教我們觀身不淨,主要是講這個。《無量壽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些道理都有講到。這是講苦,觀受是苦,我們現在生老病死;「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愛別離苦,一個我們就可以以此類推,怨憎會苦、五陰熾盛、求不得苦,這些苦,這是觀受是苦。我們讀了經文要懂得去作觀,如果你觀照的功夫不得力,你修了沒味道;修了沒味道,我們很容易會退心,不想修了。修了入不進去,嘗不到法味,得不到法喜,就很容易會退轉,不修了。昨天有同修問我說,淫心很難斷。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斷了,你不就現在是阿羅漢。你還沒有證到阿羅漢,非想非非想天都還沒斷,何況我們?

  所以,我們生老病死這個苦,生死的苦,惡臭不淨,它是輪迴的一個果報,六道輪迴,我們現在在人道輪迴的果報。六道輪迴最根本的因,《圓覺經》講,「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我們現在這個六道,這個生命從哪裡來?為什麼產生這些現象?從淫欲來的。淫欲,這是輪迴的根本,愛欲之首。因為愛欲很多,財、色、名、食、睡很多,會讓我們引起貪愛、欲望的。但是這個是所有的愛欲當中,這個是為首,這個斷了,其他就容易了。但是這個最不容易斷,所以這個是輪迴的根本。

  在二OO六年,香港張居士她的婆婆往生,我們去幫她做佛事,然後送她到火化場,燒屍體的,火化場,在香港,我們都幫忙把她送到火化場。火化場沒有多遠,剛好一對新郎跟新娘穿著結婚禮服在照相,那個時候莊義師他當維那,他就說這邊在燒死人,那邊在結婚,在車上看到,他就講了這麼一句話,他看到這個現象。當時我就給他回答,我說火葬場那些死人就是從結婚來的。大家想對不對?沒錯吧!我們這個身體從哪裡來?父母交媾。我們為什麼會投進去這個胎?因為我們動了淫心,然後就入胎了,就進去了,就入胎了。所以輪迴根本,愛欲為首,這個不好斷。觀身不淨,主要是對治這個。但是有的人適合修,有的人不適合修,修其他方法也是可以對治這個,譬如說修不淨觀、修白骨觀、修九想觀,都可以對治這個。這個觀,你要深入去觀察,深入觀察就是看破,你看出這個事實真相,你這個心才能放得下,不然不容易。這是無始劫的習氣,沒那麼容易斷。如果那麼容易斷,證阿羅漢就很快。

  所以,昨天同修問到這個問題,不要怕,很正常的,如果你沒有這個,那就不對了。所以,以前出家受比丘戒,我們現在講性欲,性功能,你不是一個正常人,他不會給你剃度的,黃門、二根都不可以給你剃度,你是跟正常人一樣,可以生兒育女的。不是說一個殘疾的人,他六根不具,為了這樣去出家的。所以避免人家的誤會,佛規定一定是要正常人。你是正常人,你一定有這個,你沒有這個你就是騙我。你沒有這個,除非你是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你現在就有六種神通。這個不好斷,觀這個要幹什麼?主要破這個,如果你觀身不淨沒有觀起來,這個就很不容易破。你觀受是苦,這個觀起來也可以破。觀心無常,你真正觀成就也可以破。觀法無我,也可以破。修一種可以破,統修也可以。四念處它是有連帶關係的,都要去觀察的,身、受、心、法都要觀察的,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在家五戒只戒不邪淫(不邪行),這是五戒,出家戒就是完全沒有。八關齋戒就不淫,八關齋戒就是一天當中不淫。比丘戒不淫欲是擺在第一個,沙彌戒不殺生排在第一個,五戒十善不殺生排在第一個,但是比丘戒第一個是不淫欲。為什麼?他都要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這是為首的,所以列為第一條戒,不淫。戒律,它是先從事相上給你隔離,因為你一接觸就會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嗎?你說不會起心動念,那不太可能,只是有的人比較嚴重、有的人比較輕微,只是這樣。這個我們都不要不好意思,這個沒有什麼不好意思,因為我們本來就這樣,有什麼不好意思?因為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才會在人間,不然我們就不在這裡,大家懂嗎?

