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十六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16

  這個講義裡面,比較容易看得懂的,我們為了節省時間都略過,必須要說明的地方會特別提出來與同學們研究。請看《法華經意語》第六頁:

  【無求出意者。雖為三毒四倒所害。猶然耽著生死。不肯進修也。】

  這句我們要特別的注意,為什麼?怕的我們就是經裡頭講的這樣的人。「」出意就是出三界了生死。試問問,我們今天有沒有這個意思?光點頭不行,說起來我們都要了生死出三界,真有這個意思嗎?給諸位說,真有這個意思,一切觀念、作為就不一樣,就不相同。真有走那就有走的樣子,不想走的,口口聲聲說走又不想走,那樣子一看就出來,所以這很要緊。底下就把那個樣子說出來,「三毒」是貪瞋痴,「四倒」是常樂我淨四種顛倒,這四種在我們凡夫決定沒有。佛在三十七道品,那是對於小乘的教學,一開端就講四念處。世尊滅度之前,阿難尊者曾經請教世尊,佛不住世了,我們要依什麼住?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靠佛,佛不在世依靠誰?佛給我們講依四念處住。可見得四念處是入道之要門。而四念處就是對治這四種顛倒,教給我們都是真實話,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時時刻刻作如是觀?四念處觀如果不得力,常樂我淨這四種顛倒就離不開,何況貪瞋痴三毒這東西害慘了我們。我們亙古至今,過去世不知道經歷多少恆沙大劫,我們過去生有過去生,一直到今天。過去生中,給諸位說一個老實話,亦曾經親近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我們今天還做生死凡夫,不是說沒有親近過佛菩薩,親近過,而且親近過很多還當凡夫,什麼原因?就是四念處觀不得力。四念處你們都曉得,你們也都曉得它怎麼用,就好像這個藥,知道這個藥,也曉得這個藥治什麼病,自己也有這個病,就是不肯治,這有什麼法子?

  「耽著生死」,對於六道生死輪迴還是像以往一樣的貪戀。也許你要問,我對六道生死輪迴確實是不貪戀,你不貪戀,我也曉得你是真的不貪戀,為什麼不貪戀?果報。六道輪迴生死的因,你貪不貪戀?譬如貪,你貪不貪財?我貪;貪不貪色?我貪。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你要是貪,豈不是貪圖地獄果報嗎?你如果真正不貪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給諸位說,財色名食睡不貪了,放下,才只是把欲界離開,這是大家要搞清楚的。欲界上面還有色界,還有無色界,所以說是五欲斷掉了,也不過是到初禪而已。說到這個地方,大家得要認真的去反省,現在有不少人喜歡修禪,去參禪,他禪定,我們不說高,就說是初禪,這是禪定裡面最低的,世間禪是四禪八定,這是八個等級,算最低的初禪。初禪之人,財色名食睡決定不沾染,沒有貪心,這個不貪,不是說事上不貪,事上不貪做得到的人多,不是事上;心上不貪,才能到個初禪。你們諸位去想想,禪定不容易得了。不是說盤腿面壁在那裡坐幾個鐘點,一天坐幾個鐘點某人有定了,你盤腿面壁坐個三個月、五個月不下來也不行!你五欲要是沒有離開,你這初禪功夫沒成就,你這種禪定在佛法裡有個名詞叫未到定,有沒有定?有,功夫不到家的定。由此可知,禪不簡單,縱然修到初禪,你要是通達佛法,初禪沒什麼了不起,別說初禪,四禪天也不行,還是免不了生死輪迴。

  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有初禪的功夫用在念佛上,給諸位說,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是決定有把握。你們要是把這個帳好好的去算一算,你才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所以淨土法門帶業往生要斷五欲,要斷名聞利養,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要從心裡面拔除。這個時候心清淨,這是初步的清淨,淨土裡面只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換句話說,功夫是由淺而深的。我們修行如果說連這個功夫都得不到,還要想斷見思、破無明,證得事一心、理一心,那都是假的。就好比上樓一樣,第一層樓你還沒有上去,你說我要到第二層、第三層,第一層還沒上去。這就是在平常,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地方要捨,要放下!心一動立刻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妄念壓下去,貪心、瞋恚心、愚痴心都要壓下去。這就是出三界的相,他不想住娑婆,他真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樣子,這個樣子看得出來,不是看不出來。真正進修,說實在話,一看就看出來,哪個人是真用功,哪是假用功裝模作樣。騙世間愚人容易,沒有辦法欺騙明眼人,人家一看清清楚楚,一聽說話就清清楚楚,這是瞞不了別人的。

