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09/5/13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06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這一集,我們要開始跟大家來介紹這部經。我們上一集簡單跟大家報告了講經因緣,講經因緣我們採取的是《弘一大師演講錄》裡面的一篇文章「律學大意」。我們學習了這篇「律學大意」,對於戒律方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佛陀在滅度之前,對我們後世的佛弟子交代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佛沒有給我們指定以哪一個為老師,給我們指示出來以戒、以苦作為我們的老師。我們人在世間,如果不知道世間的苦,那麼就沒有出離苦的願心。離苦這個意願生不起來,因為不知道這個世間苦,把世間的苦忘記了,看作是快樂的,所謂人在苦中不知苦,知苦即是善生時。如果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真正體會到這個世間是苦,這個人他的善根就生起來,他就會發心離苦得樂。他要追求的是要離開這些苦,得到永恆的快樂,所以苦是我們的老師。因此我們遇到一些逆境,不如意的事情、苦事情,對一個修行人來講並不是壞事,因為它啟發我們覺悟,這個世間的確只有苦沒有樂。所以四聖諦第一個就是苦諦,諦是真實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世間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樂過去了,苦就跟著來,所以那個樂叫壞苦。所以有苦苦、行苦、壞苦,三苦;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我們知道了這些苦,也感受了這個世間很苦,想要解脫這些苦,現在在大陸上流行講解放。什麼叫解放,什麼是真正的解放?解是解脫;解脫什麼?解脫自己心裡的煩惱。八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之苦,這些苦都沒有了,就叫解脫。現在大家流行講解放。我們這些苦還存不存在?這個大家自己想一想也就明白了。如果這些苦還在,一天到晚還是生煩惱,你根本就沒有解放,沒有得到解脫,你身還是有生老病死。要怎麼樣才能得到解脫?就是要放下。所以解放,解是解脫,放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我們心裡的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又叫邪見。邪見就是錯誤的思想、見解,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錯了,錯誤的要把它放下。我們一般講放下自己的成見,成見是錯誤的。放下心裡的煩惱,因為這些苦怎麼來的?煩惱是因,苦是果報。

  放下從哪裡放?在大乘經典裡面,佛給我們講六度,第一個教我們布施,就是放下;第二個持戒,也是放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無非是看破、放下而已,分為六個層次來修學。我們現在讀到戒經,學習這個戒就是放下惡業。所以我們以苦為師,知道苦你才會發願離苦,想要離開這些苦;如果你不知道這個苦,人在苦中不知苦,你就沒有願心想要得解脫,想要離苦得樂。知苦,想要得解脫,要從哪裡下手?要以戒,戒是清涼法,它幫助我們離苦得樂。所以佛給我們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就是這個道理。他不是給你指定你要依哪一個人為老師,給我們講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特別我們末法時期的佛弟子,要特別的注意這兩句話。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的修學,離不開戒定慧三學的總原則、總綱領,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如果我們疏忽了戒學,我們一生當中所學的佛法都變成佛學,學了很多經,但是得不到受用,斷不了煩惱,都變成佛學。佛學就解決不了問題,得不到受用,因此我們學習了這麼多年都沒有成就。再想一想,佛在滅度之前講的這個話,才知道戒是我們學佛的根本。因此我們佛弟子一定要重視戒學的修學,不能夠疏忽了。

  講到戒,我們前面也跟大家簡單介紹過,弘一大師是我們近代佛門律宗的祖師,一生在戒律學有很深入的研究修學。他告訴我們,現在末法時期,要得到沙彌戒、比丘戒就很不容易了,實在講是得不到。所以他勸我們大家,不管在家出家,從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如果能夠再學菩薩戒,那就更好。但是不管在家戒、出家戒,最基本的戒就是五戒,所有的戒都是五戒發展的,五戒是最根本的。所以不管修學哪個法門,哪一宗、哪一派,大乘、小乘,乃至世間一般的宗教,想要得個人天福報,也離不開五戒十善,因為這是最根本的。就像蓋大樓,這個是地基,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學習。因此這次我們在網路學院選擇了這部《五戒相經》來跟諸位同學一起學習,我們以佛給我們講的這部經為老師,終身來奉行。我們修學淨土,念佛求往生西方,就決定有把握了。