  所以有一次大概在二十二年前,台灣台北看守所那個監獄,請我一個禮拜去講一次經,裡面關的都是那些(是男眾的監獄)犯人,年輕人,長得都不錯,滿有福報的,作奸犯科,都被抓進去。但是那些人看到我出家,我那個時候才三十五歲,他們就很好奇,他們說我們在外面幹的是殺盜淫妄,你出家。然後他說,那時候我們台灣有出版《時報周刊》,它封面都是照模特兒露體的,他說師父我買一本給你看,你會不會起心動念。我說,我決定起心動念,所以我不敢看。他們就問我這個問題。我剛出家那一天,剛剃頭,是在基金會,然後坐電梯到一樓,在電梯裡面就有一個年輕人,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就我們兩個人坐電梯,他看到我,他就給我拍拍肩膀,什麼事情讓你想不開。那個時候我也不曉得該從何說起。

  我是吃了很大的苦,聽了十五年的經,這個我們就是要知道怎麼去對治的。所以,如來制定出家戒,在以前的道場,男女眾都一定分開的。以前在華藏圖書館,我真的是沒辦法。我剛出家跟日常法師一年五個多月,那真正有一點像出家人過的日子。因為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日常法師很嚴格,基金會三樓、十一樓、十二樓,日常法師規定晚上不准女眾住宿,三樓白天來上班可以,晚上不准住宿。我們台灣有一個懺雲老法師,現在年紀很大了,八、九十歲,現在身體也不太好,以前老和尚跟他住過茅蓬,老和尚在家的時候跟他住過茅蓬,在埔里住了半年,他持戒也是很精嚴。所以,他那個戒律的道場,他妹妹上山去看他,到傍晚就被他趕下來。他妹妹上山去看他,到傍晚就說下去下去,這邊不准收留女眾過夜,他戒律很精嚴。他這樣也是對的,就是說防微杜漸。

  我在基金會一年五個多月,也是比較有像一點出家人的日子,因為晚上也不能吃,只能吃兩餐,每一天都要吃大鍋菜。我跟如道師都要輪流去買菜,日常法師講求,只要有營養,不可以講口味,不可以講色香味,他說吃到肚子拉出來不都一樣嗎?還要怎麼切、怎麼切。所以你怎麼切都可以,只要丟進去煮熟了就可以。所以那邊我住了一年五個多月,廚房一點油煙都沒有,因為沒有油,就是用水煮菜,煮開了、煮熟了,火關掉,油再滴下去,都沒有油煙,一點油煙都沒有,然後鹽巴,好,就這樣。營養,土豆那些配一配,他說這個營養。也不用吃水果,有青菜,青菜就是維他命C,還要吃什麼水果。早上吃稀飯他有加WAKAMOTO,日本話叫WAKAMOTO,中文若元錠,要加那個,他說這個營養,就這樣吃。

  所以,我們要買菜,要煮大鍋菜。然後上課,他上《菩提道次第廣論》,要上這個課。我們在那個地方,我住了一年五個多月,雖然他很嚴格,上課也不准遲到超過一分鐘。有一次我跟現在給老和尚攝影那個阿雄,我大哥的大兒子,那個時候他也跑去剃頭,跟我去出家,就我們兩個,還有他的徒弟如道師,三個人上課,還有一個閻瑞彥居士,住在那裡,四個人。有一次我們慢了一分鐘,從七點上到八點,他就說現在超過一分鐘,我們一起到佛前去懺悔,就帶我們到佛前去懺悔,他說以後要改過來,一定要準時。

  有一次我跟我姪子,那個鬧鐘響了,我們又把它按下去,實在太好睡了。結果睡到五點多起來,我姪子睡上鋪,我睡下鋪,兩個趕快跳起來,跑到上面去,看到日常法師搭著袈裟在煮稀飯,他也沒有罵我們,看了有夠不好意思的。後來,我們兩個就商量,把鬧鐘放在我們手按不到的地方,所以從那次以後我們就準時起來了。就那麼一次。所以在那個地方過一個出家人的生活,也滿清淨。雖然按表操課,你照那個時間,幾點上課,幾點拜佛,幾點買菜,幾點煮菜,幾點午供,晚上老和尚來講經去聽經,照表操課,也滿清淨的。

