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二十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20

  請看《法華經意語》第九頁,「授記品」:

  【迦葉所解真實。必當得佛。故與其授記。前文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實際上這一首偈,就是將所有的「聲聞、菩薩」統統都授記成佛。經裡面講「聞我所說法」,說的什麼法?就是《妙法蓮華經》。聽說多少?說四句。一偈不一定是偈頌,諸位要記住,四句就叫一偈。聽佛講《法華經》沒聽多少,只聽了四句,他是「皆成佛無疑」。正是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我們在《法華經》裡面看到的。而諸位如果讀《華嚴》,或者讀《圓覺》,你看到的時候這個心就更能夠深信不疑。佛在經裡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把大地所有眾生不是全都授記了嗎?授記的意思就好像預言,預先告訴你,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處所示現成佛,你成佛這個佛號叫什麼,世界叫什麼名稱,以及度化眾生的這些情形,都可以預先的告訴你,告訴你這是屬於事。諸位要曉得,凡是事都有一個定數。像釋迦牟尼佛這一次的示現,我們講佛的法運,正法、像法、末法一萬二千年,這不是數嗎?這一萬二千年當中,佛法有很興的時候,有低潮的時候,並不是完全是高潮,或者完全是低潮,不是的,有起伏。起伏是從哪來?是不是佛法有起伏?不是的,佛法沒有,是眾生煩惱、業障有起伏。煩惱輕的時候,佛法就興盛;煩惱重的時候,佛法衰微,是因為眾生煩惱有高低潮。看出來好像佛法也有這個現象,實際上佛法沒有。

  唯有心在定中的人,不隨眾生煩惱所動,所以修道的人他是如如不動的。但是化緣,就是教化眾生的因緣,這個化緣是講的教化機緣,是隨眾生的,正是普賢菩薩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講教化眾生機緣上說的。菩薩自修與外緣可以說沒什麼影響,緣殊勝或者是沒有因緣,對他自修來講都沒有影響。為什麼?順的境界當中,一切都很順利,菩薩的心如如不動,沒有影響;逆緣的時候,許多挫折苦難,菩薩的心也不動。《楞嚴經》上說,「菩薩自住三摩地」。如果我們說得更清楚一點,菩薩自住一真法界,他的心永遠是一,一心不亂;換句話說,他是不隨緣,緣對他沒有意義,但是從教化眾生上來說,這個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從教化機緣上說的。了解這一點,我們就曉得一切經典裡面凡是講到授記都是從事相上說。

  事相既然是有數,就可以預先授記,就可以預言。好像我們凡夫有數,為什麼?他有跡象,有跡象就有數,有數就能夠從八字、從命相,推論你一生的命運。高明的人不但知道你一生的命運,還知道你下一生的命運,那是遇到真正高明的人,你來生到哪一道,那一道是什麼情形,你受些什麼樣的果報,都知道。定功深的人,譬如經裡面普通講阿羅漢,阿羅漢能夠知五百世,為什麼知五百世?因為事相落在數裡頭,他曉得。如果不落在數裡頭,阿羅漢就沒辦法;心清淨就沒有數,心裡面起一念就落在數裡頭。從清淨心來說,從法身上來說沒有授記,這個授記是無意義;從應化身上來說,從跡象上來說,有授記。佛法裡面蒙佛授記,好比我們世間求學的時候得到教育部的承認,自己的心裡很安心。譬如你今年要畢業,得到一個博士學位,而這博士學位是教育部所承認的博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授記就有這個意思。下面說明解釋這個授記。

  【夫授記者。記其因心果覺。異無少間也。迦葉因中。以上色金。莊嚴塔中壞佛。故感身光金色。若放光時。蔽日月光。猶如聚墨人。故呼曰飲光。】

  這是舉迦葉尊者做個例子,佛為迦葉尊者授記。在經文裡面這段的公案,公案是事,我們從這樁事情了解造像的功德無量無邊。現在有很多有錢的人做功德,都喜歡塑佛像,說做佛像他願意出錢出力,說做別的他不願意。但是諸位要曉得,現在造佛像,功德沒有從前那麼殊勝。所以一些人種福,他實在是盲目的去種福,聽說哪個事情福報大一窩蜂都去做。事實上是不是這樣說的?未必。佛像的功德大,大在哪裡?大在表法,大在這個地方。我們見到阿彌陀佛,這是明白人才會起作用,不明白的人不起作用。你說外國人看到佛像他起什麼作用?他把它看作一種藝術品來看,這是多少年前、多少年代的這種雕塑,他把它當作美術、當作藝術,那有什麼作用?你造像有什麼功德?沒有功德!人家欣賞這個像,他欣賞雕刻師的工藝,他的這些技巧。他決定不會想,這是某人出錢請某個人雕的,他想不到,出錢的人他早忘掉,他不會理這些。他只重視那個雕像,研究這是什麼人雕的,觀察他的技巧,他是用這種眼光來看。世間法,這不是佛法。

