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四十二集)  1981  台灣  檔名:08-002-0042

  講義第十八頁:

  【因心功德。尚與羅漢果齊。則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議也。】

  因地上的功德就與阿羅漢果齊了。果上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果又指的是什麼?我們要明瞭,究竟的果位是佛。佛出現在世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這個功德無量無邊,真正不可思議。要從分證果上來說,那就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這就是證果的法師,這是法身大士,功德當然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把這個標準再降低,降低到相似位、觀行位都不可思議。譬如當年智者大師,我們曉得這是法華宗第一代祖師,天台的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他的這些徒弟們問他老人家:你已經證到什麼果位?大師很謙虛的說,他因為領眾,領眾就有很多拉拉雜雜的事情要操心,所以他只證得五品位。五品位是什麼位?是在觀行位;換句話說,這個位次不高,充其量不過是事一心不亂而已。由此可知,這個地位最高也不過是七信位菩薩,就是六信、七信信位菩薩。那我們想想,智者大師的功德就不得了!諸位一定要明瞭,領眾是不得已,現在人一出家發心就想做當家、做住持。如果沒有智者大師那個戒定慧的功德,這領眾不曉得把眾領到哪裡去了。

  從前叢林裡面,不要說是和尚,就是裡面辦事的這些人,都是菩薩再來。像天台山國清寺,連廚房裡面燒飯的、舂米的,都是文殊、普賢、阿彌陀佛再來。豐干和尚舂米的,阿彌陀佛化身;寒山、拾得廚房裡燒火的,他們幹什麼?他們來供養大眾。來做這些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菩薩來成就大家!所以我們念佛人講到果證,就是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念佛人證的小果;理一心不亂,證的是大果。只要證得一心不亂,那就是果上功德不可思議。你證得事一心不亂,阿羅漢決定比不上你,為什麼?阿羅漢沒有菩提心,你有菩提心,怎麼能相比!阿羅漢跟你能比的地方,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就是斷見思煩惱,阿羅漢已經斷見思煩惱,你也斷見思煩惱,所以在這一點上阿羅漢可以跟你比。除這一點以外,任何一方面阿羅漢都不能跟你相比。下面提出一個疑問:

  【或曰。既是因心。世間頗有如是之人不。】

  這是提出一個假設的疑問,像這樣的人我們世間有沒有?你看底下答覆:

  【曰實有是人。愧予識淺不能博記。】

  這是法師在此地謙虛,自己客氣,說明自己見識有限。這個大意是湛然法師說的,這個「予」就是湛然法師自稱,我很慚愧,我這個見識狹小,不夠淵博,確實有這個人,但是我不認識。

  【又無聖智圓鑒。】

  自己證了果,自己才是聖人,才有聖人的智慧,才能夠圓滿的照了哪個人是再來人、哪個人到什麼果位,看得清清楚楚。高位看底下看得清楚,底下看高的看不到。如果你要是證得理一心,那事一心以下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某人是什麼樣的境界全清楚。這就是謙虛說自己沒有證得聖智,沒有圓鑒的能力。

  【姑以所聞。略引一二。以釋子疑。】

  平常我們也曾經聽說,聽說的也不少,略舉幾個人來消釋你的疑惑。就是說你不必多疑,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下面舉了幾個人。

  【如離婁見隔山蟻鬥。即是眼根。】

  這就是有天眼,隔了一個山,別人看不到那個螞蟻打仗,他在這裡看到。這是我們世間人,這不是學佛的,不是學佛的六根都有特別聰利的,何況佛門裡面修證的,那更不必說。

  【文姬壁外聽其斷絃。即是耳根。】

  前面是天眼,這是天耳,隔了個牆,牆外面彈琴弦斷了,她能夠聽得清清楚楚。這兩個是說我們中國古人,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

  【龍樹能辨百味之丸。即是鼻根。】

  這是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的就是他,他的鼻根通達,沒有障礙。我們在古時候合藥,現在中藥也是如此,藥丸有許多種藥配出來、做出來的,他一聞就曉得這裡面有哪些材料,一樣一樣都說得清清楚楚,這是鼻根通利。今天我們拿東西要化驗、要分析,看看裡頭有哪些成分,有的時候還未必很正確。人家聞一聞就曉得,你這裡面有多少東西,某種東西有多少成分,他就清清楚楚。