  但是到了圖書館,韓館長叫我過去幫忙,那個時候我去基金會,也是做義工的心態去幫忙,後來我父親往生,我就出家了。那個時候圖書館沒有人,韓館長叫我去幫忙,他們都不同意我去,老和尚跟我講,你不去館長會生氣,後來他又給我補充一句,韓館長其實不是那麼不好相處的。我就請問師父,師父你看我是去還是不去?我不給你做決定,你自己決定。他不負這個責任就對了,你自己決定,你自己負責,以後你不要怪我,但是我是把館長的話傳給你。館長在那邊催了二、三次,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在基金會出家,我的法號是老和尚取的,其他的統統在圖書館。所以,現在老和尚不是常常講,悟字輩都是館長收的,不是他收的。我說師父,我應該不是吧!後來有一次,老和尚在新加坡早餐開示講到這一段,我剛好坐旁邊,後來老和尚對我看一看,只有你不是。這個也滿好玩的。

  基金會我當時也是存著一個幫忙的心態,後來有那個因緣出家,那個地方後來也請了人,人也多了,人手慢慢夠了。圖書館以前我也護持,我在家就護持的,老和尚沒有道場講經,我也是護持的居士之一,我也出過錢、出過力,我應該也是要幫幫忙,就這樣過去的。現在莊行師,那個時候在開計程車,他送我過去,他說你在基金會學出世間法,現在到圖書館要學世間法。現在我想到,他當初講的這句話也沒錯。到了圖書館,老和尚都要聽韓館長的,每一個人都要聽她的。到了圖書館就不是吃大鍋菜,館長那可講求了,不止色香味俱全,還要講求口感,你咬下去那個感覺,菜擺得很漂亮,還要有花樣,搞得我是很煩惱。

  跟日常法師,菜的那個根,日常法師說菜根才有營養,這個不能丟,我們嫩的都是要咬一咬,起碼把汁咬出來,那個渣真的太硬才吐掉。日常法師說這個才營養,這個怎麼可以丟,他說我是研究科學的,我知道。日常法師他以前是讀成功大學的,我研究科學的,這我知道,我們都咬一咬吃。然後到圖書館,瑩空法師是一個女眾,比我老,年紀比我大,她空心菜差不多這麼一截就把它丟掉。我說這個太損福了,我們連這個根都要吃的,。她丟到垃圾桶,我又從垃圾桶把它撿起來,這太損福了。我撿起來,她又丟下去,她說這樣你會被師父、館長罵的,這個太老了,不行。當時我生煩惱一段時間,後來我想到日常法師那句話,說你要去遷就環境,不要叫環境遷就你。後來,好,丟就丟吧!

  有一次切楊桃,我就切星星的,這樣比較快。結果老和尚說你懶惰,你怎麼這樣切?老和尚都會去廚房給我們監視,說你要剖開,把子挖掉,切個斜度,然後擺好,擺的還要有花樣,切的那個刀法還要講求,要斜切,不能橫切的,還要講求,真的是色香味。那時候生了一陣子煩惱,後來我就想隨緣,在館長那邊吃的東西,外面餐廳都煮不出來。所以,我們有一些悟字輩的出家女眾,她們被館長訓練的,館長有一點重男輕女,女眾要下廚房煮飯。所以後面我們那些師弟都沒煮過,他們命太好了。後來她們被訓練得,現在可以辦宴席,外面餐廳做不出來。所以,老和尚很喜歡回去圖書館吃就是這樣。尤其是東北的酸白菜,那個酸白菜我也會做一點,酸白菜煮火鍋,酸菜火鍋;還有臭蘿蔔,他們家鄉的臭蘿蔔,我也學會做。以前跟日常法師哪有這些,統統被倒掉,這個統統不行。所以兩個極端,我都要去適應,我在哪個環境就要適應哪一樣。

