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十四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14

  請看《法華經意語》第六頁第九行:

  【以平等慧。斷人我惑。故其土平正。】

  我們看佛經,它最難懂的地方實在講就是表法,不懂這些道理的人,往往只是在文句裡面去著眼,不曉得它的意思全在言外。古人講佛法是言外有音,奇特,它的意思是在語言文字之外。語言文字全是方便門,前面「方便品」說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它言語文字以外的意思,才能夠悟入這個境界。迷惑裡面最嚴重的就是人我執,當然根本的是無明,也就是法我執。如果從破迷開悟、斷惑證真上來說,一定是先破人我執,後破法我執,一定是這麼個順序。平等慧才可以破人我執,也就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現前。佛門裡面常說心淨則土淨,又說境隨心轉,外面的境界隨著我們心轉。我們在第一堂課就跟諸位說明,佛法的教學與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的教學求的是學問、是知識;佛法的教學在根本智上,跟他們不一樣,佛法的教學是斷煩惱、開智慧、證菩提。因此,雖然都講方便法,佛法裡面講的方便跟世法的方便,確實是不相同。佛法特別重視行,也就是講行的教學。為什麼對解的方面說得那麼多?因為解是幫助行的。古人有個比喻,解好比眼睛,行好比兩隻腳,你要是沒有眼睛你不認識路,雖然有腳你往哪裡走,走到險道、走到火坑,你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是一定要先解後行,解是為了行,解不是目的,行才是目的。行著重在心行,身行次之,不是說身行不重要,心正了,這個身的一切行為都得其正。心不正的時候,這個時候專門在身上做功夫,希望用身來影響心,是這個意思。譬如小乘戒律著重在身,希望身影響心;大乘戒律著重在心,不講求身。說到這個地方,這是講平等性,這是很重要,心平等,行就平等。佛門的戒律跟宗教戒律不一樣,宗教的戒條是神聖不可侵犯,佛門的戒條不是如此,佛門戒條有開緣,開遮持犯,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這一點大家要記住。所以不可以死在戒律之下,那就錯了。死在戒律之下,怎麼能得定?怎麼能開智慧?好像爬樓梯一樣,死在樓梯上,那你就上不去,就不能上去。戒經要研究,要懂得世尊當年制戒的用意在哪裡、目的在哪裡,我們應當如何來修學才是符合世尊教學的旨意,不至於把這個教學科目誤會、錯用了,那就麻煩。

  譬如素食,學佛吃素在全世界只有中國。你到外國,看到外國出家人不吃素,你就奇怪了,或者你就毀謗,說他不對,這是錯誤,這個不可以說。你要是這樣說法,就是你不知道機宜,不曉得環境。佛教傳到中國來也沒有吃素,吃素是梁武帝提倡,是他老人家提倡素食運動,從哪裡開始?從我們佛門開始,他是以帝王之尊。他是讀《楞伽經》,讀到菩薩大慈大悲不食一切眾生肉,他很受感動。你看在戒經裡面,學佛的人不殺生,肉可以吃,吃三淨肉,戒經裡面三淨肉;也有地方講五淨肉,五淨肉是修頭陀行的。三淨肉是「不見殺,不聞殺」,殺的時候我沒有看到,也沒有聽到叫的聲音,「不為我殺」,不是為我殺的,市場裡面殺的現成的都可以吃。外國他們學佛,他們照這個戒律去做,吃三淨肉,他們沒有梁武帝提倡,沒有叫他們素食,當然素食好處實在是太多。從前三淨肉,我還覺得可以吃,現在的肉不能吃,現在肉怎麼樣?你看養的雞、餵的豬都不是正常的,都不是把牠放在野外去養的。從一出生就等於坐監牢獄,終身監禁,終身監禁你想想看,牠的情緒多壞,牠那個肉會好嗎?不會好。我是二十多年沒吃肉了,所以我常常問他們,你們現在吃的肉,跟二十年以前的肉味道一樣不一樣?他們有的時候想想是有點不一樣。現在尤其用化學的東西來餵牠,希望牠快快的長大好賣錢,所以那個肉必定不正常,會帶來很多的病菌。現在的人一切怪病很多,古人所謂病從口入,都是吃來的。