  這一段也是從比喻當中,世尊曉得三界眾生迷惑顛倒,真正肯發心捨離三界而進修無上菩提的人太少了。可是佛菩薩並不灰心,總得以種種方法來誘導、來勸勉我們。實在這個誘勸都沒有效,你看菩薩是了不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能夠有耐心隨順眾生,等待眾生回頭,以種種方便來隨順。隨順的方法妙極了,眾生有什麼嗜好,你貪財他也可以隨順你,教你修發財的方法,能修得到,教你修,修了之後發大財。當然你也會造惡業,財發了之後,再以後又會破產,又倒閉,又失掉了。在這裡面備嘗人間酸甜苦辣,到最後想想,人生沒有味道,還是來修道吧!這都是菩薩的隨順。所以善根將要成熟的時候,菩薩隨順是妙極了,高明極了,倒行逆施都隨順。為什麼?俗話常講不到黃河心不死,這些滋味你都嘗過了,死心,沒有意思,死心塌地的修行,知道這個娑婆世界沒有味道。你要是面面都看清楚,你對佛菩薩佩服得五體投地,沒話說。我們凡夫想不出的這些方法他都用上,妙極了。

  所以《法華經》大家要細細的看,細細的去研究,這裡面真是其味無窮。看不懂沒有關係,以後慢慢再研究註疏,註解是幫助大家理解的。但是註疏裡頭的妙義還是不太容易看出來,為什麼不太容易看出來?自己的心迷暗,自己的心不清淨。你心清淨了,又看出一些東西,一分清淨看一分的妙法、妙義,兩分清淨看兩分妙義,這裡頭的妙義無有止境,好就好在這個地方,心愈清淨看得愈多,看經是如此,看註解也是如此。一樣文章兩個人看,兩個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看得深,意思深,有的人看的意思淺,道理就在此地。實際上這個文有沒有淺深?沒有,如果有淺深,大家看的是一樣的。可見得它是個方便法,它沒有淺深,程度深的人看得深,程度淺的人看得淺,妙就妙在此地。程度的淺深,給諸位說,這不是講世間學問、知識,是講心地的清淨,佛法裡面講淺深是從這裡講的。多一分煩惱就少一分清淨,多一分清淨就少一分煩惱,煩惱與菩提是互相消長的,煩惱去一分,菩提就長一分,菩提是智慧。諸位要想長菩提,要想增長智慧,沒有別的,去煩惱,去什麼煩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把它遠離,要把它捨棄、布施掉。這個東西要是布施掉,生死輪迴就布施掉了,就沒有了,如果你現在沒有了,現在就沒有生死。

  佛法裡面講了生死,這句話千真萬確,不是唱高調,是真的。你生死沒有了,你自己曉得不曉得?曉得,清清楚楚,沒有生死,不是不知道。還去問人家,我有沒有生死?那是笑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希望諸位在短時期當中都能夠證得,根性利的很快就證得,《楞嚴經》裡面講「歇即菩提」,多快!龍女八歲成佛還嫌時間太久,還嫌太長,歇即菩提,放下就是!難就難在你自己不肯放下,難在這個地方。這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只能把這個事實、事理告訴我們,幫不上忙,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證得,你成了佛,你也幫不上別人的忙,一樣的道理。一定要自己認真的進修。這個當中有幾句話實在是有很深警惕的意思,我們確實是不知道三毒四倒。不要以為我們今天看這麼多經,聽這麼多講,我們已經曉得了,不是的,為什麼?如果你真正是知道,你就做到了。這個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曾經跟章嘉大師討論這個問題,就是知難行易這個問題,到底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佛法是知難行易,如果要不是知難,釋迦牟尼佛何必說法四十九年,可見得這個東西難。行易,一切經裡面你們仔細留意看,有些弟子佛講經的時候他才來,經還沒有講一半他證果了,你看看容易!

