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二十三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23

  我們看第十一頁,「五百弟子授記品」:

  【前品喻明遠因。則知聲聞皆是菩薩。滿慈由此開悟。是故經家連敘三事。】

  「經家」就是結集經的人。

  【以見其意。既知影響。故心淨踴躍。讚佛希有。復作念云。佛德無量。我等言不能宣。我等內祕外現。深心本願。佛所備知。當為宣說。故世尊稱其三世佛所說法。皆為第一。】

  「滿慈」是說法第一,他代表說法第一。這些雖然看起來都是聲聞弟子,這個地方已經把他的本地風光洩露出來,都是「內祕外現」,內祕是什麼?都是菩薩再來,外面示現的是聲聞身。實際上不但裡面有許多大菩薩再來的,還有諸佛再來的,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你看我們現在人誰去擁護誰?若沒有嫉妒障礙就算是不錯了,還談得上什麼擁護?佛法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等於唱戲他唱主角。諸位要曉得,唱戲如果沒有配角,這個戲唱不來的,他一個人沒有辦法,必須要有配角。而且配角還要內行,要不內行不能把這個主角襯出來,誰來唱配角?諸大菩薩與古佛再來。舍利弗跟目犍連是早已成佛,都是古佛再來,來在這裡故意裝作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還是聲聞弟子,這就是內祕外現。唯有這樣的行持,才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諸位千萬腦子裡頭不要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我一定要在別人之上,我要做個領袖人物,我才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有這個觀點錯誤。譬如這一個手錶,手錶你看表面上看兩根針,它在那裡指時間,實際上裡面每個螺絲、每個齒輪,少一個它都不能動,它就會有偏差發生錯誤。所以這個功德,裡頭每個小螺絲跟這個指針是同樣的功德,不能說哪個功德大、哪個功德小,同樣同等的。

  所以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佛的功德很大,佛的所有弟子都唱配角,都是他的螺絲釘,少一個也不行,佛的功德也不能夠顯現出來。不但這些聲聞弟子、菩薩弟子,佛菩薩再來,大家同唱這台戲,連當時的護法也不例外。你們看看經裡面所記載的,舍衛國的國王,這是大護法波斯匿王,四地菩薩再來的,現的國王身,在家身分,來護法。你看看內護、外護都是佛與大菩薩們再來的,來唱這台戲。不但連這些正面的是佛菩薩是再來的,連唱反調的、唱丑角的,故意在裡面搗蛋找麻煩的,提婆達多也是菩薩再來,所以才叫圓滿的功德。我們幾個人曉得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記住,將來在我們同參道友裡面,哪一個法緣殊勝,我們就要把哪個人抬起來,不要去跟人家爭,要曉得功德是一樣的。哪個法緣殊勝,等於說這個錶一樣,他來做指針,我們在裡面做齒輪,我們在裡面做螺絲釘,我們來擁護他。領袖只能有一個,不能有兩個,大家懂得這個道理,要來擁護他,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是這個道理,決定不可以生嫉妒障礙。你想擁護一個人,有的時候跟那個人沒有緣分,你是真心真意想幫助他,他還不要你。不要我們怎麼辦?也能擁護,我們隨時隨處讚歎他,替他宣揚。他在某個地方講經,我們處處讚歎,勸別人到那裡去聽,他在哪個地方有道場,我們勸人家去參學。我們跟他不見面,跟他不往來,擁護了,擁護真正做到。萬萬不可:這個有德的高僧他有什麼了不起,不能跟他學,他邪知邪見,你跟他幹什麼?那就到處破壞,這不叫擁護。