  現在的雞蛋看到是滿大一個,那個味道一定不像從前那個蛋的味道。譬如我們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跟一生關在監牢獄裡,這個心情不一樣,心理影響到生理,那個生理的肉會正常嗎?不正常,所以我想想那不正常,不大對勁。有人他這放不下,肉食不能斷,我就勸他吃魚,魚總是長在水裡面,在海洋裡面,不是人關起來養的,那個總要好得多,那個樣子味道大概還沒有什麼變。海洋雖然也講污染,還沒有污染到這個程度,總還會好一點。這個肉我覺得是很不對勁,這是我的一個感官是如此。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學佛不要堅持,就是接引眾生的時候,學佛要吃素食,嚇得人不敢來學了。我們目的是要他學佛,目的不是要他吃素的!對於接引眾生來講,李老師他就兩個原則,第一個不勸眾生吃素,第二個不勸受戒,所以很容易接引人。受戒,他不懂得戒律,他看到戒律害怕,要說這個戒律會約束我,這樣不能做,那個不能動,他恐懼。所以我們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吃素,那人人都可以來學佛,放心大膽來學佛。而我們對於一切學佛之人,或者不學佛之人,我們都以平等恭敬心來看待他。

  還有五葷菜,諸位也要曉得,這是佛在經裡頭也是屢次告誡的,五葷菜是蔬菜。葷腥,諸位要搞清楚,那個肉食叫腥不叫葷,吃葷還是吃素食,葷是草字頭。五葷是指大蒜、蔥、韭菜、蕎頭(蕎頭像小蒜)、興渠,興渠在從前中國沒有,大概就是現在的洋蔥,很大顆的洋蔥。這些東西,佛為什麼禁止我們吃?它對我們修行會妨礙。這個東西可以生吃,有很多人喜歡生吃,生吃它刺激我們生理,就是容易增長肝火,容易發脾氣。脾氣暴躁的人,如果吃這個東西,那真是很容易衝動,很容易發脾氣,動瞋恚心,我們修行要斷瞋恚煩惱,所以這個東西不吃。熟吃它增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就是淫欲,我們學佛的人要斷除淫欲,所以也不吃熟的。生的也不吃它,熟的也不吃它,它的性質不好,這個兩樁事情,並不是其他的原因。但是諸位要曉得,無論是葷腥,藥用都有開緣,合藥的時候可以用。譬如今天治肺病,這些藥裡頭、針劑裡面,都是從大蒜提煉出來的。實際上如果是有肺病,蒜治肺病是最好的,但是要生吃,熟吃沒有用處。生吃很辣很難吃,要把它當水果一樣吃,要大量的吃,對這個肺是有特殊的功效。

  過去我在佛光山的時候,佛光山有一位唐一玄老師,那個時候佛光山東方佛學院剛創辦沒有多久,我在那裡做教務主任。唐老師他是學醫,醫道也相當高明,他就講這段故事給我們聽。在民國初年的時候,他在北京協和醫院,那是北京很有名的醫院,遇到一個病例,就是肺病第四期,診斷的時候他的壽命只有三個月,沒有辦法治。所以醫院裡就囑咐他的家裡面人,把他隔離,他喜歡吃什麼東西就給他吃,壽命沒有好久,只有三個月。他家裡看看也沒有辦法,請外國高明的醫生來治都治不好。就把他在家裡面,在大陸上差不多人家都有菜園,那菜園都很大,而且菜園裡都有小茅蓬,是果木園工人住的地方。就把他安置在菜園裡面,每天三餐送飯菜給他吃,他住在菜園裡面,空氣也很好。這個菜園裡就有很多大蒜,他也不曉得是怎麼搞的,就是把大蒜拿來,吃完飯之後他就吃幾顆,他覺得吃得很舒服,所以他就把它當作飯後水果一樣吃,每天三餐都吃。吃了三個月之後他精神很好,醫院的醫生說他三個月就不行了,看他精神、氣色都不錯,家裡人對醫生就懷疑,大概這個醫生看病靠不住。以後就再看,繼續看到六個月,六個月他身體很好,於是向醫院報告,醫院吃了一驚,照診斷他決定活不了三個月,怎麼六個月還在?你把人找來,找來一檢查這個病好了。於是協和醫院就組織一個小組專案來調查,就去看他住的地方,每天給他吃的東西,統統檢查不出來。以後就問他除這個之外,你還有吃些什麼東西?他就告訴他,沒有別的,就是吃了大蒜。以後就研究大蒜,發現大蒜是治肺結核最好的東西,所以以後治肺結核的東西統統是從大蒜裡面提煉出來。