  《楞嚴》你們熟悉,你看《楞嚴》摩登伽女,摩登伽女是個淫女,《楞嚴經》講到一半,她證三果阿那含,你看看這個,你們想想看,這個修證是容易事情。這種情形我們在大經裡面就看到太多,所以佛法的確知難行易。我們最怕的,就怕自己不知以為知道,這就壞了,所謂一知半解,並沒有徹底的了解,自己以為曉得,自己以為知道就不肯再進修,現代人犯這個毛病就太多。實在是比不上古人的好學,我們看看古人,實在是叫我們敬佩,古人聽經,像南山律祖道宣大師傳記裡面記載,他聽《四分律藏》聽過二十多遍。我們今天聽經聽一遍,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不要再聽了。人家一代祖師,《四分律藏》,你們曉得多大的部頭嗎?木刻版堆起來這麼高,一大堆,人家聽了二十多遍,哪個地方有講,他都去聽,恭恭敬敬聽。你們去查查看,一部經聽個十幾遍,那是常有之事。現在的人哪裡像學生,聽過一遍之後,那個地方有講這個經,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了,他不去。這不是求學的態度。我過去在台中聽李老師講「十四表」,佛學概要十四講,那是大專講座裡面的教材,我曾經聽他講「十四表」聽過十一遍。那個時候我在台中,前面十幾屆的大專講座,差不多我都參加,我聽過十一遍。諸位要曉得,聽經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聽經有悟處,一遍有一遍的悟處。以後是我到北部去講經,沒有時間來參加他的講座。

  我那個時候在台中,李老師《彌陀經》講過六遍。我跟同學在一塊互相研究,那個時候我自己就有個標準,就是一部東西學會之後要講十遍,對自己要講十遍。在一般初學的人來講,熟透了才是自己的,不熟怎麼行?熟是修學的第一步,第一步就是要熟,為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才提得起觀照的功夫。我們今天講的佛法,你們哪個不曉得,為什麼在生活當中提不起觀照功夫?不熟。熟的是什麼?貪瞋痴慢、五欲六塵這東西很熟,眼睛一看、耳朵一聽貪瞋痴就起來,熟!佛法不像那麼熟,如果佛法也是這麼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戒定慧、聞思修都起來,那你早就成佛,不等到今天。可見得初學的人熟要緊!絕不是這個東西我學了,我考試應付一下及格,過去了,然後再把它收拾起來,放在書架上面去,不曉得何年何月再去打開它,這不行,這不是修學的態度。所以說是我們對於三毒四倒,真正的不知,知道哪有不願意離開?哪有不肯離開的?我們今天還不願離開貪瞋痴,還不想離開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就是你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個害處你還不知道。真正曉得,這在《起信論》裡面講「始覺」,你真正開始覺悟了,這個時候誰勸你別離開,都沒有用;誰以什麼樣的力量阻擋你,叫你不要離開,也沒有用。為什麼?你知道那是要命,現在是救命要緊。你曉得生死輪迴之可怕,曉得五欲六塵的害處,這個毒害之深真正明白之後,什麼力量都阻擋不住,非離開不可。底下有句話說:

  【不知一失足時便墮三塗也。】

  剛才我跟大家講的,這是很深的警惕,所以不學佛的人他真的還不曉得,迷惑顛倒。學佛的人看到這個眾生實在是真正可憐可憫,為什麼?處處這個道路都是通阿鼻地獄。你要想能夠避免不墮阿鼻地獄,這個事情太難,就是阿鼻地獄的道路太多,沒有辦法來設防。貪心大家曉得,上品的貪瞋痴是地獄業因,中品的是餓鬼業,下品的是畜生業。好,我們對世間法都不貪,對佛法貪行不行?對佛法貪還是在三途,為什麼?只是換了個對象,心沒有換。由此可知,學佛,理路要是不明白,不容易,不要說是盲修瞎練聽到心裡不高興,不論是高興、不高興,結果都是一樣,所以理一定要明白。我學佛是在出家之前,出家的時候我就希望台灣能夠有一個真正的道場,今天連一個都沒有!什麼樣的道場?像我們從前那個時候的道場,雪公上人十年之前就提倡建叢林,他跟我談起來,我也隨他看了很多地方。可是我對這個並不認真,我也給你們提一提,我覺得建叢林不如建百姓宗祠。我提這個百姓宗祠,也就是那個時候跟他在一起提出來。因為今天建叢林並不難,我們要找個地容易,籌集財源也不是難事情,像他在國際上有這麼高的聲望,要想籌一點錢不是難事。你這個叢林蓋了,找誰去住?沒有人!你只有個叢林空殼子擺在那個地方,充其量變成觀光道場,那住的人可辛苦,每天打掃都不得了,那麼大環境那還得了嗎?跑到裡面做什麼功課?一天到晚打掃的功課、招待客人的功課,這還得了!