  【孔明能辨涪水。即是舌根。】

  這講諸葛亮。

  【圖澄掌現軍旅。即是身根。】

  佛圖澄,這是國王問他軍隊在外面打仗的情形,他就把手掌塗了一點麻油,叫國王自己來看,就像電視一樣。軍隊在外面打仗、行軍的情形,完全在他手掌裡面,比現在的電視還管用。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三明六通。

  【康節遙讖未來。即是意根。】

  康節是邵康節,他有一部很著名的書,也是我們中國預言的根本叫《皇極經世書》,他推算的就很久遠。講國運、世運,這個世界的變化,多少萬年一個週期,根據《易經》所推演下來,講整個世界的世運,這是大預言,這是意根。

  【曰是等不聞持經而得。】

  這些人都沒有說明他是持經而得的。

  【適己言之。愧無聖智圓鑒。安知其前生不持經乎。】

  這些人都有這樣了不起的神通,特殊的能力,可惜我們自己沒有聖智,沒有天眼,這些人這一生沒有聞經,沒有受持讀誦,那前生、再前生呢?我們不曉得。如果我們有宿命通,我們知道這個人的過去世,曉得你過去世修行好,過去世已經證得這個境界,今天再到人間來,雖然不聞經,不遇佛法,他這個能力還存在,還能夠保持而不失。像去年下半年,我在高雄講經的時候,有個居士拿報紙給我看,我不曉得那個報紙有沒有剪下來。日本有個小孩十幾歲,是有三隻眼,就是他眼睛能見,他鼻子也能見。做過很多次的試驗,把他兩個眼睛蒙著,他外面看得清清楚楚,鼻子見;再把鼻子蒙著,他看不見。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六根互用,他還不到六根,他就是眼根跟鼻根可以互用;而佛門裡面給我們講六根互用,那就非常殊勝。那個報紙上還登了照片,可見得這個東西不是假的,是真的。末後兩句,法師勸勉我們:

  【汝但諦信佛言。必非虛謬。】

  難就難在諦實的盡信,你要是肯諦信,依教奉行,沒有不成就的。如果你對於佛所說的這些話懷疑,不能成就要怪你自己,不能怪佛。我剛才給諸位講的求福,求我們現前一點小福報,像袁了凡那樣。我們如果今天要做,袁了凡做了二十年,這個果報才那麼樣的顯著。我們今天要做,給諸位說,三年到五年就有袁了凡那樣的成就。為什麼?了凡居士剛剛做的時候半信半疑,所以他需要那麼長的時間。我們今天要做,一點懷疑都沒有,諦信不疑,我們三、五年的時間,必定可以抵得他二、三十年的時間。他聽雲谷大師講的,他沒有見到樣子;我們現在聽說,也見到樣子。了凡這個樣子我們雖然沒有親見,我們聽得很真實。可是在台灣像這樣的樣子不是沒有,真有這個樣子擺在面前,我們還有什麼懷疑的?諦信不疑,就能成就法師無量無邊的功德。

  下面一品,「常不輕菩薩品」,給我們介紹常不輕菩薩。

  【前明隨喜一句。功超二乘。】

  這是在「隨喜功德品」裡面講的。

  【讀誦受持。六根清淨。】

  這兩句話是「法師功德品」裡面說的。諸位要記住,讀誦受持,其目的就是在六根清淨。三學三慧同時的修學,才能成就我們六根清淨。

  【未審曾有何人。得如是事。故引常不輕為證。即是以人證法也。】

  這是經上有人問佛,佛所說的「隨喜一句,功超二乘,讀誦受持,六根清淨」,有沒有這樣的人?所以佛才引常不輕菩薩來作證,確有其人。常不輕菩薩是誰?給諸位說,每尊菩薩都是常不輕菩薩,哪個菩薩會輕慢人!如果心裡還有貢高我慢,瞧不起人的,那不是菩薩,那是凡夫。我在前面給諸位說,常不輕就是善財,善財就是常不輕,華嚴會上以善財童子為代表,菩薩修行就是一個人。除自己以外,其他的都是佛、都是自己的老師,那怎麼敢輕慢!如果我們學善財、學常不輕菩薩這個態度,我們自己就是善財、自己就是常不輕。隨喜功德、法師功德你就統統具足,你就功超二乘,六根清淨。