  我們佛門裡面有很多年輕人有肺病,那個時候我在佛光山,佛光山就有十幾個肺病。星雲法師、唐老師、我都勸他們吃蒜,他們不肯吃,這個吃了犯戒的,不肯吃。這是有開緣的,你不肯吃去打針吃藥,那個針與藥還是從蒜裡頭提煉出來的;換句話說,你不直接吃,還是間接去吃,不是一樣的事情嗎?這樣子學戒就學死了。諸位一定要曉得,我們這個身體留在世間,最要緊的是要成就道業,道業沒有成就,甚至於死了,你這個戒律守得再清淨也是枉然。為什麼?你還沒見道,你念佛還沒有到一心不亂。所以這身體有疾病的時候,一定要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裡面不要去考慮,這個動物不可以,那個又是犯了戒,不要去考慮,藥用沒有犯戒。還有酒,酒是戒,可是有些老法師們年歲大了,血液循環很緩慢,身體不健康,這好像沒有什麼大病,但是酒很有用處,能夠幫助你血液循環。所以老和尚飯後喝一杯酒,你不能說他犯戒,不可以這樣說法,那是我們對戒律無知。如果你要是藉口我的身體不太好,血液循環不太好,那我也每天喝一杯酒,我給醫生看的時候,醫生就說我血液循環緩慢,好了,我每天也可以多喝幾杯,那就叫犯戒。為什麼?那是假借這個來貪圖去飲酒,那就錯。真正為了治病,幫助健康,這是對的。

  所以你們讀歐陽大師的《內學院訓釋》,他在民國十幾年辦支那內學院,支那內學院的院訓,你去看看他講得就很清楚、講得就很明白,那真正是正法,正知正見。這個書最初出版是問學出版社,當時一出來,台大有個教授就寄了一本送給我,以後廣定法師就是佛教書店曾經翻印過,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我們圖書館在去年也曾經翻印過一次,印了一千本,將來如果我看有多的話,找出來送給大家。你看看人家說的,真正正法是什麼樣子。所以佛法裡面講求的是通權達變,它是講這個,講活活潑潑而不是死呆板。這個歐陽大師特別提示出來,佛教不是宗教,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宗教來看待,它也不是學問,也不是哲學,你把它看作哲學也是不對的。所以他說得很好,「宗教是戒取見,哲學是見取見」,說得很好,我們愈想愈有道理。戒取見、見取見佛教都要把它去掉,見惑裡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確實不錯,愈想愈有道理,所以我們要離開。我們要懂得真正的佛法是什麼,他講的不是隨便說的,他是根據一切經論義理發揮出來,給我們指示出來。我們中國人從前講宗教,宗是講宗門,教是講教下,跟現在的宗教的意思不一樣。這是附帶說這一點,希望諸位留意。如果我們自己身體有病要治,小病開始治很容易恢復,如果拖久了就很麻煩,拖久了就沒有辦法,拖不得。下面這就講果:

  【離垢故清淨嚴飾。】

  「清淨嚴飾」就是離垢的結果,「離垢」是修因證得的果報。你說我們讀《華嚴經》,看到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我們讀《無量壽經》、讀《觀經》,看到西方世界的莊嚴。它為什麼那麼清淨莊嚴?人家前面有修因,什麼樣的因,後來得什麼樣的果報,是一定的,因與果一定相符合,一定是相應的。

  【除惑故安穩豐樂。惑斷垢除。宜乎地如琉璃也。】

  佛國土的地都是琉璃為地,琉璃類似我們世間的翡翠,就是綠色的玉,這是七寶之一。要是講到佛國的莊嚴,實在是說不盡,講佛國土的莊嚴也並不是引起我們的貪心,那個地方太好了,我們趕緊去,貪圖享受,不是的,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可是說出來,事實上是他修因所感的果報如是;對於那些初機、根性下劣的人,也有一點鼓舞的作用,就像此地比喻裡頭三車鼓舞的作用。可是你大徹大悟之後曉得事實,理與事是相應的,確實是這樣,一點都不假,不是騙人的。西方極樂世界琉璃為地,七寶樓閣,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為地。黃金為地,就像我們柏油馬路鋪柏油一樣,人家路面鋪的是黃金,黃金的路面。我們想到佛國土這樣殊勝,我們學佛的人哪個不想去?想去,諸位要曉得,要把這個世界捨掉,不捨掉的時候不能帶著這個世界去,要捨掉,心地裡面捨掉。換句話說,我們的家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到娑婆世界來是作客的,千萬不要在娑婆世界這個地方置產業準備在這裡常住,這就麻煩。到這裡來是作客的,我們是客居,你果然是作客來客居的,給諸位說,我拿一句俗話說,譬喻品,都打譬喻,你今天在這個世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可以說客觀,你會看得清清楚楚,你不受欺騙、不受蒙蔽。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與自己沒有利害關係,純粹的客觀。如果你要是娑婆世界的人,打算在這裡置產業常居,在這個地方安家立業,以此為家;換句話說,你今天在世間樣樣你是主觀。主觀是什麼?主觀就是執著妄想,這個觀念要是轉過來,確實是兩種不同的看法,兩種不同的感受。所以說千萬不要把這個世界看作是自己的家鄉,這個世界一絲一毫都不可以留戀,諸位要記住這一點,然後才能真正做到出苦。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彼佛亦以三乘教化者。】