  所以,我在基金會過一年多像一點出家人的生活,不跟女眾來往是非就少,你接觸是非就多。到了圖書館,男女眾都混在一起,有一天我就去找師父,我說師父,我是凡夫,現在跟女眾在一起我會起心動念。我說師父這樣好了,我們男眾山上去找個道場,圖書館讓給女眾,這邊有法會我們回來幫忙,幫忙完我們就走。老和尚說,這個道場不是我的,是館長的,你去跟她講。叫我去跟她講,老和尚說我不管,你去跟她講。我就跑去找館長,我說館長,我跟妳商量一件事情,我說我們男女眾住在一起會起心動念,人都是有感情的,這樣不好修行。我說妳去幫我們找個山上,我們男眾去住山上,圖書館給女眾住,有法會、講經的時候,我們來聽經、來幫忙,講完了,我們男眾很多會開車的,我們就回上山,避免一些是非。館長怎麼給我回答?怎麼,你要學小乘,現在我們這裡老和尚講的是大乘,大乘要歷事練心。她說你要去學小乘法不行,現在應該學大乘,以前你跟日常法師學小乘,現在要學大乘,要歷事練心,要在境界磨鍊。講得是很好聽,練得是亂七八糟,館長不同意,道場是她在管的,不是我管的,也就沒辦法。戒它的作用防微杜漸,我們必定要了解戒律的精神。

  第一條觀身不淨,這個我們是要下功夫的,下了功夫我們才能夠看破,看破,你才真正放得下,因為你這個沒有看破,你肯定放不下。觀受是苦,這個如果你真觀得起來,那也會放下,現在我們的感受都是苦,基本上,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都是苦。所以《無量壽經》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所以《無量壽經》三十三到三十七品,其實就是給我們講五戒、十善,包括四念處都講,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去作觀。觀你要深入才會起作用,如果觀想我們不深入沒有力量,觀照不得力起不了作用。所以作觀要觀到成就才會真正是看破,成就是真的看破,有看清楚這個事實真相。看破了,你自然就放下,很自然的,絲毫不勉強。你沒有看破,你要放下,那很難,很不容易。

  所以四念處,我們要多講求。特別在《安士全書.欲海回狂》,有一部分就是專門蒐集觀身不淨這些經文,這個我們大家多找一些時間多去深入。這也是印光祖師在世提倡的三本書其中之一,我們也知道他老人家的用心,他的苦心。我們如果知道這個是苦,你就不會去執著,就放下了。如果一個人常常想到病的時候、死的時候,你常常作如是觀,這個道念自然就生起來了。現在我們作觀,可以跟修善同步來進行。現在我們要觀這個,感覺上總是有困難,這個困難在哪裡?因為四念處是屬於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屬於第二福的層次。我們現在作這個觀有困難,問題還是在於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這個基礎、這個地基,我們要觀就會有困難、有障礙。大家有念過《十善業道經》嗎?《十善業道經》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三十七道品、六度、四無量心、止觀、方便,一切佛法的修學,大乘、小乘,都建立在十善大地這個基礎上,大家如果讀到《十善業道經》這段經文,你就明白了。

  如果我們現在你能夠觀起來,如果你業障比較輕,你觀得起來,你一個觀起來,你是在第二福,在這一個;這個一定有包含這個,一定涵蓋這個,好像你已經蓋了二層樓,你一定有一層樓,你一定包含下面第一層。如果我們這一個還觀不起來,你是必須要從這個來修起。現在一定可以明白,老和尚為什麼叫我們要補習《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就是做為我們修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的基礎,這個是基礎。