  學佛的一般人把佛像當作偶像去膜拜,認為我拜了它,它就會保佑我,這是迷信。它會不會保佑你?給諸位說,決定不會的。「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怎麼保佑你?它不能保佑你。像的功德大,對懂佛法的人就有無量功德。懂得佛法的人見到觀音菩薩,就想到大慈大悲,慈悲心就現起來;見到大勢至菩薩我要求智慧,智慧就現起來。這個像擺在那個地方是啟發我們的作用,見到地藏菩薩,就曉得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見到釋迦牟尼佛,我們要仁慈,釋迦牟尼是能仁、寂默,心地清淨大慈大悲,這釋迦牟尼佛;見到阿彌陀佛,我們把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你不懂,那個佛像擺在那裡有什麼用處?懂得了,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為什麼?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提醒我們不要迷,提醒我們恢復本覺。一切諸佛菩薩形像、德號,都是我們真如本性的萬德萬能,用這些方法,用名字、用形像,把我們的萬德萬能喚醒,不要再迷了。所以它具有無量的功德,造像功德是這樣的。

  今天佛法的教義沒有人弘揚,光有這些佛像,都把它當作木偶去看待,當作藝術品去欣賞。你看那個外國人造業,所以你不要看到今天外國人強盛,他們將來會滅亡,他們造的罪業很重。你們知道破佛身血是無間罪,佛陀不在世,破壞佛的形像等於出佛身血,也是無量罪。我們大陸上寺廟這些佛像,像敦煌石窟的這些佛像,這些外國人,浮雕在石頭上,實在沒辦法,他把它一塊塊的拆下來,等於把佛菩薩分屍運到外國去,拿回去供在他博物館去欣賞,這就是出佛身血,這個罪業是無間地獄的罪業。我們現在看到外國有些富貴人家,牆壁上掛的是菩薩的頭,那都是大陸上,差不多多半都是雲崗、敦煌那邊的。把這個頭部拿去,整個身子太大沒辦法,拿不去,把頭割去。割回去之後他自己裝飾在客廳裡面,掛在那個地方當作藝術品欣賞,都是阿鼻地獄罪業。我們現在也有些不懂這個道理的人,模仿做一個菩薩頭,也掛在那個地方,那什麼意思?你要供是供佛菩薩全身,恭恭敬敬的坐上佛龕,是恭敬禮拜,對他恭敬。你把它掛在那裡,當作藝術品去欣賞,這就有罪。外國人有些長處,我們可以學他,愚痴顛倒的行為也能學他嗎?所以把菩薩頭掛在客廳當作裝飾品,這個不可以。

  尤其是一個學佛的佛弟子,不學佛的人他不懂得,他用一個人像,這個像塑得非常好,塑得很美,他是欣賞美。我們佛弟子不是欣賞美,我們佛弟子見佛菩薩形像第一個大功德,就是引起我們的恭敬心,敬心是萬善之本。世間裡面《禮記》一打開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佛法裡面,你看那課誦本「一切恭敬」。沒有恭敬心,什麼都不能成就,真正是一分恭敬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十分成就,怎麼能夠以佛菩薩頭部擺在客廳裡當裝飾品,這成什麼話?恭敬心完全沒有。所以塑佛像就是啟發恭敬,必須在佛法盛行的時候才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一天到晚講經說法,大家曉得。所以以後做這個像,一見到像就想到佛法,見到像就想到佛法的教訓。譬如見到觀世音菩薩,你就會想到「普門品」,就會想到「圓通章」,這裡面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應該要依教奉行,功德在此地。我們不但說是對佛菩薩,要是拿一個頭部,我們對他不恭敬;世間人你要是塑一個像,單塑一個頭部也不恭敬。那就好像把腦袋砍起來,掛在那邊示眾一樣,那怎麼可以?世間做這些偉人像,他也會做個半身,也會恭恭敬敬的塑在那個地方,也不會說單單用個腦袋掛在牆壁上。那是敵人把他頭砍下來掛在那裡示眾,表示我們戰勝,這才是這樣,你怎麼可以把佛菩薩的頭拿來掛在那示眾?這個罪業造得太重了。