  我們下面開始介紹這部經。一般講經,首先介紹經題。這部經完整的經題是《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這是具足的經題,簡單講叫《五戒相經》;《箋要》是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簡要的註解。我們先來介紹經題,一般經題有分通題跟別題,這是我們學習講經必須要知道的。「佛說優婆塞五戒相」是別題,別就是個別,區別與其他經典不同,這個題目不同於其他經典。比如說我們念《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是別題,別就是個別。經這個字是通題,凡是佛講的都稱為經,所以經是通題,通用的,它是共同的。我們先來介紹別題,「佛說優婆塞五戒相」,佛說這兩個字,我們在很多經典都有看到佛說,有的經沒有加佛說,有的有加佛說。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跟我們提到,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佛講的,就加上佛說;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話不是佛講的,就沒有冠上佛說,其實經都是佛講的。我們這次採取的註解是蕅益祖師的《箋要》,還有弘一大師的《補釋》,補就是補充解釋的;另外我們參考了廣化老法師的註解,採取一部分來跟大家報告。經題在《箋要》裡面沒有詳加註解,廣化老法師作了比較詳細的註解,我們依照這個註解來跟大家大概報告一下。

  【佛說】

  「佛說:佛是梵語,此翻覺者,謂覺了性相之者,具有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是如;三、覺滿,二覺理圓稱之為滿。」我們一般解釋佛這個字,常常聽經的同學應該都常聽過,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稱之為佛。這是佛字的本義,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己覺悟,又幫助他人,他人就是幫助眾生,幫助別人也覺悟,自覺跟覺他都達到圓滿,這個人就叫做佛。此地講,「覺知自心本無生滅」,這是自覺,也非常重要,就是要覺悟、知道我們自己這個心本來就沒有生滅。我們對這個如果沒有先認識清楚,我們學佛也就沒有方向目標,這個道理都在大乘經裡面,特別在《楞嚴經》,這樁事情講得非常清楚。我們在此地只能簡單跟大家提一提,要進一步了解,當然要去學習這些大乘經教。覺他是「一切法無不是如」,如就是真如本性,一切法無非都是真如本性所現的,覺悟之後就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就沒有對立。先自己不生不滅,一切法都是如,都是真如自性所現的,你徹底覺悟明白了就叫圓滿,這就叫佛。所以佛這個定義,我們學佛的每一個佛弟子一定要先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我們對於佛這個字總是會產生迷惑。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我們學佛才有明確的目標、方向,這是講佛這個字的本義。

  下面講,「十方三世皆有佛,諸佛皆為眾生說法,此經為釋迦牟尼佛金口親宣,故曰佛說。」這個是講另外一個意思。前面講的是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是通義,共通的。此地講,「十方三世皆有佛」,這個就是講到已經覺悟的、徹底覺悟的人很多,十方三世都有。我們看《千佛名經》、《萬佛名經》,佛的名號就很多了,實際上不止這些,實在講是無量無邊。這部經講佛說有別義跟通義,別義就是個別的,特別指那一尊佛講的,因為佛那麼多;如果以通義來講,所有一切佛都會說這部經。十方三世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還沒有成佛,他將來成佛還是會說這部經,這是就通義來講。此地我們一般跟大家講經,特別對初學的人講,就不要講得太深入。特別我們剛開始學講經,最好直接了當,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他一聽就明白;你就不要跟他講太多,講太多,如果我們講的不清楚,他聽得就更不清楚。所以我們就直接跟他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他一聽就明白,故曰佛說。