  印光祖師講,戒律以因果為鋼骨,鋼是鋼架、骨架,好像我們蓋房子這個骨架。戒律,它是以因果做為它的骨架,如果你不明因果,不明瞭因果報應這樁事實真相,要修戒律,等於你蓋房子沒有骨架,沒有骨架你蓋不起來,你怎麼蓋也蓋不起來。所以戒律以因果為鋼骨。所以那天跟大家講的《占察善惡業報經》,我那天寫了一段給大家看,「若佛滅後,惡世之中,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未得決定信」。這個惡世就是末世,佛滅度之後,我們現在就是末世,五濁惡世,比丘、比丘尼,四眾弟子,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沒有得到決定信。這個經文,「未得決定信」,這是關鍵的句子,你沒有得到決定的信解,如果註解要加一個解,信解。你為什麼沒有決定信?因為你對這個事實真相理解得不夠,不深入。所以你對世間、出世間的因果法,世間有世間的因果,出世間有出世間的因果,這些理論修學的方法沒有得到決定的信心,沒有決定的信心就是理解得不夠,不深入,所以未得決定信。所以,「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就是四念處,不能修學四念處;亦「不能勤觀四聖諦法(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法」;大乘「真如、實際、無生無滅等法」,都不能修,這些沒辦法修。對世出世間的因果法沒有決定的信心,沒有決定信,所以沒辦法修這個。沒有辦法修這個,那就畢竟不能不造十惡根本過罪,就不可能不造十惡業,一定會造十惡業,就會造十惡業,造十惡業當然就有果報。所以在一部《占察善惡業報經》,它也是以十善十惡為一個基本的理論。十善雖然是世間的善法,但是它是出世間善法的一個基礎。現在老和尚提倡這三樣東西,其實就是奠定我們修學三皈五戒、沙彌戒的一個基礎、一個地基,因為你對這個因果要明瞭,你才會樂意的去斷惡修善;如果對這個因果報應的理論事實,我們認識得不夠深度,斷惡修善都談不上。

  所以,昨天同學來問,說現在戒很難持,要退戒。現在有戒嗎?你去戒場受了戒,你就有戒了嗎?退戒是蕅益大師在《寒笳集》講的。蕅益大師他得戒,他得到比丘戒,菩薩戒、比丘戒,他都得到了。他怎麼得的?他用《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輪相,占到清淨輪相,然後他在佛前受了這個比丘戒。但是後來因為因緣不許可,他沒有辦法依照比丘戒這樣如理如法的來受持,所以在佛前他就退戒了,退到沙彌戒,從比丘戒退到沙彌戒。這一點常識,大家一定要懂,你不是說到戒場去受了三壇大戒就得戒了,其實你沒有得戒。所以,說實在話,我們現在連破戒都談不上,因為你沒有得戒。破戒是怎麼才叫破戒?你得了戒,然後沒有去受持,這樣破了戒,毀了戒體,這才叫破戒。你根本就沒得戒,沒得戒,我們造了這個業,叫做造惡業,不是破戒。破戒,你一定要得戒,才能破戒。所以這些常識都要明白。

  雖然不得戒,弘一大師他也建議我們去受。為什麼?你去受了,你才能去看戒律的書,才能學習,學一條做一條;如果你不去受,你就不可以看,這是佛規定的。所以,弘一律師他也是建議我們,雖然不得戒,還是去受,受了以後不要以為自己是比丘、沙彌,你認為自己是比丘、沙彌就犯很重很重的罪,好像是冒牌的。你不是真正那個身分,你沒有那個條件,你自以為是比丘、沙彌,那個罪過就很重,等於是冒牌的,好像你不是縣長說你是縣長,你會被抓起來,這點常識我們一定要懂。

  修四念處主要就是斷貪欲的,老和尚講分別妄想執著,妄想是比較細,執著比較粗的,我們現在比較嚴重的執著先破,再破分別,再破妄想。老和尚常講,執著、執著,什麼叫執著?執著什麼?我們聽經一定要能夠細嚼慢嚥,要去消化,消歸自性,要深入去面面觀去提起,不然聽經聽了都是,以前李老師講,叫囫圇吞棗。囫圇吞棗大家知道嗎?那個紅棗拿來就吞下去,所以叫囫圇吞棗。問你什麼味道?不知道,我吞下去了,吃下去了,什麼味道不知道,因為你囫圇吞棗,你沒有放在嘴巴細嚼慢嚥,你不知道它的味道。我們聽經教也是一樣,你要細嚼慢嚥,要面面觀,你這樣才有受用。如果聽了,我懂了,囫圇吞棗;實在講,有沒有懂?似懂非懂。說真的,是沒懂,為什麼?懂了你就不執著,如果你還執著,那怎麼有懂?可見得沒懂,沒真懂。