  諸位要曉得,我們中國人從前的道場確實是僧讚僧,譬如我這個地方是講《法華經》,《法華經》的道場,你到我這個地方學《法華》,我很喜歡你來跟我學。如果你的機緣在《華嚴》,你不想學《法華》,這個老師一定會勸他,你的因緣不在我這個地方,你在某個地方,介紹你到那個地方去參學,到那裡去磨鍊。這是彼此互相讚歎,你的志趣是在《華嚴經》,我這個地方不教《華嚴經》,我雖然是《華嚴》專家,通達《華嚴》,那個法師在那邊標榜的法門,一定要把你送到他那裡去。他那個地方如果有學生要學《法華》,那個法師一定把他送到我這裡來,互相的尊重。沒有說是你學《華嚴》,不要緊,我的《華嚴》不比他差,你到他那裡去幹什麼?沒有這個道理的,互相尊重。你們去看看《高僧傳》,看看禪宗語錄,你就曉得,那個祖師一看就曉得,他因緣在哪個地方,不在我這個地方。

  同時學一個法門,同時學禪的,有的時候一看機緣不在我這裡,你在我這個地方開不了悟,他看看你的根性,你的機緣在什麼地方,他指點你,你到某個地方去參,你的機緣在那個地方,到那裡沒有幾年開悟。這什麼道理?這種本事我們能不能具有?給諸位說,能。實在講很簡單,一個是志趣,一個是恭敬心。你到我這裡來,我一看看,你對待我不太恭敬,就是沒有十分的恭敬心。我一定會問你:你以前親近過哪些知識,在近代這些大善知識裡面你知道哪些人,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這一問,我最佩服的是某人。你的機緣不在我這裡,機緣在他那裡,為什麼?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你對我只有三分恭敬,你跟著我只有三分成就;你對那個人十分恭敬,你到他那裡去有十分成就。我不能夠耽誤你,我要把你推薦到他那裡去,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這兩個禪師,也不見得說那個禪師真的比我高,不是的。學生成敗關鍵就是誠敬,這是印祖告訴我們的,你心目當中最崇仰哪個法師、哪個善知識,你跟他學一定成就。這是世出世間法裡面教學的真理,關鍵就在此地。所以求學的人第一個就是擇師,選擇老師就是從這裡選擇,跟定永遠不改變,這就是說有耐心,有長遠心。我對這個老師很尊敬,跟他幾個月,別的老師也不錯,心就動搖,這不能成就。老師有道,老師沒有福報,苦得不得了,連飯都沒得吃,寧願餓死也不離開,你才會成就。那個老師沒有道,福報很大,一切享受具足,這一看那邊享受不錯還是到那邊去,那就完了。這是要我們自家會選擇。

  在這一品佛給我們說明,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個都想如來給他授記,佛也滿他的願。這些人將來成佛:

  【同號普明者。】

  因為他們是聲聞眾示現的,示現聲聞身,這個授記全是從事相上、跡門上說的。為什麼同號普明?這是因為:

  【同因四諦發明也。】

  示現的是小乘聖者,隨著世尊修四諦法門,各個因「四諦」開悟,最初開悟的是憍陳如尊者。到法華會上:

  【佛許千二百。而別敘五百者。五百在會。其餘在外。故曰。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由此可知,世尊對弟子授記範圍非常廣大,而且普遍。

  底下有幾句話很要緊,我們應當要記住:

  【此中喻以衣下寶珠。本非外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貧窮。】

  這是從比喻上說,這是說一個窮子,口袋裡面裝了無價的寶珠,自己不曉得用,天天在外面討飯吃,這多可憐。這就是比喻我們每個人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與十方一切諸佛平等不二,本來是這個樣子。可是現在我們把本性忘掉,本性就好像「衣下寶珠」一樣,現在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就好比在外面討飯,不曉得自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比喻這個,所以說是「但自迷背」,這個貧窮是冤枉受。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是我們今天沒有福報,仍然受貧窮,這裡面的事與理都深,沒有入這個境界不曉得,沒入這個境界給你講,你也不會相信,你也不會懂的。我們不說別人,就是拿釋迦牟尼佛來講,佛當年在雪山六年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麥,瘦得骨瘦如柴,苦到那樣的程度,這是世尊示現苦行。如果說佛的福報那麼大,何必要受這個苦?再問佛真受苦還是假受苦?給諸位說,示現給我們看的,他真受苦嗎?他早就成佛,這是示現。就好比唱戲一樣,戲台上表演的,給我們做個模範,告訴我們再來人修行也要經歷這樣的磨鍊。我們如果說禁不起折磨,怎麼會成就?