  從前寺院修行二時講經、二時修行,印度晝夜六時,二時就是八個鐘點。所以以前的出家人,甚至於在家人只要住在寺廟,他一天以今天來看十六鐘點功課。所以這個佛法薰修的力量大,八個鐘點聽講,八個鐘點或是參禪、或是念佛。這個寺院裡一定講堂好多個,不是一個講堂,首座和尚是分座講經,雖然不是佛學院,比佛學院還高明。大眾的根性,你喜歡學哪一門,你就進哪個講堂,譬如有法華講堂,有般若講堂,有華嚴講堂,你喜歡聽哪個經,你每天八個鐘點到那裡聽經。你是修念佛的,早晨四個鐘點念佛堂,晚上也四個鐘點念佛堂,一天都八個鐘點念佛,八個鐘點聽經。參禪的禪堂,一天是八個鐘點。這個樣子解行並重,所以他這功夫得力。那個道場要住上三年,比我們現在盲修瞎練,恐怕三十年都比不上人家三年,這是真話。因為我們三十年散散漫漫的、斷斷續續的,這功夫不容易成就。就好像古人講薰香,我們衣服薰香,香燒得好的檀香是不錯,在裡面薰個兩分鐘拿起來,穿起來外頭轉一轉,回頭又來薰個兩分鐘,這個衣服沒有香氣。人家的衣服放在那裡不動,薰上七天七夜,拿出來這衣服上的香氣好多天都散不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一直就希望我們台灣能夠有這麼一個道場,道場不要大,為什麼?真正能放得下的修行人大概不多,這個道場能夠住二十個人、三十個人,就不錯了,就很好。有這麼一個小型道場,真正每天是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修行。我很發心,我自己沒有福報,我也不要人家道場給我,所以有很多有道場的大法師,我就跟他商量。煮雲法師我就跟他商量過,我說如果你要是真幹的話,講經我負責任,我一天來講八個鐘點,你一天領導大眾念八個鐘點佛,我說我們兩個人幹,我們約定十年、二十年不出大門。他聽聽是好,第二天就走了,第二天就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是不容易。諸位將來有機緣的時候,要想到這叫真正修行,這個功夫用得很得力。台灣如果有這一個道場一定起領導的作用,別的人會模仿、會來學。逐漸這個正法道場多了,修行人多,修行人多我們這個地方就有福了,在這個大的災難、三次大戰當中,我們台灣平平安安,為什麼?真正的修行人,有諸佛菩薩護持這個地方。如果要不是這樣搞法,一個人自己修行確實容易懈怠,而且理路上要不清,容易走錯路。寺院裡面必須天天講經,你要曉得,如果不天天講經,大家都是凡夫僧,沒有得道,煩惱沒有斷,三天不講經,煩惱習氣就冒出來。大眾在一塊,這個跟那個不和,這個跟那個有意見了,鬥爭堅固。天天講經就是把你這個煩惱習氣壓下去,一聽到經算了,不要跟他計較了,心平下去了,彼此就和睦相處,和合僧團。

  所以說要不講經,這個廟裡就要打架,就要鬥爭,那個不是佛的道場,那是鬥爭的場所。天天講經這就是無量的功德,開智慧、開悟那功德就更大了。你們想想看,最低限度就是叫大家在一塊共住能夠心平氣和。在一塊共修做不到這個事情,你要不相信你看看打佛七,佛七道場,我都常常看到,維那師引磬敲錯一下,那個眼睛都瞪著你,這怎麼行?一堂佛事下來,你這裡錯了,你那裡又不對了,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全都來了。講經有好處,講經就是勸告大家要放下,不要計較,心要在道上,勸大家這個事情。你要是單獨勸某個人,他不服氣,我的毛病,你單講我,你為什麼不講他?講經是什麼?佛講的,這不得罪人。佛講的,佛這麼講的,不是我講的,佛講的,佛菩薩來勸大家。所以要曉得這個,從前道場之殊勝能成就人。我們今天不是做不到,我們今天的物質條件比古人優越太多。古人晚上有講經,古人那個經都背得很熟,他不要看的,不要經本子。從前哪有這麼亮的燈,這是你們都沒見過,我念書那個時候在大陸上,點的什麼燈?銅油燈。一根燈草,那麼一個小油碟,點那個燈,那個燈光就像個豆一樣;現在人福報太大了,晚上跟白天沒有兩樣,所以在物質條件上比從前優越太多。我們今天說不能成就,怎麼能夠對得起古人?樣樣都方便,真是要什麼都有什麼。