  迦葉尊者在過去世,那是過去世中曾經見到佛像,佛像是裝的金身,大概是年代久,金脫落了,他是一個虔誠的佛弟子,就以他自己有限的財力買真金,把佛像脫落的部分補好。由於這個功德,他感得生生世世得富貴之身,不受貧窮的果報,而且身放光明,因為金是有光明的,他的光明很大,所以叫「飲光」,飲等於是吞下去。他的燈光明一放,別的光明都不能顯現。譬如在太陽底下我們點得再亮的電燈,我們晚上看到幾千支光,非常明亮;可是在大白天太陽底下,那個燈好像沒有光一樣的。迦葉尊者這個身光,比太陽的光還要殊勝,他站在那個地方放光,日月燈光都不能顯現出來,所以稱之為「飲光」。這個果報就是過去生中以真金裝扮佛的身相,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今天造像固然是有功德,但是沒有這麼殊勝,因為一般人對於佛教的教義不明瞭,對佛菩薩形像的態度不如法,所以他的功德果報就要大大的打折扣。雖然大大的打折扣,還是有好處,果報決定不會像迦葉尊者這樣,像這個樣要這一個地區的人都懂得佛法。由此可知,殊勝功德的根本是在眾生了解佛法,正信佛法,造像功德才殊勝。

  如果他不能夠正確的理解,不通達教義,不曉得如法修行,一天到晚在佛面前燒香拜拜,求佛菩薩保佑他升官發財,保佑他平安,這是迷信,真能保佑嗎?未必。如果要是真能保佑的話,這廟可靈!有的人佛菩薩保佑他升官發財,有的人沒有,實際上那不是佛菩薩保佑,命裡該有的,到那個時候他發財,他去拜佛剛好碰上,以為佛菩薩很靈,實際上不是的。佛菩薩保佑我們升官發財,有沒有這個事情?有,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絕不是現在這個世間的求法,不是的。佛法的求法要明理,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應;不如理、不如法的求,求到了,那是你命裡原來有的,就是剛剛好碰上,不是真的。所以如理如法的求一定能夠求得,感應道交。我們真正明理,在佛法裡面求,我給諸位說,我從學佛以來,我這個求願也很多,但是都能滿願,真正是有求必應。所以我覺得佛菩薩很靈,確實感應道交。

  大概在十幾年前,我剛剛到台北沒多久,我在台北法華寺講《地藏經》,我在法華寺裡頭講過三部經。講《地藏經》的時候就有個出家人,也是個老參,他自己住個茅蓬。他聽了經之後就給我說,「法師,佛經裡講的有求必應靠不住。」我說怎麼靠不住?他說:「我天天拜地藏菩薩求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沒有求來,不靈。」求電冰箱能不能求到?能求到;如果為了自己生活過得舒服一點,未必能求到。如果你說寺院裡人眾太多,這剩下來東西有時候會敗壞,那也可惜了,對不起施主。如果能夠有冷藏能保持食物新鮮,到明天還可以能供養大眾,叫大眾不會生病,維護大眾的健康,你這樣去求會求到。他的小茅蓬,我問他:你幾個人住?一個人住。那不必了,那一個人住你想求什麼?

  所以說確實是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應;不如理、不如法,貪心求,求不到還瞋恚。台北還有個法師,而且這個法師還是九華山出家的,我聽說。他供養地藏菩薩,好像聽說有一次出去趕經懺,他這個小廟被小偷進去偷了,偷了他的財物。他回來之後,看到門是開的,錢財失掉了非常生氣,把地藏菩薩打了一頓,他說:我天天供養你,你都不會看家,讓小偷進來了。愚痴!所以學佛是不明理、不如法,那是談不上成就。你們要問學佛從哪裡下手?從明理下手。好比你走路,走路從哪裡下手?走路從認識路下手,要不認識你往哪裡走?所以從認識路下手。你找一個過來人,曾經走過這個路的人,你去請教他,他給你講解,他給你畫成地圖,告訴你怎麼走法,你要從這裡下手。學佛也是如此。

  迦葉尊者成了佛,這是佛給他授記,他的佛的德號叫「光明」,國名叫「光德」,劫名叫「大莊嚴」,這些全是與他因地裡頭修的因有密切關係。在此地每個名號都有一個偈單獨解釋,諸位自己一看就明瞭。下面有幾句話非常要緊,也正是我們自己現前的毛病,必須要依照聖教來改正的。