  「彼佛」是指華光佛,像釋迦牟尼佛、像諸佛一樣也以三乘教化。不但他以三乘教化,給諸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三乘教化。怎麼曉得他三乘教化?你一看經典就曉得,極樂世界有聲聞弟子,無三惡道,無三惡道就有人天兩道。可見得他有人天乘,有二乘、有菩薩乘,所以說極樂世界亦是有三乘教化。三乘教化:

  【有二意。一以智慧通達權實並行。】

  不但諸佛如此,菩薩、祖師大德們可以說都是效法諸佛,在教學裡面必定是權實並用,當用權的時候他用權,權就是方便法,隨順眾生,恆順眾生,當用真實就用真實。如果說一昧用權而沒有實,眾生不會開悟;要是完全用實不用權,眾生不容易接受。所以一定要能夠配合得很好,完全看時節因緣,應當在什麼時候說、說什麼法,就說什麼。

  【二由因中婆羅門乞目。知菩薩行難以頓行。故立願兼說如此。】

  這是講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在小乘法裡面,他豁然發了大心,修菩薩道了,這段故事你們大家都曉得。行菩薩道,在路上碰到一個人哭哭啼啼,他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家裡老人有病,現在要配藥,找不到藥引子,所以我很難過在這裡哭。」他說:要什麼藥引子?他說「要阿羅漢的眼睛配藥。」他一想,我是阿羅漢,「我的眼睛布施一個給你去配藥。」他就挖個眼睛給他,結果挖了之後,那個人說:「唉呀!錯了,這個藥引子要右眼,你挖的是左眼,沒有用處。」那怎麼辦?「你不早講,早講我還可以留一個眼睛,好,這個右眼再挖給你。」挖了,那個人拿來聞一聞,不行,這個還是不好,丟在旁邊不要了,走了。舍利弗氣死了,菩薩道難行,算了,我還是行小乘,不行菩薩,退了心,菩薩道難行。這是舉個比喻,說個例子,菩薩道真的難行。如果挖這兩個眼睛,給諸位說,這不是難事情,為什麼?這個痛只是痛一時。有些眾生剛強難化,一天到晚找麻煩,一年到頭來刁難,這個難!這要是沒有極大忍耐的功夫,不容易。所以菩薩道難,這是比喻菩薩道難行。因為菩薩道難行,真正發大心、行菩薩道的人就不多。菩薩道難行,我們要能行,不怕,難捨能捨,難行能行。這是講華光佛說三乘的意思,也是契機契理。

  【或失不失。或得不得。皆自心之影像。於佛何有。】

  這幾句話表面上說的是華光佛,佛是清涼自在,沒有得失,所以曉得得失都是自心的影像,不是真實的。其實給諸位說,就是說的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這個修行,下手的地方,章嘉大師教給我們布施。實際上布施裡面頭一樁就是要把得失布施掉,心就自在了。得如不得,失如未失,沒有得失心,得到決定沒有歡喜心,失掉了也沒有懊惱心,能夠在得失裡面修平等心,這個功夫就很得力,你才能夠真正放下。世間人不如此,得到了歡喜,失掉了憂慮,所以在八苦裡頭有求不得苦,有愛別離苦,愛別離是什麼?愛別離失掉了,所以世間人是患得患失。道人是無得無失,沒有得當然就沒有失,有得才有失,得的時候你覺得快樂,失的時候你痛苦。你要是不願意有失的痛苦,換句話說,你就不應該有得,沒有得的因,當然就沒有失的苦。首先我們要把得失這一關突破,自己這個心才能夠達到清涼自在。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