  所以,執著是什麼?說穿了,就是愛欲。愛欲是見思煩惱,思惑,藕斷絲連,這個斷了,你才證阿羅漢;分別要破塵沙,你提升到菩薩位置;你破一品無明,提升到分證佛的位置。我們學習一定要把這個搞清楚,才知道現在我學到什麼程度,什麼層次。我現在是在什麼樣的層次,應該從哪個地方先下手來學習,這樣我們修學的腳步才穩健。不然你修了半天,修的時候糊裡糊塗,到最後得的果報也是糊裡糊塗。迷迷糊糊的,不曉得在修什麼,修了一輩子,到死了都不知道在修什麼,很多。

  所以,老和尚常講,他不是常常舉出李老師講的話嗎?有的老和尚出家幾十年,到死都還不信佛。他怎麼不信佛?他沒有去求理解,蓋了道場,蓋了道場要幹什麼,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就做早晚課。做早晚課要幹什麼?現在做早晚課做得有法喜充滿的舉手。沒辦法,住在寺院,時間到非上去不可,無可奈何,很無奈的上去做,這樣做會法喜嗎?會不會法喜?肯定沒有法喜,因為你是不得已去做的,時間到,沒去又不行,就這樣。如果古來祖師大德他們做早晚課是這樣的心情,那他還會有什麼成就?他定這個功課做什麼?沒用,定那個幹什麼?不需要。

  所以有一次,在十年前,我在九華山佛學院,果卓法師昨天來看我,昨天你們看到果卓法師,他也是廬江的。他一九九八年到新加坡淨宗學會參加第三屆培訓班,我也去參加,我們算是同參道友,同學。所以,他回來他就請我到,他那個時候當副院長,在九華山佛學院當副院長,他就請我去甘露寺主持佛七,他們第一次打佛七,後來又請我幾次去講演。打佛七都是誦《彌陀經》,一般早課都是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有一次他請我去演講,我就跟他們講,我知道他們平常都是做一般的早課,我說祖師定的這個功課,不是你照著這樣念,你要能夠懂得提起觀照功夫,你要懂得觀照。所以我就舉出玉琳國師的《綸貫》,早課、暮課綸貫,玉琳國師講的玄義,他安排那個功課,你持咒還要觀想,幫助你在生活當中除煩惱,先除煩惱,控制煩惱,把煩惱伏住,你修學才會不斷的提升,你煩惱壓不住就沒辦法。現在在寺院裡面就照那個念,他們只知道照那個念,沒有人去講解,沒有人教他們怎麼去依照這個文隨文作觀,隨文入觀,沒有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說明白,所以得不到受用,做到最後就會生煩惱。哪一個人做早晚課做到很法喜的,很少;頂多他念得很熟悉,反正時間到了,我就去念。但是能不能了生死?不能了生死。

  所以要懂得作觀它的重要性。這個觀,實在講,不但是第二福、第三福,都要隨文作觀,入觀,就連第一福都要觀,就連修個《弟子規》你也要觀,你要觀察,你沒有觀察,你說你做到《弟子規》,是真的嗎?那未必。不是說你讀了《弟子規》,你就做到了,不是,你還要去觀察、去對照,你的言行跟這個有沒有一樣,那個就是觀。再提升就是《感應篇》,觀心。《弟子規》比較偏重在觀察言行,這方面的。你觀察到我哪個地方做得不對,你觀察到趕快修正過來,那個就叫修,要觀,要修,你這樣才會得到受用,得到受用你會有法喜。孔老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才會生歡喜心,生歡喜心你才不會退。你學了沒味道,學了枯燥無味,肯定會退心的,學到最後還俗算了,回家去了,你覺得得不到法味。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