  從前要經卷,你要自己去抄,你看現在拿去影印,不要幾分鐘統統印好了,這麼方便。以前你不抄哪來?藏經哪有那麼容易?從前一個寺廟的藏經,藏經誰給的?皇帝賜給的。因為藏經買不到,哪個人有這麼大的力量來印藏經來賣,就是藏經印出來也沒有人買得起。你們要是看看那些舊書,也許圖書館裡的舊書你們看到,民國初年出版的那些書,你們看看那個《辭源》字典,你看看後面價錢大洋五塊。五塊大洋在那個時候多少?那個時候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兩塊大洋;換句話說,四口之家要兩個半月的生活費用,才買一部《辭源》。所以讀書人家都是有錢的人家,普通一般人家哪裡能買得起書?都是在外面借,借來抄。所以你們現在想不到古人那種生活!但是民國初年還有印刷術,有活字版,那個價格已經算是很低廉。如果算是清朝末年那個時期完全是木刻版,那個價錢更不能說,那一部書要十幾兩銀子,十幾兩銀子這一個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一年的生活費用。所以從前這個書是寶藏,今天等於說是大家都富有了,家家都有寶藏,有寶藏自己不能受用,那豈不是可惜了?古人求,求不得,我們現在不求都來了,垂手都可以得到。所以大家要認清三途可怕,確實佛法裡面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然得人身、聞佛法,一定要成就。後面有幾句也是很重要,我要提醒大家,這個地方所講的:

  【百千法門不離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求道要在「方寸」中求,佛法稱之為內學,要在內心求,內心是講的真心,從真心裡面求。現在可以說全世界的人都是虛情假意,不講道義,想盡方法騙人,損人利己,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也如此,沒有道義、沒有原則。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我們決定不能夠同流合污,為什麼?那些人這個觀念、這樣的做法都是造無邊惡業,果報決定在三途。我們也跟著他學,甚至說我們要不這樣,那我們吃了虧,那意思就是說,他墮阿鼻地獄,我要不去就吃了虧,不就如此而已嗎?不能幹!我們眼睛雪亮,看到他往阿鼻地獄走,我們怎麼能跟他一起走?你今天講吃虧,你講上當,你吃什麼虧?無非是名聞利養給他拿去,五欲六塵給他獨佔去。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就是往三途去的東西,他獨佔,他去了。你也想要一份,那你也就跟著去就是了,這就是不覺,這就是迷惑顛倒。是善法,我們隨喜;是惡法,我們要捨離,我們怎麼可以隨喜?幹名聞利養的事情,我們能隨喜嗎?搞五欲六塵的事情,我們也能隨喜嗎?不可以。

  大家都是這樣,我不可以,那我不變成孤立嗎?孤立好,孤立不是身心更清淨嗎?這一個人正是自古以來說「偷得浮生半日閒」,你什麼拉雜事情沒有,一天到晚悠閒清淨,第一等高人。人家求都求不到的,別人想偷個半天閒都偷不到,你難得這一生天天悠閒自在,這多不容易!何必跟人家去攪這些?你們看看古來大德,實在沒有事情,「飢來吃飯,睏來眠」,這個多愜意!一天到晚沒事情,做的什麼事情?斷煩惱的事情,斷了煩惱就沒有事。法緣成熟利益眾生,法緣沒成熟那就是飢來吃飯睏來眠,你看看多自在。但是說這個話都是得道之人,他真的沒有事,他煩惱斷盡了。我們現在還有事,有什麼事?斷煩惱就這個事,我們要求智慧,要斷煩惱。你要是認為福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先修智慧後修福報。沒有智慧,福報就害慘了你,就害死人;有了智慧,福報大,好!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不會造業,否則的話要造業。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