  我們這不要說古人,我們比起古人差得太遠了。但是你們這一代,比起我們這一代要差一大截,為什麼?我們受的苦,你們沒受到,這個成就不容易,不吃苦不行!所以佛法,釋迦牟尼佛讚歎苦行,我們受苦自己會不會感覺苦?不感覺。為什麼不感覺?因為我們心都在道上,把這個生活之苦、身體之苦忘掉,沒想到這個事情,滿腦子裡頭都是佛法,佛法裡面有所悟處、有心得,充滿了歡喜。像孔老夫子讚歎顏回一樣,顏回在物質生活上太苦,一簞食一瓢飲,可是顏回樂,一天到晚樂得不得了,他樂的什麼?樂的道。他不是樂的生活,生活方面他是不如別人,他樂的是道,法喜充滿。所以修道人有法喜,身窮道不窮;最怕的是身富道貧,那就糟了。身可以貧,貧到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道不貧,法喜充滿。我們今天講精神生活豐富,物質生活缺乏,精神生活豐富,所以他的生活是自在的、是安穩的、是快樂的。下面這就說出經裡面比喻的意思:

  【十六王子。代講法華經時。種大乘種。是繫珠。今與授記。即示珠。】

  這兩句話是將這個比喻的意思給我們點出來,這是就本經來說的。

  下面一段,這是舉禪宗公案來做個對照,讓我們在這裡面開悟。

  【昔者南嶽參六祖。祖問曰。何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嶽不知對。】

  對不上來。

  【經八年後。乃白祖曰。某甲道得也。】

  八年悟了,跟祖師說:我可以答得上來了。

  【祖曰。汝作麼生道。】

  這個一問一答,給諸位說,禪宗裡就是口試,就是考境界。這裡面的意思,不入這個境界人聽不懂,只有他們兩個問答的人懂,程度達到的人懂,不到這個程度的人聽不懂。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不。曰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

  這就是懷讓大師,《六祖壇經》裡面有這段公案,《五燈會元》、《傳燈錄》也都有這個記載。

  【祖曰。如是如是。】

  這就給他印可,這是真正徹悟。祖師這裡頭有兩句話我們應當要學習,「修證即不無」,要不要修?還是要修,還是要證,「不無」就是有,「染污即不得」,這兩句話很要緊,他是真正得到中道的妙義,空有二邊不住,自己有修有證,不住空;一切不染污,不住有。空有二邊不住,心清淨,就像六祖的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身要修,每天持戒修定還要做,功課一點也不放鬆。「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師給他印可,對的,一點都不錯。我們現在麻煩在哪個地方?好,你就是修證即不無,有吧!底下有染污,一天到晚在染污,這就不行。或者我心不染污,我也不修,我無修無證,我什麼也不修,也錯誤。《金剛經》裡面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此地的染污即不得,就是無修,而生其心就是修證即不無。六祖大師雖然到這個境界,六祖大師天天修行,沒有一天不參禪,沒有一天不教學,天天領眾修行,天天為大家講開示,接引十方的學人。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祖祖都是如此,我們應當要效法。

  底下有好幾段都很有趣味,下面引大珠和尚參馬祖這一段,這是《大珠和尚語錄》上有的。《大珠和尚語錄》在禪宗語錄裡面很著名,他的語錄好,就是簡要詳明,沒有囉嗦,沒廢話,大家看起來都喜歡。《大珠和尚語錄》,都是講行門的綱領,我們讀起來確實是很有受用,不一定是要修禪,不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的,你念《大珠和尚語錄》都能得到受用。底下講是有:

  【即繫即示者。】

  這個文我沒有把它完全念,你們諸位自己要去研究。

  【大珠和尚參馬祖。祖問曰。何處來。曰越州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求佛法。】

  你來幹什麼?我來求佛法。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

  這就是喝斥,你來求佛法,你「自家寶藏不顧」,你本來是佛,你不顧,你跑到我這裡來幹什麼?大珠說:

  【那個是某甲自家寶藏。】

  這是再接著問。

  【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領其旨。】

  大珠和尚一聽這幾句話,言下大悟,這就領悟。所以我們看看禪宗語錄,這一問一答那麼簡單,人家都悟道,都明心見性。我們看來看去,也照樣畫葫蘆畫一下,也來問一問、描一描,愈描愈黑,愈問愈迷惑顛倒,為什麼我們不開悟?像這些地方值得反省。按理說,我們也要像他們一樣的開悟才對,不能開悟一定有個東西障礙。俗語所謂茅塞在心,我們這個心裡有茅塞住,心竅不開,你要曉得這個茅塞是什麼,一定要把它找到,找到之後把這個茅塞拔除,我們心竅就開,大徹大悟。再給諸位說,茅塞是人人不同的,不是一個方法,如果是一個方法,佛法何必要講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不是隨便說,確有其數,你們看看《教乘法數》,看看《三藏法數》,確有其數。八萬四千塵勞煩惱都是茅塞,去掉了心開意解,這個事情要緊。我們現在茅塞拔不掉,因為塞得太緊,沒法子,你就是遇到高明的人,他也沒法子幫你。像這些人他的茅塞很鬆,好像快要掉下來,遇到這個祖師他用的巧妙方法一點醒,他的茅塞立刻就脫掉,這才能夠契入境界。

  我們自己是個眾生的身分,眾生身分就是自己有病,自己要曉得自己病在哪個地方,病在哪裡,要曉得如何去對治。如果真正要想病好,理論、方法懂得之後,要真能精進。佛法的善根只有一個,精進。世間法裡面講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佛法裡只有一個善根,精進。但是諸位要曉得,佛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換句話說,是在無貪、無瞋、無痴這個基礎上精進。如果是帶著貪瞋痴的精進,那就不是精進,那在佛法裡叫懈怠、墮落,這一點要搞清楚。我們學佛的人講我們精進,世間人他們也精進,你看現在競選多精進,他要是不精進他選不上。所以得要看精進的是什麼,你們如果懈怠,天天打瞌睡睡大覺也精進,人家睡八個鐘點,你睡十個鐘點,你比別人精進。這裡面有善法、有惡法、有染法、有淨法,不相同,佛法裡面講精進是講淨、是講善,向這個方面來精進。大凡一個學道的人在自己沒有見性以前,都是以見性為第一個目標,不是以弘法為第一個目標。為什麼?我自己還沒見道,我怎麼能弘道?我自己煩惱還沒有斷,處處還染著,我的生死不了,那我要去弘法利生,真正是泥菩薩過河的事情。

  諸位要記住,弘法利生,過去我初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講兩樁事情,叫我特別要小心謹慎,一個是講經,一個唱念。經講得好、唱念唱得好,都容易得到信眾的擁護,信眾一多麻煩就來,當然很容易墮落,如果你的心不定就容易墮落。我出家剃頭的師父心悟法師,當年在台灣是台灣佛門五虎將之一,五虎將是哪幾個?星雲法師、煮雲法師、心悟、妙然、廣慈,其中三個還俗了。講經說法,收這些徒弟很多,結果以後跟皈依他的女徒弟結婚去了,現在有小孩、有事業。所以我們要是沒有相當的定力,你天天要接觸大眾,要想保持清淨不容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天天在那裡引誘你、勾引你,你要能不動心才能夠出去弘法利生。你要是把持不住,被信徒度過去的太多了,古今中外多得很,不希奇!一天到晚在那裡勾引,你要能夠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動。這是我那個時候李老師特別提醒,這個確實是要注意。我們看看古人先成就自己,而後利益眾生,這是對的,應當是這樣的。現在人麻煩大,學了幾天佛法他就想出去講經,去招攬信徒,這個問題多了。我們連說個自不量力他還不夠資格,為什麼?他沒有力他量什麼力?他就幹了,沒有力他也幹,學了幾天他有這個膽子,他要出去幹去。可是諸位要曉得,後來的果報這個事情麻煩大!