  此地講,「又為什麼開題要標明佛說兩字」,這裡解釋為「表示尊重的意思」。因為經通常有五種人說,佛經有菩薩說的、有佛的弟子說、有仙人說、有變化人說,仙人就是其他宗教的。除了佛親自宣說的這些開示,以外四種人說的,都要經過佛的認可、佛的認同,經過佛的認同,就可以稱為經。其他宗教講的跟佛講的一樣,就可以稱為經,所以經有五種人說。「律惟佛說;經隨時隨地皆可說,郊外、房中、天上、人間等。」經教隨時隨地都可以講,在荒郊野外、在房子裡面,在天上、在人間,等就是包括其他的地方。所以我們看到佛講經在人間講當然是為主的,但是也有到天上講的,像《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在忉利天宮講的,《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在龍宮講的,都不在人間。所以講經的地方就很多,不限定。「律則一定要在比丘僧團中才講」。但是戒律就不一樣,一定在出家眾比丘僧的僧團當中才講戒律。「故開題標明佛說,這是要注意的。」他這裡有這個意思,所以五戒還是在僧團講的。雖然五戒主要是對在家居士講的,但是還是在出家眾比丘僧團裡面宣說的。這是講佛說。

  下面也很難得,廣化老法師把世尊大略的傳記也都一條一條列出來了。我們在網站上或許會有一些新的同學,剛剛接觸佛教的,我們有這些資料,在這裡跟大家報告一下,也可以提供給一些剛接觸佛教的同學,對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的身世、他的來歷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第一個是他的家世,「釋迦牟尼佛,俗名悉達多,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妻耶輸陀羅,生子羅睺羅。釋迦意為能仁,牟尼意為寂默。」這是他的家世。釋迦牟尼佛是他成道之後的佛號,他的俗名叫悉達多,這個是我們要先了解的。佛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後才稱為釋迦牟尼的,他有俗名,俗名就是悉達多,釋迦是他的姓,釋迦族。就像我們現在,佛門四眾弟子皈依三寶也有法號,也有俗名,也有本名。像我的俗名,我姓林,雙木林,我的名字叫正道,八正道的正道,所以我的俗名叫林正道;出家,師父就給我取悟道,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要被這些名相搞糊塗了,我這樣一說大家就很明白。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跟我們一樣,是一個人,你不要想成他是什麼仙,愈想距離我們愈遙遠,就不敢來學佛,想到最後你就不敢學了。他也是一個人,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他修學可以成佛,我們也可以,這樣我們就有信心。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妻子是耶輸陀羅。他有結過婚的,他也生了一個兒子,兒子叫羅睺羅。釋迦翻譯中文的意思是能仁,能夠行仁慈的人,就是有慈悲心;牟尼翻譯為寂默,寂默、清淨的意思,寂是清淨,這是釋迦牟尼的意思。

  第二個,「籍貫:佛是北印度迦毘羅衛國太子(今尼泊爾南部提羅里克附近,拉布提河東北),其母分娩前依習俗返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於藍毘尼園無憂樹下產下太子(今尼泊爾境內洛明達),即是世尊。」這是他的籍貫,我們現在講就是他的國籍,他是哪一個國家的人。佛是北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這個國家的名稱當時叫迦毘羅衛國,他是這個國家的太子。這個地點是在現在的尼泊爾南部提羅里克附近,拉布提河東北。印度有個習俗,懷孕要回娘家生孩子,所以他的母親也是跟著當時印度的習俗回娘家待產,還沒有回到娘家,在路途當中藍毘尼園無憂樹下就生產了,這個地方也是現在尼泊爾境內,洛明達這個地方。印度有很多習俗,繁文縟節也很多。我弟弟的大女兒去澳洲念書,在那裡認識一個印度人,就嫁給印度人了。他們到印度去結婚,有拍錄像帶給我看,真的繁文縟節還很多的,我看了幾個小時,他們說已經很簡化了。所以印度有一些習俗跟我們中國是不一樣的。