  【常不輕有二。一是不專讀誦。但持一句。勸人得獲六根清淨者。】

  佛法裡面的修學,最重要的是在心地、修學的態度,方法實在是其次。我在五十六年到台北來講經,有許多法師來找我,要我告訴他講經的方法,我告訴他們這個方法不重要,他不相信。我簡單寫了一個東西,「內典研究要領」,這篇小東西李老師看過,這篇東西分作四段,第一個是弘經的目的,第二段是態度,第三段是方法,第四段是果用。我就說得很清楚,如果要把這部經講好,能叫眾生得利益,態度要佔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不過百分之十而已。這個地方也是這個意思,要緊的是在態度,你有清淨心、有熱忱就夠了,所以此地是以六根清淨為基礎。像常不輕菩薩,經上所講的這一位,他沒有能力受持一部大經,但是他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一句,一句就行,只要這一句他真懂得了,一生就照這一句去做,他就能成佛,就能夠成就。常不輕菩薩持的是一句,我們念佛人何嘗不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怎麼不是一句?但是我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是白念,不曉得意思,就是在這一句裡頭提不起觀照功夫。天天念,念的還是天天迷,不曉得「南無阿彌陀佛」意思是皈依無量覺。什麼是皈?心從六塵境界裡回來,這個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靠什麼?依靠無量覺,樣樣都要覺而不迷,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還是處處都迷,迷而不覺,既不皈又沒有依,沒有無量覺就是無量迷,完全顛倒。所以這個佛號是白念,這種念佛叫有口無心,無心就是沒有覺心。你說我有心念那是迷心,那是第六意識,識心不是覺心。覺心是真心,覺心是清淨心;迷心是染污心,所以是迷而不覺。許多人念佛就是念錯了,所以念了一輩子佛,他也沒有獲得六根清淨。

  【一是自心頓悟之象。謂一念未生已前。如是佛性。人人具足。必當成佛。不敢輕慢也。】

  這比前面的功夫要深得多了。這兩個意思很顯明,前面一個意思,受持一句經,就能夠獲得六根清淨,你們想想,這種人我們敢輕慢他嗎?不敢輕慢。更說得深一點,那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那你敢輕慢嗎?輕慢眾生,豈不就是輕慢諸佛?如果你讀《華嚴》、讀《圓覺》,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好了,你不敢輕慢。所以善財、常不輕菩薩的示現,這說出其所以然的道理。眾生他迷惑顛倒,他不曉得;可是你一個明白人看得出來,他確實是佛,一點不假,可是他自己迷惑,他自己迷,我們不可以不尊重。就好像世間王子一樣,他確實是個王子,他現在迷惑,他自己忘掉了,甚至淪落在街頭做乞丐,可是你認識他,你不敢輕慢他,曉得他是王子。之所以輕慢是無知,不知道,不曉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才輕慢眾生。如果你真正覺悟到,這講「自心頓悟之象」,常不輕菩薩大徹大悟,善財童子大徹大悟,曉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眾生,眾生裡頭就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有情眾生本來成佛,無情眾生也是本來成佛,悟了才見到這個相,不悟見不到這個相。所以悟了以後這個修是真修,沒悟的時候是盲修瞎練,自以為是,這個情形完全不相同。

  【何以知為自心頓悟之象。】

  這一品就是解釋這個問題,給我們解答。

  【此品首言持毀功過。次言過無量無邊不思議阿僧祇劫。豈非明此心過去無始不可以時數限之耶。】

  這是提出經文裡面的義趣,也就是綱領。告訴我們,世尊在這一品經裡面,首先說明持經與毀謗的功過,持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毀謗所造的罪也不可思議。其次又給我們講,說明一個問題,說明這個心是確確實實超越數量、超越時空的,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比喻過(過是超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用這種方式來說明。