  眼前,諸位要曉得,尤其是在今天,我們這一個開發中的社會,現在我們講開放的社會,富裕的社會,得財富、得名利不難,很容易。眼前貪圖一點享受,容易做得到,這後來果報怎麼辦?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千萬不要以為我又沒有見到。你要把眼睛睜大一點,你去看看現在社會上一天到晚都是果報。前天一批淨業林的居士一百多人到此地來觀光,那些人裡頭好多我都認識,裡面一個老居士就給我講了兩樣因果報應的事情,就是最近這兩年的事情,眼看事實的事情,擺在面前的事情。你們再看看報紙上、雜誌上,稍稍留意這個事情,因緣果報真的擺在我們面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一定有果報。你想到果報,你就對於造因要謹慎,佛法裡頭常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來了你後悔也沒辦法,只有逆來順受。要想離開惡的果報、不好的果報,一定要斷因,不可以造惡業,不可以造惡因。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謹慎,起心動念就造,就要曉得將來是什麼結果;如果我不想那個果,我就不造這個因。諸位要是時時刻刻能夠為將來果報上著想,我就可以斷定你不造惡業,為什麼?因為你不願意受惡報。這是個覺悟的人才能做到,他的眼睛明亮,覺悟的人才能做到。

  凡夫迷惑顛倒,他見不到,或者見到了他也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大概還沒有到,現在還沒有關係,還沒有到,等到時辰到的那一天,來不及!千萬不要以為,看到經上講的張善和十念還可以往生,現在多造點惡業沒有關係,等到臨死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救我,還可以來得及。十念往生真的,這也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曉得,張善和的十念,臨死的時候頭腦清楚,人家叫他念佛,他真的趕緊念。你能不能保證你死的時候清清楚楚?如果你的病一重,病了幾天迷惑顛倒,聽到佛號都聽不清楚,那就糟糕。這個事情也是事實。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臨濟寺有個居士,念佛會裡面的,很虔誠的一個老居士林道棨,他是台灣銀行的襄理,也很有身分、很有地位,虔誠的一個念佛的人,他死的時候癌症死的。病重的時候我們去看他,他就告訴我,佛號念不進去,不但念不進去,聽到佛號就討厭,業障!你說這怎麼辦?所以我們從這些事實上來觀察,能夠理解到張善和他是菩薩再來,那示現給我們看的,那個人有多大的福報,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所以到臨命終時,最後的時候還能夠修懺悔法十念往生。我們千萬不要看到張善和十念往生,多造點罪業沒關係,到後來還來得及,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不可以存這種僥倖的心理,要腳踏實地老實修行,諸位要知道,老實人可貴!世間人所以不能成就也可以說不老實,所以他不能成就,老實人一定成就。

  底下後面這一段,大家自己看一看,公案都很有趣味,你要能看懂的話,這個意味就非常深長。末後有幾句話總結這三段公案:

  【若能直下承當。原從本得。】

  這兩句話很重要,可見得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直下承當?而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實在就期望我們直下承當。末後這兩句話是很深重的教誡:

  【苟執教道為然。阿誰不名迷背。】

  這裡面的問題就是執著,如果你要是執著教道以為是然,就是執著在經教裡面,不曉得它裡頭真正的意思,不能直下承當,不曉得經裡面每一字每一句都是說我們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你要是心外求法的話,哪一個不叫做「迷」、不叫做「背」,迷失了本性,背覺合塵。諸位要曉得,言語是聲塵,文字是色塵,你迷在這裡面,你豈不是背覺合塵?真下承當的人,背塵合覺,正是經裡面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真的。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