  第三個,「時代:佛陀誕生年代有多種說法,今依南傳佛教通用說法,為西元前六二三年。」這是現在世界上定的佛陀誕生的日期,就是我們現在講,佛陀誕生到現在是二千五百五十三年。這個跟我們中國的算法不一樣,根據我們中國的算法,大概到現在已經是三千零三十幾年了,這個相差大概有五百年。現在兩種說法共同存在,我們在中國地區就按照中國的說法,如果在外國,他們都已經習慣這個說法,我們就隨順他們的說法。

  第四個,「出家:太子少時從婆羅門學習文藝及武技」,他從小就學習婆羅門一些文藝方面的還有武功方面,可以說文武兩方面都有學習,「皆悉通達」,不但學了而且非常通達。「後由四城門出遊,見老、病、死、沙門,感人生苦痛及無常,遂於十九歲」,這裡註解也有講,另外一種說法是二十九歲,「出家學道」。但是我們一般在中國地區講都是十九歲,是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家的。「參訪六年,苦行六年,三十一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涅槃。」三十一歲是算虛歲,八十歲也是算虛歲。我們大家現在也都知道,我們中國人算年紀是算虛歲,生下來就開始算一歲;外國人的算法是生下來要滿一年,才算一歲。所以現在我們問人家幾歲,就要問他是算外國歲還是中國歲,如果算外國歲,你就要減掉一歲,算中國歲就是多了一歲,有這個差別。所以佛算虛歲三十一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涅槃;如果算實歲,三十歲成道,七十九歲涅槃。依照我們中國人的算法,算虛歲的。修苦行修了六年,因為印度一般的宗教,大部分都是修三年苦行,世尊修了六年,這是表示對於當時的這些其他宗教所學的他都有學過,這是知己知彼,可以知道自己修的怎麼樣,也可以知道他們修的內容是什麼。第二個方面,表示苦行非成道之因。當時印度很多外道修苦行,認為他們透過那樣的修行會得到解脫(我們現在大陸上都講解放),那樣修會得到解放。但是佛去跟他們修,修到最後沒結果,也沒有得到解脫,因此佛才發現,他們這些理論方法是錯誤的、不對的,這個是無益的苦行,沒有利益的苦行,所以就放棄了。

  第五個,「成佛:太子悟苦行非成道之因,故放棄苦行,至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而後至伽耶村菩提樹下端坐四十九日,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大悟成佛,時年三十一歲(一說三十五歲)。」我們一般都是講三十一歲,另外的說法我們持保留態度就好了,我們也不需要去否定。這是成佛的經過,他覺悟修苦行不是成道真正的修因,不是正確的修因,所以他就放棄苦行,自己到菩提樹下去打坐,把過去修的這些都放下,放棄、放下。這個一放下,他就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到,為什麼大徹大悟都是在凌晨、早上的時候,六祖大徹大悟也是三更半夜,凌晨、一大早,五祖傳法給他。我們淨老和尚有解釋這個原因,說那個時候比較清淨,大家都還在休息,比較沒有這麼吵雜,取這個意思。

  第六,「發心」,這個發心是講佛因地的發心,引用《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十八,這是講佛過去生發心的事情。「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不是現在才有,根據《大智度論》、《俱舍論》講,三大阿僧祇劫之前,就有一尊佛名叫釋迦牟尼。「世尊為菩薩時逢此佛而發心,且願如其作佛,此即最初發心。」所以佛的名號,過去、現在、未來都會有共同的佛號。根據《大智度論》講,他遇到一尊佛叫釋迦牟尼佛,跟他學習、發心,他發願將來作佛跟他一樣,所以這次到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也叫釋迦牟尼。這個在大乘經上我們也看到過,我們在《楞嚴經》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他就講他現在為什麼成為觀音菩薩,因為很久以前,他過去修因的時期,遇到一尊佛叫觀音如來,教他修耳根圓通,所以他現在修成了就變觀音菩薩。所以佛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他修學的法門以及教學的科目,教化眾生的方針,所謂自己修學還有度眾生這兩方面的,因此佛號、菩薩名號不是限定某一個人,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先認識清楚。如果你依照這個法門修,比如說有人修耳根圓通修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依照觀音菩薩教的方法修成功了,就叫觀音菩薩。所以每一個菩薩都代表一個修學的法門,每一尊佛也是這樣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