  【佛號威音王者。】

  下面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威音王,佛經裡面常說,尤其是禪宗裡頭常舉「威音那畔」。

  【豈不云此心無音之音。威莫大焉。】

  把威音解釋出來,有音之音不叫威音,威音之音是無音之音;換句話說,無眼之眼,無聞之聞,所以稱之為王。王是自在的意思。

  【其自在如王乎。】

  一個國家只有國王他做主,他發號施令,一切人都服從他、都要聽他,所以王是取自在的意思。這個意思也就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佛說法是無音之音,所以他得大自在。佛說法四十九年是無說而說,確實佛沒有說過一個字,佛沒有說過一個字說了四十九年。正因為佛是無音之音、無說而說,所以才叫這些聽者千萬不能著言說相。你著言說相,那不就變成有說而說,不是有聽之聽了嗎?完全墮在意識的範圍裡,那就大錯了。這就怎麼樣?轉佛法為世間法,轉悟成迷,佛法裡頭最困難的一點就是這一點。所以法達禪師誦《法華經》十年不開悟,為《法華》所轉;遇到六祖,六祖給他點醒之後,大徹大悟,這才轉《法華》。我們今天就是這一關不能突破,而這一關又不是不能突破。

  實在講就是我們迷執太深,我們對佛的話聽一千遍、聽一萬遍,說老實話,不信、不解,這個苦!聽了一輩子還不相信、還不理解,那哪裡能做得到?做到什麼?做就是轉境界,你那個境界轉不過來。轉境界的相就是常不輕的相,你能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以清淨淨心,你是覺悟了。我們說一個最粗顯的相,「怨親平等,得失雙忘」,這是入了境界,剛剛入境界就是這個樣子。你在一切法裡頭,世出世法沒有取捨,沒有得失,怨親平等,心地清淨,這是入門的相。這就好比是一年級的常不輕菩薩,剛剛入門的善財童子,他就是這個相,這是入了軌道。這個時候修行是真修行,還沒有到這個境界那都是在門外,門外不是盲修瞎練,那是什麼?下面再以比喻來說。在此地我們要記住,威音王佛是誰?威音王佛是自己本人,果地如是,因地亦然。你要想見威音王,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見到,威音王佛沒有離開你。如果你著相,著言說相、著文字相,還是心裡到處攀緣,那威音王就在無量劫前,你見不到。

  【譬如天道。發生則普天下發生。肅殺則普天下肅殺。不令而行。不言而信。】

  這是講自然的運轉,譬如到了春天,萬物都發生,草木都生芽。到了秋天,肅殺則普天下肅殺,樹葉也枯了、也落了,草也黃了、也枯死了。這講天道,就是說自然的運行。「不令而行」,誰下命令這樣做?沒有,自自然然的。「不言而信」,你相不相信?誰給你講的?你相信,春天樹發芽你相信,沒人給你講;秋天樹葉都落了,也沒有人告訴你,你相信。

  【以天地無音。世間稟其威令。以齊其化。寧非自在乎。】

  這是以事實生化來譬喻威音,威音就是這個意思。「稟其威令,以齊其化」,齊是整齊,平等的,都一樣的,沒有厚薄,「寧非自在乎」。這是講的自然現象。合到法體上來說:

  【自心實相。亦復如是。】

  這個兩句話要緊,前面說了那麼多就是為了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就是自己的威音王佛。威音王佛是什麼?就是自心實相,自心實相就是威音王佛。所以我們修學求證的就是要證自心實相,「自心」就是理一心不亂,「實相」就是一真法界。或者我們以淨土來說,實相就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自心是能現,實相是所現,能所不二,所以自心就是實相,實相就是自心。理與事都擺在我們面前,你見到、證實了,你就叫佛菩薩;你見不到,沒有證實,就叫凡夫,凡夫與佛菩薩是一個假名而已。這一個道理,這樣的修行要領,不但是釋迦牟尼佛這麼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這麼說,所謂是「佛佛道同」。我們無論研究什麼經,讀誦受持某一部經典,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終極的目標、最後的歸趣就是自心實相,除此之外別無佛法,這是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