  【意滅。則貪瞋之垢不起。穢惡自無。識空。則分別之念不生。高下何有。】

  這幾句話大家用紅筆把它畫起來,記住,修行從哪裡行起?就是一個「意滅,識空」。但是這個也有問題,怕的是自己不能夠善於會意,會錯了意思,那你就變成無想定,那就壞了。你看看此地意滅、識空,跟無想定很相似,無想定是不是這個情形?不是。無想定是外道,修成以後果報在四禪天的無想天,無想天的壽命終了的時候決定墮落,這一點不可不知。所以你說是不懂,不能夠通達佛法,道聽塗說,一知半解,或者所謂是依文解義叫三世佛怨,那諸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你是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意滅」、「識空」,就是轉識成智,不同於無想定。修無想定的人怎麼樣?他滅了,滅了沒有智,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菩薩轉識成為四智,外道滅心意識是一片陰暗,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那怎麼會一樣?由此可知,意滅,「貪瞋之垢不起」,起的是什麼?起的是戒定慧。外道意滅了,貪瞋痴不起,戒定慧也沒有,這就是外道。「穢惡自無」,穢惡是講果報,貪瞋之垢是講業因,業因沒有了,果報當然沒有,就是惡因惡果都沒有了。「識空」,這個地方的識著重在第六意識,前面那個意是著重在第七識,一看就明白,為什麼?第七識是染污的,染淨依,第六識是分別依,所以你一看就明瞭。這就是轉識成智,不同於無想定,也不同於小乘的滅盡定。

  所以我們讀經,這些地方千萬要留意,決定不能夠大意,一個錯誤的誤解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學佛學成了外道,學成了魔,這是冤枉!佛菩薩、祖師絕不害人,人家說在前面,如果你自己看不清楚,那是怪你自己,你看句子寫得這麼清楚,第六意識、第七識,多明白!第六意識識空,「分別之念不生」,這是轉為妙觀察,妙觀察是一切明瞭,在裡面不起分別,這是妙觀察,所以稱妙!沒有分別就妙,沒有分別又清楚這個妙。再給諸位說,這四智是自受用,佛菩薩有沒有八識?有,有八識。如果要沒有八識的話,好比打個比方,我成了佛菩薩,我沒有分別,你們問我這是什麼?不曉得。這什麼?也不曉得,那行嗎?我不分別,一樣的,不行嗎?這個不行,這個佛菩薩不變成白痴了嗎?不是。佛菩薩自己不分別,自己用四智,眾生要來問他的時候他用八識,他這八識是對人不對自己的,這個妙!我們凡夫的八識對自己,不對別人的,這個麻煩大。諸位要曉得,如果諸佛菩薩要沒有八識,他怎麼能到人間來示現!諸佛成了佛,為什麼要大慈大悲留惑潤生?你們想想看,不斷就是生相無明不斷,如果斷了之後那覺後空空無大千,不度眾生了。他要到這個世間來跟眾生在一起,必須要留著眾生的那個惑。他有沒有能力斷?能斷,有能力,有能力而不斷,這就大慈大悲。他要斷掉,他就不來了。

  好比你們學生,同學,你們在學院畢業,已經畢業了,但是你對於後學,後面的學弟們,你很慈悲希望照顧他,怎麼辦?我留級。我能畢業,我考試的時候我能夠考得及格,能夠拿滿分,我考個四十分把題目交卷了,故意留級。留下來幹什麼?我為了幫助我們同學,這是真正慈悲。諸佛菩薩已經成佛了,所以叫倒駕慈航,留惑潤生,潤是滋潤,生是六道的生死,他不斷。我們稱佛菩薩大慈大悲,特別著重在這一點,他能斷他不斷,為什麼不斷?為了來幫助我們。我們學佛也得要這個學法,雖然我們還沒到這個程度,但是現在曉得一分就學一分,曉得兩分就學兩分。就是自己的心要清淨,一切境界裡要不分別,樣樣明瞭而不分別,不分別就沒有煩惱,分別就有煩惱。別人來問我們的時候,隨順眾生分別,你說這個叫什麼,你們叫它做麥克風,我也跟你說麥克風,那你就懂!實際上菩薩這心裡頭是不是有那個名字?沒有,什麼名字都沒有。名可名,非常名,沒有名字,也沒有形相,所以菩薩永遠住在一真法界。你看看六祖大師教誡學人,要想成佛要修兩種三昧,哪兩種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成佛必須要懂得一相三昧跟一行三昧,一相、一行是自己修的,不能代人。代別人那是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自己一定是一相。實際上這一相、一行就是淨土裡面的一心不亂,就是《華嚴》講的一真法界,我們《法華經》裡面講的一乘實相,就是這個意思,一樣的意思,自受用。他受用,要恆順眾生的程度,這樣子漸漸的來教學。分別之念不生,高下就沒有了,心淨都平等,傲慢的習氣就斷盡。

  【染污之意既滅。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宜其地如琉璃也。】

  修因必定感果報,因勝果地一定殊勝。

  【如此因心果覺。皆不出乎自己。豈有外佛可成哉。】

  這兩句話要記住,修因證果統統在自己。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