  第七,「授記:世尊昔行菩薩道,名善慧,於證八地後,得燃燈佛為其授記云:後九十一劫名賢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出自《本行集經》及《瑞應經》)。」這個都有經典的根據,這是授記。授記就是還沒有到,事先給你講,你將來在哪個世界成佛,成佛佛號叫什麼,法運有多長,在那個時期會度多少眾生。事先跟他講,這個就叫授記。

  「八、轉法輪:世尊說法,始自鹿野苑,終至拘尸那城,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應度者,皆已度訖,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在我們人間,鹿野苑是最原始的講經說法,最終是在拘尸那城,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有三百餘會。他這個階段、這個時期,所應該得度的弟子都已經得度了,還沒有得度的,也給他們種了得度的因緣,我們現在講給他種了善根。佛示現在人間,總是有個階段的,跟我們一般人一樣,因緣到了,他就走了。

  第九,他就示現「圓寂」,或者叫涅槃。「世尊八十歲時,於拘尸那揭羅城(今印度伽西亞近郊,科拉庫布爾東方五十四公里處)娑羅雙樹間,於時中夜,頭北面西呈吉祥臥,為弟子作最後教誡後,安詳入滅。世尊之最後教誡,南北傳說法不同,北傳為《大般涅槃經》,南傳為《佛遺教經》」。這是講佛說法,南北傳的講法有不同,大乘小乘講的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中國地區是屬於北傳,北傳是以大乘為主,南傳以小乘為主。「中夜圓寂,表中道之義。頭北面西」,就是頭朝北面向西,「則有二種意義:一、北方為尊,南方為卑,故頭朝北;二、示人求生西方之意。如《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證齊諸佛後,仍同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表示要求生西方才能圓滿菩提。」這個解釋也很有道理。一般我們中國人講蓋房子坐北朝南,以前皇帝都是坐北朝南,在道家講北斗是最尊貴的。所以他圓寂的時候頭朝北,腳就向南,他的臉向西方,向西方就表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也符合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表法意義。好,佛說這兩個字,我們依照廣化老法師的集註,簡單就跟大家報告到此地。下面我們接著看:

  【優婆塞】

  這三個字,「優婆塞:梵名,意譯為近事男、清信士。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之男居士,與優婆夷同係在家之信仰佛法者。」優婆塞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近事男,近是親近,事是奉事,親近、奉事,也就是學佛的男眾叫優婆塞;女眾叫近事女,就是優婆夷。

  【五戒相經】

  我們看『五戒相經』,這個地方沒有把經題分為通題、別題。通題我們後面再來補充說明,我們先看別題。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五條戒。「戒相:謂持戒表現之相狀差別。如持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一一戒中各有差別,按其持犯之輕重,各有不同之相狀。而一般指切切實實遵守戒律之相狀為戒相」。戒相就是戒律在我們生活當中的一些事相。「此乃南山《行事鈔》所立戒四別之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一七云:相有形狀,覽而可別。前明戒法,但述功能;次明戒體,唯論業性;後明戒行,略示攝修。若非辨相,則法、體、行三,一無所曉。何以然耶?法無別法,即相是法;體無別體,總相為體;行無別行,履相成行;是故學者於此一門,深須研考。」這是講到戒有戒體、戒法、戒行這三方面。但這三方面你沒有從事相去分辨,那什麼是戒法,什麼是戒體,什麼是戒行?我們就不知道了。這裡給我們講,「法無別法,即相是法」,法也沒有特別的法,就在事相上就是法;體也是沒有離開這個,「總相為體」;「行無別行,履相成行;是故學者於此一門,深須研考」,就是我們在學習戒這方面必須要深入去研究、考證。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跟大家學習到此地,經題後面的通題,我們下一次再繼續跟大家來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